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用word做知識結構圖
1、點擊「插入」——「SmartArt」——彈出如下圖所示對話圖,按下圖所示設置後,點擊確定,最終效果如第2張圖所示。
8、選中第1行的文本框,選擇「添加形狀」——「添加助理」,最後在各文本框中輸入名稱。
㈡ 政治必修一的詳細知識結構圖(要完整的)
給個郵箱吧,我發給你……
㈢ 知識圖譜怎麼構建
在線等於一定要不,我的世界末日的確
㈣ 關於數學的知識結構圖怎麼畫說詳細點。
其實很簡單
就是畫樹狀圖。
你把這學期的章節分別寫出來,然後這章里的重點列出來。
主要就是寫成樹狀圖的形式,也就是結構圖了。
你現在是幾年級啊,小學吧
這種需要自己理解與感悟和書上的知識進行歸納
我給你個參考圖
按這個來吧
不懂再問,望採納!
㈤ 如何構建知識結構圖
採用樹狀結構圖,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知識體系由大到小,知識內容由略到詳的原則進行構。每一個分支都是上一個知識點的子集,層層深入。採用網路圖,選擇同一類別的知識點整理。按照圈狀結構羅列所有知識點,用線條加註釋的方法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可能會比較亂。表單類不太適合。
㈥ 如何用word畫知識結構圖
你可以用這到這個,使用文本框可以使你內容拖動,直接打文字,不好對齊!使用文本框就可以拖動到你想要的位置!!!試試把!!!
㈦ 如何構建知識圖譜
自己建嗎可以下載圖譜軟體構建
http://www.cnblogs.com/R0b1n/p/5224065.html可以參考一下這個
SPSS: 大型統計分析軟體,商用軟體。具有完整的數據輸入、編輯、統計分析、報表、圖形繪制等功能。常用於多元統計分析、數據挖掘和數據可視化。
Bibexcel: 瑞典科學計量學家Persoon開發的科學計量學軟體,用於科學研究免費軟體。具有文獻計量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耦合分析、聚類分析和數據可視化等功能。可用於分析ISI的SCI、SSCI和A&HCI文獻資料庫。
HistCite: Eugene Garfield等人於2001年開發的科學文獻引文鏈接分析和可視化系統,免費軟體。可對ISI的SCI、SSCI和SA&HCI等文獻資料庫的引文數據進行計量分析,生成文獻、作者和期刊的引文矩陣和實時動態引文編年圖。直觀的反映文獻之間的引用關系、主題的宗譜關系、作者歷史傳承關系、科學知識發展演進等。
CiteSpace: 陳超美博士開發的專門用於科學知識圖譜繪制的免費軟體。國內使用最多知識圖譜繪制軟體。可用於追蹤研究領域熱點和發展趨勢,了解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及演進關鍵路徑,重要的文獻、作者及機構。可用於對ISI、CSSCI和CNKI等多種文獻資料庫進行分析。
TDA: Thomson Data Analyzer(TDA)是Thomson集團基於VantagePoint開發文獻分析工具。商用軟體。具有去重、分段等數據預處理功能;可形成共現矩陣、因子矩陣等多種分析矩陣;可使用Pearson、Cosine等多種演算法進行數據標准化;可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展示。
Sci2 Tools: 印第安納大學開發的用於研究科學結構的模塊化工具可從時間、空間、主題、網路分析和可視化等多角度,分析個體、局部和整體水平的知識單元。
ColPalRed: Gradnada大學開發的共詞單元文獻分析軟體。商用軟體。結構分析,在主題網路中展現知識(詞語及其關系);戰略分析,通過中心度和密度,在主題網路中為主題定位;動態分析,分析主題網路演變,鑒定主題路徑和分支。
Leydesdorff: 系類軟體。阿姆斯特丹大學Leydesdorff開發的這對文獻計量的小程序集合。處理共詞分析、耦合分析、共引分析等知識單元體系。使用「層疊圖」實現可視化知識的靜態布局和動態變化。
Word Smith: 詞頻分析軟體。可將文本中單詞出現頻率排序和找出單詞的搭配片語。
NWB Tools: 印第安納大學開發的對大規模知識網路進行建模、分析和可視化工具. 數據預處理;構建共引、共詞、耦合等多種網路;可用多種方法進行網路分析;可進行可視化展示.
Ucinet NetDraw: Ucinet是社會網路分析工具。包括網路可視化工具Net Draw。用於處理多種關系數據,可通過節點屬性對節點的顏色、形狀和大小等進行設置。用於社交網路分析和網路可視化。
Pajek: 來自斯洛維尼亞的分析大型網路的社會網路分析免費軟體。Pajek基於圖論、網路分析和可視化技術,主要用於大型網路分解,網路關系展示,科研作者合作網路圖譜的繪制。
VOSviewer: 荷蘭萊頓大學開發的文獻可視化分析工具。使用基於VOS聚類技術技術實現知識單元可視化工具。突出特點可視化能力強,適合於大規模樣本數據。四種視圖瀏覽:標簽視圖、密度視圖、聚類視圖和分散視圖。
[4]陳悅, 劉則淵, 陳勁等. 科學知識圖譜的發展歷程[J]. 科學學研究, 2008, (03): 449-460.
[5]Shiffrin, R.M., and Katy Börner.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C]. Proc.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p. 5183-5185.
[6]Börner, K., Chen, C.和Boyack, K.W. 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37, (1): 179-255.
[7]CM,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 (3): 359-377.
[8]陳悅和劉則淵. 悄然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J]. 科學學研究, 2005, (02): 149-154.
[9]邱均平. 信息計量學[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 2007).
[10]沙勇忠和牛春華. 信息分析[M]. (科學出版社, 2009. 2009).
[11]塞沃爾, 建軍和煦. 鏈接分析: 信息科學的研究方法[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9. 2009).
[12]Egghe, L.和Rousseau, R. Introction to informetrics: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y,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 1990
[13]韓家煒, 坎伯, 裴健等. 數據挖掘: 概念與技術[M].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 2007).
[14]Wasserman, 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994).
[15]Persson, O., R. Danell, J. Wiborg Schneider. How to use Bibexcel for various types of bibliometric analysis[C]. Pro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Leuven, Belgium2009 pp. 9–24.
[16]Yang, Y., Akers, L., Klose, T.等. Text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tools–impressions of emerging capabilities[J].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2008, 30, (4): 280-293.
[17]Börner, K., Huang, W., Linnemeier, M.等. Rete-netzwerk-red: analyzing and visualizing scholarly networks using the Network Workbench Tool[J]. Scientometrics, 2010, 83, (3): 863-876.
[18]廖勝姣. 科學知識圖譜繪制工具:SPSS和TDA的比較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 2011, (05): 46-49.
[19]Scott, M. WordSmith tool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996).
[20]Batagelj, V.和Mrvar, A. Pajek - Program for Large Network Analysis[M]. (1998. 1998).
[21]Borgatti, S.P., Everett, M.G.和Freeman, L.C. Ucinet for Windows: 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2002
[22]Van Eck, N.J.和Waltman, L. VOSviewer: 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 2009
㈧ 小學三年級知識結構圖怎麼畫
如果是手繪的話,建議參考以下圖片進行,這樣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好理解
如果是word·繪制的話。方法如下
在「插圖」控制項組中單擊「SmartArt」。
1、單擊「插入」選項卡,在「插圖」控制項組中單擊「SmartArt」,在「選擇SmartArt圖形」對話框中單擊左側的「層次結構」,在中間欄中選擇一種樣式,最後點「確定」。
2、在左側「文本窗格」中從組織結構的最高級開始輸入組織結構圖中每個小方框中的文字。
3、如發現結構圖中的小方框不夠用,如想添加一個後勤副校長框,可以右鍵單擊副書記框,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單擊「添加形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在後面添加形狀」或者是「在前面添加形狀」、「在上邊添加形狀」、「在下邊添加形狀」。
在文本窗格中或直接單擊插入的小方框,把其中輸入文字。
右鍵單擊後勤副校長框,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單擊「添加形狀」→在下邊添加形狀,添加出其下級組織結構框。
4、在組織結構圖總框內空白處單擊左鍵後按Ctrl+A(選擇所有),然後單擊「開始」選項卡,在「字體」控制項組中設置字體、字型大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