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族知識
漢族的文化最了不起...嘿嘿
⑵ 中華民族精神知識點有哪些
中華民族精神知識點如下:
1、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2、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3、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4、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華民族之魂。
5、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⑶ 有關少數民族的知識
關於少數民族的知識太多了,你具體要知道哪方面的呢?少數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國家中人數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國指漢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苗、彝、壯、布依、朝鮮、滿等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由於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歷代政府(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雖都有一套關於民族事務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間卻無平等可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方針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團結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意願,中國政府採取不同方法先後在少數民族地區逐步實行民主改革,並在50年代末完成.這場改革廢除了領主、貴族、頭人等特權者的一切特權,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舊制度,使千百萬少數民族群眾翻身解放,獲得人身自由,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建國幾十年來,我國各民族結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曾經長期被壓迫、遭歧視的少數民族真正變成了國家的主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些新中國成立前社會形態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制度或封建農奴制度下的少數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裡跨越了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歷史鴻溝,跨入了現代社會. 具體介紹: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⑷ 關於56個民族的資料
56個民族:
壯族、藏族、裕固族、彝族、瑤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佤族、土家族、土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水族、畲族、撒拉族、羌族、普米族、怒族、納西族、仫佬族、苗族、蒙古族、門巴族、毛南族、滿族、珞巴族。
僳僳族、黎族、拉祜族、柯爾克孜族、景頗族、京族、基諾族、回族、赫哲族、哈薩克族、哈尼族、仡佬族、高山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獨龍族、東鄉族、侗族、德昂族、傣族、達斡爾族、朝鮮族、布依族、保安族、布朗族、白族、阿昌族、漢族。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4)民族知識大全集擴展閱讀:
中國的民族識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一、中國成立到1954年為第一階段。
這個時期民族識別的主要工作是進行調查研究,並確定一批民族成分。經過這一階段的民族調查識別,除已經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滿、黎、高山等民族外,經過識別和歸並。
又確認了壯、布衣、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佤、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民族,共計38個少數民族。
二、1954年到1964年為第二階段。
在基本掌握各族體的族源、歷史、現狀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民族識別,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的一些省份,尤其是雲南省。雲南260多個不同族稱,經識別歸並為22個民族。
經過這一階段的調查識別,從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之前自報的183個不同稱謂的民族名稱中,新確定了16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現改為德昂)、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現改為毛南)、珞巴等民族。
另將74個不同民族名稱歸並到54個少數民族中。還有幾十個在識別中自動撤銷原登記的民族名稱。至此,對已填報的族體的識別大體上得以基本解決,有待繼續識別的已為數不多。
三、1964年到80年代末為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民族識別工作的重點是在一些地區對一批人的民族成分進行恢復、更改,對一些自稱為少數民族的人們共同體進行辨別、歸並。
⑸ 關於民族的知識的小常識。
民族知識小常識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指馬克思主義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總的看法和基本 觀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就 是無產階級的民族觀,是無 產階級及其政黨制定民族綱 領和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
民族鄉民族鄉是在少數民 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鄉級行 政區域。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結合我國國情制定的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 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 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它不是單 純的民族自治,也不是一般的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和區域自治結 合起來的制度,所以叫民族區域自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 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 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各民族區域自治 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⑹ 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知識
中國少數民族和中國少數民族知識分別是:
一、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
(一)壯族、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鮮族、達斡爾族、傣族、德昂族、侗族、東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薩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諾族、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
(二)拉祜族、黎族、僳僳族、珞巴族、滿族、毛南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錫伯族、瑤族、彝族、裕固族、藏族。
二、中國少數民族知識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
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一)德昂族
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
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葉。
1、潑水節
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
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心中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伺奉母親。
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她就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撒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2、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裡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
3、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苞谷和薯類為主食。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
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干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德昂族種茶歷史慫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飲酒則多是自家釀制的竹筒米酒。
4、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製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
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泄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斗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二)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經常有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6、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織地毯等。
7、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8、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9、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0、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1、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2、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3、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再從地上撿起來。
14、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裝出來給你,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吃的裝上。
15、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所有人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三)彝 族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徵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是彝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1、火把節第一天:人們會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芬芳四溢。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
2、火把節第二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子們要;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
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從 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
3、火把節第三天要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⑺ 民族常識
分都不給 沒動力
⑻ 中華民族精神知識點有哪些
中華民族精神知識點如下:
1、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學典籍最具說服力。
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3、不同區域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4、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5、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