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簡短有關地球的知識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已歷46億年。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三顆,位於水星和金星之後;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語里,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及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
[編輯本段]地球數據
年齡:44~46 億年。
公轉周期:約365.2422天
回歸年長度: 366.2422 天。
公轉軌道:呈梨形。7月初為遠日點,1月初為近日點。
自轉周期:恆星日為23小時56分06秒。太陽日為24小時。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衛星(天然)——1顆(月球)
大氣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氣(0.03%)稀有氣體(0.933%)
地殼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鋁(8%)。
表面大氣壓——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徑 = 6378.140 公里
極半徑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徑 = 6371.004 公里
赤道周長 = 40075.13 公里
體積=10832億立方公里。
質量=5.9742×10^21 噸。
平均密度=5.518 g/cm^3
地球表面積=5.11億平方公里。
海洋面積=3.617453億平方公里。(占總表面積的70.8%)
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公里(占總表面積的29.2%)
緯度1°長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緯度φ處)
經度1°長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大氣中的聲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氣中的聲速(常溫)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場強度 ~ 5×10-5 特斯拉
北磁極:76°N, 101°W;
南磁極: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2
地球表面脫離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數(J2000) k = 20.49552"
黃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黃徑總歲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紀)
歲差周期 = 25800 年
平均軌道速度 = 29.79 公里/秒
[編輯本段]地球的質量的計算
卡文迪許認為地球的質量約為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徑ra=6378137m≈6.378×10^6m,極半徑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對稱,平均半徑r=6.371×10^6m。在赤道某海平面處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極某海平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標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恆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質量均勻,並且忽略其它天體的影響,可以通過如下途徑計算地球的質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對質量為m的物體的引力等於物體的重力與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之和,則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極,不考慮地球自轉,則計算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的球體,忽略自轉影響,半徑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標准值。則為5.965*10^24kg
月地距離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秒(恆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質點,設月球質量為m月。
方法四、為6.220*10^24kg
[編輯本段]地球的主要成分
直到十六世紀時,人類才了解到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而已。
地球不需太空探測船即可認識,但是直到二十世紀我們才真正勾勒出地球的全貌。 當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響對天氣預測,尤其是台風 (颶風)的預報來說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從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麗、可愛、壯觀。
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范圍(深度,單位為公里):
0~40地殼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內地核
固態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公里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態,不過在它上部有一層極小部分熔融的區域,稱為軟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頂部及整個地殼則稱為岩石圈 ;至於外地核是液態而內地核是固態。 這些不同的層圈都是以不連續面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殼與地函之間的莫氏不連續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佔有地球的主要質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於我們生存的空間則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質量,單位為10的24次方千克: 大氣層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內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 (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 (鐵鎂矽酸鹽岩石),也有鈣和鋁。 以上這些了解都是來自於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幔的物質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岩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仍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鑽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 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鹽類如長石。 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 鐵34.6% ,氧29.5% ,硅15.2% ,鎂12.7% ,鎳2.4% ,硫1.9% ,0.05% 鈦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結構與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異: 月球核所佔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對較厚;月球和水星沒有化學組成明顯不同的函與殼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內外核的。不過請留意,我們對行星內部的認識主要是來自於理論推導,就算是對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別於其它類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層 (包含地殼及上部地幔的頂端)被切分為數塊,「飄浮」於其下的熾熱地幔之上,這就是著名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 。 這個學說主要描述兩種運動:拉張與隱沒,前者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遠離,其下的岩漿湧出而生成新地殼之處;後者則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潛入另一方之下,終至消滅於地函中之處。 此外,也有一些板塊邊界是橫向錯開式的相對運動或兩個大陸板塊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輕 ,只有5億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來看確實很短。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當年地球地殼形成時的基底——花崗岩,如中國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就有裸露,由於形成花崗岩時的冷卻時間長,所以花崗岩內的結晶體都非常發育,邊長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為綏中花崗岩。由於侵蝕作用及構造地質運動不斷地破壞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質記錄不容易找到,例如撞擊坑 ,所以早期地球歷史大部分都已不見蹤跡。 地球約有45至46億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約40億年前(地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一個由熔化的岩漿形成的火球),而且老於30億年的岩石非常罕見。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於39億年前,有關生命起源的關鍵時期則亳無記錄。
地球表面積71%為水所覆蓋,地球是太陽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土衛六的表面有液態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衛二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不過地球表面有液態水仍是獨一無二的)。 液態水是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緣於水具有的大比熱性質,海洋的熱容積成為保持地球溫度恆定的一大功臣;液態水還是陸地上侵蝕與風化作用的主要營力,這是太陽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 (也許火星早期也曾有過這些作用,但現在已無)。
地球大氣組成中,77%是氮氣而21%是氧氣,再來就是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及水氣。 地球初形成時的大氣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過它們大多已被碳酸鹽類岩石給結合,其餘的則是溶入海洋及被綠色植物耗盡;如今板塊構造運動及生物作用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消長的持續主控者。 大氣中存在的水氣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維持地表溫度極重要的作用,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了大約35℃,否則地表的平均溫度將是酷寒的-21℃! 若沒有水氣及二氧化碳,海水會凍結,而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將無從開展。 此外,水氣更是地球水循環及天氣變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學組成的一大特徵,因為氧是活性很強的氣體,照理說應該很容易就和大氣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氣完全是由生物作用產生及維持,若沒有生命就不會有自由氧。
地球擁有適度的磁場,推測磁場是起因於液態外地核中的電流。 由於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 極光於焉產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極會在地表移動,目前磁北極位於加拿大北境。由於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 極光於焉產生;
地球磁場及其與太陽風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倫輻射帶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環繞著地球的成對環狀帶,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氣體離子 (電漿) 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內圈則介於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間。
[編輯本段]地球的溫度
地核的溫度大約是4700℃,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6000℃)略低。地球上最高溫度發生在閃電中。一次閃電能釋放100億焦耳的能量,達到30000℃,這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5倍,但比太陽核心的溫度(1400萬攝氏度)低多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裡?北半球的「冷極」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的最低溫度是–71℃。南半球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0年8月24日氣溫為–88.3℃。
[編輯本段]地球的運動
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這個時間稱為恆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鍾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
地球公轉示意圖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轉來計量時間的。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還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地球自轉速度除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公轉。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繞日公轉。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它是近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兩焦點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近日點;7月4日,地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遠日點。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軌道長度是9.4億千米,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一年,約365.25天。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約為每日1度,平均線速度每秒鍾約為30千米。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兩個面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地軸垂直於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交角為66°34',或者說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間的黃赤交角為23°26',由此可見地球是傾斜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的。
[編輯本段]地球的地震波
我們能夠用鑽探了解地球內部,可現在最先進的鑽探也不過能穿透14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那就連雞蛋皮也沒穿透.後來,科學家們終於知道了打開地心之門的鑰匙——地震波.20世紀初,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忽然醒悟:原來地震波就是我們探察地球內部的「超聲波探測器」!地震波就是地震時發出的震波,它有橫波和縱波兩種,橫波只能穿過固體物質,縱波卻能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任一種物資中自由通行。通過的物質密度大,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就快,物質密度小,傳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維奇發現,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猛然加快,這表明這里的物質密度很大,物質成分也與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內部這個深度,就被稱為「莫霍面」。
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又發現,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縱波速度突然減慢,橫波則消失了,這說明,這里的物質密度變小了,固體物質也沒有了,地球之心在這里,只剩下了液體和氣體。這個深度,就被稱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謎終於搞清楚了:地球從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主要是岩石,地幔主要是含有鎂、鐵和硅的橄欖岩,地核,也就是真正的地球之心,主要是鐵和鎳,那裡的溫度可能高達4982攝氏度[1]。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裡持續惡化。有資料表明: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的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上升到2.11億。目前世界上約有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在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而過度捕撈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
[編輯本段]地球的形狀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約長6378.137Km ,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十分微小,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製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麼赤道半徑僅僅比極半徑長了大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製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
[編輯本段]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人們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自發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在這一天,全美國有10000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及各大團體共計2000多萬人走上街頭。人們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畫、圖表,高喊著保護環境的口號,舉行遊行、集會和演講,呼籲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這次規模盛大的活動,震撼朝野,促使美國政府於70年代初通過了水污染控製法和清潔大氣法的修正案,並成立了美國環保局。從此,美國民間組織提議把4月22日定為「地球日」,它的影響隨著環境保護的發展而日趨擴大並超過了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
「地球日」誕生後20年中,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972年6月,聯合國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許多國家都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科研機構,環境保護被提上了許多國家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環境問題受到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在許多重大的國際會議上,環境保護也成為重要議題之一,如1989年召開的44屆聯大、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英聯邦國家首腦會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等都討論了環境問題,並通過了關於環境保護的決議或宣言。這說明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熱點」。越來越多的政治家、科學家、有識之士都強烈的認識到,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會使社會的文明進程將受到巨大阻礙。
由於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1990年的地球日活動組織者們決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億萬民眾都來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為此,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以1990年4月22日為目標日期,舉行高級環境會晤,為締結多邊條約奠定基礎。呼籲各國採取積極步驟,達成協議,以阻止和扭轉全球環境惡化趨勢的發展。同時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保護環境,進行國際合作的政府,在本國舉辦「地球日」20周年慶祝活動。
慶祝「地球日」20周年活動的呼籲,得到了五大洲各國和各種團體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美國總統布希宣布,把4月22日作為美國法定的地球日,並呼籲公民積極投身到改善環境的行動中去。「1990年地球日」協調委員會主席丹尼斯·海斯事先拜訪了倫敦、巴黎、羅馬、波恩、布魯塞爾等地的活動小組,並得到明確的答復,同意將1990年的地球日作為國際地球日進行紀念。亞洲、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都積極響應,組織紀念活動。眾多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學生聯合會、青年發展與合作協會等,也都表示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地球日」20周年紀念活動。1990年4月22日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參加入數達幾億人。從那時起,「地球日」才具有國際性,成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近年地球日中國主題
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中國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在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20周年之際,李鵬總理發表了電視講話,支持地球日活動。從此,中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生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目前最主要的活動是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組織的紀念活動。每年中國紀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確定一個主題。以下為歷年主題: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7年 環境與居住
1988年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 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 兒童與環境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 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 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2年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 善待地球,保護環境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2007年 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2008年 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009年 認識地球,保障發展
⑵ 關於地球的知識
地球已存活了46億年了。
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連綿不斷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望不到邊的沙漠戈壁,廣闊無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飛機,從空中往下看,更會感到大地真是遼闊無比。地球究竟有多大?科學家曾經計算過,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公里,體積約為10 800億立方公里,重約60萬億億噸。假使從它的最北端的北極一直向南走,到達它的最南端的南極,得有2萬公里。這么遠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連續不斷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時能飛行800公里的噴氣式飛機,也得25小時才能到達。這還只是地球的半個圓圈。假如我們沿著它的最大緯線圈——赤道,向東或向西行,整整飛行一圈,再回到原出發點,那就需要50多個小時,要連續飛行兩天多。想當年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繞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時間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積相比,整個地球面積相當於我國領土面積的53倍,是英國本土面積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這么大的面積只有29%是陸地,71%都是海洋。
2)地球上大約有多少種植物?38萬種
3)地球上有多少種動物? 據動物學家統計,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
我國動物的種類可能為昆蟲15萬種,其他無脊椎動物3.5萬種,脊椎動物已知的5139種(獸類499種,鳥類1186種,爬行類380種,兩棲類270種,魚類2804種)。
我國已知高等植物近三十萬種
我國的木本植物多達8 000多種
我國的陸棲脊椎動物有2100多種
4)1962年,地球的森林面積減少到5500萬平方千米。進入20世紀,隨著人口的激增,到1975年,已減少到2600萬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約為20%。例如,巴西森林覆蓋率已從400年前的80%減少到4O%。許多地方的原始森林已經蹤跡全無了。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居世界第120多位。
5)是高的山脈是我國的喜瑪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
6)一百年前地球上有人大約16億人,截至北京時間2006年3月29日15點00分49秒世界人口總數
65億0637萬8224人
7)世界近幾年,平均每年人口增加8000萬人,世界人口大概有64億。世界平均人口增長速度為,1.25%。
8)很久很久以前,地球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星球,許多星球都非常羨慕地球,他們羨慕地球的美麗,羨慕地球上有許多生命,羨慕地球上的一切。
但是現在,情況完全變了樣,地球媽媽的懷抱里,地球媽媽發現小河被人們污染了,小河在哭泣;樹木被人們砍伐了,人們還在捕殺大量動物,許多動物都沒有了自己溫馨的家,樹木和動物都在哭泣------
雖然地球過去很美麗,但是過去畢竟是過去,現在地球並不像過去那樣美麗了,地球媽媽發現小河和樹木等生命都在哭泣,地球媽媽也哭了起來,的確,地球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美麗了。現在,只有我們齊心協力,使我們的地球不再哭泣,這樣,才能使地球恢復以前的美麗。
不再破壞綠色
我們怎樣保護地球呢?首先要自己不再破壞綠色,我們要做到時時刻刻都注意保護綠色,把每一塊綠地都當作自己的家園來對待。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如果看到別人在破壞綠色,也應該及時勸阻,若他(她)[他(她)們]不聽從,不改正,應該及時報告當地環保部門。
另外,如果自己破壞了綠色,而這塊綠地是屬於個人的,那應該向主人賠禮道歉,並進行賠償;若你暫時找不到這塊綠地的主人(或這塊綠地沒有主人),你應該進行補償。至於怎樣進行補償,您可以參考另外幾個關於綠色的欄目。
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植樹造林,維護生態平衡,這對保護地球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植樹造林,能夠美化環境。當我們居住的小區周圍樹木成蔭,每到春天,百花齊放,一片綠色,花香鳥鳴,生機勃勃,那該多美。在炎熱的夏天,走在樹蔭下,不僅能擋住火辣辣的太陽光,還能免遭強烈的紫外線的輻射。植樹造林還能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的漫延。
朋友們,讓我們手拉手,來共同創造一個綠色的地球吧!綠色的地球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
維持生態平衡
保護地球,維護生態平衡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隨著我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態環境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
1. 水土流失嚴重。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
2.沙漠化迅速發展。近25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3.草原退化加劇。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的退化速度在擴大。
4.森林資源銳減。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
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
6.大氣污染嚴重。近年來,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斷蔓延,不僅影響中國大陸,而且也影響港澳和鄰近國家。
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必須大力倡導全民植樹工造林,綠化家園。同時,依法保護野生動物,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加強環境監測,減少大氣污染。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態平衡。
回答者:QZM_615 - 秀才 二級 3-27 21:38
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連綿不斷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望不到邊的沙漠戈壁,廣闊無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飛機,從空中往下看,更會感到大地真是遼闊無比。地球究竟有多大?科學家曾經計算過,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公里,體積約為10 800億立方公里,重約60萬億億噸。假使從它的最北端的北極一直向南走,到達它的最南端的南極,得有2萬公里。這么遠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連續不斷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時能飛行800公里的噴氣式飛機,也得25小時才能到達。這還只是地球的半個圓圈。假如我們沿著它的最大緯線圈——赤道,向東或向西行,整整飛行一圈,再回到原出發點,那就需要50多個小時,要連續飛行兩天多。想當年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繞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時間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積相比,整個地球面積相當於我國領土面積的53倍,是英國本土面積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這么大的面積只有29%是陸地,71%都是海洋。
回答者:⑩紛婉媄ㄨ - 初入江湖 三級 3-27 22:18
一口氣問這么多問題吖!!
回答者:曼綉雷敦 - 試用期 一級 3-28 05:15
1、年齡上46億歲,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
2、這個我不大清楚;
3、這個我只能說現在和以前相比是銳減了;
4、最高的山峰是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
5、現在全球約65億人口;
6、具體措施要做很多,例如控制人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森林與野生動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