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每日育兒小知識
一、生活中實用的 育兒 小常識
1.只要孩子的手腳是溫的,一般暫時不會生病。每晚給孩子洗腳或洗澡時,發現孩子的小腳涼了,就可能要生病了,這種情況多數是受涼了,趕緊給孩子煮生薑紅糖水:一歲前的孩子,紅糖水加一小片生薑煮就可以了,2-4歲的加2片姜,5歲以上加3片姜。喝過後,讓孩子趕緊上床睡覺,第二天再喝一次,一般就能及時控制住。
2.如果孩子只是小手涼,腳是熱的,說明孩子衣服穿少了,要及時給孩子加衣服。
3.孩子吃東西老是嘔吐或想吐,說明孩子也是受涼了,按上面第一條的方法處理。
4.只要孩子不舒服了,首先看舌苔。舌苔發白的就是受涼,在想想這一兩天里都給孩子吃什麼了,如有寒涼的食物,趕快停掉,再給孩子喝點姜湯水;如果孩子舌苔是 紅的,只要給孩子多喝水,或煮蘿卜水、梨水給孩子喝,晚上睡覺時再給孩子搓搓腳心,幾十下就可以了,孩子的內熱很快就會消了。
5.晚上睡覺是關鍵,只要不受涼,再注意飲食上少吃寒涼的食物,孩子一般是不容易生病的。
6.如果孩子只是鼻塞,就看他的舌苔,如果舌苔發白,就按風寒感冒的食療方吃;同時可以給孩子搓搓背部,將背部搓熱,孩子的鼻子就通了。
7.感冒期間雞蛋可以吃,魚蝦不可以吃,但鱔魚可以吃。
8.冬天可以常吃橘子。
9.小兒流口水是脾胃虛寒的的表現,治療方法很簡單,只要將山葯、適量的水一起放入粉碎機里打碎,再將泥狀的山葯糊倒入鍋中,用中火煮,一邊煮一邊攪和,煮開後就可以了。每天給孩子喂上小半碗,幾天後就不會流口水了。
10.薑糖水沖雞蛋是祛胃腸寒的方法,只需在舌苔發白、胃腸有寒的時候喝;舌苔不白了,就不需要喝了。胃腸不好的人,祛了寒後,可以長年只用開水沖雞蛋,而不加生薑,能夠滋養胃腸的黏膜。
11.自古就有一句話:「久病必虛。」孩子經常發哮喘,那肯定是體內虛寒,偶爾發作的哮喘才有可能是熱喘。另外提醒家長朋友們一句:容易患扁桃體炎的孩子一定要少吃白果。葯房裡的白果是乾的,不容易煮爛,最好還是用新鮮的。
二、易被爸媽誤解的 育兒 常識
一、母乳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十分重要,因此哺乳期越長越好。
母乳喂養確實是對孩子尤其是六個月以內的嬰兒的生長發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哺乳期過長對小兒的生長發育不利。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兒日漸長大,對營養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多,原本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糖以及其它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已遠遠不能滿足小兒的營養需要。同時母乳的分泌量以及營養價值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明顯減低。加外,哺乳期過長而不添加其它輔助食物,易導致小兒「唯奶是食、非奶不吃」,結果造成營養不良。一般來說,哺乳期最短不能少於六個月,而以十至十二個月為合適,最長不應超過一歲半。
二、小兒體溫高於或低於37 則表示小兒生病了。
嬰幼兒由於其體溫調節機制尚未建立或機制尚不完善,因此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中體溫較成人變化大。通常小兒在清晨的體溫會低一些,傍晚的體溫會高一些。另外,在哺乳、餵食後,哭鬧、玩耍或被擁抱時間過長時,體溫都會有所升高,有時甚至高達38.3 ,這些都可以是正常的。測體溫時,肛門36至37.7 ,口含35.5至37.2 仍然屬於正常的范圍。由此可見,不能一概認為體溫高於或低於37 就是生病了。當然,如果是體溫持續上升,同時伴有其它症狀出現,則應就診。
三、小兒肥胖意味著強壯,因此小兒吃得越多越好。
其實,肥胖和強壯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強壯是指在合理營養情況下小兒長得精神飽滿、紅潤結實,而肥胖則是營養過剩的一種表現。營養過剩導致肥胖對小兒的 健康 是一種潛伏的危機。一醒即吃,吃飽即睡,卧床多於活動,動輒進補,小兒稍不愉快則巧克力、寶寶康、賴氨酸、人參蜂王漿等等侍候,導致小兒自身生理節律和免疫功能得不到合理調節,虛而胖之,抵抗力減弱,疾病也就接踵而至。小兒從小就開始發胖,成年後患糖尿並高血壓、冠心病的機會比健壯小兒大得多。因此合理的飲食、合理的膳食結構、合理的營養是小兒 健康 成長的保證。
四、小孩活動過多就是患了「多動症」。
現代某些家庭對小孩的重視甚至溺愛,往往使小孩較活潑天真。但是有些父母見到小孩活潑好動說認為患了「小兒多動症」,這是錯誤的。應該提出的是,「多動症」也叫「注意力不集中症」,這是需要通過小兒科醫生或小兒精神科醫生檢查才能確診的,而不能簡單認為活動過多就是「多動症」。「多動症」多採用綜合治療,包括引導教育、葯物治療等,而一般的小孩活動過多,則不需要葯物治療,而重在引導說服。
五、兒童夜間磨牙說明肚子里有寄生蟲。
許多人認為小孩夜間磨牙是因為腸道內有寄生蟲,因此吃葯驅蟲,其結果卻往往是徙勞無益,有時甚至導致葯物反應和營養不良。事實上,夜間磨牙是由於兒童處在乳恆牙更替階須,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頜畸形、上下牙齒咬合關系不順所致。有時也由於情緒不穩或精神受刺激所致,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嘗嘗與寄生蟲病無關。
三、家長 育兒 三境界
第一種境界——長於 育兒 之術
長於 育兒 之術的家長多長了一雙眼睛,發現自己的寶寶原來不是個機器,而是那麼生動和多變的一個生命。家長知道是生命就有個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對待,於是認真學習各種 育兒 的方法和技巧。
這個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長,但這時自信不再盲目,他們知道隨機應變,懂得舉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於眼前的成績,而可能忘記經常抬頭望望遠方以保護視力。有些時候家長也會喪失自信,因為寶寶變的太快了,昨天還很靈驗的妙方可能突然間毫無功效了,但問題還必須解決,於是挖空心思變招兒,這一變也許就成了,也許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真正長於 育兒 之術的家長是個「 育兒 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們也有這個本事,於是不小心就會被戴上漂亮的榮譽桂冠成為別人的榜樣,對於家長來說得了榮譽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進取的話也不是壞事,但若一門心思維護名譽那就是另外一種景象了。
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落在家長而是落在專家頭上,即便稱得上「 育兒 大匠」,因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見影,相對考慮孩子長遠發展就少,這樣就難免落入誤人子弟的泥潭。
第二種境界——忙於 育兒 之事
忙於 育兒 之事的家長埋頭於具體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顧及寶寶的真正需要和體驗,常常犯下過度保護或給寶寶施壓的錯誤,不遇到問題還好,真的遭遇麻煩就大有一招走錯功虧一簣的危險。
這個圈子中,有些家長很自信,因為他們熟練的象個「八級工」,飲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條,吃喝拉撒照顧的得心應手,書桌上擺著 育兒 條例一二三,身後還站著頭戴各種專家高帽的人士擔當後盾,以至於自信得四處傳播自己的 育兒 「條例」,自信到聽不進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緒行為問題、缺乏創造力、交往困難,甚至智力發育遲緩或存在各種 健康 問題時才大夢初醒。
還有的家長正相反,他們常常滿腹狐疑,因為自己潛心學來的招數在寶寶那裡總是碰壁,明明書上寫著向東,可寶寶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麼多的現象都跟寶寶有「毛病」似的,於是難免有病亂投醫,東家的膏葯西家的湯、南家的法寶北家的秘方,一股腦灌到孩子身上,結果只見東邊日出西邊雨,問題去了還復來。
整天埋頭 育兒 之事的家長是個「 育兒 工」,發達了四肢簡單了頭腦。這本也無可厚非,帶孩子就是有那麼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們的「專家顧問」也是個「 育兒 大工」,不管張三李四青紅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麼一套方子。結果受牽連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消亡」。
第三種境界——精於 育兒 之道
精於 育兒 之道的家長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後天培養的,而是先後天合力發展的成果。他們 育兒 不僅動手、用眼看,更會用頭腦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們能夠真正進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寶寶的需求,懂得引導的辦法,明確發展的方向。對這些稱得上「 育兒 師」的家長來說,做每一件事情都不僅僅為了這件事情本身,他們的每件工作既顧及到昨天,適應於今天,又服務於明天,因為他們更懂得從全局的角度,從長遠的目標去看待和對待孩子的發展,對待現實問題最大的優勢在於不求完美又懂得取捨。
育兒 師領悟了 育兒 的真諦,再游刃於 育兒 的技巧,周到於 育兒 的事物,就成為「 育兒 大師」,家長成為孩子成長的良師益友,專家成為家長 育兒 的指路明燈。
四、學習英國人的超實用 育兒 經
4個月開始獨立睡眠
英國人主張寶寶和父母分開睡。只不過半歲前,寶寶的搖籃在媽媽的床邊,方便餵奶和照看。半歲後寶寶就可以單獨睡在自己的小床里了。
英國提倡培養孩子(從4個月開始)正常的睡眠習慣,就是要讓孩子定時上床睡覺和整夜睡眠。父母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告訴寶寶「現在是睡覺的時間了」。例如:一到時間就給寶寶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講故事,或者給一個親吻。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培養寶寶的獨立性,而是認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一樣」。保證父母的正常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照顧寶寶。
從小讓孩子知道對錯
寶寶會走了,到處「惹是生非」,但英國的父母並不像中國的父母,趕緊把一切不利於寶寶的東西束之高閣,讓他摸不到,夠不著。他們認為,只要告訴寶寶,他就會知道什麼東西能動,什麼東西不能動。
英國主張每個家庭都設一個懲罰調皮孩子的角落,讓他自己反思。可以是一個鋪毯子的地方,一個小椅子等。一歲之前的寶寶還不明白為什麼對、為什麼錯。那就用簡單的「NO!」和手勢制止他錯誤的行為,讓他養成習慣,只要聽見「NO」,第一反應就知道這個東西是不能動的,可以說是條件反射。等寶寶一歲,漸漸能聽懂大人說的話了。這時如果寶寶做錯了事,大人要用他能聽懂的方式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下次再這樣,就要到「反思的角落」去了。假如下次他又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毫不客氣地把他放到「反思的角落」,直到他告訴父母「我錯了,下次不會了!」父母鼓鼓掌,親孩子一下,告訴他「你真是個好孩子」。
⑵ 小班衛生育兒知識
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班衛生育兒知識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小班衛生育兒知識:良好的衛生與養成
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衛生習慣包括:個人衛生。洗手洗臉的習慣,洗頭、洗腳和洗澡的習慣,早晚刷牙和飯後漱口的習慣,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潔的習慣等。 除個人衛生外,還要養成不隨地吐痰、大小便,不亂扔紙屑瓜果皮等。
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習慣。飲食要定時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等。 遵守時間習慣。要有生活規律,在規定的時間里就餐、睡覺、休息、學習和游戲活動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生活自理習慣。根據孩子年齡的特點,讓孩子做一些自身的、家庭的力所能及的活,諸如:自己吃飯、擦臉洗臉、穿脫鞋襪、系鞋帶、穿脫衣服、洗碗、掃地等。 睡眠習慣。要培養幼兒養成獨自上床、按時睡覺起床、保持正確的睡眠姿勢、不騷擾他人等。
小班衛生育兒知識:培養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方法
幼兒良好衛生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個不斷養成、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恆。干任何事情都貴在堅持,不要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應讓幼兒“有章可循,違章必究”。在幼兒園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可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幼兒每天回幼兒園必須用毛巾擦手、喝水;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等,這些規則的制定幼兒必須遵守,最後習以為常,形成自覺的行動,嚴格地要求和幼兒的反復練習促進了良好衛生習慣的形成。
幼兒的模仿力極強,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是教師,教師在幼兒的眼中是最偉大、最有權威的偶像,言行舉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為此,作為老師我們首先檢點自己的行為,真正成為孩子的表率。幼兒在教師良好行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習慣。另外,故事、詩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有很強的榜樣力和感染力,幼兒也很喜歡模仿。因此,教師注重引導幼兒接觸好的藝術作品,通過這些最直接、最具體、最形象的影響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小班育兒知識:五個小妙招讓寶寶學好數學這門課程
很多小孩子一開始對數字的反應總是很遲鈍,就連簡單的數數也要學很久,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五個小妙招讓寶寶學好數學這門課程,其實對於寶寶邏輯性的建立是非常關鍵的,首先家長在陪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可以採用一些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讓寶寶對數字產生一定的敏感度。
五個小妙招讓寶寶學好數學這門課程
招式一:寶寶巧分水果 (適宜年齡:1歲左右) 家長在賣水果的時候,可以多買一些不同種類的水果,然後估計將兩種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讓寶寶看一看,然後分辨裡面都有什麼。然後,讓寶寶將不同的水果挑選出來,統一放在一個小袋子里,並且最後要讓寶寶准確的說出自己分出來的兩個袋子,各自是什麼水果名稱。
招式二:洗碗筷,“重復賽” (適宜年齡:2歲左右)
有很多寶寶對水和泡沫非常感興趣,家長可以再家裡准備一個大大的臉盆,然後將吃完飯的碗筷放在裡面,最後讓寶寶和家長一起洗碗,當清洗干凈自後,可以讓寶寶把碗慢慢的摞在一起,讓寶寶把筷子放在一起,這樣的動作可以重復多次。最後,你把碗摞在一起放在碗櫃里,引導寶寶把筷子放進筷子簍里。
招式三:帶上寶寶“用心”逛商場 (適宜年齡:3歲左右)
家長帶寶寶去商場前,一定要告訴寶寶今天去商場,是要給他買新衣服,然後給爸爸買剃須刀。當到達商場的時候,媽媽先不要急著自己去挑選要購買的產品,可以一邊帶著寶寶逛商場,一邊給出提示,讓他們自己尋找買衣服的地方,和買剃須刀的地方。
招式四:時光匆匆,照片“排排個”(適宜年齡:4歲左右)
有空餘時間的時候,家長可以取出寶寶的照片,讓他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邊看可以邊讓寶寶說出這是幾歲時候拍的照片,是在哪裡拍的等等,家長盡量可以挑選一些年紀相差不較多的照片。讓最後寶寶按照年齡成長順序(從小到大)將照片排序,
招式五:情景重現,照片“排排序”(適宜年齡:5歲左右)
有時候可以將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外出遊玩的相片收集起來,之後可以取出同一個時間段內的幾張相片,並且讓寶寶按當時拍照的先後順序把這些照片排一排,讓寶寶說一說照片上的人在做什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