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區分玉器的真假
鑒別玉器真偽,首先要了解其色澤特點,應具備濃、陽、俏、正、和五大特點。若玉器色澤淡、陰、老、花、斜,則為劣品。選購時,避免在強燈光下挑選玉器,因為強光照射會使玉器失去本色,掩蓋瑕疵,導致以假亂真。
常見的假玉製品主要包括膠、玻璃、雲石、電色等。膠和雲石質地輕,硬度差;著色玻璃有氣泡;電色假玉則是在劣質玉石上鍍上一層翠綠色,乍看較難識別,但仔細觀察,電色劣玉往往帶有一些「蜘蛛爪」,即綠中帶藍的小裂紋。對於出土文物及傳世玉器,鑒別其質地、時代、名稱、功能、等級和真偽至關重要。
考古學界和文博部門鑒別古玉器年代,主要通過以下途徑:掌握時代風尚和作品風格。例如,商代動物形玉雕運用寫實和誇張手法,西周動物形佩玉多雕動物外輪廓,春秋戰國時期扁平狀動物佩玉減少,成組佩玉興起,戰國時期佩玉紋飾繁縟,線條多捲曲。漢代玉材質地溫潤,封建統治者對禮器重視程度降低,而以生活實用品和葬玉衡量社會地位。
從工藝上鑒別,新石器時代玉璧、玉琮孔為兩面鑽,孔外徑大,越往裡邊直徑越小,器表面留下繩鋸弧線痕;商代金屬直鋸加工留直線痕;紅山文化玉器表面磨薄邊緣;商代雙鉤隱起陽線;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獨特作法;戰國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澤;漢代「游絲刻」;宋、遼、金深層立體鏤雕;明代雙層鏤雕;清代平整規矩。
與同時代其他工藝品對比,商代玉器多象徵性和裝飾性圖案,與青銅器工藝一致;西周玉器鳥紋與青銅器鳥紋相似;春秋獸面紋玉飾與青銅器紋飾相似;漢代游絲刻與線刻畫像石相似;唐代玉器造形、紋飾與金銀器相關;宋代玉器濃厚生活氣息,與畫院畫風相關;元、明、清玉器受文人畫影響,明代分層鏤雕與織錦、雕漆風格近似。
從文獻中求得補證,例如研究漢代從葬玉衣,其淵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綴玉面幕,發展到漢代金鏤玉衣、銀鏤玉衣、銅鏤玉衣,直至玉衣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從葬,文獻提供了有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