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二聲現象知識點大全
擴展閱讀
閱讀經典名著都包括哪些 2025-02-05 17:38:45
知識點微課六下數學 2025-02-05 17:16:43

二聲現象知識點大全

發布時間: 2025-02-05 14:52:04

❶ 初二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

初二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

物理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下面是我整理的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初二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1

現象知識歸納

1.聲音的發生: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

5.樂音的三個特徵:音調、響度、音色。(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它與發聲體的頻率有關系。(2)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聲源與聽者的距離有關系。

6.減弱雜訊的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聽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的聲波: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波;次聲波: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

8.超聲波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聲能較集中。具體應用有:聲吶、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9.次聲波的特點: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而且無孔不入。一定強度的次聲波對人體會造成危害,甚至毀壞機械建築等。它主要產生於自然界中的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製造的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的賓士、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

聲現象知識點總結

1、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是靠介質傳播的,氣體、液體、固體都是傳聲的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人聽到聲音的條件:聲源——→介質——→耳朵

3、一般情況下氣體中的聲速小於液體和固體中的聲速。

4、回聲的產生:回聲到達人耳與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間隔在0.1s以上時,人能夠把原聲與回聲區分開,就聽到了回聲,否則回聲與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5、聲音分為樂音和雜訊。樂音有三個特徵:音調、響度、音色。

6、音調的高低是由發聲體震動的頻率決定的,音調高聽起來尖細,音調低聽起來就低沉。

7、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震動幅度越小響度越小。

響度還與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距離越近,感到的響度就越大。

8、音色:也叫音質、音品,它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和震動方式等因素有關。

人們通常通過辨別音色,來辨別不同的發聲體。

9、雜訊的控制:

1)在雜訊的發源地減弱它,2)在傳播途中隔離和吸收,3)阻止雜訊進入人耳。

10、超聲波:高於20000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

11、超聲波的應用:

1)聲納——探測海洋深度、魚群、礁石等。

2)B型超聲儀——觀察內臟器官及胎兒,幫醫生診斷。

3)超聲探傷儀——探查金屬內部的裂紋。

4)超聲波測速儀——測量物體速度。

初二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2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物體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就停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

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前者不能治癒,後者可以治癒。

3.骨傳導:聲音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4.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特性

1.音調: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可聞聲:頻率在20~20000Hz 之間。

次 聲:頻率低於20Hz。

超 聲:頻率高於20000Hz。

長的空氣柱產生低音,短的空氣柱產生高音。

2.響度:指聲音的強弱(大小)。聲音的響度與物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產生的響度越大。

3.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人們根據音色能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從物理學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振動發出的聲音。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

2.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聽覺下限)為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雜訊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和學習,應控制雜訊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雜訊不超過50dB。

3.減弱雜訊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雜訊、在傳播過程中減弱雜訊、在人耳處減弱雜訊。

五、聲的利用

1.聲可傳遞信息的例子:

a.用聲吶技術探測海底的深度。

b.判斷雷聲有多遠。

c.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身體。

回聲定位――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聲波,這些聲波碰到牆壁或昆蟲時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聲可傳遞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聲波清洗鍾表等精細的機械。

b.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把結石擊成細小的粉末。

初二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3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考裡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聲,鍾考鍾振動發聲,等等);不是所有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都能被人耳聽到。

2、振動停止,發生停止;但聲音並沒立即消失(因為原來發出的聲音仍在繼續傳播);

3、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

3、聲音以波(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物體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單位是m/s;聲速的計算公式是v= ;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三、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再傳入人的耳朵里,人耳聽到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如:高山的回聲,夏天雷聲轟鳴不絕,北京的天壇的迴音壁)

1、聽見回聲的條件:原聲與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在0.1s以上(教師里聽不見老師說話的回聲,狹小房間聲音變大是因為原聲與回聲重合);

2、回聲的利用:測量距離(車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離);

四、聲音的特性包括: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振動物體越大音調越低;)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響度;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體的音調、響度盡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卻一定不同;(辨別是什麼物體法的聲靠音色)

注意:音調、響度、音色三者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六、超聲波和次聲波

1、人耳感受到聲音的頻率有一個范圍:20Hz~20000Hz,高於20000Hz叫超聲波;低於20Hz叫次聲波;

2、動物的聽覺范圍和人不同,大象靠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台風、海嘯都要產生次聲波;

七、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雜訊:(!)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雜訊;(2)從環保的角度上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雜訊;

2、樂音: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有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3、常見雜訊飛機的轟鳴聲、汽車的鳴笛聲、鞭炮聲、金屬之間的摩擦聲;

4、雜訊的等級: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符號dB,超過90dB會損害健康;0dB指人耳剛好能聽見的聲音;

5、控制雜訊:(1)在聲源處較弱(安消聲器);(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植樹。隔音牆)(3)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

八、聲音的利用

1、超聲波的能量大、頻率高用來打結石、清洗鍾表等精密儀器;超聲波基本沿直線傳播用來回聲定位(蝙蝠辨向)製作(聲納系統)

2、傳遞信息(醫生查病時的「聞」,打B超,敲鐵軌聽聲音等等)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飛機場幫邊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聲說話,一音叉振動,未接觸的音叉振動發生)

初二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4

1、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並不是所有振動發出的聲音都能被人耳聽到。

2、聲間的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音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來說,固體>液體>空氣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大約是340 m/s

3、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因此聲音必須被距離超過17m的障礙物反射回來,人才能聽見回聲。

低於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遠。

4、樂音

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樂音。

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

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用來分辨各種不同的聲音。

5、雜訊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都屬於雜訊。

6、聲間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雜訊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7、雜訊減弱的途徑

可以在聲源處(消聲)、傳播過程中(吸聲)和人耳處(隔聲)減弱。

物理學習方法

專心聽講

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走神。不要自以為是,要虛心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不要以為老師講得簡單而放棄聽講,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當成是復習、鞏固。盡量與老師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課後再找老師討論,不能自搞一套,否則就等於是完全自學了。入門以後,有了一定的基礎,則允許有自己一定的活動空間,也就是說允許有一些自己的東西,學得越多,自己的東西越多。

整理好學習資料

學習資料要保存好,作好分類工作,還要作好記號。學習資料的分類包括練習題、試卷、實驗報告等等。作記號是指,比方說對練習題吧,一般題不作記號,好題、有價值的題、易錯的題,分別作不同的記號,以備今後閱讀,作記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獨立做題

要獨立地,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機械能知識點

1、機械能是動能與勢能的總和,這里的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2、決定動能的是質量與速度;決定重力勢能的是質量和高度;決定彈性勢能的是勁度系數與形變數。

3、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為物體的動能。

4、勢能和動能的關系:動能增加量等於重力勢能減少量。

;

❷ 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北師大版

關於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北師大版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初二上物理知識點總結第一部分 聲現象1. 聲音的發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2、但並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音。
3、2. 聲的傳播:聲的傳播需要介質,聲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4、(V固>V液>V氣) 真空不能傳聲。
5、3. 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1) 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
6、(2) 低於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音只能使原聲加強。
7、(3) 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遠(聲納系統)4. 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8、5. 響度: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6. 音色: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7. 雜訊及來源從物理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9、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於雜訊。
10、8. 聲音等級的劃分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雜訊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11、9. 雜訊減弱的途徑: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10.聲的利用:(1)利用聲音傳遞信息(如B超、聲納、雷達等) (2)利用聲音傳遞能量(潔牙、超聲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第二部分 光現象及透鏡應用(一)光的反射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2、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12、大氣層是不均勻的,當光從大氣層外射到地面時,光線發了了彎折3、光速: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氣中的速度接近於這個速度,水中的速度為3/4C,玻璃中為2/3C4、光直線傳播的應用: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5、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直線,即沿光的傳播路線畫一直線,並在直線上畫上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是假想的,實際並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的交界面時,一部分光返回原來介質中,使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稱為光的反射7、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可歸納為:「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8、理解: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變為零9、兩種反射現象(1)鏡面反射:平行光線經界面反射後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線(2) 漫反射:平行光經界面反射後向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個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線注意:無論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 平面鏡對光的作用:(1)成像 (2)改變光的傳播方向12、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的距離相等理解: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是以鏡面為軸的對稱圖形13、 實像與虛像的區別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
13、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14、 平面鏡的應用(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鏡成像 (3)潛望鏡(二)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於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里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
15、注意: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既發生折射,同時也發生反射2、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16、理解:折射規律分三點:(1)三線一面 (2)兩線分居(3)兩角關系分三種情況:①入射光線垂直界面入射時,折射角等於入射角等於0°;②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等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③光從水等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 透鏡及分類透鏡:透明物質製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鏡厚度遠比其球面半徑小的多。
17、分類: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 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5、 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
18、(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
19、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後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
20、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
21、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
22、 6、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7、 凸透鏡成像規律①虛像物體同側;實像物體異側;②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③離焦點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23、物 距(u) 成像大小 像的虛實 像物位置 像 距(v) 應 用u > 2f 縮小 實像 透鏡兩側 f < v <2f 照相機u = 2f 等大 實像 透鏡兩側 v = 2f f < u 2f 幻燈機u = f 不 成 像u f 放大 虛像 透鏡同側 v > u 放大鏡 8、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
24、9、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於光屏,我們調節調焦環,並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25、第三部分 物態變化1 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2攝氏溫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把1標准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
26、3溫度計(1) 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製成的(2) 構造:玻璃殼、毛細管、玻璃泡、刻度及液體(3) 使用:使用溫度計以前,要注意觀察量程和認清分度值4.使用溫度計做到以下三點① 溫度計與待測物體充分接觸② 待示數穩定後再讀數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上表面相平,溫度計仍與待測物體緊密接觸5.體溫計構造: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量程:35—42℃ 分度值:0.1℃ 用法:離開人體讀數6.熔化和凝固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7.熔點和凝固點(1) 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兩類(2) 熔點: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熔點(3) 凝固點:晶體者有一定的凝固溫度,叫凝固點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跟它的熔點相同8.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汽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蒸發和沸騰,這兩種方式都要吸熱9.蒸發現象(1) 定義: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並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2) 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10. 沸騰現象(1) 定義: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2) 液體沸騰的條件:①溫度達到沸點②繼續吸收熱量11. 升華和凝華現象(1) 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2) 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冰凍的濕衣服變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12. 升華吸熱,凝華放熱第四部分 電路與電流【知識結構】一、 電路的組成:1.定義:把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連接起來組成的電流的路徑。
27、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電源:提供電能的裝置;(2)用電器:工作的設備;(3)開關:控制用電器或用來接通或斷開電路;(4)導線:連接作用,形成讓電荷移動的通路二、電路的狀態:通路、開路、短路1.定義:(1)通路:處處接通的電路;(2)開路:斷開的電路;(3)短路:將導線直接連接在用電器或電源兩端的電路。
28、2.正確理解通路、開路和短路三、電路的基本連接方式:串聯電路、並聯電路四、電路圖(統一符號、橫平豎直、簡潔美觀)五、電工材料:導體、絕緣體1. 導體(1) 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2)導體導電的原因: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2. 絕緣體(1)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2)原因:缺少自由移動的電荷六、電流的形成1.電流是電荷定向移動形成的。
29、元電荷:e=1.6×10—19C2.形成電流的電荷有:正電荷、負電荷。
30、金屬導體中是自由電子。
31、七、電流的方向1.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2.電流的方向跟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3.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32、八、電流的測量1.單位及其換算:主單位安(A),常用單位毫安(mA)、微安(μA)2.測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電流表;(2)量程;(3)分度值(4)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33、九、電流的規律:(1)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I=I1=I2);(2)並聯電路: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I=I1+I2)【方法提示】1.電流表的使用可總結為(一查兩確認,兩要兩不要)(1)一查: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上;(2)兩確認:①確認所選量程;確認每個大格和每個小格表示的電流值(分度值)。
34、②兩要:一要讓電流表串聯在被測電路中;二要讓電流從「+」接線柱流入,從「-」接線柱流出;③兩不要:一不要讓電流超過所選量程,二不要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上。
35、在事先不知道電流的大小時,可以用試觸法選擇合適的量程。
36、2.根據串並聯電路的特點求解有關問題的電路(1)分析電路結構,識別各電路元件間的串聯或並聯;(2)判斷電流表測量的是哪段電路中的電流;(3)根據串並聯電路中的電流特點,按照題目給定的條件,求出待求的電流。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❸ 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

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

聲現象是物理的一個必考點,而且相對而言比較簡單,是拿分的關鍵。下面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聲音產生的條件:一是要有發聲體;二是發聲體要振動。

2、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3、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但聲音不一定停止。

4、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因振動而發出聲音。

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中的」風聲」,「雨聲」,「讀書聲」就分別是由氣體,液體,固體的振動而發出的聲音。

5、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是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如月球上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波交談。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6、聲速:即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聲音傳播的速度與介質的種類和氣溫有關。

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快,液體中次之,氣體中最慢。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x108m/s。

7、回聲:聲音在傳播中,當遇到障礙物時被反射回來,再傳入人耳形成回聲。

只有當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秒以上,或障礙物離人至少17米人耳才能把它和原聲區分開,否則將和原聲混在一起,回聲起到加強原聲的作用。

8、注意:不要認為只要物體振動就一定能發出人耳可以聽到的聲音。

9、不要認為只要聽到兩次聲音就一定是回聲,聽不到兩次就一定沒有回聲。

10、人聽到聲音的過程: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它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11、聲音傳播的兩種途徑:①空氣傳導;②骨傳導。

12、人耳聽到聲音兩種途徑:①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聽覺神經-大腦;②聲波-聽小骨-聽覺神經-大腦。

13、人耳聽到聲音必須具備的條件:

首先發聲體振動,且是每秒振動20-20000次;其次一定要有傳播聲音的介質;再次要有良好的接受聲音的器官(人耳)。

14、雙耳效應:

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及其它特徵也就不同,從而能判斷聲源的位置的現象。

應用:正是由於雙耳效應,我們聽到的聲音都是立體聲。

注意:不要認為人失去聽覺就不能感知聲音

15、概念: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16、決定音調因素: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17、頻率:發聲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單位:赫茲,符號:Hz

人耳的聽覺范圍:20-20000Hz。低於20Hz的聲音叫次聲波,高於20000Hz叫超聲波。(波形緊密的頻率高)

18、概念:聲音的強弱(大小)叫響度。

19、決定響度因素:發聲體的振幅決定。振幅越高,響度越大。響度還與人耳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距發聲體越遠,響度越小。

20、增大響度的辦法:一是減小聲音的分散;二是減小人耳到聲源的距離。

21、音色概念:聲音的品質。

22、決定音色因素:發聲體本身注意:不要認為音調高,響度一定大。

23、雜訊的概念:①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②凡是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和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的聲音,都屬於雜訊。

24、雜訊的等級和危害

(1)、人們以分貝(dB)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

(2)、聽覺下限為0dB,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可超過9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可超過70dB;

為了保證息和睡眠聲音不可超過50dB。

25、雜訊的控制:

(1)、控制雜訊產生;(2)、阻斷雜訊的傳播;(3)、在人耳處減弱。

注意:不要認為優美的音樂一定不是雜訊;不要認為0dB的聲音就是沒有聲音,沒有物體振動。

26、利用聲傳遞信息:如B超、聲納。

27、利用聲傳遞能量:如:超聲波清洗精密儀器;利用超聲波擊碎物質;超聲波除塵、洗牙。

簡答

1、打雷時聽到的連續不斷的雷聲是連續打雷形成的嗎?為什麼?

答:不是,打雷時聽到的連續不斷的雷聲是由於聲音被山峰、雲層多次反射,形成回聲的結果。

2、2002年暑假期間,北京大學五名學生到珠穆朗瑪峰登山發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請你分析:雪地登山,為何不宜高聲喊叫?

答:登山或探險的人進入雪山或溶洞之中,一般都禁止高聲喊叫,這是因為山上雪堆及洞中岩石支撐可能十分脆弱,高聲大叫引起空氣振動,傳到雪堆或岩石上會引起它們振動起來,這樣可能引起雪崩或溶洞塌陷,從而危及人們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進入這類地區千萬不要隨意大呼小叫。

3、請你想像一下,如果「聲音的速度為0.1m/s」,我們的世界會有什麼變化?請寫出4個有關的合理場景。

答:(1)兩個人對面說話,要隔一段時間才能聽到;(2)閃電過後要好長時間才能聽到雷聲;

(3)發令槍響後好長一段時間運動員才能起跑;(4)放禮花時,看到禮花後,很長時間才能聽到禮炮聲。

4、隨便叫一位同學蒙住眼睛坐在教室中間不動,然後,你站在該同學的正前方或正後方,用兩手擊掌發聲,請問該同學能否准確判斷出擊掌的地方?為什麼?

答:不能正確判斷擊掌的地方,因為人是靠「雙耳效應」來判斷聲源方向的,而當你站在該同學的正前方或正後方擊掌時,聲源到兩個耳朵的距離相同,兩只耳朵感覺的時間就沒有先後之分,不會產生雙耳效應,所以不能准確判斷聲音傳來的方位。

5、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後,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而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請解釋其原因。

答: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貝多芬就是利用這種方式即骨傳導來進行創作的。

6、假如你是一名舞台音響師,你怎樣使台下的觀眾聽到更好的立體聲音?

答:在聲源的四周多放幾只話筒,在聽眾的四周對應地多放幾只揚聲器(音箱),這樣觀眾就能聽到更好的立體聲。

7、把手錶用牙齒咬起來,兩只手掩緊耳朵,你會聽到嘀嗒聲加強了許多倍,這說明了什麼?

答:骨頭能夠傳導聲音,而且傳聲效果很好。

8、許多內部聽覺還完整的聾子,也都能夠依著音樂的拍子跳舞,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答:這是因為音樂的聲音經過地板和他的骨骼傳導到耳膜使其振動產生聽覺的緣故。

9、將開水倒入一個空暖水瓶中,暖水瓶發出的聲音是怎麼產生的,這個聲音有什麼變化規律?

答:向暖水瓶內灌水時,引起水面上空氣柱的振動而發出聲音,隨著水面升高,上方空氣柱變短,空氣柱振動變快,這樣空氣柱發出的音調越來越高。空氣柱振動幅度變小,響度變小。

10、冬天,寒風吹到野外的電線上,發出嗚嗚的響聲,但夏天卻聽不到,為什麼?

答:因為冬天天氣冷,電線受冷收縮,振動頻率高,音調高;而夏天天氣熱,電線膨脹鬆弛,振動頻率低,音調低。

11、蜜蜂載著花蜜飛行的`時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動300次,不載花蜜是平均每秒振動440次,有經驗的養蜂人能辨別蜜蜂是否採到了花蜜,這是根據什麼來辨別的?

答:根據聲音的音調不同來辨別的。蜜蜂載花蜜時翅膀振動的頻率小(300次/秒),音調低;不載花蜜時翅膀振動的頻率大(440次/秒),頻率大,音調高。

12、人們聽不到蝴蝶飛的聲音,卻可以聽到蚊子飛來飛去的嗡嗡聲,這是為什麼?

答:能引起人們的聽覺的聲音頻率范圍為20~20000Hz,蝴蝶翅膀振動的頻率小於10Hz,它低於人耳的聽覺范圍,所以人耳聽不到蝴蝶飛行的聲音;蚊子翅膀的振動頻率為500~600Hz,它在人耳的聽覺范圍內,人耳就能聽到蚊子飛行時發出的聲音。

13、有人說音樂是樂音,因此音樂聲不會成為雜訊,你認為這一觀點對嗎?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是雜訊,對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也是雜訊,因此音樂聲可成為雜訊。

14、牆壁的傳聲性能比空氣好得多,但是把門窗關閉後,外面傳入室內的聲音卻明顯減弱,這是為什麼?

答: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如牆壁、玻璃等,大部分會被反射回去,所以門窗關閉後,傳到寅的聲音將被減弱,這就是利用在傳播過程中減弱雜訊的一個途徑。

15、文明衛生城市為什麼要求植樹種草?

答:植樹種草不僅可以美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樹木和花草可以吸收、減弱雜訊,使得城市更顯得安靜,讓人們放鬆神經,享受自然。

16、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設的規劃者,你將採取怎樣的措施減弱雜訊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答:①植樹種草②設置隔音板③工廠、車間、娛樂場所等遠離居民區④在市區內禁止鳴笛

17、冬天原來嘈雜的馬路,降雪後顯得格外寂靜,其原因是什麼?

答:馬路上的嘈雜聲主要來自各種機動車輛發出的雜訊。降雪後,馬路上鋪上了一層厚厚的雪,這時馬路上的雪較松軟,變成了較好的吸聲材料,雜訊被雪吸收了,所以,雪後的馬路上顯得比平時寂靜多了。

18、一部科幻片中有這樣的場面:一艘飛船在太空中遇險,另一艘飛船前去營救的途中,突然聽到了遇險的飛船的巨大爆炸聲,然後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請你給導演指出這個場景中的兩處科學性的錯誤。

答:(1)在太空中聽見爆炸聲(真空中聽不見爆炸聲)(2)先聽到爆炸聲後看到爆炸的火光(光速大於聲速)

29、光、聲的傳播有哪些不同之處?

答:(1)光的傳播不需要媒介物,能在真空中傳播;聲的傳播需要媒介物,真空不能傳聲。

(2)一般說來,媒介物的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聲速卻越大

(3)光速比聲速大得多。

20、為何在屋子裡講話比在曠野里講話聽起來要響亮?

答:在屋子裡講話,回聲跟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所以聽起來要響亮些。

21、電影院放映廳的牆壁上都被裝修成坑坑窪窪的,俗稱「燕子泥」,其目的是什麼?

答:燕子泥是坑坑窪窪的,其作用是使射到牆上的聲音不再被反射到觀眾那裡,避免產生混響,也就是減弱回聲。

;

❹ 初中物理中考必背重點知識點總結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與公式大全

第一章 聲現象

1. 聲音的發生: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 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

3. 聲音速度: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m/s,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氣體快,利用回聲可測距離。

4. 樂音的三個特徵:音色、音調、響度,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與聲源的振幅和聲源與聽者的距離有關,音色不同則不同樂器或不同人發出的聲音特徵不同。

5.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強弱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環境,為保護聽力,應控制雜訊不超過90分貝;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雜訊不超過50分貝。

第二章 光現象

1. 光源: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見不透明物體後面的物體、日食、月食屬於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3. 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m/s,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m/s。

4. 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5.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 平面鏡成像特點:像與物體大小相等、像到鏡面的距離等於物體到鏡面的距離、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7.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

8. 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折射角等於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

第三章 透鏡及其應用

1.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也叫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

第四章 物態變化

1. 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工具是溫度計。

2. 常用溫度計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

3. 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

4. 常見溫度計:實驗室用、體溫計、寒暑表。

5. 體溫計:測量范圍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6. 溫度計使用規則:觀察量程、分度值、浸沒在被測液體中、穩定後讀數、視線與液柱凹面相平。

7. 物質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8. 熔化:固態變液態的過程,吸熱。

9. 凝固:液態變固態的過程,放熱。

10. 熔點和凝固點:晶體熔化時保持不變的溫度是熔點,晶體凝固時保持不變的溫度是凝固點,同一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11. 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晶體有熔點,非晶體沒有熔點。

12. 汽化:液態變氣態的過程,蒸發和沸騰,吸熱。

13. 蒸發:任何溫度下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汽化現象。

14. 沸騰: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吸熱,溫度不變,這個溫度叫沸點。

15. 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表面積、液面空氣流動快慢。

16. 液化:氣態變液態的過程,放熱,降低溫度或壓縮體積。

17. 升華和凝華: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吸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放熱。

第五章 電流和電路

1. 電源:提供電能的裝置,內部正極聚集正電荷,負極聚集負電荷,電源外部電流從正極流向負極。

2. 電源作用: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發電機。

3. 用電器:將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4. 電路組成:電源、開關、導線、用電器。

5. 電路狀態:通路、開路、短路。

6. 電路圖:電路元件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

7. 串聯:將用電器順次連接。

8. 並聯:將用電器並列地連接。

9. 電流單位:安培、毫安、微安。

10. 電流表使用:串聯、正確接線柱、不超過量程、試觸方法、不允許連接電源兩極。

11. 電流表量程:0~0.6安、0~3安。

第六章 電壓、電阻

1. 電壓: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提供電壓。

2. 電壓單位:伏特、千伏、毫伏、微伏。

3. 電壓表使用:並聯、正確接線柱、不超過量程。

4. 電壓表量程:0~3伏、0~15伏。

5. 熟記電壓值:1節干電池1.5伏、1節鉛蓄電池2伏、家庭照明220伏、安全電壓不高於36伏、工業電壓380伏。

6. 電阻: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材料、橫截面積、溫度影響電阻大小。

7. 電阻單位:歐姆、兆歐、千歐。

8. 影響電阻的因素:材料、橫截面積、長度、溫度。

9. 導體與絕緣體:導體容易導電,絕緣體不容易導電。

10. 半導體: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體。

11. 超導體:電阻完全消失的現象。

12. 變阻器:改變電阻線在電路中的長度來改變電阻,滑動變阻器和變阻箱。

13. 歐姆定律:電流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14. 伏安法測電阻:測量原理,電路圖,滑動變阻器的主要作用。

15. 電子版資料獲取方式。

16. 老師分享的學習資料和方法,支持三連。

17. 初中物理必背必考重點公式總結。

18. 提供初中全科目學習資料,包括中考總復習等電子版學習資料。

❺ 七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有哪些

物理作為一門新學科,其中的知識點對你來說可能既陌生又充滿挑戰。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七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梳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章 機械運動】
1. 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測量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 刻度尺使用方法:
(1) 使用前觀察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
(2) 測量時刻度尺緊貼被測物體;
(3) 讀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3. 誤差定義: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應盡量減小。
4. 減小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使用精密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5. 誤差與錯誤區別:誤差不可避免,錯誤可避免。
6. 機械運動定義:物體位置的變化。
7. 參照物的選擇: relative motion。
【第二章 聲現象】
8. 聲音的產生:物體振動。
9.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0. 聲速與介質種類、溫度有關,15℃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11. 聲音特性:音調、響度、音色。
12. 控制雜訊途徑:防止產生、阻斷傳播、防止進入人耳。
【第三章 物態變化】
13. 熔化:固態→液態,吸熱。
14. 凝固:液態→固態,放熱。
15. 汽化:液態→氣態,吸熱。
16. 液化:氣態→液態,放熱。
17. 升華:固態→氣態,吸熱。
18. 凝華:氣態→固態,放熱。
19. 沸騰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拓展閱讀】
20. 使氣體液化的途徑: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學習物理需要耐心和細心,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七年級物理上冊的知識點。

❻ 聲現象物理知識點有哪些

1、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2、正在發聲的物體叫作聲源,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

3、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我們通常聽到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聲音的產生

聲音由物體(比如吉他弦、人的聲帶或揚聲器紙盆)的振動而產生。這些振動一起推動鄰近的空氣分子,而輕微增加空氣壓力。

壓力下的空氣分子隨後推動周圍的空氣分子,後者又推動下一組分子,依此類推。高壓區域穿過空氣時,在後面留下低壓區域。當這些壓力波的變化到達人耳時,會振動耳中的神經末梢,我們的聽覺中樞將這些振動感知為聲音。

聲音通過介質傳播到耳鼓,耳鼓也產生同率振動。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❼ 初中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

初中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

聲現象是初中物理的大考點之一,那麼相關的知識點又有什麼呢?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物理聲現象知識點總結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考裡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聲,鍾考鍾振動發聲,等等);

2、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並沒立即消失(誤區警示:“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是指當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時,發聲體將停止發聲,但原來發出的聲音卻在介質中繼續傳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為“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介質。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叫做聲波。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註:有聲音物體一定振動,有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

3、一般情況下,我們聽到的聲音是由空氣傳播的,傳播的具體過程是:物體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形成聲波,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4、聲速:物體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單位是m/s;聲速的計算公式是v= ;聲音在150C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影響因素:聲音的速度與傳播聲音的介質種類和溫度有關。

三、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再傳入人的耳朵里,人耳聽到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如:高山的回聲,夏天雷聲轟鳴不絕,北京的`天壇的迴音壁)

1、聽見回聲的條件:原聲與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在0.1s以上(教室里聽不見老師說話的回聲,狹小房間聲音變大是因為原聲與回聲重合);

2、回聲的利用:測量距離(車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離);

四、怎樣聽見聲音

1、人耳的構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及聽覺神經組成;

2、聲音傳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小骨、聽覺神經傳給大腦,形成聽覺;

3、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任何部位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鼓膜、聽小骨處出現障礙是傳導性耳聾;聽覺神經處出障礙是神經性耳聾);

4、骨傳導:不藉助鼓膜,靠頭骨、頜骨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形成聽覺(貝多芬耳聾後聽音樂,我們說話時自己聽見的自己的聲音);骨傳導的性能比空氣傳聲的性能好;

5、雙耳效應: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因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步調亦不同,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的現象(聽見立體聲);

五、聲音的特性包括: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振動物體越大音調越低;)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響度;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大;物體振幅越小,響度越小;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小;

3、音色:不同的物體的音調、響度盡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卻一定不同;(辨別是什麼物體發的聲靠音色)

注意:音調、響度、音色三者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六、超聲波和次聲波

1、人耳感受到聲音的頻率有一個范圍:20Hz~20000Hz,高於20000Hz叫超聲波;低於20Hz叫次聲波;

2、動物的聽覺范圍和人不同,大象靠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台風、海嘯都要產生次聲波;

七、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雜訊:(1)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雜訊;(2)從環保的角度上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雜訊;

2、樂音: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有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4、雜訊的等級: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符號dB,超過90dB會損害健康;0dB指人耳剛好能聽見的聲音;

5、控制雜訊:(1)在聲源處減弱(安消聲器);(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植樹。隔音牆)(3)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

八、聲音的利用

1、超聲波的能量大、頻率高用來打結石、清洗鍾表等精密儀器;超聲波基本沿直線傳播用來回聲定位(蝙蝠辨向)製作(聲納系統)

2、傳遞信息(醫生查病時的"聞", B超,敲鐵軌聽聲音等等)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飛機場幫邊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聲說話,一音叉振動,另一未接觸的音叉振動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