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物理基礎知識大全初三上冊
擴展閱讀
兒童腳上打石膏要多少錢 2024-12-12 07:36:47
女生文學知識講座 2024-12-12 07:25:04
國產競速動漫有哪些 2024-12-12 07:15:08

物理基礎知識大全初三上冊

發布時間: 2024-12-12 04:22:25

Ⅰ 初中物理知識點

第一章 聲現象知識歸納
1,聲音的發生: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
5.樂音的三個特徵:音調、響度、音色。(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它與發聲體的頻率有關系。(2)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聲源與聽者的距離有關系。
6.減弱雜訊的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聽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的聲波: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波;次聲波: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
8.超聲波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聲能較集中。具體應用有:聲吶、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9.次聲波的特點: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而且無孔不入。一定強度的次聲波對人體會造成危害,甚至毀壞機械建築等。它主要產生於自然界中的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製造的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的賓士、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
第二章 光現象知識歸納
1. 光源: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4.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的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如太陽的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
1.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3.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註: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鏡成像特點:(1)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2) 像與物體大小相等;(3)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4)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另外,平面鏡里成的像與物體左右倒置。
7.平面鏡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
8.平面鏡在生活中使用不當會造成光污染。
球面鏡包括凸面鏡(凸鏡)和凹面鏡(凹鏡),它們都能成像。具體應用有:車輛的後視鏡、商場中的反光鏡是凸面鏡;手電筒的反光罩、太陽灶、醫術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鏡是凹面鏡。
第三章 光的折射知識歸納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
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凸透鏡成像:
(1)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距:f<v<2f),如照相機;
(2)物體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f<u<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像距:v>2f)。如幻燈機。
(3)物體在焦距之內(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如放大鏡
光路圖:
6.作光路圖注意事項:
(1).要藉助工具作圖;(2)是實際光線畫實線,不是實際光線畫虛線;(3)光線要帶箭頭,光線與光線之間要連接好,不要斷開;(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圖時,應先在入射點作出法線(虛線),然後根據反射角與入射角或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作出光線;(5)光發生折射時,處於空氣中的那個角較大;(6)平行主光軸的光線經凹透鏡發散後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相交在虛焦點上;(7)平面鏡成像時,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經過鏡後的像;(8)畫透鏡時,一定要在透鏡內畫上斜線作陰影表示實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機,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內的膠片。
8.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鏡;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鏡。
9.望遠鏡能使遠處的物體在近處成像,其中伽利略望遠鏡目鏡是凹透鏡,物鏡是凸透鏡;開普勒望遠鏡目鏡物鏡都是凸透鏡(物鏡焦距長,目鏡焦距短)。
10.顯微鏡的目鏡物鏡也都是凸透鏡(物鏡焦距短,目鏡焦距長)。
第四章 物體的運動
1.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長度的主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我們走兩步的距離約是 1米,課桌的高度約0.75米。
3.長度的單位還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關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線、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測量時,尺要沿著所測長度,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3).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5.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盡量減少,而不能消除,常用減少誤差的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6.特殊測量方法:
(1)累積法:把尺寸很小的物體累積起來,聚成可以用刻度尺來測量的數量後,再測量出它的總長度,然後除以這些小物體的個數,就可以得出小物體的長度。如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測量一張紙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圖:(a)測硬幣直徑; (b)測乒乓球直徑;
(3)替代法:有些物體長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測量的,就可用其他物體代替測量。如(a)怎樣用短刻度尺測量教學樓的高度,請說出兩種方法?
(b)怎樣測量學校到你家的距離?(c)怎樣測地圖上一曲線的長度?(請把這三題答案寫出來)
(4)估測法:用目視方式估計物體大約長度的方法。
7.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8. 參照物:在研究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或者說被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
9.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10. 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這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11. 速度: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單位是:米/秒;千米/小時。1米/秒=3.6千米/小時。
13.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運動。
14. 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所用的時間可得物體在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人類發明的計時工具有:日晷→沙漏→擺鍾→石英鍾→原子鍾。
第五章 力知識歸納
1.什麼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4.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合是N。1牛頓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5.實驗室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6.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彈簧測力計的用法:(1)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2)認清最小刻度和測量范圍;(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鬆手後,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4)測量時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方向一致;⑸觀察讀數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6)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圖就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具體的畫法是:
(1)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2)延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則力越大,線段應越長。有時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標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g=9.8 牛頓/千克,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g=10牛頓/千克);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12.重垂線是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製成。
1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
14.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粗糙些。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觸面光滑和減小壓 力;(2)用滾動代替滑動;(3)加潤滑油;(4)利用氣墊。(5)讓物體之間脫離接觸(如磁懸浮列車)。
第六章 力和運動知識歸納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3.物體平衡狀態: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當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時,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則這兩個力二力平衡時合力為零。
5. 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第七章 物質的物理屬性知識歸納
1.質量(m):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質量國際單位是:千克。其他有:噸,克,毫克,1噸=103千克=106克=109毫克(進率是千進)
3.物體的質量不隨形狀,狀態,位置和溫度而改變。
4.質量測量工具:實驗室常用天平測質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盤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確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2)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天平平衡;(3)把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加減砝碼並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4)這時物體的質量等於右盤中砝碼總質量加上游碼所對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應注意:(1)不能超過最大稱量;(2)加減砝碼要用鑷子,且動作要輕;(3)不要把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葯品直接放在托盤上。
7. 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密度單位是千克/米3,(還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質量m的單位是:千克;體積V的單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不同種類的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識的應用: (1)鑒別物質:用天平測出質量m和用量筒測出體積V就可據公式:求出物質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質量:m=ρV。(3)求體積:
11.物質的物理屬性包括:狀態、硬度、密度、比熱、透光性、導熱性、導電性、磁性、彈性等。
第八章 從粒子到宇宙
1.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1)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空隙;(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擴散:不同物質相互接觸,彼此進入對方現象。
3.固體、液體壓縮時分子間表現為斥力大於引力。固體很難拉長是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大於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5. 湯姆遜發現電子(1897年);盧瑟福發現質子(1919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1932年);蓋爾曼提出誇克設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銀河系是由群星和彌漫物質集會而成的一個龐大天體系統,太陽只是其中一顆普通恆星。
8. 宇宙是一個有層次的天體結構系統,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定:宇宙誕生於距今150億年的一次大爆炸,這種爆炸是整體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質及時間、空間,爆炸導致宇宙空間處處膨脹,溫度則相應下降。
9. (一個天文單位)是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進一年所經過的距離。
第九章 壓強和浮力知識歸納
1.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壓強公式:P=F/S ,式中p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1帕=1牛/米2,壓力F單位是:牛;
受力面積S單位是:米2
4.增大壓強方法 :(1)S不變,F↑;(2)F不變,S↓(3) 同時把F↑,S↓。而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5.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液體受到重力。
6. 液體壓強特點:(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7.* 液體壓強計算公式:P= ,(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米。)
8.根據液體壓強公式:可得,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無關。
9. 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10.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11.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12.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13. 標准大氣壓:把等於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1標准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15. 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這個力叫浮力。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物體在空氣中也受到浮力)
2.物體沉浮條件:(開始是浸沒在液體中)
方法一:(比較浮力與物體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 F浮> G ,上浮 (3) F浮= G , 懸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體與液體的密度大小)
(1) F浮< G, 下沉;(2) F浮> G , 上浮 (3) F浮= G,懸浮。(不會漂浮)
3.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浸沒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氣體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6.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 G-F ,(G是物體受到重力,F 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適合漂浮、懸浮)
7.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於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這就是製成輪船的道理。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
第十章 簡單機械和功知識歸納
1.杠桿: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 棒就叫杠桿。
2.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3.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寫作:F1L1=F2L2 或寫成 。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4.三種杠桿:
(1)省力杠桿:L1> L2,平衡時F1<F2。特點是省力,但費距離。(如剪鐵剪刀,鍘刀,起子)
(2)費力杠桿:L1< L1,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 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5.定滑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 質是個等臂杠桿)
6.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7.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1.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計算:功(W)等於力(F)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 通過的距離(s)的乘積。(功=力×距離)
3. 功的公式:W=Fs;單位:W→焦;F→牛頓;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於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長是斜面高的幾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螺絲、盤山公路也是斜面)
6.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計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計算公式:。單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第十一章 物態變化知識歸納
1. 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的工具是溫度計, 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
2. 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1攝氏度的規定: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准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
.常見的溫度計有(1)實驗室用溫度計;(2)體溫計;(3)寒暑表。體溫計:測量范圍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溫度計使用:(1)使用前應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後再讀數;(4)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體、液體、氣體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在一定情況下三種狀態可以互相轉化。
6. 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要吸熱。
7. 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要放熱.
8. 熔點和凝固點:晶體熔化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熔點;。晶體凝固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凝固點。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9. 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10. 熔化和凝固曲線圖:

11.(晶體熔化和凝固曲線圖) (非晶體熔化曲線圖)
12. 上圖中AD是晶體熔化曲線圖,晶體在AB段處於固態,在BC段是熔化過程,吸熱,但溫度不變,處於固液共存狀態,CD段處於液態;而DG是晶體凝固曲線圖,DE段於液態,EF段落是凝固過程,放熱,溫度不變,處於固液共存狀態,FG處於固態。
13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發和沸騰。都要吸熱。
14. 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15. 沸騰:是在一定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沸點。
16. 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1)液體溫度;(2)液體表面積;(3)液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
17. 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化現象如:「白氣」、霧、等)
18. 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要吸熱;而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要放熱。
19. 水循環: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運動、變化著,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循環系統。水的循環伴隨著能量的轉移。
第十二章 機械能和內能知識歸納
1.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
2.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3.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4.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5.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6.物體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7.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8.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9.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焦耳
10.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
方式有:動能 重力勢能;動能 彈性勢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風能和水能。
12.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內能也稱熱能)
13.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14.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15.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16.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17.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
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18.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19.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20.比熱(c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21.比熱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比熱就相同。
22.比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23.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24.熱量的計算:
① Q吸=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焦耳;c 是物體比熱,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t0是初始溫度;t 是後來的溫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25.熱值(q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熱值。單位是:焦耳/千克。
26.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 =qm;(Q放 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熱值,單位是:焦/千克;m 是質量,單位是:千克。
27.利用內能可以加熱,也可以做功。
28.內燃機可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一個工作循環由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沖程。一個工作循環中對外做功1次,活塞往復2次,曲軸轉2周。
29.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30.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