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應該怎麼治療精神病呢
重型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偏執性精神障礙以及心境障礙等,在臨床上主要有葯物治療和非葯物治療。以精神分裂為例,臨床上已經有氯丙嗪等典型的抗精神病葯物,還有奧氮平等非典型性的抗精神病葯物。非葯物治療主要包括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
視頻內容:
關於精神病,我們可以理解為重型精神疾病,也就包含了精神分裂,偏執性精神障礙以及心境障礙,包括抑鬱、雙向以及一些成癮性的行為,或者沖動控制障礙等等,那麼我們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在臨床上,早就已經形成葯物治療和非葯物治療兩種治療模式,這兩種模式效果還是非常好的。以精神分裂為例,我們已經有典型性的抗精神病葯物,像氯丙嗪、奮乃靜這樣的一些葯物,還有就是非典型性的抗精神病葯物,像奧氮平、利培酮,還有一些新的阿里哌唑、齊拉西酮等,像這樣一些葯物,在臨床上應用效果是非常好的。第二個就是非葯物治療,非葯物治療又分為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兩種。同時現代人也有一些經顱磁刺激,還有一些功能性的電療這些方式,是比較緩和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特別是對重症抑鬱這一塊效果還是可以的,大家也可以選用。
大全中醫網
『貳』 精神病咋治啊
1、口服葯物進行治療:對於精神病症患者的治療,想要治好,還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建議這種病症情況患者,一定要在精神科的主治醫生的指導下,長期使用適合自己的葯物,來控制自己的病情。這個時候患者的家裡人,也不能輕松大意,要幫助患者做好護理的工作,患者也要自覺的在家人的監督下,堅持每天定時定量的口服葯物,控制自己的精神症狀,同時還要避免精神方面受到異常的刺激。這樣才能保證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穩定。
2、日常飲食要注意:患者在被確診為精神疾病以後,也要注意飲食方面的治療,因為健康的飲食能夠幫助患者控制住病情,不規律的飲食是會影響病症的維持的。不能吃辛辣的食物,要堅持清淡的飲食規律,日常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也要多與自己的朋友進行交流。多想一些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如果在病情必要時,要及時的到心理科進行咨詢就診。
3、家庭生活環境很重要:當病人被確診為精神疾病以後,家長作為監護人,要保證患者的生活環境健康樂觀,比如說家人不要經常的吵架,要保持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這樣對於患者病情的恢復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4、合理的作息:患者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要堅持合理的休息,一定不能熬夜,不要在睡覺之前看一些刺激的電視,也不要喝一些刺激類的咖啡,這樣不利於患者的正常睡眠,所以說合理的作息對患者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
『叄』 請問誰知道臨床心理學的相關課程
臨床研究方法學課程 在線免費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f2Jtatri6nx53i2quX4ZgA
1、臨床研究方法學課程|上市臨床葯品的臨床研究申報和批准.WAV|如何撰寫臨床研究方案.WAV|如何閱讀和評價臨床研究論文.WAV|臨床研究中倫理學基礎知識及相關問題(下).WAV|臨床研究中倫理學基礎知識及相關問題(上).WAV|臨床研究方法學作業點評 陽豐老師(一).WAV|臨床研究方法學作業點評 陽豐老師(二).WAV|臨床研究方法學講座 Real World Study.WAV|臨床研究的統計設計與分析(下).WAV|臨床研究的統計設計與分析(上).WAV|臨床研究的常用設計.WAV|非隨機分組與Propensity Score分析(下).WAV|非隨機分組與PropensityScore分析(上).WAV
『肆』 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體檢包括哪些
一般排除器質性原因引起精神障礙的一些檢查,內容包括一般體格檢查、血壓、體重、血常規(含白細胞分類)、轉氨酶、血糖、心電圖。主要的在於和病人和家屬的交流去發現病人的精神症狀,常見的還有一些心理測驗等等。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務規范是指轄區內診斷明確、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是指臨床表現有幻覺、妄想、嚴重思維障礙、行為紊亂等精神病性症狀,且患者社會生活能力嚴重受損的一組精神疾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病、雙相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
在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納入管理時,需由家屬提供或直接轉自原承擔治療任務的專業醫療衛生機構的疾病診療相關信息,同時為患者進行一次全面評估,為其建立一般居民健康檔案,並按照要求填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個人信息補充表。
『伍』 患了精神分裂症怎麼才算康復
一、服用很多的葯物:
首要,精神分裂症患者會需求很多的葯物來治療患者的疾病的,專家稱精神病的首要治療方法,一向保持量服葯治療是最有效的防範重復發生措施:臨床很多統計資料表明,大多數精神分裂症的重復發生與自行停葯有關。一向保持量服葯的患者重復發生率為40%。而沒一向保持量服葯者重復發生率高達80%。所以,患者和家族要高度重視保持治療。
二、第一時間處理:
其次,精神分裂症患者當發生表現的時分,必定要在第一時間處理,專家稱精神分裂症的重復發生是有前兆的,只要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調度葯物和劑量,通常都能避免重復發生,多見的重復發生前兆為:患者無緣由發現睡眠欠好、懶散、不願起床、發呆發呆、心情不穩、無故發脾氣、煩躁易怒、胡思亂想、說話離譜,或病中的主意又露頭號。這時就必定第一時間就醫,調度治療病情動搖時的第一時間處理可免於疾病的重復發生。
『陸』 求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的資料..
世界精神衛生日
在1991年,尼泊爾提交了第一份關於「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的報告,這一報告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重視。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發起、由世界衛生組織確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為「世界精神衛生日」。隨後的十多年裡,許多國家參與進來,將每年的10月10日作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分享科學有效的疾病知識,消除公眾的偏見。至今為至,已先後舉辦了10多屆活動,結合現實情況和精神衛生的需要,確定每年的活動主題。
歷年主題
·1996年的主題是:「積極的形象,積極的行動」
·1997年的主題是:「女性和精神衛生」
·1999年的主題是:「精神衛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健康體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行動起來,促進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精神創傷和暴力對兒童的影響
·2003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抑鬱影響每個人
·2004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樂心情,健康行為」
精神衛生日在中國
2000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開展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在隨後的幾年中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2004年,為了宣傳「世界精神衛生日」,向社會大眾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在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支持下,成立了「世界精神衛生日紀念網站」,並與北京市科協合作,針對一般成年人、青少年和青少年的家長,分別編寫了《解讀心靈——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讀本》、《解讀心靈——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讀本》、《解讀心靈——家庭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讀本》,印刷了7萬多份,免費發往北京市18區縣。同時,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還組織有關專家到北京市女子勞教所和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並進行面對面的答疑和咨詢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心理健康的標准
我們都知道,健康不僅僅包括身體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的健康,並且因為心理問題到心理診所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也越來越多。那麼怎麼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所謂心理健康,其實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當事人能夠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並能發揮本身的能力和潛力。心理健康具有下面7個具體的標准。
�理解自我,悅納自我;
�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能適當地表達情緒;�
�健全的人格;�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與性別特徵��
理解自我,悅納自我
有一個人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說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長處,我們會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們才會少犯錯誤,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
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我們的愛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幹、體貼入微;我們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聰明伶俐、順從聽話;我們也可能正在遭遇著挫折和磨難……但是,我們只有先正視這一切,接受這一切,在此基礎上,才有改變的可能性。
只有認清現實,接受現實,腳踏實地,我們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
承擔責任,樂於工作
�
除了襁褓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兒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擔,在工作中獲得謀生的手段並得到承認和樂趣。所以,失業給成人的打擊不僅是經濟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會使人喪失價值感,帶來心理危機。
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說:「勞動一日,方得一夜安寢;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而逃避責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煩躁和悔恨。
能適當地表達情緒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意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經常性的抑鬱、憤怒、焦躁、嫉妒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志。
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份,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
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有一則印度諺語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人格,人格決定命運。我們的性格和命運正是由我們自己每時每刻的行動自我雕塑而成。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與性別特徵
人的心理行為表現是與人的不同階段的生理發展相對應的,不同的年齡階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和性別特徵,這意味著心理發育有問題。
『柒』 如何精神病
現代社會有許多人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其實根本原因還在於不明白心理的規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詢中心的一修老師,以前患過10來年的心理障礙。後來在試用各種方法,閱讀各種資料後,自已領悟到了心理的規律。也幫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誤區。這些心理規律即使對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現代科學的發展,使得心理也被作為一種事物來研究。但心理不同於一般的物理現象。所以好多人對於心理問題走進了誤區,機械地看心理問題,現實中的物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確,很機械,但心理就不一樣,它變化多端。所以如果醫院用葯物治療心理障礙作為主要手段,就是錯誤的。心理的問題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變好了,問題就解決了,跟體質沒多大關系,除非是心理影響傷害到了身體,需要對身體治療。
弗洛伊徳的潛意識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雖然在科學上有重要意義,但還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們心理的實際應用上沒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對汽車的各部分都相當了解,但是你駕車技術不好的話,你車也是開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對汽車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駕車技術好,他就可以把車開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樣,我們的心理駕駛技術決定了我們的心理運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觀,不但對心理治療感到完全的悲觀,甚至對整個人類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觀。弗洛伊德本人並沒有實際治癒過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礙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認這一點。
怎樣讓我們的心理變的更好呢?從古到今,有著對此各種各樣的討論。其實我們可以從古代的老子,莊子,佛教的禪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啟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東西,當然,其中迷信的部分我們不要信,那是肯定錯誤的。但是這些古人的思想中確有許多可取之處,比如關於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識方法,也可以說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禪宗,提倡頓悟。其實這個開悟就是對心理規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當當是個知識,它是一種體驗,它要你自已去真實感受它,要實際運用它,覺得好了,你就會知道了。就比如你沒吃過一樣東西,不管別人怎麼說它的味道,你還是不會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親自吃了後,你就立刻知道。當然,我們也不要把悟當成是什麼成神成仙的事,沒有那麼神的。我們只把它當成是對自已心理的一種領悟。
這是個什麼方法呢?其實它是太簡單,簡單到你可能不會認為它是個好方法,它才會從我們眼前溜走。我們喜歡把問題復雜化,我們的本能使我們認為簡單的東西更不正確。所以才有禪宗里的棒喝,就是師父拿著根木棒要逼徒弟領悟,就是說這么簡單的東西你還不知道。
這個方法就是「接納」。就是誠心接納你所有的感覺,感受,想法,行為,痛苦,害怕,高興等等一切。就這么簡單。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麼痛苦,再怎麼難受,再怎麼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納了,你就會好。在接納的同時,你也可以觀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麼,去感覺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個人一樣。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語,「觀照」和「覺知」。當然,你沒去想怎樣接納,你也可以是在接納。
這個方法對於正常人,對於有心理障礙的人都是一樣有用的。其實所謂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區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可以用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做為例子,這樣更容易理解。比如,有個有心理障礙的人,他每天總在睡前要看一下門關了沒有,即使他已經知道門關好了,他還是要去重關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幾乎每次門都是已經關好的。他意識到這是個病,為此很煩。如果運用接納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納有這種想法,有這種行為,接納自已為此而產生的煩惱。那你就會變好。其實我們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有這種想法呢,為什麼不那樣想就是正常的,我們如果把有那種想法和沒那種想法都看著是正常的,那我們胸懷就更寬廣。就比如莊子的家人死了,他一點都不傷心,反而敲樂器,別人覺得不正常 ,就問他為什麼不難過,他說,人死了就是難過的事嗎,人死了,與天地同眠,難道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嗎。
那個總關門的人,就是為有這樣的想法而煩,所以他就努力壓制這樣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這樣,你越壓制,他越對抗。這樣相互對抗,沖突就會越來越大。這是愚蠢的做法。可笑的是,世上的許多人恰恰喜歡這樣做,還美其名說堅強,其實,如果他去接納這種想法,接納這種行為,那麼漸漸的反而就會變好。當然,這是個漸變的過程,這點很重要,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蛻變,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變好。就象我們在睡覺時,我們是在不知不覺中睡著的,你從不會知道是哪一刻睡著的。當然這個蛻變的時長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快,只需一會兒,有些人則要幾天或者幾十天。
當接納時,我們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對抗了,這時我和我們的心理成為一體了,就象「無我」那樣。有一個典故,有人問佛,我為什麼煩惱呢,佛跟他解釋後,他立即頓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說,是你自已在煩,是你自已一直在糾纏你的心,本來你是不煩的,你為什麼要去糾纏它呢,也就是說你接納你的煩惱,你就不會煩了。所以也有個典故,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就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惠能得到了師父的衣缽。勤拂拭正是自已沒有必要的糾纏。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來啟發人們。
那個關門的人其實更多的是為有那種想法而煩,當他接納後,他可以常去關門,甚至還可以喜歡上關門,但他也可以不去關門,如果不關門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這樣漸漸地,關不關門對他就無所謂了。心理也沒什麼障礙不障礙了。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很微妙的過程,我們話語有時難以表達清楚,但只要去體驗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們要去實際體驗。
另外我們也要相信接納就會好,信則有,不信則無,這雖然很主觀,但心理就是這樣的,你不信的話,你連體驗它正不正確的機會都沒有了。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客觀的心理科學。禪宗的悟也是客觀的心理科學。
再比如有些人會失眠。對於失眠,葯物治療是沒什麼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當失眠時,你就這樣想,我就讓它失眠,一直醒著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煩惱有擔心我也接受,當然你閉上眼睛,擺好了睡覺的姿勢。你要相信接納就會好的。而的確實際上就是會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覺你肯定會進入夢中。這個過程也是很微妙的。
總之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其實都大同小異。解決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礙也不一定是壞事,正所謂沒有迷哪來的悟,沒有悟也就沒有迷。
其實我們還可以由這種體驗領悟到很多道理。還有象老莊的「無為而無不為」,我們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們不工作時,就是在玩嗎?不工作時,我們的身體在運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義上不可以說是工作嗎。所以你即使一事無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義上是一樣的,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時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還有老莊思想的柔弱能勝強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當我們接納了自已時,我們還可以體驗到更多的感受,有時候即使你一個人靜坐時也能感受到無比的愉悅,你也會知道快樂和痛苦是相對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們想法控制。很多時侯你的思考變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體驗,你沒去想接納,但你是在接納,而且接納的更好。我們的思考有時反而束縛了我們,丟開了可笑的思想,我們會變的更自由,更精彩。我們的心是很大的,我們體驗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們的世界是復雜的。有太多的問題我們不明白。好多人喜歡問為什麼,有時對於一些問題,你不要去想為什麼,不要去鑽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話,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的腦子的思考力實在是很渺小。我們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錯誤都是相對的,真理在一定意義下是錯的,錯誤在某種意義下又可能是對的。有時我們的言語很難表達出好多事情,言語表達也有許多不完整性,所以爭辯也是沒有多少意義,你爭贏了也不一定是對的,爭輸了也不一定是錯的。只要我們體會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覺得好,以後一定多幫別人回答這類問題
『捌』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知識講座是哪些人可以參加聽
患者及其照料者,社區精防人員,志願者
『玖』 致殘率很高的精神病――什麼叫「精神分裂」(分裂症系列講座之一)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致殘率很高的一種重性精神疾病、根據國內外的調查統計,該病的患病率約為1%左右。按全世界70億人口計算,全世界大約有7000萬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就是說,相當於我國一個中等省份的人口總數。精神分裂的臨床表現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病人與病人之間症狀差異性很大。有些知識型家庭的父母首次帶小孩來進行心理咨詢或看門診時,總喜歡問什麼叫「分裂症狀」之類的問題。為了說清楚這一問題,我們還需從人的精神活動談起。大家知道,每個人自出生起,都要進行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活動,這些活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同時,還要進行與人交往、適應社會、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等精神活動,這種活動相對前者來說就要復雜得多。我們通常所說:「誰也不知道對方心裡想些什麼?」說明了每個人的精神活動各不相同。但是我們可從這些看似不同的活動中抽象出本質上相同的部分,即一般心理(或精神)過程。這個過程與電子計算機的構成及工作原理極為相似,可分為輸入部分,即眼、耳、鼻、舌、身的感受信息部分;中央處理部分,即大腦的分析、綜合信息,形成概念、產生內心體驗並指導行為的部分;輸出部分,即由第二部分指導的面部表情和各種動作和行為的部分。如果以上三部分的內部或它們之間的銜接產生了故障,勢必產生正常人無法理解和接受的紊亂言語、奇特的面部表情和出格的行為,這樣整個精神活動與外界之間就顯得極不協調了,這就是所謂「精神分裂」現象。例如,某病人到外地出差,一下火車就感到車站上的人都用一種嫉惡如仇的目光注視他,通過大腦的分析、判斷,立即產生一種極恐懼的表現,披頭散發,狂奔不已,拿著手上的「武器」,見人就砍,並將自己也砍成重傷。
從以上分析可知,無論是家屬或經常接觸患者的人,觀察到僅是病人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部分(第三部分)。那麼,
「呆」:這種表現在疾病初期比較明顯,本來很活潑、很開朗的人,逐漸變得寡言少語,上課時呆視窗外或黑板,老師的提問,同學的小動作對他都無動於衷。下課後,獨自行走,不參加集體活動,疏遠以往的摯友。回家後不理睬親人,將自己關在房內潛心「作業」,幾小時後作業本上一字未寫,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在車間里,呆視加工圖紙,任憑機器不停地轉動,幾小時也未加工一個零件,工作能力逐漸減退。嚴重時,不肯繼續讀書和工作,整天將自己關在房內,不許任何人進去;甚至整日呆坐,不吃不喝,也不洗漱。在外行走時,目光呆滯,表情茫然。
「懶」:這種表現在疾病早期需仔細觀察方能發現。本來勤勞、整潔、守紀律的人,逐漸變得早晨不願起床,經常遲到、早退,不願參加公益勞動,做事茫無頭緒,作業不整潔,試卷亂塗亂改。繼之不注意個人衛生,不洗手進食,衣服臟了不願意換,不收拾房間,書桌上零亂、骯臟,需家人幫助料理。病情嚴重時,不洗臉、不漱口,半年也不洗澡,一身臭氣,房內垃圾成堆,被子堆滿污垢,最終變得披頭散發、蓬頭垢面,飲食無規律,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吃飯需人喂,衣褲要人穿,整日卧於床上,從不下床活動。
「疑」:即猜疑。疾病開始時,表現與同學、同事交往時顯得特別敏感,老師不指名批評時,總認為是批評他,大家一起評論報紙新聞或周圍發生的事情時,如果別人與自己意見相悖,就認為那個人故意與他作對,看不起他。別人在一起談話時,總喜歡湊過去,想知道是否談論有關他的舉止言行。逐漸發展認為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是針對他而來,電視和報紙上的內容均與他有關,甚至在外行走時,別人擺手、吐痰都是針對他的。有時覺得公安局在跟蹤他、監視他;有某種儀器控制他、指揮他;有時堅信自己有很大的本事;有時毫無根據地懷疑自己的伴侶與很多異性有不正常的關系等等。甚至認為外面的風吹草動,鳥鳴花香都是向自己提供某種暗示。總的特徵是荒謬的、不系統的,無法用擺事實講道理說服他。所以當疾病未緩解前,任何心理疏導均無濟於事。這種猜疑有時可繼發於某種幻覺(如聽見某種根本不存在的聲音)。
「亂」:包括言語的零亂、表情的怪異及行為的紊亂。言語零亂表現在發病初期敘述某些事情時詞不達意,不能緊扣主題,使人聽後有不知所雲的感覺。寫文章時,內容鬆散,閱後令人費解。隨著病情發展,回答問題東拉西扯,答非所問,寫文章時,句與句間缺乏聯系,讀後如讀天書一樣。如一位女病人曾寫到:「小鳥飛啊,飛到天空中去,像可兩面看,我願唱首歌,像和尚念經,我都想得開,我願意四方臉,做一個美麗的姑娘,我要學習一個工程師,不要在這里分析我的腦子,為什麼要解放?」……表情怪異表現在與當時所處環境極不協調,如聽見親人的噩耗哈哈大笑,別人辦喜事,他嚎啕痛哭。有時毫無原因的開懷大笑,隨後又痛哭不已。行為紊亂可表現為頭上、身上插滿鮮花,穿著耀眼的衣服在街上手舞足蹈;亦可表現為脫衣脫褲,赤身裸體,當眾追逐異性,貼地爬行、扮鬼臉,在地上撿臟東西吃,吃大便和痰液等;嚴重時可拿刀亂砍樹木、行人,毀壞公共設施及自傷、自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