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高中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高中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6-08 08:39:11

❶ 有沒有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地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學得多,也學得雜,也非常接近生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往往地理學得好的人,談天說地,給人什麼都懂的感覺,特別厲害,也讓人羨慕,其實只要學好了地理,這些你也可以擁有。

在初中階段,地理的分值所佔的不大,但是在高中也會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我們學習高中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當然還要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另外多注意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

下面給同學們整理了一份高中地理最新的基礎知識大集合,希望同學們看完以後能夠有所幫助。家長也可以替孩子收藏下來,有時間可以考考孩子,看看是否能運用自如。

❷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的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本記憶知識要點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1.1 人類認識的宇宙
1 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 太陽系:中心天體是太陽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遠的是冥王星
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人類目前探索並准備移民的是火星
小行星帶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3 總星系:我們觀測到的宇宙,不是全部的宇宙,其中心是觀測者。
4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普通的行星,特點與其它行星比較並不特殊
地球是特殊的行星,因為目前的宇宙中只發現其有生命
5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1) 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2) 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3) 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4) 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前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5) 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1.2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1 太陽輻射是電磁波
2 太陽能源來源是內部物質的核聚變反應
3 太陽輻射能中只有二十二億分之一到達地球
4 人類利用的太陽輻射能有:太陽能發電、熱水器等,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5 太陽大氣層分為三層:光球、色球、日冕
6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光球——黑子(原因是溫度低於周圍1500度)——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
色球——耀斑——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太陽風
對地球的影響:(1)影響地球氣候的變化
(2)耀斑爆發時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3)對地球磁場影響,產生「磁暴」現象
1.3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1 開發宇宙
(1) 空間資源:衛星通訊、太空實驗等(遼闊、高真空、強輻射、失重)
(2) 太陽能資源(太空利用)
(3) 礦產資源(月岩中有 )
2 保護宇宙環境:對太空垃圾的措施(推到其他軌道、帶回地球)
1.4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1 地球的自轉
(1)方向是:自西向東(北天極俯視逆時針,南天極俯視順時針)(畫南、北極地俯視圖,赤道側視圖、其他角度的) 地軸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北半球仰看北極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於當地的地理緯度)
(2)周期:恆星日——360度——真正周期——23小時56分4秒
太陽日——360度59分——人類實用周期——24小時
(4) 速度:南北極點無速度(速度為0)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60度緯線是赤道的一半)
角速度——除極點外都相等(15度/小時,1度/4分鍾)
2 地球的公轉
(1)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焦點上
(2) 近日點——1月初——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都較快
遠日點——7月初——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都較慢
(3)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俯視逆時針)
(4)周期:公轉360度——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3 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同時同向運動
黃赤交角——黃道面與赤道面的夾角(目前是23度26分)
地球公轉的特點:黃赤交角的存在、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在一定時期內是不變的。
4 太陽直射點:唯一在地球上太陽光與成90度平角的光線在地面上的交點
5 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最北——北回歸線——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
最南——南回歸線——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
在赤道上——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公轉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1.5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晝夜交替
1 晝夜的形成:地球不發光、不透明
2 太陽照亮的一半地球——晝半球,背向太陽的一半地球——夜半球
3 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太陽高度是0度
從立體幾何學來說——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地方時
1 較東的地方時刻較早(畫經度示意圖:東經度、西經度、東西經度0度經線和180度附近)
2 區時劃分的國際標准:0時區、東西十二區、東八區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沿運動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不一定是90度)
4 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5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找到直射點的位置是關鍵)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有兩個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小值全球各地區只有一個,就是在當地的冬至日)。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小結: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
6 四季的劃分
中國傳統上的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
主要適用於我國的黃河流域的生活和農業生產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
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過渡季節
歐美國家四季的劃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為起點
北溫帶實際上使用的四季劃分與氣候相結合: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7 五帶的劃分
界線: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名稱:熱帶——有太陽直射現象
北溫帶、南溫帶——無陽光直射、無極晝極夜
北寒帶、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大氣是地球自然環境最活躍的組成部分
2.1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1 低層大氣組成:主要是干潔空氣、水汽、固體雜質
2 各組成成分的作用
氮和氧(合占空氣體積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並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而少量穿透大氣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線,又起到殺菌治病作用。
水汽和固體雜質(凝結核)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3 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排放的二氧化碳過多、排放氟氯烴化合物
4 大氣的垂直分布
依據:溫度、密度、大氣運動狀況
(一) 對流層:貼近地面的大氣最低層。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固體雜質都集中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密切,人類就生活在對流層底部。
特點:(1)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原因:對流層的熱源是地面
(2)對流運動顯著。原因:上部冷下部熱
對流層厚度:低緯度地區17----18千米
中緯度地區10---12千米
高緯度地區8----9千米
(在氣壓帶和風帶的三圈環流圖上,三圈的高度不同)
(3)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對流上升,氣溫降低,冷卻成雲致雨)
(二) 平流層:自對流層頂至50----55千米高度
特點:(1)氣溫的垂直分布,下層隨高度變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層的熱量來源是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
臭氧層在22----27千米高度。
(2)氣流以平流運動為主。原因:上部熱下部冷
與人類的關系:臭氧層是天色屏障,大氣平穩,利於高空飛行。
(三) 高層大氣:氣壓很低、密度很小。
大氣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度,此處氣壓是0
80----500千米的高度,有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2.2 大氣的熱力狀況
1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太陽光譜:人眼可見的可見光區(0。4----0。76微米)占太陽輻射總能量的50%,被大氣削弱的最少,因此,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是很少的。
紫外線區,主要被臭氧吸收
紅外線區,主要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1)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這也叫選擇性。
(2) 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舉例: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
(3) 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注意,還有一部分是可以到達地面的)
舉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交通信號燈中紅色的不易被散射,遠處看得見。
2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與太陽高度角成反比:太陽高度越大,被削弱的就越少。(同時記住,太陽高度越大,太陽的輻射就越強,因此,夏季,北半球雖然離太陽較遠,但是,太陽高度大,白天長,氣溫就高)
3 地面是大氣對流層直接的熱源(地面的長波被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4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
太陽輻射(短波)、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舉例:夜晚天空有雲,氣溫較高
5 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減小了氣溫的日較差。保溫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氣溫提高到15度,形成了人類適宜生存的環境。
6 全球熱量平衡:整個地球的多年平均熱量收支是平衡的。
目前存在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造成全球氣溫升高,引起一系列的生態變化,進而影響全球的經濟結構。2.3 大氣的運動
1 大氣運動的熱量來源:太陽輻射
2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差異
3 大氣的垂直運動:氣流上升或下沉,由冷熱不均造成
大氣的水平運動叫風,由同一平面上的氣壓差異造成
4 熱力環流:由於地面的冷熱不均形成的,它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
同一平面上,地面上冷的地方是高氣壓,熱的地方是低氣壓,對應的在地面的上空,在上空的同一平面上,冷的地面的上空因空氣下沉到地面,上空的密度變小,形成上空的低壓,熱的地面的上空,因地面空氣上升,形成上空的高氣壓(再次說明,天上與天上的同一平面比,地面與地面的同一平面比)
注意記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氣壓高,密度小,氣壓低
舉例:城市風——熱島效應
5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氣壓梯度:單位距離的氣壓差
水平氣壓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梯度
水平氣壓梯度力:促使大氣由高壓區向流向低壓區的力,這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氣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勻的,沒有氣壓梯度,空氣就不流動,也就是沒有風)這個力的方向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低壓(矢量),這個力的大小與等壓線疏密有關,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密集的地方風速就大,等壓線稀疏的地方風速就小。
6 風向與受力的關系:
(1) 受一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風向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低壓
(2) 受兩個力:加上一個地轉偏向力,風力最終與等壓線平行(注意南北半球的偏力不同)
(3) 受三個力:再加上地面摩擦力,摩風向等壓線有一個交角(銳角)
注意:高空的大氣只受到兩個作用
友情提示:你會根據等壓線畫出風向嗎?(氣旋與反氣旋圖)2.4 全球性大氣環流
1 大氣環流:具有全球性的在規律的大氣運動。(三圈環流、季風環流)
2 低緯度環流:(以下所說的氣壓帶與風帶都是指近地面的名稱)
(1) 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2) 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3) 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由北風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3 中緯度環流:
(1) 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2) 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4 高緯環流:
(1) 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2) 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在極地,地轉偏向力較大),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為了區別於信風帶,極地的風帶就叫極地東風帶。
小結: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6 個風帶。(學會畫圖)
5 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1)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2)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注意:課本上的示意圖,看太陽的位置,判斷是二分二至日並能知道氣壓帶和風帶向南、北的哪個方向移動了。這會與地中海氣候聯系起來考。
6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從全球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可以看出,除南極洲附近以外(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原因是南半球海洋占絕對優勢,緯向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近地面的氣壓帶都被切成一塊一塊的,是塊狀而非帶狀。
(2)以亞洲----太平洋地區為例
夏季亞歐大陸上的印度低壓(亞洲低壓)切斷了隨太陽直射點北移而來的副熱帶高壓帶,使副高的殘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壓(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歐大陸上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亞洲高壓)切斷了隨太陽直射點南移而來的副極地低壓帶,使副極地低壓帶的殘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壓
7 大氣活動中心,冬、夏季海陸上的這些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范圍廣,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它們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對世界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
8 季風環流
(1) 定義: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
(2) 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一部分,亞洲東部是世界上季風環流最典型的地區,其他地區也有季風(美國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
(3) 形成季風的原因:一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二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舉例:海陸勢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季風:東亞的冬、夏季風和南亞的冬季風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南亞的夏季風(西南季風),其是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作用右偏形成西南風。
(4) 為什麼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的地區:東亞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差異比世界其他地區都顯著。
(5) 東亞季風:(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
冬季風: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偏北風,低溫乾燥,風力強勁
夏季風:來自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多雨
(6) 南亞季風:(熱帶季風)
冬季風: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東北風(北印度海水逆時針流動)
夏季風:來自南半球的西南風(北印度洋海水順時針流動)
9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和旱澇——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一個月左右的梅雨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地區。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小結: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2.5 常見的天氣系統
1 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氣旋和反氣旋、鋒面氣旋
2 鋒面系統:(冷、暖氣團是指的相對溫度)
冷鋒和暖鋒共同點:冷氣團在鋒面下方,暖氣團在鋒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氣團一側(冷鋒叫鋒後,暖鋒叫鋒前)
(1) 冷鋒與天氣: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的鋒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氣變化:過境時常出現陰天、刮風、下雨、降溫等(出現較大的風,帶來雨、雪天氣等);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和濕度驟降,天氣轉睛。
(2) 暖鋒與天氣: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的鋒面
天氣變化:過境時,多產生連續性的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3 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是冷鋒。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鋒天氣
4 低壓(也叫氣旋)和高壓(也叫反氣旋)
(1) 氣旋:中心氣流上升,易形成陰雨天氣
水平氣流在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右手四指緊握表示水平氣流輻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氣流上升),水平氣流在南半球順時針(左手)
(2)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天氣晴朗。(如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秋高氣爽的天氣)
水平氣流在北半球順時針輻散(右手四指微握張開表示水平氣流輻散,大姆指向下表示中心氣流下沉)水平氣流在南半球逆時針輻散(左手)
5 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就象我們用的塑料圓臉盆現被擠扁了),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注意:在南北半球的低壓系統中,學會根據氣旋中空氣輻合運動的方向,判斷相對來說冷氣團主動的是冷鋒,暖氣團主動的是暖鋒。2.6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用這兩個要素的平均值或統計量)
2 氣候形成因子(形成不同氣候類型的原因)
(1) 太陽輻射——最基本的原因,形成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差異
(2) 下墊面——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差異、平原和山地氣候的差異)
舉例:海洋性氣候的年較差較小,山地氣候比附近的平原地區年較差較小
(3)大氣環流——雙重性質,一方面調整全球熱量和水分的分布,另一方面大氣環流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舉例:亞熱帶有兩種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緯度位置相當,但是大氣環流不同,氣候特徵不同。
(4)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中排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小結:氣候的基本特徵是上述氣候因子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
2 氣候類型(記住氣溫和降水特徵:各月均溫變化、年變化,各月降水的變化和年變化)
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20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1)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2)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3)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影響盛行東北風,為乾季,夏季刮西南季風,為雨季6----9月)
(4) 熱帶草原氣候(該氣候類型的位置在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之間,受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影響,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多雨,信風移來時為旱季,少雨,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夏季最熱月均溫在2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1)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0�2——40�0�2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西風移來時,西風從海洋來,溫和多雨,夏季副高移來時,副高盛行下沉氣流,炎熱乾燥
(2) 亞熱帶季風氣候(亞洲以外的地方,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沒有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大,叫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影響,盛行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夏季最熱月均溫在20℃以上。
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1)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0�2----60�0�2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2)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其冬季比亞熱帶氣候要低)
(3)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極地氣候:全年均溫在0℃以下。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由於蒸發更少,是濕潤地區
3 氣候的變化:二十多億年以來,地球氣候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不一,19世紀末以來,世界氣溫出現明顯的波動上升現象

❸ 幫我總結高中地理要點

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2、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3、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4、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5、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6、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7、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8、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9、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10、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11、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12、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1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1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15、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16、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1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19、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20、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21、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22、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23、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24、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25、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26、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27、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28、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29、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30、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31、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32、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33、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34、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35、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36、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37、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38、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39、地球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40、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41、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42、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43、地球公轉的周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44、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45、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46、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47、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48、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49、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5、0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51、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准時間。52、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53、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5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55、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56、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57、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58、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62、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63、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64、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65、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晝長以標准日出(6時)和標准日落(18時)前後推算。66、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67、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68、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69、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70、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71、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72、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7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劃分74、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75、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76、干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雲致雨78、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79、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80、對流層的主要特徵: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81、平流層的主要特徵: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82、大氣上界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83、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8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85、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86、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87、大氣逆輻射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88、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89、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90、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9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92、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93、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94、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95、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96、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畫出合力97、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98、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99、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100、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101、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02、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壓(大西洋)103、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104、季風的成因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105、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106、鋒面的分類與天氣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氣溫、氣壓、天氣。107、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冷鋒)108、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逆時針。109、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順時針。110、鋒面氣旋鋒前鋒後的天氣情況。冷氣團一側陰雨。111、氣候要素氣溫、降水量。112、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113、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114、世界氣候類型的名稱熱帶(四種)、亞熱帶(兩種)、溫帶(三種)、寒帶(一種)11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116、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受季風影響;大陸東岸20-35°117、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風交替控制。30-40西岸118、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燥。季風。40-60°大陸東岸。119、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暖夏涼,降水均勻。終年盛行西風。40-60°大陸西岸。120、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溫帶內陸121、氣候的變化地質時期、歷史時期、19世紀末以來。122、氣候資源的特點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有較大的變率123、氣候資源與農業種植制度(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124、氣候資源與建築小區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125、風與城市規劃工業企業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居住區布局在盛行風的上風向126、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鐵路、機場(暴雨、泥石流、風速、橋涵、雲霧、地勢等)127、台風(颶風)熱帶氣旋強烈發展形成的大旋渦。128、熱帶氣旋強度等級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129、台風的監測與預報利用氣象衛星確定台風中心位置,估計強度,監測移動方向和速度。130、暴雨形成條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強烈上升運動③持續的天氣系統131、洪澇災害的防禦提高預報的准確率,採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132、乾旱的危害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133、乾旱的防禦改善生態、選擇耐旱作物、開展水利建設、改進耕作制度等。134、寒潮的危害帶來嚴寒、大風、霜凍。對春秋季的農作物危害最大。135、寒潮的防禦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136、全球變暖趨勢及其人為原因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137、全球變暖造成的後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138、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139、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140、臭氧層的保護①研製新型製冷系統②參與國際合作141、酸雨的成因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142、我國酸雨區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長江三角洲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②土壤酸化③腐蝕建築物④危及人體健康144、酸雨的防治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資源綜合利用。145、大氣環境保護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146、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海洋水量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147、海岸帶從濱海平原到大陸架之間的廣闊區域。148、海岸帶與人類活動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60千米的范圍內。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階段①很少干預②開始干預③海岸開發④海岸管理150、海水熱量的收入太陽輻射151、海水熱量的支出海水蒸發所消耗的熱量。152、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太陽輻射、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153、海水溫度的空間變化規律從赤道向兩極遞減。154、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表層海水溫度變化較大,深層海水溫度變化不大。155、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海洋面積廣,水量大,而且熱容量又很大。156、海水中主要鹽類物質氯化鈉、氯化鎂。157、鹽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158、海洋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159、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降水量、蒸發量、洋流、河流淡水匯入(徑流量)。160、鹽度最高的海區和最低的海區紅海(亞非交界)、波羅的海(北歐附近)16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163、洋流的成因分類風海流、補償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164、風海流的成因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緯)反氣旋型。北半球為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為反時針流動。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緯)北半球中高緯是氣旋型大洋環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規律冬逆夏順。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東流。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風漂流、西澳大利亞寒流。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本哥拉寒流。173、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規律判斷寒暖流17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175、海洋資源的分類化學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能源。176、各類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化工;養殖、增殖;深海錳結核;潮汐和波浪發電。 177、漁業資源的形成因素大陸架、河流帶來營養物質、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178、世界主要漁業國中國、日本。179、世界漁場分布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東北大西洋、東南大西洋180、海洋油、氣開發利用地震波尋找。海上鑽井平台、裝油站、海底管道。181、海洋空間利用的特點復雜性和特殊性(海洋氣象多變、深海環境差、海水腐蝕性等)182、海洋空間利用的方式交通運輸、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183、著名海峽馬六甲、霍爾木茲、直布羅陀、英吉利、麥哲倫、白令、曼德等。184、著名運河和港口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鹿特丹185、腹地港口的服務區域。186、海洋貨物運輸條件港口、集裝箱船、無線電導航、全球定位技術、最佳航線服務。187、世界圍海造陸的典型地區荷蘭、日本、澳門。188、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破壞。189、海洋污染的產生原因陸地上的生產過程(廢棄物、冷卻水、殺蟲劑、石油滲漏)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191、海洋生態破壞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設、圍海造田、過度捕撈、自然環境變化。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193、《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領海寬度、國際海底資源。194、領海、專屬經濟區12海里,200海里。195、岩石圈的范圍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岩石組成的,合稱岩石圈196、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197、礦物的概念單質或天然化合物。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種礦物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199、礦產的概念有用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的要求。200、造岩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201、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變質岩。202、常見岩石玄武岩、花崗岩;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203、地殼物質循環規律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204、地質作用的概念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205、地質作用的分類內力作用、外力作用。206、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207、地殼運動的兩種類型及其影響水平運動(褶皺山系、裂谷海洋)、升降運動(海陸變遷)。208、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板塊交界地殼活動。板塊運動形成地貌。209、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板塊。210、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貌張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溝、島弧鏈、海岸或褶皺山脈)211、生長邊界與消亡邊界海嶺和斷層(大多在洋底)、海溝和造山帶(大多在陸地邊緣)212、地質構造的概念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213、地質構造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下沉岩塊)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積物,成為山嶺。215、斷層構造分布的實例東非大裂谷;華山、廬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216、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斷層(隧道、水庫)。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岩作用。218、流水與風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類型黃土高原、瀑布、峽谷、沖積扇、三角洲;風蝕窪地、沙丘等。219、水資源的概念陸地上的淡水資源。220、陸地水的分類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221、陸地水的基本來源大氣降水。222、靜態水資源冰川冰、內陸湖泊水、深層地下水223、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224、潛水埋藏在地下第一個隔水層之上的地下水。225、承壓水埋藏在兩個隔水層之間承受一定壓力的地下水。226、我國東部河流的徑流變化河流徑量變化與降水量變化相一致。227、我國西北河流的徑流變化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間的相互補給高水位補給給低水位。229、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230、水循環的意義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資源③聯系四大圈層④物質遷移⑤能量交換231、氣候對生物分布的影響光(喜光植物、喜陰植物)、熱、水(森林、草原、荒漠)232、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蓮(水生)、駱駝刺(旱生)、矮牽牛(二氧化硫)、樹(風向)233、光合作用的意義把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糖類),並釋放出氧氣234、生物循環的作用①物質遷移②能量流動③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235、原始大氣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氫、氨和水汽。236、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氣②改變陸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創造生物物質⑤環保237、土壤的概念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238、土壤的作用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239、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240、土壤的肥力特徵供應和調節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241、理想土壤成分的體積分數礦物質(45)、有機質(5)、水分(20-30)和空氣(20-30)。242、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導作用改造成土母質(有機質的積累、養分元素的富集)244、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245、陸地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整體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246、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硬葉林)、溫帶、寒帶247、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沿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熱量為基礎)。248、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從沿海向內陸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水分為基礎)。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從山麓到山頂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水熱狀況)250、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①開發自然資源②生產與消費產品③排放廢棄物④改造陸地環境251、陸地自然資源的分類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252、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和規律①總量有限②潛力無限③分布的規律性④組成的整體性253、能源資源的分類常規能源、新能源(太陽能、地熱能、核能)254、陸地自然資源的重要性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255、能源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時代②煤炭時代③石油時代④新能源時代256、地震的構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線257、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258、地震震級的大小三級以下為微震、五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每增一級能量增大30倍259、火山的分類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飽含泥沙、石塊、礫石等。262、原發性地質災害誘發其他災害地震誘發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等。263、人類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破壞植被誘發滑坡、泥石流等。264、地質災害的防禦措施①建立監測預警系統②加強管理③實施預防措施④開展宣傳教育

❹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總結誰有

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2、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3、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4、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5、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6、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7、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10、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11、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12、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1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6、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1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9、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0、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21、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22、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23、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24、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25、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8、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30、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31、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2、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33、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5、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36、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37、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8、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地球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40、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41、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42、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43、地球公轉的周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44、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5、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6、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47、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48、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49、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5、0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51、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52、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53、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63、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64、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65、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晝長以標准日出(6時)和標准日落(18時)前後推算。
66、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7、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69、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70、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71、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7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劃分
74、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75、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76、干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雲致雨
78、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79、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80、對流層的主要特徵: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81、平流層的主要特徵: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82、大氣上界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83、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8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86、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87、大氣逆輻射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88、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89、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9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92、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93、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
94、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
96、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畫出合力
97、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98、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99、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101、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壓(大西洋)
103、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104、季風的成因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105、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
106、鋒面的分類與天氣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氣溫、氣壓、天氣。
107、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冷鋒)
108、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逆時針。
109、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順時針。
110、鋒面氣旋鋒前鋒後的天氣情況。冷氣團一側陰雨。
111、氣候要素氣溫、降水量。
112、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113、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114、世界氣候類型的名稱熱帶(四種)、亞熱帶(兩種)、溫帶(三種)、寒帶(一種)
11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116、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受季風影響;大陸東岸20-35°
117、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風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燥。季風。40-60°大陸東岸。
119、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暖夏涼,降水均勻。終年盛行西風。40-60°大陸西岸。
120、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溫帶內陸
121、氣候的變化地質時期、歷史時期、19世紀末以來。
122、氣候資源的特點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有較大的變率
123、氣候資源與農業種植制度(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
124、氣候資源與建築小區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
125、風與城市規劃工業企業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居住區布局在盛行風的上風向
126、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鐵路、機場(暴雨、泥石流、風速、橋涵、雲霧、地勢等)
127、台風(颶風)熱帶氣旋強烈發展形成的大旋渦。
128、熱帶氣旋強度等級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
129、台風的監測與預報利用氣象衛星確定台風中心位置,估計強度,監測移動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條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強烈上升運動③持續的天氣系統
131、洪澇災害的防禦提高預報的准確率,採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乾旱的危害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133、乾旱的防禦改善生態、選擇耐旱作物、開展水利建設、改進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帶來嚴寒、大風、霜凍。對春秋季的農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禦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136、全球變暖趨勢及其人為原因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137、全球變暖造成的後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
138、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140、臭氧層的保護①研製新型製冷系統②參與國際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142、我國酸雨區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長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②土壤酸化③腐蝕建築物④危及人體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資源綜合利用。
145、大氣環境保護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
146、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海洋水量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帶從濱海平原到大陸架之間的廣闊區域。
148、海岸帶與人類活動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60千米的范圍內。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階段①很少干預②開始干預③海岸開發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熱量的收入太陽輻射
151、海水熱量的支出海水蒸發所消耗的熱量。
152、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太陽輻射、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
153、海水溫度的空間變化規律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154、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表層海水溫度變化較大,深層海水溫度變化不大。
155、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海洋面積廣,水量大,而且熱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鹽類物質氯化鈉、氯化鎂。
157、鹽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
158、海洋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
159、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降水量、蒸發量、洋流、河流淡水匯入(徑流量)。
160、鹽度最高的海區和最低的海區紅海(亞非交界)、波羅的海(北歐附近)
16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
163、洋流的成因分類風海流、補償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
164、風海流的成因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緯)反氣旋型。北半球為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為反時針流動。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緯)北半球中高緯是氣旋型大洋環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規律冬逆夏順。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東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風漂流、西澳大利亞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規律判斷寒暖流
17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海洋資源的分類化學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能源。
176、各類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化工;養殖、增殖;深海錳結核;潮汐和波浪發電。
177、漁業資源的形成因素大陸架、河流帶來營養物質、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
178、世界主要漁業國中國、日本。
179、世界漁場分布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東北大西洋、東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氣開發利用地震波尋找。海上鑽井平台、裝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間利用的特點復雜性和特殊性(海洋氣象多變、深海環境差、海水腐蝕性等)
182、海洋空間利用的方式交通運輸、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
183、著名海峽馬六甲、霍爾木茲、直布羅陀、英吉利、麥哲倫、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運河和港口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務區域。
186、海洋貨物運輸條件港口、集裝箱船、無線電導航、全球定位技術、最佳航線服務。
187、世界圍海造陸的典型地區荷蘭、日本、澳門。
188、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破壞。
189、海洋污染的產生原因陸地上的生產過程(廢棄物、冷卻水、殺蟲劑、石油滲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191、海洋生態破壞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設、圍海造田、過度捕撈、自然環境變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193、《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領海寬度、國際海底資源。
194、領海、專屬經濟區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圍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岩石組成的,合稱岩石圈
196、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197、礦物的概念單質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種礦物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
199、礦產的概念有用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變質岩。
202、常見岩石玄武岩、花崗岩;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殼物質循環規律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204、地質作用的概念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
205、地質作用的分類內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207、地殼運動的兩種類型及其影響水平運動(褶皺山系、裂谷海洋)、升降運動(海陸變遷)。
208、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板塊交界地殼活動。板塊運動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板塊。
210、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貌張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溝、島弧鏈、海岸或褶皺山脈)
211、生長邊界與消亡邊界海嶺和斷層(大多在洋底)、海溝和造山帶(大多在陸地邊緣)
212、地質構造的概念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
213、地質構造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下沉岩塊)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積物,成為山嶺。
215、斷層構造分布的實例東非大裂谷;華山、廬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斷層(隧道、水庫)。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岩作用。
218、流水與風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類型黃土高原、瀑布、峽谷、沖積扇、三角洲;風蝕窪地、沙丘等。
219、水資源的概念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220、陸地水的分類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陸地水的基本來源大氣降水。
222、靜態水資源冰川冰、內陸湖泊水、深層地下水
223、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224、潛水埋藏在地下第一個隔水層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壓水埋藏在兩個隔水層之間承受一定壓力的地下水。
226、我國東部河流的徑流變化河流徑量變化與降水量變化相一致。
227、我國西北河流的徑流變化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間的相互補給高水位補給給低水位。
229、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230、水循環的意義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資源③聯系四大圈層④物質遷移⑤能量交換
231、氣候對生物分布的影響光(喜光植物、喜陰植物)、熱、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蓮(水生)、駱駝刺(旱生)、矮牽牛(二氧化硫)、樹(風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義把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糖類),並釋放出氧氣
234、生物循環的作用①物質遷移②能量流動③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
235、原始大氣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氫、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氣②改變陸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創造生物物質⑤環保
237、土壤的概念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38、土壤的作用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239、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
240、土壤的肥力特徵供應和調節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體積分數礦物質(45)、有機質(5)、水分(20-30)和空氣(20-30)。
242、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導作用改造成土母質(有機質的積累、養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陸地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整體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246、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硬葉林)、溫帶、寒帶
247、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沿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熱量為基礎)。
248、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從沿海向內陸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水分為基礎)。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從山麓到山頂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水熱狀況)
250、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①開發自然資源②生產與消費產品③排放廢棄物④改造陸地環境
251、陸地自然資源的分類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
252、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和規律①總量有限②潛力無限③分布的規律性④組成的整體性
253、能源資源的分類常規能源、新能源(太陽能、地熱能、核能)
254、陸地自然資源的重要性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
255、能源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時代②煤炭時代③石油時代④新能源時代
256、地震的構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線
257、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258、地震震級的大小三級以下為微震、五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每增一級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類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飽含泥沙、石塊、礫石等。
262、原發性地質災害誘發其他災害地震誘發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等。
263、人類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破壞植被誘發滑坡、泥石流等。
264、地質災害的防禦措施①建立監測預警系統②加強管理③實施預防措施④開展宣傳教育

❺ 需要高中地理所有自然地理知識點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網路

❻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中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②沉積岩③變質岩。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和斷層(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堆積地貌;風蝕地貌、風積地貌。
3、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2、人口增長模式 3、世界人口增長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2、人口遷移的意義(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 2、 氣候 3、 河流。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 3、政治,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葯、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築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採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塗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植被稀疏,土壤疏鬆;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於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後,不合理灌溉自然方面: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4)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地形地勢
區域分異主導因素

隨緯度位置變化的氣溫是該區內部自然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距離海洋遠近而變化的干濕狀況,是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垂直地帶性是決定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徵,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❼ 地理知識點歸納有哪些

地理知識點歸納如下:

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2003年神州5號。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相關信息

突出圖片和地圖獨立語言的作用,圖片與文字並重,版面達到1︰1。要求精心選取圖片並大量選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寫好每張圖片說明,充分表達圖片信息,保證有足夠的文字量和空間。地圖是雜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圖和暈渲圖外,大量採用三維地形圖、衛星影像圖和高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以及手繪圖等。

區域綜合性原則:以自然為核心的選題必須揭示其對人類的影響,而人文類選題的命脈則是梳理其興衰傳承的自然背景;差異演替性原則: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時空變化。

❽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存在的形式,包括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最強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於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系:(P12)1、3圖是正相關,2圖是負相關。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
●繞轉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產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和自轉產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為晝。
昏線:由晝變為夜。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o,相鄰兩個時區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時區序號=已知經度/15o,余數<7.5則整數為時區序號;余數>7.5則整數+1為時區序號
(2)兩個時區之差:同區相減,異區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進入西十二區減一天;從西十二區進入東十二區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後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部圈層
●從外到內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岩漿的發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二、氣壓帶和風帶
1.形成:
●單圈環流:理想環流圈
●三圈環流:低緯、中緯、高緯環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於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於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餘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紐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其餘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三、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天氣: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匯面。
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
●鋒:鋒面和鋒線。
●類型:
(1)暖鋒:暖氣團向冷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前。
(2)冷鋒:冷氣團向暖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後。
(3)准靜止鋒:暖、冷氣團勢力相當形成的。
初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准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2.高壓低壓天氣:
●高壓脊:從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低壓槽: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北半球是逆時針輻合,
在南半球是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北半球是順時針輻散,
在南半球是逆時針輻散;垂直方向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判斷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則,南半球是左手定則,大拇指方向與垂直方向氣流方向相同。
●(1)台風是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2)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常年受溫帶氣旋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
(3)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夏季是來自熱帶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氣旋,如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氣;冬季受來自溫帶大陸的蒙古冷性反氣旋影響。
四、全球氣候變化:
1.表現: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業生產 (3)影響水循環。
3.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1.水體:
●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
●水體類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1)海水是主體 (2)冰川是最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利用不多
●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陸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如果湖泊水位高於河流,則湖泊補給給河流。反之。
2.水循環:
●三大水循環類型:海陸間的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其中海陸間的循環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意義:
(1)促進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平衡
(2)調節各圈層之間的熱量傳輸
(3)改造地表形態
(4)促進地球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
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洋流
●形成:盛行風是主要動力
●類型:
(1)按成因:風海流(主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暖流和寒流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一般也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剛好相反。
●分布規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圖3.25;北半球中低緯度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中高緯度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南半球中低緯度是逆時針。
(2)西風漂流:在南半球高緯度海區,是最大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風,所以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
(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
●洋流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平衡全球熱量。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如,四大漁場的形成
寒暖流交匯形成:紐芬蘭、北海道以及北海漁場。
受離岸風影響: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來自秘魯附近的海區,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秘魯沿岸水溫升高。
引起秘魯、厄瓜多形成洪澇災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旱災。
其大氣環流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豐歉:以多年平均徑流量衡量。
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2.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亞洲。
水資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巴西。
我國位於第六位。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影響經濟活動、水資源利用歷史的發展
4.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危機
●用水措施:開源、節流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是主導
2.內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殼運動:
(1)水平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拉伸形成斷裂帶。
(2)垂直運動: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海陸變遷。
其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風化產物留在原地)
(2)侵蝕作用(產物離開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風蝕柱)
(3)搬運作用
(4)堆積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趨於平坦
4.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二、山嶽的形成
1.褶皺山:
●褶皺: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的彎曲就是褶皺。其基本單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層向上,中心岩層較老兩翼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存地。
(2)向斜:岩層向下,中心岩層較新兩翼較老。可修水庫。
注意:有時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向斜山嶺。
2.斷塊山:
●斷層:斷裂面兩側的岩體沿斷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成因:
(1)岩體上升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岩體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構造: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
在火山口積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國長白山天池(也叫白頭山天池)。
4.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在山嶽地區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鐵路,主要考慮到對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問題。
●影響線路的分:布山嶽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侵蝕作用:由溯源侵蝕、下蝕、側蝕組成。
●侵蝕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橫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後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在凹岸可建碼頭,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地貌類型,由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組成。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狀
高原
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山區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帶狀、團狀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環境交換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
●生物循環示意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整體的特性。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
●形成要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構成要素:熱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點:有一定的寬度,呈帶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
(1)低緯度: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中緯度: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3)高緯度: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2.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規律:
(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
自然帶在東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以水分為基礎)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普越完整。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