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殘疾人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農村改造知識大全 2024-11-19 01:26:00
醫學檢驗基本知識大全 2024-11-19 00:45:59

殘疾人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6-16 04:23:39

Ⅰ 開展與智力殘疾人的志願活動有哪些

一是開展殘疾人日常生活志願服務。呼籲殘疾人左鄰右舍時刻關注殘疾人日常生活,給予殘疾人必要的扶持和幫助,志願為殘疾人提供衛生清潔、洗衣做飯、買菜買糧、家電維修、房屋修葺、看病就醫、幫助外出等服務。
二是開展殘疾人康復照料志願服務。主要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服務機構,經常性地組織助殘志願者開展殘疾人康復知識講座,為殘疾人免費進行健康體檢,為社區居住的殘疾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對社區志願者進行盲文、手語、康復器具使用等方面知識培訓。
三是開展殘疾人就業指導志願服務。組織志願者積極為殘疾人提供求職、失業登記、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日常就業服務。依託就業機構和培訓機構,組織志願者對殘疾人進行就業培訓。
四是開展殘疾人法律援助志願服務。組織有法律知識的志願者,為有需要的殘疾人提供法律服務,幫助殘疾人解決法律方面的難題,推動殘疾人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鄰里相扶﹄八項志願服務
五是開展殘疾人文體健身志願服務。依託社區殘疾人活動場所、社區居民健身活動設施,組織志願者經常性地開展「陪殘疾人讀書」、「為盲人講電影」、「送文化進社區」、「殘疾人特殊藝術輔導」等活動。以支教助學為主要內容開展扶殘助學等志願服務。
六是開展殘疾人「陽光夥伴」志願服務。根據殘疾人的心理需求,組織有心理專業特長的志願者對殘疾人進行心理撫慰,幫助殘疾人解決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七是開展殘疾人網路文明傳播志願服務。組織志願者廣泛開展網路文明傳播,積極傳播扶殘助殘和殘疾人自立自強的先進事跡,倡導建立現代文明的殘疾人觀,呼籲民眾關心、愛護殘疾人,尊重、理解殘疾人。
八是開展愛心募捐志願服務。開展慈善捐贈活動,動員社會愛心人士、企業、機構等捐款捐物,用於支持各類志願助殘活動,對現有基礎上的志願助殘服務站(點)進行建設,以幫助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募集包括就業崗位等各種助殘資源。

Ⅱ 大功告成!助殘翻譯的最後一部分,謝謝幫助的人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used to esteem community as their livng environment, and it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this environment. We all live in a particular community, contact with others and form an interactional net. A community is a little society, you can meet this kind of problem or that, which you have to resort to laws for solution. We define a community as the most basic measurement, in which we can actively launch law-publicity programs in order to make more people know and pay attention to law. The significance of widespread radioactive effect of this publicity is self-evident. Basing on this point, we 紅丹丹 "law and the disable" program working group, together with the Deaf Association of Fengtai District, held an publicizing activity titled "popularizing law into community" in September 23, 2005.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ublicity was: using exhibiting boards to show spectators vividly with pictures and words, projecting video about "law and the disable" recorded in all previous activities, and through dactylology interpreters presenting our attendees with the state of this activity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n Disabled Persons".紅丹丹 held a lot of law-popularizing activities like this in the season 2004-2005. This time the activity attracted more than 50 community residents to attend, including many those without disabilities. The activity lasted only 2 hours, but reached our aim, and worked a lot.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vity: pulicizing "law and the disable" activities with the limit of community, enlarging the popularity of "law and the disable" activities, making more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learn, know and master law knowledge, and prompting the formation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their citizenship, in order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ummary of this activity

The activity was held in a community activity center.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for "law and the disable" activity to change its form from auditory and get into community for publicy. Though not coming to any intensive conclusions, yet we could give the spectators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law and disable" activity. Some of the attendees had come to our auditory before, and this activity found a great echo. The atendees thought, for the disability and the lack of confidence, many disabled persons knew little about the society and scarcely ever made any contact with the law, so it was quit necessary to hold such an activity.A lot of people actively required ring the activity that we should continue "law and disability" activities. They wanted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law, and wished our activities could retain our energy systematically and continually, and could be held more.

# 經檢查,無語法及拼寫錯誤,請放心使用。

Ⅲ 全國助殘日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殘疾人朋友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規定,每年五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助殘日」。今年5月20日是第25次「全國助殘日」,這節日,不僅是殘疾人、殘疾人親屬以及殘疾人工作者的一個重大節日,也是促進殘疾人與其他公民之間理解和交流的一個活動契機。

殘疾人事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問題關系社會穩定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市委、政府一向關心殘疾人,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把殘疾人工作納入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作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

結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實施「民心工程」過程中,助殘濟困,在全社會逐漸形成關心殘疾人、關心殘疾人事業的良好氛圍,日益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理解和大力支持,使我市殘疾人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文化生活、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殘疾人地位有了明顯提高。

同志們、朋友們,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在廣大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殘疾人事業一定會蓬勃發展,讓我們共同為全市殘疾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為建設幸福繁榮、和諧美好的呼倫貝爾而努力奮斗!

Ⅳ 張海迪,桑蘭,霍金,邰麗華,胡一舟……

張海迪歲的張海迪因患有脊髓病,無論做什麼事情她都只能在輪椅上進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術,手術後她只能一動不動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學習知識,她從鏡子裡面看書。就這樣,她自學了小學、中學的課本,後來又開始自學英語。她對自己要求嚴格,因此進步很快,漸漸地,她開始替有關部門翻譯英語資料。有一次,她翻譯了《海邊診所》。當張海迪捧著厚厚的翻譯稿來到出版社時,老編輯被她深深地感動了。
張海迪給自己立下一個規定:每天背熟10個單詞,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幾下自己的手指。
張海迪(zhāng hǎi dí),女,漢族,1955年9月出生,山東文登人,當代女作家。198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9月參加工作,吉林大學哲學系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肢體殘疾。曾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聯第四屆主席團副主席,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青聯副主席,省殘聯主席團副主席。歷任山東莘縣城關醫院醫生、廣播局無線電修理工,濟南市文聯創作室創作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創作員,中國殘聯第一、二、三屆主席團委員,第三屆肢殘人協會主席,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15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她很堅強!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張海迪學習非常刻苦,曾經自己翻譯過一本10萬多字的外語小說。
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美麗的英語》《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編輯本段]榮譽稱號
張海迪先後被授於各種榮譽稱號:
1981 年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
1982 年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2 年獲聊城地區「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83 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9 年中宣部授予「優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稱號;
1990 年山東團省委授予「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 年中國殘聯授予「自強模範」稱號;
1992 年濟南市政府記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國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稱號,並再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5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模範黨員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被日本 NHK 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2000 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1 年被新華社《環球》雜志評為「環球二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世紀女性」。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編輯本段]關於快樂
快樂是很難的,我們常常為了短暫的快樂,愁苦經年,張海迪更難。張海迪看上去很快樂,哪怕是在最痛的時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燦爛的笑臉。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讓她真正快樂的事。
張海迪現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寫作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但她還在寫。她又做過幾次手術,手術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手術的,她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第一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終於可以解脫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甚至,她很喜歡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軍問她,你這樣坐著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非常難受,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為政協委員,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彌漫開來。
"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麼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還有一個脆弱的海迪。像我這樣一個殘疾女性,身上被弄臟後又無能為力的那種懊惱是你們根本無法想像的。有時我甚至想,沒有我多好。有時出差住在高樓,我就去那裡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這么掉下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麼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樂死。"
"回過頭來想,我的確是個非常頑強的海迪,殘疾對於人類來說是個大痛苦,但總是需要有人來咀嚼,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著,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今天坐在這面窗前,看著眼前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夠像你們一樣,用雙腳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溫馨、親切,找回我以前曾經擁有過的走路的感覺……"
5歲的 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從我們認識張海迪開始,轉眼間20年過去了。現在2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還記得張海迪。現代醫學延續了張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術延續的生命,究竟會有多少光澤呢?20年前,張海迪扼緊命運咽喉的時候,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20年過去了,她是不是還在敲命運的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海迪的內心世界。
[編輯本段]關於名聲
20年前,張海迪擁有了顯赫的名聲。這樣的名聲對於一個演員,一個明星來講,是求之不得的。可惜張海迪不是,張海迪擁有堅強的意志和脆弱的靈魂。
她現在是作家,可是她說:"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學之外的名聲要大 於文學創作的本身……"。她還說,"我從來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學創作的本身。我怎麼樣能夠把我的作品寫的更好……"但是,誰都看得出,她在意的。她總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總覺得自己的書暢銷,是因為自己的名聲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壓榨自己。但是,作為一名殘疾人,她能夠接觸到的社會實在是太有限了,於是,她只好拚命地向自己內心去挖掘,去幻想,在這樣的壓榨和無奈中,張海迪越發痛苦。身體上的痛苦別人看得見,她也說的出來,而這種內心的痛苦,張海迪是說不出的,就算說也來,也沒有人會去關心。
張海迪說:「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麼 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我外在的性格讓人感覺很有親和力,大家一見我就叫姐姐、阿姨,其實在我的內心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沉靜,這是疾病和讀書給予我的。它讓我覺得什麼是最美,什麼是應該追求的,我一直堅信思想著的女性是最美的,而且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點我感受最深刻。
今天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心存感激,15萬封來信,雖然不能一一回復,但它始終在我的心裡,我要感謝所有愛我的、關心我的人。我越來越明白,人們為什麼愛海迪,那是因為在她身上有面對疾病和困難的勇氣,這一點也是我今生的自豪,也許別的方面我還做得不夠,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女性,不管什麼時候都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放棄每一分的努力,回想過去,我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我沒有聲音的時候,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中艱難跋涉的時候。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對我說,海迪你為什麼總是拒絕各種采訪,這樣會讓人猜疑的。我想,我應該沒有聲音,首先我是千千萬萬普通的老百姓中的一員,其次我是個作家。這個職業不需要在前台表演,而是要在幕後、在書桌前思考、學習、研究和寫作,作家的生活不是五光十色,何況我還屬於那種寫作很困難的那一類作家。」
[編輯本段]關於散步
散步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三樣道具:閑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雙腿。這三樣,張海迪都沒有,但她照樣可 以散步,她有丈夫王左良。
她們的散步是這樣的:王佐良推著張海迪,這樣,腿就有了。為避開圍觀的人群,散步的地點就選在自己家裡,這樣,閑散的心情也有了。至於怡人的景色,在張海迪的嘴裡。靠在丈夫背上,張海迪不斷的描述自己想到的風景,一棵樹,是柳樹,柳葉是綠的,一片湖,湖水是藍的,一根電線桿,一陣狂風,一場疾雨……景色在張海迪的描述中歷歷在目。
20年的光陰,夫妻倆就是這樣,一個背,一起說,相濡以沫。10多年,王左良沒有外出理過發,他的發型全是張海迪親自做的。20年,張海迪活在詩意里,活在自己單純的世界裡,王左良是那個讀詩的人。
提到自己的丈夫,海迪說:「他是一位非常沉靜的人。回顧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覺很欣慰。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成績,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從不理會各種猜測,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結婚這么多年了,當他前往加拿大學習的時候,遠隔重洋,我們的書信還會和當年一樣,真有意思。我從來不相信沒有愛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編輯本段]關於如果
--如果當年沒有那個記者發現你,或者說你沒有這樣的社會影響,那麼你今天還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還會戴上碩士帽,還會寫出這么多的書來?
--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話,我是一個健康的人的話,我想我會做的比現在,比今天還要好,我對社會的貢獻要比今天還要大。
--如果你能站起來的話,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想我試試跳舞。真的。這是一個人就是內心深處的一種最大的願望。雖然我這么多年沒有跳過舞,但是我一直沒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現實的舞蹈更美麗。
--如果站起來你想對你丈夫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想像很多家庭主婦一樣做做飯,而不是像這樣坐著。
--如果你不在了,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我要是不在了,我的愛人還是應該再找一個人來陪伴他,再有一個健康的人來陪伴他。

[編輯本段]事跡
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

Ⅳ 我們怎樣認識殘疾人

如何認識殘疾人,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一個國家經濟文化的體現,是社會文明的標志。這里僅從青年學的角度來看,殘疾人與健全人一樣也要經歷人生的青年期這個時期所經歷的一切對一個殘疾人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意義。所以,筆者認為:如何認識殘疾青年也是青年學理論中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對殘疾人認識與研究的歷史過程

對殘疾人科學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經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在古代歐洲,人們把盲、聾、呆、傻者看作是「魔鬼纏身」。奴隸社會開始階段的一些法律規定了從肉體上消滅有各種有缺陷的兒童的條例。一位希臘作家反映當時遺棄嬰兒的情景時寫道:「----衰弱的,畸形的兒童被扔到了台切特附近的深淵中去---」亞里士多德也在《政治學》一書中主張:「----讓那個不準養活任何一個殘廢兒童的法律生效吧!」在奴隸社會後期和中世紀宗教勢力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法律仍禁止盲、聾、啞等異常人參加社會生活。殘疾被看成是「惡毒的精神」的表現,生理上的異常被宣布為「上帝的懲罰」。直到歐洲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之後,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殘疾人做人的權利和社會地位才開始得到承認,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的進步,科學技術飛醫學`教育學、心理學的發展對殘疾人的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人皆有用,人皆平等, 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打破了中世紀封建思想的束縛,為殘疾者的平等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礎, 自然科學特別是解剖學、醫學的發展使一些進步的學者對殘疾人的實質有了唯物主義的認識。

在我國的文化史、科學史上, 對盲、聾、痴等早有記載和描述,公元前八至十一世紀,周朝的鍾鼎文中就有關於刺眼戰俘致.盲的文字記載。古代《禮記簿禮運》中說:「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國勞動人民認為對殘疾人要照顧`托養的思想比歐洲古代對殘疾人要滅絕、殺害的思想進步得多,比歐洲人道主義思想的產生也要早。太平天國後期二位重要人物洪仁千,在他寫的《資政新篇》中提出「興跛盲聾啞院」的主張,並建議: 「有財者自攜資斧,無財者善人助樂,請長教以鼓樂書數雜技,不致為廢人也」。新中國成立後不久,黨和政府將舊的盲聾啞學校進行了改造,把特殊教育納入了整個國家教育體系,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翼聾啞教育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全國盲聾學校已有三百多所,學生近四萬人,智力薄後兒童的教育機構在各地迅速創辦,殘疾人職業學校,殘疾人大學也在各地組建,國家把殘疾兒童的科研工作納入計劃,更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專家從各個角度對殘疾兒童的心理、教育、生理、病理進行了研究,大批的殘疾人特別是殘疾青年走上了工作崗位,我省適合殘疾人就業的福利工廠779個,有近萬名殘疾人就業。但是,殘疾人中的文盲,半文盲達60 %,聾啞兒童的入學率才僅有20 %左右。僅從康復、教育、就業、參與社會這幾個基本壞節來考慮,把對殘疾青年的認識作為青年學范疇的研究也具有十分深遠的社會歷史意義。

二、殘疾青年的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認為一人的價值具有二重性,一是自我價值,即人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具有潛在的勞動能力和自由自覺的創造力。二是社會價值,即人的自我價值的發揮,為社會創造出物質或精神的財富。殘疾人與健全人同樣具有自我價值孔社會價值。一方面,他們中的大多數同樣具備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社會作出貢獻,另一方面,迄今為止,人類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包含了殘疾人能動創造:力的結晶。人類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人化自然」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了人的本質力量, 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牲犧,產生了殘疾人。多年來,由於封建意識的影響和一部分人思想中對殘疾人的偏見,許多人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殘疾人的價值特別是殘疾入的社會價值一人們往往只強調對疾人給予人道的待遇,保障他們能生活下去,強調對他們的「憐憫」、「施捨」、「恩賜」,認為這種「帶有布施和慈善的意味」的活動就是人道主義。其實,這並不是人道主義,而是對殘疾人人格的扭曲,對殘疾人人生價值特別是社會價值的貶低。因此我們在評價殘疾人價值時,必須充分認識殘疾人的社會價值,並把他置身於人類社會的總體價值中來考慮,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全面實現殘疾人的價值。 .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1、殘疾人的產生體現了人類在前進過程中的犧牲。人類在認識社會改造自然的過程咋中不得不承擔一切痛苦和損失。殘疾,就是由:社會成員的一部分去承受這個過程中的痛苦和損失,它凝聚著人類在前進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更有大批的殘疾同志是在保衛祖國的疆場上,在維護社會治安的斗爭中,在為祖國經濟騰飛的勞動崗位上,在搶險救災的壯舉中------光榮致殘的。他們中的一大部分是處在青年時期。由於他們的無私奉獻,使廣大群眾能在安定的環境中幸福的工作、生活、`學習。他們的殘疾從本質上說,是為丫社會、為了國家、為了集體和他人作出的犧牲和貢獻。他們殘疾的本身就是他們個人價值的延伸物, 是他們社會價值的體現。

2、要彌補社會的「殘疾」,就必須充分實現殘疾人的價值。殘疾人的「殘疾」不』只是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殘疾」。社會要彌補這個「殘疾」,就必須充分實現殘疾人的價值,作為對人類整體價值的補充完善。從我國的國情和殘疾人的狀況來看,殘疾人雖然因殘疾受到不利的影響,但如果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實現他們生存的價值,也能為人類社會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他汀是祖國四化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勞動力資源。與此同時, 占社會人口25%因殘疾人的存在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的家庭親屬、朋友等也解脫了後顧之憂,這對於人類的進步,社會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前進,將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3、殘疾人的精神價值反作用於社會,推功著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殘疾人在任何一個價值實現形態上,都帶有明顯的精神價值。他們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素質,他們那種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艱苦學習、工作、生活的事例和高尚的情操,都可以化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反作用於社會,鼓舞、鞭策著健全人,使他們領略到一種嶄新的精神風貌.更充分、更徹底地認識到自己的本質力量,從而轉換為巨大的物質力量。這方面的事實從古到今舉不勝舉,從貝多芬到阿炳,從保爾到張海迪,都用殘疾的身軀譜寫出一曲曲激勵人們奮進的歌,都用他們的行動表現出了殘疾人作為人在社會中的價值。由於生理缺陷,相對於健全人來說,他們對於精神力量的依賴要強得多,我們應當用一個客觀的、社會的標准,對他們進行公正的評價,對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需求給予充分的理解,因為他們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付出幾倍的勞動。為此,在高度重視殘疾人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殘疾人的自身價值,使二者有機地,和諧地統一起來。

三、對殘疾青年認識與研究的意義

殘疾青年的工作是整個青年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這部分人的工作,從政治上實現了憲法賦予的平等權利,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提高全民族素質,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經濟上變消費者為生產者,增加了社會的積極力量,使更多的殘疾青年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既減輕了家庭負擔,又解決了社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青年組織和廣大的青年工作者認識這部分殘疾青年的心理特徵、生理需求,把對殘疾青年的工作列入青年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勞動,鼓勵和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的缺陷,用積極的態度參與社會生活,並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壞境和條件,使他們能與健全人一樣,以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參與社會。還要注意發展殘疾人中的優秀人才,用他們殘而不廢、自尊、自強自愛的精神教育廣大青年,豐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容。使所有的殘疾人能與健全人一樣在青年時期汲取取知識,探索人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今後健康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Ⅵ 劉德華會在殘奧會的開幕式上唱everyone is no.1嗎

[劉德華獻歌]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是歷史上首次由一個組委會舉辦的兩個賽事。北京奧運會落幕不足一月,北京殘奧會就將在2008年9月6日拉開帷幕。目前殘奧會各項籌辦工作正在有序地推進。
推出了殘奧會歌曲
北京殘奧會倒計時一周年時,北京奧組委正式推出了由中國香港歌手劉德華為北京2008年殘奧會創作並演唱的歌曲《Everyone is No.1(每個人都是第一)》。
據北京奧組委殘奧會部副部長王炳暘介紹,這首歌是由劉德華領銜創作並演唱的。歌詞感人,音樂旋律動聽,生動表現了殘疾人運動員的精神世界,既描寫了他們所面臨的艱難與酸楚,也描寫了他們的奮斗與抗爭。這首歌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歌曲徵集評選活動所徵集到的優秀參選作品之一。
除此之外,北京奧組委還先後推出了殘奧會的會徽、口號、吉祥物、體育圖標、火炬傳遞路線、獎牌,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了發布,向全世界進行宣傳推廣,特別在天壇、八達嶺長城,中華世紀壇分別舉行了會徽、吉祥物發布和倒計時一周年的慶典,將殘奧理念深入人心。
北京奧組委還將精心地策劃、組織北京殘奧會開閉幕式和火炬傳遞活動,向世界奉獻精彩。北京奧組委還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了奧林匹克示範校建設工作,組織學生參觀殘奧會知識展覽,聽取殘奧及殘疾人知識講座報告會等。在北京殘奧會比賽期間還將廣泛開展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包括向學生提供低價位的門票。

Ⅶ 邯鄲市今年助殘日有活動嗎

5月21日是全國第27個助殘日,邯鄲市殘聯肢殘人協會在趙苑公園南門廣場舉辦「無障礙游園·健康成就小康」主題活動。

省殘聯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市殘聯肢殘人協會主席章英奇致辭,並鼓勵殘疾人要自強自立,倡導社會各界進一步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共同攜手同行、愛心助殘,營造關心支持殘疾人事業的良好氛圍。

現場,100餘名殘疾人參加活動,200名志願者隨行陪同。文藝活動豐富多彩,詩朗誦《有人說》,深情表達了對生命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演唱的歌曲《成都》把節目推向了高潮。愛心人士帶來了健康康復知識講座。據悉,邯鄲市殘疾人達63萬,在黨委和政府的關懷下,他們享受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Ⅷ 殘疾人健康教育知識內容有幾大板塊

殘疾人健康教育知識內容有四大板塊
殘疾人健康教育知識講座我國的殘疾人大約有6000多萬,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5%左右平均每五個家庭就有一個家庭有殘疾人為了全面提高全國人口的綜合素質,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殘疾人的康復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康復訓練是指針對殘疾人的功能障礙的情況,採取現代康復技術和傳統康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以康復機構為指導社區為基礎家庭,為依託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康復訓練以恢復或補償功能增強其生活能力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在康復訓練的,同時應該通過談心勸說開導等方式解除或減少殘疾人的焦慮抑鬱恐懼自卑等心理。

Ⅸ 殘疾人協調員職責要做什麼

殘疾人協調員工作職責

一、殘疾人協調員負責社區康復站康復員做好殘疾人上門康復服務工作;
二、根據殘疾人的具體康復需求,結合實際情況,把康復工作具體落實到殘疾人及其家庭;
三、積極參與殘疾人普查、治療、預防、康復等各項工作,並搞好建卡登記等原始記錄工作;
四、負責聯系、收集、反映本社區內殘疾人的具體要求,協助有關方面,盡量解決好他們的實際問題;
五、指導殘疾人就地、就近、有效地選用各種簡易器材進行康復訓練,並做好記錄;
六、對需要到外地就診的殘疾人,要負責轉診的各項基礎工作(即收集、聯系、報告或者護送等)。橋梁、紐帶作用。為殘疾人服好務。

殘疾人員工作制度
一、在街道及殘疾人康復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
二、協助社區居委會對殘疾人進行摸底調查,詳細掌握殘疾人康復需求底數,建立隨報制度,做好轉介服務。
三、協助康復指導站技術人員開展康復訓練,康復護理工作,指導康復器材的使用。
四、定期組織殘疾人及親屬參加知識講座。
五、結合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工作。建立殘疾兒童的隨報制度做好早期干預工作。
六、積極宣傳社區康復工作的意義,提高社區居民,特別是殘疾人及其親屬的參與意識。
七、建立殘疾人基礎檔案,做好各項工作記錄。
八、以人為本,文明服務,熱情接待康復訓練的殘疾人。耐心回答和解釋殘疾人提出的相關問題,禁止一切岐視殘疾人的言行。
九、堅守崗位,盡職盡責,按照康復計劃開展殘疾人康復訓練和家庭康復訓練指導,並做好訓練記錄。
十、遵章守紀,嚴謹認真,嚴格按訓練要求指導殘疾人康復訓練。規范訓練程序,防止訓練中心造成康復對象二次損傷和意外事故的發生。
十一、愛護設備,管好器材。康復器材實行專人管理,做好設備使用,維修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