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宗教知識》法律講座講稿
直接搜一篇論文算了
❷ 大學生宗教知識內容
宗教的定義
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的異化形式,宗教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是: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四句話是一個有機整體,前三句是重大政策和原則,最後一句是根本方向和目的。
宗教規定知多少
我國憲法第3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既然宗教信仰是自由的,那麼,大學生為什麼還不能從事宗教活動呢?
始終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
作為高等學校的大學生,如果樹立的是宗教世界觀和人生觀,就不可能是合格的現代化事業接班人,也不符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當代大學生,必須堅持科學無神論的世界觀,以崇尚科學為榮,弘揚科學精神,努力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自覺抵制各種有神論思想的滲透和影響。
0 1
我國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
我國是政教分離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不得利用宗教干預國家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的實施和婚姻等社會事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教育法》第八條規定:國家施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中發〔1982〕19號)指出:絕不允許宗教……干預學校教育和社會公共教育。《宗教事務條例》、《河南省宗教事務條例》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抵禦利用宗教對學校進行滲透和防範校園傳教,關繫到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關繫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計,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嚴格按照上述法律法規要求,防範有關組織和個人對校園進行傳教和開展宗教滲透活動。
02
各學校不得組織和舉行宗教活動
《宗教事務條例》第四十條規定:「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宗教活動場所內舉行,由宗教活動場所、宗教團體或者宗教院校組織,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主持,按照教義教規進行。」第四十一條規定:「非宗教團體、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動場所、非指定的臨時活動地點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贈。非宗教團體、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開展宗教教育培訓,不得組織公民出境參加宗教方面的培訓、會議、活動等。」
0 3
法律規定嚴禁在高校從事宗教活動
《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第十三條要求,在校內組織講座、報告等活動,不得宣傳封建迷信,不得進行宗教活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四十三條要求,學校應當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進行宗教活動。《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第三十三條要求,高等學校應當尊重外國留學生的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但不提供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校內嚴禁進行傳教及宗教聚會等活動。
❸ 宗教人士為什麼不能在本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地方開辦宗教知識講座
並不是不能,而是盡量避免。。
主要原因是為了維持宗教之間的互相尊重,和諧。。
❹ 如何正確的認識和對待宗教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宗教與宗教問題的基本觀念以及處理宗教問題的綱領、政策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宗教的產生有個人主觀的虛幻感覺和神秘體驗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3、宗教的社會功能在於麻痹人們對社會制度的思考。
二、認識到大學生肩負重要使命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作為公民的大學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學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重要歷史使命。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望強,不僅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還對承載著這些知識的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必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三、正確看待宗教
1.分清宗教與邪教的區別,自覺提升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2.認清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在以客觀正確的態度對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記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將封建迷信當作宗教信仰而產生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應學會以辨證的思維摒棄陋俗凈化風氣。
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宗教信仰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打造溫馨健康的校園文化。
(4)宗教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相應地開設有關民族、宗教的選修課,將宗教知識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觀、人生觀及對待學習宗教知識的積極態度。
重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大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和認識宗教,正確辨析科學與宗教、宗教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熟悉和掌握黨的宗教政策。
掌握國家的宗教法律法規,正確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入到如何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力量上來。
(二)把握校園文化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
校園文化是全校師生所共同創造的文化環境和學習氛圍的總和,它可以引導學生以及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是加強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媒介。高校要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營造出積極向上、陽光和諧的校園氛圍。
加強校園刊物、校園各大學生組織、書籍等的管理和建設,使校園內的宣傳教育起主導作用,加強高校綜合防控,把積極的政治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及時將先進文化引入校園來規范大學生的文化取向,防禦和抵制庸俗文化。
(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參與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能夠進一步正確引導大學生,並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參與民族地區的建設,對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俗民風的文化調查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對民族宗教政策的認識。在社會實踐中與德育教育相融合,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充分發揮高校心理教育功能
切實關注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此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及進行無神論教育的輔助方式。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如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咨詢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調適。
有針對性地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學會以積極的心態自我調適,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增加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注重人文關懷,將理想教育與大學生個人生活及思想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予以學生心靈深處的關懷,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心理健康模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西藏網-宗教法制建設挑戰與應對
❺ 怎樣正確認識宗教講座要寫觀後感
宗教在我們國家屬於比較特殊的領域,不是那麼見得光也不是那麼見不得光(姑且這么說哈)。而做宗教講座則是政府對群眾的思想工作重點,目的使人們有正確的宗教觀,培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引導走向社會主義道路。
先拋開宗教,寫觀後感,可以了解講座對於聽眾的影響效果,
再者可以了解人們關於宗教的觀點看法,為下一步工作計劃做參考。
❻ 《宗教知識》的心得體會作文
宗教學習心得體會
2011年11月15日下午在新疆教育學院音樂廳內認真聆聽了閆科培老師主講的關於新疆地方史與民族宗教政策 民族團結教育的講座,講座內容的涵蓋面很廣,老師形象生動的從古至今來闡述新疆的發展過程,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各個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
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從古代史上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次大分-裂以後又分別重歸於好的事實是中華民族偉大向心力的
生動表現。漢朝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滿族的康熙帝都為中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績,以及張騫的出使西域,在西域建立都護府,更能說明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歷史一再證明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在當前形勢下極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也極力鼓吹民族獨立,他們的陰謀及破壞活動一直也沒有停止,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一直蓄意挑撥我國各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關系,企圖分-裂我們統一的社會主義祖國。我們知道因民族發生分-裂必然會引起社會動盪,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都會帶來損失乃至災難。09年的「 7.5」事件就是一個血的教訓,使生活在新疆的我們更加體會到穩定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團結我們很有可能讓敵對勢力有可成之機。面對國內外嚴峻的形勢,我們更應該做到團結,用一種全新的姿態來面對世界!時代需要楷模,精神引領發展」。省財政廳選派幹部沈浩同志,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篇紮根基層、服務人民的壯麗華章。「滄海橫流顯本色,一片丹心為百姓」。沈浩同志用自己人生譜寫了一曲「熱愛農村、為民謀利」的感人篇章,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諾言,為我們詮釋了人生的真諦。
通過學習沈浩同志先進事跡,我感觸頗深,從中學習和領悟了沈浩同志平凡當中有追求;平靜當中有激-情;平常當中有責任;平淡當中有奉獻;平和當中有執著。學習沈浩同志,
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是世情、國情賦予民族宗教幹部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我們要深刻理解建設學習型政黨的戰略部署,適應新形勢下民族宗教工作要求,堅持馬
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全面理解和正確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形式、採取多種手段獲取知識,不斷提升民族宗教工作管理水平。同
時,提高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能力是服務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必然要求。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著眼點就是做好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工作,我市有4萬少數民族群眾和15萬信教群眾,民族宗教工作任務繁重,為此,民族宗教幹部要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出發,學習沈浩同志「一草一木都含笑、一石一水皆有情」的親民、愛民的朴實情懷,認真做好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工作,堅持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團結合作,積極引導他們投身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為蚌埠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少數民族群眾和信教群眾是全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宗教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社會大局的穩定,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主動深入基層、深入到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中間,傾聽他們對我們工作的意願和要求,認真調查核實群眾反映的問題,始終把他們的利益作為最高追求,把黨的利益與群眾利益高度統一起來,重實際,摸實情,辦實事,求實效,切實維護好少數民族群眾和信教群眾的根本利益。要學習沈浩同志「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的公僕情懷,當好群眾的貼心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溝通與交流中同群眾建立起感情,取得信任。
❼ 當代國際格局背後的宗教背景講座的心得體會
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格局處於深刻的調整之中。在展望未來世界走向時,西方一些人士盛倡「文明沖突論」。其中,美國人塞繆爾·亨廷頓著書演講,鼓吹這種觀點最為起勁。
亨廷頓聲稱,在新的世界中,沖突的根源主要將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的。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間的沖突將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間的斷裂帶上發生的地區沖突,最有可能升級為大規模戰爭。如果說還會有一場世界大戰的話,那將是一場文明間的戰爭。
❽ 佛教怎樣解決煩惱講座
佛教消除煩惱的理論與方法——中山大學演講
一、結合中大校訓,闡明學以致用的重要性
今天我很榮幸來到這里,與同學們一起交流。中山大學,是孫中山先生一手創辦的,他還親筆題寫了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個理念來自於《中庸》。這治學的五個步驟,與我們藏傳佛教的聞、思、修,完全可以對應。
記得我講《弟子規》時也提到過,「博學」就是不管學習什麼知識,都要廣聞博學,否則,不能全面掌握它的精要。這相當於藏傳佛教中的「聞」,即要先依止具德相、有學問的善知識,然後在他面前廣泛聽法,以免自己盲修瞎煉。
「審問」,是指聞法之後,對不懂的地方詳細詢問,以斷除疑惑。像我們藏傳佛教,歷來就非常重視辯論,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可將自己的懷疑、不解遣盪無余。接著要「慎思」,對這個道理反復推敲;然後是「明辨」,明確地分辨孰真孰假、孰取孰舍。這三點,相當於聞思修中的「思」。
最後,只懂了道理還不夠,還要將其付諸於實踐,而不是一種空談,這叫做「篤行」,相當於「修」。
所以,藏傳佛教的聞、思、修,與中大的校訓完全一致,只不過是世間、出世間的側面不同而已。大家對任何一個真理,都要先了解,再思維,最後落到實處。
今天我講的「佛教消除煩惱的理論與方法」,實際上也包括了這幾方面的內容。消除煩惱的「理論」屬於聞、思所攝,「方法」則為修行的范疇。大家通過今天的交流,希望以後能將聞思修這三者結合起來,真正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現在很多大學生,從六七歲上小學開始,學了二十幾年,結果許多知識在生活中卻用不上,這是相當可惜的。我認為,知識學了一定要會用,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口頭上,或者換一張文憑就夠了,而應當結合它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體會、檢驗,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基督教與佛教之間的淵源
孫中山先生,生平對佛教相當推崇,跟許多高僧大德也素有來往——不知道在座的知識分子能否理解,但我作為一個佛教徒,不但關心社會,同時也關心歷史人物對佛教的看法。比如,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太虛大師在南京組織了「佛教協進會」。後來他們兩人見面時,孫中山先生對太虛大師的佛教改革運動贊嘆不已。
還有,孫中山先生跟虛雲老和尚有過一番對話,我以前看過馮馮寫的《空虛的雲》,是介紹虛老事跡的一本書。書中就講了,孫中山先生覺得,基督教與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虛雲老和尚告訴他,佛教與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穌18歲以後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馬鳴菩薩的弟子學過法。在印度呆了十幾年後,才經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傳教濟世。這段經歷,在耶穌首徒大彼得寫的《水上門徒行傳》中有記載,可惜此書在一千多年前為教廷所禁,以至於並沒有公開流傳。
孫中山先生聽後極有興趣,問哪裡可以找到此書。虛雲老和尚回答:「聽外國人說,此書仍有少數留存於教廷圖書館與大英圖書館等處。」孫中山先生說:「下次我若去倫敦,可得好好找出來讀一讀。這本書若再出世,相信對兩教的團結合作必有很大貢獻,就是對世界和平也會有貢獻!」
此外,虛雲老和尚在跟蔣介石的對話中,還說過:基督教的天堂極樂,實際上就是佛教的極樂世界。
這種說法,基督教的有些人不一定承認,但從歷史來看,這確實值得人們探索。像虛雲老和尚這樣的大德,沒有確鑿依據的語言,不可能隨便講出來。
而且,北京大學的季羨林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說:佛教未來的彌勒佛,與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是同一個。他認為,彌勒與彌賽亞都被稱為未來的救世主,名字的發音非常相似,而且彌賽亞被視為慈悲的象徵,彌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他還列舉了其他方面的很多證據。既然兩教的未來救世主是一個,那認為佛教與基督教之間素有因緣,這應該也沒什麼大的矛盾。
另外,德國學者凱斯頓(Holger 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國研究考察十多年後,1983年出版過《耶穌在印度》一書,後來還拍成電影。裡面也講了,耶穌在12歲前往印度學佛,10年後返回故鄉以色列。
俄國歷史學家諾托維奇早在1894年,也曾於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一所寺院里,親自讀到兩卷西藏經書,記載了耶穌在14歲時因為逃婚,隨同商人來到印度地區,在此學習6年。後以種種原因,輾轉到尼泊爾,繼續學習佛法6年。
有些歷史還說,耶穌之所以開創基督教,是因為他覺得釋迦牟尼佛的教義相當甚深,直接傳給世人的話,他們一下子很難接受,於是就以特別淺顯、不違佛陀教義的博愛精神,作為弘法的立足點,讓世人普遍奉行。
無獨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聖徒所寫、被教廷視為正統的四大福音書中,耶穌從12歲到30歲之間的事跡,竟然不約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這段經歷全部被刪除,有人猜測是教廷不願承認耶穌與佛教有關,否則,就會有損基督教的權威地位。
其實,基督教的《聖經》,也並不是耶穌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書為基礎,由不同時代的40多位作者,經1600多年的時間編輯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還是值得思考。
當然,我今天講這些,並不是想證明什麼,只不過剛才提到孫中山與虛雲老和尚,就想起了他們之間的對話。其實,好的宗教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利益人類、利益眾生,除了行善利他以外,絕對不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不安。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十分興盛,上至國家總統,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這對他們行為等各方面,起到的約束作用不可思議。試想,假如沒有基督教的導人向善,大多數人都唯利是圖,只盯著眼前利益不放,那人類的道德肯定越來越下滑,整個世界也會動盪不安。所以,人類應當向真善美的方面發展,倘若拋棄了宗教的道德約束、古代的優良傳統,到了最後,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當今物質發展得實在太快,十幾年前有一輛車的人,現在已經有了兩輛;過去很多人住的是平房,如今都搬進了高樓大廈。然而人們的內心,並沒有因為物質的高速發展,感到真正的安寧和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道德觀念沒有相應提升。
要知道,發展,不僅僅指物質上的發展。當物質達到一定程度時,對有些人來說,錢財就成了一堆數字,而不是快樂的源泉,甚至會隨著財富越來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來越少。所以,外在的物質財富,並不能彌補精神上的空虛。一個人的價值觀如果出了問題,忙忙碌碌了一輩子,結果也不會得到幸福。
那麼,我們有了錢以後,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應當用它去幫助別人,行善積德。現在不少人有財力、有權力、有能力,但從來也不做善事、關心身邊的人,這樣的話,這些錢有了也跟沒有一樣,體現不出來它的真實價值。
當然,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沒有這么多錢,但即便如此,你至少也應有一顆善心。昨天比爾•蓋茨在北大演講時,有同學就問:「大學生有熱情,但能力有限,可以為慈善事業做些什麼?」當時他就回答:「並不是人人非要用錢來做慈善,但一定要有做善事的理念。只要你有了這顆心,多多少少都會有這個能力。」
這些問題,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其實我講一堂課,也講不了很多內容,只不過是拋磚引玉,給你們一個提示罷了。
❾ 以康養名義開辦宗教講座可以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30
❿ 新時期大學生應該如何認識和處理宗教信仰問題
其實對於大學生來說很多人都是無神論主義者!
而對於我們的信仰來說,我們要知道假如這個世界確實存在神明的話,那麼我不知道他叫什麼,什麼形態,以什麼方式存在。。。我只知道他一直存在著我的心靈中,在引導我。。。我信奉他不是為了希望她能夠給於我什麼,而是希望我能為了我心目中的神明做些什麼,奉獻出什麼....
所以我想說的:這個世界上假如存在神明的話,那麼我們不應該知道他叫什麼,他以什麼方式存在,他在什麼地方,他為我們做了什麼。。。。
現在大部分的信仰者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定義 「上帝」 「佛祖」「道祖」。。。其實追根到底 假如確實存在的話 那麼他們也許應該歸根於一者 只不過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是他的不同一面 吸取的是不一樣的思想 於是在我們的心中開始衍生出不同的「他」從而替代了「他」成為我們的信仰!
所以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 在認識信仰上 我們比必須知道 我們要徹底的明白我們的信仰!我們要吸取這個世界上各個地方的信仰文化,把他們返本還源,使我們本來真正的信仰得以出現在我們的眼中。腦中,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