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言文古代常識題
1. 兩道古文常識題
一、
謙稱:寡人、臣、不才、妾、下、孤、老婦(全是自稱);
敬稱:陛下、夫子、足下、公、子、上、君、丈人(全是稱對方);
賤稱:獨夫(即暴君)、豎子(指童僕,「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古時童僕都是穿這種衣服,所以稱為「豎子」)。
那個13是不是「愚」啊?LZ確定沒打錯?如果是「愚」的話就是謙稱。
「魚取生」從來沒聽說過……不懂……抱歉、
二、
經:伐檀(出自《詩經》);
史:荊軻刺秦王(出自《戰國策》)、屈原列傳(出自《史記》)、崤之戰[出自《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張衡傳(出自《後漢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史記》);
子:察今[出自《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季氏將伐顓臾(出自《論語》)、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勸學(出自《荀子》)、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
集:愛蓮說(出自《周元公集》)、促織(出自《聊齋志異》、項脊軒志、捕蛇者說(出自《柳河東集》)、六國論(出自《嘉佑集·權書》。
《采草葯》不知道……貌似很少人知道額……
2. 【好答案會+分】文言文 古文 的古代文化風俗常識
你在網路文庫 搜古漢語常識,裡面有很多同類文章,挨個看一下古 代 漢 語 文 化 常 識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塗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屍」(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屍街頭 五、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陞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後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六、古代時間、長幼特殊名稱1、陰歷十五為望,陰歷十六為既望或繼望;每月底為晦(大月是三十,小月為二十九,初晦即指正月月底);陰歷每月初一為朔日。
2、老大為伯,老二為仲, 老三一直到倒數第二都稱為叔, 最小的叫做季。
3. 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
"這是一幅寫給 歲老人的壽聯。5.古代兄弟之間用" "表示排行。
"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從"表示 關系,"先"表示 。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 、、。"淳熙丙申至日"採用的是 。
8.我國古代把農歷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於現在上午 時到 時。
10.農歷清明前的四個節氣依次為 、、、。11.1998年是農歷戊寅年,按傳統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此推算,2000年是農歷 年,是屬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於地支紀時法的 時,也就是現在的 時到 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種物質。14.中國隋唐以後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長官均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貶官叫 、。
16.漢代郡的長官稱 ,隋唐州的長官稱 ,宋代州的長官稱 ,明代府的長官稱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於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嶽"的名稱: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陽位於洛河之 ,湖北省的漢陽位於漢水之 ,陝西省的華陰位於 之北。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傳說中的開天闢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 、、、。
26.古代的節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 ,清明節 ,重陽節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歲寒三友"指的是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古代文化常識測驗題參考答案1.官職 謚號 號 2.令尊 家慈 3.冠禮 笄禮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親屬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記年法 帝王年號記年法 干支記年法 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驚蜇春風 11.庚辰 龍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點 第二天凌晨1點 13.金 木水 火 土 14.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尚書 吏部 15.拜 除 謫 左遷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華山 衡山 恆山 嵩山19.南京 20.北 北 華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盤古 女媧 精衛 23.坐西朝東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東朝西 24.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假借 25.經 史 子 集 26.觀燈 踏青掃墓 登高賞菊 27.琴棋書畫 28.松竹梅 29.宮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長 31.高山流水 廣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 漁樵問答 胡茄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
13.D 14 B 15.C 16.(1)話傳到外面,掌權的人指控他狂妄輕率,貶潘良貴為監信州吶口排岸。
(得分點:徹、當、黜,各1分,句意2分);(2)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認為賢良的,自然應當提拔任用,怎麼能先表達私人恩情。(得分點:進退、耀、示,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斷句的能力。
解答此題,可根據對句意的整體感知與理解,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再根據主謂或動賓關系及人物的動作斷句,也可以根據文言標志性詞語斷句。例如此題可根據人名「高宗顧良貴」及文言標志性詞語「曰」等斷句。
D項原文標點:子湮欲退,高宗顧良貴日:「是聯問之。」又諭子湮且款語。
子湮復語,久不止,良貴叱之退者再。高宗色變,於是二人俱待罪。
所以選D。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
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然後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
例如本題的「曰」「之」「高宗」等。 1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B項,「借用為對帝王、王後的尊稱」理解錯誤,不包括「王後」。
所以選B。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
能力層級為識記A 【易錯警示】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常考點,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閱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復習鞏固。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
例如本題選項B則是考查古代對帝王等稱謂的文學常識。 1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題要在准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被皇帝罷官」與原文不符,應是潘良貴自己請求離去。
所以選C。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
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選項C就屬於張冠李戴的錯誤。
16.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譯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
本題重點詞語:徹、當、黜、進退、耀、示。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警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
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例如本題應將「徹、當、黜、進退、耀、示」等關鍵詞翻譯准確。
【參考譯文】 潘良貴,字子賤,婆州金華人。憑著上捨生的身份開始做官,擔任辟雍博士,升任秘書郎。
當時宰相蔡京正用官爵和體祿籠絡出名的士人,潘良貴操守、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親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達願意交往的心願,潘良貴嚴肅拒絕。靖康元年,欽宗問誰可以勝任宰相,潘良貴極力進言:「何、唐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後他們肯定誤國。
陛下如果想要扶危持顛的宰相,不廣泛詢問下面官吏的意見,使地位卑微的人都知道,不能如意。」話傳到外面,掌權的人指控他狂妄輕率,貶潘良貴為監信州泊口排岸。
高宗繼承皇位,召入朝廷擔任左司諫。拜見皇帝後,請求剿滅奸黨,讓叛徒在國門處決,敵人就不敢輕視宋朝。
又請求封賢良的宗室到山東、河北,來使國家強大,皇帝巡視維揚,培養兵威來圖謀恢復國家。黃潛善、汪伯彥厭惡他的話,改任工部。
潘良貴因進言沒有實行,請求離職。 授任考功郎,升任左司。
宰相呂頤浩從容對潘良貴說:「(您)早晚將引入兩省任職。」潘良貴嚴肅回答說:「父母年老正想請求到地方任職,兩省的官不是我能做的。」
潘良貴退下對人說:「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認為賢良的,自然應當提拔任用,怎麼能先表達私人恩情。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籠絡,又憑什麼在朝廷立身。」
憑著直龍圖閣的身份擔任嚴州知州。到任兩月,請求擔任祠祿官。
起用為中書舍人。 恰好戶部侍郎向子湮入宮拜見皇帝,說話繁冗蕪雜,潘良貴以前與向子湮交好,這天潘良貴暫代起居官,站在殿上,徑直走到榻前嚴厲地說:「向子湮。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
9.B 10.D 11.B 12.B 13.(1)單父人呂公與沛縣的長官要好,為躲避仇人投奔到縣令這里來作客,於是就在沛縣安了家。
(2)酒宴快散的時候,呂公就給高祖使眼色,堅持要留下高祖。 【解析】 9.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B輕視。從句子的上下文看,並沒有交換官吏的一些事情或做法。
從上文的語境看,高祖做亭長,平時就看不起那些縣里的官吏。易,除了有「交換」義外,還可講成「輕視,看不起」。
所以根據上下的具體語境,應講成「輕視,看不起」。所以選B。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解釋,要重視那些在所學課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文言實詞應該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詞語予以解釋,並且要根據該詞在某句子中的切實意義給予恰當的解釋,以使句子前後語氣通暢、意義明白正確為標准。
具體分析時,還要結合著具體語境分析。 1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斷句的能力。
解答此題,可根據對句意的整體感知與理解,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再根據主謂或動賓關系及人物的動作斷句,也可以根據文言標志性詞語斷句。原文的標點為: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
蛇分為兩,道開。行數里,醉困卧。
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
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然後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
1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
D項,「上坐」是指受尊敬的席位。所以選D。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常考點,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閱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復習鞏固。
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例如本題選項D就屬於古代席位的文學常識。
1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可根據對文章內容的感知,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B項說「為奉承縣令的貴客」,不準確, 實為奉承縣令; 「高祖向來瞧不起這種做法,所以一個錢也沒帶」也錯誤,高祖瞧不起那些官吏,不帶一錢,是對那些官吏的一種戲侮。
所以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
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
例如本題選項B就屬於張冠李戴的錯誤。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問句的能力。
譯文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例如,(1)采分點「善」「辟」「客」「家」「焉」一處1分。
(2)采分點「闌」「目」「固」「竟」「後」。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警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
例如第一題的「家」就屬於名詞用作動詞,翻譯時,要翻譯准確。 【參考譯文】 漢高祖(劉邦),是沛縣豐邑中陽里(邑和里都是當時的行政單位,邑屬於縣,里屬於邑)的人,姓劉。
高祖這個人,胸襟開闊,氣量寬宏。不願干一般人從事的生產勞動。
到了壯年,被試用做小吏,當了泗上亭的亭長。高祖曾經去咸陽服徭役,有機會觀看秦始皇出行,他大為感嘆地說:「唉!大丈夫就應該這樣啊!」 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公,跟沛縣縣令要好,為了躲避仇家,到縣令這里客居,於是在沛縣安了家。
沛縣的豪紳和官吏們聽說縣令家裡有貴客,都去送禮祝賀。當時蕭何是縣里的主吏(也稱主吏掾,是協助縣令管理人事考核的官職),主管收納賀禮,他告知各位貴賓說:「禮錢不足一千錢的,請坐。
『貳』 包含物理知識古詩 是含有物理知識的古詩,諺語、俗語或古文都行,最好寫上包含哪些物理知識
『『兩岸猿聲啼不住,孤帆一片日邊來」:
1、小小稱砣壓千斤: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分之一,則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倍.如果稱砣的力臂很大,那麼"一兩撥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鏡不能重圓:當分子間的距離較大時(大於幾百埃),分子間的引力很小,幾乎為零,所以破鏡很難重圓.
3、摘不著的是鏡中月 撈不著的是水中花:平面鏡成的像為虛像.
4、人心齊,泰山移:如果各個分力的方向一致,則合力的大小等於各個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繩提豆腐--提不起來:在壓力一定時,如果受力面積小,則壓強就大.
6、"真金不怕火來煉,真理不怕爭辯." 從金的熔點來看,雖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溫度為800℃左右,由於火焰的溫度小於金的熔點,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大風來臨時,高空中氣溫迅速下降,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相當於許多三棱鏡,月光通過這些"三棱鏡"發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暈,故有 "月暈而風"之說.礎潤即地面反潮,大雨來臨之前,空氣濕度較大,地面溫度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鹽分容易吸附潮濕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預示大雨將至.
8、長嘯一聲,山鳴谷應:人在崇山峻嶺中長嘯一聲,聲音通過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迴音,經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迴音.
9、但聞其聲,不見其人:波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障礙物的尺寸小於波長時,可以發生明顯的衍射.一般圍牆的高度為幾米,聲波的波長比圍牆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繞地高牆,使牆外的人聽到;而光波的波長較短(10-6米左右),遠小於高牆尺寸,所以人身上發出的光線不能衍射到牆外,牆外的人就無法看到牆內人.
10、開水不響,響水不開:水沸騰之前,由於對流,水內氣泡一邊上升,一邊上下振動,大部分氣泡在水內壓力下破裂,其破裂聲和振動聲又與容器產生共鳴,所以聲音很大.水沸騰後,上下等溫,氣泡體積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開來,因而響聲比較小.
11、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根據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平面鏡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對稱,因此豬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樣",仍然是個豬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質燃燒,必須達到著火點,由於水的比熱大,水與火接觸可大量吸收熱量,至使著火物溫度降低;同時汽化後的水蒸氣包圍在燃燒的物體外面,使得物體不可能和空氣接觸,而沒有了空氣,燃燒就不能進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中航行,時間的流逝會比地球上慢得多,在這個"洞中"生活幾天,則地球上已渡過了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
14、千里眼,順風耳 :人們利用電磁波傳送聲音和圖像信號,使古代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為現實.並且人類的視野已遠遠超過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萬里:由於地球的半徑為6370千米,地球每轉一圈,其表面上的物體"走"的路程約為40003.6千米,約8萬里.這是毛澤東吟出的詩詞,它還科學的揭示了運動和靜止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體沸騰有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沸點,二是繼續吸熱.如果"抽薪"以後,便能制止液體沸騰.
17、牆內開花牆外香:由於分了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牆內的花香就會擴散到牆外.
18、坐井觀天 所見甚少:由於光沿直線傳播,由幾何作圖知識可知,青蛙的視野將很小.
19、如坐針氈:由壓強公式可知,當壓力一定時,如果受力面積越小,則壓強越大.人坐在這樣的氈子上就會感覺極不舒服.
20、瑞雪照豐年:由於雪是熱的不良導體,當它覆蓋在農作物上時,可以很好的防止熱傳導和空氣對流,因此能起到保溫作用.
21、"霜前冷,雪後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氣溫度驟然變冷(溫度低於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成小冰晶,附著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覺.雪熔化時要需吸收熱量,使空氣的溫度降低,所以我們有"雪後寒"的感覺.
22、"一滴水可見太陽,一件事可見精神." 一滴水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透過一滴水可以有太陽的像,小中見大.
23、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雞蛋碰石頭,雖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個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一定,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可能被損壞.雞蛋能承受的壓強小,所以雞蛋將破裂.
24、紙里包不住火紙達到燃點就會燃燒.
25、有麝自然香,何須迎風揚氣體的擴散現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沒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線發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後,其表面平滑,光線發生鏡面反射.
27、"扇子有涼風,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使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加快,由於蒸發吸熱,所以人感到涼快.
28、"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條客觀規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響由高處流向低處.
牆內開花牆外香(擴散現象)
撈不到的水中月,摘不到的鏡中花(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平面鏡成像和光的折射現象)
隔牆有耳(固體可以傳聲)
破鏡不能重圓(分子間距離擴大,引力縮小)
麻繩串豆腐--提不起(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釜底抽薪(沸騰要吸熱)
雞蛋碰不過石頭(壓強)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