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拿鐵效應
拿鐵效應
每天一杯拿鐵讓你越喝越窮。
拿鐵效應是什麼
拿鐵效應是指:人們每天生活中如買杯咖啡般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例如每天中午飯後的一杯拿鐵咖啡、跨行提款的7元手續費、租DVD逾期一天的二十元、看到商場促銷就買的兩條牛仔褲、在網上淘的三款眼影、付了錢卻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而這些被浪費的錢財聚集起來可能使他們成為富翁。
有人做過這樣的計算:以星巴克為基準,拿鐵一杯30元,一周三杯90元,一年下來就是4320元,10年就是4萬3千多元,這樣的花費足夠去很多地方旅遊。
而中國一網路調查更指出,42%的網民 表示自己有「拿鐵效應」,其中女性的比例要高於男性,主要花費都在飲料與雜志上面。難怪大衛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錢的問題通常不在於收入太少,而在於開銷太多!"
拿鐵效應如何侵蝕我們的財富
拉斯說過:「如果你確實有錢,在高檔商品上隨便揮霍一點倒也無妨。但假如你還只是一個想要致富的普通人,那麼,這樣的消費不可能讓你成為有錢人,永遠也不會。"我們身邊估計都有這樣的例子。
A朋友和B朋友工資分別是三千和五千,但是他們每個月的余額卻都差不多,賺得多也花得多。其至賺得少的存款比賺得多的還要多。這其中就體現著「拿鐵效應"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賺的少的因為自己的收入比較低,會有意的去控制自己的支出成本。賺得多的在消費過程中物慾會不斷提高,如果沒有意識的控制的活,就很容易變成「月光族」。
拿鐵效應如何侵蝕我們的財富
收入低的人也會被「拿鐵效應」影響。一般就是會出現超前支出。除了花完了每個月的收入,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物慾,就開始在一些借貸 app上超前支出,開始了「借-還」的惡性循環。
還有一個生活現象是-囤積欲。當我們看到促銷活動的時候,就很容易因為產品價格比平時的要低,或者買一送一的活動,產生不買就會吃虧的心理,購買一些我們也許並不需要的東西。
如何避免讓「拿鐵效應」導致你越來越窮
1.第一步:記賬
堅持記賬,可以讓我們在自己日常開支中總結規律,避免自己不必要的開支。
2.第二步:強制儲蓄
把儲蓄習慣從收入-支出=儲蓄換成支出=收入-儲蓄。給自己一個比較低的支出預算,只要堅持下來,幾年之後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是改變月光族最好的途徑。
3,第三步:識別消費陷阱,低物慾生活。
無論什麼東西,學會適量購買。有的東西可能看起來便宜了,但是國積過多會產生很多沒有用掉的過期商品,反而是浪費了金錢。
遇見更好的自己。
❷ 最可怕的「窮人陷阱」:拿鐵效應
現代社會的年輕一代,特別是80、90、00後,似乎共同面臨一個挑戰——難以存下錢。這並不一定是因為收入低,而可能是與消費觀念的差異有關。許多人傾向於選擇享受生活而非節儉儲蓄。拿鐵效應,這一由美國經濟學家大衛·巴赫提出的概念,很好地解釋了這種現象。拿鐵效應是指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消費如奶茶、零食、拿鐵等,若長期累積,其實擁有巨大潛力,足以影響一個人的財富積累。
年輕一代與上一代在消費觀念上的差異是存不下錢的關鍵。父母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習慣於省吃儉用,即便是小額開銷也會斤斤計較。然而,當今天代人面臨豐富多樣的物質選擇時,他們往往忽視了「小錢」的積累。同時,「及時行樂」的消費觀念影響了他們的決策,即使收入有限,也傾向於追求高品質生活,導致儲蓄意識薄弱。
此外,風險意識的缺乏也是年輕人存不下錢的原因之一。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如疫情、失業、疾病等突發狀況,年輕一代往往缺乏應對策略,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儲蓄的意願。然而,近幾年的不確定性事件逐漸促使年輕人認識到,儲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對於應對生活中的不可預測事件至關重要。
有效存錢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制定合理計劃和策略。首先,專注於一個存錢目標能夠提高儲蓄效率,因為單一目標可以提供更強的動力和專注度。其次,將存錢目標可視化,比如設定具體的目標金額或用照片代表儲蓄目標,可以減少沖動消費,激勵自己堅持儲蓄。最後,警惕拿鐵效應,對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開銷進行有意識的控制,例如取消自動續費的會員服務、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就餐、使用替代品等。
存錢不僅是一個習慣問題,也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年輕人需要克服虛榮心、抵制誘惑,學會在滿足即時需求與為未來儲備之間找到平衡。更重要的是,將儲蓄視為投資自我成長和提升生活質量的手段,而非單純為了消費而存錢。通過合理規劃和持續努力,年輕一代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享受更加充實和穩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