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高中歷史知識大全講課視頻
擴展閱讀
年齡多少歲算是兒童 2024-11-25 07:37:05
湖州谷蝶教育怎麼樣 2024-11-25 07:31:25

高中歷史知識大全講課視頻

發布時間: 2024-11-25 05:13:51

『壹』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從狩獵時代步入農耕文明。中國作為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距今一萬年左右,已開始種植水稻和粟。在七八千年前,中國的原始農業已經相當發達,農業社會初步形成。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農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耕作方式也從原始的刀耕火種,發展到鐵犁牛耕。刀耕火種是早期的主要耕作方法,而後出現了青銅農具和木製的耒耜、石鋤、石犁,農耕技術逐步掌握,包括排灌、除草培土、漚制肥料、治蟲滅害等。

鐵犁牛耕的引入,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基石。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和牛耕推廣,到西漢趙過推廣的耦犁和犁壁,再到東漢耦犁牛耕方法的推廣,鐵犁牛耕逐漸成為主導。隋唐時期,曲轅犁的出現標志著我國耕犁技術的完善。

與此同時,耕作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春秋戰國時期的壟作法、西漢的代田法,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和南方水田耕耙技術,都體現了古代農民智慧。耕作制度也逐漸完善,兩漢時期以一年一熟為主,而宋朝以後,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江南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或三熟製成為主流。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其形成原因在於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動生產力發展。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手工業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和交納賦稅。小農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農民在其中既表現出一定的生產積極性,也面臨著沉重的徭役負擔,易受貧困、失去土地和破產流亡的威脅。

小農經濟的存在,使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緩慢,經濟結構長期以自然經濟為主導。這一模式對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文化發展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