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總結
用一個大圓圈所學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是那末多的空缺,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因而可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還大得很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1
第10課 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1、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為了開拓中國市場和掠奪生產原料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林則徐)
2、經過:1840-1842
3、結果:
1842年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內容:a割香港島 c.賠款2100萬銀元
b.五口通商(廣廈福寧上) d.協定關稅
(ps:b、d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
南京條約附件: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賃土地房屋。
4、影響: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災難,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a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經濟關系: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c.社會矛盾:由單一的階級矛盾向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轉變;
d.革命任務:由反封建變為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
e.思想 文化 :由閉關自守盲目自大,轉變為開始向西方學習。)
5.中國戰敗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後的專制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②客觀:英國綜合國力強大; ③主觀:清王朝腐朽落後,軍備廢弛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58-1860) 英法火燒圓明園
1.原因: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修約要求被拒。
2.結果:
1858年《天津條約》:①十口通商;②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③允許外國商人到中國內地經商,游歷和傳教;④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ps:各條約詳細內容看課本+美俄趁火打劫)
3、影響:
①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4.啟示:落後就要挨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重視科技創新發展生產力;要有憂患意識,與時俱進的精神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2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一:運動過程(1851-1864)
1.開始標志:1851金田起義。
2.初建政權: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政權:1853年定都天京,與清廷對峙。
4.軍事全盛:北伐西征。
5.由盛轉衰:1856年天京變亂。
6.結束:1864年天京陷落。
Ps:失敗的原因: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②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二、《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思想:絕對平均主義。
2.核心內容:主張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評價:
①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 ②革命性: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③空想性: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④落後性:追求小農經濟,落後於時代潮流。
三、《資政新篇》:1859,洪仁玕
1.目的:重新振興太平天國。
2.評價: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主義的設計,但由於當時的社會形勢未能實行。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3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一、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1.爆發原因:
①根本原因:為了適應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以及日本制定大陸政策,蓄謀已久。
②直接原因:朝鮮東學黨起義。
2.過程:
牙山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黃海海戰(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旅順大連被占)→威海衛戰役(全軍覆沒,丁汝昌,劉步蟾自殺)
3.結果: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內容: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影響:列強侵略中國的手段發生了變化,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歐美列強默認或支持的態度
二、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進一步瓜分中國
②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義和團 口號 :扶清滅洋)
2.結果:清廷戰敗,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
條約內容: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4
第13課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基礎: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敗無能,應當推翻。
2.經濟基礎:清末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物質基礎。
3.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4.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興中會、華興會、同盟會)
5.軍事基礎:各地開展武裝起義(其中黃花崗起義最為壯烈)。
6.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導致湖北防務空虛。
Ps: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同盟會的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發展為三民主義)。
二、經過:
1.爆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1912年 元旦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體現原則: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制內閣。)
三、結果: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手裡。
1912年2月12號,宣統帝宣布退位,清朝覆滅。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四、評價:
1、性質: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歷史功績(成功!):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②經濟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局限性(失敗!)
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原因:主觀: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本原因);客觀: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5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3.評價:
①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②意義: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 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1、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的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2、國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消滅了北洋軍閥政府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但是由於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錯誤,放棄對革命的領導權,導致革命失敗。(失敗的標志:汪精衛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6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一、南昌起義(1927.08.01)
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二、土地革命:
1.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據地建設。(中國找到了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2.八七會議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
3.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三、紅軍長征(1934-1936):
1、原因:根本原因:黨內犯了左傾錯誤;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轉折: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勝利結束:1936年甘肅會寧會師。
意義:紅軍長征播撒了革命的種子,鑄就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一結束革命新局面就開始了。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7
第16課 抗日戰爭
1、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標志著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 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本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3.國民黨是片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是全面抗戰路線。
4.日軍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
5、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中國勝利。
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
2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8
第17課 解放戰爭
一、爭取和平民主的階段:
1.1945年《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但是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的合法地位問題未能達成協議。
2.1946年簽訂政協協議,但是很快被國民黨撕毀。
二、戰爭階段:
1.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
Ps:中國共產黨採取運動戰的方式,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2.戰略反攻序幕的揭開: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3.戰略決戰:遼沈戰役(1948年9月)、淮海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
4.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號,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
三、勝利階段:
1.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②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2.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 經驗 :
①中共的正確領導(核心); ②馬列主義,(靈魂); ③走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方向); ④得到人民群眾支持(基礎) ⑤有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人民軍隊(中堅); ⑥組成了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保障)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四單元)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練習試題及答案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小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 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
★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⑵ 高中歷史抗日戰爭教案大全
一、設計思想
抗日戰爭的歷史作為初中學習的重要內容,對高一學生而言已相對熟悉。然而,過往的知識范圍狹隘、內容陳舊,且在歷史事實和觀點上缺乏深入,僅依賴教材講授難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興趣,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形成狹隘的歷史認知,這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深度和廣度以及探索研究歷史現象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設計這節課時,筆者基於課程標准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並利用20XX年抗戰勝利60周年的契機,採用活動式和問題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期在歷史學習中注入新思維。
二、教學內容分析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民族自衛戰爭,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列強武裝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從三方面描述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戰:全民族抗戰、日軍的滔天罪行、抗戰的勝利。全民族抗戰部分闡述了日本侵華過程及中國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日軍的滔天罪行部分揭露日軍在中國的暴行;抗戰的勝利部分則通過戰役描述中國軍隊英勇抗日的情景,並概述了抗戰勝利及意義。教學中,通過歷史圖片和資料,引導學生探究抗戰局面的形成和勝利原因。
三、教學准備(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認知與情感發展成熟,思維獨立且批判性增強,對歷史問題有強烈的質疑探究慾望。性格特徵多樣,既有成熟冷靜的,也有幼稚浮躁的。歷史課在他們心中可能處於興趣邊緣,作為教師需引導學生感知歷史學科的重要性,通過形象入手,逐步引導理性思考,激發求知慾。
四、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准,學生需掌握抗日戰爭爆發、統一戰線形成、主要史實及抗戰勝利的原因。知識與能力目標包括掌握歷史事件,理解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分析、概括和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涉及通過資料分析,學習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從不同角度探究歷史意義。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旨在認識戰爭的災難性,樹立愛國主義情感,理性看待歷史。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在於全民族抗戰的形成,以及抗戰勝利的原因。難點在於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以及抗戰勝利的意義。
六、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課後作業
完成書後習題及練習冊相關作業
九、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與抗日戰爭相關的歌曲,營造氛圍。導入20XX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以及日本近期對歷史教育的態度,強調學習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播放課題《抗日戰爭》。
講授新課:簡單回顧初中已學知識,強調抗日戰爭作為愛國主義的重要素材,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展示日軍侵華地圖,闡述中國民族危機加深、中日矛盾上升的過程,強調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戰。
探討新內容:介紹日軍侵華暴行,鼓勵學生發表感想。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日本人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卻未得到應有報應,強調歷史反思與理性愛國。
總結探討:總結抗日戰爭經過,圍繞教材中未涉及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深入探討,如全民族抗戰形成原因、抗戰勝利意義等,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