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摘要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❷ 淺談怎樣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同時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傳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同時做到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是學校開展這項工作的有力保證。開設的課程除了與原有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生理衛生課和青春期教育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外,還可以利用活動課,班級體或者團隊活動等其他形式,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報告討論座談等。對年齡較小的小學兒童,另外還可以通過組織有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游戲娛樂競賽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2.編寫心理健康指導讀物
學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門應有計劃地組織骨幹教師專家學者編寫出版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參考書,供中小學生們課外閱讀。特別是在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改革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融入教材當中。
3.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
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和任務,是達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目標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建立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或專門活動室,配備相應數量的專兼職教師,就可以對少數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恢復心理健康,增強心理素質。
4.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以科學的態度,慎重而科學地開展對學生的心理測試以及學習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可以提高心理咨詢和輔導的效果,為促進每個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服務。
5.全面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和融合到整個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學科教育,各項教育活動,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和基本途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要增進心理健康的意識,自覺地使教育教學活動和德育工作成為有助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載體。另外,一般的學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來進行教學,充分利用和挖掘學科的特色和優勢,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正常的學科教學中。利用各方面的常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心理規律,從而有效的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這種方式可以促進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學校還要注意美化環境和開發隱性教育資源,把環境熏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渠道和途徑。
6.利用信息媒體
隨著科技的進步,教育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新的教育模式所取代,因此各國都已注意到了在教育領域中利用信息傳媒教育。利用信息網路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者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互聯網上針對自己的重症、
難症向自己最信任的教師咨詢,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走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魔沼。利用信息傳媒,這是一個高效率的途徑。
7.建立家庭學校社會的溝通渠道
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心理健康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既然,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與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有不容忽視的關系,所以單靠學校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積極配合起來,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在此基礎上學校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通過指導使家長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在家庭生活當中創建健康的家庭氣氛,使學生在民主和睦的家庭環境張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這樣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最終使三種途徑的教育影響形成最大合力。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採取的措施
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採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注意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心理衛生
根據H·布里奇的研究,動機水平與解決問題的效率的關系描繪了一個倒「U」型曲線。學習動機與學習過程中的緊張與焦慮的情緒狀態是呈正相關的。當緊張與焦慮適量存在時,思考能力,反應速度、動作的靈活性,學習的工作效率都隨著緊張和焦慮的強度的增加而提高。但過度的緊張和焦慮又反而阻礙學習和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在應試教育的籠罩下,很多教師只片面強調學生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認為能升學就是一名好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方法都嚴重背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從而使很多學生積極性受挫,內心產生自卑感,嚴重缺乏自信,甚至放棄學業。都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上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情況長期以往就會表現行為異常和各種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要求要適度,適度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要加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樣可以增進心理健康的穩步發展。
2.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
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曾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我們說,人類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不可能鼓勵的得到長足發展。中小學很快就要走上社會,因此,培養學生正確對待集體與個人,正確處理師生、親子等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我們說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第一任啟蒙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巨大。在家庭生活方面,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給予適當的評價,切忌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另外,最重要的不能對孩子過於嚴厲和溺愛,這樣孩子往往產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沖突,產生不健康的人際關系。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羅森塔爾效應」表明,教師對學生良好的期望會增強學生自覺鑽研和深入探索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我們說理想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與學的關
系,而且是一種彼此尊重,從而促進雙方共同發展的互動關系。教師在給學生進行知指導或評價時,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並且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口語要親切,要充分使學生感到批評之後的友情和善意。
(3)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學生把自己投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分享集體的歡樂,分享集體的痛苦。指導學生要經常與別人討論問題,交流意見,溝通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定期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評價
定期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評價,有利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著預定目標順利開展。為此,要求全體教師重視其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正確組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校園的環境建設,學校的心理氛圍都要進行全面評價。
4.開展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是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分支,有利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質量的提高,也有利於中小學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和方法。為此必須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良好的理論和科學素質,又要具有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經驗。所以說,要讓他們學習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的有關理論,使他們充分了解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變化規律,理順心理變化的前因後果,掌握心理輔導的技術、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研究的質量。
5.指導學生自我認識,培養自我接受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中小學生會遇到各種復雜的情境,作為教師則必須指導學生對他自己的能力、品格、行為習慣進行正確認識,針對各種復雜情境合理應對,從而適應情境的變化。研究表明,一個人對他自身的認識和他的實際情況越接近,那麼他會對環境或社會的適應能力越強,對公眾復雜局面能做到順利以赴,磨練自己的意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外,還要培養中小學生自我接受能力,對於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要繼續保持和發揚,對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也要加以更正,正視自己的弱點,不要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特別注意對自卑心理比較強的學生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他們最大限度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特長,給他們盡可能多的創造達到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增進自信心,逐步形成自我接授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6.培養學生具有健全的情緒生活的能力
情緒是在生活中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一個人的情緒是復雜多變的,有時候高漲而有時候低落,所以情緒不但包括高心、喜悅、歡欣等愉快積極情緒狀態,也包括厭惡、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我們說健全的情緒狀態有助於事情的成功解決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指導中小學生培養具有健全的情緒生活能力作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控制情緒
指導學生學會如何控制情緒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學會對心境的調節控制,對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教學過程中,從中小學生學習,工作等方面幫助學生學會對心境的調節和控制。其次,當學生在激情發生之間,教師應指導學生竭力把注意力轉移到無關事情上去,當學生愈
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措施18_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處在激情狀態中,教師應愈平靜,以免產生消極作用。最後,中等程度的應激狀態對人的行為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教師應指導學生保持中等程度的應激狀態。
(2)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情趣
教師應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如通過音樂、書法、外出參觀學習等活動,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這樣能使他們情緒穩定,解除心理緊張,陶冶他們的情操,
(3)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心靈中的積郁吐出來
情緒上的積郁如果長期憋在心裡,就會影響身心健康,但一旦把它吐出來就會感到舒暢,能起到安定作用,
綜合以上所闡述的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措施,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運用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與訓練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的教育活動,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長與發展,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教師的努力配合下,我相信一定能把我國中小學學生培養成為智力正常、情緒適中、意志健全、人格統一、人際關系和諧、與社會協調一致、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點的新時期的中小學生,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穩步快速的向前發展。
❸ 如何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形式,其最終目的是保護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中學生時期是個發展中的動態變化時期,學生可塑性很大。因為他們畢竟還是稚嫩的,沒有完全超脫童年時期的「自我中心」。加之學習負擔較重,生活道路上難免有些挫折,許多煩惱,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給家長帶來煩惱,給學校工作帶來阻礙,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此,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工作的一件大事,不容忽視。
一、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由於青少年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叛逆及依賴的沖突;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們的焦慮情緒較重。並且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脆弱,生活閱歷的膚淺,抗挫能力較低,因而更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進而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以致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時期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非常時期,全社會都應當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長及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者,與教師一道結成施教的主幹力量。能否培養出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全面和諧的人才,家長及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家長和教師應當全面深入地學習健康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及咨詢心理學等相關學科,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理論梳理好自己的情緒情感,調適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指導、解決青少年存在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心理現象,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
三、中小學應有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實行心理干預
1、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幫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調節技術。2、寓心理健康教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滲透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3、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等,進行個別與團體咨詢、電話咨詢、信件咨詢、專欄咨詢,採用科學、專業的方法對症下葯,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矯治。4、兼顧對家長及社會其他人員進行心理健康宣傳,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1、協調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不理解、不信任會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教師的認知偏差會帶給學生心理上的壓抑,出現攻擊行為。青少年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榜樣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問題時,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理解、關心與愛。如果教師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易叛逆。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會使學生的心理遭受嚴重的創傷。
2、協調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緣和人倫為主的關系,如父母與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寬松的家庭給青少年一個溫馨的港灣,專制的、嚴苛的家庭會造成家庭成員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易養成孩子孤僻、專橫的性格。因此,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維護必須以家庭為起始點,以全體家庭成員的優良品質及和睦的關系為依託,同心協力為每一個生命營造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
3、協調同學、朋友間的關系。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學、朋友接納,渴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若同學、朋友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就會呈現孤獨、苦悶、鬱郁寡歡的情緒狀態。學校和家庭應通過各種形式,倡導青少年廣泛接觸社會、結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關心的人際關系,在交往中取得進步,克服緊張、恐懼、自卑、孤獨、偏見、敵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如果發現青少年有明顯的適應不良、學習不專心或學習成績下降、古怪異常行為、焦慮抑鬱情緒等,就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❹ 如何進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作為教育者應怎樣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呢?一、心理教育課程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現在的《思想政治》新編教材,以人為本,開設了心理知識內容,注重心理品質,以促進心理健康化,另外,還應提倡進行有關的心理講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條件》、《增強承受能力,克服考試焦慮》、《讓良好行為化為習慣》、《學會控制情緒,培養積極心態》等,以明確心理健康的標准或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學或講座務必要在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生得益,該課的開設不應該增加學生的負擔,更不能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否則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課應注意以下特點:1、趣味化。針對學生的實際,熱點、不良心理反應等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熱烈的心境下,打開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培養。如講意志時,針對學生"計劃訂起來生動,讀起來感動,過了三天不動"的現象,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適合個人特點及實際,做到有始有終,磨練自己的意志。2、行為化。強調行為作業,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並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大膽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並力爭得到一個成功的記錄。"因此,針對學生的耐挫力差,討論如何對待挫折時,除對各種心理情況做出種種對策,讓學生走出自我的"怪圈" ,找到自我外,還要求必須付諸行動,讓實踐時時考驗自己能否經得起挫折,能做幾回還是最終勝利者。3、個別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需個別指導分層指導。因此,可指導學生制訂自我心理修養計劃,分步實施,並定期進行自我對照檢查,以解決心理問題。 二.心理教育環境化,幫助學生養成自我。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畫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種植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樹成蔭,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踩和踢,隨意攀折花木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個學校的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於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園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心理教育檔案化,幫助學生分析自我。 心理檔案一般可分為這樣幾項:家庭成員情況、個人簡歷(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思想行為、疾病史等)個性心理(性格)、特長、智力測試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測試及分析、心理咨詢記錄等。建立心理檔案,便於教師從內到外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徵,做到有的放矢,易於開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詢主要是藉助語言、文字,給咨詢對象以啟發與教育的過程,即教育者讓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疑懼使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洩和凈化的同時,讓教師因勢利導,促進學生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一些具有自私、自卑、嫉妒、孤獨等心理的學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們歡迎時,才喪失自信心,表現出心理缺陷的。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如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根據學生的實際,當面暢開心扉,擺問題,談認識,以求得老師的疏導。從而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心理調運另一種是進行簡接咨詢,如電話咨詢、信件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不顯名的方式傳達給老師,以避免尷尬情境,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心理衛生櫥窗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典型問題,如討厭某位老師,不願與他合作,甚至不願聽他的課該怎麼辦?如何處理早戀現象?如何與父母相處得好?等。 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本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製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四.心理教育家庭化,幫助學生創造自我。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心理結構進行改造、重組、升華的過程。中國的未來正充滿希望地注視著新世紀的一代新人。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善於交往、樂於奉獻、具有較強的反省能力;能正確對待挫折,勇敢面對現實,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於負責、獨立思考、不盲目沖動。這是當前素質教育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願我們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種、採摘、並長期堅持,系統規劃,總結經驗,成為心理教育領域的拓荒者。
❺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案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教學目的:
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青春期身心發展的特點,使其懂得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形成一定的身心自我調控能力,能適應身心的變化。
教學內容:
1.通過講解或閱讀,使學生認識情緒的內涵與類型,了解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認識青春期情緒發展中的特殊現象。
2.通過自我情緒分析,使學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掌握情緒健康標准,使其學會情緒自我調節的方法,培養積極情緒,改變消極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教學重點:
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
課型及授課方式:
講授課、講授與訓練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講讀(教師講解,學生閱讀)
1.明確什麼是情緒?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與人或事打交道時,總會產生一定的態度,如喜、怒、哀、樂都是我們對客觀物所形成的一種態度上的體驗,這種體驗,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
2.情緒在交際中的作用。
(1)情緒與認識的關系;情緒由認識而產生,它比認識更具體,更真切,更強烈。
(2)情緒在現實交往中的巨大作用。
(3)情緒能讓人互相了解,彼此其鳴,傳遞交際的信息,是人建立相互關系的紐帶。
3.情緒的不同表現形式。
(1)孔子認為,人有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
(2)宋代名醫陳無擇的七情說: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情緒分類法。
(3)今天,按強度和穩定性不同,分為三種形式:心境、熱情、激情。
4.情緒的特點及不同類型。
(1)情緒肉格性的特徵;
(2)按復雜性,情緒可分為簡單情緒和復雜情緒;
(3)按所起作用情緒分為增力性情緒和減力性情緒;
(4)按強度不同可分為強弱兩種狀態;
(5)按性質不同分為肯定情緒和否定情緒。
5.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沒有擺脫兩極性,煩躁不安是其情緒的主旋律;
(2)中學生情緒更復雜,一方面,情緒的延續性增加了;另一方面,情緒也帶上了文飾的內隱的曲折的性質。
二、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自我情緒分析
三、訓練:
要想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關鍵在於掌握情緒自我調節的方法。一方面培養積極的情緒,另一方面把消極的情緒引導和調節到積極的方面來。
四、全課小結
喜、怒、哀、樂構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七彩畫卷。在生活中人的情緒是復雜多樣的,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情緒世界同樣是復雜多變,豐富多彩的。我們的情緒無論具有怎樣的特點,始終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既可以起到增強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減弱的作用,關鍵在於如何調節和利用。因此,我們每一個中學生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努力培養積極的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向積極的方面轉化,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五、作業
結合自身情緒的特點,談一談不同的情緒在學習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板書設計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1.什麼是情緒?
2.情緒的作用。
3.情緒的演變。
4.情緒的特徵。
5.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6.情緒的調節。
❻ 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方案
(1)對症下葯: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過程中,要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依靠心理醫生和專家會診,個別指導,對症下葯,先找到造成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否則,花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是徒勞的。
(2)正確引導:心病必須心葯醫。學生在平時生活、交往、學習中產生的問題有經驗問題、方法問題、心理問題,要依據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問題,較多的是屬於心理健康的問題。我們不能過分地批評指責,更不能諷剌打擊,要朋友式地談心,針對性地梳理,耐心啟發、正確引導。幫助他確定人生目標,選擇適應自己特長的成才之路,學會處理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於等待:解決心理問題需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要善於等待,要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堅持不懈。這不僅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也是鍛煉教師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4)另外,我覺得學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師開展活動向學生傳授心理知識。這樣,他們也具備
例:如果是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來自於學習成績、同學(師生)關系、父(母)子關系還有朦朧的兩性關系方面的困惑。
如果你是家長,建議不妨這樣:1、首先與孩子建立友好、平等、信任的關系,切忌時刻擺出「長者」的面孔,不僅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同時就他關心的事情(比方孩子的愛好、興趣都要熟悉)與孩子交流一些自己的觀點;2、時常與孩子交換一些時政、社會等問題的看法,包括戀愛、婚姻方面的一些看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世界觀;3、孩子遇到問題與孩子共同商量解決的辦法,也可以將自己工作、社交方面的正、反經驗(適合孩子理解水平、對孩子有可能有啟發作用的事情)與孩子交流;4、關注孩子平時的「小事」,及時將問題解決在初期。
注意:每天都要有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時間與孩子「閑談」,不可借口工作忙而不做這項工作;家長的健康思維方式、從容的處事方式、親密關系人之間的表現,都是對孩子的正向導向。一些能夠解決他們常見的心理小問題。
❼ 如何對青少年進行健康的教育及心理輔導
對青少年進行健康的教育及心理輔導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建立心靈對話本,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到心靈對話本上,老師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然後採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三是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初一入學時,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
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並要及時地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四是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鄭州心之語是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涵蓋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婚姻情感,家庭親子教育,職場舒壓四個業務模塊,專家團隊理論知識淵博,實踐經驗豐富,有效解決青少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