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案數學模板優秀5篇
教案數學模板篇1
一、教學目標:
1、會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會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的值
3、會運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方法來獲得對總體的認識
二、重點、難點:
1、重點: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
2、難點: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組中值的定義:上限與下限之間的中點數值稱為組中值,它是各組上下限數值的簡單平均,即組中值=(上限+上限)/2.
因為在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過程中要用到組中值去代替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的值,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復習組中值定義.
應給學生介紹為什麼可以利用組中值代替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的值,以及這樣代替的好處、不妨舉一個例子,在一組中如果數據分布較為均勻時,比如教材p140探究問題的表格中的第三組數據,它的范圍是41≤x≤61,共有20個數據,若分布較為平均,41、42、43、44…60個出現1次,那麼這組數據的和為41+42+…+60=1010.而用組中值51去乘以頻數20恰好為1020≈1010,即當數據分布較為平均時組中值恰好近似等於它的平均數.所以利用組中值x頻數去代替這組數據的和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簡化了計算量.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近似計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讓學生去讀統計表,體會表格的實際意義.
2、教材p140探究欄目的意圖
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的計算方法.
②、加深了對「權」意義的理解:當利用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組數據中的平均值時,頻數恰好反映這組數據的輕重程度,即權.
這個探究欄目也可以幫助學生去回憶、復習七年級下的關於頻數分布表的一些內容,比如組、組中值及頻數在表中的具體意義.
3、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圖.
①、使學生通過思考這兩個問題過程中體會利用統計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②、幫助學生理解表中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4、利用計算器計算平均值
這部分篇幅較小,與傳統教材那種詳細介紹計算器使用方法產生明顯對比.一則由於學校中學生使用計算器不同,其操作過程有差別亦不同,再者,各種計算器的使用說明書都有詳盡介紹,同時也說明在今後中考趨勢仍是不允許使用計算器.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不是利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確實可以運算變得簡單.統計中一些數據較大、較多的計算也變得容易些了.
5、運用樣本估計總體
要使學生掌握在哪些情況下需要通過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方法來獲得對總體的認識;一是所要考察的對象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帶有破壞性;教材p142例3,這個例子就屬於考察本身帶有破壞性的情況.
教案數學模板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理解有理數的概念,掌握有理數的兩種分類方法,能夠按要求對給定的有理數進行分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分類討論觀點和分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保持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有理數的兩種分類方法
教學難點:
給定的數字將被填入它所屬的集合中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形勢歸納
小學我們學了整數和分數,上節課我們學了正數和負數。誰能快速提出以下問題?
1.有以下數字:15,9,-5,2/15,8,0.1,-5.22,-80,0,123,2.33
(1)將以上數字填入以下兩組:正整數集{}和負整數集{}。你填完了嗎?
(2)將以上數字填入以下兩個集合:整數集合{}和分數集合{}。你填完了嗎?
稱整數和分數為有理數。(指點題,板書)
二、自學指導
學生自學課本,根據課本尋找自學的機會
提綱中問題的答案;老師先做必要的板書准備,再到學生中巡視指導,並了解掌握學生自學情況,為展示歸納作準備。
三、展示歸納
1、找有問題的學生逐題展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答案,學生說,老師板書;
2、發動學生進行評價、補充、完善,教師根據每個題目的`展示情況進行必要的講解和強調;
3、全部展示完畢後,老師對本段知識做系統梳理,關鍵點予以強調。
四、變式練習
逐題出示,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請有問題的學生匯報結果,老師板書,並發動其他學生評價、補充並完善,最後老師根據需要進行重點強調。
五、總結與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六、作業:必做題:課本14頁:1、9題
教案數學模板篇3
教學內容:
相遇問題(教材第71、72頁)
教學目標:
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能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解決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教學難點: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兩積之和(或差)的數量關系的應用題的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說一說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2、應用。(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200千米要行幾小時?
3、列方程解應用題,關鍵是要找出題中的什麼?,再根據找出的什麼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課題。
師:數學與交通密切相聯。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相遇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創設結伴出遊的情境。課件出示教材第71頁的情境圖。
從圖中找出相關的數學信息。
生1:淘氣的步行速度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為50米/分。
生2:淘氣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兩人同時從家裡出發,相向而行。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根據信息進行估計,兩人在何處相遇?
因為淘氣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計相遇地點在郵局附近。
第二個問題: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第二、第三個問題。
通過畫線段圖幫助學生找出等量關系。
淘氣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個問題: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解:設出發後x分相遇,那麼淘氣走的路程表示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則方程為
70x+50x=840
學生獨立解答。
3、在這個相遇問題中,除了用方程來解答外,還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問題?試一試。
根據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列出算式
840(70+50)
三、應用新知,拓展練習
1、如果淘氣的步行速度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為60米/分,他們出發後多長時間相遇?請寫出等量關系並列方程解答。
教案數學模板篇4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後,在充分理解了圓柱的認識的基礎上開展的.教材中選用了許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學生想像和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底面是兩個圓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獲得求「圓柱體表面積」的演算法。
學情分析
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不知道圓柱側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或是有的同學已經知道怎麼求圓柱的側面積,但不能結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學習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得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含義及求法。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獨立操作推導並掌握求圓柱的表面積的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 體驗成功的收獲,體會小組合作探索成功過程的喜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教師引導,動手操作得出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
難點:計算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圓柱由幾個面組成?上下兩個面是什麼?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
2、圓面積怎樣求?
3、長方形的面積呢?
二、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一頂廚師帽,讓學生觀察,做著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們以前學的知識能解決嗎?教師借機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圓柱表面積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發現問題。
1、分組,討論:
(1)、動手將圓柱的側面沿著高剪開 。(你發現了什麼?)
圓柱的側面剪開發現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
側面積=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地面周長×高。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里要強調沿著高剪)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的哪個面有什麼關系?(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2)、復習引導:(用舊解新)
上下兩個圓的面積怎樣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徑就能求出底面積)
(3)、小結:小組討論,將公式延伸。
圓柱表面積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識的運用:(回到情景創設)
(1)、出示例題:
例2:假如一頂廚師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頂半徑10厘米,做一頂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進一法結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獨立試做:
(3)、集體講評。
(4)、講解進一法。
3.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這一節課重點學習了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及運用。
教案數學模板篇5
活動目標:
1.在森林party的情境中感知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這四個方位,發展空間方位知覺。
2.活動中能有序,細致地進行觀察,清楚、響亮地表述自己的見解。
3.感受聖誕聚會的快樂,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准備:
1.白板課件《森林party》。
2.操作材料、自製跳舞毯各人手一份。
3.自製儲物櫃及聖誕禮物。
活動過程:
(一)參加森林party,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聖誕節快要到了,我們一起到森林裡參加一個快樂party吧。
(二)通過住旅館情境分房間,鞏固上、下、左、右。
1.用一根直線給旅館分房間、擺傢具,復習上下。
師:旅館只有一個房間,我們有男生和女生怎麼辦呀?
2.探索另外一種分房間方式,復習左右。
(三)利用兩根直線分房間,認識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1.引導幼兒利用兩根直線把旅館分成四個房間。
師:"有四個小動物來參加我們的party了,它們想每人住一個房間,怎麼辦?"2.幼兒第一次操作。
3.認識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師:你們的房間都分好了嗎?這個是哪個小朋友分的?你上來介紹一下。你再說一下小動物分別住在哪個房間?和他一樣分的小朋友舉手。你們都是這樣分的。可是剛才這個小朋友介紹小動物住哪個房間的時候,說的是這個、那個的,有點介紹不清楚。我們能不能幫這四個房間都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呢?我們先來看看小貓住哪個房間?先看看它住在左邊還是右邊,上面還是下面呢?那我們就給它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左上。"那小羊、河馬、大象它們住在哪個房間呢?
4.根據動物要求進行第二次操作。
(四)舉行森林party,鞏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1.根據指令找尋神秘聖誕禮物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我們的舞會要開始啦。讓我們把今天的舞伴請出來。我數到123,你們把坐的地墊翻過來,這就是你們的舞伴。看看你的舞伴什麼樣?
2.party游戲:跳舞毯。
(1)結合課件先進行方位的練習。
(2)跟著音樂跳舞。
活動延伸:
日常生活:繼續了解生活中的其他方位,如東南西北等。
活動反思:
?認識方向》是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課本的45—46頁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來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位;讓學生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並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節課的學習不僅為本單元後部分的學習作好鋪墊,更為今後在生活中能更精確地確定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打下堅實基礎。
我上了《認識方向》這一課,上完後進行了自我反思,感覺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還需努力的地方,當然還存有一些困惑。
我在教學這節課的時候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由「四面八方」這個成語引入,復習生活中的四面:東、南、西、北,然後提問「八方」是什麼?為學習新知埋下伏筆。讓學生初步感知學習方向的全面性與完整性。再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認識並理解方位知識。我以學校以及周遍的一些標志性的建築為背景主題圖,在此基礎上,我抓住一個方向,在演示、討論的過程中完善學生對新方向的認識,在他們頭腦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我在學校主題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築認識圖上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個環節充分放手給學生,由於學生已經知道了平面圖上規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確定了圖上的東、南、西、北,接著由學生來說出另外的方向,再一次感知為什麼東與南的中間就是東南,東與北的中間就是東北,西與南的中間就是西南,西與北的中間就是西北。學生自己感悟出這樣命名的道理,應用起來也能更加地得心應手。指導學生填寫方向板。
(三)實際操作,鞏固深化:這一環節,我通過讓學生指一指,認一認貼一貼,做一做等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並獲得數學經驗。在本課的「想想做做」第2題。我對題目進行了改編,有效地利用圖中的相關信息。先提問:「你最喜歡的水果在水庫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決。再問:「你喜歡的水果又在桃園的哪一面呢?」我發現學生更樂意動腦筋解決問題,也樂意與人交流合作。再把這些水果製作成9張卡片,要求學生聽我說的方位或學生自己說方位,讓其他學生上黑板完成這幅水果種植分布圖。練習經過創造性地改編,學生興趣大增,而且對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運用。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了各個方向,進一步理解各個方向在生活中的應用,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拓展了學生的眼界,學生的認識更加的全面化。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四)全課總結,課外延伸: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在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時候,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補長取短,互相介紹確定方向的好方法。回家以後,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