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葯學具體是什麼
中葯學是一門研究中葯的採制、性能、功效及應用的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葯種類繁多,包括植物、動物、礦物和人工合成,其中大多數取材於野生植物,因此也被稱為中草葯。中葯又分為熟葯和草葯,熟葯是經過人工加工炮製而成的,而草葯是指未經加工的葯用部分。
方劑學則探討並闡明治法和方劑的理論及其運用,與臨床各科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是中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方劑是在辯證審因後,選擇合適的葯物,酌情定量,按照一定原則,妥善配伍而成,是辯證論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中葯的基本知識包括中葯的性能、配伍與禁忌以及炮製與用量等。
中葯的性能主要包括性味和升降浮沉。性味指葯物的性質和滋味,每種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如寒涼能清熱,溫熱祛寒,辛味能行散,甘味能補中等。
升降浮沉指葯物作用於人體的幾種趨向,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發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葯物的特點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而沉降葯物的特點則是向下向里,具有潛陽、降逆、瀉下等作用。
中葯的配伍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葯物配合應用,可以對復雜的病情進行全面照顧,同時利用葯物間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獲得更好的療效。
中葯的炮製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改變葯物的性能,增強葯物療效,如生地黃制熟則微溫而補血,首烏制熟用則補肝腎、烏須發等。
中葯的用量則是根據葯物性能、病情需要、配伍、劑型以及病人性別、年齡、體質等因素確定的。
方劑的基本知識包括方劑的組成原則、運用和劑型等。
方劑的組成原則包括「君、臣、佐、使」,君葯是針對病因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臣葯是指能夠協助和加強主葯作用的葯物,佐葯是另一種性質的輔葯,分為正佐和反佐,使葯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引經葯,另一種是調和葯。
方劑的運用則包括方劑的組成原則以及劑型的運用,劑型是根據臨床需要將葯物製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狀的制劑。
煎服法則是根據中葯的性質和治療需要,採用不同的煎服方法,包括煎葯器具、煎葯用水量以及煎葯時的注意事項等。
服葯方法包括服葯次數、服葯時間以及服葯溫度等,以確保葯物的最佳療效。
❷ 張庭模講座用的教材是哪版
中葯學 張廷模主編,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中葯學張廷模主編:張廷模,男、1944年生,四川省安岳縣人。自幼隨父母習醫,逐漸小有名氣。1963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瀘定皮膚病防治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其間在該院衛校和甘孜州衛校任教數年,先後承擔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兒科學及醫用理化基礎等課程的教學任務。1978年考取成都中醫學院研究生,有幸隨名師凌一揆教授潛心學習臨床中葯學。1980年獲碩士學位,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留校任教。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該局重點學科臨床中葯學學術帶頭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新葯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兼任成都市和金牛區政協委員、常委,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人民檢察院特約檢察員,成都人民政府參事等。2005年被評為成都中醫葯大學「師德標兵」,2006年被評為成都中醫葯大學「教學名師」。
❸ 中醫執業醫師中葯學知識點:活血化瘀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葯
◆含義: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治瘀血證
◆性能特點:
◇性味:辛、苦,溫
◇歸經:心、肝,入血分
◆功效應用:
◇活血化瘀:瘀血證(內、婦、兒、外、傷)
◇分類:
●活血止痛:瘀滯痛證
●活血調經:婦科經產諸證
●活血療傷:跌打傷痛
●破血消症:症瘕積聚
◇兼治病證:
●中風不遂
●風濕痹證
●瘀滯出血
●瘡瘍腫痛
◆運用配伍
◇葯證相符,隨證配伍。常配理氣葯
◇寒凝血瘀:配溫里葯
◇熱瘀互結:配清熱葯
◇痰濕阻滯:配化痰除濕葯
◇風濕痹阻:配祛風濕葯
◇症瘕積聚:配軟堅散結葯
◇久瘀致虛、因虛而瘀:配補益葯
◆使用注意
◇易耗血動血
◇忌用:月經量多、出血無瘀滯
◇慎用、忌用:孕婦
第一節 活血止痛葯
◆性能特點:
◇性味:辛
◇入血分,又入氣分
◆功效應用:
◇活血、止痛、行氣:
●氣血瘀滯痛證:頭痛、胸脅痛、心腹痛、痛經、產後腹痛、痹痛、跌打傷痛
●其他瘀血證
川芎 、 延胡索 、 五靈脂
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五靈脂:苦、咸、甘,溫。歸肝經。
延胡索: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共同點:
◇活血止痛:血滯諸痛
◇川芎、延胡索:行氣,宜血瘀氣滯痛證
◆不同點:
◇川芎:“血中之氣葯”,尤宜寒滯 ;“下調經水,中開郁結”
●祛風止痛:性升散
○“上行頭目”,頭痛要葯:風寒、風熱、風濕、血虛、血瘀
○“旁通經絡”,風寒濕痹、肢節疼痛
◇延胡索:止痛良葯,“專治一身上下諸痛”
各種氣血瘀滯疼痛,醋制增效
◇五靈脂:專入肝經血分,瘀滯疼痛要葯
常配蒲黃
●化瘀止血:瘀滯出血
●註:○包煎 ○畏人參
鬱金 、姜黃
鬱金:辛、苦,寒。歸肝、膽、心經。
姜黃:辛、苦,溫。歸肝、脾經。
◆共同點: ◇活血行氣止痛:氣滯血瘀痛證
◆不同點:
◇鬱金:行氣力強,性寒,宜血熱瘀滯
●清心解郁:熱病神昏,癲癇痰閉
●涼血止血:出血證
○氣火上逆,吐血、衄血、倒經
○熱結下焦,尿血、血淋
●利膽退黃:濕熱黃疸、肝膽結石
●註:畏丁香
◇姜黃:祛瘀力強,性溫,宜寒凝瘀滯
●通經止痛:風寒濕痹,尤宜風濕臂痛(外散風寒濕邪,內行氣血)
乳香、 沒葯
乳香: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沒葯:辛、苦,平。歸心、肝、脾經。
◆共同點: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外傷科要葯
●跌打傷痛、瘡瘍癰腫
●瘀滯痛證
◇註:●胃弱慎用 ●生品刺激性強,宜炒去油
◆不同點:
◇乳香:善伸筋,兼行氣,痹證多用
◇沒葯:偏化瘀,血瘀氣滯胃痛多用
夏天無 、 楓香脂
◆共同點:
◇活血通絡止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不同點:
◇夏天無:祛風除濕
◇楓香脂:止血、解毒、生肌
第二節 活血調經葯
◆性能特點:
◇性味:辛、苦
◇歸經:肝,入血分
◆功效應用:
◇活血調經(通暢血脈、調經水)
●婦科經產諸證: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
●瘀血痛證、症瘕、跌打損傷、瘡瘍
◆運用配伍:
◇常配疏肝理氣葯。女子以肝為先天
益母草 、 澤蘭
益母草:辛、苦,微寒。歸心、肝、膀胱經。
澤蘭:苦、辛,微溫。歸肝、脾經。
◆共同點:
◇活血調經:瘀血證
●婦科經產諸證●跌打損傷、瘀滯腫痛●瘡癰腫毒
◇利水消腫:水腫、小便不利。宜水瘀互阻
◆不同點:
◇益母草:力較強,經產要葯(胎前產後)
●清熱解毒:癮疹
●附:茺蔚子:果實,兼涼肝明目
◇澤蘭:性較溫和,行而不峻
川芎 、 丹參
丹參: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共同點:活血調經要葯
◇活血調經、祛瘀止痛:
●婦科經產諸證
●心腹疼痛、症瘕積聚、跌打損傷
◆不同點:
◇丹參:涼血,宜血熱瘀滯;祛瘀生新
●涼血消癰:
○瘡瘍○熱痹
●除煩安神:
○熱病神昏
○心悸失眠
●註:反藜蘆
◇川芎:又行氣,“血中之氣葯”
尤宜寒凝氣滯血瘀
●祛風止痛:
○“上行頭目”:多種頭痛,頭痛要葯
○“旁通絡脈”:風寒濕痹
紅花 、 桃仁
紅花:辛,溫。心、肝經。
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心、肝、大腸經。
❹ 中醫葯科普應多媒體展開
中醫葯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醫葯學的思想理論基礎和核心價值的重要內容,其既是構成中醫葯學的母體,又是傳承中醫葯學的載體。開展中醫葯科普宣傳的目的就是讓廣大群眾感受、認知、應用並受益中醫葯。中醫葯完整而獨特的知識體系,涵蓋預防、醫療、康復、保健、養生各個環節,具有簡便性和生活化的鮮明特點,老百姓知而能用,用而獲益。這對節約、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緩解當前的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現象,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要深入開展中醫葯科學普及和文化建設,必須舉社會合力,立即行動,長期堅持,科學推進。下面就全方位、多形式、多媒體廣泛開展中醫葯科學普及和文化建設談談個人的粗淺建議和構想。
開發對青少年有影響力的中醫葯文化產品
為了使普及宣傳的效果與效率最大化,中醫葯科普應該從娃娃抓起。因為培養孩子的興趣,型塑孩子的價值觀念,要比改變成年人容易得多。青少年群體應該是中醫葯文化、科普宣傳的重點對像之一。要根據青少年群體的思維特點,創新形式,開發有影響力的中醫葯文化產品。
編印針對幼兒和小學生的中醫葯知識「三字經」。在幼兒、小學的教材內容中,加入中醫葯文化知識。在「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中納入中醫葯經典。據知,長沙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在其承擔的國家「十五」、「十一五」教育部課題幼兒教材研究中對此已有涉及。
設計製作一些高水平的宣傳中醫葯的公益廣告和產品廣告。視覺形象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孩子能夠毫不費力地背誦大量的電視廣告詞。因此,有關部門可以設計製作一些高水平的宣傳中醫葯的公益廣告和產品廣告,使我們的下一代不僅知道泰諾和「白加黑」,也知道六味地黃丸和《神農本草經》;使他們不僅對「知識改變命運」這樣的公益廣告詞耳熟能詳,也懂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既可以是古人的職業取向,也可以是今人的高尚選擇。
組織全國青少年中醫葯知識電視大獎賽。這類節目可以大大增強國人對中醫葯的理解與信任,使一批少兒觀眾心中萌生今後學習中醫的念頭。
出版一批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漫畫和動畫產品。以漫畫、動畫形式宣傳,最能為少兒所接受。要組織力量,創制如《西遊記》、《鄭和下西洋》一樣有較高收視率的中醫葯知識或人物動畫片。
加強中醫院中醫葯文化建設
我國有3000多所中醫醫院,各級中醫醫院是目前中醫葯醫療活動的主要場所,責無旁貸地成為中醫葯文化和科普宣傳的主力軍。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於2007年印發的《關於加強中醫醫院中醫葯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中醫醫院要通過在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環境形象等方面的建設,充分體現中醫葯文化特色,使人民群眾從價值理念、就診方式、服務態度、診療環境等方面切實感受到獨特的中醫葯服務。目前,中醫醫院的中醫葯文化建設已成為熱門課題,各級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此的重視和扶持,中醫醫院要開拓思路,創新形式,把中醫醫院打造成傳播弘揚中醫葯文化的主陣地。比如中醫醫院的中醫葯文化環境形象建設,要從建築風格、內部裝潢、診療環境、形象識別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診區、診室等區域,全面展示中醫葯文化,在全院形成濃郁的中醫葯文化氛圍。可通過主題活動、圖文實物等多種載體和多種形式,充分利用醫院的宣傳欄、牆報、展架、展室、視頻系統、指示標牌等各種設施,從中醫葯的起源、基本知識、特色療法、養生保健方法、名醫名家介紹、就診指南等方面,廣泛宣傳中醫葯文化。要採取群眾看得懂、聽得懂、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開展以廣大群眾為對象的中醫葯文化推廣活動。
中醫葯文化宣傳重點在基層
農村是中醫葯發展的沃土,農民是中醫葯文化最堅定的支持者,要與時俱進,加大農村中醫葯科普宣傳力度。如:組織編纂《農村中醫葯推廣教程》,提高農村中醫從業人員的從業水平,提高中醫葯在農民心目中的地位,這是對中醫葯最大的宣傳。針對部分農村喜歡用廣播的形式進行宣教的情況,可組織編纂《農村中醫葯知識廣播稿》,豐富廣播內容,並且要使農民學之能用,用之有效。認真組織中醫類院校大學生「三下鄉」活動,中醫葯文化、科普宣傳要成為中醫類院校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的主要內容,要創新形式,用傳單、知識專冊、講座、相聲、快板、文娛節目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中醫葯文化和科普宣傳。
在衛生部最新規劃的國家醫療網路體系中,社區衛生服務將承擔更大的歷史使命。在2009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規劃,三年內新建或改造370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萬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央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240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基本實現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中醫葯文化、科普宣教要抓住這個契機,通過社區衛生機構,加大社區中醫葯文化宣傳的力度。如:充分利用社區牆報和櫥窗宣傳形式,加強中醫葯養生、保健知識宣教。可組織力量編纂出版《社區中醫葯板報知識集萃》。組建社區宣講團,長期開展中醫葯義診和科普宣教。
重視網路宣傳手段
網路時代,中醫葯文化、科普宣傳必須重視網路陣地。如:建立中醫葯文化建設專業網站。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權威機構直接建設,凝聚專家力量,建成信息最全、水平最高的專業網站,形成中醫葯文化網路宣傳的強勢影響。建立中醫葯科普專業網站。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權威機構直接建設,致力於科普作品的創造、宣傳,開展中醫葯科普創作的研究,吸引更多的專家加入到中醫葯科普作品的創作中來。
其他形式的宣傳
鼓勵民間融資拍攝如《大長今》之類對中醫葯文化弘揚有很深影響的電視劇,要精選題材,深入創作。一部好的電視劇對中醫葯產業的影響有時不可估量。
組建國醫講師團。參照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等選秀節目的市場運作方式,全國海選講師團成員,並角逐出冠亞軍。比賽講稿可以整理編纂成科普讀物公開出版,比賽影音資料可錄製成光碟視頻公開發行。
編印名醫名言勵志掛圖,張貼於教室及學校其他公共場所,對中醫葯院校學生開展中醫文化教育,以堅定學習信心。
編印中醫葯知識掛歷、台歷等,利用大眾常用的一些物件,將中醫葯文化科普宣傳滲透於無形。
總之,深入持久地開展中醫葯科普宣傳,要求我們切實加強中醫葯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大力推動中醫葯科普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要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工作環境、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開展內容實用、全方位、多形式、多媒體的科普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