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防災減災知識
1、遭空襲,聽警報,拉閘斷電最重要,攜帶食品應急包,根據引導屈身跑,有序進入防空洞,聽從指揮要冷靜。
2、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3、火災起,怕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陽台滑下捆繩索,盲目跳樓會傷身。
4、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栓救命繩,准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
5、台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6、下暴雨,泥石流,危險處地是下游,逃離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
7、陰雨天,生雷電,避雨別在樹下站,鐵塔線桿要離遠,打雷家中也防患,關好門窗切電源,避免雷火屋裡竄。
8、暴雪天,人慢跑,背著風向別停腳,身體凍僵無知覺,千萬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環,慢慢溫暖才見好。
(1)防災救災基礎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地震發生時的幾種情況及應對方法:
1、發生燃氣泄漏時:
切斷總電源,迅速離開現場;千萬不要使用明火;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處;若被倒塌物砸壓,應設法將臉朝向通風口,等待救援。
2、被塌落重物壓住身體時:
查清壓在身上的物體是何物,不要輕易移動物體或身體;檢查自己是否受傷,若沒有受傷,應根據情況向外緩慢拽拉身體;若已受嚴重外傷,應盡力用衣物等物包紮好傷口;若發生骨折,不要輕易移動,應等待救援。
3、埋在廢墟中時:
樹立堅定的生存信念;不要大哭大叫,應保存體力;盡量休息,閉目養神;尋找食物和水,維持生命,若無法找到水,可以用自己的尿液應急;若有傷,應設法包紮,多休息。
㈡ 防災減災知識
17.1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40年來,每年由氣象、海洋、洪澇、地震、地質、農業、林業等七大類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災死亡數萬人。此外,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生態惡化,尤其是災害高風險區內人口、資產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影響范圍與危害程度均在增長,成為一些地區長期難以擺脫貧困的重要制約因素。
17.2中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與嚴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並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中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面臨世界上最大的台風源,西部為世界地勢最高的青藏高原,陸海大氣系統相互作用,關系復雜,天氣形勢異常多變,各種氣象與海洋災害時有發生;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圍的洪、澇、旱災害;中國位於環太平洋與歐亞兩大地震帶之間,地殼活動劇烈,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和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中國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分布在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和地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沿海及東部平原丘陵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較大;中國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近期氣候溫暖化與環境污染加重,生物災害亦相當嚴重。另外,近代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更加重了各種災害的風險度。
17.3中國人民在長期與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制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50年代初,組織了大規模的江河治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的防洪、防潮、排澇、灌溉工程體系,使常遇洪、澇、旱災得到初步控制。70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後,加強了地震災害監測、預防的組織領導。80年代以來注重了建立健全有關防災減災的法律、規劃及對自然災害的管理工作。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中國已初步建立了防禦各種自然災害的工作體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學科基本配套、門類比較齊全的科技隊伍。監測主要自然災害的台網已初具規模,取得了大批有科研價值的觀測資料。對主要自然災害的形成、發展規律有了一些認識,積累了一定的預測、預報經驗,並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其中一些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一些重大自然災害作出了較成功的預測、預報。各項防災工程的設計施工技術有了一定進步。這些都是今後加強防災減災工作,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礎。
17.490年代為國際減災十年。從基本國情出發,中國既難以象一些人口密度低的國家那樣採取嚴厲限制向災害高風險區發展的策略,也無力在短期內大幅度增加投資來降低災害的風險度。針對中國自然災害的基本特點與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總目標是:
(a)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綜合運用工程技術與法律、行政、經濟、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減災能力,為社會安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b)加強災害科學的研究,提高對各種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及時空分布規律的認識,促進現代化技術在防災體系建設中的應用,因地制宜實施減災對策和協調災害對發展的約束;
(c)在重大災害發生的情況下,努力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防止災情擴展,避免因不合理的開發行為導致的災難性後果,保護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條件,增強全社會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
17.5本章以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洪水、乾旱以及其他災害,如地震、台風、風暴潮、滑坡、泥石流及病、蟲、鼠等生物災害的防治為主要論述對象,並涉及減少由人類活動導致災害風險加重的問題。對於以人為因素為主的環境公害、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等問題,分別在其他有關章節中予以論述。
17.6本章設3個方案領域
A.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管理水平;
B.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減輕自然災害損失;
C.減少人為因素誘發、加重的自然災害。
方案領域
A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管理水平
行動依據
17.7災害管理是政府、有關單位與社會集團為防災、減災所進行的一系列立法、規劃、組織、協調、干預和工程技術活動的總和,貫穿防災活動的全過程,是社會減災行動系統的中樞。
17.8自然災害的發生,一般具備災害源、災害載體和受災體三個條件,包含自然與人為兩方面因素。自然災害的可管理性,體現在通過科學地規劃與協調人類的活動,在順乎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類的積極作用,有可能消除、削弱或迴避災害源,調節、控制或疏導災害載體,保護、轉移受災體或提高受災體的承災能力,減少人為因素誘發的災害源,達到減輕自然災害損失的目的。
17.9災害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賴於災害管理體制的健全。中國現有的防災減災體系是在經濟不發達、技術起點低的困難條件下形成的。與發達國家相比,對自然災害的綜合管理水平有較大差距,災害管理法制尚不健全,國家尚缺乏防災的總體規劃,災害管理體系與制度建設,以及協調運作機制均有必要加強。
目標
17.10本方案領域的目標為:
(a)健全災害管理的法律、制度、規范及規劃,提高其科學性、權威性與可行性;
(b)增強災害管理的協調、監督、獎懲、教育機制,推動災害管理體制的完善;
(c)促進災害管理方式由部門、區域、環節、學科相分離的封閉式的單項管理向綜合、系統、協調式的管理方向發展;
(d)提高社會發展與減災防災要求相協調的能力。
行動
17.11加強災害管理法制建設和健全減災規劃管理制度:
(a)制定綜合的災害管理基本法,洪水、地震等重大災害的災害管理法,部分配套法規,加強地方減災立法等,同時加強執法隊伍建設;
(b)制定國家的減災總體規劃,並將其納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使經濟建設與減災工作協調進行;
(c)在國家減災總體規劃的指導下,自上而下制定各有關部門、各級政府的切實可行的減災規劃,對已有的減災規劃重新審議,補充、提高、完善;
(d)制定各級政府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行動計劃,用於指導政府、有關部門、廠礦企業及居民在重大災害發生後作出緊急反應,協調行動,減輕災害損失。
17.12進一步加強災害管理的組織機構建設。中國在長期的減災實踐中形成了由政府內災害管理職能部門、輔助救災部門、救災決策指揮機構和臨時性協調機構所構成的災害管理組織體系。在重大災害發生的地區,各級政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有關部門分工協作,接受救災決策指揮機構的領導,實行崗位責任制。從災害綜合管理的角度看,機構組織建設有待加強的主要方面有:
(a)增強協調機構的職能:政府部門臨時性協調機構下設常務性行政辦事機構、可以依託的災害信息管理機構和從事宏觀災害管理研究的專家組織;對負責統籌規劃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的流域管理機構,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其管理許可權和保障這些權力實施的各種措施,加強中央政府對流域管理機構的支持和管理上的直接參與,協調解決流域治理中地方行政區域間的沖突;
(b)健全政府管理部門的執法和監督職能;
(c)制定提高行政領導災害管理水平的培訓計劃,形成制度,長期實施;
(d)健全災害調查、評估與統計的組織管理體系;
17.13加強和深入開展自然災害管理的科學研究,主要活動有:
(a)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的風險分析,包括風險辯識、風險估算、風險評價三個部分;目前,急需開展重要經濟開發區的自然災害風險綜合分析和城市重大自然災害的風險分析。合理確定城市災害防禦標准,科學制定防災方案,優化防災體系建設的實施順序;
(b)深入開展自然災害綜合區劃的研究:根據災害種類的空間分布、影響范圍、影響程度及風險度,結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異而進行區劃,制定區域性的減災對策與實施政策,組織協調行政區之間的減災活動,對土地利用模式與經濟發展布局作出合理調整;
(c)加強自然災害損失調查與評估的研究,制定自然災害評估方法和標准。
17.14加強自然災害信息處理技術研究與信息管理:
(a)籌建「國家災害信息管理中心」,加強區域、部門之間災害信息的交流與管理;
(b)在「國家災害信息管理中心」、有關部門、地區、科研單位或大學有計劃地建立不同層次的若干個自然災害資料庫;
(c)以年鑒或其他適當形式匯編中國自然災害統計資料,有關防災減災的法制建設、科技研究、對策實施等的年度進展情況,公開發行。
17.15加強國際和區域合作與協調:
(a)加強學術交流,組織不同層次的災害管理講習班或研討會;組織力量系統翻譯、整理、研究各國有關災害管理的文獻,從中吸收有益的經驗;組織必要的出國考察;
(b)災害管理法規中有關海洋、大氣、跨國河流等部分要與國際社會通行慣例相協調;
(c)增強與國際有關自然災害管理組織的信息交流與交往。
B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減輕自然災害損失
行動依據
17.17防災減災體系是人類社會為了消除或減輕自然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增強抗禦、承受災害的能力,災後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災害管理、防禦、救援等組織體系與防災工程、技術設施體系,包括災害研究、監測、災害信息處理、災害預報、預警、防災、抗災、救災、災後援建等系統,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體系。
17.1880年代以來,中國不僅自然災害總損失在增加,受災面積也在增加,反映了防災體系已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必須大力加強災害綜合防禦體系的建設。
目標
17.19本方案領域的目標為:
(a)建立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災害綜合防禦體系,提高社會防災抗災總體能力;
(b)加強災害科學與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提高防災減災體系的現代化水平;
(c)提高受災地區的恢復重建速度,盡快消除災害的不利影響。
行動
17.20加強大型防災抗災骨幹工程的統籌規劃與建設管理。同時解決重建設、輕管理、輕配套、已建工程老化失修和關鍵時刻無力發揮作用等問題。以立法形式確定中央、地方與社會集團在防災工程建設上的投資分攤比例,對工程進行減災效益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力求防災工程產生多目標的綜合效益。
17.21開展城市綜合防災規劃與減災綜合對策的研究。針對不同災種,不同城市發展的特點,制定協調各部門聯合防災減災行動的規劃,制定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性減災對策。
17.22建立城市和地區性的減災綜合實驗區,探索在災害測、報、防、抗、救、援等方面的總體經驗和技術,積極推廣有效的減災防災技術。
17.23開展減災政策的研究。目前急需研究的問題有:
(a)實行災害保險的政策研究;
(b)建立減災基金制度的政策研究;
(c)分滯洪區應用後的補償政策研究等。
17.24開展對各種自然災害觀測和監測技術的研究,逐步建立災害監測系統。重點是:
(a)地震觀測與實驗設備的研究;
(b)災害性天氣、氣候和洪水監測系統的研究;
(c)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動態監測技術的研究;
(d)海洋災害監測數據實時收集系統的研究;
(e)大氣監測數據處理自動化技術的研究等。
17.25各種主要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與預測、預報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
(a)災害性天氣和氣候的數值預報方法;
(b)地震預測、預報的新理論與新方法;
(c)海洋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d)農作物和森林病蟲害動態模擬技術和數值預報方法;
(e)中國地質災害發育趨勢的預測研究;
(f)多沙游盪型寬淺槽河流洪水演進預報模型的研究等。
17.26防災、抗災、救災方法和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如:
(a)防災對策最佳組合方案的研究;
(b)防災工程體系災時優化調度方案;
(c)居民避難系統的優化設計;
(d)城市重點生命線工程的防災保護與應急措施;
(e)救災快速反應系統裝備技術現代化;
(f)災區大批死、傷、病人緊急處置、疫情控制、災民飲食飲水清潔處理等醫療衛生技術等。
17.27加強信息處理系統的建設:
(a)大力改善通訊系統;
(b)進一步發展海洋災害警報傳播分發系統,保障漁民和其他海上活動的安全;
(c)促進遙感等高技術在災情監測與損失評估中的應用。
17.28建立綜合防治重大自然災害的示範工程項目,如:
(a)淮河、太湖流域水利工程;
(b)海南防颱風工程;
(c)四川省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
(d)山東省萊州灣海水侵染治理工程等。
17.29在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中,應大力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如:
(a)在災害監測、信息處理、預警、預報、通訊聯絡等系統的建設中,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並對使用人員進行培訓;
(b)綜合防治重大自然災害的示範工程項目的國際合作,如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向國內外公開招標等;
(c)發展西太平洋沿岸國家區域海洋災害聯合警報業務,充分利用中國海洋災害預警系統的資源和中國的地域優勢,加強區域合作,逐步形成統一的業務系統;
(d)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後,爭取國際社會的救援,以幫助災區人民盡快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e)開展雙邊或多邊的國際合作研究。
C減少人為因素誘發、加重的自然災害
行動依據
17.30現代社會中自然災害不斷加重的趨勢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密切相關。森林減少與土地資源的過度開墾是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積和導致調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及洪旱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資源的過量開采,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標准降低、內澇加重等一系列問題。
17.31災害高風險區人口、資產密度的提高,是災害損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災害高風險區的開發在中國是不可迴避的。經濟發展既可能加重災害威脅,又增加了防災抗災的能力,因此探討發展規模、發展方式與防災減災保護措施的相互協調是最重要的。
目標
17.32減少人為因素誘發、加重自然災害。具體目標如下:
(a)預測人類活動及其造成的環境破壞的變化趨勢,研究未來自然災害的演變特徵及防禦對策;
(b)通過調整人類活動方式或減緩人類活動強度,減少未來自然災害可能發生的頻率,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
行動
17.33加強區域規劃和開發建設項目的災害影響評價。評價內容包括:
(a)開發建設項目是否對其周圍環境引發災害性後果;
(b)項目實施區域周圍的環境是否對開發建設項目有潛在的災害影響;
(c)重大工程設施設計標准、抗災能力與保護措施的是否經濟合理。
17.34加強執法機構的建設。對破壞森林、草原、土地、礦山、海洋資源和破壞災害監測、通訊、防災設施等違法行為給予堅決打擊與糾正,克服有法不依的現象。
17.35研究人類活動及其造成的環境破壞與各種自然災害的相關關系:
(a)圍湖造田與洪、澇、旱災害的相關關系;
(b)毀林開荒、開墾草原與山地災害、水旱災害、風沙災害的相關關系;
(c)地下水超采與各種自然災害的相關關系;
(d)大型工程建設與各種自然災害的相關關系。
17.36研究人為因素引起的未來自然災害的演變特徵及防禦對策:
(a)城市空間立體開發引起的地震、火、水、風、地面沉降等各種災害的演變特徵及防禦對策;
(b)大量施用農葯引起的農業病蟲害災害的演變特徵及防禦對策;
(c)礦產開發引發的自然災害。
17.37探討通過調整人類活動方式或減緩人類活動強度,減少未來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的可能性和減輕其危害的途徑。
17.38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認真汲取世界的經驗和教訓。
㈢ 關於防空防災的知識
1、什麼是人防人防是人民防空的簡稱。是指為防止敵人所有現代化武器的襲擊,由政府和軍事部門共同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與敵人的空中襲擊作斗爭所採取的各種防護措施的總稱。 2、 什麼叫做國防 為保衛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防禦外來的武裝侵略和顛覆採取的一切措施。人民防空是國防的一個組成部分。 空襲,是指使用航空器、導彈等空襲兵器從空中對地面(下)、水面(下)目標進行的襲擊。其目的是摧毀、破壞對方的重要目標,削弱其軍事實力於當今世界局部戰爭舞台的最前沿。與過去相比,現代空襲除了飛機與導彈並用、全天候出動、破壞力增大外 一、人防的任務(一)平時的主要任務1、開展人民防空教育。開展人防教育目的是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和人防意識,掌握人防知識和技能,並熟悉人防法規,依法履行人防義務。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中明確規定:「在校學生的人民防空教育,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等有關部門應當協助開展人民防空教育。 2、建設和維護人防工程。人防工程,是指戰時保障人員與物資掩蔽、情報信息傳遞、人防組織指揮、醫療救護等修建的地下防護建築和指揮通信設施,以及結合地面建築修建的戰時可用於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是人防建設的重點,通常包括各種掩蔽工程、警報和通信工程、指揮自動化工程等。建設和維護人防工程的目的是提高防災抗災能力,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3、建立指揮通信系統。在戰時,完善順暢的指揮通信系統,可以實現對城市人防工作迅速、及時准確而又高效的指揮。通信和警報系統能否迅速准確地傳遞和發放防空襲警報信號,及時有效地組織人民群眾開展防空襲斗爭,直接關繫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利益安全。要通過國家和各級政府統一組織郵電部門、軍隊通信部門,建立功能齊全、覆蓋面廣的人民防空通信、警報網。 4、制訂抗災救災預
㈣ 洪水防災減災知識
記者:洪水來臨時如何得到正確信息?
專家:汛期到來尤其是暴雨來臨時,應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發布的氣象預報,並根據預報採取相應的防禦措施。應及時掌握當地政府發布的相關信息,做好家庭和個人的防災准備。應該利用通訊工具,撥打氣象聲訊服務電話,及時了解當地可能出現的各種天氣變化。
記者:洪水將要來臨時,應做哪些物資准備?洪水來臨時,可供臨時救生的物品有哪些?
專家:必要的物資准備,可以大大提高避險的成功率。應准備一台無線電收音機,隨時收聽、了解各種相關信息。准備大量飲用水,多備罐裝果汁和保質期長的食品。准備保暖的衣物及治療感冒、痢疾、皮膚感染的葯品。准備可以用作通訊聯絡的物品,如手電筒、蠟燭、打火機等,准備顏色鮮艷的衣物及旗幟、哨子等,以防不測時當做信號。給汽車加滿油,保證隨時可以開動。
洪水來臨時,要選擇一切可以救生的物品逃生。首先挑選體積大的容器,如油桶、儲水桶等,迅速倒出原有液體後,重新將蓋子蓋緊、密封。空的飲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具有一定浮力,可以捆紮在一起應急。足球、籃球、排球的浮力都很好,樹木、桌椅板凳、箱櫃等木質傢具都有浮力。
記者:洪水來襲時,如果來不及轉移該怎麼辦?
專家:要向高處轉移,如在基礎牢固的房頂搭建臨時帳篷等。身處危房時,要迅速撤離,尋找安全堅固處所,避免落入水中。除非在水可能沖垮建築物或水面沒過屋頂被迫撤離,否則不要動,等水停止上漲再逃離。可扎制木排等逃生用品,利用通訊設施聯系救援,或利用眼鏡片、鏡子反射陽光發出求救信號。夜晚時,可以利用手電筒及火光發出求救信號。當發現救援人員時,應及時揮動鮮艷的衣物等物品,發出求救信號。
萬一掉進水裡,要屏氣並捏住鼻子,避免嗆水,試試能否站起來。如水太深,站不起來,又不能迅速游到岸上,就踩水助游,抓住身邊漂浮的任何物體。如不會游泳,千萬不要慌亂,可按以下兩種辦法行動:一是面朝上,頭向後仰,雙腳交替向下踩水,手掌拍擊水面,讓嘴露出水面,呼出氣後立刻使勁吸氣;二是迅速觀察四周是否有露出水面的固定物體,並向其靠攏。
如果許多人同時落水,可以手拉手,用牽制力共同抵禦洪水。落入水中時要及時脫掉鞋子,減少阻力,將頭露出水面,調整呼吸。浪高水急、徒身漂浮時,不要做無謂的掙扎,盡可能節省體力。要及時躲避漩渦及水中夾帶的石塊等可能危及身體的重物。千萬不要攀登電線桿,避免發生觸電事故。
記者:洪水來臨時,應遠離哪些危險地帶?
專家:要遠離城市中的以下地帶:危房裡及危房周圍;危牆及高牆旁;洪水淹沒的下水道;馬路兩邊的下水井及窨井;電線桿及高壓線塔周圍;化工廠及貯藏危險品的倉庫。
在農村,洪水中常見的危險地帶有:河床、水庫及渠道、涵洞;行洪區、圍墾區;危房中、危房上、危牆下;電線桿、高壓線塔下。
記者:駕車時遭遇洪水怎麼辦?
專家:在水中要非常小心地駕駛,觀察道路情況。如果在洪水中出現熄火現象,應立即棄車,在不斷上漲的洪水中,試圖驅動一輛拋錨的車是十分危險的。
如果車掉進水中,必須在水漫至車窗前逃離,這時車還浮在水面。當車沉沒水中時,要搖起車窗,並打開所有車燈,作為求救信號。如果車門打不開,一定保證車內的人在水面以上。水漫到下巴位置時,車外面的水壓能輕一些,這時打開車門,深吸一口氣游到水面上。如果車門還是打不開,就設法砸開玻璃往外爬。逃生時,乘客可以互相牽扯,這樣門既不會關上,又可以避免人被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