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唐朝禮儀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密教都有哪些主要經典 2024-11-20 16:41:35
同學宅在家干什麼呢 2024-11-20 16:38:54

唐朝禮儀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6-06 11:00:00

⑴ 唐朝的禮儀是什麼

首先是納采。男方欲與女方結親,必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再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也就是俗話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然,還有另一種比較特殊形態的婚姻,比如涉外婚姻。大體來說漢唐時代的和親,不管皇室還是民間,相對是比較寬松的。唐朝中後期,控制的相對嚴格一些,比如規定,非常駐戶口的番人原則上是不能在當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綠卡的胡人娶了漢女,也不能帶回番地。邊境就更嚴,自從無憂城之變後(吐蕃嫁了個女子到唐朝的維州,生了兩個兒子,長大之後開關獻城與吐蕃,然後吐蕃改維州為無憂城。
過了納采,接下來就是問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卜吉凶。
雙方合過八字,覺得可以,那就進入下一個環節:納吉。
然後是第四步,納征 。也叫納幣。通俗一點,就是送聘禮。
送過財禮,下來就是請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備娶新媳婦過門。然後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親迎。簡而言之就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

⑵ 唐代都有哪些禮儀

唐王朝對元日、冬至大朝會的禮儀極為重視,如會昌二年四月,中書省還就元日大朝會時宰相及兩省官員不合禮儀之事上奏武宗,得到了武宗的首肯。原文如下:中書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兩省官皆未開扇前立於欄檻之內,及扇開,便侍立於御前。三朝大慶,萬邦稱賀,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於禮意,事未得中。臣等請御殿日昧爽,宰相、兩省官鬬班於香案前,俟扇開,通事贊,兩省官再拜,拜訖,升殿侍立。」

⑶ 唐代禮節

社官、長社、錄事、社老以及諸社人署名,共15人。另一件內容與之
略同,只是註明是某坊巷的女人社。從錄文看,這種女人社是下層民間婦女的自願

⑷ 唐朝的禮儀

唐人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卷中還記載了劉晏在任尚書左僕射時,五鼓上朝路上的一段趣聞:「劉僕射晏五鼓入朝,時寒,中路見賣蒸胡餅之處,熱氣騰輝,使人買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謂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這些詩文都反映了參加外朝聽政的中央文武百官在上朝「待漏」途中所經歷的
甘苦。

當鍾、鼓樓傳出五更五點的鍾鼓之聲,「夜漏盡」時,宮門開啟,外朝聽政的隆重禮儀正式開始...

唐王朝對元日、冬至大朝會的禮儀極為重視,如會昌二年四月,中書省還就元日大朝會時宰相及兩省官員不合禮儀之事上奏武宗,得到了武宗的首肯。原文如下:中書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兩省官皆未開扇前立於欄檻之內,及扇開,便侍立於御前。三朝大慶,萬邦稱賀,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於禮意,事未得中。臣等請御殿日昧爽,宰相、兩省官鬬班於香案前,俟扇開,通事贊,兩省官再拜,拜訖,升殿侍立。」從之。

⑸ 唐朝時的禮儀禮節(包括宮廷禮儀和江湖禮節,謙稱敬稱等等)

稱自己:敝人 在下 草民 愚人 小人 晚生 小可
稱父親:家父
稱母親:家母
稱妻子:拙荊 內人 賤內 拙妻
稱兒子:小兒 犬子 小犬
稱女兒:小女
鄙人;
2 臣;
3 孤;
4 小人;
5 在下;
6 陛下;
7 閣下;
8 令郎;
9 愚;
10 奴才;
11 先生;
12 奴家;
13 晚生;
14 卿;
15 令尊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周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謙辭
謙辭,是人們日常交際和書信往來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謙虛的言辭,
「家」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

「舍」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小」字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生(多見於早期白話):青年讀書人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謙稱自己;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

「老」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用於自稱的謙稱。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拙」字一族。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鄙」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寒舍:謙稱自己的家;犬子:稱自己的兒子;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別人先行一步;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⑹ 中國古代唐朝外交禮儀

滿意回答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傳統服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唐朝時期男子普通穿著的是圓領袍衫,圓領袍衫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衣襟處都有拼接邊緣。文官的袍衫衣長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長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袍衫穿著很廣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禮儀宴會均可穿著。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
大體來說漢唐時代的和親,不管皇室還是民間,相對是比較寬松的。唐朝中後期,控制的相對嚴格一些,比如規定,非常駐戶口的番人原則上是不能在當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綠卡的胡人娶了漢女,也不能帶回番地。邊境就更嚴,自從無憂城之變後(吐蕃嫁了個女子到唐朝的維州,生了兩個兒子,長大之後開關獻城與吐蕃,然後吐蕃改維州為無憂城。古龍的《陸小鳳》里鳳舞九天一節大概就是影射這段故事),就開始嚴管了。
唐王朝對元日、冬至大朝會的禮儀極為重視,如會昌二年四月,中書省還就元日大朝會時宰相及兩省官員不合禮儀之事上奏武宗,得到了武宗的首肯。原文如下:中書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兩省官皆未開扇前立於欄檻之內,及扇開,便侍立於御前。三朝大慶,萬邦稱賀,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於禮意,事未得中。臣等請御殿日昧爽,宰相、兩省官鬬班於香案前,俟扇開,通事贊,兩省官再拜,拜訖,升殿侍立。」從之。
唐朝後宮制度,是皇後之下有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九嬪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稱為二十七世婦,二十七世婦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寶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稱「八十一御妻」。

中國的稱呼從唐代到明、清兩代,曾有過巨大的變化,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稱呼多是明、清兩代之稱呼。至於唐時所用之稱呼,無論電視中亦或小說中,都少有提及。現將唐代稱呼略述如下: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皇太後自稱為「朕」,這個可見《舊唐書·武則天傳》中則天登基之前的談話記錄;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這個一可見於順宗為太子時同王叔文的對話,一可見於《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

而對於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憑空無據,在唐代,沒有「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於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 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講到了「郎」,另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為「王郎子」。

說了這么多,才發現還沒有講到當時的自稱。當時的男子多自稱為「某」,也有謙稱「仆」的,稱呼就比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後來的女子那樣謙稱為「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為「兒」,同時,也有女子自稱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而不像後來那樣用的普遍;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為「閣老」;刺使被尊稱為「使君」;縣令的尊稱為「明府」;至於縣丞等則被稱為「少府」。而他們都常被尊稱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和

⑺ 唐朝禮儀制度,什麼是叉手禮、遞名刺、跪拜禮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國,從古至今一直傳承,從小便授予儒家文化、孔孟之交。唐朝時候的禮儀制度有叉手禮、遞名刺和跪拜禮,但是流行到現在最廣泛的也僅有跪拜禮、握手和擁抱吧,接下來本迷糊就來為你們講解一下這些禮儀的由來以及相關的一些知識。

1.叉手禮。

跪拜禮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禮節方式之一,也是一種交際禮儀,用的也最廣泛,至今還在使用。在古代表示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禮,在現代可以表示為是幼小者對年老者的祝福或是敬禮的方式,也可以是孩子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感謝。現在廣泛用於婚喪事宜或者過年磕頭拜年給壓歲錢。

⑻ 唐朝是怎麼拜的

在中國古代,與人見面時的都要把雙手放在胸前,讓對方看到你的雙手中沒有武器。讓別人知道你不會傷害對方,讓對方又安全感。後來不斷改進,不斷約定俗成,就形成了不同時期的拱手垂頭禮,一般以抱拳垂頭禮為主。

打從魏晉開始,出現了很多風流名士。在向人行禮的時候,開始別出心裁地改變手勢,以凸顯自己的超然脫俗和卓爾不群。到了隋唐,叉手禮開始成為長安地區的主要行禮方式。
這種叉手禮,一般是右手攤開,掌心向內,拇指向上。左手以食指和拇指握緊右手拇指,其餘三指自然伸開。然後垂頭行禮。面對長輩或者上級,還要伴以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