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歷史考法基礎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兒童術後吃什麼排便 2024-11-05 20:58:37

歷史考法基礎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4-10-01 06:37:35

Ⅰ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_高考歷史基礎知識總結歸納

面對歷史高考,我們學生要明確復習的重點,要重視基礎知識,突出主幹知識,將每個知識點都復習好。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歷史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目錄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 :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二、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三、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四、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 代 制 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舉制

五、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 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 文化 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 起源和發展 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

1.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

【錯因】對各時期的根據地的名稱記憶不準。

【正確理解】「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於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後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後」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於敵人(日軍)的後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於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2.德國議會、法國議會、美國國會、英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

【錯因】對四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掌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1)德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權力大於帝國議會,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皇帝和聯邦議會的批准。

(2)法國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院權力大於眾議院;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統,總統解散眾議院須經參議院同意,總統任命內閣須經眾議院同意。

(3)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立法權由兩院共同行使。

(4)英國議會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議會的主要權力屬於下院,上院為最高司法機關,其對下院通過的立法和預算案只有延擱權。

3.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錯因】對二者的關系把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

(1)「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態勢,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它著眼於經濟,擔負著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美國企圖通過幫助西歐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聯合西歐各國一起對抗蘇聯。美國企圖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2)二者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馬歇爾計劃」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4.蘇聯解體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代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正確理解】蘇聯解體是各種矛盾和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從歷史上看,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的結果;從現實來看,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正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5.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世界多極化趨勢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

【正確理解】蘇聯經濟的衰退和蘇聯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標志;第三世界實力的增強對多極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是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

〈〈〈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 教育 ,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農業

(1)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牛耕:廢井田,開阡陌(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四大農具

兩漢:耬車(專用的播種工具) 耦犁:趙過,二牛三人 南北朝:馬鈞的翻車又叫龍骨水車

唐朝:(江東)曲轅犁: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筒車

(2)水利工程——春秋戰國:都江堰(秦國時李冰父子修造,位於四川) 西漢:白渠、漕渠、龍首渠(關中地區)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 涿郡(北京)到蘇杭

作用:1、促進南北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2、帶動兩岸農業和城市的發展3、加強了中央集權

(3)耕作 方法 :春秋戰國 壟作法 西漢:代田法

(4)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國有)

春秋戰國以後:小農經濟,土地私有,是中國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 小農經濟特點:1、以家庭為單位,規模比較小2、男耕女織3、自給自足

二、商業

商業發展的歷程:商周時期:商人出現,商業為政府服務:工商食官。 官營手工業特點:1、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2、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3、產品供宮廷和政府使用

春秋戰國:民間商業興起,各國首都都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城市

秦漢: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漢武帝實行鹽鐵酒專賣,抑制大商人的勢力 隋唐:草市興起(櫃房、飛錢、邸店) 城市繁榮:揚(揚州)一益(成都)二 宋元:商業稅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夜市流行;海外貿易發達;元大都是國際性大都市

明清: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出現商幫:徽商和晉商

明中期以後,官營手工業超過民營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是僱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

明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 影響: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

只有廣州一地可以對外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_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總結 歸納相關 文章 :

★ 上海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整理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中歷史高考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知識歸納大全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 高三歷史基本基礎的知識點解析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Ⅱ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

學習需要目標和計劃,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奮斗目標,並為此而努力。想使理想最終得以實現,需要不斷為自己設定具體的目標。每日審視自己,找出與目標間的差距,你會從中獲得動力。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三歷史 常考的知識點 總結 ,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1

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②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執政權力,其餘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③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和政權的結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統一:230-221韓趙魏楚燕齊

(1)皇帝制度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

三公的職責:

①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2

一.背景

①經濟危機使美國陷入困境。

②當時的美國胡佛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③1933年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開始推行新政。

二.內容

①整頓財政金融②實行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生產④實行社會保障,推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

三.新政特點:

是在保留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預經濟。

四.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加速了生產力的恢復。

②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人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緩和了階級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勢力的上台,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繼承和借鑒,標志著資本主義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④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高三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並宣稱議會權力來自國王,和議會發生矛盾。

過程:1640年—1688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

2.《權利法案》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背景:

1688年光榮革命議會取得勝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內容:

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意義:

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影響:

「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3.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①內閣的含義:內閣原來是指國王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國家機密的秘密小房間,後來指決議國家大事的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紀,內閣的首腦「首相」取代國王主持內閣會議。國王逐漸退出內閣,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從此成為一種象徵。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爾。

③確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④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讓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就是理所當然的首相。

⑤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度確立。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①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斗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3

一、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1、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2、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二、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1、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 文化 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4、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四、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內容與作用

①理財 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②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③ 教育 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3、失敗原因

①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③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評價

①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1、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2、內容

①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②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3、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 高三歷史復習重點考點知識大全

★ 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要點匯總

★ 高考歷史考點知識點整理歸納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整理

★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知識要點匯總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Ⅲ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歷史是高考考試科目之一,學生們想考好歷史,最重要的就是背誦知識點,打好知識基礎,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歷史基礎知識點 總結 ,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

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

[答題術語]

(1)對財富的追求、地理知識的增加、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傳播天主教的熱情最終導致了新航路的開辟。

(2)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間的相互孤立狀態,促使世界逐漸連成整體,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荷蘭向海外殖民擴張,在1 7世紀建立了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帝國;英國也積極向海外殖民擴張,並與荷蘭、法國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到1 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4)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同時也將深重的災難帶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

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答題術語]

(1)1 7 6 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 革命的序幕。

(2)工業革命使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代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誕生,工人運動興起;近代城市興起,自然環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壞;列強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以電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第 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產生了壟斷和壟斷組織;列強加緊瓜分世界和輸出資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近代以來世界科技發展的歷程

[答題術語]

(1)物理學:牛頓的經典力學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20世紀以來,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提出和發展掀起了物理學的革命。相對論和量子論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2)生物學:達爾文進化論破解了生命的起源問題,否定了宗教的創世說。

(3)技術革命:經過二次科技革命,人類由「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答題術語]

(1)浪漫主義文學的突出特點是深入挖掘人類的情感世界,通過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

(2)現實主義文學(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是關注社會問題,剖析社會生活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是集中表現自我;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與傳統大相徑庭。

(4)德國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歐洲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過渡架起橋梁的偉人。

(5)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放映自製電影成功,標志著電影的誕生。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答題術語]

(1)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不同形式的應對 措施 。羅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國渡過了危機,維護了民主制度,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實現了由自由主義到凱思斯主義的轉變。

(2)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節,已經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一戰後,西方社會流行著福利國家的思想,福利國家的動機既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又出於對社會矛盾加深的恐懼。

高考歷史考點知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歸納分析洋務運動的各類內容(軍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務運動的目的,失敗原因。

2、記憶洋務派開辦的軍民企業名稱,行業,地理位置。民資企業的名稱,行業,地理位置。

3、辨證的分析「扶清滅洋」的兩面性,反映的歷史背景和農民的階級性。(該 口號 說明了農民的哪三個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國的關系;帝國主義入侵和其先進文明的關系;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關系。)

4、如何理解中國民族資本「先天不足」和「後天畸形」?(民族資本企業的特點:資金,技術,分布,行業;與帝封的關系。)

5、歸納早期無產階級的特點和成因。(早於資產階級產生;分布集中,組織性強;與農民階級天然聯盟;革命性強。)

6、清政府那些舉措順應了19世紀中期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趨勢?結果如何

7、《馬關條約》的內容、特點和危害。甲午戰爭對中,朝,日,遠東局勢的影響。

8、歸納維新派為戊戌變法所做的思想准備,政治准備,組織准備。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意義。

9、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維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成因。維新派與光緒帝的關系。戊戌變法的三重意義。(思想意義;政治意義;愛國意義。)

10、義和團運動中農民階級革命性和落後性的體現。義和團運動的功績。

11、比較開明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革命派在對待西學,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眾等問題上的態度。

12、比較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起義原因,綱領,組織性,與宗教關系,軍事活動方式,對待西方的態度,斗爭矛頭和斗爭結果。斗爭作用:都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都迫使列強改變侵華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結。)

13、1840-1900年列強侵華特點的變化?(侵華手段在武力後盾下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侵華格局由以英為首合作侵華到激烈爭奪形成侵華同盟;侵華方式策略由武力馴服清政府到打拉結合,勾結扶植清政府,以華制華。每一個變化都做到能用史實說明。)

14、1900年前後中國社會在列強侵華,反動統治,抗爭探索,經濟發展四方面的顯著特徵和史實。

答:(1)侵華:帝國主義完全確立半殖秩序;

①甲午戰後列強侵華進入資輸和瓜分階段;

②列強爭奪激烈形成侵華同盟;

③八國聯軍侵華,簽定辛丑條約共同以清政府為代理人確立秩序;

(2)反動統治:清政府日益反動孤立:

①對外投降出賣國家主權,淪為洋人走狗;

②鎮壓戊戌變法,出賣義和團,反動面目昭然若揭;

③玩弄新政花招,結果適得其反;

(3)抗爭探索:中華民族覺醒;

①義和團運動粉碎敵計;

②維新派改良愛國、進步、思想啟蒙;

③資產階級革命逐漸成為主流。

(4)發展:民資初發;

①甲午戰後列強投資;

②清政府放寬限制;

③維新變法的推動。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1)原因:?戰爭使蘇維埃經濟破壞嚴重;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滿;國家沒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2)實施:1921年

(3)內容:

①?農業:以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徵集制;

②工業: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歸國家所有;

③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4)流通: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5)作用:使俄國找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二、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

(1)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①時間:20世紀30年代中期

②表現: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2)評價

①作用: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業總值躍居歐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國家從農民身上拿走太多,影響農民積極性;

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

三、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日益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體原因:股票投機過度;供需矛盾;生產過剩——直接原因

③爆發: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卷交易所股市崩潰

(2)特點和影響

①特點: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強

②影響:經濟破壞嚴重,國際關系日趨惡化;資本主義面臨嚴重政治危機

四、羅斯福新政

(1)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③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立法、救濟、復興)

①整頓財政金融: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②調整工業生產:《全國工業復興法》和「藍鷹運動」

③調節農業生產:減少耕地面積和產量以控制市場價格

④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振:通過《社會保障法》,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3)新政的特點:政府大規模的干預經濟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全面來臨的時代,在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適應生產力巨大發展的時候開辟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②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國家力量擴大消費,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調整被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資本主義經過這一重大調整,獲得了新的發展餘地和活力。

④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五、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機的教訓、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的影響

②措施: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力加強政府幹預經濟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資金來源: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

②福利種類:醫療 保險 、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

③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④實質: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⑤評價:福利國家的出現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擴大了社會消費。但國家的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 高三高考歷史復習的方法總結歸納

★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法:牢記大事件與基礎知識

★ 2020高考文綜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一輪基礎知識點君主專制政體復習學案

★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的要訣

★ 2020高考歷史復習的重點

★ 高考歷史的題型的解題方法總結歸納

★ 高考政治考點知識總結

Ⅳ 高一歷史考試知識點歸納

學會學習,需要發現並保持對學習的興趣。需要掌握科學的 學習 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還有意味不同的學習方法。『』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這些都是幫助你學習的方法,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一歷史 考試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一歷史考試知識點歸納1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參與決策的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王位世襲制保護了私有制,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前提:生產力水平當時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鞏固統治,拱衛王室

被封范圍: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

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形成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

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春秋時期瓦解;戰國到秦朝時期廢除,被郡縣制替代(直接原因:諸侯國勢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高一歷史考試知識點歸納2

一、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東周

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東周公元前256年結束)

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爭奪土地和人口

(三)齊桓公稱霸(公元前7世紀中前期)

1.條件:(1)齊國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過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蠻。

3.標志:葵丘會盟。

(四)晉楚爭霸(公元前7世紀後期~公元前6世紀初)

1.晉文公稱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

2.楚莊王稱霸:公元前六世紀初。

(五)吳越爭霸:吳(長江下游)王闔閭和越(錢塘江)王勾踐

(六)評價

1.性質:非正義。

2.影響:進步性:有利於統一;便利地主階級勢力發展;促進民族融合。

三、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

(一)戰國局面形成

1.三家(韓趙魏)分晉。

2.田氏代(姜)齊。

(二)經過

1.魏齊爭霸(公元前4世紀中期)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勢力大為削弱。

2.秦國獨霸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在也無力與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華夏族、北方:東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徑:經濟 文化 交流和頻繁戰爭。

3.結果:為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高一歷史考試知識點歸納3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 口號 :「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辛丑條約》的影響:

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

改設外務部的規定,便於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凶極惡地對中國敲詐勒索外,還重新確立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它們的在華代理人。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高一歷史考試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大全

★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常考知識點

★ 高一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 高一歷史知識點匯總

Ⅳ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考歷史知識點 總結 整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1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後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行政機關(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 文化 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長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2

一、漢朝

1、中朝(內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於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隋唐以後,科舉製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科舉制:

進步性:a.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b.這種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科舉製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掌權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設立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3、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了宰相財權;

4、設樞密院掌軍政,分割了宰相軍權。

四、元朝

1、中央:設中書省作為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中書省的簡稱),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3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像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唐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

b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b盛唐詩人:

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都洋溢著豪邁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都富於詩情畫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聖」。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 文章 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出現的原因:

(1宋代商業的發展。

(2)城市的繁榮。

(3)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

2、流派:

(1)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鈴》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等,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

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通俗生動,豪放飄逸,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

三、明清小說

1、小說的發展歷程:

(1)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2)唐朝短篇小說傳奇。

(3)宋朝供說話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2、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3、代表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說最為。

4、評價:它們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徵: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基礎:梭倫改革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時間:公元前5世紀

3、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4、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 措施 。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 教育 。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 熱點 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相關文章:

★ 高三歷史高考知識點詳細梳理

★ 高三歷史考試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整理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大全

★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考歷史知識點大總結

★ 高考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備的知識歸納

★ 有關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的梳理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Ⅵ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1、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沿革:

一、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00年前)

二、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五、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六、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1、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2、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3、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4、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1、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國時期(大分裂時期)(907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4、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並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記方法:以奴隸社會為例:

夏(前21世紀)減去5個世紀—就是商(前16世紀)

再減去5個世紀—就是西周(前11世紀)—減去3個世紀(就是東周即春秋時期開始(前8世紀前771年)—再減去3個世紀(就是戰國時期開始(前5世紀前475年,進入封建社會)

理解記憶: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權部分淪喪,區別於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經濟上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

如何運用政治學原理分析歷史問題:

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經濟基礎)—導致了「分封制無法維持下去」(上層建築)—標志著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

例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後的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

例三: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要求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於是,封建性質的改革運動風起雲涌。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意義?

(1)定義:指全國的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執行中央政令。

(2)特點:官僚機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最終使最高統治權集皇帝於一身。

(3)意義:

(A)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為歷代統治者繼承和發展。(歷代統治者都要加強中央集權)

(B)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的獨立。

****主義與中央集權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礎,君主****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目的都是為了保證中央和君主的絕對權利。

秦始皇的功與過:

功:

(1)統一全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採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

過:

(1)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修長城、酈山陵、阿房宮)

(2)刑法嚴苛,賦稅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書坑儒

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不同點?

1、基礎並不同: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一個按地域劃分。

2、權利不同:一個是世襲,地方的小王國,一個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沒有封地有俸祿

3、作用不同:一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一個能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皇權和相權之爭的原因和過程:

原因:皇帝為獨裁統治歷代都採取削弱相權,分化相權直至廢除宰相的方法,以實現君主****。

漢武帝—頻繁更換宰相,用「中朝」對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

宋代—參知政事,繼續分散相權

明代—廢宰相,權分六部

清朝—軍機處(標志****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評價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亂

2、東南—收復台灣,設台灣府

3、西北—平定噶爾丹叛亂

4、東北—收復雅克薩之戰,簽定《尼布楚條約》

5、漢化政策,

6、加強蒙藏民族團結

評價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民族關繫上: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

3、對外關繫上: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個人品質上: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太宗的評價的采分點

1、政治上:納諫、用人、貞觀之治、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2、經濟上:休養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調制、輕徭薄賦、「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則

4、民族關系:「戰而後和」策略、「羈縻府州」設置、安西都護府、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團結政策

5、對外關系:開放政策、大都會、鴻臚寺卿、玄奘取經、兼收並蓄方針、對日本朝鮮影響

科舉制的「利」

1、政治上: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2、教育上:促進了教育發展,尤其是文學的發展

3、社會風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作為一種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科舉制度的「弊」

1、學科結構看:以儒教思想為核心、為重點,實際上這等同讓一個民族「偏科」近千年。「科舉」偏文舍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設置的獨木橋,或許中國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會一樣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終發展出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導致了近代科學落後於西方。

2、考試內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意識,選拔出來的多是死讀書的奴僕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和他們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進教育發展,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3、社會風尚:促成社會上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考試選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對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時期,八股取士,被選舉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讀書人成了統治者的奴僕。

2、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人生觀和偏重社會科學,忽視自然科學的考試制度)

「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

1、政治上;社會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

2、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

3、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4、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

影響:

1、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

古代中國科技發達的原因和明清落後的原因?與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一)發達原因:

1、政治上長期統一局面

2、經濟上,農耕經濟繁榮

(二)落後的原因:

1、經濟上,小農經濟限制了對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科技發展缺乏社會和生產需求的動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縛,阻礙科技進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視自然科學的教育,文字獄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科技發展缺乏人才培養的社會環境。

4、對外政策:閉關鎖國,限制對外交流,阻礙進步

5、文化傳統上,「重道輕器」,輕視科技發展,沒有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4大發明看出理論不足)

東西方科技發展比較:

1、中:重視經驗。西:重視實驗

2、中:重視綜合,西:重視分析

3、中:重視實用,西:重視理論

4、中:重視服務於農業,西:重視服務於工業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相同點;

(1)范圍上—都屬儒學

(2)主張—都屬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3)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4)地位影響—都是古代哲學的重大成就

不同點:

(1)對宇宙的構成,分別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2)道德主張,「天理」為行為規范「內心」自修,自省達到良知

1、中國近現代史

一、近代中國維護主權的斗爭(必修一專題二)

二、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必修一專題三)

三、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必修一專題四

四、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必修一專題五)

五、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必修二專題二)

六、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必修二專題三)

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必修二專題四)

八、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專題三)

九、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必修三專題四

十、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必修三專題五)

十一、人物誌(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李四光(選修四單元四、五、六)

五次侵華戰爭中的三次戰爭及影響

1、『1840年,鴉片戰爭—近代史開端,《南京條約》開始淪為半殖半封—(英國工業革命後需要打開中國市場)

2、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資本輸出為主取代商品輸出為主(經濟侵略方式改變)(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

3、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完全淪為半殖半封社會,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侵華工具

中國人民的愛國救國方案和斗爭

1、1852—1864年,—農民階級救國—太平天國運動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運動

3、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戊戌變法

4、1911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李大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6、1921年—1949年—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國向西方學習實現近代化的進程

1、地主階級(林則徐魏源)—學習西方軍事技術

2、地主階級(洋務派)—學習西方軍事和民用工業

3、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學習西方君主立憲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資產階級革命派(孫)—學習西方的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國人的路)

5、資產階級激進派(陳李)—學習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

6、無產階級(共產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走蘇聯人的路)

從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國的近代化經歷了三個歷程

孫中山為維護民主與共和進行了哪些斗爭?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國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獨裁

3、1915年—護國運動—粉碎袁世凱復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反對段祺瑞,維護《臨時約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6、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

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黨時期(2個大會1個綱領)

2、(1924—1927)—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即「國民大革命」時期)(統一戰線)

3、(1927—193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道路、長征、遵義會議、西安事變)

4、(1937—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2個戰役、1條統一戰線1個大會)

5、(1946—1949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即」解放戰爭時期「)

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或者叫「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