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禮拜小知識

禮拜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5-01-10 17:05:53

① 爆款生活小常識冷知識文案

1.除了閏年以外,一年的第一天是禮拜幾最後一天還是禮拜幾
1.馬里奧中的耀西這個角色是一隻烏龜
2.空腹千萬不能吃東西,會長胖
3.熬夜真得不好!特別傷手機
4.在非洲,每呼吸60秒,就減少一分鍾壽命
5.晚上睡覺前鞋子不能朝著床擺放,要朝外面放,這樣第二天起來穿得更快
6.話對著左耳說更動聽

② 生活中哪些與時間有關的知識

1、年與歲不相同

歲是陽歷,年是陰陽合歷;歲的間隔周期為365天或366天,非常固定,而年的周期則是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的間隔,天數約為354天或383天(農歷有閏月時),所以這個括弧不應該加,直接說歲就可。在我國的農歷中,年中置閏是為了和歲的周期相接近。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語言習慣的演變,「年」和「歲」的使用越來越趨同,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過一年,添一歲。趨同並不等於通用,在介紹天文學知識的文章中,應該嚴格區分。

2、尋常月有陰陽

年有陽歷年和陰歷年,月也有陽歷月和陰歷月。陽歷年與月的天數非常固定,陰歷年與月和月亮的圓缺密切相關,為與陽歷相一致,農歷每3年置1閏月,19年置7閏月,閏月月份不固定,有閏月的這一年也叫閏年。

農歷閏月的確定與24節氣有關,24節氣是由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均勻間隔而成,農歷規定沒有中氣的月要閏月,但閏月並不是重復上個月的天數。

3、節氣並非15天

24節氣屬於陽歷,在陽歷中非常固定,上半年為6日或21日,下半年為8日或23日。它的來源是把地球繞日公轉一周的360度均分為24份,每一份所經過的角度為15度,只要地球在公轉軌道上走過15度,就變更為下一個節氣。

由於近日點(陽歷12月前後)時地球公轉較快,遠日點(陽歷6月前後)時公轉較慢,所以節氣的天數間隔並非固定的15天,有時14天,有時16天。

4、有「星期」 無「禮拜」

禮拜是信奉基督教的信徒向教主耶穌的參拜致禮。據記載,耶穌復活日那一天正好是星期日,為紀念這一天,基督教就將星期日定為禮拜日。時間一長,人們就把星期日稱作禮拜日,但那些不做禮拜的日子,是不能稱為禮拜幾的。

星期制在我國正式使用是清末(1905年),但其來源卻是中外時間文化的殊途同歸。

古人觀天象計時間除了最明顯的日、月二星外,還觀測到太陽系中的另外五大行星,初步掌握了這七顆星出沒時間及其運行規律,這七星按日、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月的順序「輪流值日」,就形成了最為原始的星期制。由此順序也可看出,一周的第一天應為星期日。

5、一刻鍾是15分鍾

我國古代有十二時辰計時制、百刻計時制等計時方法。十二時辰制把一晝夜等分為12段,與十二地支相對,每個時辰又分為初和正。百刻記時制來源於沙漏或水漏,把一晝夜24小時等分100刻,每刻約合現在的14.4分鍾。

而現在每刻15分鍾始於康熙8年(1669年),因為當時皇宮中已使用西方的計時鍾,康熙皇帝又善於接收外來文化,在經過4年的激烈爭論後,最後把原來的一晝夜100刻改為96刻,這樣每刻鍾就成了15分鍾,沒有餘數,省去了西方鍾表時間與中國傳統時間換算的麻煩。

清初1小時改為4刻後,其名稱分別為:初刻、一刻、二刻和三刻,如3時20分,對應的表述為寅初一刻五分或三時一刻五分。這一名稱和用法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

6、一日始,非子時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時段,並與12地支相對,每個時段是現在的2個小時,由於每個朝代所採用的歷法不同,農歷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和正月初一都曾做為一年的開始,子時(23時至次日1時)、丑時(1時至3時)、寅時(3時至5時)也都曾做為一天的開始。

現在使用的農歷是我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朝代最多的夏歷,夏歷新年開始的「一元復始」指的是正月初一寅時(3時至5時),而非零時。當然,陽歷是現在世界上的通行歷法,為了統計和應用上的方便,人們也就漸漸把農歷的夜半定為一日之始,並得到官方承認。

7、「大時」息,「小時」存

「大時」和「小時」的劃分,源自鍾表明末清初從西方向我國的傳入,面對兩種不同的時間計算系統,中國傳統的「時辰」成為「大時」,西方鍾表時間成為「小時」。隨著「小時」的主流化,傳統「大時」慢慢被遺忘進歷史。

「大時」息「小時」存看似事小,其意義和影響卻非同尋常,它標志著傳統中國時間與世界時間的接軌,也是傳統中國時間服從世界時間的開端,更是西方文明強烈影響中國文化的開始。

我國頒布實施的《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中涉及「小時」時,優先用「時」而非「點」,因為無論是「大時」或者「小時」都應簡化為時,而點不僅現在用,在古代以時辰紀時時也在用,

一個時辰分為5點,1點為24分鍾,為了區別後來的1點為60分鍾的規定,所以在書面表達時首選「幾時幾分」,而非「幾點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