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初一數學學生數學知識論文
擴展閱讀
跟新同學怎麼緩解尷尬 2024-11-16 08:06:23
怎麼教零基礎爵士 2024-11-16 08:04:35
兒童自行車怎麼組裝 2024-11-16 07:58:19

初一數學學生數學知識論文

發布時間: 2024-11-16 05:54:16

A. 數學小論文 初一怎麼寫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不處不在。要掌握技術,先要學好數學,想攀登科學的高峰,更要學好數學。

數學,與其他學科比起來,有哪些特點?它有什麼相應的思想方法?它要求我們具備什麼樣的主觀條件和學習方法?本講將就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思想以及數學學習方法作簡要的闡述。

一、數學的特點(一)

數學的三大特點嚴謹性、抽象性、廣泛的應用性所謂數學的嚴謹性,指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較高的精通性,一般以公理化體系來體現。

什麼是公理化體系呢?指得是選用少數幾個不加定義的概念和不加邏輯證明的命題為基礎,推出一些定理,使之成為數學體系,在這方面,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是個典範,他所著的《幾何原本》就是在幾個公理的基礎上研究了平面幾何中的大多數問題。在這里,哪怕是最基本的常用的原始概念都不能直觀描述,而要用公理加以確認或證明。

中學數學和數學科學在嚴謹性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如,中學數學中的數集的不斷擴充,針對數集的運算律的擴充並沒有進行嚴謹的推證,而是用默認的方式得到,從這一點看來,中學數學在嚴謹性上還是要差很多,但是,要學好數學卻不能放鬆嚴謹性的要求,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

比如,等差數列的通項是通過前若干項的遞推從而歸納出通項公式,但要予以確認,還需要用數學歸納法進行嚴格的證明。

數學的抽象性表現在對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一特性的抽象。它在抽象過程中拋開較多的事物的具體的特性,因而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它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並將具體過程符號化,當然,抽象必須要以具體為基礎。

至於數學的廣泛的應用性,更是盡人皆知的。只是在以往的教學、學習中,往往過於注重定理、概念的抽象意義,有時卻拋卻了它的廣泛的應用性,如果把抽象的概念、定理比作骨骼,那麼數學的廣泛應用就好比血肉,缺少哪一個都將影響數學的完整性。高中數學新教材中大量增加數學知識的應用和研究性學習的篇幅,就是為了培養同學們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高中數學的特點往往有同學進入高中以後不能適應數學學習,進而影響到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成績一落千丈。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先看看高中數學和初中數學有些什麼樣的轉變吧。

1、理論加強2、課程增多3、難度增大4、要求提高三、掌握數學思想高中數學從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上更接近於高等數學。學好它,需要我們從方法論的高度來掌握它。我們在研究數學問題時要經常運用唯物辯證的思想去解決數學問題。數學思想,實質上就是唯物辯證法在數學中的運用的反映。中學數學學習要重點掌握的的數學思想有以上幾個:集合與對應思想,初步公理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運動思想,轉化思想,變換思想。

例如,數列、一次函數、解析幾何中的直線幾個概念都可以用函數(特殊的對應)的概念來統一。又比如,數、方程、不等式、數列幾個概念也都可以統一到函數概念。

再看看下面這個運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題的例子。

已知動點Q在圓x2+y2=1上移動,定點P(2,0),求線段PQ中點的軌跡。

分析此題,圖中P、Q、M三點是互相制約的,而Q點的運動將帶動M點的運動;主要矛盾是點Q的運動,而點Q的運動軌跡遵循方程x02+y02=1①;次要矛盾關系:M是線段PQ的中點,可以用中點公式將M的坐標(x,y)用點Q的坐標表示出來。

x=(x0+2)/2 ②y=y0/2 ③顯然,用代入的方法,消去題中的x0、y0就可以求得所求軌跡。

數學思想方法與解題技巧是不同的,在證明或求解中,運用歸納、演繹、換元等方法解題問題可以說是解題的技術性問題,而數學思想是解題時帶有指導性的普遍思想方法。在解一道題時,從整體考慮,應如何著手,有什麼途徑?就是在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下的普遍性問題。

有了數學思想以後,還要掌握具體的方法,比如:換元、待定系數、數學歸納法、分析法、綜合法、反證法等等。只有在解題思想的指導下,靈活地運用具體的解題方法才能真正地學好數學,僅僅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而沒有從解題思想的角度考慮問題,往往難於使數學學習進入更高的層次,會為今後進入大學深造帶來很有麻煩。

在具體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觀察與實驗,聯想與類比,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一般與特殊,有限與無限,抽象與概括等。

要打贏一場戰役,不可能只是勇猛沖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就可以打贏的,必須制訂好事關全局的戰術和策略問題。解數學題時,也要注意解題思維策略問題,經常要思考:選擇什麼角度來進入,應遵循什麼原則性的東西。一般地,在解題中所採取的總體思路,是帶有原則性的思想方法,是一種宏觀的指導,一般性的解決方案。

中學數學中經常用到的數學思維策略有:

以簡馭繁、數形結全、進退互用、化生為熟、正難則反、倒順相還、動靜轉換、分合相輔如果有了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採取了恰當的數學思維策略,又有了豐富的經驗和扎實的基本功,一定可以學好高中數學。

四、學習方法的改進身處應試教育的怪圈,每個教師和學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題海"之中,教師拍心某種題型沒講,高考時做不出,學生怕少做一道題,萬一考了損失太慘重,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往往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培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是正確的方法呢?是不是一定要"博覽群題"才能提高水平呢?

現實告訴我們,大膽改進學習方法,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

(一)

學會聽、讀我們每天在學校里都在聽老師講課,閱讀課本或者資料,但我們聽和讀對不對呢?

讓我們從聽(聽講、課堂學習)和讀(閱讀課本和相關資料)兩方面來談談吧。

學生學習的知識,往往是間接的知識,是抽象化、形式化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在前人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一般不包含探索和思維的過程。因此必須聽好老師講課,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問題。弄清講得內容是什麼?怎麼分析?理由是什麼?採用什麼方法?還有什麼疑問?只有這樣,才可能對教學內容有所理解。

聽講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參預的過程,在聽講的前提下,還要展開來分析:這里用了什麼思想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老師就能想到最簡捷的方法?這個題有沒有更直接的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聽講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積極的思考和參預,這樣才能達到最高的學習效率。

閱讀數學教材也是掌握數學知識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只有真正閱讀和數學教材,才能較好地掌握數學語言,提高自學能力。一定要改變只做題不看書,把課本當成查公式的辭典的不良傾向。閱讀課本,也要爭取老師的指導。閱讀當天的內容或一個單元一章的內容,都要通盤考慮,要有目標。

B. 對數學的認識論文

數學是人類 文化 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對於數學的真正認識又有多少呢?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對數學的認識論文的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對數學的認識論文篇1

淺談數學與應用數學

摘要: 新課程改革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觀察社會、思考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重視聯系實際和數學應用意識。教師應加強數學應用教學,多讓學生自主學習,重視課外實踐,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 數學應用 生活 經驗 學以致用

新課程改革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觀察社會、思考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近年來,我堅持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導思想,重視實踐,加強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做了一些探索,在此談談對這一問題的一點思考。

一、理論基礎

1.數學的發展就是數學應用的歷史。

從數學的早期發展來看,數學起源於人類實際生活的需要,人類在簡單的物品交換和重新分配中,產生了數的概念。在古埃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數學著作《萊茵德紙 草書 》和《莫斯科紙草書》中,包含有許多幾何性質的問題,內容大都與土地面積和谷堆體積的計算有關;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主要成就是勾股定理及其在天文測量上的應用。

到了近現代,特別是現代,一方面,數學的核心研究變得越來越抽象;另一方面,數學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數學除了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大量應用,還在經濟學、社會學領域大展身手,在日益發展的信息社會中,即使一般的勞動者,也必須具備基本的數學運算能力以及應用數學思想去觀察和分析工作、生活乃至從事經濟、政治活動的能力――存款、利息、股票、投資、 保險 、成本、利潤、折扣、分期付款,以至文藝創作、心理分析、社會改革、哲學思辨等。可以說,數學是人類活動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2.新課程改革對加強數學應用的體現。

新課程標准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新課程標准強調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 方法 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

新課程標准提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在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新編教材在加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方面作了大量的改進,把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貫穿在教材編寫的始終,在各章的章頭圖或閱讀材料中,注意提供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教材的正文一般都注意從實際引入概念,從實際提出問題,例題、習題中增加了實際應用的內容。理論聯系實際,而聯系實際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增加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 教育 儲蓄》聯系經濟生活中的儲蓄,二次函數中聯系的課題《剎車距離與二次函數》,還有《數據的收集與處理》、《統計與概率》中就大量包含了與實際問題聯系非常密切的內容。新教材還增加了課題學習,目的是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過程中受到訓練和提高。

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注意在教學活動中加強數學應用教學,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合格、適用的人才。

二、教學實踐

1.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一些數學問題的引入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直觀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採用實物、模型、掛圖,或進行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並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以便讓學生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在教師生動形象地描述的基礎上,對今後學習、生活、工作有用的內容,教學中特別要使學生了解所學價值和背景,學生應當看到數學什麼時候被應用,以及如何應用,而不是得到它們將在某天被用到的許諾。在提出和研究問題時,教師應強調把數學應用到現實世界中及與中學生有關的其他環境中的問題上去。

例如,在講“解直角三角形”時,可利用這樣一個實際問題:修建某揚水站時,要沿斜坡輔設水管,從剖面圖看到,斜坡與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測角器測出,水管AB的長度也可直接量得,當水管鋪到B處時,設B離水平面的距離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員,如何測得B處離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學生提出從B處向C處鑽個洞,測洞深;有的學生反對,因為根據實際情況,這樣做費力;有的學生又說,這不是費力問題,C點無法確定。教學時應該注意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運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識去解決:BC=AB.sinA(AB、∠A均已知)。又比如用不等式的知識求水池的最低造價,用三角函數計算台風影響的持續時間,用概率知識分析免費摸獎的秘密,等等。通過數學在其他科學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知道它既和人類的幾乎所有活動有關,又對每個真心感興趣的人有益。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留出時間,增強學生自主應用意識。

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學習數學的方法仍習慣於上課聽老師講解,認為聽老師講得越多,則自己會的就越多。學生在學習中雖然有所感知,基礎知識卻不扎實,硬性地接受大量知識信息,但理解卻不深不透,靈活運用更不到位,導致學生一旦脫離了教師,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問題就顯得力不從心、無從下手,於是放棄者居多。作為教師,應多給學生留出時間,加強引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在“合作”探索中加強對知識的應用,讓數學應用落到實處。

例如,我在復習軸對稱的知識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條河l的同側有一個村莊A和一處倉庫B,某天倉庫突然失火了,村民們從家裡出發提著水桶到河邊拎水去救火,那麼應選擇怎樣的路線比較合適?因為前面做過類似的習題,所以學生們很快給出答案:作出點A關於小河l的對稱點A′,再連結A′B交l於點P,則折線APB即為村民行走的路線。我問學生們:“你們都是這樣想的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我也沒說什麼,只是說:“你們還可以再交流交流。”剛開始,教室里嚷聲一片,都說:“這有什麼好討論的,不就是APB嗎?”慢慢的,教室里的聲音小了一些,學生們開始投入思考交流當中,再後來,教室里的聲音又漸漸大了起來,這時我問:“同學們有沒有新的看法?”有十幾個學生舉起了手,我請其中一個學生發言,她說:“經過我們的討論,我們發現還有更合適的路線,考慮到裝滿水的水桶比較重,提著桶行走不便,應該縮短提水的路程,我們的做法是作BQ⊥l,垂足為Q,連結AQ,折線AQB為更合適的路線。”我說:“同學們贊同她的看法嗎?”絕大多數學生都表示了同意。經過這樣的問題的討論,學生們加強了實際應用的意識。

3.加強課外應用實踐。

實踐對於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作用。聽到的終會忘掉、看到的才能記住,親身體驗過的才會理解和運用,因此,要加強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垂線段最短”性質學完了,利用體育活動時間讓學生 跳遠 ,並測出自己的跳遠成績;統計初步知識學完了,讓學生自己估算學習成績波動情況,等等。這樣做,學生既理解了知識,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經常讓學生去實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就會逐漸形成,這也是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上完《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後,布置學生選擇適當的主題,自主設計調查方案、開展調查活動、進行數據的處理並寫出調查結果。教師在這期間起組織作用,並不做具體工作,但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調查活動,在學生親身經歷調查活動的全過程的基礎上,再一次提高認識,強化學生的統計意識、統計觀念,會運用統計的方法解決有關的問題,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文林.數學發展史.

[2]Robwert.Jstemberg等著.張原粲等譯.思維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

對數學的認識論文篇2

淺談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

[摘 要]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在於它對人類 理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所作出的獨特貢獻。每一個現代人都需要接受數學教育,通過對數學的認識與理解,提高文化素質,從而創造出更有內涵、更有意義的人類文化。

[關鍵詞] 數學文化 教育 理性 創造性

數學具有一般文化的三條准則,即:相關性、相容性和大眾性。相關性主要是與現實相關,而不是懸浮在半空中的虛無縹緲的東西;相容性則不僅強調它作為邏輯封閉系統的一面,還體現了作為多元文化的一種活動模式;而大眾性則反映了對於學習和實踐的每個人來說都是開放的。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方面是數學與一般大眾文化比較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它構成了數學文化的個性,即獨特的語言系統、價值判定準則和發展模式,使數學自身構成一種獨立的文化體系,從而使得數學對象的人為性、數學活動的整體性,以及數學發展的歷史性充滿了人文價值,也更加凸現數學的文化意義。

數學與古代文化

中西方的數學,在漫長的古代,實質上可歸結為希臘與中國的數學,我們的比較也就因此限定為希臘和中國的數學與文化。

古希臘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崇尚理性――在數學方面就是崇尚演繹推理,將數學與哲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希臘數學家強調嚴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他們所關心的並不是這些成果的實用性,而是教育人們去進行抽象的推理,激發人們對理想與美的追求。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圖形與信仰”,表明由幾何學習而上升到更高層次的人生信仰,即數學教育與數學學習不可以採取急功近利的態度。因此,古希臘優美的文學,極端理性化的哲學,理想化的建築與雕塑,所有這些成就在人類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而這些成就處處體現著數學的影響。

古希臘數學中的點、線、面、數,都是對現實的理想化和抽象,這種對現實理想化和抽象的偏愛在其文化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的雕塑並不注意個別的男人和女人,而是注重理想模式的人,這種理想化和抽象的追求,導致了對身體各個部位比例的標准化的追求,希臘人不僅給出了標準的黃金分割0.618,而且任何一個手指和腳趾的比例都沒有忽視。希臘文化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輝煌的一頁,它深刻地影響著之後人類文化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數學更看重實用性,要求把問題算出來,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更重視“構造性”的數學,而不是追求結構的完美與理論的完整。這種表述方式與中國古代哲學的表述方式有相似之處。馮友蘭在他的《中國簡史》中指出:“中國哲學家慣於用 名言 雋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述自己的思想。《老子》全書都是名言雋語,《莊子》名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這些足以表明中國數學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

數,在中國古代被賦予了倫理的意義。禮儀,常常被人稱之為“禮數”。由於有具體數字規定的“禮數”被視為倫理戒律,如《禮記・禮器》中有“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的規定,進而“禮教”被視為一種社會規律。由此出發,在中國文化中出現“天數”一詞,“天數”代表不可抗拒的命運。

“禮數”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規矩”,有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人已用數學規律(用“規”來畫圓,用“矩”來畫直線。)來形容和描述政治、社會的運行,中國傳統數學的某些特徵已融入文化之中。數學在中國 傳統文化 中的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一套有關數字的崇拜體系。時至今日,這種體系仍深深紮根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無疑,數學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如美國《科學》雜志特約主編斯蒂恩說:“數學……在人類特性和人類的歷史中,它的地位絕不亞於語言、藝術或宗教。”數學的發展與所取得的成果,對於它所屬的文化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反之,在不同的文化中,數學也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及特徵。

數學教育與文化素質的培養

中國傳統數學本質上是功利主義的,只是作為“六藝”之一,因而也就不可能積淀為中華文化的理性結構,在相應的文化體系中也沒有太高的地位。探根尋源,這對我們研究“考試文化”背景下的我國數學教育也許有著借鑒作用。

目前,我國的數學教育往往以使學生能夠高分通過考試為目的,並由此去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短期的、功利性的教育理念能夠造就思維嗎?一旦學生不需要考試時,數學的功能在他們身上即壽終正寢。這樣的數學教育對人的素質的培養又有多大意義呢?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潛能如何,關鍵是看他能否處理明天的問題。數學教育應作為受教育者個人文化底蘊不可缺少的一塊基石伴隨他的一生,就如同學了語言更善表達,學了藝術更會欣賞,學了數學應使他更會理性地思考、辨析。

1.理性思維的培養

數學作為人類理性思維的特殊形式,基本特徵是:邏輯性;抽象性;對事物主要的、基本的屬性的准確把握。

數學的邏輯形式是指數學中非常嚴密的思維,從條件(原因)到結論(結果),環環緊扣,因果關系十分清楚,這種思想方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實現某個重要的目標(為什麼要實現這個目標),具體的 實施方案 (如何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具備(創造)什麼條件,存在(潛在)哪些問題,最主要的風險來自何處,防範或化解風險的手段是什麼,等等,這些與幾何邏輯十分相似。數學思維的這一特徵,對於訓練人的素質十分重要,而善於推理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人在這方面的潛能得到發展。

抽象並非數學獨有的特性,但數學的抽象卻是最為典型的。數學的抽象舍棄了事物的其他一切方面而僅保留某種關系或結構。當我們從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物現象以及社會現象中,採取某種定量的方法進行分析,去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而會發現有些看來毫不相關的物質、毫不相關的事、毫不相關的人,其實是相互關聯的。比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正態分布, 這種分布表明,各種隨機事件的誤差並不是隨意出現的,而總是遵循一定的統計規律。

例如,一場普通的考試,如果考試的成績沒有呈正態分布,那麼可以認為,在某個環節(比如,教學質量、試卷難度、評分標准、考場紀律……)出現了異常現象。而“普通的考試”可泛指為線性代數、英語、 企業管理 ,等等。再如,人們發現,人的各種精神或生理特徵,是遵循正態分布的。這一點給人類文化學者研究人類不同民族的素質、氣質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也為醫葯、葯理學提供了重要的參數。

數學中找出所考慮問題的主要屬性,是指善於抓住問題最本質的內容,它反映在人們處理問題時,要抓根本問題。霍尼韋爾國際總裁兼CEO拉里・博西迪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復雜的戰略,存在的只是對一項戰略的復雜的認識。一份業務部門的戰略 報告 ,如果不能夠在20分鍾內用一種簡單而平實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戰略的話,你實際上等於沒有制定出任何戰略計劃。”如果說,善於抓住問題的根本,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是一種智慧的體現。那麼,一篇 工作報告 ,在受過數學訓練的人手中,他至少會剔除一些與結論毫無關系的廢話、套話。

數學對於人類理性思維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古希臘的數學教育,推崇的是數學作為理智、思維能力的訓練。認為算數是為了認識數的本質,為了追求真理並非做買賣;幾何學是為了對思維進行訓練,為了培養哲學家。他們把實用目的僅僅作為數學教育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方面,而理性的培養才是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依靠這種教育,理性才為人類文明開辟了道路。

近代西方文明的復興,本質上是數學精神的復新。文藝復興時代及其以後的歐洲人不僅學習、掌握了古希臘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向他們學習了人類推理能力。歐洲人繼承了自然界具有數學設計的思想,相信理性可以應用於人類的各種活動。正是西歐的賢哲們掌握了理性精神、把握了數學精神之後,近代西方文明誕生了。

現代社會中“拋棄理性思維的傾向是群眾不安定和政治不穩定的標志”。在構建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界和諧的社會過程中,一刻也不能沒有理性思維,而培養理性思維的最有效途徑是數學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加強數學教育,使人們理解數學、重視數學和正確運用數學,這對於開發智力、提高我們民族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思維能力,是有戰略意義的事情。”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理性思維是一種歷史的、科學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維,是求同存異的思維,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的道德推理。經過數學理性思維的培養,將有助於學生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盲從、有條理、善思辯,樹立起既不強人從己,也不屈己從人的意志。

2.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由於數學嚴密性的特點,很少有人懷疑數學結論的正確性,數學的結論往往成為真理的典範。事實上,數學結論的真理性是相對的,即使像1+1=2這樣簡單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布爾代數中,1+1=0。而布爾代數在電子線路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常言道:學貴有疑。疑就是一種批判精神,也是創新的前提。

在線性代數的教學過程中,我在講解矩陣概念時強調它是數表而不是數,但是在分塊矩陣運算中又突破了這種思維框框。

上述計算過程的思想是復雜的,然而從計算的角度看,它極大地提高了高階矩陣乘積的運算效率,有著實際運用價值。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慣用常規的思考方式,因為它可以使我們在思考同類或相似問題的時候,能省去許多摸索和試探的步驟,能不走或少走彎路,從而可以縮短思考的時間,減少精力的消耗,似乎可以提高思考的質量和成功率。正如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只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都看成是釘子。”

然而,這樣的思維定勢往往會起到一種妨礙和束縛作用,它會使人陷入在舊的思考模式的無形框框中,難以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常規是人們解決問題的一般性思維,它能憑經驗輕車熟路地完成一些工作,解決一些平常的一些問題,但是總用思維定勢來看待事物,那就是傻瓜一個。當然,變化、革新需要很大的勇氣,有的人即使意識到了變革的必要性,也沒有變革的勇氣。因為變革一旦失敗,他將受到很大的傷害。但他卻沒有看到問題的另外一面:如果不進行變革,他同樣會在未來遭受巨大的損失,而變革就有成功的可能,成功的變革將為他的事業開創出一片嶄新的領域。

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向教室的大門走,每次走所在距離的二分之一,問我能否走到大門?回答一:不要說走到大門,就是走出大門也不成問題。回答二:由於條件“每次走所在距離的二分之一”,因此人與大門之間的距離始終存在,那麼,永遠走不到大門。回答三:可以走到。因為人與大門之間的距離可以縮短到要多小有多小,並且可以無限變小的程度。回答三正確。此問題體現了高等數學中的核心思想――極限。它向人腦提出了挑戰,激發了人的 想像力 。極限顯得既生疏又熟悉,似乎超出了我們的領悟能力,又自然而易於理解。在征服它的過程中,需要調動人的推理能力,詩一般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求知的慾望。

類似以上的問題,若干年之後,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最終問題本身可能並不重要了,但是數學創造過程中想像以及超長思維的應用,可以使他們打破常規,學會變通,事情做得別開生面,並在潛意識中積蓄了創造和發明的沖動,能夠從容地面對困難,欣然地面對未來.

數學教育作為訓練人們思維的一種最有效的工具,在培養組織才能、敏感性、直觀性和洞察力方面是再恰當也沒有了。不論學生將來的職業選擇如何,促進智力的一般發展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而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並不是單純地給學生提供求解某些具體問題的工具,也不僅僅是為現有的專業課教學鋪路,而是培養學生對理性(真理)的追求,造就一種精神,一種腳踏實地、不畏艱險的探索精神。

數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每一個有文化的人的思維,它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可以這樣說:一種沒有相當發達的數學的文化是註定要衰落的,一個不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是註定要衰落的(齊民友語)。

參考文獻:

[1]孫小禮.數學・科學・哲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2][美]拉里・博西迪.執行[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1. 數學文化論文3000字

2. 數學小論文3000字

3. 數學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4. 數學學習心得體會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數學的 畢業 論文”

C. 中學數學教學的論文

有關中學數學教學的論文範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中學數學教學的論文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數學教學的論文 篇1

中學數學教學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於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意願和自主思維、動手能力。在教學中應針對存在的問題,建立系統化的理論形成過程,改進傳統教學手段,注重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中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意義。

1、提高自主思維能力。

在中學數學教學課堂上,通過對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自主思維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夠讓學生對於知識的見解可以擁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他們能夠通過創新的思維來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被教師和旁人的思想所左右。

2、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創新思維的存在,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創新思維的指導下,學生對於知識的興趣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學習上。通過知識的積累,他們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對於知識如何呈現在現實生活中做出一定的假想,然後在可以實現的條件之下,通過自己動手來進行驗證。

3、提高對知識的渴求意願。

雖然創新思維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帶來實踐層面上的行為,也就是創新思維的開發和培養,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思維方式,但是這些轉變最終還是會回歸到理論本身上來。也就是說,當創新思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學生對於創新意識的運用已經不僅僅能夠對於如何去使用理論知識起到幫助,還能夠將這種實踐中的結論和猜想反饋到理論上來,當他們發現有些問題已經達到了自己能夠解答的上限的時候,就會回到理論中去尋求支撐,從而進一步的提高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求意願。

二、中學數學教學現狀。

1、傳統教學模式占據主流。

在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主要還是沿用了以往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教師在講堂上把考試中的數學知識要點進行講解,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學習的興趣難以被調動起來,另外由於中學學生要應付考試繁重的課業,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調動起來,從而變成了一個簡單的知識的儲備工具,長此以往,造成了學生在數學創新思維上的匱乏。

2、數學教學對創新思維的壓制。

前文所述,在現有的中學數學教學中,因為傳統模式是主要的教學模式,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再加上中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他們面對試題的解答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會更加註重對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進行講解,所以就導致了在課堂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主要是出於應試教育的目的。

三、中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思維培養不足之處。

1、忽略學生的猜想樂趣。

中國的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在教學中將已經有結論的理論拿出來,讓學生記住,然後再教他們如何在解題的時候去運用。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比如說在講到長方體的體積應該如何計算的時候,相信有很多老師是直接讓學生記住公式,然後在做題目的時候,將這個公式直接套用進去。這樣確實能夠為學生的考試分數提供優勢,但是同時也剝奪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猜想樂趣,而且這樣填鴨式的教學也讓學生沒有了創新的餘地。

2、傳統教學手段稍顯死板。

現在中學教育對於教學手段的運用,還是較為死板的。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存在,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自己所必須要講解的知識之外,也不願意再多花時間在教學手段的研究上。但是其實數學這門學科在實際生活的運用中是十分廣泛的,也就是說數學這門學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這樣一個本應該是生動活潑的學科,因為教學手段的死板,扼殺了很多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形成。在這種死板的教學手段之下,形成的也是死板的學習思維。

3、動筆多於動手。

中國應試教育的存在,能夠為學生提供一條相比於社會更加公平公正的競爭渠道,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家長對於中學教育的重視,導致學校也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作為主要目標,而忽視了對於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說,在中國數學教學中,動手的時間不會超過整個教學過程的五分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動手能力被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會得到強化。

四、中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思維培養對策。

1、建立系統化的理論形成過程。

針對現在很多中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出現的,在進行某一個知識點的講解的時候,可以先不要一下子將理論結果直接說出來,而是可以通過給學生設定一個情景,讓他們在這個情景中去解開具體的某一個問題的方式,來讓他們自己慢慢的摸索。通過教師在一旁的指導,能夠及時對學生對於理論的發現與探討的過程進行正確的指引,而且也培養了他們自主思維的形成,另外還讓他們體驗了自己發現一個知識過程的樂趣所在。

2、改進傳統教學手段。

改進傳統教學手段主要可以通過教學信息化技術的使用來實現。其主要運用的手段可以在課堂導學、課堂討論以及課堂講授中進行。

在課堂導學中,可以通過播放與課堂內容相關的相應的影音圖像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對於課堂要教授的內容產生興趣,讓學生對於知識點產生深究下去的慾望。譬如在講到有關於立體幾何形的知識的時候,可以通過播放影片的方式讓學生對於立體幾何形的空間關系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另外還可以通過讓他們自己用做圖軟體進行立體圖形繪制的方式,培養他們的空間感,從而加強他們創新思維的培養。

在課堂討論的環節能夠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實現,並且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來。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這個環節通常都是教學上的短板。在信息化教學方式中,對於這個問題也可以使其得到妥善解決。最為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可以通過播放一個影片,讓學生來進行分組討論,通過小組展開探討的方式來創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思維。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的時候,可以將一些知識點的介紹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譬如在講解有關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題目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說出一次他們經歷的旅行,在旅行的過程中他們所選擇的班車,然後設定一定的情景,讓學生算出自己講在何時到達何地。這種和現實生活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做到教學與娛樂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於知識點的實際運用能力。

其次,在課堂講授中,教師要注重信息化教學手段只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個工具,而並不能取代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因此,在課堂教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來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在信息發達的時代里,可以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來進行資料的查找、收集與使用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到知識點的同時,還能夠學會如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自己的學習目的。

3、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

創新思維的培養,是需要一定的實踐能力作為輔助的,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會自己發現問題並且嘗試解決問題,因此要改變現在教學模式中因為動手實踐互動不足而導致的創新思維不足的現象,就需要在教學中,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行動去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主要的方法可以通過號召學生展開數學趣味競賽、提出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去進行解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起到配套他們創新思維的目的。

中學數學教學的論文 篇2

【摘要】 要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問時需要做到:有效性、針對性、啟發性、注意方法、多傾聽、適當的激勵和表揚。我們注意探索提問的技巧,用提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找到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就可以做一名富有效率的受人愛戴的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關鍵詞】 數學;教學;提問;技巧

數學是一門特別需要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科學。思考和分析能力,我們又只能在數學教學去努力培養。在培養思維能力方面,提問在教學中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巧,尤其是在當今的中學數學教學中,顯得非常重要。所謂「提問」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所學知識,圍繞一定范圍的教學內容,結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況對學生提問,再由學生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與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的一種教學方法。那麼,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提問」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談談筆者的膚淺看法。

1.有效性原則

最初的有效教學,就是「如何有效地講授」。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為了能夠把知識講清楚,於是就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系列說法。當教師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講授」的時候,「接受學習」就成為普遍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使命是「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地接收知識」。課堂教學中大量流行的話語往往是老師一系列焦急的詢問:「聽清楚了嗎?」、「聽懂了嗎?」,好像學習倒成了一種欣賞和練習「聽」的藝術。有效地提問就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以達到提問的目的,體現提問的有效性。

2.針對性原則

提問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否則,就會大大地降低你的課堂效率,所以,我們提問前要弄清楚:提這個問題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能起到什麼樣的效果,有多少學生能夠回答,可能得到解決些什麼樣的答案,錯誤原因何在,如何糾錯,與該問題相關的知識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們絕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盲目地提問;而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問。

3.啟發性原則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並且對提出的問題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學生的回答不正確,教師也不要急於糾正,而是針對學生的錯誤認識提出補充問題,再次啟發學生,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並盡可能自覺地加以糾正,教師所提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有思考,對學生有所啟發。

4.提問要注意方法

學生的智慧潛能如寶藏一樣,需要開采、需要激發,「知識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國哈佛兒童教育學家尼普斯坦說:孩子的表現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時,老師覺得孩子教不會,其實這是因為老師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去激活孩子的智慧和潛能,只要用對方法,即使最頑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學習方式和技巧。例如,我們在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一課時,就可以這樣提問:假如平行四邊形的一組鄰邊互相垂直,四邊形的形狀可能發生什麼改變?若改為「鄰邊相等」呢?除了邊的改變,還可以怎樣改變條件(比如角、對角線等),使一般的平行四邊形變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可以有些什麼樣的具體改變?把這些條件組合起來,形成的特殊平行四邊形會有什麼特徵?比較各種特殊四邊形的異同點。這樣的有效提問,發散了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

5.提問後要學會傾聽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提問,問題一般會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如果用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會丟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們為我設計的道路,總是讓我迷路。退一步說,畢竟學生的許多想法和點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細傾聽,怎麼能了解學生呢?。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於傾聽。教師在提問之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

6.適當的激勵和表揚

教師不只是教授知識,更要傳播人生的信念。當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後,無論其答案正確與否,都應適當地給與學生適當的鼓勵或表揚,哪怕他的答案一無是處。只有這樣,你以後的提問,才會得到積極響應,你在課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充分的信任感。

7.做一名富有效率的教師

人類文化傳播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書本和網路資源的出現,使學習者由原來的「聽講學習」轉向「閱讀學習」和「發現學習」成為可能。但這種轉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師仍然在充當「供給者」、「提供者」的角色;學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由原來的「供給者」轉向「激勵者」「導向者」時,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現學習,成為數學學習的「發現者」和「建構者」。為了使我們的授課更加富有效率,我們在課後還得有反思。也就是還得多對自己提問:這堂課的得失在哪裡?下一次我會怎樣改進?

總之,雖然教學無定法,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遁,提問沒有現成的辦法,但也得注意一些基本技巧。願我們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繼承先輩們的寶貴遺產的同時,努力探索,多多實踐,注意提問技巧,提高課堂效率,振興國家的教育事業,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學數學教學的論文 篇3

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我在此結合當前中學數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針對問題精心創設情境

能否設計一個好情境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求知慾的首要問題。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還要求教師能夠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來精心設計一些讓學生感受到濃厚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字和符號的堆積,而是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從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注意體現把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華東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第20章的扇形統計圖教學中,我考慮到學生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已有了對扇形統計圖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課前安排學生收集報刊雜志中的扇形統計圖之外,還請學生以四人一組為單位,請他們對班級中來自不同區域的學生數量情況進行調查登記,通過課前預習,自己先試著繪制一張扇形統計圖,並分別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由於課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每個學生對上課的內容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去探索發現,通過收集數據,分析處理,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獨立思考,歸納總結,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分析並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發表見解、各抒己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課堂學習,提高數學能力和學習效率。有的學生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還提出了扇形統計圖反映數據情況的優缺點,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更上了一層樓。這種在充滿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讓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讓他們感受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增強學習積極性,形成應用意識,創新意識,達到開發潛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業設置多樣化,正確評價學生

新課程則要求作業既要有鞏固和檢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還要有體驗和發展功能。所以我們布置作業時,內容上宜注意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作業形式可以有解答題、探究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等。開展同學間作業相互糾錯。注意作業評判的過程性和激勵性,作業批改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勾一叉和打個分數,而要重視學生在解題時的思維過程。同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評語,既指出不足,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結束了扇形統計圖知識的學習後,我布置學生自定主題,設計一個扇形統計圖,並塗上彩色作為作業上交。學生們確定的主題很多,設計出的扇形統計圖也美麗自然。比如調查學校或班級同學姓氏、同學年齡、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歡的電影或歌曲類型、喜歡的明星類型、喜歡的科目或書籍類型、喜歡的顏色、喜歡的飲料或水果、近視情況、家庭人口數量、長短發、愛好的體育活動或球類、團員和非團員比例、擁有QQ號和上網時間、上學使用的交通工具、課余時間的安排,林林總總,讓人目不暇接。三、多關注和贊賞學生,使學生健康成長

使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相長的前提。從講台上走下來,到同學們中間,從權威者的角色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不但做學生的良師,也做他們的益友。只有當學生從心理上認同這位老師了,他們學起這個科目來自然就會有更大的信心和興趣。

尊重每一位學生,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尤其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鼓勵他們只要講究學習方法,堅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須知,由於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的成長條件不盡相同,自然會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並不是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惟一決定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後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小時候的學習成績也未必是一流的。我們不經意的偏見和冷眼也許會讓世界少了一個愛迪生。學生王某,初中剛入學時數學不及格,一直以來對這門學科帶有極大的恐懼心理。我通過觀察發現,該生實際上有學習潛力,主要是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致成績不理想,信心不足。於是平常注意對她多加鼓勵,定期給她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並結合其實際情況給她制定了階段學習目標,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培養其學習興趣。通過三年來的努力,該生的中考數學成績已經躍居中上。由此可見,教師的鼓勵支持是學生找回自信、勇於努力進取的最佳良方。

對那些愛動腦筋,有較強思維能力的學生可以通過組織興趣小組等活動,積極引導,大力培養其興趣愛好,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不斷超越自我。

中學數學教學的論文 篇4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往往會存在一定比例學習困難的學生,並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難度的增加,這些學生所佔比例也越來越大。能否有效地轉化「學困生」,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成為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一環。因此,教師要轉變角色,更多地站在中學數學教學困生的立場考慮問題,關心愛護每一位學困生,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激勵方式,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於學生興趣、學習習慣、學習基礎等多方面的差異,導致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低落,數學基礎不扎實,學習浮躁,缺乏概括歸納、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習能力下降,我們把這樣特徵的學生簡稱為學困生。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學習能力逐漸得到提升和發展呢?下面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我談幾點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教師要轉變角色,樹立全心全意為每一位學生服務的理念,尊重理解,關心愛護每一位學困生

(一)立德才能樹人

數學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更要精於傳道,必須轉變教師一言堂,學生整節課側耳傾聽坐冷板凳的現狀。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問、傾聽學困生的困惑,為什麼思路出現了分歧?他們掌握知識重難點的薄弱環節出現在哪裡?我採用哪種方法能夠降低知識的梯度,使學困生容易理解接受呢?

(二)尊其師才能信其道,數學教師立德才能育人

教師只有課前心中裝著學困生,課堂上眼中有了學困生,課後輔導環節中關照學困生,真誠地尊重、關心愛護每一位學困生的心理感受和尊嚴,學困生就能從潛移默化地授業的數學教師的一言一行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喜歡上數學教師,喜歡上數學課程。

二、提高教學藝術,樹立教師人格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積極調動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

教師的語言是一門藝術,而數學教師恰如其分又精湛的語言也有助於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新課數字敘述式的導入,復習課開門見山式的啟發,練習課煽情期盼挑戰式的語言,這些方式都有助於激發學困生躍躍欲試,體驗成功快樂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數學教師要重視研究教法,改進教法

傳統粉筆加黑板的方法是難以打造高效數學課堂的,而應因地制宜地採用多媒體課件、幻燈片、電子白板等現代教育技術,不僅有助於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簡潔明了的媒體展示,更有利於幫助學困生理解與突破知識重難點。

(三)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啟發式教學

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啟發式教學,應重點在於精準的點撥探索、體驗、實踐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尤其更能培養學困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使用藝術性的數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對於一些抽象概念可以讓他們在玩中體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師生互動找出適合學困生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一)低起點,師生勞逸結合

數學課堂不同的年級要疏密有度,既要有適宜快樂的課堂練習,也要有降低學生腦力疲勞,思維遲鈍時鼓勵式的課堂小插曲:低年級的拍手操,中年級的數字接龍,高年級的數學故事鏈接拓展。在設置課堂作業時,數學教師要高低有梯度,既要優選優等生「吃不飽」的挑戰性練習題,也要精選中等生「吃不好」的典型例題,更要篩選學困生「吃不了」的失誤測試題,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學困生融會貫通知識點,這樣學困生就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數學能力逐步提高。

(二)多歸納,勤練習,培養數學習慣

大部分學困生與正常學生除思維的差異外,差異主要表現在數學學習習慣方面。我們數學教師既要善於運用數學語言幫助學困生積累知識,更要充分運用線段圖、集合圈等多種練習方法,幫助學困生總結歸納知識重難點,自覺養成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心理品格,培養嚴謹踏實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為學困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的數學基礎。

(三)及時反饋,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數學教師在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要培養學困生克服困難的自信、解決困難的果敢堅毅、在師生共同互助中理想必勝的信念。數學教師要善於捕捉時機,在學困生遇到困難時要及時與其談心談話,循循善誘,以科學家和名人的成長經歷告訴學生要有志氣,保持學習的旺盛勢頭,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學困生取得點滴進步時,全班師生都要為他們鼓掌喝彩,使他們獲得繼續學習的動力,輕松接受新的學習任務!

四、重視課堂的激勵評價,使學困生獲得成就感

(一)書面作業評價,鼓勵進步

數學課堂作業是學生課堂數學技能的體現。在學困生的書面作業上批閱評價,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例如,我在個別學困生數學作業中採用「等級+評語」的評價方法。用這種方法批閱點評學困生作業,既能啟迪思維,又可以指明努力方向,學困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了充分尊重。

(二)課堂口頭表揚、榜樣示範、學生自評,有助於學困生樹立學習自信

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口頭表達是學生數學思維邏輯嚴密性的具體表現。例如,我建議學困生在數學作業中用畫「笑臉」「哭臉」的方式自評當天作業的書寫、做題正確率,改進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發展。

事實上,家長與學校教師的互動的評價,更能樹立學困生的責任感。讓家長每天對學生在家裡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完成作業的情況等方面作出評價,學困生也能在家長的評價中體會到父母的關心愛護,不斷增強主動學習的責任感。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轉變觀念,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勵評價等因素,無疑是提高學困生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的關鍵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