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中醫治未病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如何從基礎打到上台階 2024-11-17 18:41:10

中醫治未病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6-25 01:36:06

1. 中艾控股集團公司的掌上名醫劉存光博士很有名嗎,有沒有了解的

劉存光,中西醫結合博士。師從於北京名中醫、中央保健局高級保健專家鄧開伯教授,北京市衛生局中醫「 治未病」工作專家咨詢組專家,曾在衛生部北京醫院、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從醫多年。曾經作為前國務院總理朱_基等多位重要國家領導人及多家知名企業家特聘保健醫師,中國女排備戰里約奧運會首席中醫養生專家。2008年榮獲「 全國首屆百名中醫葯科學普及金話筒獎」。劉存光博士在中醫養生方面頗有造詣,受邀參加過很多大型養生講壇講座、知名養生欄目的錄制。
中艾控股是以大健康產業為主的產業化資源整合控股集團,邀約劉存光博士作為集團中醫養生首席顧問代表,帶領全國名醫團隊,為中艾控股在整個大健康產業鏈發展上,提供全面學術與技術相關顧問意見。同時,團隊將在中艾共創平台上開發多個項目:

● 免費網上辨證

● 開班授徒 (專業中醫養生課程)

● 名醫匯診服務

● 專家級健康護航服務

● 中醫養生專題講座

專家名醫在線會診劉存光 中西醫結合博士

● 前國務院總理朱_基等多位重要國家領導人及多家知名企業家特聘保健醫師

● 中國女排備戰里約奧運會首席中醫養生專家

● 師從於北京名中醫、中央保健局高級保健專家鄧開伯教授

● 北京市衛生局中醫「 治未病」工作專家咨詢組專家

● 曾在衛生部北京醫院、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從醫多年

● 2008年榮獲「 全國首屆百名中醫葯科學普及金話筒獎」「劉存光博士與中國女排合照」劉存光博士在中醫養生方面頗有造詣,曾受邀參加過眾多大型養生講壇講座、知名養生欄目的錄制。【名醫團隊部分成員介紹】余安勝:

主任醫師,擅長針灸、推拿、中葯內外療法治療骨傷疾病、慢性疼痛、中葯調理及保健康復。現任全國解剖學會斷面解剖學會理事,解剖學雜志編委,上海針灸雜志編委,上海康復學會理事,上海優秀青年教師協會理事,啟明星協會理事。龔亞斌: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閔行區中醫醫院腫瘤科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傳統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西醫結合分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師從著名中醫腫瘤專家、上海市名中醫徐振曄教授,主要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工作,擅長綜合治療婦科腫瘤、消化道腫瘤、肺癌、乳腺癌、腎癌等惡性腫瘤,以及癌痛、癌性疲勞的綜合治療。陳_:

主任醫師,腫瘤科副主任,1986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葯大學中醫系,從事臨床工作至今。曾進修於上海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病科、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並為全國名老中醫夏翔教授學術繼承人。對惡性腫瘤的中西醫治療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腫瘤病人的心理調攝及飲食養生頗有心得。許朝霞: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1993年畢業於湖北中醫葯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博士後,香港科技大學訪問學者。2009年博士後出站後進入上海中醫葯大學工作。曾在綜合性三甲醫院武漢市普愛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中醫葯防治哮喘、支氣管炎、月經不調、不孕症、更年期綜合症等內科、婦科疾病的臨床診療。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省市級科研課題,在專業核心刊物上發表醫學論文100餘篇。

2. 怎樣才能讓中醫科普深入人心

怎樣走好中醫科普之路?中醫專家馬有度教授獻身中醫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認識到位,感情充沛;二要傳承發揚,提煉精華;三要重在實用,傳授方法;四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五要講究文采,啟發興趣;六要圖文並茂,形象生動;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區別對象,形式多樣;九要衷中參西,西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醫科普之路,務必提高對中醫科普的認識,務必提升開展中醫科普的能力。 中醫科普任重道遠,它的歷史使命,除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外,還在於破除封建迷信,弘揚科學精神,尤其像我們這樣一個由封建社會脫胎而來的國度,破除迷信,揭穿江湖游醫騙子的種種欺詐伎倆和冒牌「養生專家」的誤導,顯得格外重要,否則拱手相讓,其結果將是歷史的倒退,百姓健康遭殃;其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自我保健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對中醫養生之道和「治未病」方法有著迫切的需求;第三,中醫葯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走向市場,走出國門,為群眾所用,必須依靠中醫葯科普作為中介——凡此種種無不說明中醫科普的重要。因此,國醫大師鄧鐵濤道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中醫學呼喚科普」。 做好中醫科普,首先要解決一個觀念上的問題,即是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這樣具有兩翼的科學才能騰飛。在很長一段時間,從上到下,普遍存在著一種偏見,重科研,輕科普,不僅有人認為科研是大字輩的「大內科」,科普是小字輩的「小兒科」,甚至認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認為搞科普是不務正業,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例如在「一要」中,馬有度提出:「一個真正成熟的科學家,應該有兩種高水平的著作,一種是高水平的學術著作,一種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國外研究生畢業,不少都要交兩篇科學文章,一是學術論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們對所學專業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稱科普作家是科技隊伍中的「特種兵」,是什麼都能幹,善於打硬仗的人。從「治未病」的角度講,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上工」。 那麼,解決了對中醫科普認識上的問題之後,然後就是如何提升中醫科普能力。馬有度在其後「九要」中做了十分精闢的論述,主要包括這么幾個方面: 一是中醫科普要突出實用性。例如,馬有度說:「所謂『實』,就是要符合受眾的實際情況,適合受眾的實際需要;所謂『用』,就是你傳授的知識和方法要適合應用,受眾學了之後,拿來就能用。換句話說,讀者讀了你的文章,聽眾聽了你的講座,觀眾收視了你的電視節目,不僅從中學到了自己實際需要的中醫葯知識,而且用得上,可以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對於鋪天蓋地的中醫葯養生保健信息,群眾不僅變得越來越實用,而且越來越實惠,他們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對我有用就行。所以它要求普及中醫葯知識時,必須切合群眾養生保健實際,切合群眾養生保健需求,與群眾的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密切相連,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一定要注重實用性。 二是強調通俗性。通俗是中醫葯科普創作的重要方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這是因為,中醫科普作品的對象非同學術論文,針對的是普通老百姓,屬於外行人,所以一定要從專家的書齋里走出來,讓大家都能讀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對此,馬有度認為,中醫葯科普創作有兩個大忌:一忌教材翻版,二忌論文搬家。要把深奧的中醫葯知識淺顯地表達出來,必須做到通俗,才能使外行人明白,也就是常說的深入淺出。在內容上要適應讀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切忌用過多的科學術語來說教,要多用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知識和比喻說明道理。在結構上,說理要清楚,主次要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規律,切忌故弄玄虛。在語言文字上,簡明扼要,生動活潑,要善於用群眾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說明抽象的道理,舉群眾身邊實實在在的例子,使讀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也最感興趣。另外,中醫葯科普還要求區別對象,形式多樣,圖文並茂,形象生動。 三是講究藝術性。科普作品,不僅姓「科」,而且姓「文」。作為傳播中醫葯科普知識,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賞,要有可讀性和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厭,愛不釋手,從而達到最佳普及效果。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為提高趣味性,寫中醫葯科普文章,要善於運用比喻,還可以採取多種方法,聯系寓言典故,成語諺語,來解說醫學道理,啟發人深省,可使作品增添奇異的光彩。 四是重視技巧性。中醫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中醫葯科普要善於從傳統文化中去發掘金庫,提煉精華,既要古為今用,又要西為中用,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中西互參,優勢互補。寫中醫葯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長文章,報刊難採用,讀者不喜歡,短文章,報刊常採用,讀者也愛看,特別是屬於「豆腐乾」的千字文,大眾尤其喜歡。寫好千字文,馬有度提出了「三精心」的要點。一要精心標題,常言道:「買書看書名,閱報看標題」。標題的錘煉,可以佔到文章50%的效果,尤其是精彩的標題,可以迅速抓住讀者,引起強烈的興趣,使人們產生一讀為快之感。二要精心寫作,這是進行中醫葯科普創作的重點。他論述道:「古代文論中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值得我們借鑒。意思是說文章開頭要小巧、俊美,像鳳頭一樣;中心段落要充實、豐滿,像豬肚一樣;最後結尾要響亮、有力,像豹尾一樣。三要精心修改,初稿完成後,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修改。先讀給親友聽,送給專家審,自己更要反復看,修改增刪。正如馬有度所說:「總而言之一句話:文章是寫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3.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首發!你對這個著作了解多少

以前有位朋友跟我說過,能夠把這本書看透了就能夠當醫生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也可以多去看看,因為這是一部非常實用的中醫典籍。這本著作的內容說得很細,也很通俗易懂。

從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聖人不是等到生病之後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先預防。

對此很多人就想問,為什麼我們先人都會這么想,但我們現代的人都不是這么做的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想生病,每次生病了都是認為自己一時沒有注意,比如一個因不慎著涼而感冒的男人,說是因為自己昨晚開空調沒有蓋被子,但是同宿舍沒蓋被子的小王怎麼不會著涼呢,那是因為他有正常的作息規律和良好的生活方式,還有他經常進行體育鍛煉身體,自然他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好,所以自然不會因為一個晚上沒有蓋被子就感冒不起。

中醫說的“治未病”並不是說一定要吃葯打針,更多注重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靠的是自覺自知而為。

結語:

我建議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套《黃帝內金》,非常實用。

4. 養生和養身在中醫治未病中的區別是什麼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具有一種長期性、長遠性。比如說「王先生30歲就很懂得養生之道,遠離煙酒,作息有規律,等等。他常說:『年輕時懂得點養生知識,愛護身體,到年老了也不用擔心會得什麼大病。』」可見,養生是長期的。它只是中醫領域才會出現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在中醫里才會有「養生」這概念,西醫是沒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可能會有一些偏頗之處,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5. 《難經 》 中關於治未病治已病的講述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為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萬物生命的生存、成長都有特定的規律,適應特定的環境,且與春、夏、秋、冬、陰陽、消長變化相一致,人是有生命的有機體,生存成長、起居飲食也應順從春、夏、秋、冬的四時變化,順時調養則百病不生。若違背四時變化的自然規律,與自然環境相格拒,就會戕伐生命,破壞真元之氣則百病叢生。所以聰明的人不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發病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經發生,然後再去治療,猶如亂事已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仗開打了再去製造兵器,豈不是太晚了嗎! 中庸,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堅持用中正、適中、正常、不偏見、不偏激、不偏執、恰到好處的方法,修身養性或處理各種事件該是最好的,可是能持久做到的人少。 養生的過程精微奧妙,可以用事理推理它,難以用眼睛識別它。例如枕木和樟木生長到七年,然後方發現可分別出來。有些人總想用簡單的方法以求快速見效,實際見效需要緩慢過程。由於不能近期見效,所以很少有人堅持到底。治未病也是如此,若不能持之以恆採取正確適中的方法,不僅將全功盡棄而且還有可能出現意外事故。治未病就是指未病之前如何養生、攝生,比攝生養生更直接,更具體,更明確,更迫切,更具有針對性、目標性和目的性,需要堅持正確的,不偏激不偏執的,恰到好處的方法和時機,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人從生到死是個由成長到衰亡的緩慢過程,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上古時期人都能活到百歲自然凋亡,痛苦甚少,主要是因為那時候的人能順應自然法則,起居有時,飲食有度,有勞有逸,志閑少欲,精神內守,氣血通暢,真氣調順。現代人之所以半百而衰,主要是喜歡挑戰自然變化規律,悖逆天地、陰陽、自然變化法則,違背中庸之道,日落不息半夜不睡,日出睡而不做,私慾篤重,貪婪無節,大吃大喝,五味過,生化衰,陰精、元氣不足,百病叢生,痛苦甚多,半百壽終。 通過對30名腦卒中患者的調查(祥見本博客腦卒中的危險信號)發現,凡是遵循中庸之道進行養生保健的,就是高血壓患者,腦卒中也是可以預防的,凡是違背中庸之道不重視、不堅持養生保健的,就是血壓正常反而易發腦卒中。(經我們調查血壓正常而突發腦卒中的比例確實在升高。)由此可見養生保健如何做到中庸是何等的重要——攸關生死啊!治未病包括未發生之病和發病之後的次級反應,除了遵循中庸原則,用心盡力外,知道什麼是未病?即知道病之前沒有發生的病是未病,病之後沒進一步發生的病也是未病。如何治未病?即正確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選擇正確、適中的方法,選擇不偏執、不偏激恰到好處的時機防治是關鍵,不然則鑄成大錯,後悔莫及! 齊桓公就是一個既不用心也不盡力的典範,當扁鵲第一次告知:齊桓公你現在已病,且在腠理很容易治好,否則將進一步發展。桓公說:我沒病。還對別人說:扁鵲是貪圖私利,以示功名。五天後第二次告知:病已到血脈之中,趕快治吧! 齊桓公換是不以為然。又五天告知:病已到腸胃,趕緊治吧!否則病到骨髓我可就沒招了!桓公大怒。再五天後,扁鵲見桓公病已入骨髓,便逃離了齊國。不幾天齊桓公發重病而死。齊國人都稱扁鵲是神醫,相當於現在的「正教授、國醫大師」。通過齊桓公事件,扁鵲總結後說:聰明人總擔心病多,好醫生總擔心治病的方法少,能聽進專家忠告的人聰明,不相信專家忠告的人可悲!並告誡我們,有六種人得病之後不容易治好,就是「治未病首席專家」扁鵲的大哥遇見了這六種人也難治好。 第一種人是,驕傲放縱不講醫理。驕傲自是本身就是無知,自己不懂也聽不進醫生的勸告。放縱私慾,貪吃貪睡,重看物慾輕攝生之道,更是錯中錯。不知道病已成而後用葯是徒勞而已的道理,只求享受,不能攻克己心,叫身服我,偏行己路,豈有不病,豈能治癒。我有一位朋友,曾是一個責任心極強,生活很有規律,工作很有能力的人,很是知道有病治療的重要性,輕看預防的重要性,由於過度喜歡干凈卻成就了一生的致命弱點。曾患心臟病,在家父的治療下,恢復很好,心電圖等指標基本正常,就是喜歡洗熱水澡,為此曾多次勸告盡量少洗澡且不易長時間洗澡,因為雖然感覺很好,檢查正常,但是心臟動脈硬化,供血不好心功能欠佳,澡堂內濕度大氧氣少,很容易因缺氧誘發猝死,多次勸而不聽,結果換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年剛60命終結於澡堂。更可悲的是,這樣的悲劇每天都換在發生。 第二種人是,把身體看得輕,把錢財看得重。這種人有兩類,一類是守財奴,怕花錢,攢錢為了以後治病或防老。另一類是甘為兒女做牛馬,攢錢買房子、娶媳婦、供孫子。這種人真是最不聰明的一種了,尤其是現在城裡的有養老金的人。想想看多活一年能掙多少錢?少住一次醫院少多少痛苦?省多少錢?為親人、子孫創造多少掙錢的機會?重錢財輕身體咋算帳都不值!難道世上還有比投資養生保健回報率更高、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生意」嗎?健康是1,事業是1後面的無數個0。街坊張大娘,為人賢惠勤勞,尊敬老人兼愛子孫身體康健。曾經常笑話李大爺散步養生保健,身體也不見好到哪裡。瞬間十年過去了,當年的李大爺如今時不時的換跟著重孫散步,張大娘已見不到了。 第三種人是,起居飲食不能按病情需要進行調養。病有百種,症狀各異,外有感寒暑虛邪賊風之分,內有五臟六腑之別,治有補瀉之法。治,治理,懲治之意。葯,有毒之品。凡治病食用,不可不足,不可過量,不足則內賊外邪猖獗,過量則五臟真氣受損。飲食起居是生存大法,養生之基礎,養病之根基,根基不穩房屋哪有不倒塌的。所以凡是生病用葯目的只是控制而已,如外感病毒,葯物只能遏制病毒,消除炎症,病毒對機體的損傷,需要卧床休息,多吃清淡,配合調養才能很快痊癒。且是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起居飲食方法,如肺結核需要吃大魚大肉,高血脂宜吃蔬菜水果,冬三月宜早睡晚起,夏三月宜晚睡早起。若違背了正確的養生原則,就是一個普通的感冒也有可能誘發成大病。所以起居飲食不能按病情需要進行調養的人,有病很難治癒。如何做到起居飲食按病情需要進行調理?最好在專家的指導下按菜譜飲食,根據病情需要順應四時變化而起居鍛煉。 第四種人是,氣血錯亂,臟腑功能不穩定。中醫認為,氣血不病,五臟安定,正氣旺盛,邪不可干,筋骨靈活。相反氣血錯亂,五臟不安,六腑不穩,正氣衰,氣血生化不足,陰精匱乏,元氣虧損,筋骨無力。所以這種人很難調養。 第五種人是,身體瘦弱不能承受葯力。中醫認為葯食同源,如山楂,大棗,生薑等既是葯品也是食品。若身體虛弱,吃大棗上火;吃雞蛋過敏,喝牛奶拉稀,這種人換真是難辦,虛不受補。如白血病患者。 第六種人是,迷信巫術不相信醫術。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好多疾病與應激或精神刺激相關。應激可以產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傷害機體,以精神類相關的疾病單靠葯物是無法有效解決的,心病還得心葯醫 。這樣似乎就為一些迷信的人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口實,其實精神病學,神經病學,心理學等都屬醫學的范疇。不要迷信巫術、巫醫為好。凡是不相信醫生的,有病確實很難治好;凡是相信醫生的,有病確實容易好。這樣的例子很多,奇跡總是留給信心充足的人,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有心發出的。 治未病說難很難,難就難在人類不完全清楚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疾病被人類所征服,防禦治未病是唯一的出路。說治未病說簡單很簡單,簡單就簡單的知道些常識,中庸一點就足夠保全性命的了。但是很可悲、很可惜,不知道有多少「有志之士」、「有智之士」常常因犯些低級錯誤貽害終生。電台、電視、報紙、書刊、講座年年在講,天天在講養生保健常識,可是總是有些人就是不信,就是聽不進去,拿生命當兒戲。今年冬天冬寒,前些日子氣溫又驟降,死人噩耗不斷,其中有位我的朋友50多歲,患有高血壓,突然去世了。究其原因是天氣寒冷到農村探望親友,因勞頓睏乏加上到廁所小解受寒風刺激,骨骼肌收縮導致外周血液瞬間減速,大動脈血液充盈上行腦血管破裂大面積出血不治而亡。大家都知道高血壓必然導致腦動脈硬化,動脈硬化繼續進展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致栓因子占優勢血液增稠、血管痙攣栓塞或梗死,一是致炎因子占優勢血管破裂而出血。只要不過分刺激它一般沒有生命之憂,高血壓患者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多的是。關鍵是正確防範,即堅持葯物治療;堅持食療保健;堅持有氧運動。遠離惡劣環境,禁忌過度疲勞、過度興奮、過度憂愁、過度生氣、過度寒熱刺激,延緩動脈硬化進程,預防卒中猝死等就是治高血壓未發生之病。 治未病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專家們不斷的研究發現,患者接受,密切合作;治未病需要持之以恆不懈努力,盡心盡力;治未病需要採取不偏執,不偏激的正確方法;治未病需要謙卑、信心和相信;治未病需要自己高度重視,不可怠慢,因為人生的道路是單行道,去而不返的道,因小失大悔之晚矣!輕則痛苦相隨,重則有性命之憂。 治未病任重而道遠。高血壓病是多發病常見病,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的疾病,也是科普知識普及較廣的一種疾病。可是,據官方最近數據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知曉率只有30%,治療率24.7%,控制率僅為6.1%。 見2005年版8年級制《內科學》教材第一冊第242頁。 由此可見治未病任重而道有多遠。 治未病是有益於社會,有益於自己,有益於家庭的希望工程、幸福工程、致富工程。

6.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什麼意思

要防病於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處求醫。現代也引述暗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未雨綢繆。

出自:先秦至漢《黃帝內經》

原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譯文:所以聖人不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發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6)中醫治未病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7. 健康人也要「治未病」嗎

1.中醫「治未病」的內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防治思想。這里的「治」,並不單純指醫療,還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內容。「治未病」,就是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大致講,可以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漸」,三是「既病防變」。它要求人們在平時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釀成大患,在病變來臨之際要防止其進一步惡化,這樣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動權。 具體說來,中醫「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平素養生,防病於先。毫無疑問,「治未病」首先應該著眼於平素養護和調攝,未雨綢繆,積極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生。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強調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在平時注意保養身體,從培養正氣,提高機體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襲兩個方面預防疾病的發生。 防微杜漸,欲病救萌。《黃帝內經》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說疾病雖然還沒有發生,但已經出現了某些徵兆,或者是疾病還處於萌芽狀態時,就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漸,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 我們知道,健康與疾病之間並沒有一個截然的界限,中間可能存在一個「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在「第三狀態」,盡管事實上體內已開始發生某些異常變化,但病象尚未顯露,或雖有少數臨床表現,卻不足以據此確診病症。「第三狀態」的前途有兩種可能:或者向健康態轉化,或者向疾病態轉化。中醫「治未病」的任務就在於促進其向健康態轉化。《黃帝內經》中提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顯然,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雖未發生、但將要發生之時,採取措施治其先兆。臨床上像中風之類的病證,多數有先兆症狀,如頭眩、肢麻、手顫等,如能及時發現,採取果斷措施,就可以避免發病。還有一些發作性疾患,如哮喘病,當出現先兆症狀時,或在緩解期,預先採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發作。 2. 已病早治,防其傳變。 疾病發生的初期,就應該及時採取措施,積極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這也屬於「治未病」的內容。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講到:「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又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都是在強調疾病的早期治療。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較淺,病情較輕,正氣受損不重,因此早期治療很容易解決問題。正像《醫學源流論》所說:「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故凡人少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癒,就不會進一步發展、惡化。否則,等到病邪強盛、病情深重時再去治療,就比較困難了。 從根本意義上講,人類醫學應該是關於「健康」的學問,而不是關於「疾病」的學問。治療「已病」只是在疾病發生後不得已的應對措施,是「消極醫學」;而「治未病」,防患於未然才是積極主動的。預防為主,防重於治,應該說是中、西醫的共識。但是現代預防醫學主要是針對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生、發展規律,探索和分析環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並通過公共衛生措施達到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目的。而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則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維護「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健康狀態。(摘自中國中醫葯出版社王琦主編《中醫中醫治未病解讀》)

8. 有人說:中醫治未病,西醫治已病,這話對嗎

有一定的道理。多看書多學養生知識。「2016年十大健康圖書」。滿足多方面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