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黨史的基本知識
黨的基本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學說的基本原理,黨內生活的基本制度、規定,以及黨史、共產主義運動史的基本常識等。黨員了解黨的基本知識,可以提高對黨的認識,增強黨性,自覺執行黨內的各種規范。
B. 結合職中數學教學實際,談談怎樣持續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4
C. 黨員教師,如何實現黨史學習教育與堅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深度融合
摘要 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師心得1 師德是一種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教師的道德素質比教師的文化素質更為重要,教師的道德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品德和素養是教師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只有對「怎樣做一名好教師」這一問題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矢志不渝鑄師魂。 自任教以來我一直擔任數學教學工作,始終堅持「德育首位」的原則,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實事求是,公正嚴明,在學生中威信很高。我堅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堅持從育人環境抓起,從學生行為規范抓起,從每一名學生抓起,給學生營造了和諧的環境,喚起了學生的自信,使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戰勝自我,學會做人
D. 北京考生稱被數學「難哭了」,對於此事專家有何表示
北京高考數學考完以後,很多考生直呼太難了,遇上了近幾年最難的題。然而專家們在評析後指出,「相比於去年,數學試題在試卷結構、考試內容和難度上保持一致。」看來在專家的眼中,似乎今年的題沒有那麼難,那麼題到底難不難?
綜合各方面信息,題應該是相對較難的,主要原因是今年的試題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1.命題元素豐富化。
今年的考題中包含了黨史學習、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等元素,為考題增添了豐富的內涵,數學考試不再是簡單的數學知識,它也會結合生活實際和時政熱點,充滿了人情味。
總的來說,專家們認為,今年的結構、內容與往年類似,試題由易到難,利於學生穩定心態,發揮出正常水平。學生認為,試題偏難。
不論如何,如果難也是所有考生一起難,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對於考出好成績影響不大。
E. 有哪些關於黨史的知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共產主義組織。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7月1日。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於是,最後一天的會議,便轉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艇上舉行。經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並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為什麼兩者的時間不一致呢?為什麼7月1日成了黨的誕生紀念日呢?
把7月1日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當時在延安的曾經參加過一大的黨的創始人只有毛澤東、董必武兩人。他們回憶一大是7月份召開的,但記不清楚確切的開會日期。因為缺乏檔案材料,一時無法查證,所以就把7月1日確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最早見於中央文件是1941年6月。當時,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紀念指示》。《指示》說:「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據地應分別召集會議,採取各種辦法,舉行紀念,並在各種刊物出特刊或特輯。」這是以中共中央名義作出的把「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進行紀念的第一個文件。
黨的一大開幕日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由黨史工作者考證清楚,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和考證成果,確定一大的召開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雖然黨的誕生紀念日並不是黨的一大召開的具體日期,「七一」這個光輝的節日已經深深地銘刻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為人們每年進行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也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
F. 如何把黨史課知識運用到專業課學習及生活中
是了解過程。中共黨史,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現在這么一個過程。學習中共黨史,首先就要搞清楚這個過程基本的來龍去脈和大致的階段劃分,這樣就像一幅中共黨史的輪廓和結構示意圖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我們學習中共黨史需要掌握的一種宏觀把握和整體印象的方法,也是幫助我們盡快入門的必修功課。
二是關注變化。如果把中共黨史比作是一幕好劇,自然人們欣賞劇目的時候,就會把目光集中到劇中的角色上,而觀眾的興趣和主要看點卻是角色的塑造和演繹。同時這種角色的塑造和演繹又是形象生動地體現在各種角色之間的差別和前後的變化之中。具體到學習中共黨史,我們就應以關注黨史人物的起落沉浮以及他們影響下的黨的理論和政策的調整和變化作為我們學習中共黨史的基本線索,進而從中感知我們黨的不斷成長、日趨成熟和從中獲得的彌足珍貴的歷史經驗教訓以及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突顯出來黨的顯著特點、優良傳統和可貴品質。
三是聚焦重點。一部中共黨史自是波瀾壯闊,浩瀚無比。我們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更不可能也不必要逐一學習、面面俱到。在我們有限的精力和條件下,學習中共黨史應該是把握關鍵、聚焦重點,然後以點帶面,瞭然全局。這里重要是選「點」。這些「點」應該是那些旗幟型人物、標志性事件、麻雀式典型。比如毛澤東、鄧小平,比如新中國成立前後、改革開放前後,比如黨的指導思想或者某一項具體政策,比如地方或部門黨史,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學習中共黨史的切入點,以此開始,循序漸進,逐步推開。
四是搞清邏輯。我們搞清楚了中共黨史的點、線、面(輪廓和結構的示意圖)之後,最重要的是把握中共黨史的靈魂。這個靈魂不是別的,正是中共黨史發生發展內在的邏輯(因果律),這是歷史必然性的根本依據,即不是人為杜撰的歷史。中共黨史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里,各個「角色」(即人物、理論、政策、經驗、方式等)都有變化,這些變化都會呈現一定的特點,這些特點之間和變化之中都對以後的事情有所預示和推動,這就表現為或者可以概括為其歷史規律性的一面。所以,搞清邏輯,說到底就是要把握中共黨史發生發展的基本特點、總的趨勢和一般規律。
G. 如何學好黨史
學好黨史的方法:
一、主動學習。自覺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了解新中國成立的艱辛,體驗改革開放的成果,重溫崢嶸歲月那些可歌可泣的場面,感悟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情壯志。把學習黨史與專業知識學習相結合,通過對黨史理論的學習,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掌握,增強對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
二、積極宣傳。充分利用報刊、教育影片、廣播、網路等方式宣傳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學習革命前輩的感人事跡,感悟時代楷模創新創業的艱辛歷程,增進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學會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和民族團結。
三、自覺實踐。牢固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提高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的基本道德規范意識,發揚團結、友善、協作精神,關愛他人、奉獻社會。
學黨史的意義:
1、可以從黨史中汲取信仰信念信心的智慧和力量。
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共產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實踐,為之奮斗、為之犧牲,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蘊含的思想資源、實踐智慧,為新時代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提供了豐厚營養。
2、可以從黨史中汲取勇於善於創新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道路選擇的獨特性,不能盲目照抄。從黨史中汲取創新的智慧和力量,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才能走出新路、干成事業、成就夢想。
3、可以從黨史中汲取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彰顯了歷史經驗的啟迪意義。
4、可以從黨史中汲取推進黨的建設的智慧和力量。
伴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及時解決了黨的建設面臨的各種問題,積累了豐富的黨的建設經驗,從而確保黨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擔負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的責任和使命。
H. 怎樣通俗簡單的講黨史
主題要明確。黨課要有明確的主題,這一主題要貫穿黨課的始終。授課人在編寫教案的時候,應該首先明確要通過這堂黨課幫助廣大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樹立什麼、提高什麼、反對什麼,對這一問題自己心中要有數。黨課教育的選題范圍很廣,可以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可以是黨的基本知識、黨的優良傳統,還可以是國際國內形勢的熱點問題,等等。但是,黨課教育的具體選題一定要有針對性,要與黨的中心工作和黨員的思想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對於授課時間通常只有一兩小時的黨課而言,其主題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遠,可將某一個問題或者一個問題的一個方面作為切入點,然後講深講透。比如當前的伊拉克問題,問題復雜,涉及的國家也多,那麼在備課時,就可考慮只講「美國為什麼要攻打伊拉克」這個問題。備課時可由當前的美伊局勢導入,然後談伊拉克的石油大國地位和兩伊戰爭、第一次海灣戰爭等歷史,再歷數美國經濟與戰爭的歷史淵源。這樣的黨課口子小,問題集中,聽課人一定會饒有興味。
資料要豐富。要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佔有大量生動新鮮的資料,對於寫好黨課教案非常重要。當授課人確定一個主題以後,就要圍繞主題搜集大量相關資料。資料可以是理論、格言,也可以是事例、數據;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搜集資料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所要闡明的問題論述清楚。比如,談艱苦奮斗,其中最重要的就要佔有國情資料、我黨堅持發揚艱苦奮斗優良傳統的資料、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反腐倡廉的資料、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於艱苦奮斗的論述,以及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各種差距的資料,等等。這樣,在編寫教案時,授課者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講課時說理才能透徹。
方法要靈活。在編寫教案的過程中,黨課教員為了論證觀點或者活躍氣氛,經常會舉一些實例。為此,教員要善於將政治性、思想性的東西和知識性、趣味性的內容融為一體,言之有物。比如講授黨的一大,如果照本宣科,講黨的一大某年某月在上海某地召開,後來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這是連中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很難引起黨員的興趣。如果換一種方式,從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先驅李大釗沒有參加黨的一大,而同樣沒有參加黨的一大的陳獨秀卻當選為中央局書記說起,再詳細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然後進一步講述十二位代表以後的去向和結局。採用這種敘述的方式,大家就會靜心傾聽,印象深刻。
I. 黨史知識
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簡稱。是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的情況、黨章的不斷完善過程、黨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全部史實的記載.
中共黨史是政黨史,是專史,它研究建國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其主要內容,一是怎樣執政,即怎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一方面通過憲法和法律把它們變成國家的意志,貫徹到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通過其各級組織、各級幹部,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二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黨的隊伍的發展、壯大,黨的幹部的培養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發展,黨紀黨規的確立和監督、檢查,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等等。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共產主義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共成立初期大事簡記
1921 7.23-8月初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月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 11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發出通告,對黨的組織.宣傳工作作出部署。 1922 1.12 香港海員大罷工 1.21-2.2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5.1-5.6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 5.5-5.1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 7.16-7.23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29-8.30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全體會議 10月 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到北京 10.16-10.26 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 1923 2.4-2.9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慘案發生。 2.27 中共中央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 3.3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表《就京漢鐵路罷工工人流血件告中國鐵路工人書》。 4月 中共中央由北京遷回上海。 6.12-6.20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國共產黨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廣州創刊 7.1 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前鋒》月刊在廣州出版。 7月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對於時局之主張》。 8.20-8.25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10.2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周刊在上海創刊。 11.1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上海書店」。出版發行《向導》.《新青年》.《前鋒》 等雜志。 11.24-11.25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三屆一中全會。 11.28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通過《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 12.25 中共中央發出《第十三號通告》。1924 1月初 中共中央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在上海舉行聯席會議。 2.7 全國鐵路總工會成立。 2月 中國共產黨召開三屆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 5.10-5.15 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在上海召開。 6.17-7.8 共產國際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 7.3 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學。 7.15 廣州沙面工人大罷工。 9.10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三次對時局的主張。 11.19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四次對時局的主張。
中共黨史簡介
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4年,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1935年長征過程中,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也開始進行全國性抗戰。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40年,百團大戰由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 1941年根據地經濟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 1942 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經過激烈的爭論,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又名《雙十協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48年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後的首次大會 1974 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 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准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