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七下17課文言文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我國教育特點是什麼 2024-11-23 20:36:37

七下17課文言文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4-10-28 06:29:26

『壹』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七年級

富人是從窮人那兒來的,知識是從無知那兒來的,幸福是從苦難那兒來的,跌下是從爬高那兒來的,自尊是從羞辱那兒來的,自主是從依從那兒來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總結 七年級,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

《世說新語》兩則

一、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由南朝人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

二、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問)

2.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 對子 侄輩的總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

(2)太丘捨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道別的地方,與「來」相對。)

(3)相委而去(古義:丟下,舍棄。今義:委託。)

(4)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導,牽引。)

(5)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看。今義:照顧。)

(6)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今義: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詞類活用

(1)陳太丘與友期行(名詞用作動詞,約定。)

(2)元芳時年七歲,門外戲。(名詞用作狀語,在門外。)

(3)友人慚(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詠雪》

1.內集:家庭聚會

2. 兒女:泛指子侄輩,這里指謝太傅的侄兒侄女

3.俄而:不久,一會兒

4.聚:急速

5.欣然:高興地樣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擬: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憑借

10.起:飄起

11.即:就是

《陳太丘與友期》

1.期:約定

2.期行:相約同行

3. 戲:玩耍

4.捨去:去,離開,捨去,在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時:當時

7. 慚:感到慚愧

8.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

9.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丟下、舍棄

13.君: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14. 家君:對別人稱自己父親的一種謙詞

15.日中:正午時分

16.引:拉

17.顧:回頭看

三、翻譯課文。

《詠雪》

原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 大雪 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就是謝太傅的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已過,(友人)仍然沒有到達,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太丘離開後,友人才到。太丘的兒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離開了。」那人(聽了)便發起脾氣來,罵道:「不是人哪!跟別人相約同行,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離開了。」 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四、元方與友人各是怎樣的人,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

元方:聰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講誠信,沒有禮貌,但知錯能改。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2

一、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二、解釋加點詞語

1.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2. 有朋自遠方來(從 )

3.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生氣,發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7.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這里指獨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過,超過)(規矩,規范)

11.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12.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3.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14.可以為師矣(可以)(憑借)(做,當作)

15.人不堪其憂(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詞,……的人)(喜歡, 愛好 )

17.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趣)

18.飯疏食飲水(吃飯)(粗糧)(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彎曲胳膊)(承接連詞)

20.不義而富且貴(不正當的手段)

21.於我如浮雲(對於)

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泛指多個,幾個)(於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點)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邊)

25. 逝者如斯夫(流逝)(這,指河水)

26. 不舍晝夜(舍棄)

27.三軍可奪帥也(軍隊的通稱)

28.匹夫不可奪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漢)

29.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

30.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 通 悅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異義詞語

1.學而時習之 (時,古義:按一定時間;今義:時間。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天;今義:一日。三,古義:泛指多數,今義:數詞,三)

3.溫故而知新(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

4.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點;今義:善良的人。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

5.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能,許可)

五、一詞多義

1.為: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可以為師矣(成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慍(轉折連詞,卻) 溫故而知新(順承連詞,不譯)

3.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溫故而知新(得到)

4. 樂:不亦樂乎(愉快,快樂) 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

六、 成語 歸類

1.不亦樂乎 2.溫故知新 3.擇善而從

4.三人行,必有我師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奪志

7.富貴浮雲 8.簞食瓢飲

八、按要求默寫

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 句子 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復習是學習的重要 方法 ,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唐太宗有一句 名言 「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譯文: 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

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譯文: 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

4.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譯文: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來講就像那天上的浮雲一樣。

5.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3

《誡子書》知識點梳理

一、【課題解析】

誡:告誡、勸勉。子,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本文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寫給自己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誨中蘊含著無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後來任蜀國丞相。

三、字詞理解:

1、一詞多義 「以」 「成」

2、古今異義「險」 「窮」 「去」

3、詞類活用

非淡泊無以明志 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 明確。

非寧靜無以致遠 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大目標。

非志無以成學 志: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

4、 句子: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讀停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翻譯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翻譯:君子的行為操守,(應該)用寧靜專一來修善自身,用儉朴來培養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不內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專一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翻譯:學習必須寧靜專一,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增長才幹,不立志不能取得學業的成就。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翻譯: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5、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隨歲月而消失,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六、文意理解:

1、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從這兩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

(無論是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把失敗歸結為『躁』字,把靜和躁進行正反對比論證)

按照 議論文 的結構理解 文章 ,並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 主題思想:諸葛亮將立志、學習和成才三者聯系在一起,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勤學成才。

3、 填空:

文中常被人們當做志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全文中心論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表現躁的危害的反面論證的句子是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八、積累成語、名句:

淡泊明志 儉以養德 寧靜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七年級相關文章:

★ 初中語文知識點總結——古詩句及文言文常考點

★ 初中七年級語文復習計劃歸納

★ 初中語文文言文重點虛詞總結

★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 初中語文文言文重點虛詞總結

★ 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

★ 初中語文文學常識

★ 2020中考語文文言文基礎知識點大全

★ 初中語文40個文言文常考實詞

★ 初中七年級語文《世說新語兩則》經典教案

『貳』 初一下學期語文文言常識整理

1—6文言現象匯總
5.傷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扳」通「攀」,牽,引)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世隸耕(屬於)
稱前時之聞(相當)
仲永之通悟(通達智慧)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眾人矣(完全)
賢於材人(賢:勝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環謁於邑人(四處拜訪)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賓客其父(漸漸)
或以錢幣乞之(求取)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沒有達到要求)
②詞類活用
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奇」的 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為利」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把……當作賓客」的意思
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自:1.並自為其名(名詞,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聞:1. 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2. 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其:1.其詩以養父母(代詞,這)
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賓客:1稍稍賓客其父(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2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名詞,客人)
為: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動詞,成為)
④古今異義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或以錢幣乞之(古義:不定代詞,有的。今義:或許,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古義:文采或道理。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稍稍賓客其父(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泯然眾人矣(古義:平常人。今義:許多人,大家。)
三、句式積累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省略賓語 「不使學」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後省略「於」,可補充為「受之於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後面省去了介詞「於」,可補充為「借於旁近與之」。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四、常識積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學常識
本文是一篇隨筆,敘事部分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然後進行議論,揭示道理。古代隨筆的特點是形式多樣,短小活潑,意境雋永。敘事成分較多,是抒情、議論的基礎,不追求細節的生動性,力求簡約。常常借一件事情來抒寫作者的感情和闡明。
10.木蘭詩
一、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通「貼」,粘貼)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旦辭爺娘去(早晨)
西市買鞍韉(馬鞍下的墊子)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流水聲)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胡人的戰馬)
萬里赴戎機(戰爭)
策勛十二轉(記功)
賞賜百千強(有餘)
木蘭不用尚書郎(不願做)
出郭相扶將(扶持)
雄兔腳撲朔(動彈)
雙兔傍地走(並排跑)
②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策勛十二轉」中的「策」原是名詞,指記事的冊子,這里用作動詞,「登記」的意思。
2.動詞用作名詞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騎」原是動詞,這里用作名詞,「戰馬」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市:1.東市買駿馬(名詞,集市)
2.願為市鞍馬(動詞,買)
將:1.將軍百戰死(名詞,高級將領)
2.出郭相扶將(動詞,扶持)
帖:1.昨夜見軍帖(名詞,文書,告示)
2.對鏡帖花黃(動詞,通「貼」,粘上)
機:1.不聞機杼聲(名詞,織布機)
2.萬里赴戎機(名詞,重要的事務)
④古今異義
卷卷有爺名(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雙兔傍地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古義:只,副詞。今義:常用作轉折連詞。)
出郭相扶將(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作姓氏。)
二、句式積累
1.省略句
「願為市鞍馬」中省略賓語「此」,可補充為「願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2.倒裝句
「問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賓語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裝,正確的語序為「問女所思何」。
三、常識積累
⑴作者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是南北朝時北方民歌的傑作,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⑵文學常識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了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輯和創作的樂歌簡稱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個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
15.孫權勸學
一、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通「耶」,語氣詞)
卿今當塗掌事(通「途」,道路)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卿今當塗掌事(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當塗,當道,當權)
但當涉獵(但,只。涉獵,粗略的閱讀)
刮目相待(擦)
肅遂拜蒙母(於是,就)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稱,可譯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學(乃,於是,就。就,靠近)
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過,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事,認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嘆語氣)
②一詞多義
當:1.當塗掌事(與「塗」連用譯為「當道,當權」 )
2.但當涉獵(應當)
見:1.見往事耳(動詞,知道)
2.見漁人,乃大驚(動詞,看見)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認清,識別)
若:1.孰若孤(動詞,比得上)
2.彷彿若有光(介詞,好像)
之:1.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於廳室之東北角(助詞,的)
乃:1.乃不知有漢(竟)
2.蒙乃始就學(於是,就)
為: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動詞,做)
2.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③古今異義
但當涉獵(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義:研究。今義:治理。)
見往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及魯肅過尋陽(古義:到。今義:經過。)
三、句式積累
1.省略句
「肅遂拜蒙母」中,「拜」後省略介詞「於」,可補充為「肅遂拜於蒙母」。
2.倒裝句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何見事」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
「蒙辭以軍中多務」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為「蒙以軍中多務辭」。
四、常識積累
⑴作者
司馬光,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制的借鑒。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
⑵文學常識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編年體通史。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
20.口技
一、通假字
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通「座」,座位)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長。者,……的人)
會賓客大宴(會,適逢,正趕上。宴,宴請,用作動詞)
施八尺屏障(設置,安放)
眾賓團坐(圍繞而坐)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只)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靜悄悄)
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打哈欠,伸懶腰)
其夫囈語(說夢話)
婦撫兒乳(餵奶)
眾妙畢備(全、都)
賓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雖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用作動詞)
以為妙絕(以為,認為。妙絕,極點)
變色離席(色,臉色。座,座位)
奮袖出臂(揚起、舉起)
兩股戰戰(股,大腿。戰戰,打哆嗦,打戰)
幾欲先走(幾,幾乎,差點兒。走,跑)
曳屋許許聲(拉)
②詞類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詞作動詞,擅長)
婦撫兒乳(名詞做動詞,餵奶)
賓客意少舒(形容詞做副詞,稍微)
不能名其一處(名詞做動詞,說出)
③古今異義
會賓客大宴(古義:適逢,正趕上。今義:聚在一起,合攏。)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古義:隱隱約約。今義:小,細微。)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古義:其中夾雜。今義:裡面。)
兩股戰戰(古義:大腿。今義:量詞。)
幾欲先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④一詞多義
指:1.手有百指(名詞,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動詞,指出)
絕:1.以為妙絕(副詞,極)
2.群響畢絕(動詞,消失)
秒:1.眾妙畢備(名詞,妙處)
2.以為妙絕(形容詞,美妙,奇妙)
指:1.手有百指(名詞,指頭)
2.不能指其一端(動詞,指出,指明)
作:1.有鼠作作索索(擬聲詞)
2.百千齊作(動詞,開始,文中是發出聲音)
間:1.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動詞,夾雜)
2.遂於外人間隔(動詞,間斷)
是:1.當是時(介詞,這)
2.問今是何時(判斷動詞)
坐:1.滿坐寂然(名詞,通「座」)
2.眾賓團坐(動詞,坐)
名:1.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說出)
2.自為其名(名詞,姓名,名稱)
⑤古今異義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古義:只。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古義:聽。今義:用鼻子嗅。)
兩股戰戰(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幾欲先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雖人有百手(古義:即使,表示假設的連詞。今義:雖然,表示轉折的連詞。)
會賓客大宴(古義:適逢。今義:會議。)
賓客意少舒(古義:稍微。今義:數量少。)
三、句式積累
省略句
「搶奪聲,潑水聲」中省略了「搶奪」的賓語「財物」,可補充為「搶奪財物聲,潑水聲。」
倒裝句
「會賓客大宴」中的「賓客大宴」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會大宴賓客」。
四、常識積累
⑴作者常識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請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
⑵文體常識《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選編的一部筆記體小說,以敘寫故事為中心。
25.短文兩篇
一、通假字
孰為汝多知乎(通「智」,聰明)。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飲於河、渭(黃河、渭水)
北飲大澤(大湖)
化為鄧林(桃鄰)
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見兩小兒辯斗(爭辯,爭論)
問其故(緣故,原因)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以,認為。去,距離)
及日中則如盤盂(及,到。日中,正午)
日初出滄滄涼涼(寒冷的意思)
及其日中如探湯(熱水)
孔子不能決也(判斷)
兩小兒笑曰:「孰為人多知乎?」(譏笑)
②詞類活用
「北飲大澤」中「北」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在半路上」的意思。
「孔子東游」中「東」是名詞,在這里作壯語,「到東方」的意思。
「而日中時遠也」中「遠」是形容詞,在這里作動詞,「離人遠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為:1.化為鄧林(動詞,成為)
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判斷動詞,是)
為:1.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動詞,是)
2. 孰為汝多知乎(動詞,說)
其:1. 問其故(代詞,那)
2. 及其日中如探湯(代詞,它)
3. 棄其杖(代詞,他的或是他們的)
④古今異義
誇父與日逐走(古義:跑。今義:走路。)
河、渭不足(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湯(古義:熱水。今義: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水。)
孰為知多乎(古義:代詞「你」。今義:姓氏。)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古義:距離。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三、句式積累
省略句
省略主語:
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語「誇父」,可補充為「誇父未至,道渴而死。」
2.「問其故」中省略了「問」的主語「孔子」,可補充為「孔子問其故」。
省略介詞:
3.「北飲大澤」中省略了介詞「於」,可補充為「北飲於大澤」。
省略賓語:
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賓語「大澤」,可補充為「未至大澤,道渴而死」。
省略狀語
5.「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中省略了壯語「去人」,可補充為「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四、常識積累
⑴作者常識
①《山海經》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認為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海內經」四篇則認為西漢初年作品,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保存了不少的遠古的神話傳說。
②《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撰。《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⑵文體常識
①《誇父逐日》是一篇神話。
②《兩小兒辯日》是一則寓言。寓言是以假託的故事或擬人的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進行勸喻、諷刺的文學作品。
30.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綴行甚遠(緊跟)
屠懼,投以骨(懼,害怕。以,用)
兩狼之並驅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困窘,處境危急)
顧野有麥場(往旁邊看)
場主積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蓋、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倚,靠。弛,卸下)
眈眈相向(注視的樣子)
一狼徑去(離開)
其一犬坐於前(像狗一樣)
目似瞑,意暇甚(瞑,閉眼。暇,空間)
屠暴起(突然)
又數刀斃之(殺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將遂入以攻起後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後斷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睡覺)
狼亦黠矣(狡猾)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作假,睡覺)
只增笑耳(罷了)
②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其一犬坐於前」中「犬」是名詞,這里作狀語,「像狗一樣」的意思。
動詞作名詞:
2.「一屠晚歸」中「屠」是動詞,這里作名詞,「屠戶」的意思。
名詞作動詞: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詞,這里作動詞,「打洞」的意思。
4.「恐前後受其敵」中「敵」是名詞,這里作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5.「意將遂入以攻起後也」中「遂」是名詞,這里作動詞,「鑽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為名詞,這里作動詞,「上前」的意思。
動詞作使動動詞:
7.「又數刀斃之」中「斃」是不及物動詞,這里作使動動詞,「斃之」即「使之斃」。
③一詞多義
止:1. 止有剩骨(副詞,只有)
2.一狼得骨止(動詞,停止)
敵:1.恐前後受其敵(動詞,敵對,文中是脅迫、攻擊的意思)
2.蓋以誘敵(名詞,敵人)
之:1.久之(補充音節,無義)
2.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助詞,的)
3.又數刀斃之(代詞,指狼)
4.兩狼之並驅如故(助詞,取消主謂句的獨立性,不譯)
意:1.意暇甚(名詞,神情、態度)
2.意將遂入以攻起後也(動詞,企圖,打算)
前:1.其一犬坐於前(名詞,前面)
2.狼不敢前(動詞,上前)
恐:1.恐前後受其敵(動詞,擔心)
2.不治將恐深(動詞,恐怕)
其:1.恐前後受其敵(代詞,它們,指狼)
2.場主積薪其中(代詞,麥場)
3.屠乃奔倚其下(代詞,柴草)
4.其一犬坐於前(代詞,其中的)
5.意將遂入以攻起後也(代詞,指屠戶)
以:1.意將遂入以攻起後也(連詞,表示目的,可譯為「來」)
2.蓋以誘敵(介詞,用)
④古今異義
止增笑耳(古義:古文言文出現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今義:耳朵。)
屠自後斷其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三、句式積累
省略句
省略賓語: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賓語「之」,代狼,可補充為「投之以骨」。
2.「一狼仍從」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一狼仍從之」。
省略介詞:
3.「場主積薪其中」省略了介詞「於」,可補充為「場主積薪於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詞「於」,可補充為「一狼洞於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詞「於」,可補充為「屠乃奔倚於其下」。
省略主語:
6.「顧野有麥場」中省略主語「屠」,可補充為「屠顧野有麥場」。
倒裝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詞結構後置,正常語序應為「以骨投」。
四、常識積累
⑴作者常識
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⑵文體常識
本文選自《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共有491篇。「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必讀名著簡介
1.《童年》
作者:高爾基
內容簡介: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裡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斗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丑惡。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里,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另外,還有樂觀純朴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講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對於他所經歷過並在心中留下過傷痛記憶的人和事,那些「鉛一般沉重的醜事」,作家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松的,因此這部小說的基調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2.《魯濱遜漂流記》
作者:丹尼爾.笛福
內容簡介:
17世紀中葉,魯濱遜.克魯索出生在英國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家產過一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盪的魯濱遜卻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水手,航行於波濤洶涌、危機四伏的大海上。
由於貨船失事,魯濱遜孤身一人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陷入絕境的魯濱遜以人們難以想像的堅強和毅力,勇敢的向各種困難挑戰,以他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開荒種地、砍樹建房,圈養山羊、修造船隻。憑著他積極的人生態度,不僅使自己生存了下來,而且還救出了一個即將被土著吃掉的「星期五。」
正當魯濱遜積極准備救出一披淪落為土著的西班牙船員時,他的命運突然逆轉,一艘貨船被歹徒劫持,船長和大副被送上荒島。這時,機智勇敢的魯濱遜不僅巧設計謀救出了船長和大副,而且挽救了船隻,保住了善良的人們的性命。魯濱遜也從此結束了自己20多年的荒島生活,回到了英國。
3.《昆蟲記》
作者:亨利.法布爾
內容簡介: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 讓中國讀者首次領略《昆蟲記》的真實面目。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這些奇跡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跡,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有些內容你看著刪吧

『叄』 走進文言文六七年級17單元

1. 初中走進文言文6,7年級第6單元文言文的譯文

虎畫:

原文:予友人工畫虎,其室四壁咸虎畫:或騰或撲,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獨行,形態各異,皆畢肖。吾嘗乞得一軸,高二尺奇,寬二尺許。其二虎,雌雄各一。雄者踞於石,昂首遠視,張口若呼嘯狀;雌者伏於側,足前伸,神情怡然。旁有奇石三四,似助威也。余縣諸東壁,愛甚。

譯文:我的朋友工於(善於)畫虎,他的房間的四壁都掛著畫有老虎的畫:有的翻騰,有的撲躍,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帶著幼仔,有的獨自行走,形態各不相同,都非常你真的老虎。我曾經向他請求而得到了一幅畫,高二尺多,寬差不多有二尺。其中畫有兩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隻。雄虎蹲踞在石頭上,抬起頭向遠方張望,張開口做出呼嘯的樣子;雌虎趴在雄虎旁邊,足向前伸展,神態怡然自得。在兩只老虎旁邊有三四塊奇石,像給兩只老虎助威一樣。我把這幅畫懸掛在東邊的牆壁上,我非常喜歡這幅畫。

正午牡丹:

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高漸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此亦善求古人筆意也。

【譯文】

宋朝文學家歐陽修得到一復古畫。畫面上是一叢牡丹,牡丹下蹲著一隻貓。歐陽修知道這是很珍貴的畫,卻不知道珍貴再什麼地方。

於是,他便向承相吳育請教。 吳育看完畫,連說:「好畫!這是正午的牡丹。」歐陽修很奇怪:「畫面上並沒有太陽啊!」吳育說:「畫中的牡丹張口開放,顏色乾燥,這恰是花在正午陽光照射下的樣子;貓的瞳孔縮成一條線,也正是正午時貓的神態。」 歐陽修恍然大悟,贊嘆不已,更為畫家細節描寫的高超技藝拍案叫絕。

朱元璋畫像:

原文 (選自《菽園雜記·卷十四》)

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於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命傳數本以賜諸王。蓋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

譯文:

太祖皇帝召集畫工為自己像,畫出來的都不滿意。有位畫工寫生本領最高,畫得最像,自以為萬歲爺一定會滿意了,誰知呈上去也不合適。另一位畫工卻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不求形似,將御容畫得格外和善慈祥。結果龍心大悅,詔令其照畫若干幅,頒行天下。因為皇上的心思(想法)已經存在,(只是)其他的畫工沒辦法(能力)探知(罷了).

蘇東坡畫扇:

先生職臨錢塘日,有陳訴負綾絹錢二萬不償者。公呼至詢之,雲:「 某家以制扇為業,適父死,而又自今春已來,連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負之也。」公熟視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來,吾當為汝發市也。」須臾扇至,公取白團夾絹二十扇,就判筆作行書草聖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償所負也。」其人抱扇泣謝而出。始逾府門,而好事者爭以千錢取一扇,所持立盡,後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勝而去。遂盡償所逋。

東坡到錢塘就職時,有人告狀說有個人欠購綾娟的錢兩萬不還,公差把那人招來詢問,他說,我家以制扇為生,正好父親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來,連著下雨,天氣又冷,做好的扇買不出去,並非故意欠他錢。東坡凝視他許久說暫且把你做的扇拿過來,我來幫你賣。片刻扇送到,東坡取空白的夾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筆書寫行書,草書並畫上枯木竹石,一揮而就。交給那人說快去外面賣了還錢。那人流淚拿扇往外走,剛過府門,就有好事者爭相用千錢購扇,手裡拿的馬上賣完了,而後來的買不到,無不非常懊悔而去。賣扇人就賣完了扇還清了欠款。

鐵杵磨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白怪而問之,媼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譯文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2. 誰知道六、七年級《走進文言文》的參考答案

17.若石之死 若石隱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經常蹲在他的籬笆外窺視。

若石率領他的人晝夜警惕。日出的時候敲響鉦,日落就點起篝火,夜晚就敲鈴鐺守夜。

種荊棘灌木、在山谷築牆來防守。一年過去了,老虎沒有得到任何東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為老虎死了沒有對自己形成威脅的動物了。於是放鬆了警惕和機謀,撤除了防備。

牆壞了不修,藩籬破了不整理。沒過多久,有貙追捕麋鹿來到(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來,聽到他的牛羊豬的聲音就進入並吃它們。

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開,(又)用土塊打它,貙象人一樣站立起來用爪子抓死了他。君子認為若子是只知一不知二,應有此下場啊。

18.牧童逮狼 有兩個牧童進山發現狼窩,窩里有兩只小狼。於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別爬上一棵相距數十步的樹。

不一會兒,大狼回來了,進窩發現小狼不見了,非常張皇失措。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蹄、耳,讓它痛嚎。

大狼聽到後,抬頭看見這樣,十分憤怒,跑到樹下,狂叫不已,還用爪子抓樹皮。這時候另一個牧童在另一棵樹上如法炮製,令小狼痛嚎。

大狼聽見聲音,到處張望,發現小狼;於是不顧這邊的狼崽,轉而奔至另一棵樹下,象剛才那樣狂叫撕抓。第一棵樹上的牧童又讓小狼哀號,大狼又轉身撲過去。

從頭到尾,大狼嘴裡沒有停止過嚎叫,腳下沒有停止過奔跑,這樣來回數十次,跑得也慢了,聲音也小了;再過一會,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動彈。牧童於是從樹上爬下來,湊近一看,原來它已經氣絕身亡。

19.不怕鬼 曹竹虛的同族兄弟從安徽歙縣到江蘇揚州去,道上經過一個朋友家,便住在了朋友家.當時正是夏天,朋友請他在一間書房中休息,這間書房高大爽潔.到了晚上,他請求在書房中住住宿,他的朋友說:"這間書房鬧鬼,晚上不能居住"他的同族兄弟一定要住,(他的朋友就同意了).到了半夜,有東西從門縫象蟲子一樣爬進來,薄得象一張作夾帶用的紙.進來後,伸展開成為人的形狀,是一個女人.曹司農的同族兄弟一點也不害怕.那女子忽然散開頭發吐出舌頭模仿弔死鬼的樣子.曹司農的同族兄弟笑著說:」散開的還是頭發,只一過有點亂,伸出的還是舌頭,只不過有點長,有什麼可怕的?」忽然又把腦袋摘下來放在案幾上.曹司農的同族兄弟笑著說:」你有腦袋我都不害怕,何況你現在已經沒了腦袋?」這個鬼沒有了辦法,眨眼間就沒有了.等到曹司農的同族兄弟從揚州回來再住朋友家的這間書房,到半夜時,門縫又有東西在蠕動.等到剛剛露出它的腦袋,就唾了口唾沫說:」怎麼又是這個令人掃興的人啊?」最後沒有進來 20. 二鵲救友 某人的花園里有一株古老的樹,上面有喜鵲築的巢,母鵲孵出來的小鵲已快成為幼鳥了。一天,一隻喜鵲在巢上徘徊飛翔,不停地發出悲傷的嚎叫。

一會兒,成群的喜鵲都漸漸聞聲趕來,聚集在樹上,兩只喜鵲仍然在樹上對叫,像在對話一樣,不一會兒又揚長而去。有過了一會兒,一隻鸛從空中飛來,發出「咯咯」的聲音,兩只喜鵲跟隨在它後面。

喜鵲們見了便喧叫起來,好像有話要說。鸛又發出「咯咯」的叫聲,似乎在答應鵲的請求。

鸛在古樹上盤旋了三圈,突然向鵲巢沖了下來,叼出一隻紅蛇並吞了下去。喜鵲們歡呼了起來,像在慶祝,並向鸛致謝。

原來兩只喜鵲是去找鸛來救朋友的啊! 21. 不識自家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經常在外面懸掛鞋子作為標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進來.到了傍晚,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沒有看見鞋子,驚訝的問:「這是我家嗎?」來回走動卻不進去.他的妻子看見了他,問道:「是你的家,為什麼不進去呢?」愚蠢的人說:「沒有鞋子,不是我的家.」妻子說:「你難道不認識我了嗎?」愚蠢的人觀察了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 22.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預備驅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當然用良馬了。」墨子問:「為什麼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可以負得起責任。」

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負得起責任的。」 23.張佐治遇蛙 金華縣郡太守張佐治到一個地方巡查,看見有無數的青蛙在道路兩旁不停鳴叫,而且一隻只都昂著頭,像是有冤情要訴說。

張佐治感覺很奇怪,便下車步行,邊走邊察看,那些青蛙見他下了車,於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為他引路。到了一處田邊,赫然看見三具屍體堆疊在一起。

張佐治用手提起上面兩具屍體,發現最下面那具屍體還在輕微的顫動,於是喂以湯水,不一會兒那人蘇醒了,便講述起了遇害經過:「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見兩個人擔著兩個筐,裡面全是青蛙,於是我便買下了青蛙把它們全放生了。但那兩個賣蛙的人說:『這里水很淺,就算你把青蛙放生了,也會很容易被別人捉住。

前面有潭水很深,是放生池。』我於是便跟那兩人前往深水池,可誰能料想,那兩個人卻想害死我。

我的兩個僕人隨後來找我,他們身上都帶著很多銀兩,那兩個害我的人卻把我的僕人引誘到這里,也把他們殺死了,並搶走了所有銀兩。」張佐。

3. 有誰做完走進文言文六七年級,第11單元和第12單元的答案,麻煩報

走進文言文(六七年級) 10 2 第12單元 2.1 鶴亦知人意 盧仁畜二鶴,甚馴。

後一創死,一哀鳴不食。盧仁勉力飼之,乃食。

一旦,鶴鳴繞盧側。盧曰:「爾欲去,吾不爾羈也。」

鶴乃振翅雲際,徘徊再三而去。盧老病無子,後三年,歸卧鄉間,晚秋蕭索,曳杖林間,忽見一鶴盤空,鳴聲凄切。

盧曰:「若非我侶也?果是,即下之。」鶴竟翩翩而下,投於盧懷中,以喙牽衣,旋舞不釋。

盧遂引之歸。盧視之如赤子,鶴亦知人意,侍盧若親人。

後盧仁卒,鶴終不食而死,族人葬之墓左。 譯文 盧仁養了兩只鶴,非常溫順。

後來有一隻受到創傷死了,另一隻鶴悲傷的鳴叫不吃東西。盧仁盡力喂養它,它才進食。

一天早上,那隻鶴在盧仁旁邊邊繞邊叫。盧仁說:「你想要離開,我就不羈留你了。」

那鶴於是振翅飛上雲霄,徘徊很長時間才走了。盧仁年老體弱又沒有子女,過了三年,回到鄉間養病,深秋季節十分清冷寂寞,他拄著拐杖在林間,忽然看見一隻鶴盤旋在空中,鳴叫聲十分凄慘悲切。

盧仁說:「你不是我的同伴嗎?如果是,就馬上下來。」鶴竟然輕快地下來了,投到盧仁的懷里,用嘴牽著衣服,旋轉飛舞著不停。

盧仁馬上帶它回家。盧仁看它像看親生孩子一樣,鶴也通曉人的意思,對盧仁像親人一樣。

後來盧仁死了,鶴最終因為一直不吃東西而死了,族人把它葬在盧仁的墓左邊。 翻譯重點句 爾欲去,吾不爾羈也:你想離去,我不束縛你。

若非我侶也?:你不是我的伴侶嗎? 注釋 1、畜:養 2、馴:溫順、馴服 3、創:受傷 4、喙:禽類動物的嘴 5、引:牽,引,帶 6、羈:拴住(jī)7、曳:拉拖;此指拄著 8、卒:死 9、若:像 10、去:離開 11、即:就 12、釋:放開 13.赤字:嬰兒。 14.蕭索:清冷寂寞的樣子。

2.2 明義法師之鳩 浙江鹽官縣慶善寺明義法師,屏居鄉里。一日晨起,行徑中,見鳩雛墮地,攜而歸,躬自哺飼。

兩月乃能飛。日則縱飛林間,夜則投宿法師屏幾間。

是歲十月,明義法師之徒惠月主掌管慶善寺,迎其師歸。至暮鳩返,室寂無人矣,不見法師,旋室而匝,悲鳴不已。

守舍者憐之,謂曰:「吾送汝歸法師處。」明日,籠而行,適法師處。

自是不復飛出,日與法師為伴,以手撫摸皆不動,然他人近之,輒驚起。嗚呼!孰謂禽獸無情乎?(據《虞初新志》改寫) 譯文 浙江鹽官縣慶善寺明義法師,退居到鄉村。

有一天早晨,在小路中行走時看見有一隻小斑鳩掉落在地上,便帶它回去,親自喂養。兩個月後就能飛了。

白天被放在林間飛翔,晚上就投宿在法師家屏風和幾案間。這年的十月,明義法師的徒弟惠月掌管了慶善寺,迎接他師父回來。

到了晚上斑鳩回去,屋裡十分寂靜,沒有人,它沒看見法師,便繞著房間盤旋,不停地鳴叫。看房子的人可憐它,對斑鳩說:「我送你回到法師那兒。」

第二天,他將鳩裝在籠子里出發,到法師那兒。(斑鳩)從此不再飛出去,天天和法師作伴,用手撫摸都不動,但當別人靠近它時,總是驚慌地飛走。

啊!誰說禽獸沒有感情? 注釋 走進文言文(六七年級) 11 1 法師:對和尚的尊稱。 2 屏居:退居。

3 徑:小路。 4鳩:斑鳩。

5 乃:就。 6 日:白天。

7 縱:被。 8 則:就。

9 旋:圍繞。 10適:到。

11暮:晚上。旋:圍繞。

12 匝(zā):周。 13鳴:叫。

14 已:停。 15 墮:墜落。

16 攜:帶。 17 自是:從此。

18 輒:總是。 19投宿:寄宿。

20 是歲:這年。 21歸:歸來。

22至:到。 23情:情義。

24籠:裝進籠子。 25復:再,又。

26孰:誰。 27、躬:親自。

28、憐:可憐,憐憫。 29、明日:第二天。

30.主管:主持掌管。 句子翻譯 1躬自哺飼:(法師)親自喂養它。

2籠而行:他將(斑鳩)裝在籠子里出發。 相關成語 1、「風雨如晦」:指白天刮風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樣。

形容政治黑暗,社會不安。 「晦」解釋為:昏暗。

文言知識 「籠而行」的語法現象。「籠而行」當然不該理解為「籠子而走」。

在這句話中,「而」連接兩個動詞——「籠」與「行」。因此「籠」作動詞用,要理解為「裝進籠子」。

又,「燈而行」,意為提著燈走;「舟而遁」,意為乘船逃跑。 文化常識 法號與法師。

「法號」又稱法名,是出家當僧尼或道士後另起的名字。上文所說的「明義法師」,「明義」是僧人的名字。

他原有姓名,但出家後都以法名相稱。如「惠仁法師」、「智深法師」、「德洪法師」等,其中「惠仁」、「智深」、「德洪」都是法名。

「法師」是對和尚的尊稱。 2.3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砍〕薪為生。

一日,於山坳得一鹿仔,攜家喂養。鹿稍〔漸漸〕長,甚馴,見人則呦呦鳴。

其家戶外皆山,鹿出,至暮必歸。時值秋祭,例用鹿。

官府督獵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十天〕間無所獲,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與。獵者固(堅持)請。

李氏遲疑曰:「待吾慮之。」是夜鹿去,遂不歸。

李氏深悔之。(據《小豆棚》改寫) 譯文 博山有個姓李的人,憑借砍柴謀生。

一天,他在山坳里撿到一隻幼鹿,就帶回家喂養。鹿漸漸長大,十分馴良,見到人就呦呦地叫。

他們家周圍都是大山,鹿每次出去,到傍晚必然回來。到了秋祭的時候,照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監督,獵戶很著急,因為限期就要送上(。

4. 走進文言文第十一單元答案 六七年級的

1、粵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樹木,上多棲烏鴉。一犬翹首枝頭,烏鴉食其上。犬欲緣木上之,恨無何,伏地喃喃,仰視注目以待,頌曰:「烏兄,久慕高風,未親雅教,素仰雅曲,如賜一曲,尤慰平生,心亦足矣。」鴉聽之,喜不自勝,伸腰展翅,喔喔數聲,食盡墮犬口中。犬曰:「雅趣已聆,心願已足,蒙賜佳味,終身銘德。」鴉訝曰:「非聞曲之為,乃欲吾口中食耶!」悔之莫及。

2、蘇子在夜裡坐著,有隻老鼠在咬(東西)。蘇子拍擊床板,聲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響起一次。(蘇子)命令童子拿蠟燭照床下,有一個空的袋子,老鼠咬東西的聲音從裡面發出。童子說「啊,這只老鼠被關住就不能離開了。」(童子)打開皮袋來看裡面,安靜的好像什麼也沒有。(童子)舉起蠟燭來搜索,皮袋中有一隻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說:「老鼠剛才是在叫的,怎麼會突然死 了呢?剛才是什麼聲音,難道是鬼嗎?」(童子)把皮袋翻過來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蘇子嘆了口氣說:「怪了,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關在皮袋裡,皮袋是堅硬的、老鼠不能夠鑽透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夠咬的時候咬(皮袋),用聲音來吸引人來;在沒有死的時候裝死,憑借裝死的外表求得逃脫。我聽說生物中沒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馴化神龍、捉住蛟龍,捉取烏龜、狩獵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然後主宰他們,突然被一隻老鼠利用。陷入這只老鼠的計謀中,吃驚於老鼠從極靜到極動的變化中,人哪裡能算上是最有智慧的呢?」

(我)坐下來,閉眼打盹,自己在心裡想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對我說「你只是多學而記住一點知識,但還是離『道』很遠。你自己心裡不專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擾、左右,所以一隻老鼠發出叫聲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幫它改變困境。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一口鍋時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蠍時不免變色,這是不專一的結果。這是你早說過的話,忘記了嗎?」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於是命令童子拿著筆,記下了我的文章。

3、粵令性悅諛,每布一政①,群下交口贊譽,令乃歡。一隸欲阿其意,故從旁與人偶語②曰:「凡居民上者,類喜人諛,惟阿主不然③,視人譽篾如也耳。」其令耳之,亟召隸前,撫膺高蹈④,嘉賞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隸哉!」自是昵之有加⑤。

[注釋]①政:政令、措施。 ②偶語:相對私語,即互相悄悄說話。 ③阿主:我們主人,指粵令。 ④撫膺高蹈:拍著胸口,跳躍起來,形容極為高興。 ⑤昵:親近。有加:越來越、與日俱增。

粵令喜歡聽奉承話,每實施一個政令,其手下都交口稱贊,哄他開心。一個官員想拍他馬屁,故意在一旁和人家悄悄地說:「但凡做官之人,都喜歡聽人家拍馬屁,唯獨我們主人不一樣,蔑視他人的贊譽!」粵令聽見了,把他叫過去,拍著胸口,跳躍起來,對其贊賞有加,說道:「理解我的人,只有你呀!好官啊!」之後就與他越來越親近了。

4、從前有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養在池塘里。那人卻把魚煮來吃了,回報說:「剛放進池塘里時, 它還要死不活的;一會兒便搖擺著尾巴活動起來了;突然間,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於產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那人從子產那裡出來後說:「誰說子產聰明呢?我明明已經把魚煮來吃了,可他還說『它去了它應該去 的地方啦!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騙,但難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騙。

5、以前有一隻在山上當王的獅子,一天在深山中抓到了一隻豺狼,准備吃掉它. 豺狼說:"我將為大王你每月送來兩只鹿來贖回我的小命".獅子王很高興. 豺狼按照約定時間每月給獅子王送去了鹿.自己也靠捕獲狐理,兔子等維生,數年之後,鹿都被吃光了,豺狼沒有什麼可以送給獅子了.一天獅子遇到豺狼,說"你殺太多生命了!今天輪到你了.你何其辦呢" 豺狼無言相對,就被獅子吃掉了

5. 初中走進文言文6,7年級第五單元文言文的譯文

【譯文】

孫亮路過西邊游獵的花園,正在吃生梅,就派太監到宮中拿蜜來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孫亮把藏吏召過來審問,藏吏跪在地上叩頭、賠罪。孫亮問藏吏說:「太監有從你那裡要求取蜜嗎?」藏吏回答:「太監早先索要過,實在不敢給。」宮中的官刁玄、張邠報告:「太監、藏吏說的都不同,請讓司法機關徹底查問。」孫亮說:「這很容易知道。」孫亮叫人破開鼠屎,屎里是乾燥的。孫亮笑著對刁玄、張邠說:「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裡面和外面都應該是濕的;現在外面濕,裡面乾燥,一定是太監所做的。」太監自認服罪,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不驚訝害怕的。

金華縣郡太守張佐治到一個地方巡查,看見有無數的青蛙在道路兩旁不停鳴叫,而且一隻只都昂著頭,像是有冤情要訴說。張佐治感覺很奇怪,便下車步行,邊走邊察看,那些青蛙見他下了車,於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為他引路。到了一處田邊,赫然看見三具屍體堆疊在一起。張佐治用手提起上面兩具屍體,發現最下面那具屍體還在輕微的顫動,於是喂以湯水,不一會兒那人蘇醒了,便講述起了遇害經過:「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見兩個人擔著兩個筐,裡面全是青蛙,於是我便買下了青蛙把它們全放生了。但那兩個賣蛙的人說:『這里水很淺,就算你把青蛙放生了,也會很容易被別人捉住。前面有潭水很深,是放生池。』我於是便跟那兩人前往深水池,可誰能料想,那兩個人卻想害死我。我的兩個僕人隨後來找我,他們身上都帶著很多銀兩,那兩個害我的人卻把我的僕人引誘到這里,也把他們殺死了,並搶走了所有銀兩。」張佐治聽後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殺人越貨的兩人,第二天,便捉住了他們,而且連被搶奪的錢財也盡數追回。經過審訊,那兩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實,因此判他們死罪,並將他們所搶奪的錢財全部歸還那位商人。

有個瞎子和小販同住在一家旅店裡。第二天早晨,小販驚叫起來,說5000個銅錢不見了。店主過來協助搜索,發現錢在瞎子的包裹里。可那瞎子說,銅錢是他自己的,於是雙方爭吵不休,直告官府。

縣官當即提審。他問小販,銅錢上有沒有做過記號。小販說「這是我每日買賣要的錢,怎麼會去做記號呢?」縣官問瞎子,瞎子回答說「我做記號。我的銅錢是有字的一面對著有字的一面,沒字的一面對著沒字的一面,再穿起來的。」縣官叫人把銅錢拿來驗證,瞎子說的果然不錯。然而小販痛哭流涕,怎麼也來服。

「內中可能另有蹊蹺。」要是這銅錢是瞎子夜裡穿起來的,那手上一定會留下痕跡。」於是他突然要瞎子伸開兩手,只見他掌上留著青黑的顏色,這分明是銅綠。在縣官追問之下,瞎子不得不如實招供:他摸索了一夜才穿成的。

真相大白,5000個銅錢物歸原主,瞎子受到了責罰。

張舉,吳國人,是句章縣官.該縣有一女子殺丈夫,再放火燒毀自家房屋,謊稱丈夫是被大火燒死.夫家的人感到懷疑,將女人訴訟到張舉這里.女人不服罪.於是張舉牽來兩頭豬,一頭殺死,一頭活的.均用材火焚燒燒.活活燒死的豬口裡有灰.殺死再燒的口裡無灰.接著將女人丈夫屍體檢驗,口裡果然沒有灰,斷定是先殺死再焚屍.女人只好俯首服罪.

王荊公出了一個謎語:「畫出來的是圓形的,寫出來是方形的:冬天出來的時間比較短,夏天則比較長!」吉甫解釋謎語說:「東海有一條魚,沒有頭也沒有尾巴,再除掉脊樑骨,就是你的謎語!」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