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震減災小常識有哪些
避震要點:
1,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空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麼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
災後生活:
1,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
2,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3,積極投入恢復重建工作。
4,按規定服用預防葯物,增強身體抵抗力,防疫滅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震
2. 關於防震減災的知識
防震減災基本常識
一、地震時個人避險原則
(1)保持鎮定;
(2)就地避險;
(3)切斷火源;
(4)迅速撤離。
一般情況下,對只有輕微感覺的小地震不必大驚小怪。若發生破壞性地震,在震前的瞬間會出現地光、地聲、初期震動等現象,這些現象被稱為預警現象,從開始出現預警現象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鍾左右的時間;作為個人,應當保持冷靜,在12秒鍾內作出正確躲藏的抉擇。
在教室:迅速的躲避在課桌下,等待震動過去再撤離到安全地方。在平房:可根據情況充分利用12秒鍾時間跑出室外,來不及跑的可迅速躲在堅固的桌下、床下、傢具旁及緊挨牆根處,趴在地下,閉目,用鼻子呼吸,使用座墊、被 蓋等什物保護頭部等要害部位,並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擋嗆入的灰塵。正在用火的應當立即熄滅爐火,隨手關掉煤氣或電源開關,然後迅速躲避。
在樓房:要保持頭腦清醒,迅速遠離外牆及門窗,可選擇廚房、浴室、廁所、樓梯間等開間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千萬不要外逃或從樓上跳下,也不能使用電梯。
在戶外:要避開高大建築物,盡量遠離高壓線及石化、化學、煤氣等有毒的工廠或設施;在過橋時應緊緊抓住橋欄桿,待主震後立即向橋頭移動;正在行駛的車輛應當緊急停車。
在工作間:應迅速關掉電源和汽源閘門、開關,然後就近選擇在機器、設備和辦公傢具下躲藏,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在公共場所:在車站、劇院、教室、商店、地鐵等場所的人員,切忌亂逃生,要保持鎮靜,就地擇物(排椅、櫃架、桌凳等)躲藏,伏而待定,然後聽從指揮,有序撤離。
二、自救與互救知識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被埋壓人員能否得到迅速、及時的救治,對於減少震災死亡意義重大。據統計,唐山地震時被埋壓者約57萬人,通過自救、互救脫險的人數達 45萬左右。一般來說,大地震後半小時內救出的被壓人員生存率可達99%。由此可見,自救互救是減少傷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是指人們利用自身的條件排除危險,保存生命。震後,餘震還會不斷發生,你的環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你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擴大活動空間,穩定下來,設法脫險,若無力自救脫險時,保持頭腦清醒,不可大聲呼救,要延長生命,保持體力,用敲擊聲求救,等待救援。
互救:是指災區倖免於難的人員,對被埋壓人員的救助。
救人原則:先救近,後救遠;先救易,後救難;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以增加幫手。
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壓人員應保持支撐物,以防進一步倒塌傷人;使傷者先暴露頭部,清除其口鼻內異物,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被壓者不能 自行爬出時,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進一步受傷,脊椎損傷者,搬運時,應用門板或硬擔架;當發現一時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應立下標記,以待救援。
3. 小學生防震減災知識
1、地震發生時應沉著應震,立即採取行動避震。假如你的行為鎮定自若,就會獲得安全,躲過災難,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大震的預警現象、預警時間和避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震時能夠自救求生的客觀基礎,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了一定準備,震時又能利用預警現象,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
3、預警現象:預警現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顫動、建築物的晃動、強烈而怪異的地聲、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4、預警時間:可以逃生的時間。從感覺到地動到房屋倒塌,有大約十幾秒的時間,只要你事先有準備,就可能利用這寶貴的十幾秒鍾逃離險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5、避震空間:廢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間。不要以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條,室內有傢具、物品等的支撐,廢墟中總會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間。
4. 防震減災主題班會開場白與結束語
開場白:地震十分可怕,因為它不可預測,威力大,可是如果我們做好了挑戰「天災」的思想准備,地震的威力也就在它沒有發生前降低了許多。同學們,平時看一些自我保護方面的書籍,為我們的安全保駕護航!
結束語:一棟棟樓房瞬間淪為瓦礫,一座座堤壩頃刻遍體鱗傷,一雙雙眼
神茫然無助 看著無數無家可歸的人們,看著不斷攀升的傷亡數字,
看著受災現場的殘垣斷壁,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湧起無限的哀思和捶嘆,這一切讓我們潸 然淚下。
自然災害突如其來,無法阻擋,但只要我們有信心、有勇氣,團結一致,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抗震救災,眾志成城。我們懷著希望起程,一切困難、災難都將被我們踩在腳下。
5. 防震減災演講稿300字
談起地震,人們總是不寒而慄,沒錯,地震是人類的天災,是不可阻擋和不可改變的,但是,面對地震人們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我想不是的,只要明白一些地震常識,就一定能在地震中脫離危險,掌握這些常識也是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知識。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災害之一,也是損失最為嚴重的災難,帶給社會和人們的是破壞和毀滅。目前,人類對地震的預報,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學難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地震預報工作極為重視,我國地震工作者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預地震上,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現在全國建有400多個台站,網點2000多個。廣西建有觀測台站29個,觀測網點50多個,觀測項目39項。築起了一道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護網。
當地震時也不要慌張,要在鎮定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可以躲在桌子等堅固傢具的下面,晃動時間約為1分鍾左右。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並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當大地震時,一定要注意關火,否則就十分危險 關火時也要注意幾個問題,大的晃動來臨之前的小的晃動之時:在感知小的晃動的瞬間,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關火!」,關閉正在使用的取暖爐、煤氣爐等。 在大的晃動停息的時候:在發生大的晃動時去關火,放在煤氣爐、取暖爐上面的水壺等滑落下來,那是很危險的。大的晃動停息後
去關火。 在著火之後:即便發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鍾之內,還是可以撲滅的。為了能夠迅速滅火,請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用火場所較近的地方。
地震發生的時候也不要慌張的往門外跑,玻璃、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牆、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將門打開,確保出口,如果出口被堵,要及時退會房間,躲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
知道了這些關於地震的知識,相信大家一定對地震也有所了解,也不會對地震還有先前的恐懼心理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運用這些地震知識保護自己,我們一定要記住:防震減災,從我做起!
2009年3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如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韓國政府自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以後,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每年的12月26日確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7.6級地震後,巴基斯坦政府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6. 小學生防震減災知識講座(幻燈片)
講解得不錯
7.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地震是一種使人類文明毀於瞬間的巨大天災。它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還不能准確地說出它將要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們有辦法減輕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這就是「防震減災」。為提高廣大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災損失,在群眾中應加強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現將有關地震和減災的常識介紹如下: 地震發生的原因與分類:地球內部深層物質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促成地球表層,尤其是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的地帶,當它承受不了巨大的應力作用時,或者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根據成因可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構造地震: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響范圍較小,發生的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塌陷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地震是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人們能感覺到的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的有千餘次,而七級以上能造成巨大災害的地震約十幾次。 地震的幾個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稱震源。震源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稱震中距。震源到震中的距離稱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的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的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發生時,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橫波。 縱波:它向外傳播時,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壓縮)或拉(膨脹)的作用。 橫波:它向外傳播時,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於波的傳播方向上作剪切運動。 縱波與橫波相比,前者傳播速度快,在地殼中一般為每秒五六千米,且強度小,衰減快;後者傳播速度慢,在地殼中一般為每秒三四千米,且強度大、衰減慢。因而,地震時,總是縱波先到達,橫波後到達,橫波的振動比縱波強。 震級與烈度: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中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中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與震級和震中距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質條件、建築物結構及抗震性能等有關。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有感地震 felt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級≤震級<3級的地震。 破壞性地震 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二十六條) 嚴重破壞性地震 severely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災區喪失或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 取相應行動的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三十條) 震級每相差一級,其能量約相差30多倍。震級越大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少;反之,震級越小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多。 地震是怎樣造成災害的?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本身並不等同於地震災害,地震只在一定條件下才造成災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強烈振動,造成建築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並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帶來經濟損失,這是地震造成災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強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壞,但破壞的輕重還與震源深度、地震類型、地震發生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另外,還與地震發生的地點有關。如果一次強烈地震發生在渺無人煙的高山或荒漠區,它對人類便不會造成影響;而那些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的地震,則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些只佔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85%。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災害原因還與人類抗禦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關。這包括許多方面,如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城市水、電、氣等生命線工程的設防能力,社會對地震災害的監測,預報及應急救助能力,人們是否具備防震知識等。 震前異常:事實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前是有前兆的。這些前兆分為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微觀前兆是指用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化學和地質構造等的微小變化。宏觀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覺察到的各種前兆現象。那麼,地震前會出現哪些宏觀前兆呢? 地下水的異常變化: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變渾等;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范圍等等。 動物異常:據統計,目前已發現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的動物有130多種,其中反應普遍且比較確切的約有20多種。常見的有:大牲畜,如馬、驢、騾、牛等;家畜,如狗、貓、豬、羊、兔等;家禽,如雞、鴨、鵝、鴿子等;穴居動物,如鼠、蛇、黃鼠狼等。 動物行為異常大體有三種:興奮型異常,如驚恐不安、不進圈、狂吠、如癲如狂,倉皇逃竄、驚飛、群遷等;抑制型異常,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不肯進食等;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地聲與地光:地聲多數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但也有出現在震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聲音類似於機器轟鳴聲、雷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地光:一般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出現於震前數小時或更早的;形狀各異,有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火樣光、柱狀光等;顏色多呈紅、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變化十分復雜,各種異常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並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當我們觀察地震宏觀前兆現象時,一定要注意識別真偽,並及時報告地震部門。 地震來了怎麼辦?抓住時機,利用預警時間緊急避震。大地震的發生雖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強烈震動之前,仍能出現一些人們能夠感覺到的有關現象。這些在大震前短暫時間內出現的、能夠預示強烈地震即將到來的臨震宏觀現象,叫做大震預警現象。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動、地聲、地光等。從人們發現預警現象開始,到房屋倒塌,這個時間差稱為大震預警時間。據統計,預警時間可達十幾秒,少數可達20秒以上,在20秒以內的佔83%,平均預警時間為13.6秒。地震時,人們如果能抓住預警時機就會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環境下緊急避震的要點:如果你住樓房,地震時不能滯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間中央。因為這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應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傢具邊;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如衛生間;內承重牆牆角。千萬不能跳樓,不要到陽台、外牆邊或窗邊去,也不要到樓梯去,更不要去乘電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時應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傢具邊。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窗戶邊;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如果你正在學校上課,就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震時千萬不能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再由老師帶領,有組織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樓房,一定要記住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當你在操場或室外時,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去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如果你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時,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書包等保護頭部;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等地震過後,聽從服務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的門窗、櫥窗和玻璃櫃台;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吊燈、廣告牌等懸掛物。 如果你在戶外,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如樓房,特別是玻璃幕牆的建築、高煙囪、水塔等。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變壓器、電線桿、廣告牌等。注意避開其他危險場所,危舊房屋、狹窄的街道、牆等。 如果你在野外,應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地,選擇開闊、穩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避開河邊、湖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變壓器、高壓線及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品倉庫,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地震發生後,如果被埋壓不能自行脫險時,一定要沉住氣。先試著把雙手從壓埋物中抽出來,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震後,餘震還會不斷發生,你的環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這時你要保持呼吸暢通,盡量挪開臉前、胸前的雜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如果暫時不能脫險,就要保存體力,不要大聲哭喊,勉強行動,盡量閉目休息,維持生命。同時還要與外界聯系,當聽到人聲時用石塊敲擊鐵管、牆壁以發出呼救信號,耐心等待救援。 回答者
8. 防震減災小常識
中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
全球兩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
歐亞地震: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本世紀的中國地震活動
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石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發生在地殼中。
震 源: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
震 中:震源正對著的地面;
震中距: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離。
震級與烈度
地震震級: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構)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地震前兆
宏觀前兆:由人的感覺器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前兆。
微觀前兆: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儀器才能測出的地震前兆。
地震烈度的劃分
3度:少數人有感,儀器能記錄到
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
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9-10度:橋梁、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