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態地質調查是什麼專業
生態地質調查是系統性的多學科調查,涵蓋了岩石圈上層的調查,其重點在於查明不同地質單元邊界、地層、岩石、構造、隆升差異、第四系結構等基礎地質背景要素,以及生態地質現狀、主要生態地質問題及與基礎地質背景的控制關系,實現生態地質動態評價。為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保護與修復、政府決策等提供基礎保障。
生態地質調查涵蓋的課程有:《遙感信息應用技術》、《應用地球化學》、《數字生態地質調查技術》、《礦山環境調查與評價》、《土地質量調查與評價》、《水文地質勘察》、《生態地質信息技術》等。
生態地質調查的職業方向主要面向地質調查員、水工環地質工程技術人員、水資源工程技術人員等,涉及崗位包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礦山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土地質量調查、水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等。
生態地質調查專業包括《遙感信息應用技術》、《應用地球化學》、《數字生態地質調查技術》、《礦山環境調查與評價》、《土地質量調查與評價》、《水文地質勘察》、《生態地質信息技術》等課程。
生態地質調查專業以三年修業年限為基本,培養具備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地質調查、生態環境及相關法律法規等知識,以及生態地質調查、生態地質評價、生態地質資料庫建設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生態地質調查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地形地質圖判讀、常見礦物岩石及土壤鑒定、常見地質現象識別與分析的能力;具備野外踏勘、地質現象觀察及描述、地質剖面測量、路線地質調查、野外取樣、異常分析的能力;以及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對水、土壤、廢渣、尾礦、雜訊、粉塵等污染源環境進行調查和評價的能力。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進行土地類型調查、質量評價、等級劃分、生態環境適宜性評價,具有水文地質試驗、地下水監測的能力。
在生態地質調查專業中,學生需學習標准化錄入生態地質大數據,建立及維護、更新、管理、應用資料庫的能力;以及地質圖件編制、成果資料綜合分析、項目設計及報告編制的能力。同時,還需具備地質隊、環境監測站、礦山、生態修復公司等單位進行崗位實習的實踐能力,適應自然資源領域數字化發展需求的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以及探究學習、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生態地質調查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普通地質、礦物岩石鑒定、構造地質、生態地質、地貌與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基礎、土壤基礎、植被生態等。核心課程則涵蓋了遙感信息應用技術、應用地球化學、數字生態地質調查技術、礦山環境調查與評價、土地質量調查與評價、水文地質勘察、生態地質信息技術等內容。
學生在專業實習實訓中,將對接真實職業場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內外進行普通地質認識實習、礦物岩石土壤鑒定、生態地質調查、生態地質資料庫建設等實訓。此外,還會在地質隊、環境監測站、礦山、生態修復公司等單位進行崗位實習,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② 700多億字樣本中出現不規範字詞135.9萬次 如何才能不再出錯
數字生態內容實驗室利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分析了4946.3萬條、總計706.6億字的樣本,揭示了「不規範字詞TOP20」。此分析發現,「常見錯誤」在不規範字詞中占據9項,是互聯網上最常見的不規范用字形式。例如,帳(賬)號等形近別字出現頻率超過1萬次。異形詞與繁體字各有5項上榜,如顫(戰)栗、架式(勢)等讀音相近字的誤用錯誤頻次均超過千次。繁體字岀(出)、沒(沒)等與正確用字相似,在快速輸入或手機小屏幕輸入場景中易混淆。你(你)、愛(愛)等因個別用戶個性化表達而頻繁出現。
報告深入探討了不規范使用的原因,包括人機交互輸入方式的限制、創作者能力差異、網路個性化表達等。報告認為,互聯網時代的人機交互方式是導致不規范漢字使用的重要因素。相比傳統手寫記錄方式,計算機錄入通過輸入法聯想功能加快內容輸入速度,但增加了形近、音近字選擇疏忽的可能性。輸入法選詞推薦的多樣性也增加了誤用的可能性。
針對這一問題,上海蜜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智能校對軟體——校對通。此軟體結合了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與圖像識別等先進技術,旨在幫助內容發布者正確用字用詞,提高文稿質量。校對通基於百億級訓練語料,支持中文文本錯誤和語義關系的自動發現與糾正,涵蓋文字標點差錯校對、知識性差錯校對、內容導向風險識別三大類型共27個分類的全棧式校對。
蜜度校對通不僅糾正文字標點差錯,如多字錯誤、少字錯誤、語義重復、語序錯誤、句式雜糅、標點符號差錯、量詞和單位差錯、數字差錯、序號檢查、句子查重、英文校對等,還具備圖片校對、文本校對、視頻校對三大校對功能,無需轉化文本格式即可快速校對圖片與視頻中的文字內容。圖片校對支持jpg、png、bmp、jpeg、jfif等多種格式,智能識別並高亮顯示錯敏或不規范內容。
蜜度智能校對事業部總經理張曉娟指出,蜜度校對通針對漢語特點,將字義、字形和字音三類信息以多模態方式編碼,捕捉句子的細粒度語義信息和長程語義依賴關系,實現文字差錯自動識別。此外,該系統具備主動演進策略,能夠持續學習新的語言現象,改進校對效果,為提升語言文字規范性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