① 農業知識
山葯又名薯蕷,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其塊莖肉質柔滑,風味鮮明,營養豐富,且可菜葯兼用,滋補食療,加工出口;加之可食部分又生長在地下,無污染無公害,倍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河南省社旗縣興隆鎮呂樓行政村自1994年種植山葯至今已有7年之久,目前已發展到200公頃,成為當地農民的一項支柱產業。他們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已探索出一套山葯連茬高效簡化栽培技術。一般產量多年持續3500--4500kg/667平方米,最高可達5500kg/667平方米,產值—般達6000--7000元/667平方米,高者可達萬元,經濟、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一、選擇優良品種
主要選用高產抗病新品種(塊莖底端鈍圓、莖部粗短),毛孔稀疏的日本長蕷一號,秋冬採收的小塊莖即為下年大田用種。
1、科學選地布局
建立無病繁殖田是控制短體線蟲病的前提。山葯耐旱怕漬,且塊莖入土較深。因此,連茬山葯第1年種植,須選擇地勢高燥、水系配套、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粘土、鹽鹼地及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較高的潮濕地帶不宜種植,要杜絕病殘體進入田間。土壤於冬前和早春各深翻1次,通常深翻以0.7--1m為宜;第2次及以後每年只需結合施肥淺翻1次,以40cm深為宜。有條件的地方利用開溝器深翻更好。冬凍春曬熟化培肥土壤。若深翻過淺或藏有硬垡,地下塊莖難以向下伸展,極易形成畸形,降低商品價值。通常畦寬3--4cm,堅持深溝高畦。
三、雙膜保溫催芽
山葯性喜溫暖,不耐霜凍,種苗於10℃左右即開始萌芽。通過早春雙膜保溫催芽,可以促其生長期提前,以利早熟高產。一般於2月底3月初選用無病小塊莖切成5--6cm小段,每段30--35g或者山葯苗取長15cm掰下留種。種苗先用50--55℃溫水浸泡10分鍾,結合用1000倍液的甲基異柳磷處理,再於切口處蘸上石灰粉,晾曬2--3天,待切口癒合後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且無短體線蟲病污染源的地方建床催芽。堅持先催種段後催「龍頭」,順向擺放,分開催芽。一般每床下種4--5層,一層種苗一層濕潤細砂,上鋪地膜後,再搭架蓋膜。待幼芽萌生1cm左右時即可在開過溝的地里拉線定距、順行栽植。
四、適期精細移栽
當5cm土層地溫穩定通過9--10℃時擇晴天移栽(長江、淮河流域可於4月上旬,北方適當推遲)。移栽前在開過溝的槽里引線開溝,溝深8--10cm,株行距:日本長蕷一號為40cmx55cm,每667平方米栽3000--3500株為宜;本地品種為32cmx40cm,每667平方米栽4500--5500株為宜。通常催芽種段栽種後25天即可出苗,未催芽的需40--50天方可出苗。
五、注重苗前化除
一般於6月下旬或7月上旬進入多雨季節,此期雜草滋生,嚴重影響幼苗生長。因此草害偏重地區,可在栽後苗前趁雨後墒情較好時,每667平方米用48%氟樂靈乳油150--200mL兌水50kg,均勻噴灑地面。生長中後期結合中耕人工除草,力避草荒。
六、科學運籌肥水
山葯是耐肥作物,栽培上應以有機肥基肥為主。一般在第1次用開溝器(人工)開溝翻土後,每667平方米施腐熟餅肥150kg,優質腐熟人畜糞5000kg(無短體線蟲病污染源),硫酸鉀25kg,優質三元復合肥100kg,均勻撒在地表,淺翻入土2--3cm。齊苗後,搭架前後結合鬆土保墒,追施優質腐熟肥800kg/667平方米,兌水澆施。初茬地可在「小暑」前後,再施入人畜糞2000kg/667平方米,加施硫酸鉀20kg/667平方米,促塊莖生長。立秋前再結合葉面噴施0.3%--0.4%磷酸二氫鉀液2--3次,促使地下塊莖膨大。塊莖膨大期遇旱,可結合覆蓋麥糠草,勤澆水保濕(切忌大水漫灌),多雨季節及時排水,降濕防漬。
七、高架引蔓管理
山葯為短日照作物,積累養分需強光,且地上莖蔓生長約3cm,通常於藤苗長至20cm,即出苗後10--15天,選用2m以上的樹枝、剛柴等及時搭成人字形支架,每三行為一束,引蔓向上攀緣。有條件的每束架中再增插1根3m的支撐物,綁縛加固,以免倒伏。
八、因苗適度化學調控
為有效地抑制地上部分營養生長過盛,合理調節植株內光合產物的分配與運轉,待藤爬到架頂時(7月上旬)即應選用200x10(的負6次方)多效唑,每667平方米用15%可濕性粉劑50--60g,對水50kg,搶晴天對准植株生長點均勻噴施。若植株生長過旺,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切忌重復噴灑;生長不良者忌用,以免營養體抑制過度,影響正常生長。
九、加強病蟲防治
山葯短體線蟲病(主要是種苗,尤以龍頭帶菌為主,靠土壤傳播)常以重茬及多雨年份發生嚴重。據試驗,連茬山葯於移栽前進行葯劑處理是控制其發生危害的又一重要途徑。新區所用種苗進行葯劑處理,栽前用600倍40%甲基異柳磷釋液浸泡種苗48小時,即使重茬連作4--5年,仍然不會發病或很少發病。多雨季節每隔7--10天噴灑1次800--1000倍50%退菌特或50%瑞毒霉液,連用2--3次。結合降濕,及時防治炭疽病與褐斑病。
十、適時精心收獲
霜降到翌年發芽之前,均可刨收。因其簡化栽培、連茬無需每年深翻,因此在收獲時要注意搗碎深層土垡。
山葯種苗於11月中旬進行挖窯冬貯。貯前剔除破損者,用100倍50%多菌靈液蘸根殺菌、晾乾後用少量沙土堆藏、室溫控制在0℃以上,以利保溫防凍、護苗越冬。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② 農業種植技術知識,農作物種植包括哪些
1、育種和良種繁育:育種指的是選育動植物新品種的過程,其做法是利用原有品種中的自然變異、或先應用雜交或人工誘變等方法創造新類型,再通過選擇、繁殖、比較試驗,選育出符合生產需要的新品種。2、作物種植制度:種植制度是一個單位內作物生產的總體安排,包括作物結構、布局、復種和種植方式等。3、作物栽培技術:作物栽培技術是在作物生命活動期間,根據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所採取的各種田間管理措施的總稱。一、農業種植技術知識
1、育種和良種繁育
(1)育種
育種是選育動植物新品種的過程,它的做法是利用原有品種中的自然變異產生,也可以先應用雜交或人工誘變等方法創造出新類型,再通過選擇、繁殖、比較試驗,選育出符合生產需要的新品種。
(2)良種繁育
良種繁育是將新創造的動植物良種擴大繁育種子、種苗、種畜的過程,方便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2、作物種植制度
(1)種植制度是一個單位內作物生產的總體安排,主要包括作物結構、布局、復種和種植方式(間套作或單作、輪作或連作)等。
(2)這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技術系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非常大。
(3)我國流行以間套復種為中心的多熟制,這樣有利於充分利用時間與空間,從而體現中國種植制度的特色與亮點。
3、作物栽培技術
(1)栽培技術是在作物生命的活動期間,根據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所採取的各種田間管理措施的總稱。
(2)作物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品種選用、農機配置、種子處理、整地、播種、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環節,良好的種植技術在農作物增產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4、平衡施肥技術
(1)平衡施肥一是施肥數量上要求平衡,以產定肥(包括化肥和有機肥),也就是根據土壤肥力的測定狀況和作物產量的要求,給其提供肥料。
(2)二是養分種類上的平衡,作物需要的氮磷鉀及微量元素都要按比例配合。
(3)有機肥和化肥都無毒無害,它們在應用機理上也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區別是有機肥所含養分種類比較多,但化肥多數品種為一兩種元素組成,因此,在施肥技術上一定要合理搭配元素。
5、灌溉與節水技術
(1)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灌溉(或排水)加施肥可使作物產量增加。
(2)一定要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要以及天氣、土壤、水源等條件,適時、適量進行灌水。
(3)一定要要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杜絕大水漫灌現象,推廣溝灌、畦灌、管灌、以及噴管、滴灌、滲灌等節水工藝。
6、植物保護技術
(1)對病蟲草害一定要採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以病蟲的測報為基礎運用農藝、生物、化學、物理等綜合防治措施。
(2)選用抗病蟲草害的優良品種,這是最經濟有效的辦法。
(3)化學防治是綜合防治技術中最有效的關鍵技術。
(4)輪作對防治某些土傳性病蟲害和雜草有一定效果。
(5)深翻是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手段。
(6)生物防治是一種可採取的防治手段,比如用寄生蜂類防治棉鈴蟲。
7、畜禽飼養與防疫技術
(1)現代飼養技術主要是以飼養標准為依據,然後配合飼料為中心的標准飼養。
(2)一定要以滿足畜禽營養需要為前提,進行飼料合理搭配和高效利用,使飼料各種營養物質和能量指標具體化,同時還要要採取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養殖方法。
(3)畜禽疫病是影響畜牧業生產的重要問題之一,一定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8、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技術
(1)根據農產品的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標,決定採收的適宜時期。
(2)採取預冷措施後,可以在儲藏期內調整溫度、乙烯含量等措施防止老化,再利用防腐劑和新陳代謝抑制劑達到儲藏保鮮的目的。
9、農業機械和工程技術
(1)農業機械設計和製造工藝為現代拖拉機和農機具奠定了基礎,農業機械是農業現代化的先鋒和重要工具,它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2)農業工程技術主要包括農田基本建設、農田水利、水土保持、設施園藝、畜禽建築等方面,工程技術是提高農業生產力不可缺少的條件。
二、農作物種植包括哪些
1、糧食作物
(2)糧食作物(食用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大麥、黑麥、燕麥、高粱、粟、黍、稷等谷類作物;甘薯、馬鈴薯、山葯、芋類、木薯等薯芋類作物;大豆、蠶豆、豌豆、綠豆、小豆等豆類作物。
(2)谷類作物主要提供的是澱粉、植物蛋白、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豆類作物提供的是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薯類作物提供的是澱粉、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3)糧食作物是人類食物的來源,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等三種作物占據了全世界食物的一半。除此之外,糧食作物還可以為食品工業提供原材料,同時也能為畜牧業提供精飼料和大部分粗飼料。根據統計,世界上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據了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5%左右。
2、經濟作物
(1)蔬菜作物:主要包括西紅柿、茄子、辣椒、黃瓜、絲瓜、豆角、蘿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蔥、胡蘿卜、蓮花菜、冬瓜、南瓜、苦瓜、萵苣、菠菜等。
(2)纖維作物:主要包括棉花、薴麻、黃麻、紅麻、大麻、苘麻、亞麻、劍麻、蠶桑等。
(3)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橄欖、蔓青、油茶、油棕等。
(4)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甜菜、甘蔗、甜葉菊等。
(5)飲料作物:主要包括茶葉、咖啡、可可等。
(6)葯用作物:主要包括人參、靈芝、貝母、當歸、金銀花、薄荷、艾蒿等。
(7)水果:主要包括梨子、李子、桃子、蘋果、草莓、櫻桃、核桃、西瓜、龍眼、荔枝等。
③ 你都知道哪些農業知識
農業知識可以說分的特別多,有一些農作物可以說是農作的知識,可是在一些其他方面也是非常值得的,我對於一些果樹就特別的熟悉,因為我們家是開果園的,所以我對於什麼蘋果,梨子桃或者是石榴等等,直接說怎麼樣才能讓他們結果子在適當的時候怎麼樣修剪一句,應該怎麼樣給他們施肥料,這些我都是特別熟悉的,這也是對於農作物的一種理解吧,也是一種農業知識。
④ 有誰知道哪些關於農業的冷知識
關於農業的冷知識有以下一些:
1、減肥小幫手:100 克茄子的脂肪還不到 1 克。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也只有 5% 左右,總熱量只有 25~30 千卡,不過靠它減肥,烹飪時要少放油哦。
7、哪些植物會發光?
由於植物體內有大量磷,當磷和空氣接觸時,就會發出冷光,如非洲北部的「夜光樹」、古巴的「夜皇後花」、我國井岡山地區的「燈籠樹」。這種磷光的亮度和樹的大小成正比。
⑤ 農業知識科普:穀雨農事活動有哪些
太多了,自己選吧>=<
一、整體把握
課文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
(一)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本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這四部分的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而且材料之間是按照邏輯順序來安排的。第一部分說明物候學研究的對象,先從一年四季物候的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子,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富有詩意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地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裡的說明方法。第二部分,話題轉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部分也與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文章第三部分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講一個問題,都舉有實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後一部分,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於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後,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說明語言准確、生動、典雅。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作準備。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緻,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此外,文章語言准確、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一詞說數量,有范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謹。在說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說「植物」和「動物」,再概說「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說明影響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列出了精確的數字,舉出了確切的例子,並把例子加以比較,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二、問題研究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安排使文章條理清晰。
2.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為什麼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兩個例子?
舉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好幾個。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只舉一個例子,讀者還會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
練習說明
一、閱讀課文,用一兩句話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本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問題。
本題目的是揣摩本文兩個重要句子的含義。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
(「次第」是什麼意思?請用它造一個句子。)
次第,一個接一個。造句略。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三個例子說明什麼道理?)
說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裡,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
三、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擴展運用所學到的物候學知識。
1.農諺「清明前,開秧田」講的是根據節氣來確定「開秧田」的時間;「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根據物候現象來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饅頭雲,天氣晴」根據雲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2.課文中說「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了這一點。詩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後,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其實,詩人並不會真的以為如此,這只是文學筆法罷了。
有過在初春爬山經歷的同學,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樹木比平地上的樹木發芽晚。
教學建議
一、通過本文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科學精神。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這篇課文同時也告訴我們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二、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比如,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於農業有什麼意義等等。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准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並學會運用。
三、這是一篇說明文,教學時可以淡化文體,只把它當作一篇科普文章來處理就可以了。所以,重點還是積累科學知識,學習文章語言。但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從中學到一些讀、寫說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識地使學生注意,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准確、科學,而且還要力求做到生動形象,所以要注意語言的運用;說明事物時,作者經常舉一些例子,列一些數據,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說服力;說明事物還要有條理,有主次,有詳略,這樣才更有邏輯力量等等。這些都可以適當地向學生點撥一下。
有關資料
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張福春)
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志。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在他的推動下,從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便選定了21種植物、9種動物、幾種水文氣象現象和差不多全部農作物,委託各地的農事試驗場進行觀測,這是我國最早的有組織的物候觀測。現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記錄,由於抗戰期間不少地方停測,其中僅有1934—1936年的記錄比較完整。比較正規和連續的觀測是從解放後開始的。1953年開始冬小麥的物候觀測工作,繼而又進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觀測。1957年起把農作物物候的觀測工作推向了全國。1961年,在竺可楨的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國物候觀測網,制定了物候觀測方法(草案),確定國內共同物候觀測種類:木本植物33種、草本植物2種、動物11種。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數單位中斷了觀測,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復。近年,國家氣象局所屬的各農業氣象試驗站也開始了物候觀測。觀測資料已陸續出版,第一期年報的命名和內容,都是竺可楨親自審定過的。
他還帶頭撰寫物候專著,普及物候知識。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他結合我國的實際,系統地介紹了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章中他應用唯物辯證法,闡釋了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系;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復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面探索其奧秘。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群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他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資料和採用了物候學分析方法。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評介該文時,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竺可楨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僅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也為我國物候學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績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的。
(選自《物候》,氣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詞解釋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經驗的諺語。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於記憶,對於傳播生產經驗和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良好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如華北黃河流域一帶關於播種和收獲的農諺有:「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
三、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穀雨:雨量增多,穀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五、課文分析集錦
1.關於標題
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許伯明《〈大自然的語言〉分析》)
2.關於一、二兩段的講析
①文章開頭從「立春」寫起,以文學語言、擬人的手法敘述了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花果的生育成長和鳥蟲的活動出沒,這些就是物候現象。文章寫春天,「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這里按時序選取了一些具有特徵的自然現象,說明了問題。接著寫夏天,強調氣候是「炎熱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季,主要選取「果實成熟」,樹葉黃落,「北雁南飛」,昆蟲「銷聲匿跡」等特徵來寫。而寫冬天,則是從深秋「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過渡到「准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一句話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徵,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並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一些成語,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在普及科學的讀物里,這種寫法很重要。在這一段末了,總結了一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這就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劉鎮江《〈大自然的語言〉講解》)
②課文劈頭一句:「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時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細心推敲「蘇醒」一詞,就會略知端倪。緊接著讀下去,就會發現課文以濃郁的抒情彩筆描繪了花草鳥蟲等自然現象來展現「蘇醒」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顯現四季時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准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這樣開頭,彷彿游離於題旨之外,其實不然。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鳥蟲的規律性變化和氣候的關系點出來,透露出物候學的蘊含;後一分句誘發下文,點明這種關系對農事的影響:「杏花開」「快耕地」;「桃花開」「快種谷」;「布穀唱歌」「割麥插禾」。從而使人清楚地認識到,「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性變化,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行文至此,點明了題旨。在這個基礎上,課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學的形成及其研究內容,使人對物候學的特性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⑥ 適合小學生的農業知識
一、蔬菜
帶小朋友觀察、觸摸、採摘自己喜歡的蔬菜,展示蔬菜不同生長時期,介紹蔬菜的一生。
二、多肉
准備多肉植物、盆栽土、小容器、製作多肉盆栽。
三、種子
了解種子的萌發條件、探究種子的不同結構,辨識各種農作物的種子,手繪種子發芽過程。也可以親手種下人生第一株植物。
四、動物
觀看動物、投喂動物,講解動物的生活習性。
五、將戶外自然景觀搬進室內
微縮自然景觀可以把戶外搬入室內,在幼兒園的一角放上真實的樹木,沙石,花壇,或搭建一個小花園,可以讓孩子耳濡目染,多接觸真實的自然情境。
在環境創設時,老師也可以引導孩子關注戶外和室內的自然元素,邀請孩子加入材料的准備和布置,在戶外尋找合適與喜歡的材料和場景,並共同搭建教室的自然一角。
⑦ 有關有趣的農業的小知識有哪些
(一)什麼是無公害蔬菜
無公害蔬菜是指沒有受有害物質污染的蔬菜,有的稱為綠色蔬菜或潔凈蔬菜。實際上它是指商品蔬菜中不含有有毒物質,或把有毒物質含量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以內,即農葯殘留不超標,硝酸鹽含量不超標,「三廢」有害物質不超標,病原微生物不超標。達到上述標準的,即可稱為無公害蔬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國內對生產、供應無公害蔬菜和綠色食品十分關注。在蔬菜的生產中,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提高,普遍注意到工業污染、農葯、化肥中的硝酸鹽,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會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會危及生命。為此,人們對蔬菜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生產綠色蔬菜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無公害蔬菜的生產和供應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廣大群眾的歡迎。因此,採用科學的方法,以生態學、環保學、社會學為基礎,生產無公害蔬菜,不僅是滿足城鄉人民對潔凈菜籃子的需要,而且也是關繫到千家萬戶乃至子孫後代的千秋大業。
(二)什麼是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
(三)什麼是無公害農產品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其安全質量符合有關強制性國家標准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優質農產品及初加工品。
(四)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
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同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產調節劑和家畜飼料添加劑的生長體系。標准草案根據公眾的要求禁止基因工程技術和經過輻射處理的產品標示為有機食品。是一種純天然、無污染、商品位的食品。是受國際承認的環保食品。綠色食品是從中國國情出發,結合世界先進農業的發展潮流而形成的富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農產品。無公害食品包容著有機、綠色食品的基本特徵,是綠色食品的過渡食品。都是以安全、環保、健康為目的可持續發展食品,代表著中國未來食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