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載人航天科普講座觀後感,急急急
本展充分利用載人航天實物、圖片、聲像資料等形式,熱情謳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輝煌成就,大力弘揚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積極推廣航天科普知識,激發全社會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堅定科技強國、科技報國的信息,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 本展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展品最全、實物最多的航天尖端科技成就展。 全國巡展主辦單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政治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全國巡展承辦單位: 北京中華航天博物館 一、本次展覽規模盛大,亮點眾多,精彩紛呈: 1、實物部分: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太空行走的飛天夢想,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航天大國,神七返回地球後,許多搭載的物品成為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其中有:神舟號返回艙,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主降落傘(1240平方米),價值3000萬元的艙外航天服、翟志剛穿過的艙內航天服,翟志剛出艙時所戴的手套、揮舞的國旗,開國元勛後代簽名並搭載的紅軍軍旗,航天食品,宇航員救生裝備等重要實物。 2、模型部分:超大型航天實體模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其中按1:2製作的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CZ-2F高達29.17米、神舟號飛船1:1實體模型直徑3米,高度9.2米,「東方紅一號」、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 「東方紅二號」、第一顆商業衛星「東方紅三號」等衛星。 3、照片部分:240餘幅珍貴的高清晰航天照片,其中既有航天員在訓練時的照片,也有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時的「生活照」,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由楊利偉等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員以及伴飛小衛星在太空中拍攝的撼人心魄的外太空照片。 4、國畫部分:全國著名書法、篆刻、繪畫大師創作的精美作品,隨神七飛船遨遊太空後返回到地球,是難得一見的珍貴展品。 5、互動部分:航天特別互動項目,多維滾環、主動式鞦韆等航天員訓練器械,讓參與者可以真實體驗航天員訓練的驚險與刺激;而展 覽現場設置的神七模擬發射指揮控制中心,真實模擬火箭發射過程,觀眾似親臨現場,可以像零號指揮員一樣,親自按動按鈕,感受倒計時過程中神七火箭升空一刻的緊張壯觀氛圍。 二、航天科普講座:由著名航天專家到展覽舉辦城市的學校演講,向廣大青少年普及航天科技知識,講解航天發展史及運載火箭知識。 三、展覽場地:室內展廳面積3000平米。 四、展覽行程:本次巡展僅在全國部分重點省會城市進行。 科技含量如此之高,全國影響如此之廣的《飛天壯歌—中國載人航天展》,在中國航天史上絕無僅有,十年之內,難以再遇。參展者必將真切感受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偉大歷程,感受中國載人航天科技的巨大成果。
❷ 太空授課內容
實驗一:質量測量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測重不再奏效。「那麼,航天員想知道自己是胖了還是瘦了?怎麼稱重呢?」太空教師王亞平問。在天宮一號,有一樣專門的「質量測量儀」。「太空授課」的助教聶海勝將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將連接運動機構的彈簧拉到指定位置。鬆手後,拉力使彈簧回到初始位置。這樣,就測出了聶海勝的質量——74千克。揭秘:牛頓第二定律對這個問題,王亞平就有解釋,「其實,就是牛頓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體受到的力=質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質量,「彈簧凸輪機構,產生恆定的力。也就是,剛才將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還設計一個光柵測速系統,可測出身體運動的加速度。」特級教師駱興高:用光柵測速裝置測量出支架復位的速度v和時間t,計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夠計算出物體的質量(m=F/a)。牛頓第二定律是一個在一切慣性空間內普遍適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體的引力環境、運動速度而改變,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實驗二:單擺運動T形支架上,細繩拴著一顆小球。這是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將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後放掉,小球像著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擺動。隨後,王亞平用手指輕推小球,小球開始繞著支架的軸心不停地做圓周運動。揭秘:太空失重浙大航空航天學院專家:在地面,單擺的運動周期與擺的長度、重力和加速有關。但在失重的狀態,沒有了回復力,鋼球就靜止在原始位置。這時,細繩並沒有給球拉力。手推小球,相當於給了小球一個初始速度,同時細繩又給小球提供了拉力,細繩拉力平衡離心力,小球便繞著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如果沒有細繩的拉力,小球就做勻速直線運動。而在地面,空氣的阻力使物體的速度越來越慢,重力則使物體向下掉。實驗三:陀螺運動王亞平取出一個陀螺,用手輕推,陀螺竟然翻滾著向前,行進路線變幻莫測。隨後,她又取出一個陀螺,抽動它後,再用手輕推,陀螺沿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揭密:角動量守恆特級教師駱興高:轉動的陀螺具有定軸性。何為「定軸性」?就是當陀螺轉子以高速旋轉時,在沒有任何外力矩作用在陀螺儀上時,陀螺儀的自轉軸在慣性空間中的指向保持穩定不變的特性,也稱為穩定性。轉子的轉動慣量愈大,穩定性愈好;轉子角速度愈大,穩定性愈好。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定律——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航天員瞬時施加的干擾力不能產生持續的力矩,由於角動量守恆,高速旋轉陀螺的旋轉軸就不會發生很大改變。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難實現,並不是因為角動量守恆定理不成立,而是因為陀螺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干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實驗四、五:製作水膜、水球太空授課模擬圖(5張)這是同學們最感興趣,也是最神奇的實驗。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並抽出後,形成了一個水膜。這在地面,難以實現,因為重力會將水膜四分五裂。那麼,這個水膜結實嗎?輕晃金屬圈,水膜並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個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更奇跡的時刻:在第二個水膜上,用飲水袋不斷注水,水膜很快長成一個晶瑩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內有連串的氣泡,用針筒取出,水球卻不受任何破壞。最後,王亞平注入紅色液體,紅色慢慢擴散,水球變成了一枚美麗的「紅寶石」。揭秘:液體表面張力浙大航空航天學院的專家:液體表面層內分子間存在著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張力,它能使液面自動收縮。表面張力是由液體分子間很大的內聚力引起的,在太空與地面液滴產生表面張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張力大小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失重的狀態下,表面張力表現更為明顯。失重時,水珠之間沒有了重力的擠壓,液滴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特級教師駱興高:液體跟氣體接觸的表面存在一個薄層,叫做表面層,表面層里的分子比液體內部稀疏,分子間的距離比液體內部大一些,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引力,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綳緊的橡皮膜,這種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綳緊的力,就是表面張力。微觀表現為分子引力,宏觀體現即液體表面的張力。當針尖戳入水球時,水的表面張力依然存在,故水球不被破壞。老師學生將「天地對話」為配合此次太空授課活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在今年5月24日至6月10日期間舉辦了「我問航天員」——太空授課大型問題徵集活動,收集中小學生朋友對載人航天科技、航天飛行、空間科學及航天員太空工作、生活等領域的提問。
目前,已經徵集到數千個相關問題。這些問題,除了部分由參與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或航天專家在活動後期訪談、文字或「微訪談」方式回答外,還將在此次太空授課中提交給神舟十號的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予以解答。此外,還將挑選2-3名熱心提問的中學生到太空授課的地面現場,與340公里之外的「太空老師」進行互動。
本次太空授課將持續45分鍾,課程內容為展示並講解太空中的失重現象等。此次授課將通過天鏈數據「中轉站」傳送雙向實時授課畫面,實現天地之間的視頻提問和回答。講課意義本次航天任務中的「太空授課」環節旨在激發廣大中小學生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使中小學生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熱愛航天。作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成太空授課的國家,此次太空授課不僅將提升全民對航天的興趣,還會從應用上推動天地大容量信息處理產業的發展,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將成為天地大容量信息處理產業發展的契機。[5]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經擁有對地外航天器可以進行至少40分鍾的實時監控,這意味中國已經擁有對洲際導彈進行全程的調整和監控能力。
❸ 適合小學生的航空知識
航天小知識
1、事實上,進入太空的第一個物體是V2導彈,第一個進入軌道的才是蘇聯衛星
2、你以為大氣上屆真的只有120km么?你錯了,直到6000千米處都有氧原子,也就是說,現在的多數衛星在很多年以後會被大氣阻力減速並且拖回地面
3、天體運行的軌道都是橢圓的,所以我們有兩個名稱近拱點 和遠供點 顧名思義,近拱點就是里星球最近的點,遠供點正好相反 還有奇特現象 這涉及到慣性,理論就不說了,運行到遠供點時飛船的速度會增加,而轉回近拱點是速度會變慢
4、航天器是怎麼變軌的?它們進行變軌的方式是霍曼轉移。
兩個高度不同的軌道間轉移經常用到的一種方式是霍曼轉移,霍曼轉移所用的軌道是一近地點在較低高度、遠地點在較高高度的橢圓軌道。
❹ 航天知識講座讀後感800字 急求 再線等~~
看看能用不!
本展充分利用載人航天實物、圖片、聲像資料等形式,熱情謳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輝煌成就,大力弘揚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積極推廣航天科普知識,激發全社會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堅定科技強國、科技報國的信息,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
本展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展品最全、實物最多的航天尖端科技成就展。
全國巡展主辦單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政治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全國巡展承辦單位:
北京中華航天博物館
一、本次展覽規模盛大,亮點眾多,精彩紛呈:
1、實物部分: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太空行走的飛天夢想,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航天大國,神七返回地球後,許多搭載的物品成為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其中有:神舟號返回艙,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主降落傘(1240平方米),價值3000萬元的艙外航天服、翟志剛穿過的艙內航天服,翟志剛出艙時所戴的手套、揮舞的國旗,開國元勛後代簽名並搭載的紅軍軍旗,航天食品,宇航員救生裝備等重要實物。
2、模型部分:超大型航天實體模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其中按1:2製作的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CZ-2F高達29.17米、神舟號飛船1:1實體模型直徑3米,高度9.2米,「東方紅一號」、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 「東方紅二號」、第一顆商業衛星「東方紅三號」等衛星。
3、照片部分:240餘幅珍貴的高清晰航天照片,其中既有航天員在訓練時的照片,也有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時的「生活照」,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由楊利偉等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員以及伴飛小衛星在太空中拍攝的撼人心魄的外太空照片。
4、國畫部分:全國著名書法、篆刻、繪畫大師創作的精美作品,隨神七飛船遨遊太空後返回到地球,是難得一見的珍貴展品。
5、互動部分:航天特別互動項目,多維滾環、主動式鞦韆等航天員訓練器械,讓參與者可以真實體驗航天員訓練的驚險與刺激;而展
覽現場設置的神七模擬發射指揮控制中心,真實模擬火箭發射過程,觀眾似親臨現場,可以像零號指揮員一樣,親自按動按鈕,感受倒計時過程中神七火箭升空一刻的緊張壯觀氛圍。
二、航天科普講座:由著名航天專家到展覽舉辦城市的學校演講,向廣大青少年普及航天科技知識,講解航天發展史及運載火箭知識。
三、展覽場地:室內展廳面積3000平米。
四、展覽行程:本次巡展僅在全國部分重點省會城市進行。
科技含量如此之高,全國影響如此之廣的《飛天壯歌—中國載人航天展》,在中國航天史上絕無僅有,十年之內,難以再遇。參展者必將真切感受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偉大歷程,感受中國載人航天科技的巨大成果。
抄一下寫點感想就OK
❺ 王亞平天宮授課都講了哪些內容
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使其了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王亞平在天宮講解和實驗演示。
1、實驗(質量測量)
在神州十號,有一樣專門的「質量測量儀」。「太空授課」的助教聶海勝將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將連接運動機構的彈簧拉到指定位置。鬆手後,拉力使彈簧回到初始位置。這樣,就測出了聶海勝的重量——74千克。
揭秘內容:牛頓第二定律
對這個問題,王亞平就有解釋,「其實,就是牛頓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體受到的力=質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質量,「彈簧凸輪機構,產生恆定的力。也就是,剛才將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還設計一個光柵測速系統,可測出身體運動的加速度。」
2、實驗(單擺運動)
T形支架上,細繩拴著一顆小球。這是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將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後放掉,小球像著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擺動。隨後,王亞平用手指輕推小球,小球開始繞著支架的軸心不停地做圓周運動。
揭秘內容: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學院專家:在地面,單擺的運動周期與擺的長度、重力和加速有關。但在失重的狀態,沒有了回復力,鋼球就靜止在原始位置。這時,細繩並沒有給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當於給了小球一個初始速度,同時細繩又給小球提供了拉力,細繩拉力平衡離心力,小球便繞著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如果沒有細繩的拉力,小球就做勻速直線運動。而在地面,空氣的阻力使物體的速度越來越慢,重力則使物體向下掉。
3、實驗(陀螺運動)
王亞平取出一個陀螺,用手輕推,陀螺竟然翻滾著向前,行進路線變幻莫測。隨後,她又取出一個陀螺,抽動它後,再用手輕推,陀螺沿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揭秘內容:角動量守恆
特級教師駱興高:轉動的陀螺具有定軸性。轉子的轉動慣量愈大,穩定性愈好;轉子角速度愈大,穩定性愈好。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定律——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
航天員瞬時施加的干擾力不能產生持續的力矩,由於角動量守恆,高速旋轉陀螺的旋轉軸就不會發生很大改變。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難實現,因為陀螺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干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
4、實驗(製作水膜與水球)
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並抽出後,形成了一個水膜。這在地面,難以實現,因為重力會將水膜四分五裂。那麼,這個水膜結實嗎?輕晃金屬圈,水膜並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個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跡的時刻:在第二個水膜上,用飲水袋不斷注水,水膜很快長成一個晶瑩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內有連串的氣泡,用針筒取出,水球卻不受任何破壞。最後,王亞平注入紅色液體,紅色慢慢擴散,水球變成了一枚美麗的「紅寶石」。
揭秘內容:液體表面張力
液體表面層內分子間存在著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張力,它能使液面自動收縮。表面張力是由液體分子間很大的內聚力引起的,在太空與地面液滴產生表面張力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失重時,水珠之間沒有了重力的擠壓,液滴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5)航天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講課背景
2013年6月中旬,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上為中小學生授課,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協和中央電視台等部門對活動進行了系統、周密的策劃。
並完成了課件、教具製作和地面課堂的准備工作,航天員也進行相關訓練,本次活動將在組合體運行期間擇機進行,具體時間將綜合考慮飛行任務安排、航天員作息情況和測控通信等保障條件來最終確定。
講課意義
作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成太空授課的國家,此次太空授課不僅將提升全民對航天的興趣,還會從應用上推動天地大容量信息處理產業的發展,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將成為天地大容量信息處理產業發展的契機。
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經可以對地外航天器進行至少40分鍾的實時監控,這意味中國已經擁有對洲際導彈進行全程的調整和監控能力。
❻ 「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線上舉行,此次活動的主題是什麼
“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線上舉行,此次活動的主題是航天點亮夢想。
一、“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
“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是航天點亮夢想,旨在弘揚航天精神,傳播航天知識,激勵航天人奮發圖強,實現航天強國夢。
提倡全社會要腳踏實地、艱苦奮斗、保持奉獻精神,成為新時代的“追夢人”,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中國航天日”的啟動儀式以“夢”為主線,分為“啟夢·星辰大海”,“逐夢·砥礪奮進”,“圓夢·見證榮耀”,“織夢·相約未來”等板塊,採用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充滿正能量、藝術感和科普性。
❼ 航天科技知識
1、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3、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4、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
5、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6、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7、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8、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9、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10、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11、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