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防災減災小知識:地震來了怎麼辦
地震來了怎麼辦?答案是:鎮靜自若,就地避震!
國內外許多震例表明: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鍾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從你意識到「這是一次地震」到你完全被地震控制之間,你有十幾秒鍾的時間可以作出正確躲藏的抉擇。所以,當機立斷的十幾秒鍾至關重要。
當地震尤其是強烈地震發生時,人們受異常心理的驅使,會茫然若失,條件反射式地採取本能行動,即恐慌和亂跑,這種本能行動必須加以制止。歷史經驗表明:「保持鎮靜」、「避免驚慌」、「就近躲避」,可以把傷亡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
當你正在樓房內時,應保持頭腦冷靜,就地選擇避震地方,並迅速遠離外牆及其門窗。可選擇廚房、浴室、廁所、樓梯間等開間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千萬不要外逃或從樓上跳下,也不能使用電梯。如果你在辦公樓里,就趕緊躲到辦公桌下,不可站立和蹦跳,並盡量降低重心。地震過後應迅速撤離辦公室,撤離時要走樓梯。
當你正在公共場所時,最忌慌亂。地震時處在車站、商店、地鐵等場所的人員,切忌亂逃生,應就地擇物(排椅、櫃架、桌凳等)躲藏,伏而待定。如在飯館中就藏到桌子下;在劇院、體育館、體育場或競技場內,就躲在排椅之間。
當你正在戶外時,請牢記:就停留在開闊的地方,遠離高處可能掉下東西的建築物或上懸著高壓電線的地方。震時照明最好用手電筒,不要使用蠟燭、火柴等明火。
地震時汽車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地震開始時,假如你正在駕駛汽車,就請小心地減速把車停在路邊,不要停在電線桿、路燈、橋或高層建築物下。假如你正在橋上駕車,那麼就請保持低速行駛,使你與後面的汽車拉開距離,然後停下來,系好安全帶滯留在車內。騎在自行車上的人遇到地震,會使重心不穩,左右搖擺,難以控制,要趕快下車,按上下道順序停放並就地蹲下。一定要注意防止上空飛落物的襲擊。
② 怎樣防災減災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③ 有沒有有關防災減災的摘抄
今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為在我校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防災減災知識,增強師生的公共安全意識,提高師生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據區教育局要求,特製定本方案:
一、設立「防災減災日」的重要意義
今年是汶川地震三周年。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二、活動主題
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應急應對能力。
三、活動重點
防災減災知識進課堂。
四、宣傳內容
(一)宣傳介紹各類突發事件的種類、特點和危害,普及防災減災的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的應急常識。
(二)宣傳介紹《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的重要內容。
(三)宣傳介紹應對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方法、採用的各種應對措施。
五、宣傳形式
(一)集中宣傳。宣傳周期間,通過設立宣傳展板、板報、發放宣傳資料、舉辦知識講座、開展防災減災主題班會、觀看展覽和專題片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活動。
(二)開展演練。5月12日為我校「防震演練日」,開展演練前各班必須做好演練前的安全教育工作,要精心組織,制定詳細的演練方案,保證演練萬無一失。
六、活動安排
各班級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多媒體設備廣泛宣傳《突發事件應對法》,防災減災常識和應對處置重特大突發事件情況,特別是要對地震災害、防汛抗洪救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應急知識進行講授。組織學生學習應急知識,分別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避險、自救互救等常識進行教育。
我校師生會克服時間緊迫的影響,精心組織制定具體的宣傳周活動計劃,採取有效形式,確保宣傳效果。通過宣傳,增強公共安全意識,提高師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④ 地震防災減災知識講座觀後感
今天下午班會課上,我們觀看了《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知識講座》,通過觀看講座,讓我了解了當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怎樣去避震、面對火災怎麼逃生自救等安全問題。雖然天災是難以避免的,如果我們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識後,在災難降臨時我們就能有更多獲救機會。
通過講座,讓我學到了許多有關地震、游泳、火災等方面的安全知識及其它方面的注意事項。比如在發生地震時就在老師的指揮下跑出教室,或躲在桌子底下。在遇到火災時,就用濕毛巾捂住鼻口,沿著安全路線迅速逃跑。其次講了,在道路上行走就注意:不要在馬路上看書,不要在馬路上玩耍,不要橫跨護欄,不要在馬路上打鬧,不要橫穿馬路。最後講了中小學生在游泳時,必須和大人一起去,不要在游泳池裡打鬧,不要成群結隊去河裡游泳。我還知道了在發生自然災害時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人。
通過對安全知識的了解,讓我明白了面對無情的自然災害時,我們應該坦然的去面對。此時我想到那些在汶川地震中能自救的人們,因為他們知道一些地震自救常識,才能能倖存下來。
通過這次的講座,也讓我懂得了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時刻把安全銘記在心!!評論(2)|贊同72012-05-13 16:08熱心網友今天下午班會課上,我們觀看了《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知識講座》,通過觀看講座,讓我了解了當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怎樣去避震、面對火災怎麼逃生自救等安全問題。雖然天災是難以避免的,如果我們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識後,在災難降臨時我們就能有更多獲救機會。
通過講座,讓我學到了許多有關地震、游泳、火災等方面的安全知識及其它方面的注意事項。比如在發生地震時就在老師的指揮下跑出教室,或躲在桌子底下。在遇到火災時,就用濕毛巾捂住鼻口,沿著安全路線迅速逃跑。其次講了,在道路上行走就注意:不要在馬路上看書,不要在馬路上玩耍,不要橫跨護欄,不要在馬路上打鬧,不要橫穿馬路。最後講了中小學生在游泳時,必須和大人一起去,不要在游泳池裡打鬧,不要成群結隊去河裡游泳。我還知道了在發生自然災害時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人。
通過對安全知識的了解,讓我明白了面對無情的自然災害時,我們應該坦然的去面對。此時我想到那些在汶川地震中能自救的人們,因為他們知道一些地震自救常識,才能能倖存下來。
通過這次的講座,也讓我懂得了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時刻把安全銘記在心!!評論|贊同22012-05-13 17:02熱心網友今天下午班會課上,我們觀看了《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知識講座》,通過觀看講座,讓我了解了當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怎樣去避震、面對火災怎麼逃生自救等安全問題。雖然天災是難以避免的,如果我們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識後,在災難降臨時我們就能有更多獲救機會。
通過講座,讓我學到了許多有關地震、游泳、火災等方面的安全知識及其它方面的注意事項。比如在發生地震時就在老師的指揮下跑出教室,或躲在桌子底下。在遇到火災時,就用濕毛巾捂住鼻口,沿著安全路線迅速逃跑。其次講了,在道路上行走就注意:不要在馬路上看書,不要在馬路上玩耍,不要橫跨護欄,不要在馬路上打鬧,不要橫穿馬路。最後講了中小學生在游泳時,必須和大人一起去,不要在游泳池裡打鬧,不要成群結隊去河裡游泳。我還知道了在發生自然災害時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人。
通過對安全知識的了解,讓我明白了面對無情的自然災害時,我們應該坦然的去面對。此時我想到那些在汶川地震中能自救的人們,因為他們知道一些地震自救常識,才能能倖存下來。
通過這次的講座,也讓我懂得了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時刻把安全銘記在心!!評論(1)|贊同22009-10-21 18:17陸遠好棒|四級45456評論|贊同32009-10-20 21:45熱心網友對不起啊,我沒有,(*^__^*) 嘻嘻……評論(1)|贊同2其他類似問題
- 2010-10-06鄭州六套 安全知識講座 怎樣避免地震
⑤ 怎樣做好防災減災
本世紀末,全球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已達110餘個,其中有40%位於構造板塊邊界200公里以內,或靠近過去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區。44個左右的大城市已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就有28個。從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開始,到1999年為止,死亡人數達50餘萬,財產損失約3750億美元,影響經濟產值(停工停產、外貿等)1800億美元。 另外,從聯合國人口報告統計來看,有30億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發展中國家城市佔80%)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中,預計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險區的人口還會增加1倍。 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必須的,應積極有效地計劃、實施防災減災工作。 怎樣才能最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25個多地震國家都曾採取過各種抗、防、救措施,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經驗。 一些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如美國加州聖安德烈斯大斷層上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日本東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帶),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災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之間的協作,並在政府指導下,共同採取措施減輕未來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已經收到一定的實際效果。據估計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7.1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了60%。 可借鑒的多地震國家的經驗 在實施減災措施同時,需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築抗震性能、防震演習、快速通信與運輸,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墨西哥:備用城市通信系統、利用地下空間;美國:整治城市環境(土地利用、活斷層調查等),改進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強地震早期檢驗系統、快速反應救援、保障運輸系統、讓"地震的發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備好了嗎?"成為公民的生活意識。 此外,多震國家必須具備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發展智能建築,安裝強震儀,自救設備、自開自關設備(傳震開關,球形避震屋,高層下滑自控,計算機保安);個人、志願隊、社區、軍隊和政府的快速反應;推廣高中低檔的救災工具設施;參觀地震現場(編制現場考察-社會經濟報表格式);開發建築物地震測檢台;成立社區防震聯合培訓班;開展小型地震演習,安裝警報器;利用GPS、GIS、可視光碟、車載電視系統防災救災;高技術設備的防震;計算機系統的防震;生命線系統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設施;散發地震准備手冊;購買地震保險,個人、公司都參加;建房要選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選用地震警報器,購置自救、自保護、逃生器具;群測群防;編制關於城市的、社區的、公司的、工廠的、家庭的、個人的地震抗震防災規劃和准備計劃;普及地震理論與應用教材;防災減災所用圖表匯集;地震預防手冊;地震救援自願組織;地震慈善救濟(紅十字會救災統計資料庫資料);軍隊應急響應的經驗教訓。 究竟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據統計,從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災害的種類增加了4倍,現有14種;在同一時期經濟損失增加了6倍,保險損失共增加了14倍。這種趨勢表明,減災戰略和計劃比預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長,高價值設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識、技術、投資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略應表達為要象重視國家安全那樣,重視地震安全,增強減災能力。 從各個國家的防災減災行動中可以看出國際間的合作和政府與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從上到下的減災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預測預警系統;建立災害評估系統;建立應急救援系統和建立震後恢復重建系統,把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協調起來,獲得減災效果。 政府還要告訴大眾和決策部門,防震減災應做什麼,包括: 學習災害提供的經驗;購買地震災害保險,利用法律保護自己;普及宣傳教育,提供各類防抗小冊子;改進各類地震信息的傳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術手段供選擇使用;公開承認人類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錯誤,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識與知識;多學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與應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總結出防災減災管理工作的運作準則可分為:人才、資金、物資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傳播和運輸保障;實用的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改進。 最後產生的防災規劃應具備以下特徵 一、從個人方面 (1)認識和承認災害的存在; (2)用現有知識主動行動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術、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心理、軍事、國際相結合的災害整體觀念。 二、從有關決策部門方面 (1)理論與應用、新概念與新技術的結合而不是分割; (2)應急資源協同與准備,自主決策、自主保障; (3)預估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困難,准備解決的方案,加速緊急狀態下的快速反應行動。 三、從政府方面 (1)組織協調:政府、單位、社區、家庭、個人; (2)城市功能的整備與發揮、維修與重建; (3)實際需要與供給 補充: 1、申請單位填報《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 2、區 地震局 受理《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經審查:屬一般建設工程的,即時辦理審批手續;屬對 地震監測 設施和觀測環境造成影響的項目,依據 法律法規 規定,進行審核,作出相應的審批意見;屬必須依法通過 地震安全性評價 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建設工程,即時確定並提出該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技術等級,同時,申請單位填寫《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告知 承諾書 》。 3、在承諾期限內,申請單位自行委託有相應資質的單位(被委託單位確定後,應經本局對其資質和上崗人員進行登記驗證,否則視為無效),按區地震局確定的技術等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4、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結束後,申請單位提交經評審機構評審通過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區地震局受理後,三日內辦結審批手續。 5、對不需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中的審批意見進行 抗震設計 ,區地震局將對審批意見的執行情況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對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地震部門審批的技術等級等要求,並在承諾的期限內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否則,區地震局將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建設單位實施處罰。 補充: 提供單位提供評價報告和有資質的單位的登記驗證。評 審單 位需要評審意見和簽名。
⑥ 瑤溪街道的防災減災
該街道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今年以來,先後成立創建省級氣象防災減災示範街道工作領導小組和氣象災害應急准備工作領導小組,組建起近百人的氣象服務隊伍,實行政府、部門、各村三級聯動,編制出了一張氣象服務無縫網。為保障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該街道從多個方面研究制定各單位和村的目標責任制考核標准,設立了獎懲制度。該街道根據本地實際,突出防災減災重點,調整災害應急處置措施和應急人員隊伍,特別對台風、暴雨等經常發生的重特大氣象災害,完善了《瑤溪街道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防汛防颱抗旱應急預案》等各類災害應急預案,各村也相應制定應急預案,並組織了1次氣象防災減災應急演練和2次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講座,發放宣傳資料1000多份,在各村及重點地段張貼宣傳資料50份,切實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在市氣象局和區防汛辦、氣象辦的大力支持下,該街道建立了電子氣象顯示屏,安裝了氣象防汛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軟體,並逐步完善了氣象檢測信息的基礎設施,同時拓展渠道,完善氣象監測預警信息的接收與發布能力建設,尋求各類氣象監測預警信息的接收對接工作,充分發揮手機、農民信箱和信息電子屏在氣象信息接收上的優勢。在氣象監測預警信息的發布上,充實了農民信箱接收人員,並依託農民信箱和廣播村村響系統等平台,建立健全農民信箱和農村高音喇叭氣象信息發布機制,實現了氣象服務信息「進政府、進農村、進企業、進部門、進學校」。
⑦ 你希望通過哪些途徑接受防災減災教育
1、通過圖片、影像資料、視頻接受防災減災教育
2、通過防災減災教育的模擬演練
3、老師專家的講座
⑧ 防災減災知識講座聽後感
消防安全講座後的感想
今天單位舉辦了消防安全講座,聽完講座後才意識到以前對消防安全是多麼無知和盲目,雖說心裡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也會時時關心家裡的安全是否做
得到位,有沒潛在危險。但認真聽完教官一例例因麻痹大意或無知造成的揪心而殘酷的實例,一組組統計得出的因火災事故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和無數傷
亡換來的天文數據,才意識到危險原來離我們是如此的近。也才意識到我對消防方面的知識是如此無知,難怪平時會大膽又安心,認為自己遠離危險,已
經做到防患於未然,原來這都是無知讓我如此膽大。
我想無需例舉曾經發生過的火災是如何可怕,造成的災害和給親人的傷痛是如何巨大,每天我們通過媒體耳聞目睹的災難已經夠讓我們揪心和恐懼
了,為何不能給予我們警醒和提示呢?有句話說得好:壞事寧可耳聞不要眼見。天災我們無法躲避,人禍我們為何不可以主動去防?為何我們不能從身邊
的點滴做起,只為保護我們自己的親人?
下班回家後我想將今天聽課的感想和收獲告訴我的家人,讓他們也能從中學習到防災避險的常識,哪知在我激動而又熱情的講述後換來的卻是他們莫
明其妙的冷笑,我理解這是因為他們沒能親自聽課,未曾深切感受到發生火災後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傷痛,認為我的熱情有點過熱,太過小題大做。從這點
我也多少體會到今天教官講課時的心情不知會比我此時要難過和無奈多少倍。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職業和熱情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盡力將安全這顆種
子深植在人們的心裡。因此我就有了許多的感想:單憑偶爾組織有限的人員聽課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認識和支持,從每一個個體做起相信
意外災害就會降到最小,那樣,傷心、痛苦的眼淚就會少流許多,也無需承受親人因意外災害永別的傷痛了……
也許現在要想做到人人防微杜漸還不可能,單憑自覺自願也不行,因為我們的認識還沒到那種境界,必要情況下也需要一點強制措施,有時善意的懲
罰還是必要的。不知參加過類似講課的朋友們是否會有同感?如果贊同就請一道加入到這個隊伍來,一起努力強化我們的安全意識,不說大的,單憑一己
私心也是值得得!
需自己稍作修改!
⑨ 社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有哪些方面的內容
近幾年,我國多次經歷破壞性特別嚴重的各類自然災害,生命和財產損失都相當嚴重,很多市民對於自然災害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在災難來臨之時盡量減少損失知之甚少,一些中小學生更是認為學校的防災減災教育更是像背課文一樣,許多學生都不能對這些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解.為什麼在面對如此之多的血的教訓的時候,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還是如此薄弱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不夠到位.相當多數的市民對國家防震減災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如何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知之甚少,再加上呼和浩特市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特別重大的自然災害,更使廣大市民存有僥幸心理,沒有主動了解防災減災知識的需求.而目前直接進行的防災減災宣傳規模不大、影響不廣,僅限於在某些特殊的日子裡集中的進行,形式也比較單調,宣傳的內容雖然非常具有使用價值,但是難以引起市民們的充分重視.二是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不到位.街道和社區缺乏具備專業知識的防災減災工作人員,僅僅依靠一般性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無法建立防災減災宣傳的長效機制,也就不能潛移默化的將防災減災意識和知識灌輸到每一名市民的腦海中.三是防災減災演練活動進行的不夠積極.防災減災的演練僅在某些特定的時間作為一種紀念活動來進行,致使廣大市民並不熟悉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等一系列防災減災的重要方式方法,在真正的災害來臨之時只能是慌了手腳.基於以上原因,在提高市民防災減災意識方面,街道和社區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著力提高居民防災減災意識:一是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活動.街道和社區要積極尋找恰當契機,大力弘揚我國傳統防災減災文化,大力弘揚近年來在應對汶川、玉樹地震中凝聚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在應對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彰顯的抗洪救災精神.要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場所、重特大自然災害遺址和有關紀念館的教育、警示作用.要通過組織現場觀摩學習、舉辦專題知識講座、在新聞媒體開設專欄專題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活動,努力營造全民參與防災減災的文化氛圍.二是大力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要加強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知識、技能的普及,編制、出版符合行業或地區災害風險特點的防災減災知識讀物、影視作品,通過張貼海報、放置展板、分發資料、現場咨詢等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活動.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優勢,推動防災減災知識和政策法規宣教進機關、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家庭.要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三是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演練活動.要針對潛在災害風險和區域災害特點,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開展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風防雷、地質災害防禦、消防安全、事故防範、衛生防疫等方面的應急演練活動.有條件的地方要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應急救災演練,讓群眾了解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熟悉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提高社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演練活動要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加強宣傳力度,形成聲勢,擴大影響.要想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單憑政府一家之力,收效甚微.西街街道辦事處秦瑤 供稿
⑩ 你希望通過哪些途徑接受防災減災教育
摘要 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