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傳統知識分享大全
擴展閱讀
同學聊天怎麼談國事 2024-11-22 22:59:44

傳統知識分享大全

發布時間: 2024-11-13 14:00:40

1. 傳統禮儀知識大全

傳統禮儀知識大全

傳統禮儀知識大全,我國歷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一些不好的禮儀就需要摒棄,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禮儀就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為大家介紹傳統禮儀知識大全。

傳統禮儀知識大全1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的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跪拜禮:

古代漢族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

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

禮儀之行動篇

1、嘴甜:教孩子學會稱呼

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這些常見的親人很容易稱呼,可是對不常見的客人,父母就要提前為孩子做足功課。很多稱呼孩子平時不常用,叫的時候會口生。如果家長提前告訴孩子要來的客人叫什麼,並「排練」著稱呼一下,孩子稱呼起來就會很自然。

2、就餐:好吃的給別人留點

平時的生活一般是三口之家,爸爸媽媽比較遷就孩子,孩子愛吃的東西會有意讓他們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場的話,就要講究禮貌。要知道,好東西大家都喜歡,如果飯桌上有好東西,你不要自己一個人吃光,要留點給別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沒人喜歡的。

告訴孩子在餐桌上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礙到鄰座。孩子落座後,應等待其他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會開始後方可開吃。取菜時,盡量取自己面前的,看準哪個就夾它,別翻來覆去地挑。更要小心夾菜,以免濺臟了自己或者別人的衣服。吃完飯後放下碗,要有禮貌地對還沒吃完的人說:請大家慢用。

3、待人:要學會謙讓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沒人跟他們爭奪什麼。可是去有孩子的家庭做客,或者帶孩子的家庭來自己家裡做客,情況就不同了。家長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間常會有不愉快。

對孩子來說,最難接待的是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因此,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教會他如何接待小客人。當你們看的電視頻道不一致時怎麼辦?你們喜歡的玩具只有一個怎麼辦?這些問題都需要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春節期間正是教育孩子與人和睦相處的好機會。因為他將來長大了,也要具備謙讓、團結的品德。

4、接物:壓歲錢要雙手接

去別人家做客時要輕輕敲門,千萬不可以隨便翻主人的東西。長輩給壓歲錢時要雙手接,並說「謝謝」。拿了紅包,不要當著客人的面拆紅包,那是非常不禮貌的表現哦。

5、交談:讓人把話說完

在親友聚會大家傾談時,別人在談話中,不管是好話壞話、願意聽的或不願意聽的,都得讓人把話說完,然後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切不可中途插話進行干預(俗稱「打斷鼓柄」),中斷或制止別人發言,這樣必然引起對方不滿,不歡而散,甚至因此斷送友誼。此外,在商討問題時,更應注意這些基本禮節。

禮儀之文化篇

1、貼春聯,感受傳統文化

貼春聯,掛福字,辦年貨等一系列節前准備工作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讓他們在參與中得到樂趣,在勞動後收獲成就感。還有放鞭炮,放禮花,逛廟會,看花燈,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2、包餃子,感受家庭溫暖

讓孩子參與包餃子的整個過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擀皮,在這當中讓孩子體會到包餃子的過程,全家圍坐,和和美美,感受家庭成員相聚的溫暖氣氛。

全家人一起逛廟會,看花燈,吃小吃,溫馨無比,其樂融融,如此幸福的感覺,孩子們會輕易忘記嗎?

3、聽傳說,感受年味

讓孩子切實體驗濃濃的年味,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給孩子講講春節的傳說,講講年糕、紅燈籠、紅對聯……這些中國元素的含義,讓孩子感受中華文化,讓孩子參與貼春聯、做年糕等活動,讓他們享受勞動果實的同時,熱愛勞動,尊重勞動。

4、拜年,感受人際感情和傳統孝道

從正月初一給自家父母長輩拜年,接著鄰居們互拜,到外婆家走親戚,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熱情友善,要把感受這種濃情傳遞給孩子。

利用看望自己父母和長輩的機會,讓孩子體會孝道,學會尊重、孝敬老人。

傳統禮儀知識大全2

中國傳統禮儀用語

一、日常會話

頭次見面用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

答人問候用托福,認人不清用眼拙

請人批評說指教,向人表歉用失敬

求人原諒用包涵,請給方便說借光

請人幫忙說勞駕,麻煩別人說打擾

二、待客拜訪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到用光臨

來客登門稱貴賓,招待不周說怠慢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別人離開用再見,請人不送用留步

請人收禮用笑納,辭謝饋贈用心領

三、文章書信

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

請人閱覽用台覽,請人指點用賜教

恭敬陳述用謹啟,對方字畫為墨寶

回信於人用奉復

四、委婉語

作古、歸天、歸西、魂游地府、永眠、長眠、含笑九泉、無常、仙逝:指人去世;

坐化、圓寂、涅盤:指僧尼之死;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別。

五、謙辭

①「家」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

如:

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

家母、家慈:稱母親;

家兄/家姐:稱哥哥/姐姐;

家叔:稱叔叔。

②「舍」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

如:

舍弟/舍妹:稱弟弟/妹妹;

舍侄:稱侄子;

舍親:稱親戚。

③「小」字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

小兒/小女:謙稱自己的兒子/女兒;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

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

④「老」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

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

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

⑤「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

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

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

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⑥「愚」字一族:用於自稱的謙稱。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⑦「拙」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東西。如:

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

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

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⑧「敝」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

敝人:謙稱自己;

敝姓:謙稱自己的姓;

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⑨「鄙」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

鄙人:謙稱自己;

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

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六、敬語

①「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於對方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父母),令兄、令妹(兄妹),令郎、令愛(兒女),令閫kun(妻子),令親(親人)。

②「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③「垂」: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④「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賜教,別人指教自己;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⑤「貴」: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干,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恙,稱對方的病。

⑥「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指別人的見解;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⑦「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華翰,稱別人的書信;華誕,別人的生日;華廈,別人的房屋。

⑧「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賢弟、賢侄等。

⑨「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奉送,贈送;奉還,歸還;奉勸,勸告;奉陪,陪同。

傳統禮儀知識大全3

傳統飲茶禮儀

當今社會,客來敬茶更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

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心,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並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環境應該靜謐、幽雅、潔凈、舒適,讓人有隨遇而安的感覺。選茶也要因人而異,如北方人喜歡飲香味茶,江浙人喜歡飲清芬的綠茶,閩粵人則喜歡釅郁的烏龍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獨特的,也可以用簡單質朴的。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於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贊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復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為其續茶,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琛甌洗塵。

沏茶是家庭禮儀中待客的一種日常禮節,也是社會交往的一項內容,不僅是對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體現自己的修養。:

傳說我國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甌,乃景德鎮人,以制茶具而聞名,他制的茶具美觀、耐用。可是一個惡毒的巫師知道後,念了一道毒咒,毀壞了茶具。要解開這道咒語,需有一名年輕人投入燒茶具的爐火。於是,琛甌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語解開了,茶具恢復原樣。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第一次茶水稱為「琛甌洗塵」。

如今,「琛甌洗塵」是「十八道功夫茶」中的一道,後人用得更多的是「洗塵」二字,以表達對客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