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冷知識類書籍大全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冷知識類書籍大全

發布時間: 2024-12-05 09:58:22

㈠ 你了解過關於書本的冷知識嗎

我了解到的書本冷知識是書虱是一種典型的「書蟲」。它主要是靠吃木頭里的營養成分生存。但普通的樹木的樹皮太硬,書虱吸收不了木頭里的營養,所以它喜歡去吃書籍。

㈡ 讀書:《大腦使用指南》

大腦使用指南: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
趙思家

認知:是指人類大腦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與之互動的一種能力,包括且不僅限於感知、記憶、語言、情感和分析推理。
知識,絕對不會無趣;無趣的,只有錯誤的傳遞方式。
極簡之後必是極繁——最優秀的設計便是讓你無法意識到設計的本身。

解剖學——關於身體部位的結構和它們之間關系的學科。
生理學——這些身體部位是如何一起工作並讓身體正常運轉的學科。
一個細胞或整個身體的形態總是反映出它的功能。換句話說就是 Function follows form(形態決定功能)
總而言之,無論從整體或是單個器官,還是組織以及一個小小孤單的細胞,都圍繞一個主題——結構和功能的互補(the complementarity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這一點如同一條基本規則:在我們的身體里,從大(如整個人體)到小(如細胞)都是有效的。
冷知識:人的身體里最小的細胞是紅細胞,最長的則是神經細胞。
細胞 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與細胞組織起來就形成了「 組織 」。當多種不同的組織聯合起來在一起有了某種特別的功能,就會形成「 器官 」。多個器官又聯合起來形成「 系統 」。所有的所有,無論是在細胞的層面,還是器官、組織的層面,所有單位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 體內平衡**(homeostasis,或者說穩態)。死亡就是完全地、無法逆轉地失去體內平衡(extreme and irreversible loss of homeostasis)。
雖然真相只有一個,了解它的路徑卻有多條,但時間是條單行道,我們只有帶著錯誤和問題不斷前進,不斷前進。

只有先知道了正常的儀器是怎麼樣的,你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才知道該怎麼修、如何修才能減少對儀器的傷害。
神經系統相當於整個身體的聯絡和控制系統,它收集感知信息(對內和對外,對外指看到、聽到、聞到什麼,皮膚的感知等等,對內指身體的血壓、血糖等等的變化)、對收集到的信息實時分析整理,給出決策,並由運動神經再將決定好的反應(譬如說迅速逃跑)執行下去。
神經系統 又分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而負責思考、學習、記憶、情感等認知功能的大腦,僅僅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部分。 中樞神經 是指腦(包括大腦、小腦、腦干)和脊髓,而周圍神經就是除此以外的神經組織。
神經系統最重要的基本單位叫神經細胞。神經細胞這條大長腿叫作軸突(axon),為了讓電流能夠沿著腿傳得更快,軸突一般都會被一種叫做「髓鞘」的東西裹住。髓鞘的主要功能是電絕緣。膠質細胞已知功能主要是為其他神經細胞提供支持、營養供給、維持穩定的環境以及絕緣。
心理學是以研究人的行為(為什麼我會這么想、這么做)和發展(對同一個事物,小時候這么做,長大後那麼做)為主的,簡而言之,心理學研究的是「mind」。雖然神經科學也要研究人的行為,但研究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神經科學家更關心的是,是什麼導致了這個行為,並從基因、細胞、組織、系統、認知各個層面來研究它。

由耳朵里的前庭系統負責的平衡感知

860億個神經細胞

文字錯誤:所以,還是得看看人的大腦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
腦電圖(EEG)

小腦的主要功能一點都不能忽視:它負責肢體動作,包括姿勢、平衡、運動學習以及演講。

顆粒細胞是最小的神經細胞之一,細胞體直徑只有5~8微米,整個大腦的75%以上都是這種細胞,而小腦中的大部分神經細胞就是這種體積極小又極其密集的顆粒細胞,而且在小腦里的顆粒細胞是大腦中最小的神經細胞。
文字錯誤:而且在小腦里的顆粒細胞是大腦中最小的神經細胞。
小腦里的顆粒細胞接收了來自小腦之外最大的輸入信號,也就是小腦苔狀纖維,而這些纖維的另一頭來自四面八方,最主要的來自大腦皮層,其次來自脊髓。
疑問:小腦相當於 MCU還是南橋?

最長的人類神經細胞是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它最長的分支叫脛神經(tibial nerve)。
嚴格地講,最長的應該是正中神經(median neve)和尺神經(ulnar nerve)。
最小的神經細胞,是大腦里的顆粒細胞。

可以將膠質細胞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種叫大膠質細胞(macroglia),包含有很多分工明確的細胞,比如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神經膜細胞(schwann cells)等等。 另一種神經膠質細胞,叫小膠質細胞(microglia),作用相當於在腦和脊髓里的巨噬細胞。它的作用是清楚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損壞的神經。 另一大類膠質細胞叫小膠質細胞(microglia),相當於中樞神經系統里的免疫細胞。它的工作任務是清除腦和脊髓里的感染性物質和已經壞掉的神經細胞。
排版錯誤?:小膠質細胞處有兩段

細思極恐的是,我們的顯示器,其實就是在攝像頭前面放一個「放像頭」,這樣的傳輸效率真的高嗎?我們的虛擬現實,是不是走反了呢?
疑問:如果說,小腦就是人的 MCU或者南橋,主管外設,那麼如何通過小腦來拓展外設呢?
文字錯誤:榴槤,應該是榴槤

疑問:視覺沒有經過小腦?

滋味的這種情況叫視野缺失。
大腦被損傷的位置不同,所導致的視野缺失也是不同的。

雙眼的兩個優勢相互牽制:如果想要更寬闊的視野,雙眼就是分的越開越好;如果想要對一個運動的物體進行快速的追蹤,就是最好讓雙眼靠近一些,有更多的重疊范圍。所以,被捕獵的動物,眼睛位於身體的兩側;作為捕食者的動物,雙眼靠的都很近。
對神經系統來說,眼睛是一個很昂貴的配件,不僅眼珠,連相連的神經纖維都非常精細,也占據相當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分析視覺信息需要佔據大腦很多的分析資源。
疑問:視覺神經傳送信號是串列還是並行?是否有冗餘?

飛蚊症(floater)半透明漂浮物
近視的人特別容易出現較為明顯的飛蚊症。

為了能夠快速地分析這些信息,通過多年的學習,大腦會預先設計一些捷徑,譬如說「人臉都是凸出來的」。
對於所看之物,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腦補」。倒不是因為「眼見不為實」,而是「腦見不為實」。因為人的眼睛「看」到的顏色,和我們「想」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如果看到網上說在圖片里能看到超過多少種顏色就是四色視覺,都是騙人的。
備註:顯示器都是 RGB 或者 RGBW,顏色配置都是基於三色視覺的,軟硬體都無法識別或者顯示第四原色,如何判斷四色視覺呢?

會用來處理語言。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語言」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語言」和「視覺」之間,特別是在神經發育過程中,又到底有怎樣不為人知的關系?
疑問:如果視覺就是為了辨別空間空間信息而存在,那麼盲人的視覺皮層是不是仍然在處理這些信息?如果是,處理的信息又有哪些不同?

而在如此嘈雜的環境下,你還能夠聽清我的聲音,不是因為我的聲音比背景音大聲,或是聲音的性質完全不同,而是因為你的大腦將聽覺注意力放在了我的聲音上,並進行了過濾。在多種聲音混雜的環境中,注意傾聽某一種聲音,在聽覺神經科學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現象,叫做「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

文字錯誤:圖片中「將聲波轉遍為神經電信號」。應為「轉變」
耳蝸 是將聲音中的不同頻率解碼為神經信號的重要結構。把卷著的耳蝸拉直,位於耳蝸根部的毛細胞負責高頻率聲音的轉化,而另一頭的毛細胞,就是本來裹在而我中間的那個尖尖,負責低頻率。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負責最高頻的毛細胞的數量是要少於負責中頻率區間的。所以聽力的衰退是從對高頻聲音變遲鈍開始的。
注意,真的會導致。

要想考得好,音樂要趁早,7歲分水嶺,學了錯不了。——趙思家
1993年原本的那篇論文,是說音樂能夠使人的精神意象(mentalimage)和時間排序的能力變得更好。
精神意象 是指長期記憶中具備的感知信息。
科學家也發現,在兒時經過系統並長期的音樂訓練,會在某些方面,幫助小孩發展認知能力。有幫助的認知功能包括推理、在多重任務之間相互切換、工作記憶、計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比較很早就開始學樂器的音樂家和稍晚才開始學習音樂的音樂家的大腦成像發現,早學樂器的人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即左右腦之間相連的部分)的白質含量明顯更多,而胼胝體是人類大腦中最大的白紙帶。白質的區域相當於匯聚大腦中的「電線」的部分,起著幫助位於大腦區域的神經細胞相互溝通、共同合作的作用。片面一點說,白質更多,大腦不同區域的連接就會更多,溝通更有效,高級的感知認知功能就會更好。這個研究的結論是,7歲,是一個音樂學習的分水嶺。

遮蔽效應(masking effect)。
用詞「錯誤」:粉色噪音,粉紅噪音。
備註:我又想起來以前找的粉紅噪音和背景噪音了,的確對隔絕人聲有好處。目前使用的方法是用另一種人聲混合,但是時間久了會讓耳朵疲勞。試一下用粉紅噪音,時間會不會長一些?

「脆」這個食感,在文明開始之前,對於人類生存異常重要,因為它代表著水果、蔬菜的新鮮程度。

嗅覺的兩個路徑:

常說的食物的味覺,不僅僅是味覺,也有通過鼻後嗅覺這個路徑而感受到的食物氣味。
准確地講,在進化的過程中,嗅覺用於生存的作用減弱了,而用來配合味覺感受更多美食的高級技能被強化了。

嗅覺的基本機制為鎖——鑰匙機制。鼻子內壁有很多很多的化學感受器。這些感受器連接著不同的細胞,進而連接著大腦里嗅覺皮層內的不同神經細胞。不同的神經細胞被喚醒,代表著對應的氣味分子被聞到了。
喪失嗅覺往往是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的前兆。

一方面,每個人有400個基因專門負責不同的嗅覺感受器,而根據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些基因又有超過90萬種不同的變化。
另一方面。什麼是「喜好」呢?心理學中,喜好是指個人對一組物體在做決定時表現出的態度,或說,個人決定喜歡物件與否的判斷。大腦決策系統在嗅覺喜好上有決定性的影響。

舌尖是對味道相對敏感的區域,因為越靠近舌尖,味蕾數量越多。舌頭的表面是不平滑的,上面有很多小包包,在舌尖的小包包要小一些,越往根部越大。味蕾在這些小包包的表面,每個小包包有一到幾百個味蕾。在人的舌頭這么小的區域上就大約有2000到5000個味蕾。實際上,所有的味蕾都可以識別所有的味道。

直接負責「接待」這些化學物質,並將這些化學物質所帶來的信息,變成大腦能聽懂語言的「工作人員」是味受體細胞(taste-seceptor cells)。每個味蕾里含有50到150個這樣的味受體細胞。這些味受體細胞上又有很多很多接受不同信號的感受器。
舌頭只是負責檢測化學物質的,只有大腦才能給這些化學物質賦予真正的意義。

顏色的聯想影響了味覺。

花椒所含有的羥基甲位山椒醇激活了皮膚下的神經纖維 RA1,而 RA1纖維正好負責中等區間的振動頻率。

這種涼涼的感知是因為薄荷裡面的薄荷醇。
人之所以會感受到溫度的變化,熱的還是涼的,是因為在所有負責感受和傳遞冷熱的神經細胞里有一種叫 TRPM8的感受器。TRPM8是一個電壓控制離子通道蛋白,當溫度變低時,這個門就會被打開,允許鈣離子進入細胞。當陽離子進入細胞後,形成電流,然後會沿著神經細胞傳遞到下一個神經細胞。
但是外界溫度的改變不是能讓 TRPM8開門的唯一因素。薄荷醇也可以在常溫下激活它。除了薄荷醇,桉油醇和人工合成的超強致涼物 icilin,也能讓人和動物感受到涼的感覺,比薄荷醇強200倍。
疑問:桉油醇比薄荷醇強200倍嗎?
疑問:人感受到的是溫度,還是溫度的變化?人能不能感受溫度變化的變化?
感知熱(溫度升高)也一樣有相對應的們(離子通道),叫 TRP-V1,也是通過讓鈣離子通過來傳遞信息的,但是鈣離子是從裡面往外流,而不是從外面往細胞裡面流。辣椒里的辣椒素(capsaicin,又名辣椒鹼)就是靠直接與 TRP-V1作用,產生「熱」的感覺。
發炎的五個主要跡象:熱、紅(redness)、腫(swelling)、痛(pain)、和功能障礙(loss of function)
冷暖實際上不屬於傳統五種感知的任何一種,而是專門屬於冷暖感知。

現在我們認為癢是有別於疼痛的一種感知

胃泌素釋放肽、鈉前體肽 B(natriuretic precursor peptide B,簡稱 NPPB)和神經介素B(neuromedin B,簡稱 NMB),這三種神經肽在大腦感知瘙癢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文字錯誤:natriuritic 應該是 natriuretic

發癢的認知機制是什麼,到現在也是一個未解之謎。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觸覺或者痛覺的感知。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科學家終於找到了獨立於疼痛之外,只負責癢的神經細胞。這些癢癢神經比疼痛神經傳導速度慢很多,而且它每一個末梢所能感應的面積是疼痛神經覆蓋面積的600多倍。

簡單來講,美是一種引起人的愉悅感的物質屬性。「認為一個事物美」,可以被看成一個行為或是大腦的一個認知活動。無論你是誰、對象是什麼、在什麼時刻,這個活動都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而從神經科學角度來定義美的這類研究,叫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靠近演化心理學:「追求之後,有提高生存和繁衍的事物便是美的。」

最近我從台灣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科普書籍《都是大腦搞的鬼》上看到幾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提到了衛生環境對人類對異性顏值的喜好的影響。
結果顯示,來自衛生環境好的國家的男士認為臉部線條柔和的女性更美,而來自衛生條件差的國家的人更傾向於選擇更 man 的女性。對女性來說也是這樣。
疑問:一定是衛生環境的影響嗎?和經濟發展情況有沒有什麼關系?
過高的睾酮會導致免疫力下降。
疑問:是睾酮過高導致免疫力下降,還是免疫力下降導致睾酮過高?
較差的生活衛生條件,會導致男性體能的睾酮降低。
文字錯誤:體能的睾酮?體內?
疑問:到底是誰在影響誰?
思考:按照實驗結論,能夠得出的是,衛生環境越好,人對異性的偏好越偏柔和。如果睾酮與 man 正相關,那麼人對異性的偏好是低睾酮,對應高免疫力。衛生環境越差,人對異性的偏好越 man,即高睾酮,對應低免疫力。

通過分析參與者的腦成像,發現前額皮層的旁扣帶回皮層(paracingulate cortex,縮寫 PCC)似乎與決定是否有好感有關。另外,無論你喜歡哪個類型的妹子/帥哥,當看到一張普遍都覺得很「性感」的臉,你的腹內側前額皮層(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會變得活躍。

所以,他的結論是,親嘴,不僅和手有關系,還跟腳有關系。
疑問:習慣右手與習慣右腳是正相關嗎?

精神疼痛可能和悲傷或者抑鬱更加相似,而非物理疼痛。

有兩個激素和這個行為有一定的關聯,一個是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影響著男性的生殖和社會行為,另一個是有名的多巴胺,它在性沖動、獎勵和愉悅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不能確定因果關系…………

整個性愛過程,極其主觀,感官信息非常「不正常」,可以說很多大腦功能在性愛過程中都像是沒有正常運作似的,譬如說,平時我們常常炫耀的理性思考。
性慾,是一種行為沖動,而性高潮是自主神經系統下的生理現象。換句話說,前者是由意志支配的,而後者不是受意志支配的。

到底是什麼引起了孕吐,孕吐只是一個副作用呢,還是它有實際的功能性意義,現在我們並不確定。我們所知道的是,孕吐這開頭3個月對胎兒發育特別重要,因為這是中樞神經系統形成時期。而日常飲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可能帶有些微量的毒素。雖然擁有成年人身體的孕婦自己已經習以為常,但毒素進入血液後,就會打斷胎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
最近有一個新理論便認為,孕吐是為了讓身體擺脫一些可能會對胎兒中樞神經系統有害的食物。控制嘔吐的大腦區域叫作嘔吐中樞(postrema),重要的是這個區域不受血腦屏障的保護,所以它可以檢測血液里的毒素。同時孕婦體內的血 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濃度大大增高,而這又會使嘔吐中樞對毒素特別敏感,所以頻繁地引起惡心感。
當然咯,正如之前所提,這些所謂的毒素對孕婦本身可能不算什麼,而且胎盤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所以也不要因為這個理論的腔調而被驚嚇到。在過去生存環境惡劣時,孕吐可能有一定的生存優勢,但現在估計也只是讓本來就有些疲憊和焦慮的孕婦更加不舒服罷了。

結果發現,孕婦的記憶測試成績比三個月前的測試平均要低11.7%,換句話說,肚子越大記性越差。

譬如,把一個事物放在桌面上,患者卻說看不見,但是如果朝他眼睛來一拳頭,患者卻靈敏地避開了,說明他能看見,但沒有意識到。

你是什麼時候注意到自己在思考的呢?雖然思考並非「不開口的自言自語」,但如果你特別注意思考的過程,不難發現,腦海里似乎有一個聲音,而這個聲音承載著你的思緒。在學術中,這個思考的聲音叫「inner speech」,直譯就是「內心的演講」。
現在大致認為「說給自己聽」對以下四個重要的認知活動有明顯的優化作用(或說是個強有力的助攻),譬如說能夠加強自我存在感,對智力進化發展也有幫助,還能夠對記憶的存儲和提取,甚至對數學能力有好的影響。

思考:我一直認為這種「說給自己聽」,其實是把抽象的思維具象化,是最快捷最省力的一種。具象化至少有兩個好處:

「幻象可視缺失症」(aphantasia)。「在腦海中看得見」的能力,中文媒體譯作「心眼」(mind's eye)。
思考:首先說文中的提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構建完整場景時好像突然出現了障礙?但是又好像能建立,建立的不是重現整個場景,而是自由造型?是因為調用錯功能了嗎?可以刻意的去嘗試去調取記憶,復原記憶中的場景。沒問題,出現問題的是,對於當時場景的復原,空間位置大於色彩信息,很多的色彩信息都丟了,只有位置信息。似乎所有的信息都需要讀取重構,而不能整體生成?也可能是注意力過度集中?然後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無意識的感受到其實自己在播放場景,但是主動生成時就又遇到困難了,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功能嗎?

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REM)

疑問:如果大腦和身體不是同步休息的,比如說因為供氧或供能的緣故,那麼打斷非 REM 睡眠,會不會導致身體的休息質量下降?
排版錯誤?:好了,咱們來到最無聊的部分——睡眠的神經機制。……
然後呢??? 來源

這個解釋很有意思,就是大腦在整理存儲的信息,夢就是個中轉站,短期記憶,類似於內存。

一個關於精神創傷後的睡眠研究給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這個研究發現,在經歷創傷後,如果馬上就去睡覺,精神創傷將會更嚴重,而對創傷的記憶也更加深刻。所以,這個研究建議,當發生事故後,應該讓受害者醒著,並不斷和他們交談數個小時,即使他們的確很難過,但在創傷後保持清醒,避免睡眠,將會有效地避免創傷記憶的鞏固。

小孩的大腦面積(把所有的溝回平鋪)與兩個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正相關。

當你手握地圖努力分析的時候,你的大腦也在看地圖。這個地圖是由數種負責探測不同定向特性的神經細胞組成的。最基本的四個單位細胞:

定位細胞本身在腦中所在相對位置與對應的定位野並無直接聯系,也就是說,兩個相鄰的位置細胞可能所對應的實際地理上的定位野並不相鄰。
位置細胞不僅僅對個體「意識到在哪兒」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更對「記住並回想這里是哪兒」和「是否來過這里」有重要作用。

由等邊三角形構成
普遍認為它是通過「多個細胞的疊加來確定位置」的。

雖然方向細胞負責方向的認知,但定向細胞其實跟地磁場不熟!

疑問:大腦里有沒有類似晶振的結構?
注意力(attention)是影響時間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腦里的獎勵系統才是真正的慾望之源。
標准地來說,癮是指一種重復性的強迫行為,即使知道這個行為會有不好的影響,也還是難以停止。
上癮說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大腦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出現了問題。獎勵系統是很多個相互連接的大大小小的大腦區域,主要位於大腦裡面中央偏下方和腦門的位置。
「多巴胺」也常常被科普成「快樂分子」,因為它和愉悅這種情緒的產生有很重要的關系;而「乙醯膽鹼」在大腦的教育部門有很重要的作用,肩負著讓大腦有學習能力的重任。
尼古丁長得很像「乙醯膽鹼」,於是常常魚目混珠。同時尼古丁還會間接地讓相關部門產生更多的「多巴胺」。
癮,在大腦里不是一個開關,更像是一個錯誤的行政規則。

艾克曼最出名的就是他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理論:即使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人類群體中的表情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而最基礎的情感為六個:高興、悲傷、驚訝、憤怒、厭惡、恐懼。
不同的表情代表著不同的情緒,要識別表情,就得理解什麼是情緒。大腦中,負責情緒的區域不僅僅是大腦的某一處,而且是由一個系統負責,叫做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這個系統同時也與其他的認知功能有莫大的關系,如行為、動力、識路、短期記憶以及嗅覺。
杏仁核(amygdala)對「恐懼」這樣的消極情緒的情感識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普通人很難理解什麼是「不知道什麼是恐懼」。具體來講,病人可以識別其他的表情,如這五個基礎表情,但唯獨不能理解、不能識別、不能解釋什麼是恐懼。實際上,失去恐懼的本能的人,往往無法識別危險、惡人。
疑問:「不知道什麼是恐懼」的人,對風險是如何理解的?

可以,人的視覺信號和語言信號會激活不同的大腦區域,這些區域在人與人之間還有高度的一致性。

既視感,是指一種當人在清醒的狀態下第一次見到某物某景,卻感到似曾相識的現象。
神經科學家普遍認為這是因為記憶的存儲出現了短暫的混亂,導致大腦把剛得到的感知信息當成了從記憶中提取出來的回憶。
和「既視感」相對的還有一個叫 Jamais vu(舊事如新)的現象,即看見熟悉的事物(如文字)卻感覺非常陌生的現象。

這個手術最重要結論是,大腦,是可以移植到其他身體而不產生免疫排斥的。

這本書的確如作者所說,是個「標題黨」,很多一開始看到的問題,並沒有在後面得到解答。但是正像自序中所說的那樣,這是本科普讀物。通讀下來獲益匪淺,不僅糾正了我不少以前的錯誤,也產生了很多新鮮的想法。
然後,作者好萌啊23333

接下來想看的相關的一本書是《貪婪的大腦》,還沒有買。

㈢ 比較污的冷知識

比較污的冷知識

比較污的冷知識,在閑來無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多看一些有趣的電視節目,也可以閱讀一些有趣的書籍,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很多小知識我們是不知情但是有很有意思的,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比較污的冷知識。

比較污的冷知識1

1、震動棒原本有著別的用途

震動棒在19世紀被發明出來的時候,原本是被用來減輕癔症的。然而現在,我不建議你拿走某位姑娘的震動棒看看她是否會陷入癔症之中,這太危險了。

2、精子比例及生命力

健康成年男性的一茶匙精液中含有3億個精子。然而,只有一個勝利者能夠讓女性的卵子受精,它能夠在你的體內存活整整一周。

3、啪啪啪後人們做的第一件事是……

不是擁抱,也不是睡覺,而是……刷朋友圈和逛微博——36%的35歲以下的人會這么做。希望他們不是在發照片!

4、擁有性生活更多的是女性

以為男性比女性的性生活更多?錯了!據不可靠調查,女性的性生活平均比男性多百分之十七。

5、最長的高潮

即便男性的高潮一直以來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即便大家都知道女性不那麼容易高潮,但其實女性的高潮才能笑到最後——次數少而質量高。女性的高潮時間平均持續20秒,比男性的6秒多14秒。

6、高潮對你們有好處

高潮對你們的健康有好處!它們能降低女性的心臟病、中風、乳腺ai甚至是抑鬱的概率。所以盡情尋歡作樂吧!

7、性鍛煉並非謬誤

性也是一種鍛煉!三十分鍾的活躍性生活能夠幫助你燃燒兩百大卡熱量,你甚至還能在鍛煉的時候達到高潮。

8、女性比外表更火熱

雖然直女自稱只會被男性喚醒性慾,但事實上大部分女性會被她們看到的每一種性刺激喚醒性慾,包括男性和女性的裸體、異性戀和同性戀性交甚至是動物性交。

9、性會讓你變得骯臟(好的方面)

當人們被喚醒性慾的時候,他們不大可能會覺得某些東西很惡心。不懂情事的少男少女總覺得性很惡心,但他們一旦開啟這扇大門,口味會越來越重。

10、你的大腦如何對性作出反應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利用fMRI掃描儀,發現當你的不同敏感地帶被刺激的時候,大腦的不同部位會變得活躍。

11、性生活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激素令你難以尿尿

是否注意到性交過後很難尿尿?你的身體會在高潮的時候釋放出抗利尿激素,阻止你像往常那樣尿尿。不要憋太久,否則你會面臨感染風險。

12、為何懷孕這么難

准備要孩子的時候才發現,平時那麼努力避孕,現在懷孕卻那麼難!大部分情況下,一名女性一個月只釋放出一枚卵子。

13、美國青少年的性交現狀

根據調查,美國青少年在19歲的時候,就已有百分之七十一的人有過性生活。

14、在性交期間打電話

女人能夠進行多項任務!一項調查發現,至少有百分之十二的女性承認她們會在性交期間使用手機。不知道她們的另一半作何感想。

15、孩子何時失去童貞

平均而言男孩會在16、9歲破處,女孩會在17、4歲破處。

16、談論性生活

越公開談論性生活的人實際上對他們的性生活越滿意。言之無物的吹牛人士除外。

17、你不是唯一一個被食物喚醒性慾的人

覺得食物很性感?某些人承認當他們想到食物的時候,會感覺到和性交期間一樣的性慾。這也許也是某種戀物癖。

18、身體形象在性交中很重要

一個與肥胖女性有關的小調查發現,那些接受自己身體的人性生活更滿足。所以請欣賞自己的身體,否則你的性生活會很痛苦。胖美眉會讓男人更溫暖舒適,骨幹美眉有時會讓男人覺得有些硌人。

19、性能增加你大腦的閾值

一項發表在《性學研究期刊》上的研究認為,一個人的痛苦閾值在性慾喚醒期間大大增加了。

20、你的大腦在性交期間會關閉一部分

根據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一項研究,大腦中與恐懼和焦慮有關的`杏仁核會在女高潮期間關閉,以便讓你專注於性生活。

比較污的冷知識2

1、中世紀時期西方教會對婚姻和性的規定特別嚴苛,必須一夫一妻,而且不準離婚。對於什麼時間打炮和什麼姿勢都有嚴格規定。

比如只許用一種姿勢進行夫妻生活(「傳教士姿勢」),用其他姿勢就是犯了骯臟的罪。

2、 非洲布希族、哈登塔特族的女性中流行一種「美」的方式叫彎椎,即弄彎脊椎使得女子腰塌下去,臀部便更挺翹,更撩人。這種「美」比我國古代的裹腳,歐洲流行的束腰還殘忍。

3、冥王星自發現到現在還沒有環繞太陽一圈,就被剔出太陽系了……

冥王星是在1930年2月18日被發現的,它繞太陽一圈需要248、09年,所以,它將在2178年3月23日完成它首次環繞太陽(自發現以來)。

為什麼冥王星的速度會這么慢?

第一,冥王星的平均環繞距離是59億公里,遠遠大於太陽系的其他星球(地球為1、5億公里);第二,冥王星的軌道是高度傾斜的,它以17度的傾斜角度環繞太陽。

4、巴拉圭的國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正面和反面都不同的國家。

5、阿拉伯人養羊不只是用來吃的 。

美軍無人機經常能拍到他們在曠野上啪啪他們的羊,他們發現無人機之後,經常是一群人提著褲子拿石頭追著無人機打……

6、關於袋鼠,有一個很污很殘忍的真相。

這是前段時間一個感動人生的袋鼠故事——公袋鼠抱著死去的母袋鼠,邊上還有小袋鼠,這個故事賺取了好多人的眼淚,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動物界的溫馨場面。

但動物學家們知道真相,並決定說出來惡心大家——仔細看圖,公袋鼠勃起的丁丁出賣了它,有專家認為母袋鼠的死,是因為生病被強x導致的。

7、法國人浪漫有可能是因為有病,真的,有病……

法國人是天生的浪漫主義者,浪漫的沒邊兒,甚至有點泛濫……我們很容易看到大街上放肆的激吻,或者街邊振動模式的車子……

為什麼法國人如此的浪漫呢?

有專家認為,這是法國人統一患上的一種疾病——鉤蟲病。

眾所周知這是貓咪獨有的疾病,而法國人又恰好都是貓奴……法國有著1070萬只喵星人,巴黎基本都被喵星人霸佔了,事實證明法國人鉤蟲病的患病幾率異常高。

這種病帶來的後遺症就是——人可能稍微傻點兒,然後就是性慾旺盛。比如每一個法國人兜裡面肯定都有避孕葯(套)。

8、烏龜能夠吸入自己排出的屁。

9、迪士尼公司播出《公主與青蛙》後,有50多名兒童因感染沙門氏菌住院治療(因為試圖親吻了青蛙)。

㈣ 10本刷新我們認知的大自然科普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接近自然、了解自然,除了去旅行、去探險以外,看書也是一種選擇。
本期書單關鍵詞:【自然書單】,刷新我們對大自然的認知,拓寬我們的知識邊界。
1《看不見的森林》
這是一本文字優美,且又充滿知識點的自然觀測筆記。
在這本書里,生物學家戴維以一年的時間為主線,在每次的觀測中,為我們揭開藏在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地域雖小,卻包含著大自然匪夷所思的精密設計和生物間智慧的博弈。
一頁頁地翻下去,我們一定會驚嘆這塊由岩石和落葉組成的地方居然涵蓋了地球數十億年的生物史。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看不見的森林》就像是一個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放大鏡。
通過這個生物生態網,我們將見識到森林中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動物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這個延續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的偉大生態系統。
2《所羅門王的指環》
事實比任何貧瘠的想像都更出人意料、妙趣橫生。
這部書之所以叫《所羅門王的指環》,是因為洛倫茨希望我們與傳說中所羅門王一樣,憑借一枚指環就能與鳥獸蟲魚、世間萬物交談。
其實,《所羅門王的指環》是一部關於動物的冷知識,每一頁都能讓我們大受震撼。
比如,寓言故事裡狡猾的狐狸,其實還沒有狼和狗聰明。
鳥類不是只喜歡同類,甚至會愛上人。
和平鴿不僅不熱愛和平,甚至經常在同類之間大打出手。
大白鵝之所以見誰都敢幹架,是因為它看什麼都是一丁點兒大。
如果你對動物世界感興趣,這本書將成為你的「所羅門王指環」,絕對會讓你在不經意進入生動有趣的動物奇幻世界。
3《發現之旅》
在過去,自然科學是一門非常貴族的學科。
因為科學家們需要帶一隊人馬,跋山涉水,到達遠離人類日常活動的區域。
更遠的,甚至要到地球的另外一頭去收集普通人沒見過的昆蟲、礦石、花木,甚至是動物。
如果不是貴族階層,根本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做這些事。
《發現之旅》這本書就像是一部迷人的視覺盛宴,詳實而有趣地記錄了過去三百年的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險故事。
每一趟旅程都不虛一行,都累積了極其重要的標本收藏,都收獲了重要的科學新知。
旅行探險圖紙的很多物種素描畫、物種標本,至今還收藏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4《雲彩收集者手冊》
在晴朗的天氣,抬頭看天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晚上可以看星,白天可以看雲。
但是,我們普通人很少關注雲彩背後的神奇自然現象。
《雲彩收集者手冊》這本書不僅分享了各種奇特的雲彩照片,還帶領我們弄清雲彩的分類和雲彩背後的秘密。
比如常見的雲彩有積雲、層雲、卷雲、卷積雲、卷層雲、積雨雲等等。
當然,收集雲彩並不等於要佔有它。
我們要做的,只是去看,去記錄。
看完這本書,偶然間我們遇到一種特殊的雲,隨手拍下來保存在相冊里,這種雲就被我們「收集」到了。
這個就像集郵一樣的過程,便是雲彩收集者最大的樂趣。
5《奇怪的生物圖鑒》
嚴格地說,《奇怪的生物圖鑒》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冊生物圖鑒,是一部生物科普繪本。
這本書用擬人化的圖文解說,介紹40種生物不為人知的冷門知識。
這40種生物有空中啄木鳥、翠鳥,有水裡的鴨嘴獸、格林蘭鯊,有常見的鴿子、壁虎、浣熊,還有傳說中科莫多巨蜥、裸鼢鼠等等。
這些生物有熟悉的、也有第一次見的,有可愛的、也有匪夷所思且可怕的。
雖然文字不多,但每句話都是知識點,只要拿起來就會一口氣讀完。
6《DK博物大網路》
今天,我們和數百萬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
生命的繽紛多彩、多姿多樣,構成了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世界。
但是,隨著漫長的生物演進,很多物種就像曇花一現,甚至來不及被人類認識,就已經成為化石。
作為DK網路系列最為有名的《DK博物大網路》,用6000張高清圖片,介紹了5000多個物種,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認識一些我們從未謀面的物種。
《DK博物大網路》僅電子書就有300多M,書中從地球起源的礦物岩石,到菌落植物,再到飛禽走獸,幾乎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種,在這本書里都能找到答案。
但是,不推薦買實體書,458元的高價遠遠不如電子書看起來更合適。
7《冰凍星球》
紀錄片《冰凍星球》是BBC耗時5年製作的,真實記錄了正在逐漸溶解的地球兩極,以及生活在這里的各種生物的行為。
《冰凍星球:超乎想像的奇妙世界》這本書,把7集紀錄片濃縮在7個章節中,選用數百張經典圖片,帶我們去領略人類以後可能再也看不到的冰凍世界。
地球兩端這些被冰雪覆蓋的極寒地區,是地球上最不適宜生存的地方。
然而,這里歷經數千年的奇妙演化,居然還生存著各種各樣的動物。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近乎地球上最艱難的生存環境中,竟有幾十種能綻放出絢爛花朵的植物。
這或許就是閱讀自然類科普書籍的奇妙地方,總是在不經意間給我們驚喜和意外。
8《大滅絕時代》
地球誕生以來,已經出現了5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第六次生物滅絕已經開始。
《大滅絕時代》這本書共13章,每一章都以某一物種的演進和滅絕展開
前五次大滅絕的原因,可能來自氣候驟變、小行星撞擊等無法抗拒的外力。
那麼,現在正在進行的第六次大滅絕,則來自人類的行為。
人類的早期行為直接導致很多大型動植物滅絕,而現代全球化生活方式則導致全方位污染使物種急劇滅絕,也最終將給人類自己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如果人類依然狂妄而不自知的話,大自然一定會用事實告訴我們結果是什麼。
9《花卉聖經》
16世紀,德國有一個人計劃搜集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建造一個人間「伊甸園」。
這個龐大的工程即使現在看來,也是一個幾乎不能完成的事情。
最終,得益於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影響,西方的貿易和掠奪走遍了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
這個夢想中的人間「伊甸園」,最終建成為當時阿爾卑斯山北部的第一大植物園。
雖然花園最後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但是花園里的那些植物花卉都被人完整地刻畫了下來。
《花卉聖經》這本書中的179種花卉圖譜,不僅代表著植物圖譜繪畫的最高水準,更是人類探索發展和冒險精神的見證。
10《雜草的故事》
5月底,上海有位博主發文說在小區封閉里兩個多月,在小區里繞圈散步時,開始研究了野生野長的雜草。
57天下來,他發現小區里的野草居然有86種!
其實,在人類的世界裡,相較於美麗華貴、香氣逼人的花朵,以及可食用的各種農作物,雜草一直都是被人類忽略的角色。
但是,在古代,雜草不僅地位重要而且身負重任。
從《詩經》里的蒹葭萋萋,到《離騷》里的秋蘭香草,再到《李爾王》頭上的草冠,還有《本草綱目》里各種各樣的草葯,雜草一直都不曾遠離人類的視野。
《雜草的故事》這本書,不僅教我們一一認識300多種草本植物,還通過很多歷史、文學和民間故事,為雜草正名立傳。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地自考/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老師,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㈤ 5本讓人書籍震驚的冷知識

我自認為自己是一隻知識淵博的我,直到我偶然間看了以下5本書。書中的冷知識,簡直讓我震驚得不能自已,並且很有趣味,回味無窮。最讓我想不通的是,它就充斥在我的周遭,我卻沒有一雙發現它的眼睛。

01《走神的藝術與科學》

邁克爾·C.科爾巴里斯

豆瓣評分:7.7 (61人評價)

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我是不信的。

走神也能成為藝術,甚至科學?開玩笑嗎?

但是認真讀過後,我竟然覺得它說得很有道理啊。

原來走神並不是無所事事,走神的時候大腦反而更加活躍,容易突發奇想。偶爾的神遊可以讓我們瞬間擁有穿越的超能力,天上地下,過去未來,全都不在話下。

而走神的另一種形式——夢,激活了我們的潛意識世界,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內創造了新的領地,每一次走神都像是在開拓地圖的未知部分。

所以,整本書的結論就是——愛走神的人更有創造力!

我頓時覺得,自己如此卓爾不凡的才華終於有了合理的解釋。

每次我在看書的間隙時走神,就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在這個精神的烏托邦中,我可以和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作者對話溝通,無所不能!

所以偶爾給自己的大腦一點自由,讓他盡情地去走神、去玩耍、去創造吧。說不定它走神回來的時候,會給你一個大大的驚喜呢。

02《腸子的'小心思》

朱莉婭·恩德斯

豆瓣評分:8.9 (581人評價)

這是一本超級有趣的科普書,作者是一位德國的90後美女生物學博士,而書中的插畫全都來自於她的妹妹。

我本來有點懷疑,這么年輕的作者靠譜嗎?但是看過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本科普書,不僅十分靠譜和實用,竟然還有點可愛。

原來腸子在身體里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是卻勤勤懇懇地維護著我們身體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統正常運作。

而且看似沉默老實的腸子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這些小心思從各個角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腸子有著自己的口味偏好,你的身體需要什麼樣的食物,其實都是腸子決定。比如它偏愛極易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但是卻對甜食又愛又恨。每次吃甜食,腸子里就彷彿經歷了一場激戰。

這種小心思有時還可以影響我們的大腦。“牽腸掛肚”這個成語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啊,如果腸道出現問題,真的會導致我們情緒低落。

這樣的科普書,我真希望作者再寫一打,讓我再挨個認識一下自己的心肝脾肺腎。

畢竟我真的還想健康地再活五百年。

03《捫虱談鬼錄》

欒保群

豆瓣評分:8.3 (881人評價)

作為一隻頂天立地的我,我是不相信什麼怪力亂神的。

但是這本書的作者,我覺得他的視野很高,他不僅看透了鬼,也看透了人。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鬼分為一定要害人性命才能轉世投胎的惡鬼,以及天性純良,開朗豁達的好鬼。

而這不正代表著我們的人間百態,世俗生活嗎?

比如這本書中最有趣的,是一本食料簿。

地獄的冥司在裡面記錄每個人一生所能享用食物的全部品類和數量。

如果一個人平日里暴飲暴食提早吃完了限額,就只能早早去見閻王了。

這不正是在說人類的貪欲嗎?貪念一起,後患無窮。

所以說,人變成了鬼,仍然是生命在陰間的延續,情尚在,恨猶存,貪不滅。

活著的時候,我們可能看不穿生命的本質,但是看看這些鬼故事,人間的溫情或涼薄反而一覽無余了。

04《幻想圖書館》

寺山修司

7.6 (1711人評價)

就像標題一樣,這本書就是作者大腦中各種幻想的集中陳列。

因為作者隨隨便便拾起一個話題,往往就可以引發無限的聯想,從而寫出一部網路全書來。以至於我總是忍不住想要打開作者的大腦,看看裡面到底藏了多少稀奇古怪的東西。

比如:

當男人擁有後宮時

受虐狂電影民俗學

月夜下獨自閱讀的狼人入門書

……

這本書就好像一個奇幻馬戲團,一個個你從來沒見過的獵奇角色,逐一粉墨登場;

又好像推開一扇隱形的門,走進了神秘女巫的雜貨店,隨便拿起一件就是一段故事。

這種惡趣味和冷知識的結合,讓我覺得,在可讀性和趣味性上這本書確實達到了滿分。

做一個有趣且無用的人,或許作者就是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怪誕卻真實,瘋魔卻直白。

世界瘋狂旋轉,你我盡在其中,似看客,似戲子。

05《劍橋倚天屠龍史》

新垣平

豆瓣評分:8.2 (6606人評價)

劍橋中國史系列什麼時候出了一本《劍橋倚天屠龍史》?我揉了三次眼睛確保自己沒有看錯。

我試著打開看了看,書里的一切都有模有樣,引用、翻譯、考證一個不缺,全書用標準的劍橋論文格式,將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世界寫成了一部詳實的歷史書。

然而書中卻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烏龍,比如張無忌的明教成了千里轉進的紅軍;張五俠和殷素素的愛情,成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實例;就連少林寺的三位聖僧,也被寫成了三體問題的研究者……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山寨書,而是作者玩的一場大型文字游戲,用最嚴肅的正統歷史學套路,來寫作最不正經的武俠歷史。

你完全不需要讀過金庸先生的書,就可以被這本書笑出眼淚來。因為這本書已經成為了一次流行文化的狂歡,腦洞大開的盛宴。

我其實很羨慕這種狀態。

那是一種把很多的書真的看懂了,吃透了,才能擁有的隨心所欲,天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