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朱留華醫師
朱留華醫師是一位資深的主任醫師,同時也是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會員。他在河南省現代醫學研究院醫院擔任多動症抽動症專科的副主任,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學術背景。
朱醫師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醫療系,自畢業後便一直專注於神經內科疾病的臨床研究,尤其是對多動症、抽動症、遺尿症等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有著30多年的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見諸河南各大媒體報紙,其中包括在《新醫葯雜志》發表的論文,這些成就讓他受邀在河南電視台和電台進行醫學講座,分享專業知識。
朱醫師的臨床經驗豐富,診治過的患者超過一萬例,憑借其精湛的醫術和深入的理論研究,贏得了患者和家長的高度評價。他以中醫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對兒童多動症、抽動症、腦癱、智力低下等病症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以及國內外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多動症、抽動症和遺尿症的治療領域有獨到見解。
朱留華醫師是國內最早提出多動症注意力障礙新概念的專家,他的貢獻不僅限於理論研究,更是將這些理論應用到臨床實踐中,為提高兒童健康水平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⑵ 科普講座(一)關注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遇到「棘手」情況:
懂事而且學習成績好的孩子,突然反復發熱,不能上學,到醫院住院、輸液,做了各種檢查均正常,卻依然發熱。偶然間發現孩子測量體溫有「密招」。原來,孩子讓自己發熱,不怕抽血扎針受罪,目的只是為讓媽媽來醫院看看她……
一個十幾歲的男孩,突然頻繁跌倒發作,腦電圖、頭顱影像檢查都是正常的,後來精神心理科就診,診斷精神分裂症,根源在於父母關系……
幾歲的孩子,從頭、頸部、胸部、腹部,到胳膊腿,哪裡都是疼的,做了相關檢查沒有問題,才想到可能是心理問題。原來,孩子媽媽走了……
9歲男孩,1月以來,不能行走,可以蹲著走,扶著走,不伴肢體無力,肌電圖、頭顱MRI、腦電圖均正常。原因竟然是因為不喜歡弟弟?
孩子的生長發育受多種因素影響:遺傳、營養、運動、睡眠、生活環境、心理健康、家庭關系等。
諸多音響因素很好理解,家庭關系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父母關系不和諧,經常冷戰、吵架,就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增大,孩子就會焦慮、緊張。長期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到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如果加上心理疾病遺傳易感因素,就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父母給予孩子生命,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智力發育正常。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2、穩定的情緒。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太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情緒保持相對穩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5、穩定、協調的個性。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6、熱愛生活。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神經過敏、多疑。
2、叛逆:
正處於成長過渡期的孩子,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嫉妒:
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
4、失落
孩子們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去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高檔的玩具等方面。這容易給孩子帶來緊張、恐懼、憂郁和失望。
5、自卑:
是一種因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差。謹小慎微,瞻前顧後等。
6、孤獨:
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孩子常常覺得自己如同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
1、身心成長的失衡
學生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由於身心變化比較快,而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不足,孩子們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2、家庭教育的誤區
家庭教育普遍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升學,忽略孩子的品德發展、人格教育、交往能力、實踐能力、社會行為規范的培養。
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或者家長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時,會使孩子們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郁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學校教育的誤區。
一些學校和教師迫於壓力,追求升學率、打造名牌效應,成績成為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標准,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還存在著學科化、醫學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傾向。
4、社會環境的影響。
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是正面教育,純潔的教育內容與復雜的社會生活之間形成強烈反差,致使學生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境地。學生思想混亂、情緒波動,也是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
發現並及時為孩子們排除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1、溝通和交流,消除逆反心理。
首先培養孩子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他們在廣闊的社會中,磨練自己的思想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其次是要求他們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善意的批評,家長老師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
再次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時常提醒自己遇事盡量克制,多進行溝通,增加信任度,多一份理解。
最後,家長和教師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時了解他們在想什麼,想做什麼,多聽他們的呼聲,理解他們的歡樂與苦惱,放下長輩的架子,與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長幼關系。
2、消除自卑孤獨心理,增強自信。
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主要有: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心理創傷、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需要得不到滿足等。
消除自卑孤獨心理關鍵是分析孩子的優點,正確做出評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以勤補拙、揚長避短,在某個方面做出成績,克服自卑。
3、消除敏感與脆弱心理,培養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認知水平。
其次是提高孩子自控水平,培養耐挫能力。
第三是克服悲觀消極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
最後是教給孩子釋放消極情緒,擺脫悲觀失望的方法。例如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多結交知心朋友,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長者、看心理醫生)等。
1、鼓勵法
兒童有一種需要承認、需要鼓勵的心理,他們喜歡成功,喜歡得到大人的認同和贊揚。因此,家長就要經常鼓勵孩子,孩子通過不斷地被鼓勵和贊揚,自身的行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產生心理升華。
2、反問法
語言是溝通兒童心靈的工具,因此,家長和孩子談時要試探、發問、反問,這樣才有利於提高兒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
3、出難題法
給孩子出點難題,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困難,並要讓其自己解決,只有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經受失敗和挫折,才能產生經驗和教訓。
4、講故事法
兒童愛聽故事,家長可以抽出一些時間給孩子講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個好故事能使孩子進行一次心理上的調適,還能鼓舞孩子上進。
5、興趣引導法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氣質和性格去發現其興趣和愛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長利用反面教材讓孩子分清是非,對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長要給予引導,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於其心理預防。
7、寬嚴結合法
對孩子過寬過嚴都是不正確的,要培養孩子有一個健康心理狀態和較強的心理素質,既需要嚴教又要寬容,既有組織紀律又有個人的愛好,一旦孩子犯了錯要批評的嚴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給予愛護和關心。
1、注意不要過分地溺愛孩子。
2、注意不要用錢和物質獎勵來「刺激」孩子。
3、注意不要過分親近孩子。
4、注意不要勉強孩子做不能勝任的事情。
5、注意不要對孩子太苛求甚至打罵。
6、注意不要欺騙和恐嚇孩子。
7、注意不要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8、注意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9、注意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父母情緒穩定,很小的寶寶機會看媽媽的臉色)。
10、注意幫助孩子分析他的處境。
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用親切、平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
對於心理、思想發展不夠完善的孩子來說,當我們板著臉用尖刻的語言、高亢的聲調對他們說話時,他們會受到驚嚇,感到害怕,心靈就會有創傷。(遺尿,害怕關門)
我們用微笑和親切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被贊同。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存在。
在孩子獲得成功的時候,能及時給予贊揚,說一句:「你真的很不錯」;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說一句:「我相信你能行!」
積極的情緒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有愉快的心情,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需要我們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圍。
陪孩子聊聊天,聽孩子說說自己對學校事情的看法,提出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方案,對孩子心理壓力的釋放有益。(例如肥胖、被同學嘲笑)
多陪伴孩子,帶孩子一起曬太陽、做運動,增強體質。運動不僅可以讓大腦放鬆休息,還可以讓大腦更加靈活,對多動、抽動障礙、偏頭痛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幫助。
等孩子長大的時候,不會抱怨父母陪伴太少,我們做父母的也不會因為錯過最好的溝通機會而遺憾。
父母在孩子心中注滿愛,孩子心中充滿愛,從而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