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國球歷史知識講座報告
擴展閱讀
學玉雕要有什麼基礎 2024-11-17 09:11:46
兒童怎麼吃大蝦 2024-11-17 08:47:22

國球歷史知識講座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6-27 02:32:15

『壹』 乒乓球起源於哪個國家 中國國球小知識

起乒乓球起源於英國。

19世紀末,歐洲盛行網球運動,但由於受到場地和天氣的限制,英國有些大學生便把網球移到室內,以餐桌為球台,書作球網,用羊皮紙做球拍,在餐桌上打來打去。1890年,幾位駐守印度的英國海軍軍官偶然發覺在一張不大的檯子上玩網球頗為刺激。後來他們改用實心橡膠代替彈性不大的實心球,隨後改為空心的塑料球,並用木板代替了網拍,在桌子上進行這種新穎的「網球賽」,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來。

乒乓球出現不久,便成了一種風靡一時的熱門運動。20世紀初,美國開始成套地生產乒乓球比賽用具,它是美國頭號持拍運動,有超過20萬美國人在打乒乓球。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的名稱,如Indoor tennis,後來,一位美國製造商以乒乓球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創造出Ping-pang這個新詞,作為他製造的「乒乓球」專利注冊商標,Ping-pang後來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個正式名稱,當它傳到中國後,人們又創造出「乒乓球」這個新的詞語。

乒乓球運動的很多用詞是從網球變來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檯面稱Court,中間的球網稱Net,支撐球網的架子叫Net support,乒乓球拍叫Ping-pong bat。

乒乓球單人比賽原來一般採取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制(每局21分),2001年改為七局四勝制或五局三勝制(每局11分),所謂「局」,英文是Set,發球叫Serve。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賽中,最負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起初每年舉行一次,1957年後改為兩年舉行一次。


變革

20世紀初,乒乓球運動在歐洲和亞洲蓬勃開展起來。192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了國際乒乓球邀請賽。後被追認為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同時成立了國際乒乓球聯合會。

1926年,國際乒乓球聯合會(ITTF)正式成立,並決定舉行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期,運動員使用的球拍雖形狀各異,但都是木製的,球彈出後速度慢、力量小,沒有什麼旋轉技巧,打法也很簡單,就是把球在兩者之間推來推去。

1936年,第十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舉行,大賽中出現了令人驚嘆的局面。男子團體冠軍爭奪賽,在羅馬尼亞和奧地利進行,比賽從星期天21時進行。孰料雙方派出三名削球手,由於打法相同,雙方水平又接近,且都用了蘑菇戰術,不肯輕易挑絆,而且企圖從對手的失誤中取勝。比賽進行到三時還是2:2。當地規定,公共場所必須在3時關閉,惹來了警察干涉,最終耗時31時奧地利才以5:4戰勝。

1903年,英國人古德發明了膠皮球拍,有力地促進了乒乓球技術的發展。從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國選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圓柱形顆粒的膠皮拍。擊球時增加了彈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產生一定的旋轉,因而出現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這一打法在歐洲流行長久,不少運動員採用這種打法獲得了世界冠軍。這一時期乒乓球運動的優勢在歐洲,其中匈牙利隊成績最突出,在117項次世界冠軍中,他們獲57項次,占歐洲隊的一半。但這種球拍只能以製造下旋為主。人人皆此,磨來守去,即使奪得了冠軍也毫無意義。


乒乓球運動的廣泛開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進。最初的球拍是塊略經加工的木板。後來有人在球拍上貼一層羊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歐洲人把帶有膠粒的橡皮貼在球拍上。20世紀50年代初,奧地利人發明了海綿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種類似網球的橡膠球,1890年,英國運動員吉布從美國帶回一些作為玩具的賽璐珞球,用於乒乓球運動。

1959年,容國團獲得了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後,中國運動員開始登上了國際乒壇。逐漸形成了以「快、准、狠、變」為技術風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屆世界錦標賽中,中國隊既過了歐洲關,又戰勝了遠台長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選手,第一次奪得了男子團體世界冠軍。並連續獲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屆男子團體冠軍。中國近台快攻的優點是站位近,速度快,動作靈活,正反手運用自如,比日本遠台長抽打法又大大前進了一步。六十年代,中國乒乓球技術水平位於世界最前列,乒乓球運動的優勢由日本轉移到中國。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同時,歐洲運動員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終於取日本弧圈球技術和中國近台快攻打法之長,創造出適合於他們的先進打法,即以弧圈球為主結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蘭帕爾和約尼爾。以快攻為主結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為主要技術,用反手快撥快攻力爭主動,以正手拉弧圈球尋找機會扣殺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奧洛夫斯基等。這兩種打法的特點是放置較強,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迴旋餘地較大。乒乓球運動又推進到放置和速度緊密結合的新高度。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交往和學習研究的加強,各種打法互取長短,使乒乓球技術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和提高。比如,中國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結合弧圈球、橫拍快攻結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術,均有所發展和創新,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國際乒乓球聯合會已擁有186個會員協會,是世界上較大的體育組織之一。

1982年,國際奧委會通過了關於從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決定,推動了乒乓球運動更快地發展。

「小球」變「大球」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隊囊括第三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7項冠軍之後,就有人提出把乒乓球加大,把網加高等建議,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此後,乒乓球運動技術不斷發展,球速越來越快,旋轉越來越強,不少運動員對陣時回合減少;有時球飛如閃電,觀眾還未看清,勝負已經決出,削弱了乒乓球愛好者的興趣。

1999年在大維第四十五屆世乒賽期間舉行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大球改革」提案因未獲得四分之三多數票而被擱置。

2000年2月23日,國際乒聯特別大會和代表大會在吉隆坡通過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決定從2000年10月1日起,使用直徑40毫米、重量2. 7克的大球,從而取代38毫米小球。


中國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號召「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乒乓球因為對場地要求不高,簡便易行所以在全國開展得比較好。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讓世界矚目。國人振奮。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庄則棟和丘鍾慧分別獲得男女單打冠軍,中國隊也拿下了男子團體冠軍。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乒乓球開始在世界上稱霸,乒乓運動也長盛不衰。至2005年,共獲冠軍143.5枚,其中世錦賽100. 5枚,世界盃賽27枚,奧運會16枚。而且已有三次包攬世錦賽全部7個金杯,兩次包攬奧運會全部4枚金牌。這樣的成績足以自傲。

其次,乒乓球運動開展的條件不苛刻,可參與性強。男女老少都能打,天南海北都能打,室內室外都能打,有錢沒錢都能打。條件好的可用高級球台打,條件差的水泥球台也能打,沒有球台用幾張桌子拼起來也能打。天氣好在露天可以打,遇上大風大雪在一間不大的房間里就可以打。乒乓運動又是一項全身運動,健體健腦又健心。相對於足球籃球等運動,它沒有直接的身體對抗,自己可控制運動量,非常有利於普及。總之,這項運動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得到了國人的普遍喜愛,普及程度很高。

多年來中國選手一直在乒乓球項目中有著極為出色的表現:男子項目中的王濤、孔令輝、劉國梁,女子項目中的鄧亞萍、喬紅、王楠、張怡寧等冠軍球員群星璀璨。回顧中國乒乓球隊隊在歷屆奧運會上獲得的金牌數:漢城奧運會2枚,巴塞羅那奧運會3枚,亞特蘭大奧運會4枚,悉尼4枚,雅典3枚……多年來中國乒乓球隊一直以「夢之隊」的姿態出現在奧運賽場上,乒乓球項目也是中國代表團最為穩固的奪金點之一。

『貳』 乒乓球不是中國人發明的,為什麼還把它稱為國球

您好!這個問題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世界局勢不穩定,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沒有正式的溝通。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還有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都有很不穩定的國間關系,而此時,中國與美國是否能建交成為世界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
在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美國隊運動員科恩無意中乘上了中國隊的班車,中國隊員送給他一塊四川織錦,並口頭邀請其來華訪問,後來經中美兩國協商,本來就想打開兩國關系的中美領導人達成一致,周恩來總理親自寫簡,對訪問作了具體安排。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的邀請訪問我國,美國朋友還游覽了長城,參觀了清華大學等地。同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聲明,就改善、松動兩國關系採取一系列措施。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門,被國際輿論譽為「乒乓外交」。
因為這一段歷史事件,大大推動了世界各國同中國建交的腳步,中國也逐漸同世界各國建立了友好往來的關系。對於這些,乒乓球可謂功不可沒。也正因如此,在國內掀起了一場乒乓熱。中國的乒乓事業也是日益上升,並且以世界當之無愧的第一身份傲視群雄。因此,乒乓球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國的「國球」。
這些是我對於乒乓球的積累,希望能給更多的人以更多的知識。謝謝!~

『叄』 乒乓球起源英國為什麼是中國的國球

乒乓球為什麼叫國球,巴西足球為什麼是國球,籃球是美國的國球,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它究竟為什麼是國球呢?這里頭還有一段故事,大家都知道幾十年前我國乒乓球界突出的代表人物叫榮國團,我見過榮國團,大個,長的細皮嫩肉的,五官清秀的小夥子,長的挺帥。那年好象是22歲,榮國團得了頭一面金牌,成了世界冠軍。哎呀,榮國團歸國的時候,那機場上歡迎的是成千成萬、鑼鼓喧天。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那哪是個普通的運動員,那就成了一個凱旋而歸的英雄好漢。那個盛況一言難盡,報紙上、媒體上、畫冊上、街頭巷尾到處貼的都是榮國團的宣傳相片。捧著鮮花,小頭特亮,特精神,為什麼呢?因為替國爭光,打榮國團開始,我們中國就對乒乓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原來也有愛玩的,沒怎麼注意,唉,打那之後就形成了風氣。不管是街道、機關、政府、單位,普通市民都喜歡乒乓球,有案子有場地行,沒有場地怎麼辦呢?弄個小拍兩個人就來回推。實在沒有了,弄兩塊板弄兩塊磚,這就開始比賽,形成了一種濃厚的風氣,我那個時候就那樣。拈倆錢買個盾牌的乒乓球,那個球拍往書包里一放,到時候就開始打。榮國團說過一句明言:「人生能有幾回搏!」這話說的多對呀,人這一輩子,能拚命幾次。老百姓一想對,這個名言也流行開了,領導人也是那麼一回事,能有幾回搏。因此這乒乓球的精神就是拼搏進取精神激勵國人,打那之後,乒乓球可是不得了,不僅遍地開花,而且每次什麼世界大賽,這個大賽、那個大賽的冠軍,都是咱們的。
你看這個人會犯紅眼病,世界乒聯也犯紅眼病啊,這各國就有怨言了。那都是他的了,也沒有咱的份了,那打得有什麼勁呀!結果就提出百般的刁難,刁難咱們,咱也走了籃球艱難曲折的道路。舉個例子說,現在的乒乓球教練蔡振華那個時候他正打球,那時候他年輕血氣方剛,打的弧旋球,賽事絕輪!只要他一出場對方腦門都疼。這蔡教練,手裡拿球拍,他削球的時候,速度不太一樣,對方跟他一接手他就失球,只要對方接球就失手,對方球接不住,對方就連連失利,因此有人提出來了,那不行,姓蔡的球拍有毛病,應當修改,這兩面的顏色要鮮明,這面是藍的那面是紅的,要這面是白的那面是綠的,得看清楚,估計咱們手裡的球拍眼花繚亂,我們吃虧了這不公平。一說打的是競技水平的高低,這不是無理要求嗎?好吧,國際乒聯,改了規定,球拍兩面的顏色要鮮明,這下蔡振華吃力了不少,你的特長不一樣。還有一樣,我們發球的知識是有科學道理的,專檢這球發出去,讓我摸不著這球朝哪邊轉。都是側身發球,因此這對方也提出這建議了,為什麼呢?因為發球讓人看不見,老拿身體擋著。誰知道他發的是什麼球,這可不行,他贏了我們也不服氣。國際乒聯就琢磨,改吧,就又改了。說這玩意必須得公開,不許用身體擋著。你發的什麼球讓對方看的清清楚楚。原來比賽的時候,中國代表隊往往拼搏得很好,一開局的時候不太順手,打來打去、打去打來,轉敗為勝,我們有後勁。這外國運動員呀,又有意見了。說用21分爭高低太多了,國際乒聯又改了,把21分變成了11分,明顯是對著中國乒乓球運動員來的。你不有後勁嗎,我不給你機會,11分就結束戰斗,你那後勁還沒等施展呢,比賽就完了,你說這玩意坑人不坑人,你說這招是損是不損。不過你放心,有人願意鬧意氣,參加那玩意干什麼,窩火憋氣我不幹了,咱不能那麼干。咱是乒乓球大國也是乒乓球王國,得有大國的風范。你怎麼改我聽你的不就得了。後來他們得寸進尺,他們又改了。怎麼改,他又發現中國運動員打球打的太快了,目不暇接,為了這個,他改什麼呢,把小球變成大球。大球份量大,歐美打起來適應。你中國人打的慢了,他們心理就覺得有底。這回把你記住了。你肯定不能發揮特長了,又改成了大球,種種刁難非同一般呀!可是我們不在乎,為什麼?你改,不但我們聽,我們還在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那以後我們還照樣得冠軍,遭殃還拿獎牌。

『肆』 乒乓球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乒乓球是一種世界流行的球類體育項目。它的英語官方名稱是「Table tennis」,意即「桌上網球」,自1900年開始,因其打擊聲音』Ping -Pong 而改名『乒乓球』, 在中國大陸,亦以「乒乓球」作為它的官方名稱。
歷史
正如它的英語官方名稱那樣,乒乓球由網球(Tennis)發展而來。它起源於英國。19世紀末,歐洲網球運動盛行,但由於受到天氣和場地的限制,英國有些大學生便把網球移植到室內,以餐桌為球台,書作球網,用羊皮紙作球拍,在餐桌上打來打去。
20世紀初,乒乓球運動在歐洲和亞洲蓬勃開展起來。192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了國際乒乓球邀請賽,同時成立了國際乒乓球聯合會。第一屆世乒賽譜寫了乒乓球早期運動的歷史新篇章,為今後的世界錦標賽奠定了基礎。從1926年至1939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每年都舉行一次。後由於種種原因,經歷了多次變更。從2003年第47屆世乒賽開始,國際乒聯決定將把單項與團體比賽分開進行。多年的發展也使乒乓球的球拍、比賽用球和規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乒乓球運動於1988年夏季奧運會被首次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在中國,早期的乒乓球運動僅在上海、廣州、北京、天津等少數大城市開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項全民普及的運動,中國隊在世界大賽上也奪得一個又一個的冠軍。乒乓球在中國為譽為"國球"。
乒壇格局
乒乓球在世界范圍內作為一種娛樂項目而廣泛流行。世界上頂尖的運動選手大多來自中國。但其他一些國家也擁有著世界最高水平的球員,如瑞典、韓國。乒乓球運動在匈牙利、克羅埃西亞也很流行,因此這些國家也誕生了出色的運動員。
比賽用具
球拍由膠皮、海綿、底板組成。球拍必須一面是紅色,另一面是黑色。
乒乓球拍膠皮又稱"膠粒"、「單膠片」,大體分為正膠與反膠兩大體系,一面有顆粒狀突起膠粒,另一面平整。根據規定球拍必須一面為黑色,另一面為紅色,所以膠皮有紅、黑兩種顏色。
正膠(斑點狀膠粒)正膠是一個乒乓球術語,指乒乓球拍覆蓋物,膠粒向外。使用正膠乒乓球拍打出來的球速快,但摩擦旋轉控制能力較差。
最初是因為偶然被發現能增加木製球拍的控球能力而被應用於乒乓球比賽中,後逐漸流行。歐洲運動員曾一度喜歡使用正膠橫拍削球的打法。後來日本人使用海綿球拍發明中遠台長抽弧圈的打法,稱雄乒壇。後海綿拍被禁止使用,中國運動員將正膠與海綿有機結合,發明了近台快攻打法,從此稱霸乒壇。歐洲運動員將反膠和海綿結合後,用於弧圈球打法,將其身高力大的優勢發揮出來,一時在乒壇獨當一面。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中國運動員使用長膠打削球打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生膠和半長膠以及防弧圈膠,對弧圈球打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反膠(平面膠皮)反膠是指膠粒向里的膠皮,具有較強的摩擦力,能製造較強的旋轉,速度也比較快,控球能力較強,是當今世界應用最為廣泛的膠皮種類。
技戰術
技術是戰術的基礎,戰術是技術的綜合運用。
·戰術 結合現場環境,對手心理生理狀態, 合理選用技術以戰勝對手的方法是謂戰術。 比如攻球的動作,拍型,觸球部位,是技術問題;而針對對方手已軟,我發不轉球誘其回球飄高,我持續攻壓對方反手至對方失誤,或待機搶攻對方正手,屬戰術考量。
1959年,容國團獲得了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後,中國運動員開始登上了國際乒壇。逐漸形成了以「快、准、狠、變」為技術風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屆世界錦標賽中,中國隊既過了歐洲關,又戰勝了遠台長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選手,第一次奪得了男子團體世界冠軍。並連續獲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屆男子團體冠軍。中國近台快攻的優點是站位近,速度快,動作靈活,正反手運用自如,比日本遠台長抽打法又大大前進了一步。六十年代,中國乒乓球技術水平位於世界最前列,乒乓球運動的優勢由日本轉移到中國。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日本、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同時,歐洲運動員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終於取日本弧圈球技術和中國近台快攻打法之長,創造出適合於他們的先進打法,即以弧圈球為主結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蘭帕爾和約尼爾。以快攻為主結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為主要技術,用反手快撥快攻力爭主動,以正手拉弧圈球尋找機會扣殺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奧洛夫斯基等。這兩種打法的特點是放置較強,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迴旋餘地較大。乒乓球運動又推進到放置和速度緊密結合的新高度。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國際交往和學習研究的加強,各種打法互取長短,使乒乓球技術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和提高。比如,我國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結合弧圈球、橫拍快攻結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術,均有所發展和創新,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現在,乒乓球已發展成為各國人民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國際乒乓球聯合會亦已擁有127個會員協會/是世界上較大的體育組織之一。由國際乒聯和各大洲乒聯舉辦的世界錦標賽、世界盃賽、洲際比賽及各種規模和形式的國際比賽不勝枚舉。1982年,國際奧委會關於從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決定,必將激起世界各國對乒乓球運動的進一步重視,推動乒乓球運動更快地發展。

『伍』 介紹一下關於足球的一些普通常識~

足球(football),是世界公認的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足球起源於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把足球名為「蹴鞠」,但是足球不是中國發展起來的。而是由英格蘭發展起來的,後來傳到了世界各地。

標準的11人制足球比賽由兩隊各派10名球員與1名守門員,總共22人,在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對抗、防守、進攻。

足球比賽的目的是盡量將足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多的一隊則勝出。如果在比賽規定時間內得分相同,則須看比賽章則而定,可以抽簽、加時再賽或互射點球(十二碼) 等形式比賽分高下。

足球比賽中除了守門員可以在己方禁區內利用手部接觸足球外,球場上每名球員只可以利用手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控制足球(開界外球例外),比如胸部,頭部,大腿都可以接觸足球,但是一般還是以腳為主。

比賽分為兩個半場,每半場45分鍾。特殊情況經裁判員和雙方同意另定除外。任何改變比賽時間的協議(如因光線不足每半場減少到40分鍾)必須在比賽開始之前制定,並要符合競賽規程。

足球比賽通過擲幣,猜中的隊決定上半場比賽的進攻方向,另一隊開球開始比賽,而且猜中的隊在下半場開球開始比賽,下半場比賽兩隊交換比賽場地。

足球比賽開球是比賽開始和重新開始的一種方式,在比賽開始時,在進球得分後,在下半場比賽開始時,在決勝期兩個半場開始時,開球可以直接射門得分。

足球比賽所有隊員在本方半場內,開球隊的對方隊員,應距球至少9.15米 (10碼),直到比賽進行,球應放定在中心標記上,當裁判員發出信號,球被踢並向前移動時比賽即為進行,開球隊員在球未經其他隊員觸及前不得再次觸球。某隊進球得分後,由另一隊開球。

(5)國球歷史知識講座報告擴展閱讀

足球越位

進攻球員在出球時那一刻(不管是傳球還是射門,觸球出球那瞬間),在進攻半場(我方防守半場的另一半場)其他進攻方球員,他們所在的位置點構成的平行於底線的線是否比倒數第二個防守球員更靠近對方球門。

即倒數第二個防守人員平行於底線的線為越位線,越位線到底線甚至出了底線為越位區,越位線最多到中線,以及是否同時比足球更接近對方底線。達成條件後視為處於越位位置。但處於越位位置不犯規。

越位是足球規則中很重要的一條規則,也是較復雜的規則。容易使球迷混淆的是以下這幾點:

1、如果同隊隊員回傳球或平行傳球時(即球與接球人平行,距對方球門線相等),接球人不算越位,因為他並未在球前面,僅與球平行。

2、判罰越位的關鍵,不是在隊員接球時而是在同隊隊員傳球時即同隊隊員踢球或頂球的一剎那。當傳球時,接球隊員如果不處在越位位置,而是在踢出的球在空中或在接球時跑到越位位置,不得判罰越位。

相反,雖然隊員在同隊隊員傳球時處於越位位置,然後又跑回非越位位置接球,則應判罰越位。在對方隊員踢球時,同隊隊員停球或帶球時,無論哪方的隊員,無論在何位置,均無越位犯規可言。因為判定越位是指同隊隊員傳球時的一剎那,這是判定越位的主旨和關鍵所在。

3、如果守方隊員故意退出場外造成攻方隊員越位屬非體育的行為,裁判員不但不判攻隊隊員越位,反而應在成死球時給守方隊員予以警告。

4、隊員如處於越位的位置,如果裁判員認為該隊員沒有影響比賽,沒有阻礙對方的活動,或沒有從所處的越位位置獲得有利條件(即接門柱,橫梁,或者對方身上的反彈球),不應判罰。

同時,若進攻時有防守方球員因某些原因摔倒或沖出底線,裁判未鳴哨時,此時傳球不存在越位犯規,因為有防守方球員在後面,仍然屬於場上參與防守隊員。

5、在越位位置接經對方隊員有意識觸球(任一對方隊員救球除外)而彈回或變向的球,算越位犯規。這一規定系指隊員處越位地位,但救球給他的不是同隊隊員而是對方隊員。不能因為是對方觸及球而獲益,因此應判罰越位犯規。

救球指隊員用除手以外身體的任何部分(守門員在罰球區內除外)來阻止即將進進球門或者距離球門很近的球。若對方有意識的踢球,則處於越位位置可以獲得利益,而受到判罰。

6、如果球進門時,一名攻方隊員在球門柱之間的球門內保持不動,進球必須視為有效。

7、如果進攻時有兩名或多名進攻球員直接面對門將,所有防守球員皆被甩在身後,此時如果進攻球員出球,判斷越位與否應以出球一瞬間,接球隊員與球的位置對比為依據:如果球與接球隊員平行或在接球隊員前面,則不越位;如果球在接球隊員身後,最後接球干擾比賽,則越位位置犯規。

8、如果對方全員越過中場,越位判斷同時以足球和中場線為基準。總的來說,我方出球瞬間,接球隊員越過中場線進入對方半場且比球更靠近對方球門則越位,否則不越位。許多球迷誤以為對方球員全過了半場,我方怎麼傳接球都不越位。

實際是對方球員全過了半場,本方接球隊員在本方半場內時怎麼傳都不越位。一旦我方隊員越過中線接後場傳球就滿足了越位犯規的條件:比越位線更靠近球門;比足球更靠近球門;觸球,所以是犯規的。(其實就是越位線從「位置可變的防守人」變為了「固定的中線」,其他判斷依據相同)

9、處於越位位置接角球(並不是沒有意義,因為角球區有個弧度,產生夾角,進攻球員站在底線依然可產生越位位置的條件),界外球,球門球不犯規(一般以一切出了邊界恢復用球,越位位置都不犯規來記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足球規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足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位

『陸』 有關足球的相關知識

足球起源
足球的最早起源在中國,唐朝的時候,就盛行一種"蹴鞠"運動,這個"鞠"就是現代足球的"胚胎"。而現代足球卻起源於英國,英國(英格蘭)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據史料記載,中世紀時在英國就出現了類似今天這種足球活動。到19世紀初,足球運動在英國已經相當普及。由於需要對足球比賽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1863年10月26日,有關人士在倫敦女王大街的弗雷馬森酒店聚會,討論並同意成立足球協會,會上除宣布足協正式成立外,還制定和通過了一部較為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它是現代足球競賽規則的雛形。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足球的誕生。
隨著英格蘭足協地位的日益鞏固,在全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而在1871年7月20日出現了舉行挑戰杯賽的建議。這個建議是足協秘書長查爾斯.阿爾科克提出來的,他希望通過組織挑戰杯賽,吸引協會所有會員都來參賽,促進彼此間的交流。1871年10月16日,這一提議獲批准。
令英格蘭人引以為榮的不單是他們創辦了第一個足球協會,而且第一場國際比賽也是由他們組織的,那是在1872年11月30日進行的英格蘭代表隊和蘇格蘭代表隊的比賽。英格蘭足總的成立帶動了歐洲和拉美一些國家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各國陸續成立了足球協會,於是推動了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的成立。可見,英格蘭也就無可爭議的被稱為現代足球運動的鼻祖。

什麼是足球
足球是足球運動或足球比賽的簡稱。當然它也指足球比賽中的用球。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游戲「蹴鞠」,後來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發展成現代足球。不少國家將足球定為「國球」。
足球運動是以腳支配球為主,但也可以使用頭、胸部等部位觸球。兩個隊在同一場地內進行攻守的體育運動項目。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它已成為電視節目中的重要內容,有關足球消息的報道,占據著世界上各種報刊的篇幅,當今足球運動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經常參加比賽的球隊約80萬支,登記注冊的運動員約4000萬人,其中職業運動員約10萬人。
足球運動對抗性強,運動員在比賽中採用規則所允許的各種動作包括奔跑、急停、轉身、倒地、跳躍、沖撞等,同對手進行激烈的爭奪。比賽時間長、觀眾多、競賽場地大,是其他任何運動項目無法企及的。傳統足球是20塊6邊形和12塊5邊形一共32塊皮組成 。足球比賽分為11人制、7人制和5人制。年齡段有u15,u17,u19 國奧組和成年組及青年組等。

世界盃鼻祖
法國人朱爾斯.雷米特(1837~1956),1920年他在安特衛普奧運會提出了世界足球賽的想法,1926年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足球可以帶給人類永恆的信念和真正的和平」,組織了專門的委員會研究舉辦世界盃的可行性,1928年5月26日在鹿特丹國際足聯大會上,與會代表以25:5的投票表決通過每四年舉辦一次世界盃比賽。

歷屆世界盃
屆數 年份 舉辦地 冠軍 亞軍 季軍
1 1930 烏拉圭 烏拉圭 阿根廷
2 1934 義大利 義大利 捷克 西德
3 1938 法國 義大利 匈牙利 巴西
4 1950 巴西 烏拉圭 巴西 瑞典
5 1954 瑞士 西德 匈牙利 奧地利
6 1958 瑞典 巴西 瑞典 法國
7 1962 智利 巴西 捷克 智利
8 1966 英格蘭 英格蘭 西德 葡萄牙
9 1970 墨西哥 巴西 義大利 西德
10 1974 西德 西德 荷蘭 波蘭
11 1978 阿根廷 阿根廷 荷蘭 巴西
12 1982 西班牙 義大利 西德 波蘭
13 1986 墨西哥 阿根廷 西德 法國
14 1990 義大利 西德 阿根廷 義大利
15 1994 美國 巴西 義大利 瑞典
16 1998 法國 法國 巴西 克羅埃西亞
17 2002 韓日 巴西 德國 土耳其
18 2006 德國 義大利 法國 德國
19 2010 南非 未知 未知 未知

『柒』 中國的國球是什麼

乒乓球是國球的3個原因:
一、中國的乒乓球為國家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從來沒有得過世界冠軍。參加過三次奧運會,一塊獎牌也沒拿到。外國人嘲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號召「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乒乓球運動在全國開展比較好。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世界矚目!國人振奮!此後,中國的乒乓運動長盛不衰。在世界乒乓三大賽事中金牌數均居世界第一位。至2005年,共獲冠軍143.5枚,其中世錦賽100. 5枚,世界盃賽27枚,奧運會16枚。而且已有三次包攬世錦賽全部7個金杯,兩次包攬奧運會全部4枚金牌。可以斷言,這樣的成績,任何外國都不可能超過。
二、乒乓球運動在中國十分普及,得到國人喜愛
乒乓球運動開展的條件不苛刻,可參與性強。男女老少都能打,天南海北都能打,室內室外都能打,有錢沒錢都能打。條件好的可用高級球台打,條件差的水泥球台也能打,沒有球台用幾張桌子拼起來也能打。天氣好在露天可以打,遇上大風大雪在一間不大的房間里就可以打。
而且,乒乓運動又是一項全身運動,健體健腦又健心。相對於足球籃球等運動,它沒有直接的身體對抗,自己可控制運動量,非常有利於普及……。總之,這項運動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得到了國人的普遍喜愛,普遍水平比較高,因此就可以稱作國球。
三、乒乓球為中國的長治久安做出過貢獻
1971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乒賽。當時中美關系已經有了緩和的跡象,但究竟以什麼作為最好的媒介,來改善兩國的關系呢?中國領導人認為世乒賽是很好的契機。4月4日,美國球員科恩無意中搭上中國球員的交通車,庄則棟主動贈送一幅綉有黃山風景圖的杭州織錦給科恩,科恩後來回送庄則棟一件帶有和平標志的運動衫。這一戲劇性事件頓時成為轟動性新聞。4月7日,毛澤東在比賽閉幕前夕決定邀請美國隊訪華,尼克松立即同意了中方的邀請。1971年的春天,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實現了對中國的歷史性訪問,中美兩國的乒乓球友誼賽在北京上演,留下的政治影響卻向太平洋兩岸散播開來,為中美人民的交往和中美兩國的外交突破敲開了大門。這就是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人民日報在紀念乒乓外交35周年時評論說,重溫「乒乓外交」,人們認識到,人民之間的友誼能夠改變世界、創造歷史。

『捌』 為什麼說「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

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的原因:

北京時間4月28日,隨著瑞典「黑馬」法爾克回球下網,中國選手馬龍以4-1奪得了2019年乒乓球世錦賽男單冠軍,同時實現了世乒賽男單三連冠。獲勝後的馬龍扔掉球拍,高舉雙臂,仰天長嘯,在現場觀眾一片歡呼聲中,盡情享受著這個屬於自己以及整個中國乒乓球隊的輝煌時刻。

至此,中國乒乓球隊在本屆世乒賽中成功包攬了5項冠軍,其中奪得女雙冠軍的「00後」小將孫穎莎成為中國乒乓球隊第115位世界冠軍。

由此,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大賽中斬獲的冠軍總數也更新為238個,其中包括28個奧運會冠軍,誕生了劉國梁、孔令輝、張繼科、馬龍、鄧亞萍、王楠、張怡寧、李曉霞、丁寧9位「大滿貫」得主(奧運會、世乒賽和世界盃單打均奪冠)。中國無愧「乒乓第一大國」的稱號。

(8)國球歷史知識講座報告擴展閱讀:

乒乓球的相關要求規定:

1、選擇發球、接發球和場地的權力應通過選擇硬幣的正反面來決定。選對者可以選擇先發球或先接發球,或選擇先在某一方。當一方運動員選擇了先發球或先接發球或選擇了場地後,另一方運動員應有另一個選擇的權力。

2、在每發球兩次之後接發球方即成為發球方,依此類推,直到該局比賽結束,或者直至雙方比分都達到10分實行輪換發球法,這時發球和接發球次序仍然不變,而且每人只輪發一分球。

3、對方發球或還擊後,本方運動員必須擊球,使球直接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包含觸及球網裝置)後,再觸及對方台區。凡屬上述情況,均為合法還擊。

『玖』 體育明星鄧亞萍的故事

01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1998年2月26日鄧亞萍懷著復雜的心情,飛向劍橋。對她來說,這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但卻又是一個艱難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開學上課的日子,全班一共9個同學,教室不大,9張課桌椅向著黑板,擺成半圓形。老師先讓大家做自我介紹。接下來給每人發了兩張講義就開始講課,課堂上沒什麼紀律,講解方式也很隨意,老師一邊講課,同學們一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我在雲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四五個星期過去了,每天十五、六個小時的付出,但收效並不大,英語水平的提高也不顯著。作為一個插班生要趕上其他同學困難太大。加上沒有教材,每次上課才能拿到老師發的講義,這種教學方法也很難讓我適應。」
「生活的環境也不盡如人意。到英國留學的留學生,多數都是住在學校所安排的英國人家裡,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國人家裡,一來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國的風俗民情,二來可以有更多的英語會話機會。但是我所居住的這個女房東家,距學校太遠,而且房費伙食費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鎊房租,還要交100多英鎊飯費,兩項合起來每月的支出約合人民幣將近5000元。對於自費到英國上學的我來說,惜金和惜時同樣重要。」
「記得當我頭一次穿著防雨運動衣,騎著自行車到學校時,許多同學見了都大為不解:怎麼世界冠軍還騎自行車來上學?是啊,世界冠軍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換來的,它來之不易,我必須十分珍惜它。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困擾著我,我急切盼望能改變這種狀況。」
「剛到英國不久,我想往家寄點錢,然而到郵局拿了單子,卻不知如何填寫,郵局的人在單子上指指點點,我卻一臉茫然,我站在郵局前,兩眼發呆,我能怎麼辦?問誰去?問了,自己還是聽不懂,最後,只好悻悻而歸。」
「開學前,為了讓我熟悉一下環境,房東開車送我去學校轉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雖然買了輛自行車,卻找不到上學的路了,七拐八拐,趕到學校已經上課了。一向守時的我成了遲到生。我急得迸出幾個單詞解釋,然而解釋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現在都忘不了!」
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姆學院是隸屬劍橋大學的一所小學院,類似於國內的語言進修學院。這里的學生主要以外國留學生為主,而鄧亞萍是唯一來自中國內地的留學生。
「剛到劍橋的那段時間,我雖然比較刻苦,效果卻不明顯。我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語言基礎還相當薄弱,要想在劍橋這個精英雲集的學府里站得住、學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學問與體育訓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尋,更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為了趕功課,鄧亞萍起早貪黑,每天只睡幾小時。
「開始的一兩個月之內,根本聽不懂老師在上面講什麼,我把老師所有寫在黑板上的東西照抄一遍。回到家裡以後,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較單調,上課時間是四個半小時。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吃飯對我來說好像都很費事,中午休息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帶去的三明治,然後看一會兒書。晚上經常吃的東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麵條加青菜、西紅柿和雞蛋。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12點才能睡覺。」
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她總是不甘心,想超過別人。這種好勝的心理後來才慢慢開始轉變:「畢竟基礎不同,從運動員到學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學習上升也要有個過程。」
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國球的歷史及發展》。從開題報告、到第一次提交論文、以至論文的最終修訂,鄧亞萍不僅每一項都達到標准,而且步步提前,趕在時間表前完成。
「我終於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02奧林匹克不僅是競技,是拼搏
「奧林匹克不僅是競技,是拼搏,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博愛情懷。」
這是鄧亞萍在一次媒體采訪中的話。正是這種生活態度和情懷,使她不僅僅滿足於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奧運冠軍。
當她還是運動員的時候,鄧亞萍積極參與公益和愛心事業,用自己的力量關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1992 年巴塞羅那第 25 屆奧運會,她勇摘女單、女雙兩枚奧運金牌,在省政府為河南奧運健兒舉行的慶功會上,她將 5 萬元人民幣交給時任河南省副省長范欽臣,成為中國奧運健兒捐助社會公益事業的第一人。
1996年12月,鄧亞萍又從亞特蘭大奧運會冠軍獎金中拿出5萬元人民幣,捐給山西省繁峙縣建立一所「希望小學」。她還和隊友共同資助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失學兒童、發動中國乒乓球隊向佤族兒童捐獻「希望書庫」。她還不止一次的向中國乒乓球訓練基地河北省正定縣、向河南省境內捐款10萬余元人民幣修復文化古跡、貧困地區小學,向香港弱智人群獻愛心。
退役後,她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愛心慈善活動中。「蒲公英計劃」是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委員會啟動的第一個慈善計劃,其中一項內容是向北京朝陽區的一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捐贈一批體育器材。在與打工兒童子女見面的時候,鄧亞萍發現那些孩子眼神迷離,不敢與別人對視。在與他們的交談中,她了解到,這些孩子有嚴重的自卑心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與本地的孩子不同,父母都是農民工。於是鄧亞萍決定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改變這些孩子的想法,幫助他們走出自卑心理。
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委員會在鄧亞萍的帶領下,除了上面提到的蒲公英計劃之外,還陸續開展了針對殘疾、殘障青少年的「心靈之光」慈善計劃、針對失足青少年的「攜手明天」慈善計劃以及資助貧困學子恢復視力的」光明行」。鄧亞萍在百忙之中,為慈善事業奔走,為中國的體育慈善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鄧亞萍經常用鼓勵性的語言來激勵他們,告訴他們要靠勤奮和知識改變命運。她還激勵孩子們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與智慧。鄧亞萍希望孩子們能象她一樣要有一股狠勁,不服輸、不怕苦。
在一封寫給鄧亞萍的信里,一位學生寫到: 「以前,我害怕說自己的父母是農民工。但是現在我不害怕了。我走在馬路上不再貼著牆根走,不再害怕別人看我的眼神。因為我知道只要我努力,長大後我也會成為像您一樣的運動員,拿冠軍!。」看完這封信後,鄧亞萍流下了眼淚,她知道這些孩子中的某一個在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世界冠軍,他們的生活很可能會因此而變得不同。每次她都會對我們說:「不僅物質上的幫助對這些孩子是必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對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和關心。」
鄧亞萍曾經預支了5萬元比賽獎金,使河南省數百名失學兒童可以重返課堂。她邀請一名河南農村的小女孩來到北京,帶她游覽了北京並參觀了自己的訓練中心。這個小女孩之前到過最大的城市就是有柏油馬路的縣城。她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可以來到首都北京。更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鄧姐姐還帶自己還參觀了自己的訓練基地。離開北京的時候,小姑娘對鄧亞萍說:「這里是我在夢里才來過的地方。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把我的家鄉也變成象北京這樣。」這意味著,一次不尋常意義的旅行可以換來一個夢想。
鄧亞萍的愛心行為,源於自己的博愛情懷,那是對祖國的熱愛、對別人的愛。國家和體育曾經給了她現在的一切,現在她正在用自己的博愛情懷去回報。正如她所說的:「我個人的力量也許是有限的,但我願意貢獻自己一點點力量給貧困和弱視孩子們一點溫暖,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在這暖融融的愛心中成長,最終回報社會。我更願意和更多的人一起來關愛和幫助這些弱視群體的孩子們,讓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和夢想。這樣的事情我將會一直做下去,永遠做下去。

03鄧亞萍經典勵志故事

鄧亞萍是乒乓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她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1988年進入國家隊,先後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成為唯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並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包括單打和與喬紅組合的雙打。
身高僅1.50米的鄧亞萍手腳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5歲時就開始學打乒乓球,因為個子太矮被河南省隊排除在外,只好進入鄭州市隊。 但她憑著苦練,以罕見的速度,無所畏懼的膽色和頑強拼搏的精神,10歲時,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後加盟河南省隊,1988年被選入國家隊。 13歲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時在世界錦標賽上成為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雙料冠軍。1992年,19歲的鄧亞萍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又勇奪女子單打冠軍,並與喬紅合作獲女子雙打冠軍。1993年在瑞典舉行的第四十二屆世乒賽上與隊員合作又奪得團體、雙打兩塊金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乒壇皇後。
鄧亞萍的出色成就,改變了世界乒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也為鄧亞萍的球風和球藝所傾倒,親自為她頒獎,並邀請她到洛桑國家奧委會總部做客……
1997年後,她先後到清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諾丁漢大學進修學習,並獲得英語專業學士學位和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2002年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兩個委員會擔任職務;2003年,鄧亞萍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一名工作人員。
如今,鄧亞萍已經和相戀多年的男友,前國家隊男乒驍將,廣東隊的林志剛登記結婚,並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區的龍潭湖附近。從少年相戀到風風雨雨,再到牽手白頭,如今的鄧亞萍,可謂愛情事業雙豐收。

『拾』 鄧亞萍學英語事跡的議論文論據。盡量簡短。謝啦'

鄧亞萍學英語的故事---這世界上沒有努力無法達到的事。 如果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滿貫,那麼清華獲得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和取得劍橋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
——鄧亞萍
1997年退役進入清華大學,2001年拿下學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英國諾丁漢大學,2002年12月12日,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鄧亞萍用求學路上一路奮斗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世界冠軍求學的懸梁歲月……
清華:從寫26個英文字母開始
「臨近退役時,我便開始設計自己將來的路,有人認為運動員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運動項目中繼續工作,而我就是要證明:運動員不僅能夠打好比賽,同時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當運動員了,我的新起點也就開始了。」鄧亞萍說。
「1996年底,我被薩老提名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我明白,這既是國際奧委會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奧委會的辦公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然而,這時我的英語基礎幾乎是零,法語也是一竅不通。面對如此重要的工作崗位和自己外語水平的反差,我心裡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後,鄧亞萍以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身份初進清華時,她的英文幾乎是一張白紙,既沒有英文的底子,更別說有口語交流的能力。
「懷著興奮而又忐忑的心情邁進清華大學。老師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寫出26個英文字母看看。我費了一陣心思總算寫了出來,看著一會兒大寫、一會兒小寫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師,就這個樣子了。但請老師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課時老師的講述對我而言無異於天書,我只能盡力一字不漏地聽著、記著,回到宿舍,再一點點翻字典,一點點硬啃硬記。我給自己制定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一—從課本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准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由於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鄧亞萍幾乎完全取消了與朋友的聚會及無關緊要的社會活動,就連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也大大減少。為了提高自己的聽力和會話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顧語音室,還買來多功能復讀機。由於總是一邊聽磁帶,一邊跟著讀。同學們總是跟她開玩笑:「亞萍,你成天讀個不停,當心嘴唇磨出繭子呀!」「但我相信:沒有超人的付出,就不會有超人的成績。這也是我多年闖盪賽場的切身體驗。」
學習是緊張的,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除學習之外,鄧亞萍每周還要三次往返幾十里路到國家隊訓練基地進行訓練,疲勞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時,我都會發現枕頭上有許多頭發,梳頭的時候也會有不少頭發脫落下來。對此我並不太在意,倒是教練和隊友見到我十分驚訝:『小鄧,你怎麼了?』我說:『沒什麼,可能是學習的用腦和打球的用腦不一樣吧。』」
「雖然都是一個『苦』字,但此時的我卻有不一樣的感受:以前當運動員,訓練累得實在動不了,只要一聽到加油聲,一咬牙,挺過來了;遇到了難題、關坎,教練一點撥,通了;比賽遇到困難,觀眾一陣吼聲,勁頭上來了,轉危為安。但讀書呢,常常要一個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種清苦、孤獨是另一種折磨,沒意志、沒恆心是堅持不下去的。」
為了更快地掌握英語,幾位英語老師建議鄧亞萍到國外去學習一段時間,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經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批准,1998年初,剛在清華讀了幾個月的鄧亞萍作為交換生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突擊英語。

劍橋:每天凌晨5點起床攻讀
1998年2月26日鄧亞萍懷著復雜的心情,飛向劍橋。對她來說,這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但卻又是一個艱難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開學上課的日子,全班一共9個同學,教室不大,9張課桌椅向著黑板,擺成半圓形。老師先讓大家做自我介紹。接下來給每人發了兩張講義就開始講課,課堂上沒什麼紀律,講解方式也很隨意,老師一邊講課,同學們一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我在雲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四五個星期過去了,每天十五、六個小時的付出,但收效並不大,英語水平的提高也不顯著。作為一個插班生要趕上其他同學困難太大。加上沒有教材,每次上課才能拿到老師發的講義,這種教學方法也很難讓我適應。」
「生活的環境也不盡如人意。到英國留學的留學生,多數都是住在學校所安排的英國人家裡,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國人家裡,一來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國的風俗民情,二來可以有更多的英語會話機會。但是我所居住的這個女房東家,距學校太遠,而且房費伙食費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鎊房租,還要交100多英鎊飯費,兩項合起來每月的支出約合人民幣將近5000元。對於自費到英國上學的我來說,惜金和惜時同樣重要。」
「記得當我頭一次穿著防雨運動衣,騎著自行車到學校時,許多同學見了都大為不解:怎麼世界冠軍還騎自行車來上學?是啊,世界冠軍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換來的,它來之不易,我必須十分珍惜它。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困擾著我,我急切盼望能改變這種狀況。」
「剛到英國不久,我想往家寄點錢,然而到郵局拿了單子,卻不知如何填寫,郵局的人在單子上指指點點,我卻一臉茫然,我站在郵局前,兩眼發呆,我能怎麼辦?問誰去?問了,自己還是聽不懂,最後,只好悻悻而歸。」
「開學前,為了讓我熟悉一下環境,房東開車送我去學校轉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雖然買了輛自行車,卻找不到上學的路了,七拐八拐,趕到學校已經上課了。一向守時的我成了遲到生。我急得迸出幾個單詞解釋,然而解釋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現在都忘不了!」
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姆學院是隸屬劍橋大學的一所小學院,類似於國內的語言進修學院。這里的學生主要以外國留學生為主,而鄧亞萍是唯一來自中國內地的留學生。
「剛到劍橋的那段時間,我雖然比較刻苦,效果卻不明顯。我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語言基礎還相當薄弱,要想在劍橋這個精英雲集的學府里站得住、學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學問與體育訓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尋,更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為了趕功課,鄧亞萍起早貪黑,每天只睡幾小時。
「開始的一兩個月之內,根本聽不懂老師在上面講什麼,我把老師所有寫在黑板上的東西照抄一遍。回到家裡以後,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較單調,上課時間是四個半小時。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吃飯對我來說好像都很費事,中午休息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帶去的三明治,然後看一會兒書。晚上經常吃的東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麵條加青菜、西紅柿和雞蛋。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12點才能睡覺。」
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她總是不甘心,想超過別人。這種好勝的心理後來才慢慢開始轉變:「畢竟基礎不同,從運動員到學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學習上升也要有個過程。」
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國球的歷史及發展》。從開題報告、到第一次提交論文、以至論文的最終修訂,鄧亞萍不僅每一項都達到標准,而且步步提前,趕在時間表前完成。
「我終於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諾丁漢:一看她學習的勁頭就知道她是世界冠軍
2001年9月,鄧亞萍從清華走進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原本更喜歡劍橋,那裡風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還是投奔了諾丁漢大學,因為諾丁漢大學有全英國最棒的外語系。」
「導師對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擔心一個運動員能否完成學業。我懇切地對導師說: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學生基礎要差,請你多費心了,別人能聽懂的課程,我可能要兩次甚至多次,別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兩年。但不管費多少力、多長時間,我都要把學業拿下來!我是那種很要強,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國,修碩士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類似於應試教育。就是上一門課考一門,直到通過所有課程;另外一種是跟導師做課題研究,研究結束後做論文,如果論文通過就可以畢業,我採取的是第二種辦法。比語言更難的是這里的學習方式,和國內真是大不一樣。我有自己的導師,但並不經常見面。往往是他給我提供一個閱讀書目清單,我自己到圖書館或大學找書,然後閱讀。有了問題才和他預約見面、答疑。開始時,我很不習慣這種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國當代研究』,一個似乎和體育無關的冷門專業,即便圖書館里也不一定有相關材料。這樣,我就必須在不同的圖書館和大學里去找。不過,現在看來,這也是我在國外學習的重要收獲之一。新的學習方式讓我學會了在紛繁復雜的情況下找到實現目標的辦法。」
「打球的時候,視力兩眼都是1.5,上學以後下降得很快,現在有一隻眼已經0.6了。學習和打球相比完全是兩碼事,睡眠不足,上課總是犯困,眼睛睜不開,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兒把眼皮撐起來。可對面坐著的是老師,你又不可能睡覺,更不可能溜號。剛開始時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後來慢慢適應了這種生活,知道該怎樣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規律。」
「我的研究課題是《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例子用的就是中國女子乒乓球隊。為了研究這個課題,我閱讀了一些對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國人寫的。這些外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中國女運動員的生活和成長經歷,因此他們的研究並不到位。我希望能夠從我開始,有人真正關注中國婦女和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我也希望通過在國外學習,在工作中便可以盡量避免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誤會,以便更好地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而在國際體育界,能讓人理解你的見解,接納你的主張並非易事。」
學習上的她拿出打球時的勁頭。按說老師安排的課程已經呈飽和狀,每周天天有課,周末的作業也不輕松,做罷作業還要准備下一周的課,周而復始。可她還是覺得「吸收」得不夠。
也難怪,她心裡真的是著急。鄧亞萍剛撂下球拍兒,就成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一位年輕的委員,她恨不得赴會時能立馬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於是,這位乒乓球世界冠軍心底悄悄萌生著願望早一點進入高級班,明年向Master(碩士學位)進軍。
在諾丁漢大學上課的過程中,鄧亞萍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搶著發言。老師用開玩笑說從她學習的勁頭可以看得出她是一個世界冠軍。「下了課,我必須匆匆趕到另一個老師那裡去做個別輔導,這是學校針對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同而特別安排的單獨輔導時間。每次出去開會之前,我的老師都會幫助我准備發言材料,糾正我的語音語調和演講的方式方法。另外學校還專門為我開了一門課,教我如何用英語進行采訪。在學校我過著典型的大學生三點一線式生活,和校園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沒有什麼區別。」
「這個碩士學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國外的大學里拿到。」那樣的話,在中國的奧運會冠軍當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項第一。作為諾丁漢大學的一名學生,鄧亞萍每天的時間表比較緊。「除了上語言系的課,還要上英語系的課。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中午休息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
「過語言關對我來說還有著另外的意義。當時我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同時還負責國際乒聯的一個項目,如果你沒有辦法跟別人交流,那麼一切都是零。同時還有一個公眾形象,就是說我畢竟代表著中國,同時代表著中國運動員,所以精神風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後,鄧亞萍面對嚴格的考官,用英語宣讀了3萬5千字的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以翔實生動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論點論述了中國婦女及中國婦女體育的巨大發展和變化。臨場考官的一致結論是:無條件一次通過!2002年12月22日,她如願獲得碩士學位。薩馬蘭奇先生稱贊她「擁有了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至此,從1997年進入清華大學起,鄧亞萍已在校園度過了近六個春秋,並將自己當年的小學「學歷」變為研究生學歷。鄧亞萍坦言,從運動員到學生,尤其是一個留學生,她付出的努力並不亞於打球。「從對英語一竅不通到熟練地用英語與教授交流,從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國,從開始時的迷茫到後來的迎接挑戰,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間,她還作為北京申奧成員,赴莫斯科為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作了貢獻。
2001年7月13日,鄧亞萍用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呼籲:請給中國運動員一個機會,讓我們做一次奧運會的東道主!
知識,沒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個長跑運動員,又站在新的起跑線上,開始新的拼搏——滿懷信心地攻讀劍橋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2008奧運會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鄧亞萍的「中國研究」又得以繼續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劍橋攻讀博士的鄧亞萍又回來了,在北京奧組委,新的忙碌又開始了。「我在劍橋的導師彼德•紐倫是一位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已經研究中國經濟30餘年,他深知2008年奧運會對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會有極高的經濟研究價值,他認為我回國,不僅能為祖國服務,也能為論文收集第一手珍貴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國邊工作,邊學習。未來的工作很艱苦,但這是非常好的機會。」
2004年的春節假期,她為了趕寫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放棄了與親人的團聚,買來一堆速凍餃子,每天的水餃餐伴她度過了假日。
「有人可能覺得我這是自討苦吃,甚至有人說你的榮譽多得一大把,不攻讀什麼學位,後半生照樣可以過得不錯,即使讀學位也不必那麼辛苦,甚至不妨找個『槍手』代筆寫論文。但我讀書上大學可不是為了『鍍金』,我上學只是要圓自己的讀書之夢。我從自己與外國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識缺乏、交流不暢。盡管基礎差,我不想投機取巧走捷徑,更不要說我就讀的清華、劍橋等國際知名大學治學嚴謹,容不得弄虛作假!」
餃子可以速凍,人才卻難以速成。鄧亞萍學業上的成功與打乒乓球的輝煌,其實並非得益於她具備多大的天賦。恰恰相反,無論學業還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條件不大有利的情況下,靠堅忍不拔的毅力,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奪取新的金牌。
「我現在依然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體育與環境委員會和改革委員會三個委員。特別是運動員委員會,委員都是很有名的奧運會冠軍,都有自己代表的權益,很長一段時間我是唯一的亞洲委員,因此我不僅代表中國,而且還是亞洲的代表,有責任為亞洲和第三世界國家運動員爭取權益。」在鄧亞萍的努力下,運動員委員會已經向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提出在推舉奧委會委員時必須有一名(共8人)亞洲委員的建議。
而她在劍橋的博士學業也已經到了第二年,談到學業,鄧亞萍說:「難啊,真是太難了,感覺壓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綳著,所以感覺特別辛苦。但我要感謝當學生的這段經歷,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價值。如果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滿貫,那麼在清華獲得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和取得劍橋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
拼搏、拼搏、再拼搏!無論是做運動員還是做學生,鄧亞萍對自己的要求都幾近苛刻:「必須做好,我沒有理由做不好!」這就是一份自信 。 來源/《大學生》雜志,作者/趙迎新 要簡短得了解全部事實後自己概括,縮減。要簡短,得自己了解事實後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