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精神病知識講座圖片
擴展閱讀
哪些動漫跟H 2024-11-17 20:35:03
什麼歌有雨停了的歌詞 2024-11-17 20:34:10
現在有多少個女同學 2024-11-17 20:15:38

精神病知識講座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24 12:31:25

① 精神分裂是什麼樣子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徵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見的一組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症狀十分復雜和多樣,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可有很大差別。但它具有特徵性的思維和知覺障礙,情感、行為不協調和脫離現實環境,現分別介紹如下:

(1)思維聯想障礙: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且本病具有特徵性的障礙。其特點病人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思維聯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體性和現實性。交談時可表現對問題的回答不切題,對事物敘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稱為「思維鬆弛」。嚴重時,言語支離破碎,即「破裂性思維」,甚至個別語句之間也缺乏聯系,稱「詞的雜拌」。

有時病人可在無外界原因影響下,思維突然中斷,即思維中斷,或涌現出大量思維並伴有明顯 不自主感,稱強制性思維。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詞或動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以外別人無法理解的意義,稱病理象徵性思維,或將兩個或幾個完全無關的詞拼湊起來,賦予特殊意義,稱語詞新作。

(2)情感障礙:情感遲鈍淡漠,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徵。最早涉及的是較細膩的情感,如對同志欠關心、同情,對親人欠體貼等。以後,病人對周圍事物的情感反應變得遲鈍,對生活和學習的興趣減少。隨著疾病的發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對使人莫大痛苦的事情,也表現驚人的平淡,最後病人可喪失與周圍環境的任何情感聯系。
在情感淡漠的同時,可出現情感反應與環境的不協調,與思維內容不配合。病人可為瑣事而勃然暴怒,或含笑敘述自己不幸的遭遇,後者稱為情感倒錯。

(3)意志活動障礙:病人的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為變得孤僻、被動、退縮,即意志活動減退。病人對生活、學習及勞動的要求減低,表現為不主動與人交往,無故曠課或曠工等。嚴重時行為極端被動,對生活的基本要求亦如此。病人不注意清潔衛生,長期不洗澡,不梳頭,生活懶散,終日無所事事,呆坐或卧床。部分病人的行為與環境完全不配合,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如肥皂、污水),傷害自己的身體等,稱意向倒錯。或受幻覺、離奇思想支配。

(4)幻覺和感知覺綜合障礙;幻覺見於半數以上的病人,有時可相當頑固。最常見的是幻聽,主要是言語性的幻聽。分為評論性幻聽、命令性幻聽、思維鳴響。幻嗅、幻觸、幻味較少見。
感知綜合障礙在精神分裂症並不少見。人格解體在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特點,如病人感到腦袋離開了自己的軀體,喪失了體重,身體輕得好象能吹得起來,走路時不感到下肢的存在等。

(5)妄想:原發性妄想在本病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也是本病的特徵性症狀。這種妄想發生突然,完全不能用病人當時的處境和心理背景來解釋。例如一病人從外地回來,一下火車突然感到環境變了,看到周圍的人態度也變了,都在注意著他,行人以特殊眼光看他,家人的態度也與往常不同,談話中都在議論與他有關的事等。繼發性妄想常發生於幻覺基礎之上。

(6)緊張綜合征:此綜合征最明顯的表現是緊張性木僵,病人緘默不動,違拗或呈被動性服從,並伴有肌張力增加。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般沒有意識障礙,妄想、幻覺和其他思維障礙。

精神分裂症診斷標准 (避免與其他心理或精神疾病混淆)

症狀學標准:具備下述①或②或③

①至少存在下述中的兩條:妄想;突出的幻覺,每天存在,連續12個月;思維破裂或明顯的思維鬆弛;緊張性行為;情感平淡或不迫切。

②各種奇特的妄想。

③突出的聽幻覺,具有評論或辯論的性質。
嚴重程度標准:工作、社交和自我料理能力明顯低於病前最高水平。
病程標准:症狀持續至少6個月,其中包括①或②或③症狀至少1周,及時治療可少於1周,有或無前驅期或殘留期。
排除標准:須排除以下疾病:
①分裂情感性障礙。
②精神病特徵的心境障礙。
(5)CCMD-Ⅱ-R診斷標准
症狀標准:確定無疑有下述症狀中的至少兩項,且各症狀並非繼發於意識障礙、智能障礙以及情感高漲或低落,單純型精神分裂症另有規定。
①聯想障礙:明顯的思維鬆弛或破裂性思維,或邏輯倒錯,或病理象徵性思維。
②妄想:原發性妄想(如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或妄想內容自相矛盾,或毫無聯系的兩個或多個妄想,或妄想內容荒謬離奇,不需核實即可肯定為病理的。
③情感障礙:情感倒錯或情感不協調。
④幻聽:評論性幻聽,或爭議性幻聽,或命令性幻聽,或思維幻聽,或持續一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言語性幻聽,或所聽到的語聲來自體內某一部位。
⑤行為障礙:緊張症狀群,或怪異愚蠢行為。
⑥意志減退:較以往顯著的孤僻、懶散或思維貧乏,或情感淡漠。
⑦有被動體驗,或被控制體驗,或被洞悉感,或思維被播散體驗。
⑧思維被插入,或被撤走,或思維中斷,或強制性思維。
嚴重程度標准:自知力喪失或不完整,且至少有下述情況之一:
①社會功能明顯受損;
②現實檢驗能力受損;
③無法與病人進行有效的交談。
病程標准:精神障礙的病期至少持續3個月,單純型另有規定。
排除標准:
①上述症狀可肯定並非由於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及精神活性物質和非依賴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所引起。已確診的尚未緩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若以後再患上述各種疾病,應下兩個診斷。
②若症狀同時符合精神分裂症與情感性精神障礙的診斷標准,則分裂性症狀的病程至少長於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病程兩周以上,方可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② 致殘率很高的精神病――什麼叫「精神分裂」(分裂症系列講座之一)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致殘率很高的一種重性精神疾病、根據國內外的調查統計,該病的患病率約為1%左右。按全世界70億人口計算,全世界大約有7000萬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就是說,相當於我國一個中等省份的人口總數。精神分裂的臨床表現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病人與病人之間症狀差異性很大。有些知識型家庭的父母首次帶小孩來進行心理咨詢或看門診時,總喜歡問什麼叫「分裂症狀」之類的問題。為了說清楚這一問題,我們還需從人的精神活動談起。大家知道,每個人自出生起,都要進行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活動,這些活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同時,還要進行與人交往、適應社會、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等精神活動,這種活動相對前者來說就要復雜得多。我們通常所說:「誰也不知道對方心裡想些什麼?」說明了每個人的精神活動各不相同。但是我們可從這些看似不同的活動中抽象出本質上相同的部分,即一般心理(或精神)過程。這個過程與電子計算機的構成及工作原理極為相似,可分為輸入部分,即眼、耳、鼻、舌、身的感受信息部分;中央處理部分,即大腦的分析、綜合信息,形成概念、產生內心體驗並指導行為的部分;輸出部分,即由第二部分指導的面部表情和各種動作和行為的部分。如果以上三部分的內部或它們之間的銜接產生了故障,勢必產生正常人無法理解和接受的紊亂言語、奇特的面部表情和出格的行為,這樣整個精神活動與外界之間就顯得極不協調了,這就是所謂「精神分裂」現象。例如,某病人到外地出差,一下火車就感到車站上的人都用一種嫉惡如仇的目光注視他,通過大腦的分析、判斷,立即產生一種極恐懼的表現,披頭散發,狂奔不已,拿著手上的「武器」,見人就砍,並將自己也砍成重傷。
從以上分析可知,無論是家屬或經常接觸患者的人,觀察到僅是病人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部分(第三部分)。那麼,
「呆」:這種表現在疾病初期比較明顯,本來很活潑、很開朗的人,逐漸變得寡言少語,上課時呆視窗外或黑板,老師的提問,同學的小動作對他都無動於衷。下課後,獨自行走,不參加集體活動,疏遠以往的摯友。回家後不理睬親人,將自己關在房內潛心「作業」,幾小時後作業本上一字未寫,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在車間里,呆視加工圖紙,任憑機器不停地轉動,幾小時也未加工一個零件,工作能力逐漸減退。嚴重時,不肯繼續讀書和工作,整天將自己關在房內,不許任何人進去;甚至整日呆坐,不吃不喝,也不洗漱。在外行走時,目光呆滯,表情茫然。
「懶」:這種表現在疾病早期需仔細觀察方能發現。本來勤勞、整潔、守紀律的人,逐漸變得早晨不願起床,經常遲到、早退,不願參加公益勞動,做事茫無頭緒,作業不整潔,試卷亂塗亂改。繼之不注意個人衛生,不洗手進食,衣服臟了不願意換,不收拾房間,書桌上零亂、骯臟,需家人幫助料理。病情嚴重時,不洗臉、不漱口,半年也不洗澡,一身臭氣,房內垃圾成堆,被子堆滿污垢,最終變得披頭散發、蓬頭垢面,飲食無規律,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吃飯需人喂,衣褲要人穿,整日卧於床上,從不下床活動。
「疑」:即猜疑。疾病開始時,表現與同學、同事交往時顯得特別敏感,老師不指名批評時,總認為是批評他,大家一起評論報紙新聞或周圍發生的事情時,如果別人與自己意見相悖,就認為那個人故意與他作對,看不起他。別人在一起談話時,總喜歡湊過去,想知道是否談論有關他的舉止言行。逐漸發展認為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是針對他而來,電視和報紙上的內容均與他有關,甚至在外行走時,別人擺手、吐痰都是針對他的。有時覺得公安局在跟蹤他、監視他;有某種儀器控制他、指揮他;有時堅信自己有很大的本事;有時毫無根據地懷疑自己的伴侶與很多異性有不正常的關系等等。甚至認為外面的風吹草動,鳥鳴花香都是向自己提供某種暗示。總的特徵是荒謬的、不系統的,無法用擺事實講道理說服他。所以當疾病未緩解前,任何心理疏導均無濟於事。這種猜疑有時可繼發於某種幻覺(如聽見某種根本不存在的聲音)。
「亂」:包括言語的零亂、表情的怪異及行為的紊亂。言語零亂表現在發病初期敘述某些事情時詞不達意,不能緊扣主題,使人聽後有不知所雲的感覺。寫文章時,內容鬆散,閱後令人費解。隨著病情發展,回答問題東拉西扯,答非所問,寫文章時,句與句間缺乏聯系,讀後如讀天書一樣。如一位女病人曾寫到:「小鳥飛啊,飛到天空中去,像可兩面看,我願唱首歌,像和尚念經,我都想得開,我願意四方臉,做一個美麗的姑娘,我要學習一個工程師,不要在這里分析我的腦子,為什麼要解放?」……表情怪異表現在與當時所處環境極不協調,如聽見親人的噩耗哈哈大笑,別人辦喜事,他嚎啕痛哭。有時毫無原因的開懷大笑,隨後又痛哭不已。行為紊亂可表現為頭上、身上插滿鮮花,穿著耀眼的衣服在街上手舞足蹈;亦可表現為脫衣脫褲,赤身裸體,當眾追逐異性,貼地爬行、扮鬼臉,在地上撿臟東西吃,吃大便和痰液等;嚴重時可拿刀亂砍樹木、行人,毀壞公共設施及自傷、自殺行為。

③ 精神衛生知識

精神衛生常識
一、什麼是精神病

精神病同「感冒」、「肺炎」一樣,是一種疾病,而且,並非是一種少見的疾病。據調查,我國約有1600多萬精神病人。另外,由於現代社會競爭不斷加劇,生活節奏變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也不斷的增加,因此,各類精神病的發生也是呈上升趨勢,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對精神病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現代醫學認為,精神病是大腦功能紊亂的結果。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引起大腦功能紊亂,導致精神病發生的呢?籠統地說,可以認為精神病是由社會、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而造成的,但不同類型的精神病,發病的原因也並不相同,尚需根據具體情況做具體的分析,片面將其歸結與「遺傳」、「思想問題」、「腦子受了刺激」、「想不開」等,都是不妥當的。精神病有許多種類,如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躁狂抑鬱症、腦器質性精神病……不同的精神病有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臨床特徵,治療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精神病不僅危害人類的心身健康,也對社會產生嚴重影響。概括地講,其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精神病多在青少年期及壯年期發病,有些病種如精神分裂症治癒率偏低,而復發率、致殘率卻較高,往往影響患者的一生。②有些病人屢屢發生危害社會治安、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造成社會危害。③不少病人反復發病,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受到嚴重損害,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所有這些均是疾病造成的,並非是病人本身的過錯,因此人們不應歧視他們。對於精神病人,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才是符合社會文明和道德規范的正確行為。

二、精神病的常見表現

人的精神活動是由感知、思維、注意、記憶、情感、行為、智能等多方面組成的。當一個人患有精神病的時候,就會在精神活動的某些方面(並非全部)表現不正常,如無端猜疑、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等,醫生則根據病人精神症狀的特點、種類、嚴重程度、不同表現等進行分析,判斷其究竟屬哪一類精神病。

1.精神病的表現很多,常見症狀如下

⑴錯覺 如把牆上的影子看成妖魔鬼怪,把地上的稻草繩看成一條蛇,還有「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這些成語故事都是典型的錯覺。
⑵幻覺 如病人在沒有任何人和他說話時,卻聽到有人在談論他;在沒有任何不良氣味時,卻嗅出一股惡臭味……對於這些客觀上並不存在的虛幻知覺,病人往往信以為真。
⑶焦慮 病人顯得煩躁不安、坐卧不寧,甚至似有大禍降臨之感,惶惶不可終日。
⑷淡漠 病人對什麼事都不關心,對任何外界事物都沒有相應的反應,往往表情呆板,毫無激情。
⑸妄想 病人憑空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甚至是荒誕無稽的信念盡管與事實不符,其本人卻堅信不疑。例如無端懷疑有人跟蹤、迫害他;認為有某種科學儀器在控制他;毫無根據地懷疑愛人作風不正;堅信自己才智超群,或認為自己罪大惡極……

另外,精神病人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承認自己有病,這種情況叫作「自知力障礙」。

精神活動的正常與否通常不難識別,但也有個別情況,需要仔細分析其背景條件才能正確判定。發現有明顯的精神症狀存在時,盡快找醫生診治,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④ 求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的資料..

世界精神衛生日
在1991年,尼泊爾提交了第一份關於「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的報告,這一報告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重視。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發起、由世界衛生組織確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為「世界精神衛生日」。隨後的十多年裡,許多國家參與進來,將每年的10月10日作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分享科學有效的疾病知識,消除公眾的偏見。至今為至,已先後舉辦了10多屆活動,結合現實情況和精神衛生的需要,確定每年的活動主題。

歷年主題
·1996年的主題是:「積極的形象,積極的行動」
·1997年的主題是:「女性和精神衛生」
·1999年的主題是:「精神衛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健康體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行動起來,促進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精神創傷和暴力對兒童的影響
·2003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抑鬱影響每個人
·2004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樂心情,健康行為」

精神衛生日在中國
2000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開展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在隨後的幾年中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2004年,為了宣傳「世界精神衛生日」,向社會大眾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在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支持下,成立了「世界精神衛生日紀念網站」,並與北京市科協合作,針對一般成年人、青少年和青少年的家長,分別編寫了《解讀心靈——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讀本》、《解讀心靈——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讀本》、《解讀心靈——家庭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讀本》,印刷了7萬多份,免費發往北京市18區縣。同時,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還組織有關專家到北京市女子勞教所和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並進行面對面的答疑和咨詢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心理健康的標准

我們都知道,健康不僅僅包括身體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的健康,並且因為心理問題到心理診所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也越來越多。那麼怎麼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所謂心理健康,其實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當事人能夠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並能發揮本身的能力和潛力。心理健康具有下面7個具體的標准。

�理解自我,悅納自我;

�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能適當地表達情緒;�

�健全的人格;�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與性別特徵��

理解自我,悅納自我

有一個人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說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長處,我們會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們才會少犯錯誤,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

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我們的愛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幹、體貼入微;我們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聰明伶俐、順從聽話;我們也可能正在遭遇著挫折和磨難……但是,我們只有先正視這一切,接受這一切,在此基礎上,才有改變的可能性。

只有認清現實,接受現實,腳踏實地,我們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承擔責任,樂於工作



除了襁褓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兒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擔,在工作中獲得謀生的手段並得到承認和樂趣。所以,失業給成人的打擊不僅是經濟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會使人喪失價值感,帶來心理危機。

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說:「勞動一日,方得一夜安寢;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而逃避責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煩躁和悔恨。

能適當地表達情緒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意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經常性的抑鬱、憤怒、焦躁、嫉妒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志。

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份,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

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有一則印度諺語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人格,人格決定命運。我們的性格和命運正是由我們自己每時每刻的行動自我雕塑而成。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與性別特徵

人的心理行為表現是與人的不同階段的生理發展相對應的,不同的年齡階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和性別特徵,這意味著心理發育有問題。

⑤ 重性精神病分為哪6類

重性精神疾病,即為嚴重精神障礙,主要分為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患有這六種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需要由患者所在社區的醫院進行管理。

通常每年查體一次,每三個月進行一次隨訪(電話、門診、家庭)。患者與家屬要積極配合社區醫院的管理。

(5)精神病知識講座圖片擴展閱讀:

精神分裂症的臨床診斷標准:

1、反復出現的言語性幻聽。

2、明顯的思維鬆弛(散漫)、思維破裂、言語不連貫,或思維貧乏。

3、思維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維中斷、或強制性思維。

4、被動、被控制。或被洞悉體驗。

5、原發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謬的妄想。

6、思維邏輯倒錯、病理性象徵性思維,或語詞新作。

⑥ 人是怎樣得精神病的,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如果你被他人懷疑是精神病而你是個正常人,那就應該用正常的方式和別人溝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出現別的不正常的行為,這個時候別人幫不了你只能自己救自己。可以去醫院鑒定,因為只有醫生才能判定你是否有精神病,而醫生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精神病的依據是你是否有認知能力。

也許大家從我的視頻中感覺我好像總是抑鬱寡歡,誰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誰都會郁悶的時候,只不過,我不善於掩飾罷了!

認為當被別人誤認為是精神病患者時,你只有通過自已的實際行動,積極向上,樂觀進取,做出一番事業,到那時,還會有人認為你是精神病人嗎?!

⑦ 什麼是精神病,怎麼解釋

什麼是精神病呢?

精神疾病又稱精神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二、病因
1.生物學因素
現今對心理疾病最熱門解釋是生物學上的解釋;一個有精神疾病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腦部結構或功能,或者是有不同的神經化學反應,不論是由基因或環境傷害(如胎兒酒精綜合征)引起的。舉例來說,許多被診斷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被證實在大腦中有腫大的腦室和萎縮的灰質。另外,有些人認為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也會導致精神疾病。許多的遺傳和雙胞胎研究都證實象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是會遺傳的。
2.心理因素
心理學家認為矛盾、危機、緊張和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特別是在一個容易受傷的人身上。例如,一個目睹父母親殺人的小孩可能會發展出沮喪和緊張的情緒,甚至得到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
3.社會因素
社會學家認為重大事件和情境會導致精神疾病。例如,在社會運動、戰爭或遭受天然或人為的疾病時,該地區的人們有較高的機會得到精神疾病。貧窮、無常和缺乏資源和援助的地區也會比富裕和穩定的地區有較高機會得精神疾病。
三、臨床表現
1.初期表現
(1)性格突變原本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突然變得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孤僻不合群,生活懶散,不守紀律。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了往日的激情。
(2)情感紊亂情感變得冷漠起來,對親人漠不關心,對周圍事情不感興趣,脾氣開始變得暴躁起來,經常會為一些小事而亂發脾氣,會莫名其妙的大笑或嚎哭。
(3)行為詭異行為舉止開始變得詭異起來。喜歡發呆、獨來獨往,常人很難與其交流。
(4)敏感多疑對任何事都敏感起來,把周圍的一切都附加在自己身上。以為別人都在議論他,不吃、不喝,認為有人想要加害於他,有時甚至會出現幻視、幻覺的症狀。
(5)睡眠障礙逐漸或突然變得入睡困難,即使入睡也易驚醒或睡眠不深,徹夜失眠多夢或睡眠過多。
(6)精神活性物質、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礙、有機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礙與非依賴性精神障礙、腎上腺皮質激素所致精神障礙、鎮靜催眠劑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礙等。
2.常見症狀
(1)感覺障礙包括為感覺過敏、減退、倒錯、內感性不足等。
(2)知覺障礙包括錯覺、錯視、幻覺和感知綜合征。
(3)思維障礙包括思維奔逸、遲緩、貧乏、鬆弛、病理性贅述,思維不連貫,中斷,雲集,象徵性思維。邏輯倒錯性思維,詭辯性思維,持續重復模仿,刻板性等言語,以及思維妄想,釋意妄想,形象性妄想。思維插入等。
(4)注意障礙包括主動注意障礙和被動注意障礙。
(5)記憶障礙包括記憶增強、減退、遺忘、錯構、虛構,潛隱記憶和似曾相識症。
(6)智能障礙分為先天性智能能低下,後天獲得性痴呆。
(7)情感障礙包括喜、怒、哀、樂、愛、憎、悲、憂等的體驗和表情。常見的情感障礙:情感高漲,欣快、低落、焦慮、脆弱、激動,遲鈍、淡漠、倒錯、恐怖,矛盾等。
(8)意志行為障礙包括意志增強、減退、缺乏、倒錯、矛盾、木僵、違拗以及動作刻板、模仿、作態與行為怪異等。
四、治療
治療的方式有精神病用葯、心理輔導、調整生活方式和其他的支持性措施,或上述方法的綜合運用。
五、預防
1.開展病因研究,為根本性預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病因預防是最根本的預防措施,我國已有多所精神衛生研究所和專家從事有關精神疾病的遺傳、生理、生化、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研究。對某些病因明確或基本明確的精神疾病,已開展了病因預防。
2.加強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的調查與研究,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預防途徑。
3.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提高人群精神健康水平,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對患者開展心理治療,宣傳精神疾病知識,糾正或改善自身個性的缺陷,提高心理上應變能力,有利於康復和防止復發。
4.擴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專業隊伍,提高精神醫學專科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非專科醫務人員也應具有必要精神科,加強宣傳,改變對精神疾病及患者的偏見,有利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
5.廣泛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機構,發展社區精神衛生服務,有利於精神疾病的康復、防止復發。

⑧ 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內容

精神病患者病情好轉出院後,正確的家庭護理是鞏固治療效果,防止疾病復發,促進社會康復的有效方法。在這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由專人負責患者服葯,千萬不能認為病好了,不需服葯了,或者是因患者服葯後出現乏力、發胖、遲鈍、無法正常上班以及因家庭經濟困難、配葯不便等原因擅自減葯、停葯、換葯,如需調整葯物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
2.調配好患者的飲食,保證足夠的熱量和營養,避免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易引起興奮的食品如煙、酒、茶、咖啡等。
3.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養成合理的睡眠習慣,並可適當安排午休。睡眠時間不宜過長、過短,約8—10小時左右。同時不要讓患者睡前飲用刺激食物。
4.改善家庭人際關系,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應多與患者交流。讓患者多接觸社會,並與其共同抵禦來自社會的偏見。同時應避免不必要矛盾,造成患者情緒波動。
5.制定患者正常的作息時間並督促執行,讓其參加活動和勞動,可先由料理個人生活、一般家務勞動開始,再回單位作輕工作,直至恢復病前工作。
6.密切觀察病情,如無故出現緊張、易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焦慮、進食或睡眠異常等異常行為則應與醫護人員取得聯系,及時調整治療

⑨ 精神病的精神病的判斷鑒別

心理障礙幾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戀、落榜、人際關系沖突造成的情緒波動、失調,一段時間內不良心境造成的興趣減退、生活規律紊亂甚至行為異常、性格偏離等等,這些由於現實問題所引起的情緒障礙,成為心理障礙。像這些問題大多數人往往自我調節或求助父母、親朋、老師等幫助來調節,假如通過這些調節方法仍無效果時,就需要找心理咨詢醫生尋求幫助。
此外,心理咨詢也適用於神經症,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經衰弱以及人格問題等,還適用於心理生理障礙(即心身疾病)、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礙、兒童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各種智力發育異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率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的總稱。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遺傳、個性特徵及體質因素、器質因素、社會性環境因素等。許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哭笑無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意志減退,絕大多數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不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普通人也存在不承認自己有病現象,所以不能把缺乏自知力和不承認自己有病作為確定精神病的依據)。
常見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屬應和精神科醫生積極配合,及早到醫院治療。
還有不少人總愛用嘲笑的口吻說別人:「你有神經病」。其實,神經病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的器質性病變,這些病變往往有明顯疼痛、麻木、感覺喪事、癱瘓等症狀或/和神經系統定位的體征,並可以通過醫療儀器如腦CT、MRI等找到病變的位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有:腦炎、腦膜炎、腦囊蟲症、腦出血、腦梗塞、癲癇、腦腫瘤、重症肌無力等。患者應去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尋求診治。
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與嚴重心理問題,在嚴重心理問題之上還需要判斷區分嚴重心理問題和精神病區別,其中若是屬於精神病范疇需要由具有處方權的心理醫生或精神病醫生提供專門的治療,特別是葯物治療。
在心理學界與精神病學界有普遍公認的判斷病與非病三原則,即:
第一、是否出現了幻覺(如幻聽、幻視等)或妄想;
第二、自我認知是否出現問題,能否或是否願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療;
第三、情感與認知是否倒錯混亂,知、情、意是否是統一,由此社會功能是否受到嚴重損害(即行為情緒是否已經嚴重脫離理智控制)。
重點在於對幻覺妄想與情感是否倒錯混亂兩個方面,對於是否有自我認知的判斷應是在這兩個重要判斷基礎之上。 神經症又稱神經官能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虛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臨床上一般採用百合清腦靜神劑治療。病程大多持續遷延或呈發作性。神經症的發病通常與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不健康的素質和人格特性常構成發病的基礎。 症狀復雜多樣,其典型體驗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認為應該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動,如焦慮、持續的緊張心情、恐懼、纏人的煩惱、自認毫無意義的胡思亂想、強迫觀念等。患者雖有多種軀體的自覺不適感,但臨床檢查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 。
精神病是由於人體內外各種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腦功能紊亂,導致知覺、意識、情感、思維、行為和智能等障礙的一類疾病,特點是心理狀態的異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精神症狀。如錯誤的判斷時間、地點、人物;覺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動或軀體的存在;感到自己的言語思維、行為不由自己支配而由外力支配;客觀現實中並不存在某種事物,病人卻感知有;病態的、錯誤的判斷和推理,因而是與事實不符合的錯誤的想法,但患者卻堅信不移,不能以親身體驗與經歷加以糾正,淡漠、不關心周圍的一切等。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人常將精神病與神經症混為一談,其實二者也是不同的。人們常說的精神病多指重性精神病,神經症是一組輕度精神障礙,主要區別如下:
(1)病因不同:人們普遍認為精神病是「受刺激」後得的,其實直到今天精神病學的研究仍認為大多數精神病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的疾病。當然,某些精神病人發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與患者的內因有密切的關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數,有些病人在發病前並無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發病誘因,而非發病原因。恰恰相反,神經症一般由現實或幼時創傷性心理致病因素引起發病的。
(2)分類不同:提起精神病,人們總認為有文武的兩種,其實不然,精神病為數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礙。說到神經症,人們就會把它與神經衰弱等同起來。實際上,神經症不是一個疾病單位而是一組精神障礙,它包括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性神經症、癔症、疑病症、神經衰弱和人格解體神經症、軀體化障礙、職業性神經症(即知識分子的職業病—書寫痙攣綜合征。其特點是:凡是從事書寫工作時手指發生功能障礙,而做其他工作時則完全正常。此症好發於作家、畫家、教師、編輯、繪圖員、秘書等長期用手做精細動作的人)。
(3)臨床表現不同:精神病患者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異常沒有認識,因此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不主動就醫,甚至拒絕看病;而神經症除癔症外,沒有精神病性症狀(幻覺、妄想等)對他的心理狀態的異常有認識,因此有患病的感覺,主動求醫。精神病的行為改變有時超過了社會所能接受的限度,如無故擠眉弄眼、作鬼臉,吃些不能吃的東西:肥皂、污水等。行為不可理解,不知道動機目的何在;而神經症的行為改變通常仍保持在社會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內,如恐懼症患者對某種物體或處境,害怕和恐懼,常採取迴避行為;強迫症病人具有不安全感,於是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床下是否藏著小偷;神經衰弱病人容易激動,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氣等。
(4) 治療方法不同:精神病必須堅持精神葯物治療為主,輔以心理治療。葯物包括:抗精神病葯物(如氟哌啶醇、甲硫噠嗪、氯丙嗪、維思通、奮乃靜、舒必利、氯氮平、阿立哌唑、啟維等);抗抑鬱葯(百憂解、賽樂特、嗎氯貝胺、馬普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慮平等);抗躁狂葯(碳酸鋰、卡馬西平)抗焦慮葯(安定、氯硝安定、阿普唑侖等)。神經症的治療卻是以心理治療為主,葯物治療為輔。心理治療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實施,正象外行人自作主張給親友或自己服葯,不能正當地稱為葯物治療一樣。求神拜佛也有可能對病人產生好的心理作用,但不能說這是一種心理治療。既然目前不知道精神病的病因,所以目前使用精神葯物是很盲目的,產生的副作用非常大,治療效果不明顯,沒有特效葯。
綜上所述,神經病是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表現為感覺、運動的異常。而精神病和神經症均為心理狀態的異常。一般地說,精神病的異常明顯,神經症的異常較輕;精神病患者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就醫,而神經症患者有病感,主動求醫。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常常存在一種錯誤的概念,就是把神經病和精神病混為一談。每當聽到人家說「神經病」,馬上就會想到「瘋子」、「傻子」。其實,精神病和神經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為一談。 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疾病的簡稱。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的器質性病變,並可以通過醫療儀器找到病變的位置。常見的神經病有:腦炎、腦膜炎、腦囊蟲病、腦出血、腦梗塞、癲癇、腦腫瘤、重症肌無力等。患者應去神經科尋求診治。
然而神經病與精神病之間有時也存在著聯系,例如腦炎、腦腫瘤、腦外傷、癲癇等神經科患者常伴有精神症狀,有的還以精神症狀為突出表現。但結合病史及全面軀體檢查,鑒別它們是不困難的。神經病應去腦系科診治,而精神病則應去精神病專科醫院診治。

⑩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知識講座是哪些人可以參加聽

患者及其照料者,社區精防人員,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