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美蘇冷戰知識點大全
擴展閱讀
如何讓天秤座原諒你同學 2024-11-26 01:34:44
歌詞我穿過多少迷霧 2024-11-26 01:20:54

美蘇冷戰知識點大全

發布時間: 2024-08-15 05:39:22

① 蘇聯歷史知識點小結蘇聯歷史知識點

二戰後在蘇聯的幫助下,有12個歐亞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50年代,領導社會主義國家形成社會主義陣營(除南斯拉夫外)。應對美國冷戰。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蘇聯歷史知識點小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聯歷史知識點1

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農奴制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市場狹小,勞動力缺乏);

2.主要內容:

①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農奴必須贖買份地。

3.評價:

①性質:是沙皇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變了社會性質)

②進步性:廢除了農奴制度,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農奴制殘余。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

1.經濟: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但仍落後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

2.政治:沙皇專制

3.對外:

①19世紀末強租旅順、大連,把長城以北劃為勢力范圍;參與八國聯軍侵華;1904—1905年為爭奪東北發生的日俄戰爭,慘遭失敗;1912年策動外蒙古獨立;

②在歐洲與英、法結成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對抗。

③1917年退出戰爭。

4.思想:列寧主義的誕生

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專制阻礙俄國社會發展;

2.一戰使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二)過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專制統治——二月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三)鞏固政權的 措施

背景:

內:地主、資產階級發動叛亂;

外:協約國武裝干涉

1.政治:廢除舊的等級制度,宣布國內各民族人民的權利平等,廢除教會的一切特權。

2.外交: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戰爭(停戰、割地、賠款)

3.軍事:組建紅軍。擊敗協約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4.經濟:

①城市接管銀行、鐵路,對企業開始實行工人監督,後來將大企業收歸國有;農村,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

②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四)歷史意義

1.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

2.鼓舞和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

3.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期,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第一階段:列寧時期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內憂外患(叛亂、干涉)

2.內容:

①實行余糧收集制(農民必須按國家規定的數量交售糧食以及其他農產品);

②把大中企業全都收歸國有,

③取消一切商品貿易;

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國家集中分配;

3.評價:

①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保障了軍事勝利。

②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③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二)新經濟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經濟困難、政治危機(戰爭使經濟瀕於崩潰、1921年飢荒、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實施加劇經濟惡化、農民暴動、水兵暴動)

2.內容:

①農業:用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餘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

②工業: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③流通方面:由產品交換到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分配。

3.特點:

①在國家控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

②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

4.評價:

①改善和鞏固了工農聯盟,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②適合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1922年組建蘇聯

1924年列寧逝世

蘇聯歷史知識點2

第二時期:斯大林時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封鎖;

②內部:經濟 文化 落後。

2.過程:

(1)經濟: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①1925年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重點發展重工業;

②1928年起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計劃經濟。

③1927年—1937年實現農業集體化

④成就:基本實現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1937年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實現農業集體化

⑤問題:農業和輕工業落後,最終又制約了重工業的發展;產品單調,質量低劣;消費品供不應求,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損害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2)政治: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1936年憲法的頒布

①、背景:蘇聯社會的重大變化: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公有制占絕對支配地位。

②、目的:把重大變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來。

③、內容:A.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B.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所有制;C.政治基礎是各級勞動者代表蘇維埃。

④、意義:A.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的確立;B.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

①經濟上管得過死、過嚴,缺乏動力和活力,經濟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過分集權,缺乏民主,個人獨斷專行人民的建設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壓制。

4.評價:

①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發揮過重要作用;

②後來,日益嚴重地阻礙了國民經濟和其他事業的發展。

二戰前後的蘇聯

(一)二戰前

1938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蘇聯贏得了備戰時間;也使德國發動戰爭解除了後顧之憂。

(二)二戰中,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二戰進一步擴大。

①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勝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 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③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冬—1943年2月):二戰轉折點,蘇軍開始進行戰略反攻。

2.參與重大國際會議

①德黑蘭會議;②雅爾塔會議;③波茨坦會議

3.①1945年4 月美蘇軍隊易北河會師、蘇軍攻佔柏林;②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圍殲東北的日本軍隊。

(三)二戰後初期

1.國內: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1949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問題:體制弊端日益顯著;

2.二戰後在蘇聯的幫助下,有12個歐亞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50年代,領導社會主義國家形成社會主義陣營(除南斯拉夫外)。應對美國冷戰。

3.以美蘇均勢為基礎形成雅爾塔體系,美蘇兩分天下,表現為:

①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②對德國和柏林進行分區佔領。

③控制社會主義陣營;

④1955年蘇聯和東歐七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⑤1949年在蘇聯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

蘇聯歷史知識點3

蘇聯的改革歷程(伴隨美蘇爭霸50年代—1991年)

(一)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蘇聯提出要與美國平起平坐,爭霸開始。蘇為守勢)

1.切入:1956年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秘密 報告 」。

2.內容:經濟領域

①重點:農業,取得一些成效;

②工業:下放權力、精簡機構;

3.失敗原因:

①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

②對原有經濟體制的小修小補;

③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實際的 口號 和目標。

(二)勃列日涅夫的經濟改革(蘇攻美守)

1.內容:經濟領域:

①重點:工業,把發展的重點放在重工業上

2.成效:

①執政前期,工業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②執政期間,蘇聯的軍備力量增長,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敗原因:

①經濟體制沒有實質性突破;

②後期個人專斷作風滋長,政治生活僵化;

③中央集權的經濟體制活力衰退,社會矛盾叢生。

(三)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蘇聯收縮,蘇聯解體—爭霸結束,兩極格局結束)

1.時間:經濟改革受挫後,從1988年起進行政治改革

2.內容:

①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民主化和公開性;

②全盤否定蘇聯歷史。

3.後果:醜化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嚴重後果,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

1990年局勢動盪:

①實行多黨制;②經濟滑坡;③民族矛盾爆發,民族分離活動愈演愈烈;④黨內斗爭尖銳化和公開化。

回到資本主義道路——蘇聯解體

(一)背景:戈爾巴喬夫政治體制改革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基本方向

(二)過程

1.政權發生質變——「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的公布;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政治體制改革導致局勢混亂。

②實質:共產黨內部爭權斗爭

③影響:改變了國內政治力量對比;國家政權發生根本質變;各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

2.「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明斯克協定簽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簽署

3.蘇聯解體——《阿拉木圖宣言》簽署

1991年12月22日,11國簽署。「獨聯體」擴大到絕大部分加盟共和國。

(三)影響:

1.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格局開始呈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2.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今日俄羅斯成為促進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蘇聯歷史知識點小結相關 文章 :

★ 高二歷史俄國(蘇聯)知識點

★ 歷史知識點梳理總結

★ 九年級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2020

★ 2020世界現代史知識點最新總結

★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世界歷史

★ 常考歷史知識點整理

★ 九年級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超詳細歸納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小結

★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2020整理歸納

② 兩極世界的形成知識點總結

《兩極世界的形成》是 高一 歷史 必修一的內容,這一課講述了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兩極世界的形成,歡迎大家閱讀。
兩極世界的形成必考知識點
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影響:

(一)消極影響:兩極對峙引發了美蘇之間在世界范圍內的爭奪,戰後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的「冷戰」和局部「熱戰」相交織,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盪。

在歐洲:導致柏林危機和德國和柏林的分裂;

在亞洲:表現為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等一系列局部戰爭的發生;

在美洲: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兩國還曾一度把人類拖到核戰爭的邊緣。具體表現:

(1)德國分裂:(冷、歐洲)

1949年在美蘇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分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2)朝鮮的分裂:(冷、亞洲)

1948年在美、蘇的控制下以北緯38度線為界,8月朝鮮半島南部建立大韓民國,9月朝鮮半島北部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3)古巴導彈危機(冷、美洲)

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准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國很快發現正在建設中的古巴導彈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軍艦,武裝封鎖古巴。戰爭一觸即發。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

(4)朝鮮戰爭——戰後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熱、亞洲)

(5)越南戰爭——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熱、亞洲)

(二)積極影響:

(1)有利於緩解世界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 科技 革命的進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 國際 環境。

(3)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黴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 政治 、經濟、 軍事 措施 ;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 思維能力 ,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 收集 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 課前預習 ,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 教育 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採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11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後,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2009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麼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 興趣 。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於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後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志——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志,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於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 ;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兩極世界的形成同步試題
1.馬歇爾計劃實施的主要原因是( )

A.為了維護 資本主義 制度的穩定,阻止歐洲國家激進的社會變革

B.為了銷售美國國內大量過剩的產品

C.為了幫助歐洲盡快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

D.為了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控制歐洲

思路解析:美國之所以實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根本原因在於企圖將歐洲納入自己的體系中,從而更好地控制歐洲。

答案:D

2.杜魯門主義的特點是( )

A.遏制共產主義,但不訴諸戰爭 B.遏制共產主義,公開干涉各國內政

C.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 D.秘密干涉與公開干涉相結合

思路解析:杜魯門主義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遏制共產主義而採取的除了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因此B項中的公開干涉各國內政不符合題意,C項是目的,D項說法太籠統。

答案:A

3.杜魯門主義和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其含義不包括( )

A.都是美國「冷戰」政策的組成部分 B.都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實現反蘇 D.都是為了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

思路解析:關鍵是明確「一個胡桃的兩半」的含義,實質上是指杜魯門主義與對歐洲經濟援助的馬歇爾計劃的關系。前者側重政治,後者側重經濟,與軍事無關,B項表述不符合歷史事實。

答案:B

4.下列關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成立於1949年 B.創始會員國有12個

C.實行集體防禦原則 D.緩和了美蘇「冷戰」的局面

思路解析: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為遏制蘇聯而成立的一個政治軍事集團,所以它的成立加劇了「冷戰」的程度,D項說法錯誤。

答案:D

5.下列關於美蘇「冷戰」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適應了美國霸權政策的需要 B.以所有 社會主義 國家為對象

C.主要手段具有多樣性特點 D.其影響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思路解析:「冷戰」政策是在歐洲地區全面推行的,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包括歐洲國家,還包括亞洲的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國家。

答案:B

6.下列有關杜魯門主義的表述,錯誤的是( )

A.是美蘇「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 B.為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提供了依據

C.使東歐國家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D.是美國全面推行霸權主義的宣言書

思路解析:A、D兩項實質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述,為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提供了依據是考查杜魯門主義與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的關系,都是正確的。

答案:C

7.美蘇全面「冷戰」的主要陣地位於( )

A.亞洲 B.非洲 C.歐洲 D.拉丁美洲

思路解析:「冷戰」主要在歐洲地區推行,但美蘇的對抗與沖突不僅僅局限於歐洲,解題時需要注意這一點。

答案:C

8.1962年,美蘇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束說明( )

A.美國仍然掌握著戰略優勢 B.正義力量取得了勝利

C.蘇聯勢力局限於歐亞地區 D.古巴參與了「冷戰」

思路解析:蘇聯最終撤走導彈,說明蘇聯作出了妥協,反映出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手中。兩國在古巴的軍事對抗不存在正義問題的探討。

答案:A

9.下列關於「冷戰」對國際關系影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

B.使世界處於核戰爭的威脅之下

C.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維護了世界和平

D.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思路解析:其中C項前半部分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是正確的,後半部分「維護了世界和平」是錯誤的。

答案:C

10.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說:蘇聯「狂熱地堅信,它同美國之間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協」。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說:「……美國正積極擴充軍備,准備針對蘇聯的戰爭。」上述材料說明了( )

A.意識形態的對立導致軍事上的沖突 B.意識形態的對立導致國家關系緊張

C.意識形態的對立壓倒其他國際關系 D.美蘇對峙,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思路解析:這是一道材料選擇題。選擇正確答案時,要選擇與材料最接近的答案,這二人說的話表明美蘇兩國在相互敵視,國家關系緊張,並沒有提及軍事沖突問題。

答案:B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面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勢力范圍之內,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丘吉爾1946年3月在美國富爾頓發表的演說

材料二:今天希臘的生存,受到數以千計共產黨黨徒領導的武裝人員的恐怖活動的威脅。他們在很多地點,特別是沿著希臘國境,反抗政府的 命令 ……希臘如果要成為一個獨立自尊的民主國家,必須有支援……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

——1947年杜魯門致美國國會的咨文

材料三: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狀態,沒有它,也就沒有政治的安定,沒有牢固的和平……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的存在。

——馬歇爾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學的演講

請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丘吉爾演說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2)材料二中美國的「支援」和「支持」意味著什麼?

(3)根據材料三,說明馬歇爾計劃是否只是一項經濟援助計劃?為什麼?

思路解析:丘吉爾的演說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的強大,呼籲資本主義世界提高警惕;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轉折,由孤立主義到干涉歐洲國家事務;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利益角度講,美國推行這一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還是維護美國的自身利益。

參考答案:(1)進行反蘇宣傳。

(2)意味著美國公開聲稱要干涉世界各國的內政,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宣言書。

(3)不是。理由:馬歇爾聲稱「我們的任務是……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該計劃實際上以較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陣腳,以復興歐洲之名,行控制西歐之實,以達到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

兩極世界的形成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1.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學設計

2. 2017高考歷史兩極世界的形成練習題及答案

3. 當代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

4. 兩極格局的形成知識點歸納

5. 安徽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6. 高中歷史必修一兩極世界的形成練習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