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景明教授講中醫一課一講全版基礎視頻講座全集 百度雲網盤資源鏈接下載
《張景明教授講中醫一課一講全版基礎視頻講座全集》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b4R3TFoBEz8-TbmGPlMMw
《中醫辨證》
第一節:八綱辨證——表證
我要交給你看病的方法
主講人:張景明教授(講述)
㈡ 中醫的基礎知識是什麼
基礎知識書籍包括: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等書籍,中醫的基礎知識是關於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㈢ 中醫學基礎知識有那些
中醫基礎知識之我見:中醫不僅是一門單純的醫學,其已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智慧,追隨古哲學思維,滲透著天人一統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中醫總括有四點: 第一點是醫道,醫德。此各人見解不同,余則緊記一對聯"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間疾苦,不講事不講非只講修身行善積德"。前人曾說醫者父母心,因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給了醫者。的確,醫學乃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沒有一顆善心,又怎樣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點是"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天地之一切皆會影響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環境的一切。記得曾治一婦人,年62歲,現住沙灣荷景三區。訴說己咳嗽兩年,多處治療未果。開葯三服,幾天後復診說,葯後稍愈,隔天又咳。詳細詢問後,提出是否家居風水問題,最後決定同往一看。發覺病婦房間居於室之東北方,此乃全室至陰之方,風水上稱之為"鬼門"。婦人本屬陰,年老陽更不足。又居陰地而至陰太重,則病纏綿而難愈,勸其換房居住。。後經其子證實,於換房後7天,病不葯而愈,此天地之氣造化於人。天地一切皆會影響及人,但人也會改變環境,此風水之道,在這不詳談。第三點是"形與神俱,不可分離"。認為人分形體與精神,決一不可。謂"形不勞,神不散,可活百氣。"按現在講法,形即驅體,神即靈魂。我在這不是講迷信,但靈魂確實存在,如你不信,中醫就難懂了。因中醫多處講到這問題,如形神,營衛,氣血等。確定人魂之後,這些問題便易理解了。就按現代科學來說,要製造一個與人體外形一樣,內在所含的化學成份物質也一樣的物體,不是難事。但怎樣做這物體也不能自我生長並生存。為什麼?因當今科學不信靈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無神存。中國古傳之術也多有應用靈魂之法,中醫"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當今政府嚴制了。而西方研究之傕眠術,也正是應用人體靈魂之術。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這正是老子所說的"道非道,非恆道。名非名,非恆名。"之理。第四點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中醫認為病由邪生,生於陽,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得之於飲食居住,陰陽喜怒。而萬物既有陰,即有陽,一物二分。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陰陽互生互制也。中醫的辨證觀也正是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著,整個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世界內部的陰陽的矛盾統一。中醫的治療亦根據此理定立標本緩急(所謂本,就是與疾病相對的一面。標即病所表現出的症狀)。認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則先治其標。確定治療先後,就採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斷。。正治與反治,都是針對疾病本質,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而這正是自發地運用了矛盾的對立間既斗爭又統一的辨證觀,總的治療原則是針鋒相對,針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的狀態,釆用糾正這種陰陽失調的冶療方法。臨證時,又同一疾病,由於時令,氣候,地區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齡,體質,生活習慣,居住環境,職業等不同而治療方法也不同。其蘊含著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辨證思想。而有時候,雖不同的疾病,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則可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這說明中醫學是從運動的觀點而不是從靜止的觀點,從相互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從孤立的觀點來看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並注重其統一性,即整體觀念。既重視人體各個局部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同時也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除陰陽外,應用於中醫缺不了的還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特性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潤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從革作辛,土爰稼穡作甘。"通過其特徵引伸天下萬物。五行學說是以"五"為基數,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則,闡釋人體和五行的相互關系,闡釋五臟疾病好發季節和病機轉變,闡釋臨床現象的機理,指導確定治療方法。並認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斷運動也與外界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系,具體地闡明機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觀念。陰陽五行皆本於氣,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古人通過陰陽五行之確立,應用於四時,定出了"五運六氣"之法,現稱"運氣"學"。通過其應用,我們便可預測出某時期,某地區,某年齡階斷的人,多會患某類型疾病,對區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中醫對於人體臟腑機能的描述稱為藏象,其學說是通過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對於研究人體的生理及病理,指導臨床實踐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除臟腑外,人體還有奇恆之腑,氣,血,津液等組織。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為用的聯系。而經絡則是其相聯系的系統之一,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經筋,皮部,絡脈四部份組成。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其主幹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兩大類。經脈之氣所"結,聚,散,絡"的為終筋,而皮部即是經脈及所屬絡脈在體表分支的部位。經絡的主要生理機能是溝通表裡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過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作傳導。調節機能平衡。所以,通過對經絡的調理,剌激,也可達到治病養生的作用。那什麼是生病?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生病呢?病因泛指能影響和破壞人體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狀態,導致疾病發生的各種原因,其總括有以下幾點:一,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二,癘氣,即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三,七情內傷,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過則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四,飲食,勞逸所傷。五,外傷,包括金瘡,跌打,燒傷,凍傷,蟲獸傷。六.痰飲,瘀氣。而各種病因又會導致人體出現虛實現象,陰陽失調,氣血失調,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經絡偏逆,臟腑失調等病理現狀。對於疾病,而原則上是以預防為主。治療時須緊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臟腑功能,及氣血關系等。並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靈活運用。以救人活
㈣ 程士德中醫學基礎講稿的介紹
本書是我國恢復高考以後,程教授親自走上講台為本科生授課而撰寫的講稿。全書分緒言、陰陽五行學說、臟腑學說、精氣血津液、經絡學說、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預防與治則九部分。書中對中醫學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淺出地分析,引人入勝。體現了中醫學老前輩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功底以及對教學工作一絲不苟的嚴謹治學態度。綜觀之,本書有兩個特色:一是重點突出,對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作了重點闡述;二是在講述中結合程老自己幾十年教學和臨床經驗,強調了掌握好中醫理論的基礎知識,對於學好中醫各科的重要性。這對初學中醫學的同道有很大啟發,將能幫助初學者更好地領會和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知識。本書可供各層次的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使用,也可供臨床醫生參考。
㈤ 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㈥ 我想知道哪個老師 講解《中醫基礎理論》講的好
《潘毅中醫基礎理論(全111集)》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adOzvv3U54IeQKAaRYxn_Q
潘毅,男,1956年11月生,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廣東省中醫葯學會基礎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校教齡23年,主講《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進展》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年均本科授課約180學時,研究生授課約40學時。具有良好的師德,學術造詣高,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注重教學法的研究及教學規律的摸索,在長期的教學中形成了多元知識匯通、多媒體結合的生動而又內涵豐富的教學風格,即在教學中結合具體內容,多角度地切入:如醫學方法的剖析、哲學內涵的闡發、中西醫學的比較、文化歷史背景的透視、邊緣學科知識的引入、中醫其它各科的印證以及思維方法的引導等,使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得以調整、拓寬與優化,深獲同行和學生們的好評。
㈦ 誰有中醫基礎理論 視頻
《中醫基礎理論:李德新-遼寧中醫葯大學(全75集·完整版》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GN7mxu0s6XcIsVenxyoPBw
㈧ 什麼叫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基礎知識1.陰陽五行的相互關系 陰陽五行是中國先哲對物質的高度抽象和分類概括,神奇而精闢,一旦掌握,一通百通。為便於讀者理解,筆者對陰陽五行和與其相對應的人體五臟的關系作以下初淺的解釋: (1)相生關系。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 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心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火生土 形象地用太陽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心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脾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土生金 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脾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肺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金生水 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可以長樹,因為岩縫可以使水升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因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一片。石頭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古人把這種現象概括為「金生水」。肺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腎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水生木 容易解釋,樹木生長要靠水。腎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肝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2)相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用樹的種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脾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沒有草木的制約,又會沙漠化。 土克水 用土能阻擋水運行作比喻。脾循環系統不好,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會泛濫。 水克火 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心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會失控。 火克金 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金屬無所用途。 金克木 用金屬可傷木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但是,金不克木,木則瘋長無序。 (3)相乘關系。相乘指相剋太過,超出了正常的制約關。事物相生相剋均勻,才能保持平衡。否則,會出現連鎖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過,肝(木)受損失常,或克脾(土),或化為火傷肺金。 (4)拒納關系。五臟之間生納相交為正常。如:肺(金)生腎(水),腎接納肺氣。五臟之間依此類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環體。反之,臟與臟之間互不接納,即逐漸演化為病態。拒納表現為:木不納水,水不納金,金不納土,土不納火,火不納木。中醫理論稱「子病及母」。 木不納水 可用水土流失現象比喻。如有些地區砍樹,破壞了植被不能吸納水,便會導致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肝不納腎,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瘀氣滯引起的腎病等。 水不納金 流水不腐。水滯則臭,久之可傷金器。肺為腎上之水,腎不納肺,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哮喘、肺氣腫、肺積水等。 金不納土 土孕育了金屬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養植物。如果金屬拒絕接納土的供養,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無用之土。肺不納脾,脾則運化功能失常,例如:營養不良等。 土不納火 北方火爐有一種現象:火爐里抹一層濕泥土,土未乾時,煤炭在爐中點燃後容易熄滅,因為此時「土不納火」。待濕泥幹了後,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為此時已是「土可納火」了。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臟病,甚至老年人吃得過飽都可引起心悶、心跳過速,重則心臟供血不足,需要搶救。 火不納木 木經過燃燒才可轉化為能量,如果火熄滅,木轉化能量的運動則受阻。心臟不正常,久之會引起肝膽發病。 (5)反侮關系。前面講了五行相剋,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反克現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 金能傷木。一般情況下木不能傷金,但是,木燃燒時也可以傷害金。肝火可旺時可傷肺金,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 火能傷金。一般情況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時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爐,只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上,把鐵煙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長期不好,可導致心臟衰竭。 火反克水 水能滅火。一般情況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於水也可把水燒干。心臟長期不好,也可傷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 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層過厚也可把樹種壓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長期不好,可傷肝膽。 縱觀上述相生、相剋、相乘、拒納、反侮關系,可以看出,人體五臟各種關系的變化既有規律又是變化的,一定要辨證施治,以簡制繁。辨證的方法是:抓一個中心,觀察四方面。2.五臟循環系統之功能 (1)心。與小腸相表裡。主神明,是高級中樞神經活動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臟腑、百骸之王。主血脈,其華在面;主汗,開竅於舌。 (2)肝。與膽相表裡。主藏血,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說。人卧則血歸於肝。肝主筋,其華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運化。肝氣升發並舒發氣機;肝氣郁結則躁動不安。主謀慮,肝鬱多躁,謀慮不周。肝開竅於目,眾多眼病皆源於肝。 (3)脾。與胃相表裡。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維持生命。脾胃為營血生化之源,故稱為「後天之本」。脾又主運化水濕,對體內水分的輸布有重大影響,脾虛則便溏或水腫;統血,統攝血液於脈管內而不外溢;主肌肉,故有「脾生肉」之說。脾開竅於口,其榮在唇。 (4)肺。與大腸相表裡。主諸氣,司呼吸,吸入清氣與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結合,化為元氣,維持生命。肺朝百脈,氣推動血運行有賴於肺,參與人體水液代謝,通調水道。肺開竅於鼻,主皮毛,凡皮膚、鼻、咽喉諸症,皆與肺有關聯。 (5)腎。與膀胱相表裡。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故稱之「先天之根」。主水,合三焦、膀胱主津液,與肺、脾同司體內水液代謝和調節。主骨、生髓,有充養骨骼、滋生腦髓的作用,故骨、腦的興衰發育與腎有關。腎主毛發,腎主骨,牙為骨之餘,故牙齒和毛發的榮堅與否和腎有關。腎寄命門之火,為元陰、元陽之所藏,有「水火之臟」、「陰陽之宅」之稱。腎上連於肺,故主接納肺氣。上開竅於耳,下開竅於二陰,耳病諸症,二便不利,皆與腎有關聯。 上面五臟的功能及相互關系要達到可背誦的程度,再加上掌握運用陰陽五行,即可踏進中醫門坎。如要深入學習,還須懂得中國優良傳統文化。
㈨ 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中醫基礎理論
由遼寧中醫學院李德新教授主講。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為教材。本課程分為導論、中醫學與古代哲學、臟象、氣血精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病機、養生與防治等九部分;除導論概要地講述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的關系、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結構和內容外,各章均以講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為主線。
中醫診斷學
由湖南中醫學院朱文鋒教授主講。本課程詳細講解了中醫學中的望診、舌診、聞診、問診、脈診、按診等常用疾病診斷方法,並突出了中醫學中所特有的八納辨證、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及其它辨證方法、疾病診斷診法與辨證運用等內容,最後介紹了中醫病案的書寫方法。
中葯學
由成都中醫葯大學張廷模教授主講,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葯學》為教材。本課程分為總論和各論兩個部分。總論介紹了重要的基本知識,在各論中重點講解了解表葯、清熱葯、瀉下葯、祛風濕葯、化濕葯、利水滲濕葯、溫里葯、行氣葯、消食葯、驅蟲葯、止血葯、活血化瘀葯、化痰葯、止咳平喘葯、安神葯、息風止痙葯、開竅葯、補虛葯、收澀葯、涌吐葯和供毒殺蟲葯等葯物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