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數學冷知識有哪些
有以下幾個可分享
一:走馬燈數
142857,又稱 「走馬燈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個數之一 ( 也許僅次於 圓周率π和自然對數底數e ,其實數模君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吧?),也許很多人很小的時候,就會在趣味數學里看到這個數。而這個神秘的數,最早發現於埃及的金字塔內。為什麼說這個數是 走馬燈數 呢?這是因為,它 2~6 倍,都恰好是這六個數字的重新排列:285714,428571,571428,714285,857142……並且是按次序排列的哦,如下圖所示,是不是很像 「走馬燈」 呢?這樣的「走馬燈」 性質實在是讓人嘖嘖稱奇。
考1分的愛因斯坦
很多同學聽過一個勵志故事 ,愛因斯坦小學數學不好,只考了一分,可是他長大以後依然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字。和你講這個故事的人以此激勵你,只要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也可以~可是,講故事的人,可能不知道一件事,在德國,1分是滿分
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創立狹義相對論以及廣義相對論,被公認為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在德國上學時,經常在數學考試中只拿到1分,數學考的這么慘,但他卻成為了過去1000年間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然而,當時德國考試是6分制,1分是相當於最高分(答對95%以上才能拿到1分),6分是最差,所以說愛因斯坦的數學一點都不差,而且相當好。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出色的航海家之一,義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跡為人們所熟知,
他的成就在航海界無人能及,
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發現新大陸是因為數學不好,
那時他的任務是找到一條前往東方的新航線,但由於一系列計算錯誤,他少算了西班牙到印度的距離,因此他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後,卻以為到了亞洲,並將當地人命名為印第安人。
四:生日概率
如果一個房間里有23個或23個以上的人,那麼至少有兩個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要大於50%,
如果超過60或者更多的人,這種概率要大於99%.
五:數字「5」
在算術中,我們常常提起1、2、3、4、5,因為它們的用處非常大,特別是5,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評定學生的成績時還是在使用五分制,
而在5000年前,5的表示是用五角星和五角棍來表示的,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書寫不方便,於是人們又發明了一種符號「V」來表示5,
而在古希臘里,5表達的含義是「你好」,「祝你健康」的意思,而在古埃及人那裡,「5」的意思是「宇宙」的意思,也是他們心中的真理之數.
六:康熙與數學
除鰲拜,滅三藩,收復台灣,成功抵抗沙俄的侵略的清朝皇帝康熙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但不為人所知的是,他還是一個狂熱的數學愛好者,
他堅持學習數學多年,組織編寫和出版數學著作《數理精蘊》,還撰寫過《御制三角推論演算法論》、《積求勾股法》幾篇數學論文。
希望能幫到你
⑵ 數學課外小知識
小朋友乖~~哥哥給你講個關於數學的故事哦~~留心聽啦~
在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個叫塞薩的人,精心設計了一種游戲獻給國王,就是現在的64格國際象棋。國王對這種游戲非常滿意,決定賞賜塞薩。國王問塞薩需要什麼,塞薩指著象棋盤上的小格子說:「就按照棋盤上的格子數,在第一個小格內賞我1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賞我2粒麥子,第三個小格內賞4粒,照此下去,每一個小格內的麥子都比前一個小格內的麥子加一倍。陛下,把這樣擺滿棋盤所有64格的麥粒,都賞給我吧。」國王聽後不加思索就滿口答應了塞薩的要求。但是經過大臣們計算發現,就是把全國一年收獲的小麥都給塞薩,也遠遠不夠。
小朋友,聽到這里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哈哈,哥哥高水平你個中的奧秘!
賽薩的話沒有錯,他的要求的確是滿足不了的。根據計算,棋盤上六十四個格子小麥的總數將是一個十九位數,折算為重量,大約是兩千多億噸。國王擁有至高無尚的權力,卻用其無知詮釋著知識的深奧。
⑶ 有關數學的小知識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⑷ 數學小知識。
1、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這種儀器就是司南。
2、最早使用小圓點作為小數點的是德國的數學家,叫克拉維斯。
4、「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拼板玩具,由七塊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的薄板組成,拼出來的圖案變化萬千,後來傳到國外叫做唐圖。
5、傳說早在四千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刻漏來計時。
6、中國是最早使用四捨五入法進行計算的國家。
7、歐幾里得最著名的著作《幾何原本》是歐洲數學的基礎,提出五大公設,發展為歐幾里得幾何,被廣泛的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教科書。
8、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了第7位數。
9、荷蘭數學家盧道夫把圓周率推算到了第35位。
10、有「力學之父」美稱的阿基米德流傳於世的數學著作有10餘種,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有勇氣去尋找這個支點,要用於尋找真理。
(4)數學的冷知識擴展閱讀
數學(mathematics或maths,來自希臘語,「máthēma」;經常被縮寫為「math」),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
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⑸ 關於數學的小知識(10個)
數學小知識-------------------------------------------------------------------------------- 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
⑹ 有趣的數學科普小知識有哪些
1、假如「一拃」的長度為8厘米,量一下課桌的長為7拃,則可知課桌長為56厘米。如果每步長65厘米,上學時,數一數走了多少步,就能算出從家到學校有多遠。
2、身高也是一把尺子。如果身高是150厘米,那麼抱住一棵大樹,兩手正好合攏,這棵樹的一周的長度大約是150厘米。因為每個人兩臂平伸,兩手指尖之間的長度和身高大約是一樣的。
3、要是想量樹的高,影子也可以幫助。只要量一量樹的影子和自己的影子長度就可以了。因為樹的高度=樹影長×身高÷人影長。
4、若去遊玩,要想知道前面的山距你有多遠,可以請聲音幫量一量。聲音每秒能走331米,那麼對著山喊一聲,再看幾秒可聽到回聲,用331乘聽到回聲的時間,再除以2就能算出來了。
5、「天象記錄員」珊瑚蟲科學家們發現,珊瑚蟲會在自己身上記錄時間:它們在體壁上每天「刻畫」一條環紋,一年「刻畫」365條,既不多也不少。因此想知道它們的年齡,只要數數它們體壁上的環紋即知。科學家們還發現,3.5億年前的珊瑚蟲,每年「刻畫」在身上的環紋不是365條,而是400條。原因是,那時地球自轉一天僅為21.9小時,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⑺ 初中數學冷門小知識
中考數學冷門知識點解析
四心:
內心 角平分線的交點,它到各邊的距離相等(內切圓圓心)
外心 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的交點,它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外接圓圓心)
重心 三角形三條中線的交點,它到每個頂點的距離等於它到對邊中點的距離的2倍
垂心 三角形的三條高的交點
調查方式
全面調查優點:精確度高 缺點:費時費力(人口普查)
抽樣調查優點:花費少、省時缺點:准確度受樣本影響
總體、個體、樣本概念
分式概念
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分式,不要看式子是否是A/ B的形式,關鍵要滿足:
1.分式的分母中必須含有字母。
2.分母的值不能為零。若分母的值為零,則分式無意義。
考法類似於有理數、無理數
比例中項
如果a、b、c三個量成連比例即a:b=b:c,b叫做a和c的比例中項。
b的平方=a*c b=正負根號下(a*c)
注意比例中項有負值(線段、實際問題要排除)
函數概念
一般地,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兩個變數x與y,並且對於x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其對應,那麼就稱y是x的函數
黃金分割點
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滿足:
短邊/長邊=長邊/全長
其值為一個有理數,用分數表示為(√5-1)/2,約等於0.618(實際問題時使用)
黃金三角形
1.是等腰三角形,兩個底角為72°,頂角為36°;這種三角形既美觀又標准。這樣的三角形的底與一腰之長之比為黃金比:(√5-1)/2.
2.是等腰三角形,兩個底角為36°,頂角為108°;這種三角形一腰與底邊之長之比為黃金比:(√5-1)/2.
標准差
標准差是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位似
位似作圖:
1. 作位似圖形時注意有同向位似和反向位似兩種情況
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如果位似變換是以原點為位似中心,相似比為k,那麼位似圖形對應點的坐標的比等於k或-k
多邊形
內角和 (n-2)180
外角和360
對角線n(n-3)/2 推導見課本
⑻ 關於數學的小知識
1,零
在很早的時候,以為「1」是「數字字元表」的開始,並且它進一步引出了2,3,4,5等其他數字。這些數字的作用是,對那些真實存在的物體,如蘋果、香蕉、梨等進行計數。直到後來,才學會,當盒子里邊已經沒有蘋果時,如何計數里邊的蘋果數。
2,數字系統
數字系統是一種處理「多少」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從基本的「1,2,3,很多」延伸到今天所使用的高度復雜的十進製表示方法。
3,π
π是數學中最著名的數。忘記自然界中的所有其他常數也不會忘記它,π總是出現在名單中的第一個位置。如果數字也有奧斯卡獎,那麼π肯定每年都會得獎。
π或者pi,是圓周的周長和它的直徑的比值。它的值,即這兩個長度之間的比值,不取決於圓周的大小。無論圓周是大是小,π的值都是恆定不變的。π產生於圓周,但是在數學中它卻無處不在,甚至涉及那些和圓周毫不相關的地方。
4,代數
代數給了一種嶄新的解決間題的方式,一種「迴旋」的演年方法。這種「迴旋」是「反向思維」的。讓我們考慮一下這個問題,當給數字25加上17時,結果將是42。這是正向思維。這些數,需要做的只是把它們加起來。
但是,假如已經知道了答案42,並提出一個不同的問題,即現在想要知道的是什麼數和25相加得42。這里便需要用到反向思維。想要知道未知數x的值,它滿足等式25+x=42,然後,只需將42減去25便可知道答案。
5,函數
萊昂哈德·歐拉是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歐拉是第一個使用「函數」一詞來描述包含各種參數的表達式的人,例如:y = F(x),他是把微積分應用於物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⑼ 數學小知識
數學小知識
--------------------------------------------------------------------------------
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