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分、秋分各指的是什麼
春分:「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
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2.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3.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4.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拓展知識: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農歷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系密切的中國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2006年5月20日,中國農業博物館申報的的農歷二十四節氣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