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學常識知識收集
心理學小常識
1、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干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2、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么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臟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里,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 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干吵消凈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塌塵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干凈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獲,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3、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團碰禪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4、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5、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斗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6、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系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系,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系,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贊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贊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7、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8、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准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准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定對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了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了比較。
他們讓被試看一個簡短的錄象,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回答一些有關錄象里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網路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
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們對於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因此,傾向於修改他們對於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一般知識是一個資料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的正確答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例如,從總體上講,他們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件中的參與者頭發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鍾。
10、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游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游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會影響你的這種虛假同感偏差強度: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
1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經常被稱為「心裡分析之父」,而不是心理學家。他曾經是維也納的一位醫生,他對無意識心理過程影響人們行為的作用,特別是對人們的心理問題產生了興趣。
他使用多種技巧去洞察一個人的無意識心理過程。其中兩種技巧為「自由聯想」和「夢的分析
② 關於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
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
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直到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而原先,心理學、教育學都同屬於哲學的范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襁褓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
1.那個人突然不聯系你了,很正常;那個人突然又聯系你了,也很正常,這什麼也不說明。這句話就如同,別人訪問你主頁並不代表別人想念你或者對你感興趣,也有可能別人正在給身邊人舉例解說什麼是主頁。
2.原諒是容易的。再次信任,就沒那麼容易了。所謂的百毒不侵,也不過是人麻木的表現而已。
3.「愛」和「喜歡」的區別很簡單,如果你愛花你會給它澆水,喜歡則會摘下它。同理一個人,如果你愛一個人就會悉心呵護她,喜歡則想要不擇手段佔有她。
4.【白痴定律】永遠不要和白痴爭辯。因為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5.【兩性心理學】男人不能原諒女人身體出軌,女人不能原諒男人精神出軌。男人更注重對女人身體的獨占欲,女人更看重對男人心靈的佔有。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愛有故事的女人。
6.【墨非定律】當你越討厭一個人時,他就會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你的面前;而當你想念一個人時,翻遍地球都找不到他。
7.你對著一個異性講出一些很肉麻但是你自己卻不認為肉麻的語句時,你可能已經愛上這個異性了。
8.但凡真愛上一個人,你會患上感情潔癖,忍受不了對方一點點感情不潔,不論身體還是精神上。
9.男女思考角度不一樣。
10.有時候人就像只刺蝟,當別人抱著他,血滴在他身上時,他說「我把你傷害了」,可他卻不知道那血是那個人的。
11.人總是這樣,對親近的人太苛求,對陌生人顯得過於寬容。
12.女生最討厭聽到的話
「不是早和你說過嗎?」
「隨便。」
「以後再說。」
「你自己看著辦。」
「你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
「你要這么想我也沒辦法。」
「你想多了。」
「那就這樣吧。」
「恩。」
「無所謂。」
「算我錯了行吧。」
「您所撥打的電話正在通話中。」
13.這句話適應於那些還放不下的孩子:其實有時候要想想,是真的愛的深,還是因為不甘心。
14.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對語調特別敏感,所以「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摩絲
15.上帝之所以創造指紋,是因為他想讓人們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傷痕。
16.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看不見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接吻,哭泣,許願的時候閉上眼睛。
17.心理科普:越是擁有越是不滿足。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會想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這在心理學叫「配套效應」。
18.心理學上說:人們大多數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胡鬧是一種依賴。
19.當一個男人同時對兩個女孩子有好感時,他更愛誰取決於誰更不愛他。—— 韓寒(這是傳說中的犯賤心理學么)
20.對著情人左耳說情話更能打動他的芳心。實驗結果顯示,人們能夠寫下從左耳聽到的70%的情感詞語,而右耳只記得58%。
原因是人腦分工不同,左腦掌控邏輯思維,右腦進行感性直觀思維。而左耳正是由右腦控制的。
21.根據心理學測試,迷戀上某人最長只有4個月的時間,如果你超過4個月還是迷戀著同一個人,那麼你真正愛上他 /她了。
22.勾著手臂只不過是禮儀,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只有手心疊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相通。
23.手牽手比分享一張床還意義重大。——林燕妮
24.骨子裡自卑的人,他們總希望看到別人出醜。
25.過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記,但一定要放下。
26.這是裸婚告訴我們的:很多時候,女人都只是想要一個答案。但對男人來說,答案無非是幾秒鍾內大腦編出的理由而已。
27.相信我,當一件壞事發生的時候,你能聽到的永遠不是真正的答案,而是別人編造的推託的理由。而事實的真相,往往是你所有預感、預測中最壞最惡毒的那個。——陸琪
28.很多事都介於「不說憋屈「和「說了矯情「之間。
29.兩個男人追一個女人,用情淺的那個先放棄;兩個女人追一個男人,用情深的那個先放棄。
30.沒有時間休息的人,總會有時間生病;沒有時間談戀愛的人,總會騰到時間來相親。
31.【墨菲定理】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
32 .男人的前女友是女人終身的情敵。無論當初兩人分手是誰辜負了誰,假若事隔多年前女友找上門來請求男人的幫助,九成以上都會獲得成功。很多男人甚至不會拒絕和前女友發生實質上的肉體關系。男人之所以和前女友很容易糾纏不清是因為在心裡,男人的佔有欲一直暗示著他們,前女友仍然是屬於他們的女人。
33 .想要忘記一段感情,方法永遠只有一個:時間和新歡。要是時間和新歡也不能讓你忘記一段感情,原因只有一個:時間不夠長,新歡不夠好。——張小嫻
34 .大多數不開心的人,往往低估了自己所擁有的,又高估了別人所擁有的。
35. 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而不只是為了自己或者只是為了對方。
無論何時,謹記這句話!讓我明白愛情不是奉獻自己毫無所求,而是相互扶持走到天長地久!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對方。
36.那些不假思索就做出決定的人,到關鍵時刻就會溜走。
很久以前就不敢隨口答應別人什麼事情了,嘗過苦頭的同學們都要謹記,更不要隨便相信別人毫不猶豫的空口承諾。
37.強迫和乞求來的愛情是不牢固的。
如果你為了對方和你在一起而奴顏卑膝,而改變自己的個性和原則,而耍手段、玩陰謀,這樣的「愛情」必然是以破裂為結局,到時候你會發現,你失去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你自己的靈魂。
38.有人說,要學會交往,因為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但是也要學會獨處,缺乏獨處的能力,耐不住寂寞,離開人就活不下去,也是一種災難。
經常有熱戀中的人說「離開你我活不下去」,的確是一種災難,要知道,從出生到死亡,唯一能夠一直陪伴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學會獨處,無論發生了什麼,無論是否被拋棄,無論是否孤單無助,永遠不會絕望。
39.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實。
非常質朴的至理名言!活在當下,握住手中的東西,腳踏今天的道路,去實現明日的夢想!
40.不要生氣,不要失望,不要欣喜若狂,一切都會過去。
一句簡單的話,卻說盡了人生的歷程。無論悲喜,無論成敗,無論聚散……一切都會過去,所以從容、平靜的生活吧!
41、據說,當你失眠的時候,你將會在別人的夢里出現。
42、一個人喜歡你的程度,一般和他回你簡訊的速度成正比。
43、研究發現,人在難過時流的眼淚中,含有較多因精神壓抑而產生的有害物質。美國聖保羅—雷姆塞醫學中心精神病實驗室專家研究發現,眼淚可以緩解人的壓抑。
44、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睡前玩手機,頻繁發送電子郵件,會影響睡眠質量。使第二天情緒變差,易焦慮、沮喪。
45、把你所有的不幸總結成一句話,然後問問自己:「3年後,這對你還重要嗎?」相信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46、喜歡一個人是種感覺,不喜歡一個人卻是事實。事實容易解釋,感覺卻難以言喻。
47、深夜來臨的時候,是一個人心靈最脆弱的時候,也是想念最瘋狂的時候。
48、炫耀源於內心的不自信。心理學認為「愛向別人炫」是一種內心需要被關注被肯定的表現,很可能是因為某種東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擁有,就希望藉以外界的羨慕來建立自信。
49、麥兜說:有事情是要說出來的,不要等著對方去領悟,因為對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麼,等到最後只能是傷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50.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重新開始,但誰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書寫一個全然不同的結局。
③ 心理學常識知識
1. 心理學常識知識收集
心理學中的十大效應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
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蝴蝶效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 蝴蝶效應說的就是「一件事」對結果的影響,就象只改動了一點數據計算的結果都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羊群效應 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
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
但是,由於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里有一隻鯰魚。
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暈輪效應 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第一印象效應 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近因效應 在多種 *** 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 *** ,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皮格馬利翁效應(自驗預言)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仰巴腳效應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經心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點,反而使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一.和領導搞關系——就是要抱老闆的大腿 自己人效應——面試與反面試的秘密 海格力斯效應——怨恨你的領導,會把自己逼入死角 毛毛蟲效應——領導期待你說「NO」 瀑布心理效應——在嘴上安個哨兵 貝勃規律——小心!不知不覺中,已經OUT…… 布里丹毛驢效應——「庸人」成為領導的內幕 刺蝟法則——永遠不要和領導稱兄道弟 從眾效應——讓公司不安的「小團體」 拆屋效應——不要拒絕,你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鳥籠效應——加班就是那隻引人聯想的「鳥籠」 巴納姆效應——你在以領導的理想為理想嗎 手錶定律——好幾個領導,聽誰的? 紫格尼克效應——比比誰能沉住氣 老鷹效應——發光要趁早,至少要讓別人以為你行! 地位效應——有了職位,再提建議 踢貓效應——挨批了,再不要賠了情緒成本 反饋效應——你的沉默,會讓老闆很不安 視網膜效應——想升職,用腦子去觀察你的領導 坐向效應——開會的時候,你會坐在哪裡? 約翰遜效應——關鍵時刻,真正的高手會忘了自己 螃蟹效應——領導會留心的「利爪」 同態心理效應——看不透的另一面 二.搞好同事關系——從獨立到相互依賴 阿倫森效應——別讓別人以為你在「裝」 霍桑效應——抱怨之前,先干出成績 比馬龍效。
2. 誰能告訴我一些心理學小常識
據英國《衛報》報道,瞬間的面部表情變化確實能透露出一個人是否在說謊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認為他已經找到了答案。
40年前,這位研究心理學家在給一群接受培訓的年輕精神病學家做演講時,有人向他提出一個疑問,從此他一直忙著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這群人顯然想知道,假如你在這樣一個精神病院工作,來此住院的一名患者曾試圖自殺過。
當這名患者告訴你:「現在我感覺好多了,我是否能出去過個周末呢?」你該怎麼辦。當然你也清楚,精神病患者經常會提出類似問題,但是如果你准許他們暫時離開醫院,一些人就會趁機自殺。
不過這群特殊的患者往往會發誓說,他們說的都是真話。他們看起來非常誠實,他的話聽起來也沒有撒謊的味道。
面對這種情況,你是否有辦法判斷出他們所說的到底是真話還是假話呢? 這個問題讓艾克曼陷入深深思考。作為研究的一部分,他已經錄制了跟該院的眾多精神病患者進行的12分鍾交談場面。
在後來的一次交談中,一名患者告訴他,她曾向他撒謊。聽到這些,艾克曼耐心坐下來,開始仔細查看以前的錄像。
第一遍他從中並沒發現什麼異常,於是他放慢錄像的播放速度,一遍又一遍,一遍沒收獲,他就會以更慢的速度播放。突然之間,就在兩幀從他眼前飛過時,他看到那名患者臉上表現出來的非常鮮明、強烈的痛苦表情,這個表情持續時間不到十五分之一秒。
但是自從他發現這個異樣表情後,他又在同一個交談錄像中發現另外三處可以說明患者在撒謊的例子。艾克曼說:「這就是發現微表情 (microexpressions)的過程,它們是在瞬間發生的非常強烈的隱藏表情。」
《別對我撒謊》主演蒂姆·羅思示範厭惡的表情: 鼻子微皺,上唇抬起。 恐懼:眉毛挑起並往中間靠攏,上眼瞼抬高,下眼瞼綳緊;嘴唇朝耳朵方向水平拉伸。
快樂:眼角擠出皺紋,臉頰往上拉伸,眼睛周圍的肌肉輕微顫動。吃驚:眉毛向上挑,眼睛圓睜,嘴唇無意識地張開。
在接下來的40年裡,艾克曼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精神病學系成功證實了由查爾斯·達爾文提出的主張:人類表達憤怒、厭惡、滿足、恐懼、驚訝、快樂和悲傷的表情是與生俱來的,是跨文化,跨領域,全球皆準的。從美國到日本,從巴西到巴布亞紐幾內亞,無論哪種語言與文化,這7種基本情緒引發的面部肌肉變化大致都是一樣的。
而且,情緒的表達是下意識的,基本上難以抑制或隱瞞。當然,我們也可以試一試。
但是當我們撒謊時,強烈情緒引發的微表情會快速從我們面部飛掠而過,我們根本來不及阻止它們。對撒謊的人來說比較幸運的是,有99%的人看不到這些表達內心痛苦的轉瞬即逝的信號,在參與艾克曼的實驗的15000人中,僅有50人能在沒接受培訓的情況下看出來。
他將這些人稱之為「天才」。 但是艾克曼表示,只要接受一些訓練,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這種技巧。
他應該知道,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他最廣為人知的著作《撒謊 (Telling Lies)》第一次發行以來,他就經常接到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美國交通安全局、移民局、反恐偵查員和世界各國警方的邀請,他們邀請艾克曼的目的除了協助破案以外,更主要的是教他們如何利用這項技術。他還開設了研討會,專門教授辯護律師、控方律師、健康專家、撲克玩家、甚至對配偶心懷猜忌的人識破謊言。
另外他還製作了網路課程,在一張價值20美元的CD光碟或是12美元的網路課程幫助下,你很快也能學會識別人們什麼時候在撒謊。 這聽起來就像個不錯的電視劇本,美國福克斯電視網的魯珀特·默多克最新推出的新系列電視劇《別對我撒謊(Lie to Me)》就是根據艾克曼的《撒謊》一書改編,該片將於本周在英國Sky1電視台首播。
英國演員蒂姆·羅思飾演(以下內容是我引用的)「卡爾·萊特曼博士,世界頂級偵探家、科學家,通過研究面部表情和下意識的肢體語言,不僅能看出你是否在撒謊,而且還能看出你為什麼要撒謊。」他比任何測謊儀都更加准確,Sky的宣傳廣告稱,萊特曼是「一個人類測謊儀」。
這部電視系列劇有幾個與眾不同的方面。據埃克曼所知,這是首次有一部商業電視劇僅僅基於一位科學家的研究。
而且埃克曼還參與了該劇的創作,他除了參與討論劇情,為確保每個劇本准確無誤,他連續五次校對腳本外,他還給演員們寄來他親自扮出的特殊表情視頻。埃克曼承認,當電影和電視製片人布萊恩·葛瑞澤 (《24小時》和《福斯特對話尼克松》的負責人)剛與他接觸,表示要把他的畢生研究拍成一部電視劇時,他確實抱著懷疑態度。
他說:「如果我能阻止他,我會那樣做。我擔心這部連續劇會產生犯罪現場調查效應,或者引發一種錯誤期望。
有一天,可能陪審團里的一些人會根據《別對我撒謊》里提到的技巧冤枉某人。 」 葛瑞澤和這部電視劇的編劇塞繆爾·鮑姆憑借明確嚴肅的意圖,贏得了艾克曼的支持,他們在跟艾克曼討論這個科學顧問一角時,艾克曼認為他應該是一個事必親躬的科學家。
據他估計,這部連續劇中「大約有80-90%是正確無誤的,他們在試播節目中使用了十八個事例,其中只有兩例是錯誤的。但你必須清楚這只是一部電視劇,並不是一部紀錄片。
3. 心理學基礎知識
心理學 第一章現代的研究與發展 1.心理學的概念: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
2.心理學現象的實質: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態度 3.人體行為與個體心理的關系:行為指機體的任何外顯的,可觀察的反映動作或活動。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管能動態度:個體行為是其內隱心理活動的支配,反過來,個體心理活動是在行為中產生,人在行為中得到表現的。
4.個體心理的結構及其關系: 認知過程: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 心理過程 情感過程:對事物的態度體驗過程 意志過程:意志行為的心理過程 個體心理 心理活動傾向性:需要,動機,信念,理想,世界觀等 個性差異 心理過程的穩定特徵:能力,氣質,性格 個體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與意志過程三方面,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整個心理過程,個性差異指個性在心理過程的發展與進程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活動傾向與心理過程特點。心理過程與個性差異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個性心理是在心理過程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並總是在各種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反過來,已形成的個性心理又影響著心理過程,使個體的心理過程總是帶有個性色彩。
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的這種相互關系從整體上反映著人的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和差異規律的辯證統一,心理學就是要研究並揭示這些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5.心理學誕生的標志: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室研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這一事件標志著心理學的誕生,馮特也被稱為心理學之父。 6.心理學中出現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學派名稱與年代 主要人物 研究對象 基本觀點 構造主義 1879-1900 馮特,鐵欽納 意識的結構 意識內容可以分解為感覺,意象, *** 三種基本要素 機能主義 1890-1930 詹姆斯 意識的功能 意識體驗的適應性目的要比結構更重要 格式塔心理學 1912-1940 韋特海默,考夫卡, 苛勒 意識的組織 意識體驗和知覺大於部分之和 行為主義 1913-至今 華生,斯金納 環境對人和動物外顯行為的影響 心理學只研究可觀察的外顯行為 精神分析學派 1900-至今 佛洛伊德 決定行為的無意識因素 兒童時期的無意識經驗人格特徵與心理障礙的根源 認知心理學 1950-至今 奈瑟,西蒙,皮亞傑 思維等復雜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需要了解人是如何獲取,儲存和加工信息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 1950-至今 羅傑斯 人類縮獨有的特殊經驗 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動物,具有自我發展的潛能,與動物有本質的區別 7.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探索心理現象的事實,本質,機制和規律。
具體來說,包括描述和測量,解釋和說明,預測和控制三個方面。(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8.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a,觀察法:簡單易行,直接觀察;b,調查法:包括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效率高但是研究結果會有主客觀干擾,真實性不足;c,個案研究法:加深對個人了解但搜集資料缺乏可靠性;d,實驗法:是在控制的條件下系統地操縱某種變數的變化,來研究這種變數的變化對其它變數所產生的影響,分為現場實驗和實驗室實驗兩種。
精確度高但脫離實際情景難將結果 *** 到日常生活中。 9.心理學研究的程序:a 確定問題並提供假設;b 確定研究對象;c 確定概念及其測量工具;d 選擇研究方法;e 解釋結果並作出推論 因為實在太長了,超過了一萬字,只傳了第一部分。
如果你需要的話,跟我說聲,我加你Q發給你 望採納~!互相幫助~十分感謝~。
4. 關於心理學最基本的知識
心理學的基本知識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原則和方法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現象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一)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情感過程(情緒,情感等)和意志過程(克服困難,調節行為,達到目標). (二),個性心理 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人人都有的過程.由於每個人的遺傳素質,所處的生活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從事的活動等不同,這些心理過程在每個人的身上就是不同的表現,從而形成了每個 不同的個性心理,簡稱為個性.個性心理是由個性傾向性和心理特徵構成的. (1)個性傾向性 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等.個性傾向性決定一個人對事物的態度和積極性. (2)個性心理特徵 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能力,氣質和性格是在每一個具體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徵. (3)兩者的關系 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在某一個人身上獨特的穩定的有機結合,就形成了這個人不同於其他人的個性.因此,人們在處理各種事物的過程中,不僅有觀察和思考等心理活動,同時還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個性. 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這兩個方面是密切聯系的. ①個性心理是在人的長期心理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也在當前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如人的認識能力,就是在長期認識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且也只有在當前認識某種事物的過程中,才能表現出認識能力的強弱. ②歷史上已經形成的個性心理,對本人當前的心理過程和結果又有深刻的影響.如能力,性格都直接影響到個人對事物認識過程的效果.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的心理,必須把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結合起來研究. 二, 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指的是在科學研究中,必須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進行探索,不能憑主觀臆測. 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客觀 *** 引起的,並在人的各種客觀活動中表現出來.研究人的心理,必須依據這些客觀事實,堅持客觀性. (二)實踐性原則 人的心理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心理學的研究,既要在實驗室進行,也要在自然條件下,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進行;既要進行理論研究,也要進行實際應用的研究.如從眾現象. (三)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不能把心理現象看成是固定不變的東西.即便是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由於在較長時間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可能發生變化. (四)系統性原則 人生活在極其復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人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產生,受到周圍環境各種具體因素的影響.人對每個對象和現象的反映,都要受到時間,地點,當時情境以及本人的心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 對於人的心理研究不僅要考慮引起心理現象的原因和條件,還要考慮與這些原因,條件相聯系的其他因素的影響. 三,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被試的外部表現(行為,言語,表情等)了解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有目的地嚴格控制或創造一定條件來引起某種心理現象的方法.實驗法有兩種形式,即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1,實驗室實驗法一般是在實驗室內藉助於各種儀器進行的.實驗室實驗法所得結果,不僅准確而且還能進行重復實驗,檢驗其結果是否正確.但由於實驗是在人為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被試往往出現情緒緊張,自我態度等,可能影響實驗結果. 2,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活動中所進行的心理實驗.它具有觀察法的自然性和實驗室實驗法的主動性等優點. (三)問卷法 問卷法是通過被調查者的書面回答來研究其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選用這種方法,研究者首先根據研究目的,確定問題,製成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對問卷中的問題逐一進行回答,然後根據問卷整理,分析,統計,做出結論. (四)其他方法 (1)心理測驗法:是根據預先制定的量表來測驗人的態度,能力,性格,氣質等個別差異的方法. (2)個案分析法:是通過對研究對象長期系統的了解來研究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3)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分析被試的作品,了解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4)經驗總結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條件下,根據管理或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心理現象,使其上升為理論的一種有效方法. 第二節 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能動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可是人腦並不能自己產生心理現象,而必須在外界客觀事物作用之下才能產生. 一,人的心理,意識來源於客觀現實. 人的心理,意識,無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都是來源於客觀現實.客觀現實中有花草樹木,人腦中才會有花草樹木的映象;客觀現實中有汽車飛機,人腦中才會有汽車飛機的內容. 人的心理,意識,是一個時刻與外界環境保持密切聯系的開放系統.它是在客觀現實的影響下形成發展的.客觀現實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之分.人的心理,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但主要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受社會現實的制約. 社會現實包括家庭,親友,學校,社會團體,社會風尚,社會文化,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