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預防瘧疾
瘧疾的預防包括有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
個體預防系瘧區居民或短期進入瘧區的個有,為了防蚊叮咬、防止發病或減輕臨床症狀而採取的防護措施。
群體預防是對高瘧區、爆發流行區或大批進入瘧區較長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個體預防的目的外,還要防止傳播。要根據傳播途徑的薄弱環節,選擇經濟、有效,且易為群眾接受的防護措施。
得了瘧疾這樣做
1、治療瘧疾有特效葯,得了瘧疾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和治療,目前我國對瘧疾病人實行免費抗瘧治療的政策。
2、發作期和退熱後24小時內應卧床休息;瘧疾治療有特效葯,只要按醫生囑咐吃葯就能把病治好。
3、要注意及時的水份補給,對食慾不佳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的飲食,至恢復期則給予高蛋白飲食;吐瀉不能進食者,則適當補液;有貧血者可輔助以鐵劑。
4、寒戰時注意保暖;大汗時應及時用干毛巾或溫濕毛巾擦乾,並隨時更換汗濕的衣被,以免受涼;高熱時採用物理降溫,因高熱難忍可葯物降溫;凶險發熱者應嚴密觀察其病情,及時發現生命體征的變化,詳細記錄出入量,做好基礎護理。
5、按蟲媒傳染病做好隔離。盡量避免在蚊蟲活動高峰期(黃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動;如必須在戶外作業,可穿長袖衣和長褲,皮膚暴露處可塗抹驅避劑,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噴灑殺蟲劑或點蚊香;睡覺時使用蚊帳或長效蚊帳;房屋安裝紗門、紗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瘧疾
⑵ 怎樣預防瘧疾
瘧疾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污染病。臨床上以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寒戰、高熱、出汗退熱,以及貧血和脾大為特點。因原蟲株、感染程度、免疫狀況和機體反應性等差異,臨床症狀和發作規律表現不一。
病因
(一)傳染源:瘧疾病人及帶蟲者是瘧疾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瘧疾的自然傳播媒介是按蚊。
(三)人群易感性:人對瘧疾普遍易感。
症狀
潛伏期:從人體感染瘧原蟲到發病(口腔溫度超過37.8℃),稱潛伏期。
(一)間日瘧:多急起,復發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驅症狀,如乏力、倦怠、打呵欠;頭痛,四肢酸痛;食慾不振,腹部不適或腹瀉;不規則低熱。一般持續2~3天,長者一周。隨後轉為典型發作。分為三期。
1.發冷期:驟感畏寒,先為四肢末端發涼,迅覺背部、全身發冷。皮膚起雞皮疙瘩,口唇,指甲發紺,顏面蒼白,全身肌肉關節酸痛。
2.發熱期:冷感消失以後,面色轉紅,紫紺消失,體溫迅速上升,通常發冷越顯著,則體溫就愈高,可達40℃以上。
3.出汗期:高熱後期,顏面手心微汗,隨後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濕透,約2~3小時體溫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覺舒適,但十分睏倦,常安然入睡。
(二)三日瘧:發作與間日瘧相似,但為三日發作一次,發作多在早晨,持續4~6小時。脾大貧血較輕,但復發率高,且常有蛋白尿,尤其兒童感染,可形成瘧疾腎病。三日瘧易混合感染,此刻病情重很難自愈。
檢查
1.血象: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後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後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並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1)血液塗片(溥片可厚片)染色查瘧原蟲。
(2)骨髓塗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3.血清學檢查,陽性率可達90%。
治療
(一)基礎治療。
(二)病原治療。病原治療的目的是既要殺滅紅內期的瘧原蟲以控制發作,又要殺滅紅外期的瘧原蟲以防止復發,並要殺滅配子體以防止傳播。
1.控制發作。
(1)氯喹,是目前控制發作的首選葯。
(2)其它新葯:磷酸咯啶,磷酸咯萘啶。
2.惡性瘧原蟲的抗葯性。
氯喹。對有抗性者應選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聯合用葯。
3.防止復發和傳播。
磷酸伯氨喹啉(簡稱伯喹):本品能殺滅紅細胞外期原蟲及配子體,故可防止復發和傳播。(轉載)
⑶ 瘧疾應該怎樣預防
關於瘧疾的預防:
第一、我們可以管理好傳染源,對瘧疾患者進行隔離治療,防止蚊子叮咬患者傳播瘧疾;
第二、切斷瘧疾的傳播途徑,如果在高瘧區,可以使用一些防蚊的措施或者滅蚊劑;
第三、葯物預防,可以服用哌喹、甲氟喹、乙胺嘧啶這些來進行預防;
第四:保護易感人群。
⑷ 怎樣防治瘧疾
瘧疾可出現並發症,如黑尿熱、腎病和脾腫大等。黑尿熱主要表現特點是尿呈現黑褐色(醬油樣尿)、腰痛;腎病主要特點是高血壓、浮腫、尿化驗檢查可見蛋白尿等等。所以不可輕視瘧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無嚴重並發症的普通瘧疾,經過抗瘧葯治療後,一般均可安全而迅速地控制發作。凶險型瘧疾,只要診斷和搶救及時,絕大多數預後良好。
現有的各種抗瘧葯,還沒有一種對各種瘧原蟲及不同蟲株都有同樣的效果,同一蟲株原蟲在不同地區或處在不同免疫狀態人群中,對葯物的反應也不一樣。控制臨床發作、消滅裂殖體的葯物有氯喹、哌喹、甲氟喹、咯萘啶、青蒿素、奎寧等;預防復發和傳播的葯物有伯氨喹啉;主要用於預防的葯物有乙胺嘧啶。具體的用葯方法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滅蚊、防蚊是預防瘧疾的重要環節,應採用各種措施消滅蚊蟲,消滅蚊子孳生場所,如治理地溝、水溝,破壞孑孓的滋生環境;噴灑化學葯物殺滅幼蟲和成蟲;利用自然天敵和致病的寄生蟲消滅蚊蟲。防止蚊子叮咬,使用蚊帳,安置紗窗紗門,室內噴灑殺蚊劑,使用驅蚊片;在皮膚暴露部位塗擦驅蚊劑等方法,都能有效地防止蚊蟲傳播瘧疾。我國南方地區用菊酯類殺蟲劑噴灑蚊帳和窗簾也取得防蚊的很好效果。
⑸ 瘧疾病毒是如何通過蚊蟲傳播的,人類應該怎樣預防
瘧疾,幾年前在非洲大陸還是一種讓人聞風喪膽的傳染性疾病,這種疾病主要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早在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組統計數據稱,在2012年全球有2.07億瘧疾病例,有62.7萬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其中大部分是兒童。
⑹ 全國瘧疾日的瘧疾防治小知識
瘧疾,俗稱「打擺子」、「瘴氣」、「冷熱病」,此病為夏秋之季最常見的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引起瘧疾的病原體是瘧原蟲,瘧原蟲是一種很小的寄生蟲,由蚊子傳播,當蚊子咬人吸血時,把瘧原蟲帶入人體血液,引起傳播流行。寄生於人體的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在我國,間日瘧原蟲較常見。
一、瘧疾的傳染源
現症病人或者無症狀帶蟲者,當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體時才具有傳染性。
二、瘧疾是怎樣傳播的
瘧疾的傳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叮刺吸人患者或帶蟲者的血後,再叮刺吸人正常人的血時,就將瘧原蟲傳給後者。
瘧疾的流行與當地的溫度、雨量是否適合蚊蟲和瘧原蟲的發育、繁殖關系密切。瘧疾流行的季節往往氣候溫曖、雨量較多,蚊蟲能大量繁殖。
非瘧疾流行區的人對瘧疾抵抗力弱,當進人流行區時易感染瘧疾。流行區的患者或帶蟲者進人非流行區時易傳播瘧疾。所以,人口流動容易造成瘧疾的傳播。
另外還可因胎盤受損或在分娩過程中,患瘧疾或帶瘧原蟲的母體的血污染貽兒傷口,由母體傳給胎兒,造成先天性瘧疾,也可經輸血傳播。
三、瘧疾的臨床表現
瘧疾根據發作周期可分為間日症、惡性症和三日瘧三種。得了瘧疾以後最主要的症狀是「發冷」,並且發抖得很厲害,這在醫學上叫做「寒戰」,大約持續幾分鍾左右就開始發高燒了,熱度可以高達40℃,大約經過了3~4小時以後就出大汗,體溫逐漸下降到正常。除了發冷、發燒以外,病人常常感到無力、疲乏、不想吃東西,頭暈、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時可出現抽風。重症瘧疾病人,可見昏迷、譫語、脖硬、危及生命。
四、如何預防和控制瘧疾
1.患了瘧疾,應及時治療,常用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殺滅血液中的瘧原蟲,伯喹能殺滅肝臟中的瘧原蟲和血中配子體。服用方法是二葯合用,連服8天。為了防止復發,第二年春天,還須進行休止期治療,以達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葯物來預防瘧疾。目前常用來預防瘧疾的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葯一次就可以達到預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經常服用。治療惡性瘧使用蒿甲醚、雙氫青蒿素療效較好。
2.除了葯物預防外,關鍵是要做好防蚊、滅蚊。應清除垃圾、雜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掛好門簾、窗紗、晚上睡覺時放下蚊帳;可噴灑DDV、滅蚊靈,也可點蚊香、滅蚊片及艾蒿等。
3.由於瘧疾的傳染來源主要是患瘧疾的病人和帶蟲的人,故要積極治療瘧疾病人和帶蟲的人。
⑺ 瘧疾如何預防
【預防】
1.控制傳染源健全疫情報告,根治瘧疾現症患者及帶瘧原蟲者。
2.切斷傳播途徑主要是消滅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蟲孳生場所及使用殺蟲葯物。個人防護可應用驅避劑或蚊帳等,避免被蚊蟲叮咬。
3.提高人群抗病力瘧疾疫苗接種有可能降低本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但由於瘧原蟲抗原的多樣性,給疫苗研製帶來較大困難。目前研製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和基因疫苗,尚未能供現場應用。
瘧疾疫苗、艾滋病疫苗與結核病疫苗已成為全球優先發展的三大疫苗。我國自主研製的「重組瘧疾疫苗」已獲得國家葯品監督局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批准,進入臨床試驗。
化學葯物預防是目前較常應用的措施。對高瘧區的健康人群及外來人群可酌情選用。常用氯喹,口服0.3g/次,1次/周。在耐氯喹瘧疾流行區,可用甲氟喹0.25g/次,1次/周。亦可選用乙胺嘧啶25mg/次,或多西環素0.2g/次,1次/周。
提富樂喹(tafenoquine)是一種8-氨喹類抗瘧葯,曾在迦納用安慰劑對G6PD正常的人和非妊娠婦女做過預防惡性瘧的隨機、雙盲研究,結果顯示在用葯的13周內,每周口服25mg組的預防效果為32%,50mg組為84%,100mg組為87%,200mg組為86%,不良反應少而輕,認為是一種較好的惡性瘧預防用葯。
目前正廣泛用於臨床病例治療的青蒿琥酯不宜用作瘧疾預防葯物,以免瘧原蟲對它產生耐葯性,從而縮短其臨床應用周期。
⑻ 怎樣預防瘧疾
瘧原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經瘧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本病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於夏秋季發病較多。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並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瘧疾多呈周期性發作,表現為間歇性寒熱發作。一般在發作時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寒戰持續約10分鍾至2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面色潮紅,皮膚乾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2~6小時後,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復上述間歇性定時寒戰、高熱發作。
嬰幼兒瘧疾發熱多不規則,可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熱前可以沒有寒戰表現,或僅有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等症狀。嬰幼兒瘧疾高熱時往往容易發生驚厥。
治療瘧疾應採用抗瘧原蟲葯物,如氯喹、奎寧、青蒿素等。瘧疾仍然是當今人類的最大殺手之一。「瘧疾」一詞在拉丁語中的含義是「壞的空氣」,甚至古羅馬人就意識到應避開某些沼澤地區的瘴氣。但是,瘧疾並不是由帶病菌的空氣、而是由不流動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羅納德·羅斯在1892年懷疑的那樣。在瘧疾患者休內發現了一種大小如紅細胞的寄生蟲。它是如何侵入人體的?羅斯設法
追蹤這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它先存在於蚊子的胃內。在那兒繁殖後,這的幼蟲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內。當蚊子叮人時,唾液中的寄生蟲隨之進入人體的血液中。幾周之後,被感染的人就會出現瘧疾特有的發熱和寒戰而病倒。這種發熱呈一過性,並且反復發作。羅斯的研究並沒有治癒瘧疾。一旦找到瘧疾的病因,人們就能夠設法消滅在沼澤里繁殖的蚊子。只有雌性蚊子才叮人吸血,用來使這的卵健全成長。所以,只有雌性蚊子才會傳播瘧疾。
瘧疾現在幾乎已經在城市和城鎮內絕跡的,但仍然流行於許多農村地區,特別是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的農村。奎寧是最古老的治療瘧疾的葯物。作為唯一有效的葯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預防仍然是對付瘧疾最好武器。如今在瘧疾流行的地區旅遊,當有蚊子出沒時,人們應該服用抗瘧葯,並使驅蚊劑來避免蚊子的叮咬。瘧疾(malaria)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污染病。臨床上以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寒戰、高熱、出汗退熱,以及貧血和脾大為特點。因原蟲株、感染程度、免疫狀況和機體反應性等差異,臨床症狀和發作規律表現不一。
瘧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遠在公元2000年前《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瘧論篇》和《刺論篇》等專篇論述瘧疾的病因、症狀和療法,並從發作規律上分為「日作」、「間日作」與「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國人laveran在瘧疾病人血清中發現瘧原蟲;1897年英國人ross發現蚊蟲與傳播瘧疾的關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瘧疾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於瘧疾者愈200萬人。我國解放前瘧疾連年流行,尤其南方,由於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後,全國建立了瘧疾防治機構,廣泛開展了瘧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瘧疾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⑼ 瘧疾怎麼預防以及根治
根治傳染源
對已發病的瘧疾病人應及時給予根治。堅持按時、按量應用氯喹及伯氨喹聯合治療。對兩年內曾患過瘧疾,或雖未患過瘧疾,血中查到瘧原蟲的人,應在春季或流行高峰前1個月左右,採用乙胺嘧啶與伯氨喹聯合抗復發治療。乙胺嘧啶8片,連服2日,或伯氨喹3片,連服8日。
滅蚊
預防瘧疾的主要環節是滅蚊,消滅按蚊幼蟲及其孽生場所,清除積水和雜草,進行稻田滅蚊和生物滅蚊。用敵敵畏、馬拉硫磷等殺蟲劑噴灑,敵敵畏熏蒸滅成蚊。針對具有越冬期的蚊種,採用季節性滅蚊,早春在畜圈、淺水孽生地、宿舍噴灑殺蟲劑;稻田滅蚊重點在夏秋季;秋末冬初可在畜圈噴灑殺蟲劑。
保護易感人群
用蚊煙、蚊帳、紗門、紗窗、噴灑滅蚊和塗抹驅避劑,如驅蚊靈、驅蚊油、避蚊霜、驅蚊膏等防蚊,可防止或減少蚊子叮咬和吸血的機會。
對高瘧區與暴發流行區的人群和流行地區的外來人群,可酌情選用: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或加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氯喹0.3g,每周1次;哌喹0.6g,2周~4周1次;甲氟喹0.25g,每周一次;伯氨喹每日1次,每次2片,服14日。接受輸血者可服氯喹1片,連服3日~5日。
疫苗預防
抗瘧原蟲的疫苗正在研究和試驗之中。
⑽ 預防瘧疾的方法有哪些發現有人患瘧疾該如何處理
瘧疾,俗稱「盪子」,是夏秋季最常見的傳染病。其病原體是寄生在人體肝細胞和紅細胞內的瘧原蟲,其傳播者主要是蚊子。瘧疾的主要症狀是發冷和顫抖。幾分鍾左右開始發高燒,最高可達40℃。出汗3 ~ 4小時左右,體溫逐漸降至正常。除了寒戰和發燒,病人經常感到虛弱、疲倦、頭暈和不想吃東西。如果你是個孩子,你有時可能會抽搐。重症瘧疾患者可能會昏迷,胡說八道,脖子僵硬,甚至危及生命。對於瘧疾的預防,關鍵是防蚊滅蚊。垃圾和雜草應清除,污水坑應填滿。
青蒿素是治療瘧疾耐葯性的最佳葯物,基於青蒿素的聯合治療也是目前治療瘧疾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青蒿素的其他葯理作用被發現和應用越來越多,如抗腫瘤、治療肺動脈高壓、抗糖尿病、胚胎毒性、抗真菌、免疫調節、抗病毒、抗炎、抗肺纖維化、抗菌和心血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