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政治生活知識點歸納有哪些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識點歸納:
1、政治與經濟關系: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反作用於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
2、在階級社會里,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階級性是政治的根本屬性。
3、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政治的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
5、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
6、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本質上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7、我國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性質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8、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廣泛性(表現在:民主主體和民主權利的廣泛)真實性(表現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質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實現上)。
9、民主與專政的關系:辯證統一或對立統一。
『貳』 高一必修一政治知識點歸納內容有哪些
高一必修一政治知識點歸納內容有:
一、貨幣與財富:貨幣總是代表著一定的財富,代表著人們過去的勞動。它本身沒有是非善惡的區別。
二、結算與信用工具
(1)結算:在核算一定時期的各項經濟收支往來時通常使用的方式。包括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
(2)信用貨幣:
①含義:代替金屬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證券被利為信用貨幣。
②職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3)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A、含義:銀行信用卡是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信用卡是
B、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②支票:
A、含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B、種類:近期和遠期支票,記名或不記名支票,現金和轉帳支票在我國主要分為轉帳支票(付款單位或個人開票後,收款到銀行把款轉入自己帳戶)和現金支票(由付款單位開出,收款人憑票到銀行支取現金)。
三、外匯與匯率:
(1)外匯的含義: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2)匯率的含義: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我國的匯率制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3)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定,對實現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叄』 高中政治學知識點總結
第一部分 經濟常識
1.商品和商品經濟
(1)商品: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商品的基本屬性 商品的價值量
(2)貨幣: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貨幣的職能 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3)價值規律: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作用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3.企業和經營者
(1)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 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企業兼並與破產
(2)企業的經營者: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4.產業和勞動者
(1)三大產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2)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擴大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勞動合同制度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5.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1)國民收入的分配與財政:國民收入的分配 財政收入和支出 財政的巨大作用
(2)稅收與納稅人:稅收及其基本特徵 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6.銀行和儲蓄者
(1)我國的銀行:銀行的產生 銀行的分類及其職能 銀行的業務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2)公民的儲蓄:存款儲蓄及其作用 債券與商業保險
7.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
(1)商品服務市場:商品服務市場的內容和特點 市場交易原則
(2)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家庭消費的內容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8.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
(1)當代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 經濟全球化 外匯與匯率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
(2)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的基本含義和主要內容 關稅 我國對外貿易的方式與作用 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 答案補充 第二部分 哲學常識
『肆』 政治高考必背知識點
經濟
商品: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兩個屬性:價值和交換價值
1.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 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鉛筆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寫字,麵包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充飢,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4. 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它比較特殊,它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蘋果與麵包價格不同,用貨幣衡量出來的 貨幣有兩個職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發行量需要符號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印的錢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影響社會穩定。印的過少,導致通貨緊縮,影響商品流通,所以鈔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於求時,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7. 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比如李凱生產一部汽車需要花30天的時間。李凱生產一部手機的時間需要花10天時間,那麼這部汽車在市場上的價格是這部手機的價格的3倍(可以假設汽車3萬元,手機1萬元)。也就是說生產一件東西,如果花的時間越多,那麼它的價格也就越高。但是價格也受供求關系影響,當市場上賣汽車的很多,賣手機的相對少的時候,這時候汽車價格可能會稍低於3萬,手機稍高於1萬,但汽車價格基本還是手機價格的3倍。8. 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時,買它的人會減少,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也會相應地減少;價格下降時,買它的人會增多,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會增大。
9.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生活水平越高,因為系數低,說明花在吃飯上的錢很少,剩下的錢可以用在娛樂上、裝修、購買奢侈品。
10. 中學生的消費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適度消費,同時不可以盲從別人,消費的時候要理智,平時消費中;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盡量少買或者不買對環境有危害的商品。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不能隨意揮霍。11. 在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地位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12. 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即國有經濟能控制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記憶方法:共產黨現在絕對控制整個中國,國有經濟是被共產黨管理的,所以國有經濟也肯定能控製得住全國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力)
13.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於生產。
14.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1)公有制為主體
(2)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有得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加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理解這句話的方法:我國現在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現在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為什麼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呢,因為中國共產黨信奉的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最大特點是社會多數財富要被國家來控制,所以就有了公有制為主體這么一說;為什麼又提到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呢?因為經濟成分越多,才會越活躍,大家相互競爭,這樣經濟發展的才會好,所以就有了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這一說2019高考政治必背知識點90個在政治的考試中,通過總結,可以發現很多的知識點是必考的內容,針對這些知識,我們應該使自己必須記會,可以幫助我們在考試的時候變得簡單。今天來看看高中政治考試必背的90個知識點,或許會對你有用哦!
經濟
商品: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兩個屬性:價值和交換價值
1.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 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鉛筆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寫字,麵包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充飢,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4. 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它比較特殊,它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蘋果與麵包價格不同,用貨幣衡量出來的 貨幣有兩個職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發行量需要符號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印的錢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影響社會穩定。印的過少,導致通貨緊縮,影響商品流通,所以鈔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於求時,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7. 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比如李凱生產一部汽車需要花30天的時間。李凱生產一部手機的時間需要花10天時間,那麼這部汽車在市場上的價格是這部手機的價格的3倍(可以假設汽車3萬元,手機1萬元)。也就是說生產一件東西,如果花的時間越多,那麼它的價格也就越高。但是價格也受供求關系影響,當市場上賣汽車的很多,賣手機的相對少的時候,這時候汽車價格可能會稍低於3萬,手機稍高於1萬,但汽車價格基本還是手機價格的3倍。
8. 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時,買它的人會減少,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也會相應地減少;價格下降時,買它的人會增多,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會增大。
9.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生活水平越高,因為系數低,說明花在吃飯上的錢很少,剩下的錢可以用在娛樂上、裝修、購買奢侈品。
10. 中學生的消費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適度消費,同時不可以盲從別人,消費的時候要理智,平時消費中;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盡量少買或者不買對環境有危害的商品。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不能隨意揮霍。
11. 在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地位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12. 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即國有經濟能控制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記憶方法:共產黨現在絕對控制整個中國,國有經濟是被共產黨管理的,所以國有經濟也肯定能控製得住全國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力)
13.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於生產。
14.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1)公有制為主體
(2)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有得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加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理解這句話的方法:我國現在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現在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為什麼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呢,因為中國共產黨信奉的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最大特點是社會多數財富要被國家來控制,所以就有了公有制為主體這么一說;為什麼又提到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呢?因為經濟成分越多,才會越活躍,大家相互競爭,這樣經濟發展的才會好,所以就有了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這一說
15. 中學生的擇業觀(你是如何看待擇業的?當代青年如何擇業?如果是你,請談談你的擇業觀?當代學生如何選擇職業?)
碰到這樣的問題應該這樣回答:我們選擇職業時,要根據個人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同時也要注意提高自身能力,靈活選擇職業,在競爭中處於優勢,正當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要平等看待每個職業。
16. 儲蓄,便捷的投資方式 (記憶方法:哪都是銀行,隨便把爭存進去就OK了)。
債券,穩健的投資方式(借給別人錢,別人還錢的時候要多給我一部分,我是一個穩健的人)
股票,高收益和高風險的投資方式(股票升值,我賺錢,貶值我賠錢,時高時低)
商業保險,規避風險的投資方式(為防意外,買保險,這樣即使天塌了,有保險公司頂著)
17. 按勞分配是我國社會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分配方式中佔主體地位。
18. 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19. 按生產要素分配。包括按勞動要素分配;按資本要素分配;按技術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20. 請回答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的必然性;或者問我國為什麼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又或者問:請回答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的原因答:(1)這種分配方式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2)這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3)這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4)實踐證明,這種分配方式對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促進作用。
21. 稅收具有 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 三個特徵。
22. 我國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23. 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稱市場經濟。(不必背下來,理解就行了,理解方法:國家制定好規章制度後就不管市場了,任由各個企業,個體去競爭,達到商品供求平衡。但是,在我國實行的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即國家有一家干預市場,並不是理想中的市場經濟)。
24.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具有三個弊端 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
25.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三個基本特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什麼是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意思就是國家通過各種政策,引導市場發展方向。比如說全國豬肉價格上漲,百姓抱怨太貴,這時候國家可能會出台一些打擊投機倒把的企業或個人,穩定豬肉價格,這算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方式)。
26.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27. 經濟全球化 積極影響: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分配 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是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發達國家財富更多,發展中國家狀況更糟,兩極分化更加嚴重。(兩極分化是指富人越富,窮人越窮)。28. 中國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29.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政治
30. 國家根本屬性:階級性。
31. 我國是 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32. 人民民主專政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33. 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34. 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原則:權利與義務不可分離(不可能只享有權利不遵守義務,也不可能只遵守義務而不能享有權利)。
35.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理解方法:所謂區域自治,也就是一幫人讓他們自己選出一個老大,共產黨有什麼事情需要通知,就告訴這個老大,讓老大傳達給這一幫人)。
36. 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記憶方法:民族之間出現關系就像兩個人鬧矛盾一樣,這時候就要解決,讓兩個人重歸於好,首先要把兩個人擺在平等的位置看待,團結高於一切,不論是國家還是集體,只有內部團結了才能強大;第三,當兩個人意識到合好對大家都有好處,即能共同繁榮,這樣勸起來就比較容易被接受)。
37. 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38.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意義,或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
答:(1)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2)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2)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4)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記憶方法:意義是多方面的,回答時先把大的方面答出來,再答小的方面,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所以先從國家角度敘述意義,國家的對面是少數民族,所以答完國家後再從少數民族的角度去敘述,第三點再從整個民族角度敘述,也就是有利於促進各民族關系。第四點自由發揮,想不出來就寫)
39. 在我國有宗教信仰自由,即信與不信,是自己的事,別人沒有權利干預,想什麼時候信就什麼時候信,想什麼時候不信就什麼時候不信,想信哪個教就信哪個教。
40. 國家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
41. 我國外交政策是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42. 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並且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哲學
43.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即哲學不僅是一種觀點,同時也具有研究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我們普通人通常都有自己的觀點,普通人之所以不是哲學家,是因為不具備哲學的另一個要素:方法論,也就是說普通人沒有研究方法,沒有對自己的世界觀做更深入的思考。普通人中的一小部分人對方法思考的人就是哲學家)
44.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二者不可分割。
45. 哲學比具體科學范圍更廣,是對具體科學的升華。具有普遍性。46. 哲學:共性;一般;普遍。具體科學:個性;個別;特殊。
即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47.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原因:因為我們一般都是先研究具體科學,掌握規律後才上升到哲學高度,所以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
48. 哲學為世界觀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9.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50.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哪個屬第一位,也可等同於意識和物質哪個是第一位。
51. 馬克思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思維第二性的觀點,這種觀點稱為唯物主義。
52. 唯物主義:物質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物主義的發展按時間順序經歷了三個階段,它們是(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53.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但它沒有科學依據。54.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即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它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這種唯物主義具有局限性。
55.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真正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56. 唯心主義:意識是第一位的,意識決定物質。
57. 判斷一個人的話,一種觀點是不是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方法是:文字里含有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是唯物主義,含有意識決定物質的觀點,是唯心主義。58. 物質與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所有物質都在運動,靜止的物質也在運動,因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59.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發產物。
60. 意識是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61. 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62. 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63. 實踐三個特點:(1)具有主觀能動性(2)具有客觀物質性(3)實踐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這么理解第三個特點:人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人的成長也是從出生時的無知慢慢學習的過程,所以我們想做一件事,是根據之前的經驗,不論是自己的經驗,還是從書本上看到的歷史上別人的教訓,不論哪種情況,都說明了一點,那就是與以前存在關系,所以實踐也是一種社會歷史性的活動)。
64.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即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65.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標和歸宿。66. 真理是客觀的。
67.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理解記憶:我們對一個規律的認識是在反復的思考驗證後才真正認識的;即使我們認識了某一個規律,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個規律等著我們去認識,所以具有無限性;我們每認識一個規律,在認識的世界中,我們就前進了一步,所有具有上升性)。
68. 聯系的觀點: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記憶方法:聯系具有普遍性,萬事萬物間都有聯系,所有具有普遍性;事物間的聯系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具有客觀性;紛雜的說不清的聯系,體現多樣性)。
69. 發展是指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70.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矛盾的觀點。
71. 矛盾也叫對立統一(以後見到對立統一,也就是見到矛盾,就如想去北京旅遊,但不知道路怎麼走,這時候會有兩個問題一:請問北京怎麼走;二:請問中國的首都怎麼走,其實都是一個意思)。72. 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3. 矛盾的對立性也叫斗爭性,統一性也叫同一性。(類似於北京,首都,兩種叫法,一個意思)
74. 矛盾的斗爭性或對立性: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
75. 矛盾的同一性或統一性: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貫通。
76.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事物的不斷發展。
77. 矛盾的兩點論:矛盾具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78. 矛盾的重點論:在認識和改造事物時,要抓住主要矛盾。我們在處理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79. 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80. 辯證的否定:其實質是揚棄,即拋棄消極的不好的東西,保留積極的,優秀的東西。
8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動力,能夠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82. 現在總結下前面談到的哲學上的一些觀點:第58點:運動的觀點, 68聯系的觀點,69發展的觀點,71矛盾的觀點。
83. 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如高樓大廈,社會上人們擁有的財富,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等;社會意識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如一個社會的思想潮流,社會的某種風俗等)。
84.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85. 堅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保證,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86.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87.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88. 一個答題技巧:在問題中有提到人民群眾,就要把84,85,86句寫上去,如為什麼我們黨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或堅持群眾路線的意義等,只要材料中敘述的主要思想是人民群眾,把上面提到的三點都寫上去不會錯。這是遇到人民群眾的考點,當考試時遇到其它的考點時,把想到的與這個考點有關的觀點用自己的語言寫上去,句與句之間要有邏輯性,不可亂寫。
89. 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90.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伍』 高中政治知識點歸納!
1、生活處處有哲學
1)、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3)、哲學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2、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又是關於方法論的學問.一句話,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
區別: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反映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是對個別規律和特性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整個世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聯系: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5、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它有兩個方面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2)思維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問題?
6、什麼是唯物主義?什麼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本原,物質第一性 ,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派生。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依賴意識。
7、什麼是辯證法?什麼是形而上學?
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形而上學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8、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它可以通過對社會弊端、舊制度、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的物質力量。
9、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偉大的變革。
第四課 探索世界的本質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相符合。
2、什麼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概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
3、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
(3) 離開運動談物質和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
4、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區別: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
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2)聯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5、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規律的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l 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l 規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6、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人們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並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1、意識的本質(什麼是意識?)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2、意識的作用(意識的能動性)
(1)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表現為:
l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1、○2)
l 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 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l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即人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中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l 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發;萎靡的精神,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3、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原理
(1) 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2) 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3)方法論:必須把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是錯誤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規律,即尊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創造新的條件,按規律辦事,求真務實。)
4、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統一的
區別: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P41)?什麼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P51)?
聯系:(1)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
(2)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
方法論: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社會變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振興,我們必須做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6、求真務實,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7、怎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P41)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含義與特點
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4)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3、真理的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 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 人們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能有一個真理。真理與謬誤的界線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 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 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 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5、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1) 認識的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在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 認識的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
1、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什麼是聯系?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它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4)聯系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方法論)它要求我們,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2、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1) 整體與部分是相互區別的。含義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離不開部分;關鍵的部分可以決定整體的功能。
(3)方法論:○1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2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3、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1) 系統的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2) 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3) 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
1、發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2、發展的實質(什麼是發展):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為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3) 方法論: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原理)
(1) 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2) 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2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3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返,不斷前進。
方法論:○1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2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3反對兩個極端:急於求成和優柔寡斷。
緊跟政治課改 崇尚互聯共享,中學政治教學網與你同歷新課程改革!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1) 矛盾的含義。(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爭性。(4)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5)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義: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2)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義: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現:○1、○2、○3。 (3)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聯結。普遍性離不開特殊性;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
(1)區別: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處於被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這就是次要矛盾。
(2)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處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1)區別:一個矛盾有兩個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處於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3)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論。
(1)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2)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含義。
(3)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聯系:兩點之中有重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4)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8、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論)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依據:矛盾的特殊性。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
(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
9、什麼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2)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善於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第十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 辨證否定觀與創新意識:
(1)什麼是辨證的否定?
○1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辨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3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之中,它總是汲取、保留、改造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辨證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舊事物中的過時、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的積極、合理的因素。)
(2)、辨證否定觀的要求(方法論):
○1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即要求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更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2要求我們,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密切相連的。
(1)要創新,就必須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必然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即要求我們,關注變化發展的實際,敢於突破成規陳說;注重研究新情況,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3)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
3、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因為:
(1) 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原因:創新更新了人們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出更廣闊的勞動對象,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例如:技術創新。)
(2)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例如: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3)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的發展。
Ø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原因: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使得人類的認識對象和范圍日趨廣闊 使得人類思維的性質和水平不斷更新和發展。
Ø 創新推動文化的發展。(了解「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內涵)
(4) 結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第11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2)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落後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
結論(圖示):
人類 實踐 ( 解決)社會基本矛盾 (推動) 社會發展。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表現:(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及其要求:
v 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
v 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群眾路線及其地位:
Ø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Ø 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它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第12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1、 什麼是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有兩個方面:
(1)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人的價值就在於為社會創造價值)。
(2)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2、 如何評價一個人的價值?
(1)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看他的貢獻。(2)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3)在今天,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表現如下: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會使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錯誤的價值觀,會使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遭到失敗)。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
4、如何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5、如何正確處理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關系?
(1)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要緊、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2)利益發生沖突時,怎麼辦?
當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3)利益沒有沖突時,怎麼辦?
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准,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6、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的價值?
(1)根本途徑:勞動和奉獻。(要求: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2) 客觀條件: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即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 (要求: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3)主觀條件:
實現人生的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要求: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7、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原理)
(1)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個人離不開社會)
(2)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社會離不開個人)
(3)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4)、方法論: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堅定正確的方向,就能夠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人類的幸福結合起來,從而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恆久的動力和無限的生機,最後實現人生的價值。
『陸』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課 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一、 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廣泛真實的民主
1、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本質上講,國家都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2、 我國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3、 國家的性質又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性質決定.
4、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5、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6、 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
1) 廣泛性: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民主主體廣泛.
2) 真實性: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保障;廣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實現.
7、 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對少數敵人實行專政.
8、 民主與專政的關系:
1) 民主:「在一定階級范圍內」(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民政部總是屬於統治階級的,這是國體意義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政體意義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統治階級的民主就是被統治階級的專政).
2) 專政:主要依靠暴力實行的統治.
3) 人民民主和專政是辯證統一的,相輔相成.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統治階級的民主是被統治階級的專政.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9、 為什麼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1)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立國之本.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已被寫入憲法.
2) 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10、 人民民主專政新的時代內容:
① 突出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國家職能;
② 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了;
③ 重視法制建設,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
④ 發展人民民主,加強民主制度建設.
二、 政治權利和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准則
政治權利與自由
1、 政治生活的全部內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為基礎.
2、 權利和自由的含義:公民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表達意願的權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3、 政治權利和自由:
①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基本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志.
② 政治自由.
③ 監督權
政治義務
4、 政治義務:
① 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公民的政治權利和其它權利的重要保證.
② 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公民根本的行為准則.
③ 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是愛國主義的體現,是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
④ 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基本原則
5、 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
1) 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2) 堅持權利與依法統一原則.
① 我國權利與義務是統一、二者不可分離.相對應而存在,都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
②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
③ 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3) 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三、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與法制
1、 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崇尚民主和法制.
2、 政治生活主要內容:
1) 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基本內容
2) 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重要內容
3) 參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有機構成部分.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最根本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區別於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徵.
4) 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中學生參與政治生活:
1) 參與政治生活,必須明確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的內容更多地涉及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問題.
2) 參與政治生活,需要學習政治知識.
3) 參與政治生活,貴在實踐.
第二課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一、 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
1、 各種選舉方式的區別
選舉方式 含義 優點 缺點
直接選舉 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被選舉人的方式 每個選民都有直接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 在選民較多、分布較廣的情況下不適用
間接選舉 由選民選出的代表選舉產生商以及代表機關的代表或政府領導成員的選舉方式 在選民較多、分布較廣的情況下適用 每個選民不能直接投票選舉自己心目中的當家人
等額選舉 正式候選人名額的應選名額的選舉方式 可以充分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 限制選民自由選擇,選民易受誤導,積極性受影響
差額選舉 正式候選人名額多於應選舉名額 位選民行使選舉權提供於低,在被選舉人之間形成競爭 可能影響當選者結構合理性;被選舉人間的競爭易導致假宣傳,金錢交易
2、 採取什麼樣的選舉方式,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等具體條件決定.
3、 選舉方式選擇依據:社會經濟制度、國家性質、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狀況,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物質生活水平,公民文化水平
4、 選民參加民主選舉的素養,即參加選舉的態度和能力,是影響選舉效果的重要因素
5、 是否積極參加選舉、認真行使這項權利,是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
6、 怎樣行使選舉權,是公民政治參與能力的體現,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
7、 只有每個人都在周全考慮、理性判斷的基礎上,鄭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選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實現民主選舉的預期目的.
二、 民主決策:做出最佳的選擇
1、 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進入決策機關,參與、審議、監督,制定決策,這是市各項決策能夠反映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證.
2、 不同的民主決策方式:
內容 方式 依據 意義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決策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
民意是正確決策最重要的信息資源 電話、傳真、電子郵件,新聞媒體 拓寬民意反映渠道,使決策機關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 使決策反映社情民意
專家咨詢制度 專家學者李由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信息,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大事項進行分析論證 論證會、康談會 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識和相關信息 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
社會公示制度 決策機關將涉及公民利益的各項決策進行公示,讓公民了解後發表意見、提出建議 公示 公民享有對涉及公眾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這是市民與參加民主決策前的前提和基礎 有利於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的參與度
社會聽證制度 隊同公民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公民充分發表意見、提出建議 聽證會 決策機關擬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聽證的目的是為了決策利民
3、 公民通過各種渠道、採用不同方式直接參與決策過程,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環節.
4、 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重大意義:
① 有助於決策者充分發揚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有助於決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決策出發點和立足點,增強決策科學性,避免決策片面性.
② 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提高落實決策的自覺性,推動決策的實施;同時,參與民主決策的實踐,也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鍛煉參與決策的能力,增強關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責任感.
三、 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
1、 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證人民群眾依法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層民主中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村民委員會
2、 村民委員會,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自治組織,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機構.
3、 村民自治的內容:
① 自己選舉當家人,使村民自治的基礎,也是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徑.
② 村民可以通過村民會議等形式,發表意見,參與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決策和管理.
③ 村民自製章程或村規民約等形式,使村民規范自己和村幹部行為,用民主辦法管理村裡事務的有效途徑.
④ 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幹部、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
居民委員會
4、 居民委員會,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民主管理機構,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組織.
5、 作用: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居民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反映居民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
6、 《中國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幹部有居民民主選舉產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重要事務,要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居民委員會實行辦事公開制度,定期向居民會議匯報工作,接受居民監督和質詢.
7、 意義:實行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微觀反而深刻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
8、 以學習民主管理的知識和技能,體驗民主管理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在民主實踐中逐步增強和提高自己政治參與的責任意識和實際本領.
四、 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
1、 民主監督方式:
信訪舉報制度 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 輿論監督制度
區別 含義不同 通過給國家寫信、打電話或向有關人員當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意見,提出批評建議 將自己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反映給人大,形成人大代表的議案,上傳到國家權力機關 依法在新聞媒體上公開發表意見
方式不同 信函、電話、手機簡訊、當面指出等 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以議案質詢的方式 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
特點不同 是我們行使憲法所規定的提出批評、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權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民主監督有效方法 人大代表連著國家權力機關,一頭連著人民群眾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響大、時效快
作用不同 為公民監督提供了有力保障 是公民的民主監督得以真正落實得到切實保障 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發揮獨特作用
相同點 ① 都是實行民主監督的方式,在民主監督中發揮重要作用
② 意義:有利於消除腐敗現象,克服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改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有助於激發廣大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
③ 不論哪種方式,都要遵守法律法規,依照規則和程序辦事
2、 公民行使監督權時:敢於同邪惡勢力進行斗爭,勇於使用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監督權;負責任地實行民主監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力,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以舉報為名製造事端,干擾監督機關的正常工作,不能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
第二單元 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第三課 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 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
1、 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
2、 政府的主要職能:
(1) 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2) 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3) 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4) 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3、 政府只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於人民.
4、 政府的作用:
(1) 人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服務.
5、 了解政府的性質和職能,相信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尋求政府幫助,監督政府行為,使我們的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的體現.
二、 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
1、 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對人民負責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 原則:
(1) 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必須深入群眾,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損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
(2) 樹立求真務實的佛年工作作風.(真抓實干;工作著力點放在研究、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問題上)
(3) 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3、 我國政府在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服務意識,杜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
4、 公民求助或投訴的途徑:開設熱線電話;設立信訪部門;發展電子政務;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制度.
5、 公民學會向政府部門求助或投訴,有助於解決自己面臨的困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促使政府不斷改進工作.
第四課 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
一、 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執政
1、 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表現.
2、 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是體現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3、 政府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 依法行政的意義:
(1) 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力和自由;
(2) 有利於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公職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
(3) 有利於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 有利於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5、 為什麼依法行政建設法制政府?
① 國家性質決定,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
② (第4點中4個有利於)
③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徑
④ 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審慎用權 民主決策
6、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還要做到:
(1) 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2) 建立權責明確的執法體制,促使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
(3) 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
(4)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二、 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
1、 權力是把雙刃劍.
2、 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這個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 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1) 切實保障廣大人民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使人民能夠真正約束掌權者行為;
(2) 要實現國家政治生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是掌權者辦事具有可遵循的統一規范,確保權力按法律行使,合理運行.
4、 行政監督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群眾通過法定渠道(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政府內部(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等.
5、 政府接受監督的意義:
(1) 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減少和防止工作失誤;
(2) 防止濫用職權,保證清正廉潔;
(3) 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確決策;
(4) 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造福於人民,從而建立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6、 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7、 我國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增強了政府工作透明度.這一舉措,深受群眾歡迎,被稱為「陽光工程」
8、 人民政府制定和發布文件:一方面規范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為;另一方面保證人民權益,目的是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 開放「紅頭」文件查閱,說明政府群眾意識、服務意識正在逐步增強:有利於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於群眾加強對政府的監督;有利於群眾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第三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第五課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1、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擁有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其它國家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並受它監督.
3、 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
4、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有利於保證國家權力體現人民意志;有利於保證中央和地方國家權力統一;有利於我國各民族平等和團結;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業和民族團結.
5、 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
6、 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各項職能,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義務:遵守法律、保守機密、聯系群眾、接受監督.
權力: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
二、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 一個國家的政權機關的組織形式,叫做政體.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
2、 我國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願望.
4、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最重要特點——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
5、 民主集中制的體現:
① 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關繫上,人大代表民主選出,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決策少數服從多數.
② 在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關繫上,國家行政、司法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③ 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關繫上,中央集權,地方分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6、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7、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特點.
8、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內容:
② 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③ 人民在普選基礎上選舉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
④ 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職能.
⑤ 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等等
這一制度,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宗旨,真正保證了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9、 我國國體和政體,是中國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
第六課 我國的政黨制度
一、 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1、 歷史事實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沒有我們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2、 新中共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建設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改革,並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3、 結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國人民經歷長期實踐鄭重作出的歷史性選擇.
4、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① 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② 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③ 黨領導的核心: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才能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6、 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科學執政 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依法執政時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要通過依法執政體現出來,又要靠依法執政來保證實現,依法執政有利於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民主執政 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依法執政 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化法制化規范化.
二、 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
2、 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對於黨在新世紀新階段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 「三個代表」
① 內容: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a、 全面體現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
b、 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c、 創造性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d、 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③ 地位: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 關鍵:堅持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理論品質.「三個代表」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範.
⑤ 核心:堅持黨的先進性.
黨的先進性適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黨的先進性適具體的,歷史的.
黨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堅持黨的先進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4、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5、 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試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6、 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的執政權力來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廣大人民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7、 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堅持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1、 民主黨派的性質:作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它們都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
2、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 形成通力合作的友黨關系
① 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實質:是代表廣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國共產黨執政,這是我國政黨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內在要求,從根本上說,是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② 各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反對黨,是積極的政治力量,具有法律賦予參政權的參政黨.
③ 民主黨派參政的目的,是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中國更產黨與各民主黨來已成為親密友黨.這種新型正當關是經歷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幾個歷史時期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4、 我國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政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5、 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長期共存」是中國共產黨存在多久,民主黨派就存在多久,多黨合作制度要長期存在下去.
「互相監督」實質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要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監督,尤其強調參政黨監督執政黨.
「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表明參政黨要和執政黨一道經受考驗,共同承擔國家和民族盛衰興亡的責任.
6、 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准則:遵守憲法和法律.
7、 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
8、 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9、 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有利於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
『柒』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點歸納有哪些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點歸納有:
1、文化的繼承性
(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築的繼承:建築是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的特點:(重點)
(1)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2)傳統文化既有相對穩定性。
(3)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重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4、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5、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捌』 2021新高一政治知識點有哪些
2021新高一政治知識點介紹如下:
1、基本屬性:使用價值(物的有用性)和價值(人類勞動)。
2、有使用價值的並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3、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任意發行。
4、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面額,決定一定時期內發行多少紙幣,但無權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
5、貨幣供應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為限度。
6、通貨膨脹:如果貨幣的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紙幣貶值)。
7、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8、信用卡:能減少現金的使用(但不能減少貨幣的流通),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並非十分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9、匯率的變動對進出口的影響。本幣升值,有利於進口,有利於對外投資,有利於出國旅遊和消費,不利於出口和吸引外資。
10、美聯儲加息,對於國際資本來說,會流向收益高的地方(美國),進而導致其他國家資本外流。
『玖』 高中政治小知識點歸納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經濟常識
1.商品和商品經濟
(1)商品: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商品的基本屬性 商品的價值量
(2)貨幣: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貨幣的職能 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3)價值規律: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作用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3.企業和經營者
(1)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 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企業兼並與破產
(2)企業的經營者: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4.產業和勞動者
(1)三大產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2)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擴大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勞動合同制度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5.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1)國民收入的分配與財政:國民收入的分配 財政收入和支出 財政的巨大作用
(2)稅收與納稅人:稅收及其基本特徵 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6.銀行和儲蓄者
(1)我國的銀行:銀行的產生 銀行的分類及其職能 銀行的業務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2)公民的儲蓄:存款儲蓄及其作用 債券與商業保險
7.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
(1)商品服務市場:商品服務市場的內容和特點 市場交易原則
(2)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家庭消費的內容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8.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
(1)當代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 經濟全球化 外匯與匯率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
(2)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的基本含義和主要內容 關稅 我國對外貿易的方式與作用 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
政治常識:
★(1)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國家職能,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並反映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的國家職能有對內職能(依法打擊敵對分子和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科文衛事業;搞好社會公共服務---維護安定團結和社會治安、建立健全社會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興辦公共設施和保護生態環境)和對外職能(防禦外敵入侵和顛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積極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
★(2)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任免權、決定權、監督權);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由人民民主選舉產生,受人民監督,為人民服務,向人民負責,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憲法賦予他們特有的權利(發言表決免責權、提案權、質詢權等)並且必須自覺履行義務(模範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機密、密切聯系群眾、接受選民或原選舉單位的監督等)。
★(3)我國的國家機構: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對人民負責、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其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實行依法治國的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當家作主的地位。
(4)我國的公民與國家: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堅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堅持公民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認真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5)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決定的,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保證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調動各方面的各級因素);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方式)。
(6)我國鏟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根源,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政治、經濟、文化權利)、民族團結(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各民族共同繁榮(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都得到發展和不斷進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步消除東西部差距,是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首先民族地區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同時需要國家、發達地區的幫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7)我國的宗教政策:在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活動,國家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8)當代國際社會:國際關系是變化發展的,決定國際關系的因素主要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度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9)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和平與發展的障礙;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龍頭,各國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10)我國的對外政策: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首要目標,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關系的基本准則、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支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哲學常識
1.唯物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 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
(2)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 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3)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從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 把握因果聯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2)運動和發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運動和發展的普遍性 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
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學會創造性思維
(3)規律: 規律 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認識和利用規律 堅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4)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內因和外因:內因和外因 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7)量變和質變: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 堅持適度原則
(8)事物發展的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9)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3.認識論
(1)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2)透過現象看本質:現象與本質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能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創造性思維、合理想像在認識中的作用
(3)實踐: 實踐的基本特徵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觀和價值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個人和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關系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作用 反對極端個人主義,保護個人正當利益 在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中應提倡誠信
(4)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 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走出人生價值觀的誤區,反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
(5)理想與現實:樹立崇高理想 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6)社會實踐: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群眾利益高於一切 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第三部分 政治常識
1.我國的國家制度
(1)我國的國體:國家的性質和職能 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 我國的國家職能
(2)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一國兩制」的含義、內容和意義
(3)我國的國家機構:國家機構及其組織體系 我國國家機構的設置 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依法治國
(4)我國公民與國家: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公民應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
(1)政黨與政權:政黨的特徵 政黨和國家政權的關系 當代政黨制度的類型和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
(3)加強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我國的民族和宗教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的基本特徵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我國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 我國的宗教政策 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
4.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
(1)當代國際社會: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主權國家及其權利 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 國際法的概念和作用
(2)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3)我國的對外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觀點:含義、特點(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多樣性)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運用: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四個目標
(2)因果聯系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辨證法認為,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聯系,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找原因,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運用: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反對地方保護主義;西部大開發;經濟結構調整;國企改革中抓大放小
2、發展的觀點
(1)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2)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
運動與物質密切聯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其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離開物質談運動,或者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我們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也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普遍性。
【方法論】:①有助於我們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②有助於我們掌握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學方法。③有助於我們理解和把握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 唯物辯證法關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論,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理論依據。
(2)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過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緊密相聯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和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
9、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時,要重視內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即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
10、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3>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角度一: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量的積累,就不會有事物性質的變化(也不會有飛躍和發展),即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這要求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
角度二: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要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即堅持適度原則。
角度三:事物的發展最終要通過質變來實現,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原有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是,就要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
角度四:不僅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會引起質變,而且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優化結構」,研究事物的結構
11、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反對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說明堅持唯物辯證法,就可以使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避免或減少失誤,少走彎路,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貢獻。
認識論部分
1、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辨證關系: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認識則把實踐引歧途。
方法論意義:既要重視實踐,又要掌握科學理論,達到理論(認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現象和本質的辨證關系:
區別: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多變易失,憑感覺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具有相對穩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聯系: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現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方法論:認識事物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
區別:含義、階段、可靠程度不同。
聯系: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
方法論: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原理:
整個世界是無限發展的,認識應當在實踐基礎上隨著客觀事物的進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斷擴展。一切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方法論意義: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
5、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原理: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綜合的基礎,在綜合的指導下深入的分析。
方法論: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堅持分析與綜合相結合。
五、價值觀、人生觀部分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的含義、本質、作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哲理內容:價值觀是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准,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集體主義價值觀,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
3、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辨證關系原理:二者是辨證統一的,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進而發展。方法論要求: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發生矛盾時,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為最高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4、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原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社會發展制約個人活動。要求: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有利條件,推動社會發展。
5、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哲理內容:人生價值的含義(貢獻和索取),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這是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6、理想與現實的辨證關系:(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哲理內容:理想與現實是辨證統一的,理想源於現實,高於現實,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在奮斗中實現理想。(把握艱苦奮斗的精神實質)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意義:<1>要樹立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利益二奮斗;<2> 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堅持走與人民實踐相結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