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執政基礎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兒童蛋糕裙子起多少針 2025-01-27 12:35:15
橡皮筋可以怎麼玩動漫 2025-01-27 12:33:23
程前教育學什麼學歷 2025-01-27 12:26:55

執政基礎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6-26 01:02:37

『壹』 有哪些基本的政治常識

一 (1)為什麼要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2)怎樣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答:(1) 1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民主文明,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2 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

3 只有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維護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才能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調動人民群眾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1 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

2 堅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又不照搬西方政治體制模式。

3 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

二. 我國的國家職能

1 政治職能(維護政治統治和政治穩定的職能)

2 經濟職能(組織經濟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職能)

怎樣行使經濟職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

3 文化職能(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

4 公共服務職能

三我國的對外職能

(1)防禦外敵的入侵與顛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加強國防、軍隊、民兵建設)

(2)發揮咱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

(3)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

四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五我國的最高權利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六人民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利

義務:接受人民監督,密切聯系群眾,保守國家機密,聽取和反映群眾意見,遵守憲法,法律。

權利:發言、表決免責權、提案權、質詢權等。

七為什麼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含義:體現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有利於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2)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人民民主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是建立其他有關國家管理制度的基礎。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有利於保證國家權利體現人民的意志;有利於保障中央和地方國家權利的統一;有利於保證我國各民族的平等與團結。總之,符合人民當家作主的宗旨,適合我國的國情。

八 一國兩制:

(1)實行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2)基本內容:

A.前提:基礎:「一國」即「一個中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央人民政府。

B.兩種制度並存,國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

C.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地方行政已不是完全自治。(台灣將更多)

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此外,在國務院授權之下可以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處理某些涉外事務,但外交權,國防權屬於中央人民政府。

一國兩制的意義:

A.有利於實現祖國的統一

B.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C.有利於港澳台地區穩定、繁榮和發展

D.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是我國的基本方針,順應歷史,有益人民,有助於民族的和平和發展。

(3)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台灣問題是什麼?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台灣問題的性質:實現統一是內政問題,不是恢復主權問題,分割台灣違背國際法

歷史:A 三國孫權派衛溫到夷洲

B 隋煬帝三次派人到琉球

C 元朝設澎湖巡檢司

D 大明,鄭成功收復台灣。

E 清,設台灣府,後建行省

為什麼?完成統一是歷史的潮流

怎麼辦?A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和平統一的基礎

B 「一國兩制」是和平統一的最佳方式和基本方針

C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常委會——常設機構

職權: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十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1)民主集中制 (2)對人民負責原則 (3)依法治國原則

十一依法治國的本質: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

主體:人民群眾

根本目的: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地位

怎樣堅持依法治國:

(1) 立法機關按立法程序製法,確保有法可依

(2) 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

(3) 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4) 完善憲法的監督體系,提高群眾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十二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1)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 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

(3) 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十三我國的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業職工代表大會

(4) 基層民主自治制度

十四 中國共產黨

<1>性質:(1)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2)「三個代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最高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4)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決定因素)

<2>地位: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執政黨(由黨的性質決定,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

<3>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為什麼要堅持中共的領導)

(1) 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黨的性質決定的。

(2) 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3) 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4) 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

<6>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執政為民、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依法執政 (基本方式)

<7>怎樣改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A 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的能力

B 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C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

D 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E 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防事務的能力

(2)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

核心: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發展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反對腐敗。

(3) 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4)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

十五 「三個代表」的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於與時俱進,核心在於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於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十六多黨合作和政黨協商制度: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內容:(1)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兩者是親密友黨

(2)合作的政治基礎: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4)以憲法與法律作為根本活動准則

政協的性質: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形式

政協的職能:政治協商、民主協商、參政議政

十七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1) 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系

(2) 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十八我國的民族政策:

(1) 民族區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

(2) 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保證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

(3) 優越性(為什麼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適合中國國情

有利於把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

有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方具體特點結合起來

有利於把愛國和愛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有利於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有利於國家統一,建設和諧社會

十九我國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 既保護信教自由,又保護不信教自由。

(2)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3) 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政策的范圍內進行

(4) 依法加強對宗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5) 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

二十國際關系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利益相悖是沖突的根源

二十一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二十二中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內容:

(1) 政治上相互尊重

(2) 經濟上共同發展

(3) 文化上共同繁榮

(4) 安全上,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不以武力解決爭端

二十三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龍頭,大力發展科技和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發展才是硬道理。

二十四我國的對外政策。

(1) 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我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

1 獨立自主是基本立場。

2 維護我國的獨立與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基本目標。

3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基本原則。

4 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團結合作是基本立足點。

5 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基本國策。

呵呵,好不容易花了1個多小時幫班主任打的,這份資料被班主任認為是不外傳的。(*^__^*)...嘻嘻,但是我還是拿出來了。畢竟好的東西要一起分享嘛!

『貳』 如何認識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性

一、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黨組織是黨戰鬥力的基礎,是執政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如果黨組織不健全,軟弱渙散,黨的基體受到削弱,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無法貫徹執行,黨就無法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執政地位就無法鞏固。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的需要。無論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經驗還是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共產黨喪失政權的教訓,都深刻地啟示我們:作為一個執政黨,不斷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對於增強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是十分重要的。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共產黨執政66多年,其自身的執政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從建國初,我們黨摸索著將執政方式從革命黨轉變成執政黨,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黨帶領全國人民大力推進改革開放,集中力量抓好經濟建設,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再到世紀之交,黨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容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和國內局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這些都顯示我們黨及時地根據自己的地位和任務的變化而有針對性地對自身進行調整,不斷提高黨的執政地位建設。與此相反,二十世紀後期,蘇聯及東歐一些共產黨的相繼垮台從反面證明了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建設的重要性。因此,要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要把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與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夯實執政基礎有機地統一起來,切實做好黨的工作,以增強黨組織活力,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重點,積極探索黨組織設置和黨員動態教育管理的新途徑,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要逐步拓寬黨的工作的范圍和領域,加大在非公有制企業、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等領域組建黨組織的力度,不斷擴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要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建立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效機制,切實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夯實黨的執政地位的群眾基礎,把黨組織建設成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堅強堡壘。

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永葆生機活力,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必須加強黨的建設,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反映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按照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要求,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就是要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把共產黨搞好,使黨組織真正成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使廣大黨員真正成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模範,走出一條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重點推動黨的建設的新路子。也只有如此,我們黨才能擔負起領導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艱巨任務。

二、建立和完善黨的各項制度,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須構建系統科學的黨內制度體系,特別是要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也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實現科學決策、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的根本原則。同時,必須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從源頭上遏制權力腐敗。要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各個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形成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使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幹部的權力受到嚴格有效的監督與制約;要進一步完善反腐敗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認真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形成防止和懲治腐敗的合力。

因此,所有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自覺地防範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維護黨的隊伍的純潔。而且要做到:思想政治上高標准、道德品質上高境界、理論素養與知識運用高水平、廉政建設高風尚、勤政建設高效率、業務上精通、身心上健康,擁有優秀的科學決策與執政能力,善於溝通,敢於創新,明辨是非,依法行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此同時,要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一些以公開辦事制度、接受群眾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制度;而且一定要相信和依靠群眾,真誠和主動地接受監督,廣開言路,聽民聲,察民意,知民情,不斷改進我們的工作。而且要帶頭維護黨風廉政建設,遵守各項制度,敢於堅持原則,無私無畏,剛直不阿,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執政黨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使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經受住各種考驗,永葆執政黨的生機與活力。我們的黨才能成為一個永受人民擁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黨的地位才能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永立不敗之地。、

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牢固黨的執政宗旨

我們黨從創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在了黨的旗幟上,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因此,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黨正是由於在實際行動中表明了大公無私的品格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得到人民的衷心愛戴和信賴,才不斷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

如果背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改變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黨就會失去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黨的事業就會失敗,黨的執政地位就無法鞏固。因此,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手中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必須堅決防止權力濫用;要切實端正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和感情,認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只有這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總之,只有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建立和完善黨的各項制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才能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只有把黨建設好,使黨成為政治上更加堅強、理論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統一,組織上更加鞏固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黨才能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才能夠把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聚集起來,實現國家繁榮富強。

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保證;建立和健全黨的各項制度是拒腐防變的需要,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有效舉措;樹立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之所在。只有把黨建設好,黨才能實施強有力的領導,才能鞏固和發展我國人民進行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面。把黨建設好,黨才能經受住執政、改革開放和反和平演變的三重考驗。只有這樣,黨才能不斷提高領導和執政能力,才能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領導核心,才能更好地擔負起歷史賦予我們黨的偉大使命。

『叄』 黨課大講堂--新黨章學習專題講座學習討論體會效果及意見建議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肆』 黨的基本理論知識

常見的基本理論知識:黨的性質、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黨的指導思想、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員的條件、黨員的基本條件、黨的紀律處分、黨徽黨旗、合格的共產黨員。

1、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黨徽黨旗: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中國共產黨黨旗為旗面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的紅旗。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志。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一個黨員都要維護黨徽黨旗的尊嚴。要按照規定製作和使用黨徽黨旗。

9、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要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必須認真學習黨章、黨綱和黨的基本知識,在實踐中不斷增強黨的觀念,時刻記住自己是個共產黨員,事事處處按黨章規定的黨員的基本條件和黨員義務權利嚴格要求自己。

『伍』 誰告訴我關於國家,政體的一些基本知識

國家的一般定義:

西塞羅《共和國》:國家乃人民之事業,而人民是許多人基於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結合起來的集合體。
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國家是一種制度性的權力運作機構,它在實施其規則時壟斷著合法的人身強制。
Duguit:國家是一種人群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人被區分為統治者及被統治者。
Bodin:共和國是對公共事務的主權性管理。
恩格斯: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
總之,是一個成長於社會之中而又凌駕於社會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為基礎的、帶有相當抽象性的權力機構。
如果我們將一國之內的諸組成部分依范圍大小列一個表,則國家的位置大概是:社會—政治—國家—政府。
祖國與國家的區別:前者是一個地域、文化、歷史、宗教、有時是民族及人種概念,而國家是一個政治權力機構。
國家與政府的區別:在國家與政府的關繫上,有時國家與祖國的概念不分。在分得十分清晰時,國家大於政府,尤其是國家是主權者的同義詞,而政府只是國家的僕人、權力的執行者、被委託人。
但在國際舞台上,國家的概念比在國內政治中寬泛很多。此時國家是國際法中的主體,是該國范圍內的整個社會的代表,是這個國家全體人民的代表,與國內政治中的祖國十分相近。
第一節 國家的起源
國家不是與市民社會一起誕生的,它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是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它應當是一個歷史現象,即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誕生,又會在一定階段消失。
西方政治學界對國家起源的研究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對人類不同的政治社會形態進行比較,以看出相對於其他政治權力組織形式,現代國家的特殊性。一種是對西方國家的發展軌跡進行歷史的觀察與描述。
第一種思路的結果是對現代國家三個特點的總結(即國家起源的三個標志):
1)統治者及官員的專業化。
2)權力中心的集中化。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統一的、金字塔形的法律體系(在法制國家內:憲法—法律—法規—行政命令)或規范體系。
3)政治權力的制度化、非人格化、非家族化。這首先意味著抽象的公共權力與執政者的分離:執政者不是國家、不是公共權力本身,而只是它的一定時期內的執行者,或最多是代表。它還意味著公共權力的行使應嚴格限制在法定的范圍之內,其運用應嚴格遵守現行法律,而非統治者的個人好惡,要去除一切不確定性。
通過第二種思路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是在市民社會中逐漸生長起來的,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被人創造出來的。
它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在西方:以希臘城邦為代表的城邦制國家(City—State, Etat—Cité)—帝國(馬其頓或羅馬)—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 Etat— Nation)。
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出現得比較早,且形式少有變化。秦王朝便已經奠定了中國現代國家的基礎。
在西方,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大概首先從13世紀的英國、法國開始,其典型特徵是王權與教權、封建主權力的斗爭,而在此過程中,國家相對於市民社會的獨立性也日益凸顯。
第一個階段是王權與教權的斗爭;
第二個階段是消除農奴、佃農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使得全國人民都只有一個上級:國王。在革命之後,這種對國王的忠誠轉化為對民族的忠誠,對祖國的忠誠,則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就出現了。
第三個階段是各種政治機構、行政機構的出現,如市鎮議會、如各種咨詢機構(逐漸演化成政府各部)等,這是現代官僚政治的開始。
第四個階段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關系的日益法制化。這個過程可以從英國大憲章算起,而到1628的Petition of Rihts和 1689的 Bill of Rights初步得以實現。它將政治權力及其運用規范到了一個成文法的框架之內,成為了後來代議制的先聲。到了北美獨立戰爭,特別是法國大革命,這一過程基本完成:制訂了成文憲法,制訂了人權與公民權法案,使得個人可以對抗國家的胡作非為。
在中國,國家的形成要比西歐早得多,且中間沒有如中世紀般的中斷。大概春秋末年、戰國以後,各諸侯國已經走上了非封建化的道路,國家的基本特徵和職能已經具備。到了秦王朝統一中國後此過程基本結束。此時的中國當然不是一個法制國家,但法制化並非國家的核心特徵。
在西方,國家起源的動力來源於沖突及社會各角色面對沖突而採取的對策。第一個動力來源於卡羅琳王朝解體後領主之間的軍事對立。隨之產生的不斷互動導致了國家權力的中央集權化。
第二個動力來自於經濟的發展:西歐經濟在15—16世紀後的迅速發展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多元化及他們利益的互相沖突。各階層都無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都無法獨占政治權力及經濟權力,無法否定他人的利益。為了不同歸於盡,只好採取妥協、協商的辦法,只好求助於一個相對超然而又強大的公共權力。
這些在15—17世紀間成型的西歐民族國家,一經建立便面對著無休止的外部威脅和沖突,便處於不斷的戰爭之中(一直到1945)。為了應付戰爭,它們需要增加稅收並將其更加制度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統的官僚體系以治理內政、動員兵力,需要在民眾中喚起愛國主義情緒,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常備軍正如湯因比所說的挑戰/應戰機制。這個機制使得國家更加完善、現代化、強大。
馬克思主義對國家的起源做了自己獨特的解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有自居於社會之上並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
列寧《國家與革命》: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達到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程度,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表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
恩格斯認為,國家是在氏族組織瓦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與氏族組織既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有著原則的區別。
區別主要是:1)國家是按地域劃分居民的,而氏族是以血緣劃分的。2)特殊的暴力機關的建立—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
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的觀點的核心不同在於:前者認為國家表明了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而後者認為國家是各階級之間利益沖突的裁判者。

第二節 國家的要素及類別
我們已經談到過,有時國家並不僅僅意味著行使於市民社會內部的政治權力,而是意味著在政治意義上的這個社會本身,如在國際關系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世紀初的幾位法國和德國學者如Jellinek, Laband, Carré de Malberg,創立了國家三要素的理論,強調了政治權力與領土、人民的統一。
國家三要素理論可以如此概括:當在一個固定的領土范圍內居住著一個人民(經常是同一民族或有共同的認同感),而在這個人民中又行使著一個合法的政治權力時,便存在著國家。
所謂領土,在現在世界中是三維的:領土、領海、領空。
作為國家的基本要素,領土並不只是供人居住的一片土地,它同樣構成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記憶的一部分,是這個國家的象徵,是聯系人民、使他們自我認同及互相認同的紐帶。有時這後一個作用甚至引起不同種族、人民之間的沖突,如科索沃、耶路撒冷。
最理想的領土邊界當然是自然邊界:高山大河。但在更多情況下,現代國家的邊界是條約邊界。在19—20世紀,邊界的神聖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成為了國家主權的載體。而20世紀末年,隨經濟的發展及各國間的相互依賴和交流,邊界的重要性又有變化的新趨勢。
所謂人民,在過去、特別是在西歐,首先是指一個民族。在現代,則是指所有服從於一個主權權力的人民。它可以是一個民族,也可以包括若干民族;可以是本國人,即通過血緣關系得到此地位的人,也可以是歸化了的外國移民,當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土時,並不失去本國人民的資格。
人民並不僅僅是國家的臣民。在現代國家中,它首先是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是一個國家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唯一來源,是一國的主權者。按照自然法理論及現代民主理論,它在國家權力出現之前便已存在,或者說國家是他們的創造物。在國內政治的領域中,人民更多地是被定義為公民,即有權參加政治事務的人。它超越了人們在經濟地位、文化、職業上的不同,使人們有了一個新的共同身份。
合法的政治權力(政府),是一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一個法人。國家意志因而與統治者的個人意志不同。在國內事務中,它合法地管理著人民,公正地處理人民之間的沖突,以及作為中央權力處理與其他國內法人的關系。它壟斷著合法的強制權,單方面制訂法律規范,是一個權力機構。當然在現代法治國家中,公共權力也必須在它制訂的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
國家的分類:
在人類學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國家分為單一民族國家或多民族國家。
在政治學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國家分為君主制國家或共和制國家、民主國家或專制國家。
在政治—經濟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國家分為自由主義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干涉主義、國家保護主義國家(Etat Providence。
但我們這里的分類是公法意義上的,即將國家分為單一制國家unitary state—Etat unitaire(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的)與聯邦制國家federal state—Etat fédéral(還有所謂的邦聯制confedercy of state,但在我們這里,一個邦聯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聯盟,其中每一個都保留著它的主權權力)。
單一制國家的基本特徵是中央政權壟斷著全部憲法性權力,特別是立法權及司法權。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單一制國家都是集權式的。
單一制國家可以是中央集權型的,也可以是地方分權型的(地方分權的定義,其與權力下放déconcentration和聯邦制的區別)。
聯邦制國家是指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分享憲法性權力,其方式及份額(程度)各國亦不完全相同。

政體

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指統治階級採取何種形式去組織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政體是與國體相適應的。由於歷史條件和階級力量對比等具體情況的不同,國體相同的國家,可能採取不同的政體,但都體現同一特定階級的專政。如資產階級國家有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內閣制和總統制)等不同政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陸』 如何樹立正確執政理念提高執政能力研討提綱

執政理念是執政黨履行執政職責、完成執政使命、實現科學執政首先必須確立的觀念。執政理念對於執政黨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概括和提煉合乎時代潮流的先進的執政新理念,對於強化黨的執政意識、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實現有效執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只有準確把握執政理念的科學內涵,牢固確立科學的執政理念,才能真正建立科學民主的執政體制和機制,切實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真正提高執政能力。
充分認識樹立正確執政理念的意義
理念即理論和觀念。執政理念就是對執政問題所形成的理論和觀念,是執政主體對其執政活動的理性認識和價值取向。執政理念屬於執政活動意識形態層面的核心觀念,是執政黨圍繞執政行為和目標形成的基本理論、指導思想、理論准則和行為規范,既是產生執政綱領、主張、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礎,也是執政活動的理論指導和執政能力的前提條件。執政理念集中體現為對於「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如何執政」三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執政理念對於執政黨的執政行為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講,執政理念比執政能力更重要。因為執政理念決定執政黨其他方面的一切活動,執政能力、執政方式、領導方式等都是在一定的執政理念的要求和基礎上確立的,執政理念的變化必然導致執政的綱領、路線政策、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的變化。能否樹立正確的執政理念,首先決定一個政黨能否對自身執政權力形成正確的認識,即靠誰執政。其次,執政理念決定政黨執政行為的價值取向,即行使權力的利益指向,為誰服務、為誰謀利。第三,執政理念決定執政黨的執政方式,即如何執政。第四,執政理念反映一個政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執政黨而言,沒有明晰、確定的執政理念,其執政活動就可能是盲目的、隨意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也難以提高;沒有先進的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執政理念,其執政活動就可能背離社會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偏離時代前進的方向,從而損害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執政理念問題,對於一個由革命黨轉化為執政黨的政黨而言,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因為對於「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執政黨來說,與「票箱裡面出政權」的執政黨相比,特別容易在執政理念上產生問題。由於黨是國家政權的締造者,處在治理國家的核心地位,又是一黨長期執政,實踐證明,這樣的執政黨,人民權力主體的思想意識不容易牢固確立,靠人民執政的思想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容易動搖或者淡化。
深刻理解執政理念的三大基本要素
執政理念的內容雖然十分豐富,但最基本的有三個方面:一是對權力來源和本質的認識及其觀念;二是對權力如何行使和行使權力的價值指向的認識及其觀念;三是對執政權力監督的認識及其觀念。「權為誰授」、「利為誰謀」、「誰來監督」,這是執政理念的核心問題。這三個方面的理念決定和制約其他各個方面。
1.正確認識執政權力的來源和本質
執政黨要想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首要的問題是對執政權力本質形成正確的認識。縱觀世界各國政黨執政的歷史,其執掌政權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社會革命,一是選舉。前者為暴力方式,後者為和平方式。但是政黨不論以何種方式取得政權,從本質上講,都是得到一定數量社會公眾認可和支持的結果。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理解、認可和支持,政黨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政權,更不能鞏固政權。世界上雖然有個別政黨曾經利用某些方面的條件以特殊的手段暫時獲得過政權,但當失去人民支持時,最終必然歸於失敗。所以,所謂執政權力,就是人民在一定時期內出於對一個政黨的理解和信賴,通過一定的方式將自己的權力委託於這個政黨去行使。這種委託的方式,一種是把選票直接投給他所支持的政黨,一種是直接參加到他所支持的那個政黨中去,或者是響應、追隨這個政黨的號令。從一個政黨由執掌政權到喪失政權的過程變化分析,這一原則同樣適用。當人民對一個政黨失去信任之時,或者是在定期大選的時候進行「換馬」,或者是放棄甚至起而反對某個政黨,迫其「下台」。由此可見,執政黨手中的權力,都是來源於人民,也只能用(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秘書不求人」)於人民。執政黨要長期鞏固執政地位,必須從本質上認識自己手中權力的性質,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不斷地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按照人民的意志行動,滿足人民的要求,實現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以此取得執政的合法性。因此,執政黨必須敬畏人民,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的要求,這樣國家和政權才能長治久安。這是一個政黨長期執政必須樹立的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在漫長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與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感,深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黨從中也認識到權力的本質,確立並且堅持了正確的執政理念,這就是:為人民服務,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明確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先進性的重要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執政理念本質的准確把握,是按人民的意志執好政、掌好權的前提。
2.正確行使手中的執政權力
執政理念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以較高的水平和質量代表人民行使執政權,解決「如何執政」、「為誰執政」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不是只靠主觀願望和一般的努力,而是需要把握權力運行的規律,把握歷史環境和執政環境,把握人民的意志,積極探索科學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根據黨的性質和宗旨,「如何執政」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科學執政,就是要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態度、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去執政。執政黨的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執政權力的行使也不是隨心所欲的。黨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探尋人類政治生活固有的價值和規律,吸收人類長期的政治生活所積累的政治知識和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尊重實際,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脫離國情,不主觀臆斷,在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尊重實際的基礎上提出和制定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設計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從而更好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是民主執政,就是黨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要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要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關系,特別是對那些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和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要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充分體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發揮人民群眾在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要確立民主執政的執政理念就必須明白,代表人民利益,不等於代替人民行使權利;堅持民主執政,就必須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從制度上、機制上保證人民群眾當家作主。
三是依法執政,就是黨要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領導人民制定法律,自覺帶頭遵守法律,採取措施保證法律的實施,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要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一方面,要加強黨對立法和政法工作的領導,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和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堅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教育人民群眾努力學習法律,自覺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確立依法執政的理念,就是執政黨必須在堅持人民的意志與黨的意志統一的基礎上,善於把自己的意志通過一定的程序轉變為國家的意志,以法律法規和政府的各種政策來領導和管理國家。
3.自覺接受對執政權力的監督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只是解決執政方式的問題,它並不能體現執政行為的價值取向。要解決「利為誰謀」的問題,還必須從思想觀念上確立一個理念,就是人民授予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同時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政黨執政的歷史說明,即使一個政黨能夠在權力來源和行使問題上確立正確的理念,但是由於政黨執政權力行使的復雜性,執政權力在行使的過程中仍會經常出現偏離主人願望甚至違背主人意志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權力授予主體必須對執行主體即執政黨進行監督,以保證人民的意志和權利不被踐踏。這就是執政權力必須接受監督的根本原因。對於一個先進的執政黨而言,在執政過程中必須確立一個觀念,就是執政黨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在把權力委託於執政黨時,同時就有權在一定條件下對執政黨的執政權力進行剝奪,更有權對執政黨的執政行為進行監督。執政黨還必須明白,執政權力的來源決定了執政黨在行使執政權力時不能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執政黨必須確立並且強化隨時接受人民監督的意識。執政黨這種意識是否強烈和牢固,態度是否積極主動,本身就是對執政黨先進性的一個考驗,同時也是對執政方式和領導制度是否科學合理的一個檢驗。在現實政治中,執政黨特別是由革命黨轉化成執政黨並且長期執政的黨,在執政過程中,隨時隨地接受人民監督的意識容易淡化,有時會表現出不想和不願意讓人民監督的態度,有的甚至反對和逃避人民的監督。這種態度和行為既是對權力授受關系認識發生偏差,同時也是在權力價值指向上發生錯位。
認真解決黨的執政理念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黨在長期執政的過程中,從理論到實踐始終堅持並且反復教育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正確認識和行使手中的權力,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用好權,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並且同黨內存在的各種不正確的行為進行不懈的斗爭。但是在現實中,有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從執政理念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們認為,症結不是執政理念本身存在問題,而是在堅持這一理念基本內容的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和缺陷。這些偏差和缺陷,導致正確的執政理念難以真正貫徹落實。其中以下幾點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
第一,在行使執政權力的出發點上存在主觀設定和先入為主的問題。在過去,我們長期反復地強調: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除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一切工作、黨制定的所有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種措施,都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和出發點,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這些原則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由於我們在理念上首先設定了黨的一切行為都是「為民」,沒有充分估計到執政行為的復雜性,特別是領導行為的復雜性,沒有認識到黨的總體要求和原則要求與黨的各級組織、社會不同部門以及每一個具體領導幹部的基本素質和利益要求會存在許多差別,如果不進行進一步具體明確的規定,有些部門和領導人很容易「假公濟私」,打著為民謀利的旗號而謀取局部和個人利益。這種先入為主和主觀設定,就為執政黨行使權力增加了很大的隨意性,降低了科學性,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比如:既然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黨的各種執政行為就是正確的、正義的、不容懷疑的。現實中不少領導幹部就是這樣時時處處以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長遠利益為由,無視人民群眾的具體利益,不是首先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哪些問題才是真正需要認真及時解決的問題,而是主觀臆斷,長官意志,把自己的意志說成是群眾的意志而強加給群眾。長此以往,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民主作風難以保持,長官意志、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主觀主義等不良作風也難以禁絕。
第二,以替民作主取代支持和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執政黨應該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但是在執政過程中,我們不自覺地造成了這樣一種現實:既然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除了人民的利益絲毫沒有一黨一派的私利,所以黨就替人民當家作主。這種觀念在具體的執政行為中,產生兩種後果:一是一旦出現執政黨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數量不多、質量不好的時候,人民就會懷疑我們黨執政的能力、執政水平甚至執政的合法性;二是造成黨的一些領導幹部習慣於採取發號施令、直接控制的做法去領導,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服務變成管理和控制,公僕變成主人,黨群關系難以維系,民主作風難以保持。今後,在執政理念上必須摒棄「替人民當家作主」,強化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實行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實現由「作主」向「民主」的轉變,把人民群眾的意願體現到黨的各項工作中。
第三,科學發展的理念尚未真正確立。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執政理念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執政為民的意識,沒有執政為民的科學思路和水平,依然不能完成執政使命。當人民把權力委託於執政黨時,執政黨必須強化如何為人民開辟最佳發展道路的意識。在我們黨內,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科學發展的理念還沒有真正確立,以至於現實中存在大量違背發展規律的執政行為,諸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所以執政黨不僅要牢固樹立發展的理念,同時還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因為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由此產生不同的發展結果。發展觀越是科學,經濟社會的發展就越是和諧進步。在現實中,我們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社會領域存在的許多問題,就是發展理念上存在的問題造成的,今後必須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求真務實的理念,確保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全面進步。
第四,堅持執政理念的思想基礎需要進一步加強。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執政理念,需要堅實的思想基礎,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領導幹部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解決好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問題,就不可能領導好改造客觀世界的工作,也就不可能樹立正確的執政理念和堅持正確的執政行為,甚至會走向腐敗墮落。現實中有的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出現錯誤,不是對黨的理論政策和原則不理解,主要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發生變化。今後必須把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鳳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教育作為堅持執政理念的基礎工程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