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谷城縣線上非遺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同學錄怎麼填寫好多種 2025-01-25 04:29:25
五維記憶抄襲了哪個動漫 2025-01-25 04:13:09
八下七八單元英語知識點 2025-01-25 04:07:25

谷城縣線上非遺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6-27 00:14:40

① 錢翠芳老師的講座《如何將傳統非遺傳麵塑融入幼兒園游戲》觀後感

《如何將傳統非遺傳麵塑融入幼兒園游戲》的觀後感是:
世上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我們既不能驕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處地利用其本身的特點,就能充分發揮作用.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意志堅定,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能戰勝困難!

② 非遺對國家的意義

非遺對國家的意義有很多,下面我想分別從非遺對於鄉村振興、非遺對於國家經濟發展、非遺對於文化傳承這三個方面來淺談一下我認為的非遺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


第一,非遺對於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意義。眾所周知,鄉村振興是我國近年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組成。在我們國家,農村人口仍然占據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比重,但是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卻遠遠落後於城市。許多農村面臨著留守婦女兒童、空巢老人等勞動力缺失的問題。但是非遺在我國農村部分存在的比重卻占很大,這不得不讓我們思索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之間究竟能建立起怎樣的聯系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在我國也是一個資源尤為匱乏的領域,無論是在人才還是資金等方面。在農村大力發展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既能為鄉村的剩餘勞動力提供工作崗位,也能為農村吸引大量的資金、企業等資源助力鄉村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的實施。鄉村在通過非遺傳承富起來之後便會吸引勞動力的迴流,因此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的寶貴遺產,理應需要更多的人來繼承和發揚光大,身為青年人的我們應該追隨國家的號召,勇於進行非遺傳承,積極學習非遺技藝,做好新時代的文化傳承工作,讓我們國家的寶貴遺產永不蒙塵!

③ 求江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總結

沒有江津區的,幫你找了一篇其他省市的,你可以用一下框架,然後把裡面的具體內容換成江津區的就可以了。

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總結報告
自2007年6月特別是年初以來,在省非遺辦精心指導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下,我市按照省政府、省文化廳的統一部署和要求,認真貫徹「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機制、規范管理,整體保護、傳承發展」工作目標,堅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指導原則,聯系嘉興實際,確定前期准備、線索排摸、項目普查、材料製作和市級驗收五個普查工作階段,組織全市普查工作人員廣泛深入地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至今年9月順利完成普查任務,成效顯著。
一、主要成效
我市普查工作盡管實質性起步較晚,實施普查時間不足6個月,但由於開年以來全市上下形成共識,抓後進促平衡,抓重點促發展,攻堅克難,快速推進,卓有成效,同時發揮好了後發優勢,因此普查工作總體態勢和質量良好,並取得十分喜人的成果。
(一)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底。
全市共收集非遺線索95678條,調查項目8979個,其中新發現項目佔56.5%。
1.初步摸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狀況。一是種類、數量狀況。調查項目涵蓋17個門類100多個種類,其中民間文學2460個,民間音樂260個,民間舞蹈108個,戲曲41個,曲藝65個,民間雜技40個,民間美術236個,民間手工技藝1093個,生產商貿習俗429個,消費習俗616個,人生禮儀1093個,歲時節令577個,民間信仰625個,民間知識404個,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444個,傳統醫葯411個,其他77個。由此可見,我市民間文學、民間手工技藝、人生禮儀類資源最為豐富,分別占調查項目總數的27.4%、12.2%和12.2%;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其他類資源十分稀缺,佔比均在1%左右;民間音樂、民間美術、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醫葯類資源則相對比較豐富。二是資源分布狀況。從行政區域的分布數量來看,由高到低依次為桐鄉市1972個、海寧市1919個、嘉善縣1323個、海鹽縣1117個、秀洲區1254個、南湖區838個、平湖市465個、嘉興經濟開發區91個,其中平湖市因普查標准不同總量相對較少,這些項目遍布在全市74個鎮(街道)及部分新開發的地區;從項目在全市分布的差異性來看,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門類的項目大同小異,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曲藝民間信仰等門類在各地的差異性較大,不少項目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並帶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色。三是傳承人狀況。普查中發現了一大批紮根民間的老藝人,全市共走訪了非遺傳承人(老藝人)8664人,掌握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信息,其中對重要項目的傳承人,不僅登記他們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及健康狀況,還進行了拍照存檔。今年6月,市政府命名公布韓海華等17位藝人為第二批嘉興市民間藝術家。
2.建立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一是紙質檔案。全市共編纂文字資料210冊計965萬字,其中編纂市、縣兩級普查成果匯編本17冊,鎮級匯編本77卷109冊,其它相關資料84冊。二是電子檔案。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錄入電腦,對錄入數據的電腦實行專人管理。三是照片檔案。普查對5417個項目進行數碼照相,共拍攝照片1.7萬余幅。四是音像檔案。全市共完成調查項目錄音368小時,錄像748小時,計音像資料931盒。五是實物檔案。共收集民間作品、實物2642件。
(二)發掘整理了一批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及時搶救本地區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是對全市瀕危項目、高價值項目、特色明顯項目、老年人年事已高項目、高潛力項目和影響廣泛項目等2493個項目優先進行深度調查,進行錄音、錄像和攝影等採集,及時加以搶救和重點保護。如秀洲區搶救不同版本的民間文學《呆頭女婿》、《徐文長的故事》和一批傳統曲藝作品等。
2.結合普查推出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平湖鈸子書、海鹽滾燈、蠶桑習俗(含山軋蠶花,桐鄉和湖州德清聯合申報)等5個項目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嘉興灶畫藝術等12個項目被列入省第二批非遺名錄,「嘉興端午習俗」、「海寧硤石燈會」、「桐鄉軋蠶花」和「平湖市迎大蠟燭」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數百個項目列入市、縣級非遺名錄;平湖市還公布了一批鎮級非遺名錄。其中民間文學《桐鄉蠶歌》、傳統音樂《南湖采菱歌》、傳統舞蹈《秦山老虎嗒蝴蝶》、曲藝《海寧灘簧》等眾多市、縣級名錄,均為這次普查新挖掘的項目。此外,我市積極配合省文化廳做好《中國蠶桑絲織》「聯合國非遺名錄」申報工作。
(三)初步建立了一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
這此普查涉及18個門類100個種類,涵蓋我市境內所有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隊伍建設顯得十分重要。盡管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培養了一批民間藝術普查骨幹,但根據非遺普查涵蓋面廣的特性還是需要培養一大批新的普查員隊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普查工作開展以前,大部分文化館(站)業務幹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許多老同志盡管多年前搞過民間文學「三集成」以及此前的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范圍、要求卻是知之甚少,對新加入的普查人員來說更是如此。普查不僅時間緊、任務重、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標准細、資料全,許多項目的調查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完成,所有資料都要使用電腦操作。因此,這次普查對新老普查員來說,從知識結構到工作強度都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和挑戰,涌現出了許多催人奮進、令人尊敬的感人事跡。一年多來,我市通過層層選拔、多級培訓、深造進修、實踐鍛煉等多種形式和途經,共組織和培養了16973名專業和業余普查工作人員,在全市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市、縣兩級文化機構業務幹部為主幹,鎮(街道)、村(社區)文化員為基礎,社會協查員等為補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
二、基本做法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總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有」:一是普查工作有力度。全市共投入普查骨幹2914人,投入普查經費478萬元,投入普查設備910件;二是普查范圍有寬度。共涉及17個門類,多達近200個種類,幾乎涵蓋嘉興全部農耕文明;三是普查對象有廣度。全市范圍內開展地毯式、拉網式排摸和調查,排摸線索基本達到每村100條以上,每社區50條以上,做到種類、線索、藝人、村鎮「四不漏」;四是普查內容有深度。對普查項目特別是重點調查項目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照片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立體式記錄,如實反映原貌,力爭不走樣。五是普查聲勢有強度。利用各種途經和手段,大造普查聲勢,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切實加強領導,保障措施有力。
1.搭建領導班子,加強統一協調。去年9月以來,市、縣兩級政府及時制訂普查工作方案,先後成立由分管副市長或文化局長為組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宣傳、財政、發改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負責協調組織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海鹽縣、平湖市、海寧市先後經編委批准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心。全市74個鎮(街道)相繼成立非遺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機構。
2.認真動員部署,精心組織實施。一是加強行政推動力度。去年10月,市政府召開全市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會議,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作出全面動員和部署。各縣(市、區)政府高度重視,紛紛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動員大會,分管副市長親自作動員,有關部門和鎮、街道作表態發言,全面部署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普查期間,我市各級領導深入普查第一線開展調研和督查工作。7月24日,副市長柴永強、市長助理鞠飛帶領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文化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赴嘉善縣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海鹽縣委副書記姚沈良、縣委宣傳部長張新民、副縣長馬小平等領導專題調研非遺普查工作;平湖市文體局局長沈力行多次參加村級普查座談會,與村幹部、村民一起進行座談交流,摸排線索。二是加強信息溝通和督促檢查。通過定期召開每月普查工作例會和每季度分管局長工作例會,加強縣(市、區)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及時傳遞有關信息,了解掌握各地工作進展情況,研究和解決普查中遇到的難點、疑點問題,相互借鑒,相互督促,切實加快工作進度,高效完成全市普查任務。如南湖區普查辦將區文化館業務幹部分派落實到全區各個鎮(街道),建立對口聯系和聯絡員例會制度,既加強各鎮(街道)之間的情況交流,又檢查督促基層普查工作。此外,省、市兩級督查組先後對各縣(市、區)非遺普查工作開展專項督查,確保了普查質量和進度。
3.爭取財政支持,落實普查經費。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文化部門的積極爭取下,財政部門在普查經費設備保障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各縣(市、區)先後落實了普查經費,其中全市每個鎮(街道)普查經費投入不少於3萬元。海寧市按全市常住人口人均1.5元的標准,落實了非遺普查和保護經費90多萬元。全市共落實普查經費478萬元,其中縣級180萬元,鎮級248萬元,投入電腦、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和檔案櫃等普查設備910件。財政的有力保障,提高和加快了各地普查工作的效率、質量和進度。
(二)動員各方力量,壯大普查隊伍。
1.選擇普查人員,組建工作班子。市、縣(市、區)根據普查工作的實際需要,從去年9月開始都陸續成立了以群藝館、文化館業務幹部為主要成員的普查工作機構。全市各鎮(街道)、村相繼成立非遺工作機構,形成了市、縣、鎮、村四級普查工作聯動機制和工作網路。
2.利用各方資源,壯大隊伍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我市在組建隊伍的同時充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鼓勵和吸收廣大熱心非遺保護的志願者加入普查行列。一是發揮「五老」(老藝人、老教師、老專家、老幹部和老村民)及大學生村官的作用,讓他們直接參與普查工作;二是聘請熱心於非遺保護事業的有識之士擔任普查專家;三是發揮當地師生資源優勢,結合社會實踐和課題研究,參與普查和提供線索;四是聯合廣電站、圖書館等文廣系統有關專業人員協同作戰;五是聯動教育、工青婦等部門開展社會宣傳活動,以此作為後備軍,補充和壯大普查隊伍力量。據統計,全市共有16973人直接參與普查工作,其中普查骨幹力量2914人。
(三)把握主要環節,確保普查質量。
業務培訓工作對普查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關繫到整個普查工作的成敗。因此,我市十分注意把握以下三個主要環節:一是注重培訓對象和時間上的針對性。2007年12月,針對普查工作啟動的態勢,及時舉辦了由文化館(站)業務骨幹參加的全市非遺普查培訓會;今年3月,針對各地普查隊伍全面組建之時,在省非遺普查工作試點地區平湖市舉行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現場會,總結推廣平湖試點經驗,以會代訓,為全市普查工作進一步提供樣板,作出示範,加快推進全市非遺普查工作進度;7月,針對普查工作如何更好地轉入具體實施階段之際,又在桐鄉市鳳鳴街道舉辦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項目調查培訓會,進一步明確線索篩選、調查項目確認原則及項目採集方法等。二是注重培訓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為使普查培訓行之有效,我市堅持將輔導培訓和現場示範結合起來,如將經驗推進會、業務培訓會開到鎮村基層,組織一線普查員現場提問討論、觀看普查錄像片、實地考察非遺保護項目等。三是注重培訓內容上的實用性。先後印發了《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手冊》、《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線索篩選、項目調查工作指南》和《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調查文本製作示範樣本》等各類普查手冊,成為全市廣大普查員釋疑解難、規范普查的實用工具書。全市累計舉辦市、縣兩級培訓班161期,培訓業務骨幹6000多人次,從而建立了一支培訓有素的普查隊伍。省非遺辦主任王淼、副主任陳順水等專家為我市普查培訓作了有力的政策和業務指導。
(四)營造輿論強勢,宣傳深入人心。
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非遺普查和保護宣傳活動,營造了全社會參與普查的良好氛圍。我市各地主要採取了以下五種非遺普查宣傳策略和形式:
1.廣場宣傳。去年6月以來,市、縣兩級文化部門抓住「文化遺產日」活動契機,精心策劃組織了以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各類廣場文化活動多達百餘項。海鹽縣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大型宣傳活動,向過路群眾、社區居民、學生等發放非遺普查宣傳資料數3000多份,並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橫幅簽名活動。
2.媒體宣傳。一是電視宣傳。抓住我市有線電視覆蓋率已達百分之百的有利條件,各地在電視媒體黃金時段播出非遺普查游動字幕,並與電視台一起拍攝製作普查專題節目,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宣傳活動。二是廣播宣傳。利用鄉鎮廣播站,對農村居民進行非遺知識普及性宣傳,鼓勵農村居民自覺參與到非遺普查中來。三是報紙宣傳。2007年以來,僅《嘉興日報》、《南湖晚報》對全市非遺普查和保護的新聞報道就達500餘篇。《南湖晚報》開辟「尋找嘉興民間文化絕活」專欄,尋找范圍是散落在嘉興民間的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高手,引起社會很大反響。四是網路宣傳。開設「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和非遺普查QQ群,為各地普查機構提供交流平台。海鹽縣還通過移動公司簡訊平台,向縣、鎮級機關部門和單位發送5000餘條簡訊進行非遺普查宣傳。
3.展覽、講座宣傳。一年多來,全市共舉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展覽、講座達50多次。重要活動項目有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風采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展、嘉興市民間剪紙藝術精品聯展、江南民間石刻藝術展、嘉興市運河文化圖片巡展、嘉善•干窯窯文化系列活動、海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桐鄉市民間手工藝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端午節」講座等。
4.普查簡報宣傳。創辦市、縣兩級普查工作簡報,及時交流和宣傳非遺保護和普查工作動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簡報》開辟了要聞聚焦、工作動態、經驗介紹、簡訊等欄目,面向全省寄發,至今已出刊16期。嘉善、海寧、桐鄉、海鹽等縣(市)均辦起了普查工作簡報。
5.部門聯動宣傳。採取多部門合作聯手的方式,開展群眾參與面廣泛的非遺專題宣傳活動。如海鹽縣文化局與教育局、團委、婦聯等部門攜手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倡議活動,通過少先隊員、青年志願者、婦女幹部廣泛開展非遺宣傳活動。
非遺普查規模空前,收獲巨大,影響廣泛,是新形勢下對祖先寶貴遺產的一次大盤點,民間智慧創造的一次大總結,嘉興精神探源的一次大梳理。然而,由於受普查時間過短、普查人員知識儲備不足、普查手段欠豐富等影響和限制,我市不少普查項目還存在著資料採集不翔實、普查種類不齊全、歷史沿革不清晰、項目歸類不準確、文本製作不規范等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在普查轉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後進一步加以完善和補充。
三、後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旨在摸清資源家底,重在後續保護,關鍵在活態傳承。面對碩果累累的非遺普查成果,對我市來說,就是要如何抓住申報和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利時機,採取扎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強化非遺普查後續保護和傳承工作,優化文化生態環境,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提升文化軟實力中的積極作用。
(一)制定一個非遺保護規劃。
1、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長期保護規劃。擬由市政府制定出台《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綱要(2009-2015)》,進一步明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重點任務、推進計劃和保障措施,建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目前已進入規劃起草階段,擬於2009年一季度完成任務完成規劃制定工作。
2、規劃一批重點非遺項目。今年8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將「嘉興端午習俗」、「嘉興五芳齋粽子製作工藝」、「嘉興摜牛」、「秀洲火涼傘燈彩」、「西塘八珍糕製作工藝」、「平湖糟蛋製作工藝」、「海鹽腔」、「海寧潮習俗」、「桐鄉高桿船」等21個市級非遺名錄項目列入「十一五」期間我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規劃項目,並作為我市申報第三批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重點申報項目。其次,充分利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對這次普查中新發現和挖掘的「濮綢絲織工藝」、「三塔踏白船」等一批確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且普查資料完備的非遺項目,我局已發文要求各地可以通過增補嘉興市級非遺名錄的辦法,積極申報第三批省級名錄。
(二)出台一項政府補貼制度。
建立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制度,建立傳承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鼓勵傳統技藝的傳習和保護、發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有效途經,是鞏固非遺普查成果的重要舉措。我市現有民間藝人、傳承人隊伍龐大,總數達上萬人,這次普查走訪了其中8664人,他們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當前許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不少獨門技藝人亡藝絕;重要傳承人大部分經濟困難,亟待政府加以扶持,解除其後顧之憂。
今年年初,我市把制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實施暫行辦法,列入《嘉興市2008年度規范性文件制訂計劃》和《嘉興市文化大市建設2008年行動綱領》。目前,我局已完成文件起草工作,正在呈送市長簽發,擬定第一批享受政府補貼對象為20人,補貼標准2000元/人,補貼每年發放一次,直至傳承人(民間老藝人)去世。申報周期視情3—4年確認一批。預計10月底前出台實施。
(三)建設一批非遺展示場館。
與文物保護要建立市、縣級博物館同樣的道理,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存放和展示的地方,對那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和實物進行妥善保管和展示宣傳。要積極爭取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在今後三兩年內,建成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今年6月14日,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建成開館(設在市文化館),投資50萬元,展覽面積200餘平方米,展出藍印花布、三跳、剔墨紗燈等48個重點普查項目。該館已成為當地學生鄉土教育的實踐基地,上海市文化系統已先後兩次前來參觀考察。桐鄉市還將把烏鎮創建為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經典景區。此外,秀洲區計劃在嘉興市區月河歷史街區成立農民畫藝術展示中心,嘉善縣擬在古鎮西塘籌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落戶人氣旺盛的景區不失為非遺展示場館建設值得嘗試的一種新模式。
今年8月,市委辦、市府辦制定《關於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的實施意見》(嘉委辦[2008]53號),將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嘉興市民間藝術館)建設項目列入「十一五」規劃目標:2008年提出市非遺展示中心建設的初步方案(包括地點、建築面積、投資經費等);2009年徵集民間藝術實物資料,提出陳列布展的框架,啟動非遺展示中心建設;2010年完成市非遺展示中心建設並對外開放。展示中心利用現有嘉興大劇院一流的建築設施,建成集收藏、研究、展示及產業開發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展覽面積1800平方米,項目總預算380萬元。
(四)編纂一套非遺保護叢書。
制定《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編纂出版計劃,按照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體例、統一設計、統一出版的要求,於2010年前分階段分專輯編纂出版15種文化科學普及類非遺叢書,力求融知識性、通俗性、審美性、權威性、普及性於一體,系統全面地反映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成果,弘揚嘉興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普查驗收工作結束後,我們將集中精力編纂出版《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第一輯),主要包括《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大觀》、《嘉興南湖荷花燈會》、《嘉興軋蠶花廟會》、《嘉興灶畫》和《嘉興市民間藝術家調查報告》等5種,目前部分專著已完成初稿,擬在2009年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舉行叢書第一輯首發式。今後還將陸續規劃出版專輯。
(五)掀起一場非遺復興運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避免出現「重申報輕保護」、「重普查輕傳承」的傾向和現象,普查的目的不僅在於收集保存,更重要的在於如何利用和傳承,否則普查資源仍然會枯死和消亡,也就失去了普查的意義。通過這次普查,我們掌握了大量非遺新項目、新資源,這應該是群眾文化創作生產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用之不盡的寶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文化工作面臨的又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至少可以通過非遺普查改變鄉村文化資源貧乏的狀況,為老面孔、舊節目充斥的城鄉文藝舞台帶來新氣象。因此,要珍惜成果,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以構築非遺保護、利用和管理新平台為基礎,以非遺演出展示活動為主要載體,以廣大群眾受惠為目的,在全市掀起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復興運動。根據市委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2009年我市將突出抓好「嘉興端午習俗」國家級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地申報工作,並策劃開展全國乃至國際性的重大端午民俗文化活動,著力打造「嘉興端午習俗」文化特色品牌。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理論及隊伍建設都准備不足的全新工作和重要課題,接下來需要我們從階段性的普查轉入常規性的全面保護,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後續保護工作,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文化大市中的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④ 各地如何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為全面宣傳和展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踐的豐碩成果,擴大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在全社會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宣傳展示活動。

廣東 6月9日至14日,由廣東省文化廳與汕頭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省主場系列活動將在汕頭舉行。屆時,將舉辦廣東傳統戲劇展演、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文化傳承·法律護行」、新生代傳承人創意作品展等20多項80多場非遺活動,包括40多個省級以上非遺項目、80多名非遺傳承人以及10多個市級非遺項目、30多名非遺傳承人。今年,粵劇、潮劇、採茶戲、花朝戲等13個廣東傳統劇種、15個演出團體將首次集中展演,全面展示傳統戲劇類項目保護與傳承的成果,還將啟動「百場潮劇進校園」和「百場潮劇進農村」活動。為提高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主場活動還將舉辦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咨詢、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援助基金」、成立廣東省非遺法律志願者服務團隊、啟動全省非遺知識產權巡迴講座等,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等也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亮點活動。來源:中國文化報

⑤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1、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2、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

3、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4、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5、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⑥ 非遺社團是學什麼

非遺社團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團。

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學社,簡稱"長江非遺學社",成立於2009年4月,在孫正國博士的指導下,由長江大學文學院中文系07級蘇長鴻、劉慧等同學發起並成立的學生社團組織。

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學社旨在推進大學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培育家鄉文化傳統的深層情感,擔當起傳承和傳播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簡介

協會通過舉辦學術講座、民間藝術家作品展、非遺知識講座、民間藝術家授藝傳藝、田野調查研究、家園文化周、家鄉非遺文化展示與民俗文藝表演等活動,讓大學生了解民俗民間文化和學習非遺知識,努力成為非遺的傳承人和保護者。

長江非遺學社已經在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論壇等網站上建立了自己的論壇機構,而且受到了其他高校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目前,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田兆元先生對長江非遺學社的建設都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而且承諾可以為協會做一些顧問工作和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⑦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方面的講座主題有哪些

講座主題如下:

1、傳承「非遺」彰顯學校特色。

2、「個性化教育下非遺的文化與傳承」主題講座。

3、讓「老手藝」活起來。

4、非遺文化樂傳承。

5、「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傳統工藝」的主題講座。

教育的目標是傳承

我國非遺項目量大面廣、情況多樣,非遺教育常常需要跨學科、跨部門、甚至跨機構進行。目前我國的非遺教育在不同層面得以廣泛開展,正是得益於多方良好的合作。

曾在2019年舉辦過一場以國家級非遺山西靜樂剪紙為主題的非遺教育展覽,採用靜態展覽和剪紙教學同步進行的方式,每天安排傳承人為中小學生現場教學,並配合剪紙類親子繪本閱讀,整個展期等同於一個剪紙培訓班教學。

這個案例,輕松解決了意圖、解釋、接受、理解四個層面的認知過程,讓觀眾在公共文化空間里情境化、體驗式學習,全面了解非遺項目蘊含的文化。

依託館內類似的非遺展覽展示活動,恭王府還走出館區,進入校園、社區開展非遺教育活動,北京市史家小學、廠橋小學、黃城根小學等多校都是恭王府非遺教育的合作夥伴。

「年畫製作技藝」「拓撲製作技藝」「琺琅製作技藝」「王府課堂進行時」也已成為品牌非遺課程,每年都吸引上千組家庭通過網路申請參與活動。

⑧ 中國茶技藝及茶習俗非遺專題展開幕,舉辦該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中國茶技藝及茶習俗非遺專題展開幕,舉辦該活動的目的是什麼?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滲入於社會發展和生產製造的各個領域。「中國茶技藝及茶習俗非遺專題講座展·浙江篇」立足於浙江,輻射源全國各地,走向世界,為發揚浙江出色非遺茶技藝及習俗,擴展不一樣茶非遺項目間會話方式,提高非遺項目了解度,給予了新的突破口,對於這個專題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相信一定能讓您大開眼界。

⑨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

非遺傳承人在與時俱進的信息時代,已經越來越脫離的原本應有的文化表現形式,據統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有3000多人,但是這些人群年歲都已過高、後繼缺乏傳承人。傳承人年齡出現斷層,暗示著我國非遺就有失傳的風險,所以國家需要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多開展傳習活動,大力培養青少年傳承人。

人員的缺少是一項艱巨任務,同樣,我國的有多少遺產需要救急,則需要工作人員去普查,在聯合國名錄中,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記錄就有6項,包括中國活字印刷術、麥西熱甫、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羌年。可見,越來越多的非遺在丟失,國家應該抓緊保護盒擴展這些非遺的延續及傳承。

當下,網路信息呈爆炸性的蔓延,非遺可以藉助網路進行大力宣傳,央視綜合頻道首播的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就是一個特別的嘗試,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喜歡非遺,進而去傳承和發揚非遺的文化,只要人人都能成為非遺的見證者、傳承者和實踐者,非遺才具有真正的活力。

國家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文化遺產,發揚新一代的青年加入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增強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讓全社會都能一起參與,一起保護文化遺產。只有這樣,非遺才能不斷的傳承,才能表現出更強的生命力。

⑩ 非遺美好就在身邊嗎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圍繞這一主題,天津市舉辦了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非遺主場活動。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陸瓊表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需要公眾共同參與。為此,他們今年特別策劃了一些傳承和體驗活動,讓世界文化遺產地、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等文博場所,面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免費門票、公益講解等惠民服務,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擴大文物資源共享。來源:央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