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古幣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福建人的動漫有哪些 2024-11-19 13:17:58

古幣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6-13 05:14:03

⑴ 古錢幣新手怎麼入門

1、學習:學習有關古錢知識。如:蘇嘩等人著的(古錢),李澤奉主編的(古錢監賞與收藏)、有關古錢圖譜,了解書的精華...。有一定的基礎後可訂閱有關雜志。找古錢幣小販、愛好者、收藏者認師指導...,網上學習。
2、古錢幣收藏:最好是找一個朝代的收集。如:清代、明代...。
3、興趣專業收藏。宋代的書法錢、御書錢、年號錢等。
4、慢慢的實踐。請參考!

⑵ 如何認識古錢幣

六字鑒別古錢法;就是從文、質、聲、色、神、味六個方面鑒別古錢的真偽。(一)文字法;文是指錢的文字及紋飾。如果真錢與假錢字跡都模糊時怎麼辨別呢?這時就要根據整個錢體磨損情況來判斷了,真錢一定均勻的磨損,不會是其它部位磨損小,單是文字磨損大。如果錢幣本身較新而單是文字磨損大,就要考慮是否偽幣了。(二)質字法;質指錢的形體和幣材。幣材就是鑄幣所用的材料,古代金屬鑄幣,是以金、銀、銅、鐵、鉛、錫為幣材,其中以銅為主。(三)聲字法;聲指辯音,因為新鑄的錢,其聲必有轉音,且有火氣,久經行使或出土的舊錢,火氣已脫,將錢相擊,並無轉音。(四)色字法;色指錢的銹色、包漿、幣材色澤。(五)神字法;神指錢的神韻,也就是說錢幣的姿態、精神、風格、品相。(六)味字法;味指用舌鼻「辯味」。因長期埋入地下,有銹色的錢帶有土香,偽造銹色的錢,帶有松香、膠水以及醋酸、鹽酸等味。因多去古玩市場看、學、多交流古錢幣的朋友是最大的幫助!

⑶ 知道古幣的知識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據古代文獻記載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證,我國使用貨幣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在原始社會早期,人們以氏族部落為單位,過著群居的生活。那時生產力極度低下,勞動工具十分簡陋,只能依靠集體勞動獲得有限的生活資料,由氏族部落首領平均分配給全體成員,勉強維持生命,那時是沒有貨幣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維持自身生活必需之外,有了剩餘產品,就產生了交換的需要。最初是部落之間通過各自的氏族首長來進行交換,所交換的東西是公共財物;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個人之間的交換越來越占優勢。交換的產品,這就是商品。

商品孕育著貨幣,但還不馬上產生貨幣,因為商品一開始是物與物直接交換的,比如米同羊交換,刀同麥交換,等等。這種交換的場面是怎樣的呢?古書《易·系辭下》中記載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就是說的古代人們以貨易貨的情況。這里所說的「天下」,是指當時的市場上,有從很遠地方來的人,帶來了遠方的貨物。

物物交換困難很多,比如一隻羊,可以換四十斤米或四張獸皮、六把斧頭、一枚美麗的貝殼,也可以換半塊拳頭大小的銅;而一張獸皮,又是和四分之一隻羊、十斤米或一把半斧頭等價。商品價值的計算和比較,在物與物的直接交換中是多麼不方便啊!

物物交換還有流通的不便。倘若以羊換米,以米換羊,雙方按等價成交,那自然很方便。但這種情況並不經常碰得到,更多的倒是按各自的需要,如牽羊的想換米,背米的卻要換刀。於是,牽羊的只好去找一個拿刀的,同他換成了刀再去換米。如果碰巧拿刀的想要羊,三方交易很快成功;可是如果拿刀的偏偏不要羊而要絲,那就麻煩了。人們往往費了很多的周折,仍然無法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物物交換盡管是那麼不方便,卻經歷了比使用貨幣悠久得多的歷史。後來,人們從無數次的交換經驗中知道,先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換成一種比較容易被別人接受的商品,比如羊或貝殼,再拿羊或貝殼去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交換就比較容易成功。這樣就解決了物與物直接交換的矛盾。於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一種一切商品都能同它相交換的商品,這種商品稱之為一般等價物。

曾經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很多。如貝、玉、刀、鏟、紡輪、弓、箭、皮、帛、牛、馬等等,都曾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區使用過。但到後來,有的由於計數不方便,有的因為在流通過程中容易損壞,有的則因笨重而不便攜帶,終於被逐漸淘汰,只有貝依舊被使用著。

貝所以最早被選擇為貨幣決不是偶然的。貝天然具有美麗的形態、斑爛的花紋和滋潤的光澤,是大家都喜愛的裝飾物。貝在當時又是美好的象徵,被看作是避邪品或吉利的護符。此外,它又可以一隻一隻計數,加加減減方便;堅固耐用,不易損壞;輕巧靈便,攜帶不覺累贅。根據歷史的記載,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貝已經當作貨幣使用了。人們貯藏它,借貸它,拿它作買賣,還把它作為貴重的貢獻物或賞賜品。從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看,當時帝王賞賜給臣子的物品中,最常見的就是貝。

貝有一百多種,其中大貝最為稀罕。在中國古代,當作貨幣使用得最普遍的是齒貝。這種貝小巧玲瓏,一面有槽齒。因為它當作貨幣用得最多,所以又稱為「貨貝」;又因為它象珍寶那樣有價值,所以還稱它為「寶貝」。從漢字看,凡是同財富有關的字,幾乎都帶著貝,如財、貧、貪、貨、貴、賤、賞、賜、貢、賀……

這種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稱作貨幣。

⑷ 古錢幣要怎麼識別

最佳答案古錢的作偽與辨偽

中國從有貨幣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錢幣的品種不下有數干種,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稱「物以稀為貴」。大凡收藏錢幣的人總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貴錢幣,這種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魚目混珠,偽品便出現了。因此,無論是收藏、還是研究錢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去偽存真的問題。本文想就幾種錢幣作偽和鑒定的方法,以及鑒定錢幣所應具備的一些知識等方面作一比較系統的介紹。
1.古錢作偽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國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隋以前鑄錢多採用錢范鑄造,自唐代開始,則採取母錢翻砂的技術,不管是哪一種鑄造方法,除了某些歷史時期外,總體上說都比較講究鑄幣的工藝質量,錢幣的質地一般都比較緊密細致,流傳至今,表面自然產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漿,讓人感覺火氣盡退,色澤柔和。而偽品的鑄造工藝一般比較馬虎,致使錢質疏鬆,讓人感到火氣很重,錢面砂眼和氣孔雖經打磨,但總不及自然磨損而顯得光滑。
製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極少有用錢范作偽的。古代鑄錢,放入砂箱中的母錢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於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僅雕刻一枚母錢,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樣是母錢翻鑄,由於母錢的數量和鑄造工藝不一樣,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變形而不同。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於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並不成直線狀,而成弧線形,與錢邊平行,從清代咸豐錢中的一些大錢還可以隱約地觀察到,即使如此,由於年代的久遠,錢邊的銼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偽者銼毛坯時只知道反復銼磨,使錢邊光滑就行了,形成錢邊的銼痕雜亂無章,或者呈直線狀,使人有一種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幣的加工方法與眾不同,它們被加工時盡管也可能數十枚地串在一起,由於形制上並不是圓的,所以銼磨的痕跡或與錢面垂直,或與錢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線狀。而贗品一般並不注意這些,大多留有合模範線。
鑒定錢幣,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偽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之後,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間的增加,錢穿經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稜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由於作偽者使用真錢翻制砂模時用力不勻,不但使錢幣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這種情況在真正的古錢中不多見。
由於用翻砂法作偽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容易被識別,因此,作偽者常常會加上一些銅銹來加以迷惑,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鑒定知識,而不單單從翻砂這一點來推敲是否作偽。
(2)改刻法。
這種作偽的方法比較重要,就是將一枚普通錢幣經過加工改刻之後,變成一枚珍貴的錢幣。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利用流銅進行改刻。古代鑄錢,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銅錢表面會留下澆鑄時遺留的銅液結晶,錢幣界稱這種結晶為流銅。流銅的存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作偽者眼裡卻成了可以利用的對象。這些流銅往往被刻成星紋或月紋,也有的則被刻成文字,這些被刻成的星月紋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種是直接在錢幣表面陰刻文字。出現陰刻文字的錢幣大多是半兩和五株錢兩種。作偽者常常會在錢幣表面刻上一些吉語或意義隱晦的符號、數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錢幣邊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紋圖案,這些附加在錢幣上的文字、符號、數字和花紋,由於是後刻上去的,往往與整個錢幣不相協調,給人有一種多餘感。
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改刻。這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錢幣面文的改刻;一是對錢幣背文的改刻。
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大化」三字刀發現較多,算不上什麼珍貴,而「齊返邦張大化」六字刀卻不然,發現較少,於是,作偽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將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魚。乍看起來,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規整,符合先秦齊刀特徵,文字有的也一樣,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文字排列擁擠和改刻時留下的刀痕。對錢幣面文改刻,有的採用將文字鏟去,如將太平天國背聖寶小平錢的「天國」兩字鏟掉,使之成為出譜的橫讀「太平」背「聖寶」。又如將康熙通寶之「熈」字鏟去第一筆撇劃成簡體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錢幣中,有一種利用舊有光背銅錢磨去面文進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讀半兩錢,粗看上去,製作、銹色、包漿等都相當的好,但看文字卻讓人生疑,「半兩」二字與錢面一樣平,這在秦漢半兩錢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細細品味,「半兩」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筆鋒處留有刀痕。
據說,改刻錢幣還有一些離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銅鏡刻成錢幣等。
以上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作偽者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跡,經常會施以假銹,這種假銹正因為是假的,所以與錢幣自然生成的真銹不一樣,容易剝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之感,與整個錢幣極其的不相協調。然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贗品。由於清代距今不遠,雕母大多沒有銹跡,這樣便給了作偽者可趁之機,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錢幣那樣做假銹。如何區別雕母真偽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銅雕琢而成,色澤溫潤、金黃,刀痕盡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動,渾成一體,而偽品卻不然,不僅所選擇的銅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於是模仿之作,錢面文字總顯得有些呆滯,缺乏精神,尤其是滿文,特別要當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錢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製品。作偽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鑄成的,則比較容易識破。
(3)嵌補法。
嵌補法是錢幣作偽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所說作偽的挖補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補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錢幣常常會因錯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別,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別,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錢幣為少見,對於收藏者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品種。作偽者利用這點,或者將兩枚錢幣磨得很薄之後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錢幣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面文。用這種方法造假的錢幣,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銹色等方面觀察,似乎都無懈可擊,但輕輕地扔在檯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幣相比較,真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贗品的製作方法也類同於此。
挖補作偽是嵌補法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這種方法大有偷梁換柱的感覺,即挖出錢文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然後用其他錢幣上的錢文代替補上,使之成為珍稀錢幣。如北宋「聖宋通寶」小平錢是罕見珍品,作偽者將普通的聖宋元寶錢之「元」字劑去,然後取下與宋錢文字風格接近的其他錢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聖宋通寶」。再如將「慶元通寶」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寶」的「武」字嵌入,就成了「慶武元寶」,變成了一種臆造品。挖補作偽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跡:一是,嵌入的文字與其它錢幣文字風格不一致;一是嵌補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或用假銹遮蓋。前者只要熟悉一個時代一種錢幣文字的書法風格,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後者除了用傳統方法辨別外,還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探傷儀器進行識別。
錢幣作偽除了翻砂、改刻、嵌補三種主要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蝕法,在一塊銅片上用油漆或蠟勾勒出所需要的錢幣輪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蝕劑中,待一段時間後取出。用這種方法作偽的錢幣比較少見。現代人作偽不僅運用傳統工藝,而且還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例如運用電腦,盡管這種方法在古錢作偽中還不曾見到,據說在銀銅幣膀品中已有發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古錢辨偽的方法
(1)傳統鑒別法
①辨字:
我國的貨幣文化從產生、演變與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在中國,當金屬鑄幣產生之時,就在錢面上鑄造了文字,或表示幣值,或表明地名,或為錢幣之名稱,沒有文字的鑄幣相反倒顯得比較少見。不同時代的錢幣錢文具有它所在時代的文體風格和韻味,後人盡管可以學習前人,但畢竟是一種摹寫,充其量也只能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由於手勢、運筆、氣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樣,對古錢上的文字進行辨偽,就成了錢幣鑒定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這里,我們可以舉較為典型的不同時代的錢幣文字特徵來加以說明。
先秦時期是我國貨幣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貨幣經濟得到了確立,金屬鑄幣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時期的鑄幣主要有刀幣、布幣、圜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無論是哪一個系列的貨幣,它們大多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徵是:纖細、流暢、售秀,布局隨意得體。由於先秦鑄幣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錢范上鑄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顯的刀刻筆意,並且一氣呵成,沒有改寫的痕跡。又由於當時鑄幣文字是由鑄錢工匠所為,所以文字並沒有同時代青銅容器上的銘文來得規矩、嚴謹,布局相對來說也顯得粗放,但前後連貫呼應,生動自然。先秦鑄幣文字所具有的這些時代特徵,即使是一位對此頗有研究的行家,也難以達到出神入化、毫無差異的程度,更何況大多屬勢利之人的作偽者們呢?
以懸針篆體自成一格,為後人所推祟的王莽錢幣除貨泉、大泉五十、貨布、大布黃千外,其它都比較少見。因此,存世的贗品就顯得比較多些,有的超過存世真品本身的數量。通常所見的王莽錢偽品主要有貨布、大布黃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種。一刀平五千又稱錯刀、金錯刀,真品「一刀」兩字在環首的肉上,為陰文嵌金,偽品則或無「一刀」兩字,或「一刀」兩字為陽文,據說還有用金粉之類的東西描寫「一刀」兩字等,作偽方法相對來說容易辨識些:貨布、大布黃千盡管存世和考古發現較多,但由於其文字、製作之精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深受收藏家們所喜好,就文字書法而言,貨幣、大布黃千的錢文最能體現王莽錢文的風韻和水平,纖細而有力,流暢而雋秀,布局得體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偽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鑄造出來的贗品盡管文字與真品達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來的生氣,而顯得木然,字口淺平。此外,還存在著一些製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錢幣錢文的鑒定,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過接觸大量的實物加以體會、咀嚼,然後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個時代每種錢幣錢文的書體特徵和風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書法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
②辨銹:
辨銹,是鑒別錢幣真偽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辨銹,即辨別銅的銹色,一般指銅銹。銅銹是指由於鑄造年代久遠,銅錢表面形成的一層氧化物。這種氧化物,又由於地理、地質、入土時間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積程度亦不盡相同。這種在錢體表面由銅胎自身發出來的質地堅硬牢固的小粒或塊狀銅銹,一般稱為「自然銹」或「硬銹」,用指甲或刀削等難以剔除,分布自然得體。銅銹因土層所含的化學元素不同,顯現出來的顏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綠、紅、藍三種。
辨銹,首先要知道假銹的一些作偽方法,要不然,就會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製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質地鬆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也會生成類似粉狀銹那樣的真銅銹,對具有這種銅銹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地都定為贗品,它們真假的區別在於,錢幣真品生成的類似粉狀銹的銅銹不像假銹那樣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因此,與錢體連成一片,不易剔除。鑒別錢幣真偽時,應該盡量多地了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地或出土地等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錢幣表面不是都有銅銹的,先秦時代楚國金版就是如此,盡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時間,其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鑒定這些東西,光憑銹色,會一無所獲,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同文字和當時的製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無銹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錢幣大體上分為「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撫摸,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俗稱為「包漿」,雖是極薄的一層,但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水沖刷,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將錢幣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之後宛如包漿一般,對此應特別加以注意。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的傳世古色,又稱「黑漆古」。傳世古色偽造的方法常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便產生黑色,再放在衣袋裡,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卻之後,用布沾上油脂在錢體上搓擦。這種方法偶有帶紅銹的。二是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用前種方法加工,色澤與真的傳世古色相同。對於這種帶有傳世古色的偽錢除了採用識別真假包漿方法外,還應根據文字、形制和製作等加以仔細辨認。
③辨形制: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熟悉歷代錢幣形制變化,對鑒定錢幣真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國錢幣形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仿製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圓錢,三是機制不帶方孔的圓錢,如銀元、銅元。
先秦時代的錢幣形制盡管眾多,但仍可以理出幾條主要線索來。先秦貨幣可以分布幣、刀幣、圖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布幣是由仿製青銅農具錢搏而來,各種布幣的主要區別在於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較輕薄。刀幣是由仿製青銅工具刀削而來,形制上基本相似,齊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圓首刀則輕而薄小。圓錢一般為平背,齊、燕兩國鑄行的方孔圓錢面有郭,三晉地區的圓孔錢則沒有,據說它們都是由仿製玉壁而來。楚蟻鼻錢是仿天然貝而來,金版仿龜背而來。先秦貨幣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與其他歷代貨幣風格迥異。
秦漢六朝時期開始,我國貨幣正規化、一統化,一般都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這種方孔圓錢的錢幣形制一直被延續到民國初年,歷時二千餘年。秦漢六朝時期,半兩錢除四株半兩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館所藏一枚秦半兩重64克。後期小而輕薄。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行的五株錢,錢背一般都比較深峻、狹緣。六朝時期鑄行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等雖然在大小上有區別,但形制上類同。隋唐五代錢幣中出現了寬緣者。
宋代錢幣一改前制,錢背平淺,外郭大多較寬。金代錢幣與宋徽宗時鑄造的錢幣一樣,都相當精美,錢背較深,顯得輪廓分明。元明錢幣也是如此。清代錢幣則又恢復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是,面背內外郭都比較淺顯,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則出現了大錢。
盡管方孔圓錢依然鑄行,從清代光緒年問開始出現機器鑄造的貨幣,主要有銀元和銅元,民國時出現過機鑄的鎳幣、鋁幣等。光緒年間曾鑄造過一批機制的方孔圓錢,多見寶浙局等。
④辨製作:
了解各個時代錢幣鑄造技術對鑒定錢幣來說,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採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採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它們並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且一個范能夠鑄多少數量的錢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出現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鑄一錢。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石范和銅范,布幣石范通常是一范鑄兩錢,即在一塊錢范上刻有兩枚布幣型腔。而一塊刀幣石范能鑄造的數量就不止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鑄造技術而言,錢幣面范為石范、背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術,較好地解決了范體熱變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范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盡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范,但實物未見。齊力銅范鑄錢採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范。蟻鼻錢銅范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范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采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范、石范、銅范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范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齊物》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古代母錢翻砂鑄錢的大致工藝過程:用四根木條作空框,中間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錢的背面,這樣完成數十框,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將熔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枝形的錢,然後逐一摘斷磨銼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銅錢。在這里,母錢實際上充當的是錢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銅、錫原料精鑄而成,由中央頒發到各地,各地據此翻砂鑄錢。母錢之上是雕母。所謂雕母,就是在一塊銅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錢幣樣式,現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寶當十雕母大錢。母錢之下是樣錢,樣錢是用母錢翻砂鑄成的,是正式大量鑄造流通錢幣之前鑄造的樣品。清代的樣錢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頒樣錢,一是進呈樣錢。對於母錢翻砂法的工藝流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也有記載: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體」。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採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製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2)現代科技鑒別法
在我國,銅錢基本上是用青銅鑄成的,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用黃銅鑄造的錢幣。每個時代鑄造的銅錢,它們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周禮·考工記》就曾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合金成份的比例。這樣,為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資料。
①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
所謂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就是將某一時代的錢幣去除表面的銅銹,從顯露出來的真銅中取出若干標本,進行銅、錫、鉛等各種元素成份所佔比例的化學分析,最終得出這個時代各種銅錢所含各種化學元素所佔的百分比。利用這種化學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鑒定錢幣真偽。但是這種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損壞錢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將珍稀錢幣也這樣進行分析,豈不是糟蹋?
②無損傷性成份分析:
同破損性成份分析法一樣,無損傷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對銅錢化學成份的分析,得出銅、錫、鉛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這個時代銅錢化學元素含量的一個相對穩定值,並通過它來鑒別出同樣的銅錢是否為同時代所造,由此得出錢幣的真偽,這種方法較破損性方法更先進,它採用的是質子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並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結論。
無論是破損性化學成分分析法還是無損傷性化學成分分析法,說到底,研究的是銅錢的質地(當然其它質地的錢幣也同樣適用)。根據銅錢的不同質地,來鑒定錢幣的真偽,這些方法是相當科學的。但是,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往往碰到的問題是需要馬上作出判斷,而它們卻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就顯得不很實用,這就需要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察顏觀色。我們知道,同樣是銅,又分為紫銅、青銅、黃銅等等質地,這些不同質地的銅錢所顯現出的銅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盡管它們的含銅量都在70%左右。所以,這為我們進行錢幣辨偽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紅錢是用紫銅鑄造的,所以色呈紅色,假如出現一枚黃銅色(清代制錢一般用黃銅鑄造)的新疆錢,則極可能是偽造的,應認真對待。也就是說,鑒定錢幣的真偽,也應注重銅錢的色澤。
除了上面講到的化學成份分析方法外,對銅錢進行探傷測定,尤其適用改刻、嵌補的錢幣贗品鑒定。
不管怎麼樣,鑒定真偽是收藏和研究錢幣的基礎,不懂得鑒別真偽,也就無從談起收藏和研究。鑒定錢幣真偽,需要大量觸摸實物,仔細觀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歸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偽存真,為現實生活服務。
3.鑒定古錢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鑒定,是一門綜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的學問,單靠有限的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某些問題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具備比較廣泛的知識結構。
鑒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不僅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斷代史和專門史,這是鑒定的基礎。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貨幣的發生、發展與其它歷史事件一樣,有著一個歷史過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的了解,至關重要,否則,就無從知道貨幣制度的沿革、貨幣流通與鑄造情況 等許多重要問題。
第三,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徵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鑒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而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錢幣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學、書法、篆刻,並具有一定的修養。我們在談論鑒定真偽時,常常會提到文字的風格、精神、氣息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與抽象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具備美學,書法、篆刻等知識,是極其難得要領和體會的。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語言學和文字學、文獻學的知識。我們經常遇到的是中國的錢幣,因此,古漢語和古文字學的知識,對鑒定錢錢幣也相當的重要,不能忽視。
總之,鑒定錢幣,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修養和錘煉,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鑒定

⑸ 古錢幣的知識

古泉園地
華夏古泉網
盛世收藏網
華福收藏網
龍之藏
錢幣天堂
等等均可

⑹ 如何鑒賞古錢幣

究竟怎樣辨別古錢幣的真假呢?

首先,要搞清楚假錢是怎樣製作的,了解了這一過程,也就不難找出其紕漏了。

假造古幣,一般分為兩步製作過程:第一製作錢坯,第二步是「作舊」處理,也就是上假
造錢坯的主要手段有翻鑄,改刻,挖補和拼接等。

一、所謂翻鑄,就是用真錢作模子,化銅翻砂鑄新錢,市面上出現的大量假造珍貴錢幣,都是用這種辦法製作的。
還有一些所謂「臆造錢」就是歷史上實際沒有這種錢,而是錢商為了賺錢,揚言這種錢是「出譜」的稀見品(古錢譜上沒有記載的稱「出譜」)。欺騙收集者上當。這種錢就是在製作錢模時,雕刻上一些與常品不同的字。然後翻鑄。如筆者曾在一位泉友處見到一枚「九字刀」形制與一般的「六字刀」沒有區別,就是多了三個字。其銹色和文字氣息都與六字刀很接近,鑄工很精,極以亂真。如果不是錢幣學者反復鑒定,確認為「臆造錢」,真會使不少人上當。

而筆者手中還有一枚「端平元寶」(見圖)就屬於這種「臆造錢」。折十環讀的端平元寶鋼錢,各譜均無。根據馬定祥批註,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中眉批:「見端平元寶環讀折十大鐵錢,罕。」說明只有這種形式的鐵錢,而無銅錢,如有銅錢必是鐵母。但這枚錢,文字呆滯,銹色可疑,錢體歪斜,決非母錢。

用真錢翻鑄的假錢,一般工藝精湛者不易看出,但若仔細辨別,仍可看出文字筆劃較粗,豎、橫、撇、捺細部模糊。銅質亦有區別,有的翻砂時,把原真錢上的銹斑印上了砂型,翻鑄的偽錢原坯上就有原銹斑狀的銅塊。由圖中的兩枚賹六化,加以比較,其文字上的差別,是明顯的。

集市上見到的大部分翻鑄假錢,都是易於辨認的。有一些卻極難判定,如一枚「國寶金匱直萬」文字、銹色都不易看出問題:一枚元代珍品《中統元寶》篆書小平要價2000元,作工也很精細。二枚錢細部均有疑點,這些就要靠進一步的檢測手段和數位學者共同商斷,不要輕易成交。

二、改刻法,就是把一般常見的古錢,改刻一兩個字,使其變為珍稀貴重的錢幣。如一般的五銖錢,把五字的兩豎取掉,改為「三銖」。把「大觀通寶」小平改為臆造的稀見錢「大同通寶」。把「三字刀」中間的字刻掉,改加上字,成為一把珍貴的「六字刀」,改刻後,又用作舊法處理,往往不好辨認,需特別慎重。

一些記號錢幣也有這種情況,如在普通「建炎通寶」背部穿上,刻一「川」字,也有利用流銅改刻為星月紋。把一般開元錢改為會昌開元的「稀見」品,等等。

三、挖補法:把普通錢幣的錢面文字挖掉一兩個,然後用油漆、膠水或焊錫補貼上其它錢的文字,以抬高其價格。這種偽造錢幣,常常使一些內行迷惑,因為文字形制都比較古老,銅質也基本相當,一時不易辨認。在丁福保編著的《歷代古錢圖說》第49頁中,一種背帶日月記號的半兩錢,就是改刻的。而「兩兩」、「半半」則是用挖補之法偽造的假錢。當年,丁福保、戴葆庭這些錢幣行家都受了騙,選入錢譜。說明這種偽造手段何等高明,另外也有用此法假造「五五」、「銖銖」等錢幣的,收集者應當多加留神。

「歷代古錢圖說」中的「兩兩」與「半半」錢系偽造錢,是馬定祥先生在其批註本中指出的。圖譜上的拓片,難以判定偽造的方法。初步推斷屬「挖補」,是因為如果用兩個半兩錢分割而重新焊結,其痕跡則較明顯,丁、戴兩位泉界老前輩未必會出此失誤。由於未見到原來的錢幣,難以下此結論。

拼合的方法一般常用錫焊或銀焊,有的把原錢截取一部分,焊上另一錢的一部分,使錢文改變。有的是把兩個同樣的錢背磨薄,然後焊結在一起便成了一枚稀有的「合背」錢。

假錢原坯完成後,下一步便是「作舊」。「作舊」主要是上色和塗假銹。

古錢幣的銹色,一般有「生坑銹」、「水銀古」和「傳世古」幾種類型。「生坑」有紅、綠、藍、黃等氧化銹色,有薄有厚,有的較均勻,有的凸凹不平。偽造假錢者,對造假銹很下功夫,冒充「生坑」的比較多。其方法是把錢坯加熱後,放進不同濃度的酸類與鹽類浸泡,一、兩天後就會變得色彩「斑斕」。或者是用膠水、松香調和顏料,或者用油漆塗抹,然後再用細砂紙打磨,就變成不同色澤的「生坑」。

「傳世古」是指未曾入土或出土時間較長,經人手反復摩婆過的古銅錢。光澤明亮,顏色油黑或純青、純綠。假錢一般是用油煙薰黑,或者塗上黑色的油漆塗料之類的包裝,然後打蠟上光。

也有一些作偽者,把假錢經過酸洗後,再埋在土中,過一段時間生銹後拿出,冒充「生坑」。

「水銀古」,顏色黑而發亮,很像黑底上塗了一層水銀,反光的感覺較強。這種銹色一般作假較難。

知道了古錢作假的方法和過程,也就能尋找出鑒別真假的辦法。

辨便主要辨形和聽聲。

辨形方法之一的是辨別文字。文字首先是看「氣息」,「氣息」就是風格和韻味。各個不同時期的錢幣文字有不同的書寫風格和韻味。如先秦以前的文字叫「金文」,又叫「大篆」,就是布幣、「刀幣」上的那種文字。秦統一六國後用「小篆」,兩種篆文不同,前者更古樸拙厚,筆畫回合曲折度大。如果在刀、布上出現了「小篆」的字體,就值得懷疑。另外,王莽的「貨布」用「懸針篆」,北周三品用「玉筋篆」,唐代錢文用隸書,北宋錢為「篆」「隸」「行」「楷」都有的「對子錢」。這些看得多,熟悉了,能對其錢文風格有所了解,見了「臆造」的生癖假錢,就能識別。比如有一枚「元祐元寶」,經查,北宋元祐年未鑄過「元寶」,(因為錢文中慣例不應允許兩個「元」字重復),又細看文字氣息,「元」字呆滯,其它三字也與北宋錢風有異,就可斷定為假錢。

辨文字,還要看錢面上的文字組成,是否協調統一,改刻和拼接的錢,文字常常南轅北轍。文字氣韻不協調,像書法一樣,不是同一人書寫,書體就不同。

看錢文,還要看字跡是否清晰。翻鑄錢,要用真錢作模子,而所用的真錢,又不是雕母,一般都有所磨損。翻出來的假錢,雖然銅質很新,而字跡都顯得模糊。所以,凡是,遇到字跡模糊的珍稀錢,就要注意。這枚「永通泉寶」錢,不僅是一枚臆造錢(假冒南唐時的古錢,當時的稀有錢幣中有「永通泉貨」,與這枚錢的大小形制相類似),文字風格不統一,三個字隸書,一字篆書,而且字跡也很模糊,比如,「通」基本上屬子篆書,但「之」的筆劃,根本看不清楚。有的集幣者可能要問:「真錢磨損時間長了,也會變模糊,假錢字跡也模糊。二者怎樣區別呢?」

其實,這也不難區分,主要參照錢體鋼質的磨損情況。真錢字跡模糊,肯定整個錢體同時受到很大的磨損,二者應當是同步的。

如果錢體銅質較新,形較完整。而字跡模糊,就可以肯定是新翻的假錢了。

辨形的第二種方法,是分辨銅銹。生坑銅銹種類很多。色澤分為黃、紅、藍、綠、黑等。有的是通體綠銹,有的部分銹蝕,有的是點銹。

一般來說,年代近一點的,銹結的程度要松一點,淺一點。傳世的錢幣,很多沒有鉛色,但色澤深沉古樸。有的雖磨的很亮,而銅質與一般新鋼的區別,一眼就能看出。

入土幾百年的古錢,因地下潮氣的長期侵蝕,銹蝕程度很深,常常滲入錢體內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這 種銹,古錢收藏家們稱之為「入骨銹」,不但用手摳不掉,就是用金屬工具也難以剔除。

布幣,刀幣及漢唐以前的生坑出土錢,大部分都是這種「入骨銹」。如果我們遇到這種錢,拿到手中,用指 甲或火柴棒,輕輕一摳,就會掉下來,露出銅色,那就很可能是假錢。

很多假錢,由於用酸類和鹽類浸泡過,而其銹色是「粉綠」色,銹層薄而鮮艷刺目,這些都是很容易辨認 的。

有的假錢,用膠水,油膝和塗料作假銹色,而質感粗糙,既不細膩,也不均勻,是一種小顆粒或糊狀的堆積物。行家們稱之為「疙瘩銹」,用指甲使勁摳,也就露出原鋼的底色。這也是一種辨假的有效經驗。

識別假錢,還要看銅的質量。不同時代的古幣,鑄造時用的銅不一樣。春秋、戰國到漢魏,主要是青銅。明清錢主要是黃銅。唐宋以後各代也有用白銅的。新疆清代的錢幣用紅銅。

銅色的白、黃、紅、青,主要是銅合金成分不同。鑄錢很少用純銅,都摻有錫、鋅、鉛等金屬。摻雜的有色金屬不同,銅錢的顏色也就有了區別。

各朝代鑄錢都有嚴格的比例配方。所以,觀察銅色,也是區別古錢真偽的一個方面。例如,現今集市上出賣的很多刀幣、布幣,銹色之下,能看到黃銅本色。而秦以前鑄幣都是青銅,所以,可以肯定是假貨。

正因為如此,有些手段高明的假錢製造者,在鑄造先秦的稀有刀布時,所用的銅是熔化了一般的三株、小半兩錢。這樣就變成了青銅刀布,使人難以辨識。

辨別真假古錢的另一種手段,就是除了用眼睛觀看錢文、銹色,還要聽聲音。

古錢幣年代越久,擲在水泥地上的聲音越暗啞。一般刀、布、先秦半兩,都是啞音。而明清錢,距今時間較短,特別是清錢,只有一、二百年,錢幣扔擲碰撞後,發出的聲音,則為亮音。

如果齊「六字刀」、秦「三孔布」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很亮。就值得懷疑。

總之,識別真假錢幣,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有一些書法上的修養,冶金鑄造和化學方面的知識,再能熟知各朝代鑄錢的歷史背景,就會更加方便,省去許多麻煩。

事實證明:有一些文化程度不很高的人,通過長期實踐,反復摸索,積累經驗,終於掌握規律,最後成為行家

⑺ 關於古錢幣

古錢幣
古錢幣指古代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中國錢幣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中文名
古錢幣
概念
古代貨幣
概述
商品交換的產物
特點
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淵源與由來
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1]
錢幣的歷史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最初以貝幣作為交換單位)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晰,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⑻ 古錢幣知識:什麼是套子錢

摘要 套子錢:通過不同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龍的錢。配套形式甚多。

⑼ 古錢幣真偽怎樣辯識

你好。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銹、偽色。在古錢幣鑒定中,分辨銅銹、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鑒定銹色方法簡便。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鑒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製造的錢幣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作偽之處。第四,掌握與古錢鑒定有關的知識,應了解有關貨幣理論、廣博的歷史知識。希望能夠喜歡。

⑽ 古錢幣知識

提高古錢幣的鑒別水平,首先要認真分析研究古錢幣作偽的規律。

從時間上考慮,多仿製時代久遠的古幣,且越古的品種越具有誘惑力。
例如,空首布出土不多,國內外市場價格昂貴,所以偽品也多。還有圓足布及在圓足布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三孔布更為罕見,所以偽品眾多。

從鑄造及存世量上考慮,仿製珍貴稀有的古錢幣。
例如,王莽時期的金錯刀,錢上鑄「一刀平五千」字樣,其中「一刀」二字用黃金錯成,偽品中「一刀」二字通常凸出,有銅質,也有用金粉描成。五代十國時的開平通寶,天成元寶,清代的祺祥通寶等都極為珍貴,偽品也極多。

從錢幣的形狀選擇,仿製一些形制特殊的錢幣。
例如,普通錢背加星,月紋。或把兩枚普通錯背磨薄粘合起來,成為合背錢。總之將最普通的面貌改變成特別品種,以迎合錢幣愛好者的獵奇心理。

究竟應該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呢?

一、從貨幣文字的源流演變上加以考察。古錢幣文字往往帶有獨特的地方色彩,特別是漢唐以來,官方鑄幣,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具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因此掌握文字的氣息、神韻是鑒別古錢幣的關鍵之一。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常常處處小心,手法極不自然,牽強做作,文字神韻自然大打折扣。

二、從錢幣的顏色、成分諸方面加以考察。真錢的銹與銅質結合在一起,所謂「銹色入骨」,不易脫落。偽錢的銹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脫落。此外,真錢幣因年代久遠,內部成分發生變化,所以一般重量會大為減輕,用手拈一拈,即可從輕重方面加以辨別。

三、從聲音方面辨別古幣的真偽。
古錢幣因年代久遠,沒有新銅的火氣,銅質氧化後,沒有清脆聲。而新鑄的假錢,輕敲時往往會發出一種清脆的聲音。此外有一種打制的偽幣,是取兩片薄銅片粘合而成,粘合處堆一層偽銹以掩蓋縫隙,這種錢幣輕擊後會發出啞聲。
鑒別古錢幣,應盡可能地與實物相對照加以考察,此外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及專業知識,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鑒別真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