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言文基礎知識點
文言文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分類 翻譯方法 例子
名詞動用 前加動詞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詞後加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動詞替換 舍於其址(蓋房子)
名詞作
狀語 表形狀 像…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像犬一樣)
表態度 像對待…一樣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表方位 在…,從…,向… 孔子東游(向東)
表時間 每…,在… 歲賦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輦來於秦(乘車)
表處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詞
作動詞 狀語對譯法 敵人遠我(遠離)
補語對譯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動詞替換法 私我也(偏愛)
形容詞作名詞 形容詞+的+名詞 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
使動 名詞使動 使…成為什麼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成為王)
動詞使動 讓…做什麼 臣活之(使…活下來)
形容詞使動 使…變得怎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變得愚蠢)
意動 名詞意動 把…當作…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形容詞意動 認為…怎樣 成以其小,劣之(認為…不好)
文言文翻譯技巧
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綜合考察。其翻譯原則主要是:忠於原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某些詞該怎麼解釋就怎麼翻譯。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義翻譯成「輔佐」即可。
2.解釋和翻譯有相當距離,不能簡單地把解釋當做翻譯。這種情況,應按這一詞在句中所指的意思來譯。如:「焚百家之言」的「言」當釋為「言論」、「學說」,但這樣的解釋不能作「焚」的賓語,根據文意,這里應譯為「記載言論的著作」。
3.要恰當處理一些修辭格。是比喻的,要翻譯成「像……什麼」,或直接譯出比喻的本體;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寫出就可以;是委婉說法的,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4.各類專有名詞和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譯時要注意。凡屬專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可不譯。各種領域中有一系列的習慣用語,如官場中的「下車」、「視事」、「乞骸骨」等,可按現在的說法譯出。
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時需補出。如「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不內」後省了賓語,可補出。
6.一些文言句子的語序,有時必須改變。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等句式,翻譯時必須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譯出。
7.有些特殊的句子,譯時需要擴充或濃縮。如「懷敵附遠,何招不至?」就應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這類句子言簡意深,如翻譯時不擴充,就難於把意思表達清楚。有的句子為了某種需要,故意用繁筆,遇到這種情況,只譯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古文翻譯八法
古文翻譯是對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訓練。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試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觀題,體現著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譯呢?准確、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述習慣,沒有語病;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筆優美、生動、富有表現力是文言文翻譯的標准。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八種方法。
一、 加。即加字法。在單音節詞前或之後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
(一) 單音節變雙音節。如:
1、前辟四窗,垣牆周庭。(《項脊軒志》)
譯文:前面開辟了四個窗子,障壁圍著院子(或「繞著院子砌上圍牆」)。
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二) 同形異義詞取古義。如:(1)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4)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久已疲。(《赤壁之戰》)上述四例中,(!)「妻子」,今義指男子的配偶,即愛人(女方);古義為妻子和兒女。(2)「絕境」,今義指沒有出路的境地;古義為與外界隔絕的地方。(3)「宣言」,今義是表示政見的公告或聲明;古義指公開揚言。(4)「不過」,今義為轉折連詞,古義是不超過的意思。
二、 減。對於「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後序》)
(2)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3)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4) 備盜之出入也。(《鴻門宴》)
(5)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論積貯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石鍾山記》)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沒有「罰」的意思;(2)「異同」只有「異」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課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飢穰」只有「飢」的意思;(6)
「深淺」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詞語只有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如一些語氣詞、發語詞、助詞以及表敬稱或謙稱中沒有實在意義的詞,無法譯出,可刪去不譯。
三、 乘。古漢語中,倍數表達一般是在基數詞後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則單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謀攻》)其中,「十」「五」後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漢語中,如果還有並舉兩數,那麼就以其乘積表數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牆。」(《項脊軒志》)「三五」之積為十五,「三五之夜」指陰歷每月十五的圓月之夜晚。同樣,「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歲的花季年齡。
四、 除。古漢語分數表達形式,絕大多數出現在表比較的語境中,結合語境來概括,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漢書•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數形式,從古代延續至今,已保留下來了。
(二) 簡略式。如「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十」為分母,「一」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 嵌入式。(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即不足吳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詞+「之」+分子。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三國之一」,即國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 留。古代漢語中的各類專有名詞,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號、度量衡單位和數量詞等不必翻譯,直接保留,只有不譯不明白時才翻譯出來;古今詞義一致的,也無須翻譯。如:
(1)淳於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戰國策。齊策》)(人名)
(2)戰於長勺。(《左傳曹劌論戰》)(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絕句》)(朝代)
(4)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起義》)(年號。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三國志•魏書﹒武帝傳》(量具名)
六。換。 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詞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有些隨著舊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即在特定的語境中,改變它的詞性,臨時活用一下。翻譯文言文時,對此要恰當選用現代漢語的詞彙將它們替換。主要注意以下幾種。
(一) 通假字。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言現象,是古人在書寫中用同音代替的辦法寫成的別字。翻譯時,要先找出本字與現代漢語構成的通假。
(1)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齊桓晉文之事》)(「枝」通「肢」,肢體)
(2) 今王田獵與此。(《庄暴見孟子》)(「田」通「畋」,打獵)
(3)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見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4)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從,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蹤)
(一) 名稱說法改變。如:
(1)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篋,箱子,這里指書箱;屣,鞋子)
(2)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項脊軒志》)(爨,灶)
(3)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促織》)(斯須,復音虛詞,一會兒)
(4)目不能兩視而明。(《荀子•勸學》)(目,眼睛)
(二) 詞類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水,游水。名詞活用為動詞)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殫,出產的;竭,收入的。動詞活用為名詞)
(3)斫其正,養其旁條。(《病梅官記》)(正,正枝,或主幹。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4)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一,統一。數詞活用為動詞)
七。移。文言里有幾種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的相應句式的語序如果有所不同時,翻譯中要將文言語序移位。
(一) 主謂倒裝。如: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2) 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譯文: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過日子呢?
(二) 賓語前置。
(1) 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如:
A.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起呢?
B.大王來何操?譯文:大王來帶著什麼(東西)?
(2) 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譯文:古時的人沒有欺我。
B.莫我肯顧。《詩經•碩鼠》)譯文:沒有人肯照顧我。
(3) 用助詞「之」 、「是」等置於前置的賓語和謂語之間。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有什麼用處呢?
B.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
(4) 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A.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麼來救濟(百姓)呢?
B.是以見效。(《屈原列傳》)譯文:因為這個被放逐。
(三) 定語後置。如:
(1)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明確:「高」修飾「廟堂」,即「高廟堂」;「遠」 修飾「江湖」,即「遠江湖」。)
(2)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以皆是也。(《石鍾山記》)(明確:「鏗然有聲」為定語,修飾中心語「石」)
(四) 介賓短語狀語後置。如:
(1)天下可運於掌。(《齊桓晉文之事》)(明確:「於掌」是「運」的狀語 )
(2)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明確:「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介賓短語做「飾」的狀語。譯文:(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幾種句子成分的特殊順序是文言文固定說法,並非是什麼倒裝句,只是為了便於記憶,學會用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才將它當作理科公式一樣,利用它來獲取新知識罷了。
八、補。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組成成分,經常省略,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如:
(1)(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省主語)
(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省謂語動詞)
(3)權起更衣,肅追(之)於宇下。(《赤壁之戰》)(省賓語)
(4)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詞)
(5) 蟹六(條)跪而二(只)螯。(《勸學》)(省量詞)
總之,古文今譯,要遵照「信」、「達」、「雅」的原則。即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至於暢達、優美,那是更高的要求。要盡量口語化、規范化,在符合現代漢語語法和語音習慣的基礎之上,正確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寫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