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丙肝防控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哪個動漫有兩個女的互踢 2024-11-17 22:22:01
內蒙古基礎養老金多少錢 2024-11-17 22:02:24

丙肝防控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6-24 01:20:16

1. 愛肝日是每年都有么,都宣傳什麼肝功能知識了

每年3月18日是全國愛肝日,是由衛生部發起的一項旨在提高全民的愛肝、護肝意識的傳宣活動日,全國進行一次防治肝炎肝病的大規模宣傳和健康教育,使公眾樹立防治肝炎肝病的健康意識,降低乙肝、酒精肝等肝病的發病率。近年來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葯物性肝損害及肝癌等肝病已成為當今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肝病治療方法1.西葯:西葯見效較快,目前常用的有水飛薊素,主要用於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更新。但副作用較大,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等反應,使用時一定要聽從醫生意見。12.中葯:中葯與西葯相比更安全、副作用小。北京中醫葯大學東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軍祥指出,中葯中的柴胡能夠疏肝清熱;板藍根具有解毒、提高免疫的作用,臨床中常用葯物葵花護肝片就含有這些成分,主要用於治療脂肪肝、酒精肝、葯物性肝損傷、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

肝病分類 1、病毒性肝病:是由多種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 2、非病毒性肝病:是由不良生活習慣等原因引起的,酒精肝、脂肪肝、葯物性肝損傷等。

2. 近年來丙肝發病人數有上升趨勢

7月28日是第7個「世界肝炎日」,中國確定的主題為「規范檢測治療,遏制肝炎危害」。國家衛計委疾控局則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中國現有丙肝病毒感染者760萬。從2012年至2016年,中國丙肝發病數有增加勢頭,從20.16萬升至20.68萬。在2016年的122萬病毒性肝炎發病患者中,有20萬為丙肝發病患者,
94萬人為乙肝發病患者。
相比較乙肝的防控策略,目前丙肝雖可治癒,但尚無疫苗可預防。由於丙肝發病時間長,症狀較輕,易被忽視,導致有關丙肝的篩查率、就診率較低,感染後也更易轉化為慢性肝炎,並通過血液、性及母嬰傳播這三種途徑,以及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或文身穿孔工具,進一步傳播給他人。
公開資料顯示,除國家二級及以上醫院外,一些鄉鎮衛生醫院、基層衛生服務中心也可開展丙肝抗體檢測,但檢測結果呈陽性,僅能表明被檢測者曾感染過丙肝,而無法進一步確診。
核酸檢測是進一步確診丙肝的有效方法。有調查數據表明,丙肝核酸檢測在醫療機構中的普及率並不高,現在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中,只有30%可開展核酸檢測,30%可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40%醫療機構不具備此項檢測能力。
因此今年肝炎日的主題即為「規范檢測治療」。
丙肝最常見感染方式為血液傳播,包括:不安全的注射操作、對醫療器械的消毒不夠徹底、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和血液製品等。

3. 乙肝每年導致140萬人死亡,該如何防控乙肝

乙肝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簡稱,它主要是指慢性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確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乙肝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乏力、畏食、惡心、腹脹、肝區疼痛等症狀,同時,患者的肝大,質地為中等硬度,有輕壓痛。對於病情重的患者,還可能伴隨著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異常或持續異常。根據臨床表現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第三,防止勞累過度。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會使得機體處於超負荷的運轉中,不利於人體的免疫系統。當人體的免疫力下降的時候,肝病病毒就會大量繁衍,不利於身體健康。

第四,打針疫苗。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很高,防備成功率在90%以上。所以,對於中老年人而言,應該積極地打肝炎疫苗。對於肝臟不太好的患者,講究防備和醫治一起進行。

4. 聯系全文,說說"近十年來為什麼病毒頻頻侵襲人類

從2003年「SARS病毒」橫行肆虐,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洶洶來襲,再到今年「H7N9禽流感」餘威尚存,短短十年間,我們已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病毒的攻擊。雖然歷史的記載告訴我們,病毒作為一類物種的存在時間遠遠超過人類,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它對人類帶來的生存威脅也遠超其他物種,但是,在十年時間內如此頻頻地遭受病毒的襲擾和威脅,也許不能不令我們反省和思考人類和病毒的關系,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
病毒是一個世界 對這個世界人類所知甚少
聞玉梅:我覺得我們要認識病原微生物是一個世界,我們人類也是一個世界。微生物世界種類繁多,而且無處不在。我們比較關心的是病原微生物,而病原微生物裡面,病毒相對比較更受人類關注,這主要跟病毒的特點有關,首先是繁殖非常快,細菌是2倍數分裂繁殖的,一個變2個,2個變4個。病毒復制起來,就像復印機一樣,一份東西可以復制出幾千幾萬個拷貝;其次病毒跟人的關系比細菌跟人的關系更為密切,如細菌之類的大多數微生物可以通過培養基人工培養,但是病毒必須存活在細胞里,如人的細胞,動物、植物的細胞,只要是活的細胞,病毒都可以在其中復制。
熊思東:正如剛才聞教授提到的,病毒有自己的世界。病毒和人類這兩個世界是相對獨立的,但又有交叉。我們今天討論的是這兩個世界目前出現了頻繁交往的情況,或者說為什麼會有如此頻繁的交往,而且這種頻繁的交往對於我們的經濟、社會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因為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病毒世界,或者說不太懂得我們人類給病毒世界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之所以病毒世界對人類世界有如此大的沖擊,一定是人類世界對它們那個世界造成了更大的影響,才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只是我們無法用病毒語言來描述我們對它們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病毒有別於其他微生物,它是不能獨立生存的,一定要依賴於真核細胞或細菌來生存。病毒利用動物、植物作為宿主,特別是真核生物。人類恰恰就是這么一個真核的生物。所以病毒很容易利用人類作為它的宿主,這兩個相對獨立的世界,因此而連在了一起。
姜慶五:從人類有記載歷史一直到現在,人類一直在和病原體作抗爭。聞教授說得很精闢,病毒是一個世界,我們對病毒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我們理解的只是一些病原體,只是對人類的、動物的和植物的病原體中能致病的病毒有些了解,但對不致病病毒我們了解還是有限。病毒的致病性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斷有病原體從不致病性向致病性轉化,從弱致病性向強致病性轉化。
盧洪洲:從地球的歷史來看,地球存在了46億年,先有低等級的各種微生物逐漸進化,再進化到人類。人類的歷史要比各種微生物歷史短很多,微生物適應地球上各種復雜的環境遠比人類早,它以不斷的演變進化來適應生存的環境。
各種病原微生物非常龐大,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非常少。各種傳染病導致的人類疾病依然還是人類死亡的第一位。去年世界總的死亡人數是5830萬,在這5830萬裡面,由病原微生物引發的死亡是1500萬。在這1500萬裡面,430萬是死於各種呼吸道的傳染病,其中最主要就是流感。所以流感每年導致上百萬人死亡,這個數量非常龐大。
袁正宏:目前我們對病毒的認識非常有限,我們看到的、認識的還只是冰山一角。比如對公眾來說,都是感冒了,或者說感染以後生病了、住院了,再有可能去查是什麼病毒感染了。病毒進入機體後,人們通常感覺不到,感染了以後也可能什麼事都沒有。今天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很正常,但是我相信假如檢測一下的話,在我們身體不同的部位,消化道、呼吸道等有大量的病毒存在。當然這種病毒在體內沒有致病,和人體處於共存的狀態。有些病毒感染人體後會潛伏很長時間,隨著人的身體狀況變化再發作。只有少數病毒感染機體後引發症狀,迫使我們去就診。
病毒和人類的關系是一個永久的話題
聞玉梅:從宏觀上來看病毒和人類的關系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微生物和人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斗爭將是一個長期甚至永恆的過程。所以我想提一下,我們對此也不必大驚小怪,好像病毒怎麼反復出來,很危險,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這次H7N9禽流感主要是從禽傳到人,盡管感染的人數和死亡的人數都很有限,但衛生防疫部門高度重視是因為這次禽流感病毒是一個新的病原,而且它會不斷地變。
其實,人類和病毒也有亦敵亦友的一面,我常常講病毒對人類有利有弊,比如利用病毒作為載體進入到人體細胞可進行基因治療。
袁正宏:只要人類存在,隨著我們技術的不斷改進,病毒還會不斷地被發現。所以有人問我,現在H7N9出現,過兩天會不會有新的病毒?是不是控制好就沒有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出現新的病毒很正常,就像前面提到,我們現在的認識還是非常有限。當然我們人類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我們應該採取措施,減少一切有利於新病毒出現的環境和條件,並能盡早地發現它、控制它。出現新的病毒還是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
盧洪洲:對於各種病原微生物,有些是有治療手段的,但是更多的一些病毒性疾病,我們是沒有特效葯的,比如說上世紀70年代初期非洲就發現了埃博拉病毒,到現在為止既沒有有效的治療葯物,也沒有有效的疫苗。還有很多病毒性的疾病是沒有葯的。即使我們有了這些葯物,比如說乙肝、丙肝、HIV、甲流,但在治療過程中,病毒會不斷地適應環境,有了葯物壓力以後它會不斷出現耐葯,很多抗細菌性的葯物廣泛使用以後,細菌都可能出現耐葯。所以我們人類跟病原微生物的斗爭是一個會長期存在的過程。
陸曉文:我們對自然的態度要改變,不能以人為中心,從動物為人存在、自然為人服務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要把人和自然放在一個合理的角度上,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進化或者生物進化的過程當中,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一個病毒要寄宿在一個細胞裡面,這是它的一種生存方式,就像老虎要吃人一樣,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也不會因為人的反對而消亡。從微生物與人的存在時間上看,前者的歷史更長,在某種意義上比人類更具有生命力。而這樣的生命力是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因此,對病毒在內的所有自然界物種和人類的關系應該引進一種哲學思考,人類應該怎樣看待自然、看待自然的進化、看待自然界中以不同生命形態出現的各種生物,以及我們人和這些生物之間可能產生的關系。工業革命以後,我們更多的是向大自然索取,要求自然界為我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存條件。今天如果要維持人和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對自然要有一種敬畏的態度。我覺得應該把人的位置降低到適合的位置上,把自然的位置抬到決定人類生存未來的至高無上的位置上,擺正人在自然當中的位置。可以由此引出很多話題,譬如人和病毒的關系,如果視之為敵我,我就要把你殺死,把你消滅,這種哲學思維今天從實踐效果來看值得商榷。人類的每一次所謂的科技進步都帶來負面甚至是消極的結果,難道還不值得引起必要的警惕嗎!
緣何病毒和人的爭斗近年來更頻繁
聞玉梅:有些人提出,包括今天討論的話題,病毒和人之間的爭斗為什麼好像最近更多一點?其實病毒和人類這種此消彼長的爭斗一直存在,老的病毒銷聲匿跡後又不斷有新的出現,其實老病毒在一定條件下也還會死灰復燃,迄今人類撲滅的唯一病毒只有天花。為什麼大家感到病毒侵襲的頻率多了,這也和現今研究、診斷技術的提高以及公眾的警惕性提高了有關。
熊思東:我們目前處在一個後工業的發展時代,處在一個傳染病全球危機的時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遠離這樣一場傳染病的危機。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也提出,近幾十年以來,動物傳染病流行規模在不斷擴大,而且動物傳染病向人類擴散的現象不斷上升,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今後這種傳染病危機會日益上升,而且不會很快結束,只不過人類越來越有經驗來應付這些事情。
我並不認為病原體進化在這段時間大規模加速,更大的原因是我們人類環境的變化,迫使病毒為了生存去被動適應,也因為我們環境變化非常之快,帶動了病毒變異加快。有些變異並不引起人類疾病,但有的變異會導致人類更嚴重的疾病。
姜慶五:其實病毒對人類的侵襲從來沒有終止過。很難講為什麼近十年增加了。受益於國家政治的寬松,我們今天面臨的媒介傳播環境也大大改變了,過去一些局部性的公共衛生事情很可能就被掩埋掉了。今天任何一個局部的的疾病信息,都會通過官方的、非官方的、個體的各種渠道,瞬間傳播開來,這也容易給人問題頻頻的感覺。我工作30多年的感受,現在我們國家傳染病的防控信息環境是最寬松、最透明的。一個是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宏觀寬松環境,一個是媒介能迅速傳播,一個是防控的科技手段的提升,如診斷技術的提高,所以感覺盡管公共衛生事件頻頻,但對病毒性疾病的防控還是很有序的。
馬志永:我們人類的行為是導致病毒變異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大規模的飼養方式、大量使用疫苗等。現在我們國家養豬養雞的數量都是全世界第一,豬肉的產量佔全世界的50%左右。另外,我們規模化養殖的豬雞的品種單一,遺傳背景單一。遺傳背景單一很可怕,病毒一來很容易在其中擴散,伴隨著擴散,毒性可能會越來越強。這就是我們人類給病毒創造了產生變異的機會。另外大量使用疫苗也會促使病毒產生變異。動物的病比我們人類的多,飼養方式、畜禽的免疫、治療用葯都容易導致病毒的變異。
病毒頻繁侵襲人類給我們什麼警示
熊思東:實際上人類和病毒之間頻繁的交互關系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有些疾病是過去從來沒有的,新出現的,我們稱之為新現疾病;還有一些是過去知道的,長時間消失又出現的,我們稱之為再現疾病。為什麼有這種現象,我認為一是人口膨脹和人類行為的改變,二是技術和工業的革命,三是環境的變化,包括人類行為的改變,旅遊、交通的發達,過去講千里江陵一日還,現在千里江陵不用一日,甚至一個小時就可以到了。
我想強調一個觀點,病毒如此頻繁地侵襲人類,是兩個世界頻繁「對話」的結果。有的是我們人類迫使病毒跟我們對話,有的時候是病毒無奈地跟人類來進行對話。人類迫使病毒對話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生活行為的變化,人類過分的擴張等等改變了病毒原來的自然宿主。比如,我們怎麼會頻繁地跟野鳥結合在一起,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過度的開發,野鳥的棲息地已經很難成為一個相對隔離的環境,而是慢慢和人類交織在一起。候鳥遷徙大致有自己的路線,現在候鳥遷徙路徑的下面都是人類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死鳥或者候鳥的排泄物會掉在人類居住區。候鳥的遷徙路線可能上面遭遇飛機航道,下面是大量的居住區,空間越來越窄,而且越來越從空間上和人類的生活交叉在一起。
病毒生存繁衍需要有宿主,在宿主體內待的時間越長,毒性就越穩定,待的越短病毒越容易發生變異。過去一隻雞完成自己傳宗接代的周期大概要一年,現在的雞經過42天就可以上到我們的餐桌了。這就意味著以雞為宿主的病毒必須適應宿主生命周期大大縮短的變化,能夠活下來的一定是適應了這種環境,也就是發生了變異的病毒。
我想強調的是,在人和自然界的交互過程中,對人應該有更高的要求,要削減人類無窮盡的慾望,特別是對食物的慾望。在人畜共患病中,現在的共患更多是人類主動共患,所以我們要從主動共患的領域退出來,要更多地規范人的行為,削減對自然界的慾望,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不去過分干預自然的前提下,使人類更健康。
關注人和動物的關系 關注人畜共患病
聞玉梅:我認為現在比較多的要關注人跟動物的關系。最近幾次大的病毒感染都是動物傳到人,最近幾十年就有瘋牛病、SARS,前一陣子的豬鏈球菌感染人,到這次的H7N9禽流感。這一方面與流感是一種呼吸道疾病,病毒傳播快、復制快有關,但大環境是隨著現在交通的發達、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出行流動大大增加、增快,使得病原體也傳播得很快。所以,客觀環境有利於病原體的傳播。總體上我認為人類要做好跟病毒長期斗爭的准備。
馬志永:動物的病很自然而然地會傳到人,隨著人類的進步,肉量的消費越來越高,另外養寵物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和動物的密切接觸越來越多,人不可能把自己獨立於動物的世界之外。這是避免不了的,關鍵是人怎麼去防、保護好自己,這是很重要的。國外有一個學者說,在生命進化的長河中,微生物和我們是在一起游泳。在人類出現20億年前微生物就出現了,它們游的速度比我們快,比我們好,所以我們跟微生物斗爭要想戰勝它很難。只能求得跟它平衡共生,我覺得這需要獸醫和人醫一起來合作。
上海在這方面一直做得不錯,但在國家層面上現在比較多見的還是人醫開人醫的會,獸醫開獸醫的會,各說各的話,人醫說病毒是動物傳來的,獸醫說這個病毒是人傳來的。
比如說這次H7N9事件,養禽場的家禽沒有發病,也沒有檢出H7N9病毒,但養禽業是躺著中槍,社會上都說不能吃雞了,據報道國內養禽業損失已達400億,還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可以恢復過來。所以針對人畜共患病,需要人醫界和獸醫界結合起來做,共同保護人類和動物的健康。
近幾年國家支持獸醫科研的力度大多了,但是相對於對一些人畜共患疾病研究的支持力度,還非常小,而且我們面對的是雞、豬、馬、牛、羊太多的物種。
聞玉梅:我特別贊同馬教授講的,人醫和獸醫必須要聯合起來工作,我們已經就此給領導建言,希望農業部和衛生部應該聯合起來做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應對病毒性新發的傳染病,也希望媒體幫著呼籲一下。十年前我就提過,今後獸醫學會和人醫學會要聯合開會。獸醫微生物和人醫微生物聯合開會,不要等到發病了再來。現在仍存在的人醫和獸醫兩界互相隔絕、以及在追根溯源上迴避責任的情況一定要改變。
盧洪洲:人和動物共患病在新發傳染病裡面佔了70%,可能是動物傳給人,也可能是人傳給動物,都有可能發生。自然界病毒基因重組就會導致新的病毒出現,如果一個地方人和動物接觸比較密切,新的病毒就可能出現,這是自然規律。
新發病原體出現並不可怕
戚中田:我今天想談一個觀點,就是新發病原體的出現並不可怕,以現在的科學防治經驗來看是可防可控的,媒體和科學家都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向公眾傳播,宣傳科學應對。
為什麼說新發病原體不可怕呢?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新發病原體一般都是在已知病原體上發生的變異,沒有證據證明變異現在突然加快了,不同的微生物有自己的自發突變率;第二在突變的選擇方面,也沒有證據證明由於某一種因素的改變就使突變了的病原體的毒力,致病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我們最近通過流感病毒的中和實驗研究證明,近年來我國基礎人群的身體素質、免疫力有所提高,而且抗體免疫力也有提升。這次H7N9沒有流行起來,雖然跟氣候等因素有關,但也跟人群有了一定的基礎免疫力或者說抵抗力普遍提高了有關。
所以,從病毒的基因變異、防控措施、治療手段、人群免疫力,再加上病毒(新發原體)不是突變加速,或者說篩選還是隨機的這些因素來看,我想說的就是要宣傳新發傳染病可防可控,新的傳染病(病原體)的出現基本上正常,至少不可怕。
H7N9禽流感成功防控帶來的啟示
聞玉梅:我認為現在我們對於病毒還是有辦法的,這次中國應對H7N9禽流感就比上次SARS好得多,世衛組織認為中國防控很有水平,稱我們這十年進步很快,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控製得比較好。這裡面除了國家大力支持科研、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務人員的努力外,全社會的支持配合都是重要因素。
戚中田:我理解是因為我們的檢測手段進步了,這次的H7N9比較快地就測到了,要是測不到就是普通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因為測到了,鑒定出來了,引起了中國政府,甚至世界衛生組織和全世界的重視。第二就是我們的預防措施更完善了,所以應該跟公眾宣傳,在國家大量的投入下,從我們科學家的層面,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現場流行病學,無論是從溯源還是隔離、醫學觀察,這些措施都非常到位。第三是治療手段更先進了,這次H7N9盡管是新發的疾病,但死亡率還是低的,這和我們的防治手段有很大關系。
姜慶五:對於近期我們遇到的禽流感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盡管我們沒有非常確切的針對性的方法,也沒有非常好的針對性的葯物,疫苗也沒有製造出來,就是依靠了公共衛生體系與整體醫療技術的提高,把這個疾病控制住了。新的疾病或者說再現性的疾病還會出現,我們還會與這類疾病抗爭。但是一個新的病毒性疾病剛出現的時候,我們要給科學界一點時間和空間,讓科學家研製出針對性的措施。沒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之前,我們還是要靠公共衛生體系與綜合性的科學技術進行防控。2003年,我們依靠了公共衛生體系與綜合性的科學技術控制了非典的暴發流行。這次禽流感的傳播是農業部門很快提供了信息,上海地區菜市場的雞感染了H7N9病毒,政府迅速將菜市場的雞給控制了,加上醫學上早期病人的發現與病人隔離措施,我們控制了此次的流行。
我覺得這次上海控制菜市場的雞和外省市的雞流入上海,這個措施針對性還是很強的,上海人很喜歡吃活雞,促使了菜市場活禽的買賣。這幾年社會發展很快,我們面對的是超大型的社會,但我們很多生活方式還是停留在30年以前的時代。譬如說吃雞要吃活雞。如果活雞市場放開,不僅是今天的H7N9的問題,其他的一些疾病還會出現。現在社會發展了,我們的生活習慣與社會管理要跟著發展,我們的市民也要建立適應大都市發展的現代生活習慣。
袁正宏:這次H7N9的防治效果為什麼比2003年好,我認為這和信息及時、公開、透明是分不開的。政府也越來越認識到,不透明不可能。一個微博、一條微信就可以在瞬間讓幾十萬人知道。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我們政府要支持,公眾要容忍,支持我們的科學共同體盡早地認識、了解這種疾病。我們人類認識疾病是有限的,要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和互信。一旦發現這種病毒入侵人類的時候,我們公眾能以自然心去面對,政府可以防控,我們科學家又可以盡自己最大的專業精神去認識它、解決它。
還是應該以公開透明的方式來告訴公眾、普及相關的科學知識,現在對大眾的宣傳還不夠,他們得到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有些還是比較片面的信息,所以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應該建立一個非常好的溝通和傳播渠道。為此建議在教育頻道之外再增設科技衛生頻道,讓老百姓平時就知道,我們目前已知的有哪些細菌、哪些病毒,它們如何感染,如何有效防治,讓更多人知道。
盧洪洲:還有我們國家的立法也要與時共進,現在國家法定的需要傳報的傳染病是40種,現在需要對一些傳染病進行重新調整,有些傳染病會從法定傳染病裡面慢慢地退出,有些以前沒有納入的傳染病出現了,另外,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臨床醫生有一個首診負責制,發現聚集性病例要保持高度警惕,要盡快傳報,對傳染病的控制、隔離等就會採取措施,限制傳染病的擴散。
陸曉文:我們現在的公共社會事件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醫和獸醫一起談的問題,可能是各個部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管理者和民眾都應該來參與的問題。特別在今天人的大規模流動、生活質量要求提高與自然交往可能性越來越多的背景下,如何改變以往把自然作為人類改造和服務對象的思維,如何融入自然,人作為自然當中的一個自然源,這是非常要緊的事情。目前,實際上已經沒有一個純自然的世界,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裡,都留下了人的痕跡,今天人類的處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自己造成的。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樣的意識,即同舟共濟的意識。
熊思東:在人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經過了非典,再加上這次經過了禽流感,有一種思想可能會膨脹,認為行政的力量是萬能的,無論是非典,還是這次的禽流感,好像醫生搞來搞去還是沒有結果,後來政府出面,控制物流、人流,取得了成功;這次禽流感則是採用簡單的屠殺大量活禽的辦法,目前來看非常有效,成功了,但這些仍然還只是特定的例子。人類與病毒的較量是一個長期、長久的過程,還是要尊重科學本身。對於疾病的控制還是要依賴兩條,第一個對疾病本身的認識,這主要有賴於科學家、醫生和從事技術研究的人所作的貢獻;第二要提高廣大群眾的科普知識,群防群治,這是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法。迫不得已可以用一些行政的手段,但是越來越沉浸於或者說醉迷於行政方法是危險的,這樣可能對公共資源的剝奪會很多,而且這種思潮的膨脹會很危險。
所以我補充這一點,對於疾病的防控也好,處理好病毒跟人類的關系也好,我們還是要尊重科學,尊重知識,通過科學的研究,逐步認識它的規律,有了規律我們就好做。我們還是要提高群眾的科學知識,達到群防群治的目的。面對科學問題,要謹慎地使用我們的行政手段。
流感病毒自我復制過程簡圖
1.附著:首先是由病毒衣殼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特定受體之間發生特異性結合。
2.入侵:在病毒體附著到宿主細胞表面之後,通過受體介導的胞吞或膜融合進入細胞,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為「病毒進入」。
3.脫殼:然後病毒的衣殼被病毒或宿主細胞中的酶降解,使得病毒的核酸得以釋放。
4.合成:病毒基因組完成復制、轉錄以及病毒蛋白質合成。
4a.病毒基因組轉錄;
4b.病毒基因組復制;
5.翻譯:新合成的病毒mRNA出核並完成翻譯;
6.組裝:將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質衣殼各部分組裝在一起。在病毒顆粒完成組裝之後,病毒蛋白常常會發生翻譯後修飾。
6a.合成的核蛋白入核與新復制的核酸結合;
6b.合成的病毒表面蛋白進入高爾基體完成翻譯後修飾並轉運上膜;
7.結合:新形成的核衣殼進入細胞質並與插有病毒表面蛋白的細胞膜結合;
8.釋放:無包膜病毒需要在細胞裂解(通過使細胞膜發生破裂的方法)之後才能得以釋放。

5. 肝炎發病率

肝炎的發病率是比較高的,我們肝炎的發病率大約是萬分之二左右。現在我們臨床上常見的丙肝、乙肝的病人發病率是非常少,我們的甲肝、戊肝是非常罕見的,但是我們常見的肝炎的發病比較常見的是什麼?是非酒精性的脂肪性肝炎,發病率大約是在我國佔到了49.3%,尤其我們南方喜歡喝老火靚湯的人,脂肪肝的病人更多。這就是出現了一些代謝障礙的一些疾病。肝癌常見的易發人群,大多數還是病毒性的肝炎,以乙肝和丙肝為主,當然我們常見的人群是脂肪性的肝病和酒精性的肝病,也都可能發展為肝癌。

6. 誰有《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11-2015)文件原稿給傳個好嗎 謝謝

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動計劃
為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48號)精神,結合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制定本行動計劃。一、防治現狀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艾滋病防治的一系列決策部署,落實各項綜合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勢頭有所減緩,病死率有所下降,社會歧視有所減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下簡稱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下簡稱病人)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的總體目標。但是,當前艾滋病流行形勢仍然嚴峻,社會歧視廣泛存在,局部地區和高危行為人群疫情嚴重,還有相當數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發現,梅毒等性病疫情上升,艾滋病傳播的危險因素廣泛持續存在,感染者陸續進入發病期,病人明顯增多,死亡增加。防治工作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性傳播已成為主要傳播途徑,傳播方式更加隱蔽,男性同性性行為人群疫情上升明顯,配偶間傳播增加,未開展預防母嬰傳播項目地區的母嬰傳播率處於較高水平;抗艾滋病病毒治療耐葯增多加大了治療的壓力和難度。同時,一些地區和部門對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視不夠,政策落實不到位,防治措施覆蓋面不足;現有的防治技術、手段和能力尚不能滿足工作需求,防控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基層基礎工作有待加強。防治工作出現的新問題與原有問題以及難點問題交織並存,情況更加復雜,防治任務十分艱巨。二、目標和工作原則(一)目標。減少艾滋病新發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減少對受艾滋病影響人群的歧視,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質量。到2015年底,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基本遏制,艾滋病新發感染數比2010年減少25%,艾滋病病死率下降30%,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數控制在120萬左右。1.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識和無償獻血知識)知曉率,15-60歲城鎮居民達到85%以上,農村居民達到80%以上;出入境人群、流動人口和15-49歲婦女達到85%以上;高危行為人群和青少年達到90%以上;監管場所的被監管人員達到95%以上。所有普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每學年按照規定要求開展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專題教育或宣傳教育活動;各級主要新聞媒體刊播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公益廣告占公益廣告的比例達到5%以上。人口獻血率達到10/千人口,各省(區、市)獻血量和獻血人次的增長水平不低於當地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水平。2.高危行為人群有效干預措施覆蓋率達到90%以上,接受艾滋病檢測並知曉檢測結果的比例達到70%以上;所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發放和推廣使用安全套;95%的賓館等公共場所擺放安全套或設置自動售套機;高危行為人群安全套使用率達到90%以上;登記在冊阿片類物質(主要指海洛因)成癮者500人以上的縣(市、區)建立戒毒葯物維持治療門診及其延伸服葯點,為70%以上符合條件的成癮者提供戒毒葯物維持治療服務;參加戒毒葯物維持治療人員艾滋病年新發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靜脈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具比例控制在15%以下。3.孕產婦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率達到80%以上,高流行地區達到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及所生嬰兒抗艾滋病病毒葯物應用比例達到90%以上,接受綜合干預服務後的孕產婦艾滋病母嬰傳播率降低到5%以下;孕產婦梅毒檢測率達到70%以上。100%縣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主動為有艾滋病感染風險的就診者提供必要的艾滋病和梅毒檢測咨詢服務,70%以上感染者和病人的配偶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艾滋病檢測,95%的監管場所將艾滋病檢測列為新進被監管人員常規檢查內容。4.符合治療標準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規范抗艾滋病病毒治療比例達到80%以上,治療持續12個月的比例達到85%以上;90%以上的感染者和病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結核病相關檢查,符合治療條件的雙重感染者接受抗結核菌和抗艾滋病病毒治療比例達到80%以上;符合標準的病人服用預防機會性感染葯物的比例達到80%以上;累計接受中醫葯治療的人數比2010年增加70%。梅毒患者和感染梅毒的孕產婦接受規范診療的比例均達到80%以上,全國一期和二期梅毒年報告發病率增長幅度控制在5%以下,先天梅毒年報告發病率降至30/10萬活產數以下。(二)工作原則。堅持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法防治、科學防治;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擴大覆蓋、提高質量。三、防控措施(一)擴大宣傳教育覆蓋面,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宣傳部門協調指導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部門,將宣傳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作為各級各類新聞媒體的重要任務,加大刊播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和公益廣告的力度。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手機等媒體,通過相關節目或開設專門欄目,不斷擴大宣傳教育覆蓋面。充分發揮有社會影響的公眾人物作用,鼓勵和動員受艾滋病影響人群參與宣傳教育工作,營造反對社會歧視的良好氛圍。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等要將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教育納入本單位從業人員的崗前或崗位培訓,支持員工參與艾滋病綜合防治宣傳活動。將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和政策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團校等機構的培訓內容。將防治知識和政策掌握情況、宣傳教育工作力度作為領導幹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公共場所、社區、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宣傳教育。交通運輸、鐵道、衛生、質檢、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要繼續在車站、碼頭、機場、出入境口岸、公園等公共場所以及旅客列車、民航飛機、載客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顯著位置,設立艾滋病綜合防治公益廣告宣傳欄,放置宣傳材料或播放宣傳信息。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要設置固定宣傳設施,經常開展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宣傳和咨詢。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要將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教育納入基層文化建設內容,對轄區群眾開展宣傳教育。科技、農業、文化、衛生等部門要將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支農、惠農活動相結合,在農村相關培訓中增加艾滋病綜合防治教育內容,突出加強對高流行地區、邊遠貧困地區農民的宣傳教育。要結合當地的民風、民俗特點,組織志願者有計劃地深入邊遠貧困村莊和少數民族村寨,加強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宣傳。開發通俗易懂和民族語言的宣傳材料,發揮宗教人士和少數民族中有影響的公眾人物作用,開展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宣傳教育。加強流動人口、青少年、婦女、被監管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宣傳教育。商務、質檢等部門要加強出國勞務人員等出入境人員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宣傳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將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教育納入農民工相關培訓。在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城鎮地區,衛生、公安等部門要加強流動人口居住聚集區域或社區的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工作。工商部門和工商聯等單位要積極引導用工單位在其負責管理的農民工集中居住場所擺放宣傳材料和安全套,開展同伴教育活動。人口計生部門要充分發揮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路的優勢,向流動人口和育齡人群宣傳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勞務輸出組織、用工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要將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教育納入職業技能培訓和安全教育。教育、公安、衛生、共青團等部門和單位要在青少年中開展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教育、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建立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工作機制,在醫學院校、師范院校相關課程中納入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教育內容,在初中及以上學校開展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專題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證課時落實和教學效果。充分發揮學校社團、互聯網、學生刊物等平台的作用,鼓勵青少年主動參與宣傳教育活動,並將落實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和技能等相關教育作為學校年度考核的內容之一。婦聯、人口計生、衛生等部門和單位要關注已感染艾滋病和面臨感染風險的婦女,積極倡導和支持開展針對婦女的艾滋病防治知識教育,防止配偶間傳播和母嬰傳播,切實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紅十字會等組織的工作網路優勢,繼續深入開展「職工紅絲帶健康行動」、「青春紅絲帶」、「婦女『面對面』」和「紅絲帶健康包」等專項行動。公安、司法等部門要結合監管場所特點,加強被監管人員的法制宣傳和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教育。(二)擴大綜合干預覆蓋面,提高幹預工作質量。突出重點,遏制艾滋病經性途徑傳播。公安部門要繼續依法打擊賣淫嫖娼、聚眾淫亂等違法犯罪行為。衛生、宣傳、文化、人口計生、工商、質檢、旅遊等部門要落實賓館等公共場所擺放安全套的有關規定,加強檢查指導,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各省(區、市)要明確放置安全套或者設置安全套發售設施的公共場所。有關場所的經營者要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安全套的使用。加強對高危行為人群以及感染者配偶的健康教育和綜合干預,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要將艾滋病和性病檢測納入重點公共場所服務人員健康體檢,對檢出的艾滋病病人、性病患者及時提供治療服務。加強醫療衛生機構性病防治能力建設,完善治療服務網路,改善服務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及時和規范治療性病病人,並將性病診療服務與艾滋病預防干預緊密結合。積極探索使用抗病毒治療葯物預防配偶間和男性同性性行為人群間傳播的方法。開展對吸毒人群的綜合干預,扎實推進戒毒葯物維持治療工作,減低艾滋病和毒品的危害。在繼續依法打擊販毒吸毒違法犯罪行為的同時,衛生、公安、司法、食品葯品監管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將預防艾滋病經吸毒傳播與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戒毒條例》相結合,加強綜合干預,進一步擴大戒毒葯物維持治療工作的覆蓋面。依託戒毒葯物維持治療門診,建立延伸服務點,提高服務的可及性。建立強制隔離戒毒、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和戒毒葯物維持治療之間的銜接機制,積極探索在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場所內開展戒毒葯物維持治療工作,做好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出所後向戒毒葯物維持治療機構的轉介工作。加強戒毒葯物維持治療的規范化管理,提高服務質量。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探索建立減免費用等激勵機制,加強對服葯人員的管理和綜合服務,提高維持治療保持率,確保治療效果。在戒毒葯物維持治療難以覆蓋的地方,繼續開展清潔針具交換工作。擴大預防母嬰傳播工作覆蓋面,有效減少新生兒感染。衛生部門要以婦幼保健網路為平台,將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和先天梅毒防治工作納入婦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務常規工作中,建立長效工作機制,逐步將工作擴展到全國。各級各類提供孕產期保健及助產技術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要充分利用孕產期保健服務,為孕產婦提供艾滋病與梅毒咨詢、檢測、轉介或診療服務。對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孕產婦及其所生嬰幼兒,免費提供治療、預防性用葯、隨訪等系列干預服務。加強相關監測、機會性感染預防及嬰幼兒早期診斷等工作,減少艾滋病母嬰傳播和先天梅毒的發生。(三)加強血液安全管理,預防醫源性傳播。發展改革、財政、衛生等部門應當依據當地醫療衛生服務發展規劃,保證采供血服務的發展與醫療服務需求增長幅度相適應。衛生、食品葯品監管、紅十字會等部門和單位要鞏固加強采供血機構和血液管理的成效,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積極建立無償獻血志願者組織,提高固定無償獻血者的比例,採取有效措施減少高危行為人群獻血,大力推動無償獻血工作。加強血液安全管理,積極推進血液篩查核酸檢測工作,到「十二五」末基本覆蓋全國。完善采供血機構實驗室質量控制體系,加強對采供血和血液製品生產的全程監督與管理。公安、衛生等部門要開展經常性的打擊非法采供血液(血漿)、制售血液製品和組織他人出賣血液(血漿)活動。衛生部門要加強對醫療衛生機構臨床合理用血和院內感染控制的培訓和管理,完善並落實預防艾滋病和丙肝醫源性傳播的工作制度和技術規范,加強病人防護安全和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四)擴大監測檢測覆蓋面,最大限度發現感染者。發展改革、衛生、質檢等部門要依託現有醫療衛生服務和傳染病監測網路,配備必要的設備和人員,進一步加強監測檢測能力建設,完善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綜合監測和實驗室檢測網路。逐步推廣艾滋病新發感染識別檢測、病毒感染窗口期檢測和嬰幼兒感染艾滋病病毒早期診斷技術,提高檢測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所有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確證中心實驗室具備開展識別艾滋病新發和既往感染檢測能力。加強醫療衛生機構檢測和病例報告的管理,及時掌握疫情動態與流行特點,對可能發生的疫情進行預警。加強監測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建立部門間信息合作與共享機制,定期公布疫情。衛生部門要合理設置和調整自願咨詢檢測點,開展艾滋病、梅毒和丙肝的檢測咨詢工作。定期開展對感染者和病人配偶以及高危行為人群的艾滋病、梅毒檢測咨詢工作。公安、司法、衛生部門要加強被監管人員的艾滋病檢測咨詢工作。(五)擴大治療覆蓋面,提高治療水平和可及性。要根據感染者和病人的具體情況,按照就地治療原則,及時開展抗艾滋病病毒治療,加強隨訪,提高治療效果。積極動員感染者家庭成員、社區組織參與非住院病人的治療工作,提高治療依從性。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在病人抗艾滋病病毒、抗機會性感染治療、隨訪、葯品提供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及異地治療的轉介和銜接機制,加強被監管人員和流動人口中病人的治療工作,提高治療的可及性和規范化程度。加強感染者和病人中結核病、丙肝的篩查和診斷,做好治療和隨訪服務工作,不斷提高治療效果。衛生、中醫葯部門要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探索艾滋病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擴大中醫葯治療的規模,提高治療質量。發展改革、財政、衛生等部門要加強定點綜合醫院和傳染病醫院的學科與能力建設,提高其綜合診療能力,並加強監督管理,落實其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診療服務的責任。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對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和傳染病防治等項目的要求,切實做好有關防治工作,逐步實現艾滋病防治服務均等化。公立醫療機構要強化社會公益性質,積極承擔艾滋病檢測咨詢、臨床治療和管理、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等職能。各級政府要根據實際,對醫療機構承擔的艾滋病防治任務給予補助。進一步完善艾滋病治療葯品的供應保障體系,健全葯物采購、配送、支付和儲備等制度。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業和信息化、食品葯品監管、衛生等部門要根據艾滋病治療需要,結合財政和醫保基金承受能力,適時將抗機會性感染的必需葯品納入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並做好與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銜接工作。發展改革、財政、海關、稅務等部門要繼續對進口和國產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療葯品實行稅收優惠。商務、工業和信息化、知識產權、衛生等部門對用量大、價格高的進口專利葯品,要探索國內企業許可生產的可行性,最大限度降低葯品成本。發展改革、食品葯品監管、工業和信息化、衛生等部門要加強對國內醫葯企業的指導協調,加快艾滋病治療領域葯品的研發、生產和審批。探索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葯品定點生產企業。工業和信息化、衛生、財政等部門要根據新的形勢發展和需要,調整儲備葯物品種、數量,做好新葯技術儲備。(六)加強對感染者和病人的服務和管理,全面落實關懷措施。衛生、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堅持不懈地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努力消除對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員在就醫、就業、入學等方面的歧視。提高艾滋病救治的保障水平,進一步減輕醫療費用負擔。在繼續落實免費抗病毒治療和醫療保險報銷政策的基礎上,民政等部門要針對合並機會性感染的病人實際情況,對抗機會性感染治療的費用通過醫療救助給予解決,地方政府要對生活困難的病人提供幫助,切實減輕其醫療費用負擔。民政、紅十字會等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對感染者和病人的救助工作及晚期病人的情感支持和臨終關懷,將符合條件的感染者和病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並保護他們的隱私。扶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把政府救助與倡導、動員愛心行動相結合,把艾滋病綜合防治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支持生活困難的感染者和病人開展生產自救,依法保障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就業權益。財政、教育部門要制定和落實對因艾滋病造成的困難家庭子女就讀普通高中、高等學校的救助、減免政策。民政部門要將艾滋病致孤兒童全部納入孤兒保障制度;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或患兒,適當補助基本生活費。民政、教育等部門要加強對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心理輔導工作,保障兒童健康成長。宣傳、衛生等部門要加強對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宣傳和道德教育,增強其法制觀念,提高其社會責任感,督促感染者和病人及時將感染狀況告知其配偶或有性關系者。公安、司法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依法打擊故意傳播艾滋病和利用感染者身份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建立健全對違法犯罪感染者和病人的監管制度,做好其回歸社會後的治療、救助等銜接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衛生、外交、教育、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質檢、外專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在華外國人艾滋病防治工作。(七)實施分類指導,全面推進艾滋病防治工作。高流行地區要重點加強病人的治療、管理、關懷救助和預防二代傳播,減少新發感染,降低病死率,盡快遏制疫情上升的勢頭。高流行的縣(市、區)要將艾滋病和梅毒檢測咨詢納入婚前自願醫學檢查內容,縣級醫療機構將艾滋病檢測納入住院和門診的常規檢查,按照「知情不拒絕」的原則對高危行為人群提供必要的艾滋病檢測咨詢服務,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針對高危行為人群開展艾滋病快速檢測咨詢和梅毒檢測;積極推廣抗艾滋病病毒治療作為預防的策略,根據病人數量和分布,按照方便患者、保證質量的原則,合理設置治療服務網點,提供治療服務。中度流行地區要控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中度流行的縣(市、區)要根據實際擴大艾滋病檢測范圍,縣級醫療機構按照「知情不拒絕」的原則對重點科室就診者和住院病人主動提供必要的艾滋病檢測咨詢服務;適時推廣抗艾滋病病毒治療作為預防的策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指定定點醫療機構,為病人提供規范的治療服務。低流行地區要重點加強監測和宣傳教育,保持疫情的低流行態勢。要充分發揮艾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的作用,研究艾滋病綜合防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解決防治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斷總結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傳播模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經驗,探索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綜合防治的工作模式。有關部門和地區要整合防治資源,加強對示範區的組織管理、技術指導和監督考核。四、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防治工作機制。地方各級政府要對行政區域內的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負總責,完善「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治工作機制。高流行地區政府要充分認識當地艾滋病疫情的嚴峻性,實行政府一把手負責制,將防治工作納入政府工作重要內容,每年進行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考核;中度流行地區政府要充分認識艾滋病流行對當地人民群眾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影響,將防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落實管理責任制,定期進行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考核;低流行地區政府要克服麻痹思想,重視艾滋病防治工作,將其納入工作考核內容。各地要制定符合各地實際的防治工作規劃,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工作任務。根據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的發展和需要,進一步完善與艾滋病綜合防治相關的法規和配套政策。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對考核不合格的地區,追究主要領導以及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各地、各有關部門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和掌握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和政策。各地尤其是高流行地區要加強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充實辦事機構和人員,明確相關部門和相應人員負責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協調與管理,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要充分發揮各級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或協調機制的作用,加強統籌協調,明確成員單位職責,組織推動防治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利用部門優勢,將艾滋病綜合防治納入本部門的日常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建立考核制度,根據工作需要設立兼職人員負責艾滋病防治工作。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切實落實防治責任。(二)加強機構和能力建設,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各地要落實深化醫改的要求,建立基層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新機制。加強基層防治能力建設,全面建立以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主導,縣級定點治療醫院為支撐,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層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為平台,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組織等為補充的基層艾滋病防治服務體系,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具備開展艾滋病的快速檢測和梅毒檢測的能力。高流行地區的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立獨立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室,建立艾滋病確證檢測實驗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具備艾滋病相關免疫細胞檢測能力,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有專職或兼職人員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大現場指導和技術支援的力度,不斷提升基層艾滋病防治服務能力;中度流行地區的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明確專人負責艾滋病防治工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定點醫療機構和婦幼保健機構設立艾滋病篩查實驗室,具備艾滋病、梅毒和丙肝檢測能力,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具備艾滋病相關免疫細胞檢測能力;低流行地區的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有兼職人員負責艾滋病防治工作,設立艾滋病篩查實驗室。衛生、中醫葯部門要加強防治隊伍建設和各級各類艾滋病防治人員的培訓,將艾滋病防治知識納入執業醫師考試的內容,重視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基層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及其人員的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訓和指導。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要落實國家對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員的工資傾斜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調動防治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穩定防治隊伍。開展公安、司法、質檢等部門防治人員艾滋病自我防護的培訓,加強職業防護。(三)保障經費投入,整合防治資源。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政府投入為主、分級負責、多渠道籌資」的經費投入機制,合理安排艾滋病防治經費,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動員和引導企業、基金會、有關組織和個人為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提供支持。加強對國際、國內防治資源的統籌協調、管理和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級政府應當確保國際合作項目結束後各項防治工作的可持續性。(四)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開展艾滋病綜合防治。各級政府要將社會力量參與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納入整體防治工作計劃。積極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工商聯等人民團體和社會團體,以及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艾滋病專業防治協會等社會組織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動員和支持企業開展與艾滋病相關的社會宣傳、捐贈款物、扶貧救助等公益活動。鼓勵志願者積極參與防治工作。要充分發揮社區組織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其易於深入接觸特殊社會群體、工作方式靈活、效率較高等優勢,按照屬地活動的原則,統籌規劃,加強合作、引導,促進社區組織在高危行為人群宣傳教育、行為干預、檢測咨詢以及感染者和病人關懷救助等領域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要開展社區組織的管理及防治技術培訓,支持其提高防治能力。各級財政要加大投入,通過委託、招標等購買服務或提供技術服務、物資等方式,逐步擴大社區組織開展防治工作的覆蓋面。民政部門要支持相關社會組織注冊登記,衛生部門要認真履行業務主管單位職責。(五)加大科研力度,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衛生、科技、食品葯品監管、中醫葯等部門要盡快落實「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葯創制」國家重大專項的「十二五」實施方案,為艾滋病綜合防治提供科技支撐。加強艾滋病的流行病學和干預研究,強化治療葯物、檢測試劑和預防葯劑及用品的應用研究,加強耐葯監測、早期診斷、新發感染識別檢測、快速診斷、防治效果評估、中西醫結合治療、與艾滋病綜合防治相關的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研究,著重解決防治策略、干預措施等關鍵問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繼續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際艾滋病綜合防治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的防治經驗。通過與相鄰國家的雙邊合作,加強邊境地區的預防干預工作。積極做好對外宣傳,為部分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支持,擴大我國在艾滋病綜合防治領域的國際影響。五、督導與評估加強艾滋病防治督導與評估工作,完善國家艾滋病綜合防治數據信息管理系統。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制訂計劃,開展督導檢查,注重防治效果的評估。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制訂本行動計劃的督導與評估框架,對防治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2016年初對本行動計劃執行效果進行評估。

7. 方城縣人民醫院的方城縣人民醫院

醫院專業設置齊全,技術力量雄厚,醫院現有幹部職工730人,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12人中級職稱62人;設有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腦外、骨科、胸外婦科、兒科、中醫科、五官科、眼科、傳染科急診等一級科室及臨床專業科室20多個,建有血液、腫瘤和整形美容專科。 方城縣人民醫院是國家二級綜合醫院,佔地面積54畝,新征地40畝,建築面積30180平方米。開設臨床科室26個,開放床位950張,年門診病人30餘萬人次,住院病人3.2萬人次,年業務收入1.5億元。 自創建「群眾滿意的醫療衛生機構」活動開展以來,醫院全體員工高度重視,從自身崗位出發,結合醫院實際,全面落實活動的各項目標要求,醫療質量與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方城縣首家消化內科日前在縣人民醫院成立。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是目前方城唯一一家診治胃腸、胰、膽、肝臟病為主的專業臨床科室,也是南陽市縣級醫院中率先開展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干擾素抗病毒治療的專業臨床科室。 以群眾滿意為目標,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
方城縣人民醫院堅持以「群眾滿意」為目標,以「便民利民、滿足患者就醫需求、提高醫療質量」為中心開展工作。具體措施有:實施開放性辦院方針,認真傾聽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組織召開「病友座談會」,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在門診大廳、病房樓大廳設置投訴意見箱;護理部質控科定期不定期開展「病人滿意度調查」,並將調查結果作為績效工資考核依據;質控科督查科對來訪者及行風評議活動中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做出積極的調查處理及信息反饋工作。在此基礎上,方城縣醫院將創建活動與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推行了「門診大廳主任值班制」,評選出「共產黨員示範崗」等,以此引領、示範,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為保障患者利益,我院嚴格執行國家葯品價格政策和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標准,完善價格公示、查詢及費用清單制度,提高收費透明度;嚴格執行處方點評及審核發葯制度,定期反饋整改,促進合理診療、合理用葯,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 以提升質量為核心,多重措施保醫療安全
醫療質量、服務水平是醫院的生存之本,也是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為此我們堅持多措並舉,全方位提升醫療質量。
(一)加強醫療安全培訓,提高醫療質量管理。
通過舉辦醫療安全講座、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剖析醫療糾紛實例等方式,提高醫務人員法律法規知識,強化安全防範意識;嚴格落實各項核心制度,健全醫療質量控制體系;全面強化手術分級管理和審批制度;實行抗菌葯物分級管理;推行首診醫師負責制;積極開展單病種限價和臨床路徑管理,規范疾病診療方案,在前期分批試點的基礎上在全院全面實施;嚴格執行醫療安全預警、醫療事件風險處置制度,落實責任追究機制;強化醫患溝通,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減少醫患之間因信息不對稱所致的矛盾和糾紛;繼續深入推行「會診」制度,為保證會診質量,重大會診任務均由主治醫以上醫師執行;建立健全疑難病例、死亡病例討論制度,提高醫務人員處理疑難病例的能力和水平。
(二)優化服務流程,改善患者就醫環境。
為簡化流程,醫院推行了「一卡通」服務,為縮短患者的等待取葯時間,醫院配備和啟用了自動取葯機和取葯叫號系統;增加充值、退卡、取葯、采血窗口數量;設立「門診主任值班制」,值班主任負責導醫、咨詢、處理患者投訴;在門診大廳及病房樓大廳電子大屏幕上進行葯品價格價格公示;加大院內治安防控力度,對亂發小廣告及醫托等擾亂醫療秩序現象進行集中整治,維護良好的就醫秩序。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在醫院原「信息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起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臨床信息管理系統」的,實現了醫院信息化建設從「以管理為中心」轉變到「以病人為中心、以業務人員為主體,全面提升醫療決策、醫院管理和診療水平」上來。通過電子病歷與合理用葯系統的集成,實現了對超劑量、超時間、多聯使用抗菌葯物的醫囑自動篩查和報告;對指定單品種葯物,能夠檢索使用患者並實時調閱該患者病歷,進行用葯合理性審查;通過電子病歷和PACSLIS系統的集成,實現了檢查、檢驗申請單和結果的雙向傳遞,檢查、檢驗結果反饋給醫生,醫生在工作站查看報告、結果,並自動寫入電子病歷;病人可通過自助查詢系統獲取本人的檢驗報告單。通過利用現代管理和信息技術,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控制了醫療費用,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升了病人滿意度。
(四)確保綠色通道安全暢通,提高應急救治能力。
醫院進一步優化急診服務流程及急診科室布局,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嚴肅會診紀律,建立常見急危重症診治規范;密切科室間協作,與縣急救中心密切合作,強化「院前急救」與「院內急診」的銜接;對「三無」危重患者實行先行救治後付費的政策。
(五)深化「優質護理服務」,提升服務內涵。
為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減輕患者家屬負擔,我院積極深入推廣「優質護理服務示範病區」,落實各項護理核心制度。護理部經常深入科室,參與各科的業務學習和護理查房,規范護士執業行為,深化護理服務內涵。通過一系列護士三基理論考試、操作考核、禮儀培訓等措施,護士整體素質得到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顯著提高。 以人才培養為基礎,打造德才兼備的人才隊伍
打造「德才兼備」的專業技術人員,是提供高醫療服務水平的最有效保障。醫院高度重視醫德醫風建設,大力提高醫務人員廉潔行醫的思想認識,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積極開展「反腐倡廉」活動,多次邀請縣委黨校、法律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組織相關法律法規知識考核,引導醫務人員明是非、遵法紀、重品行,堅決遏制損害群眾利益的不良行為。不斷加強行風監察工作,不定期開展行風及服務質量問卷調查。同時,我們採取多種形式開展「三基三嚴」訓練和業務知識培訓,選派業務骨幹赴上級醫院進修學習,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醫院重視醫護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倡導優質服務,落實首問負責制,印製《方城縣人民醫院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引導醫護人員規范服務行為,規范執業行為。每月舉辦專題講座4場,組織相關知識考試,提高醫護人員專業技能和文化修養,努力讓患者享受到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以服務百姓為己任,履行公立醫院公益職能
我們時刻牢記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神聖使命,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高水平的診療救治以及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惠民醫療工作中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圓滿完成各項指令性醫療救護任務;向對口單位提供醫療、技術幫扶、支持;多次深入我縣邊遠山區開展「送醫送葯」及組織義診咨詢等公益活動;推出多項惠民政策;為提高對復雜、疑難疾病的診斷能力,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我院加強硬體建設,如2011年引進的64排128層螺旋CT,已成為心臟疾病影像學檢查的首選手段,也讓患者不出縣城就能享受到與省、市級醫院同等質量的專業設備,讓人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全院職工牢記「忠於職守、患者至上、質量第一、創造明天」的院訓,履行「關愛生命、呵護健康」的醫院使命,發揚「健康、厚德、和諧、進取」的醫院精神,以「醫療質量讓病人放心、服務態度讓病人稱心、醫院環境讓病人舒心」的服務理念,扎扎實實開展工作,促進了醫院發展,提升了行業形象。
今後,我們將進一步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安全、價廉、高效的醫療服務,努力把我院建設成一個高水平的群眾滿意的現代化醫院。

8. 院感防控的重要性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旺蒼縣人民醫院迅速行動,全面投入疫情防控的戰斗中。院黨委高度重視,做出全面部署,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為醫院當前的首要任務來抓。院感科也迅速做出反應,添方法,強措施,有效做好院感防護,確保了醫務人員及患者在救治期間不被交叉感染。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我們作為救死扶傷的醫務人員,首先自身要增強對院感防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只有醫院內部安全了,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更好地保障全縣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是院

感科主任、共產黨員李莉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本次新冠疫情爆發,旺蒼縣人民醫院作為縣域內唯一一家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院感風險高出平常數倍,為消除這些潛在的隱患,李莉與院感科的譚玲玲兩位老師每天都要在醫院這45000餘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上「走上」幾遍,每一個角落都要進行認真檢查,不放過一個細節,不抱有一絲僥幸心理。

「每天睡覺前,我們都會想一下是否還有潛在的感染風險沒有發現,常常因為自己的一個不確定,哪怕是深更半夜,我們都會在電話上進行探討,甚至到現場去處置。」這是譚玲玲的

原話,也是她的工作態度。

管好自家「門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

在工作中,李莉始終秉承著入黨的初衷,忠實踐行自己的入黨誓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她與科室人員立即組織全院醫務人員進行全覆蓋反復多次培訓,嚴格按照《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護中常見醫用防護使用范圍指引》要求,建立全覆蓋排查、多渠道宣傳機制。針對重點人群、重點科室更是上門一對一指導:防護服的穿戴、醫療廢物的收集管理、發熱門診的流程再造……她們都事無巨細,事必躬親,杜絕了一切潛在的感染風險,為患者營造了安全的就醫環境。

作為院感專家的李莉,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僅承擔著自己醫院的院感工作,還用自己豐富的業務知識和多年的工作經驗,指導全縣7家醫療機構的預檢分診、發熱門診工作,對全縣各鄉鎮衛生院進行相關防控知識培訓,幫助鄉鎮醫務人員掌握新冠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專業知識,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技能。

家是歇腳點,院是安身處

疫情期間,家對於李莉來說,只是疲倦後一個短暫的歇腳點,面對人手緊缺,排查區域又廣等諸多難題,她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累了就在辦公椅上坐一下,困了就在辦公桌上趴一會兒。疫情形勢日趨嚴峻,院感防控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她所在的院感科抱以必勝的決心,全力做好院感防控,為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構建了第一道防線。 (旺蒼縣人民醫院 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