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言文斷句技巧
文言文斷句技巧參考如下:
1.抓標志。文言文斷句題中,所要求斷句的句子中具有標志性的作用的因素有兩類:詞語和句式。詞語主要有:名詞、對話性語段中的「曰」,「之」、「而」、「也」「矣」、「遂」等這類虛詞。名詞往往用在句首,做主語;「曰」是對話的標志,「而」「遂」常用在句首,「之」「也」「矣」常常用在句末。
斷句時,考生只要知道這些詞語的作用,自會有助於斷句。句子主要是指一些不同於現代漢語句式的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等等,考生平時學習文言文時,只要對這些句式比較熟悉,則斷起句來就容易得多。
2.明句意。有些句子,句意非常明確,面對這樣的句子,考生在斷句時,自然就可將其斷為一句。
5.調動自己的文言語感。當然,要依靠文言語感來斷句,關鍵的一環應該是考生平時學習中很重視文言文的朗讀,閱讀的古詩文比較多,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對文言文的正確而良好的語感。否則,這一招就用不上。
做任何事情,都要重視方式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則,不但是事倍功半,而且往往還會是徒勞無功。作答文言文斷句題,同樣是這個道理。
Ⅱ 初中文言文斷句講解
1. 初中文言文如何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
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
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系。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
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范,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
除此之外,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律:(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
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志。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干、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
(3)、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
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4)、據排偶,定句讀。
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
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5)、依總分,定句讀。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6)、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7)、察反復,定句讀。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2. 初中語文所有文言文的斷句(人教版),和做題技巧,如果把初中語文
文言文斷句口訣——手把手教你學斷句 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
那麼,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鍵,就會給文言斷句帶來方便。
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查閱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章法內容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反復練。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學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
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
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
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比如北京卷的試題,我們經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該段文字講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馬、得馬和兒子墮馬的事,告訴人們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得」與「失」。
「好事」與「壞事」,「福」與「禍」,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後,斷句時,就可抓住「失馬——得馬——兒子墮馬」這一發展過程,抓住人們的看法和「塞翁」的態度,去逐層、逐句點斷。
2.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讓我們給畫線句子斷句,也就暗示了畫線部分前後可以斷開,這就為我們理解文段內容和斷句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我們也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比如學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斷句題時,①②句得分極低,這主要是受「胡人」、「歸人」的干擾,其實只要聯系下文的「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畫線部分後面應斷開,「其父曰」前面也應該點斷,所以「人皆吊之」應該斷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賀之」,形式與之相同,而且都是寫人們的看法,所以斷句時就不會出錯了。 3.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現的「其父曰」「此何遽不為……乎」。
4.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重要標志。
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
;「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
3. 文言文怎麼斷句
1.一般一句完整的話有主謂賓,古文往往第一句出現一個主語,後面便把主語省略,所以有兩個謂語一般就要過句了。
2.還有就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
.者,。
..也「,」。
.乎「,3.這算是第一點的補充,就是有主語出現一般主語前面就要斷句了。4.前面說的是斷句子,後面說一下斷並列句,古文經常有對偶句,看到兩句形式差不多的那些中間就要劃條線啦。
5.一些就是並列的,這個應該很容易看。6.還有就是「誰誰曰」」誰誰道「後面一般要斷,這是別人說話的開始。
7.我這幾招在高中時斷句基本上沒有錯的。我古文一般是翻譯扣一分,最多斷句扣半分,不然都是全得的,相信我沒有錯。
4. 文言文斷句有哪些語法問題
語感的確是很重要的,讀與不讀,讀的多少是會有明顯差別的.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2.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4.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5. 文言文如何斷句
語感的確是很重要的,讀與不讀,讀的多少是會有明顯差別的。
還是在網上找了一個通用的方法,覺得說得還比較在理,看看有沒有幫助吧。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
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
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
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
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
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
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
「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
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准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
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准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准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
6. 文言文斷句技巧
文言文斷句技巧如下:一、讀文段,通文意——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
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具體來說,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節。
此時切勿動手標點,如一遍讀完不能理解,可連續讀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此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借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3)對每一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後順序,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句子,加上恰當的標點。(4)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別疑難之處,可根據上下文給以推斷。
【例】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後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這樣,對上文經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本文是講湖陽公主新寡,帝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兩層:一是「微觀」湖陽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詢問宋弘,了解男方的態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後,便可按照從大到小,逐層、逐句標點。
【答案】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圖之。」後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例】(2004•北京)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③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經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該段文字講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馬、得馬和兒子墮馬的事,告訴人們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得」與「失」。「好事」與「壞事」,「福」與「禍」,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後,斷句時,就可抓住「失馬——得馬——兒子墮馬」這一發展過程,抓住人們的看法和「塞翁」的態度,去逐層、逐句點斷。【答案】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③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④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二、標名(代)詞,定主賓在閱讀中,要隨時標出文段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
因為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名詞(代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在文言文閱讀中常見代詞基本有下面三種: ⑴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在。
其餘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你」「您」。
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於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莫」,相當於「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相」作互指代詞,相當於「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於己」。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韓非子•說林下》【注釋】 (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規律。
2)舉事:做任何事情。然:這樣。
(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復者也/則其事寡敗【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
(2005年。