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麒麟舞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文具店同學錄一般多少錢 2024-11-20 06:47:41
管理者要具備哪些基礎 2024-11-20 06:46:05

麒麟舞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4-11-20 04:15:20

⑴ 三月三的內容有哪些

祭祀社神: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這天,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組織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傳承人)。活動一開始,先將牛或豬宰殺,各家各戶就將預先備好的錢紙多的十幾張,少則五六張拿去沾上牛的鮮血,預備以後拿去掛在田中或地頭,說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轄,野鬼不敢侵佔,病蟲諸災不敢入侵,保證糧食豐收。人們點燃香火和紅燭,石桌上擺著祭品(非有花米飯不可),寨老站於山廟前台階上高喊:「敬祭開始!」台下的村民成階梯狀面對社神,神色凝重,氣氛肅穆,山林寂然無聲。在寨老的帶領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讀神靈的告誡和村規民約,並征詢大家的意見。異議統一後,每人在廟前跪下承諾不踐約、遵村規,否則將受到山神的懲罰。
祭祀民族英雄:
布依族「三月三」祭祀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賀連級等人。
掃寨:
由摩公組織隊伍把每個農戶家的魔鬼妖邪掃出家裡,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掃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祭地蠶:
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在春播時炒凱信包穀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
植樹掛青(掃墓):
各家各戶,男主人背著背兜和鐮刀,扛著鋤頭,女主人背著祭品牽著孩子,不辭辛苦地在一個月之內將自己家的祖墳全部上完,並在墳山植樹以示紀念。也有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的情況,大家殺豬宰雞。嫁出去的姑娘要帶著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參加掛青。
踏青:
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隨掛青掃墓形成的,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把楓樹的枝椏插在房屋的四周。當然踏青絕不僅僅是要談情說愛,更重要的是游戲娛樂。
對歌:
對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隨掛青踏青形成的。聚眾暢飲,聯絡感情。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動的主題。對歌是祭拜完畢後最重要的活動。以唱歌為媒介開展社交活動,通過唱盯做輪歌來交朋結交,尋求配偶。
傳統體育:
對歌期間,除唱山歌外,還有打獵、拋糠包、「耍吉籃」(麒麟舞)、「得漿」(類似陀螺)、鬥牛、斗雞、賽馬、馬杠(類似高蹺)對抗、打竹水槍、下布依棋、盪鞦韆、放風箏等傳統活動。
傳統鄉場上的經濟貿易交流活動:
布依族「三月三」節日期間,隨著前來參加的人數增多,隨之就出現了為活動服務的商販,他們滿載商品紛至沓來,大到傢具、小到各種生活用品,還有各民族特有的飾品、食品,貨物應有盡有。進而發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資交流和商品交易盛會,促進了布依族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最為普遍的傳統節日,其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布依族「三月三」的淵源與祭祀和感恩有關。
漢字文獻有記錄的布依族「三月三」,其宗教儀式最為庄嚴。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魏收,《魏書·僚傳》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頁);1854年的《興義府志》記載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盤江紅水河的「城鄉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每歲三月初三宰豬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婦飲酒,食黃米飯。苗語以是日為『更將』,猶漢語『過小年』也。三、四兩日,各寨不通來往,誤者罰之」。然後在「清明祭墓,以紙錢掛墓上,謂之『掛青』」。
清朝道光貢生黃晉明描述望謨「三月三」的民俗狀況是「桃李花開三月三,落英吹暖碧雲涵。女尋男去男尋女,一曲蠻歌意態憨」。清朝道光副貢生張國華也證實望謨布依族的祭祀狀況,「聞道旱年群禱雨,屠牛人上後山頭」,食牛畢,即雨。
布依族三月三習俗《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學禮儀》是祭祀父母的發端(韋永勤,《布依工作通訊》,世界知識出版社,第187頁);布依族的經典民間文學《囊荷斑》也講到囊荷斑賣糧倉賣家來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說唱歌師胡卜王媽愛田常唱到這樣的內容);布依戲也有賣身葬父母的劇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傳說來推斷「三月三」的淵源,該民俗就有幾千年的歷史。與掛青的民俗有關。
望謨縣、羅甸縣紅水河江岸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上墳掛青」的民俗有關。布依人家或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殺豬宰羊,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或著裝楓香樹葉子衣,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並順便採集楓香樹的枝椏,拿到家裡插在房子四周的牆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成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孩子,作為節日的禮物。
與花米飯有關。望謨縣中部的「三月三」與花米飯有關。當時的花米飯的顏色只有三種,黑顏色用來感恩父親,黃顏色用來感恩母親,紫紅的顏色用來感恩媒人;隨著人們情感的加深,花米飯變成了五色花米飯。另外一種傳說是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婦女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貧窮,沒有什麼東西可帶,就決定做花米飯帶回去孝敬父母,結果獲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種的說法是一個女子來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飯寄託自己的哀思,人們為這個女子的行動而感動,認識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個人應該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於是就有「三月三」這樣的民俗。
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貴陽市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祀都不靈驗。後來,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
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三月三」的淵源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傳說洪水滔天之時,是布依族的先祖「布傑」上天懲戒了雷公,消除了水患,種上了水稻,最後累死在天邊。人們為了紀念他,選擇農歷三月初三在野外殺豬宰羊祭祀他,用代表吉祥的楓樹搭起帳篷和歌台來歌頌他。布依族是南北盤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壩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據《貴州民間故事集成·安龍卷》記載,東漢末年,一外來部落意欲攻佔龍廣四十八(布依)寨(包括田壩村),當時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